當前位置:首頁 » 本科類型 » 內蒙古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模板

內蒙古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模板

發布時間: 2024-07-22 16:47:44

A. 鍐呰挋鍙ゅぇ瀛︽湰縐戞瘯涓氳烘枃瑕佹眰

鍐呰挋鍙ゅぇ瀛︽湰縐戞瘯涓氳烘枃瑕佹眰濡備笅錛

涓銆佸唴瀹硅佹眰錛

璁烘枃棰樼洰錛氳烘枃棰樼洰搴旇ョ畝鐭銆佹槑紜銆佹湁姒傛嫭鎬с傝昏呴氳繃棰樼洰錛岃兘澶ц嚧浜嗚В璁烘枃鐨勫唴瀹廣佷笓涓氱殑鐗圭偣鍜屽︾戠殑鑼冪暣銆備絾瀛楁暟瑕侀傚綋錛屼竴鑸涓嶅疁瓚呰繃20瀛椼傚繀瑕佹椂鍙鍔犲壇鏍囬樸

鎽樿佷笌鍏抽敭璇嶏細

1銆佽烘枃鎽樿侊紝璁烘枃鎽樿佸簲姒傛嫭鍦板弽鏄犲嚭姣曚笟璁烘枃鐨勭洰鐨勩佸唴瀹廣佹柟娉曘佹垚鏋滃拰緇撹恆傛憳瑕佷腑涓嶅疁浣跨敤鍏寮忋佸浘琛錛屼笉鏍囨敞寮曠敤鏂囩尞緙栧彿銆傛憳瑕佷互300鍀500瀛椾負瀹滐紙澶栨枃鎽樿佷笌涓鏂囨憳瑕佺浉瀵瑰簲錛夈

瀛︽牎綆浠嬶細

鎹2022騫5鏈堝︽牎瀹樼綉鏄劇ず錛屽︽牎鏈夊湪緙栨暀鑱屽伐1955浜恆傚叾涓錛屾暀瀛︾戠爺浜哄憳1286浜猴紝鏁欐巿276浜恆佸壇鏁欐巿462浜猴紱鏍℃湰閮ㄦ湁鏁欏︾戠爺浜哄憳1125浜猴紝鍏鋒湁鍗氬+瀛︿綅姣斾緥鍗75.73%錛屾暀鎺262浜恆佸壇鏁欐巿396浜恆

鎹2022騫5鏈堝︽牎瀹樼綉鏄劇ず錛屽︽牎鏈夊叆閫夊浗瀹剁駭鏁欏﹀悕甯堝3浜猴紝鍏ㄥ浗鏉板嚭涓撲笟鎶鏈浜烘墠1浜猴紝鍥藉舵澃鍑洪潚騫寸戝﹀熀閲戦」鐩鑾峰緱鑰1浜猴紝鍏ㄥ浗棣栨壒闈掑勾鎷斿皷浜烘墠鏀鎸佽″垝2浜猴紝鍥藉垛滅櫨鍗冧竾浜烘墠宸ョ▼鈥9浜猴紝鍥藉舵湁紿佸嚭璐$尞涓闈掑勾涓撳13浜恆



B. 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格式是什麼

應該如何撰寫文獻綜述
一,什麼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的概念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學科,專業或專題的大量文獻進行整理篩選,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煉而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是高度濃縮的文獻產品.根據其涉及的內容範圍不同,綜述可分為綜合性綜述和專題性綜述兩種類型.所謂綜合性綜述是以一個學科或專業為對象,而專題性綜述則是以一個論題為對象的.
文獻綜述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歷史現狀,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文獻綜述是針對某一研究領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經做了哪些工作,進展到何程度,要求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動態,前沿性問題做出較詳細的綜述,並提供參考文獻.作者一般不在其中發表個人見解和建議,也不做任何評論,只是客觀概括地反映事實.
文獻綜述的作用
文獻綜述在於高度濃縮了幾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亂無序的同類文獻之成果與存在問題或爭論焦點,對其進行了歸納整理,使之達到了條理化和系統化的程度.它不僅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勞動節省了用於查閱分折文獻的大量寶貴時間,而且還非常有助於科研人員借鑒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領導者進行科學決策.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的意義
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獻綜述的選題與文獻資料的搜集
選題原則
1.結合所學知識選自己專長的或有基礎的題目,否則難以寫出水平較高的綜述.
2.根據所佔有文獻資料的質和量選題.
3.選題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學科矛盾的焦點,新成果,新動向.
4.題目不宜過大,范圍不宜過寬.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於歸納整理,否則,題目選得過大,查閱文獻花費的時間太多,影響實習,而且歸納整理困難,最後寫出的綜述大題小作或是文不對題.
(二)文獻資料的搜集
1,文獻資料的搜集途徑
(1)利用有關的檢索工具(包括目錄,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獻資料.
(2)利用國際聯機檢索系統搜集文獻資料.
(3)利用原始文獻(包括專業期刊,科技報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專著和標准等)搜集文獻資料.
(4)利用三次文獻(包括綜述,述評,網路全書,年鑒和手冊等)搜集文獻資料.
(5)通過Interent網和光碟資料庫搜集文獻資料.
2,文獻資料的搜集方法
將文獻資料儲存在大腦中或其他載體上形成不時取用的"資料庫"的過程稱作文獻資料搜集法.它包括閱讀法,剪報法,筆記法和現代化技術存貯法(如復印,電腦存貯,光碟存貯等).
三,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體格式:①綜述題目;②作者單位;③摘要;④關鍵詞;⑤前言;⑥主題;⑦總結;⑧參考文獻.下面著重介紹前言,主題部分,總結部分及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前言部分要寫清:
(1)首先要說明寫作的目的.
(2)有關概念的定義.
(3)規定綜述的范圍,包括:"專題涉及的學科範圍",綜述范圍切忌過寬,過雜,"時間范圍",必須聲明引用文獻起止的年份.
(4)扼要說明有關問題的現況或爭論焦點,引出所寫綜述的核心主題,這是廣大讀者最關心而又感興趣的,也是寫作綜述的主線.
(二)主題部分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三) 總結部分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四)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四,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要圍繞主題對文獻的各種觀點作比較分析,不要教科書式地將有關的理論和學派觀點簡要地匯總陳述一遍.
文獻綜述在邏輯上要合理,即做到由遠而近先引用關系較遠的文獻,最後才是關聯最密切的文獻.
評述(特別是批評前人不足時)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對原作者論點的誤解),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不能從二手材料來判定原作者的"錯誤".
文獻綜述結果要說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襯托出作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論價值.
採用了文獻中的觀點和內容應註明來源,模型,圖表,數據應註明出處,不要含糊不清.
文獻綜述最後要有簡要總結,表明前人為該領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礎.
所有提到的參考文獻都應和所研究問題直接相關.
文獻綜述所用的文獻,應主要選自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
所引用的文獻應是親自讀過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據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獻引用的內容而並末見到被引用的原文,因為這往往是造成誤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時可給綜述的科學價值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文獻綜述範文之一
制度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理論綜述
摘要:
關鍵詞:(略)
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制度的起源,制度變遷與創新,國家制度供給一起被稱為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義上,制度的起源,變遷與創新,供給與需求都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相關.從結論上說,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無效率的制度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和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回瞻
1.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關於制度的論述
馬克思認為,沒有抽象的生產,也沒有離開制度(馬克思的提法是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制度)的生產力及其發展.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組織和運行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一個持續一定時間跨度的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制度框架)為生產力提供了一個相應發展的制度"空間",這對許多經濟學家研究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發展關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啟示.
2.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流派的論述
(1)模型派
他們認為:社會經濟的增長或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疊加和質變的結果.他們將各種增長要素作為自變數,把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為因變數,確定函數關系,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解釋經濟現象.最著名的有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爾多,羅賓遜,帕西內蒂等人倡導的劍橋經濟增長模型.這些經濟增長模型實質上只是說明了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中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力求使得產出決定的總需求的增長要與生產產品的總生產能力匹配,逐漸強調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忽視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結構派
他們認為,經濟增長和發展既是一國經濟量(總量與均量)和能力的增長與擴張過程,也是一國經濟結構的轉換過程.主要有劉易斯等的"二元結構論";納克斯的"貧困循環論";由"投資不可分性"而產生的羅丹的"大推進論";錢納里等人主張的"發展型式"理論;以及"兩缺口理論",以及"平衡與不平衡增長"的理論等等.在這一流派中,已經隱含著制度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尤為明顯.因此,有人甚至將劉易斯劃為新制.
(3)階段派
代表人物是羅斯托,他將經濟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准備條件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不難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來越明顯.
(4)因素派或起源派
這一流派中,丹尼森將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成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生產率.細分為八個方面,(有人歸納為7個)即:使用的勞動者的數量及結構;工作小時;使用勞動者的教育程度;資本存量的規模;知識的狀態;分配到無效使用中的勞動的比重;市場規模;短期需求壓力的格局和強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為什麼增長率不同:戰後幾個西方的經驗》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習慣稱為丹尼森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引發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各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通過模型進行計算,但是,是什麼原因(因素)將這些因素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個問題:將應該計算的因素計算之後,仍然存在"剩餘"或"余值",即所謂"剩餘溢出",那麼,這些"余值"應該歸入到哪個因素
而庫茲涅茨強調需求結構的高改變率對現代經濟增長中生產結構的高轉換率影響巨大.它會引起創造新產品的技術高新與發明,促進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最終促進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速度.
(5)新增長理論派
主要有羅默的"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式";盧卡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鮑依德的"動態聯合體資本增長模式";阿溫楊的"創新與有限度的邊干邊學模式"等等.這些理論不僅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長理論確認了制度與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並總結出了一套政策來促進經濟發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質資本的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與開發工作;實行有利於新思想形成並在世界范圍內傳遞的國際貿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場上的大的扭曲等.
(6)勞動分工演進派
楊小凱為代表的這一學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先天不足,即,將社會的產業結構或分工狀態當作固定不變的因素,然後研究資源在其中的最優配置,然後構建了分工演進模式解釋經濟增長.他們認為,當人們經驗不多時,生產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費用,人們只有選擇自給自足.通過實踐學習,生產率提高,能夠付得起交易費用,因而,人們開始選擇高一級的分工與專業化水平.而這種通過專業化學習會加速學習速度,從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費用.這個正反饋(良性循環)將使勞動分工自發地演進.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產力正是因為專業化造成了某種信息不對稱,賣者對於自己生產的產品知之甚多,而作為買者卻知之甚少.
楊小凱等人的分工演進理論模式給我們有兩點啟示:
啟示一:促進分工與交易以及知識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極為重要.
啟示二:一國的制度創新,應當朝促進分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發展.
(7)"反增長"或"零增長"派
以米多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經濟增長和發展付出的代價太大,因此主張反增長或增長價值懷疑論;米多斯將人口增長,糧食供給,資本投資,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連接成為一個"反饋迴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為了避免世界末日來臨,就必須使主要的經濟增長因素實現"零增長",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增長極限論"或"零增長論".
二,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論點
1.諾斯的觀點
(1)制度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派對制度與經濟發展有創造性貢獻的是諾斯.他關於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的核心論點簡明扼要,即,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是制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財產關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據是,在傳統經濟學中,市場的運作被假定為完備的信息,明確界定的產權條件和零成本的運行過程.人們在市場交易的過程被過濾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的操作,就連為達成交易而搜尋信息的費用也不存在了.在這一模式分析邏輯下,其它一些協調組織與組織經濟活動的"制度"和"組織"被看成無足輕重.如果用傳統經濟學分析方法無法解釋1600年到1850年海洋運輸業在技術上並無多大進步的情況下,生產率卻有較大幅度提高的現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視.制度的功效在於通過一系列的規則來界定交易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減少環境中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進而保護產權,增進生產性活動,使交易活動中的潛在收益成為現實.
諾斯指出: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生產,交換與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會,法律規則,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的規則,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規則,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用以約束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制度不同於體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訂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框架約束著人們的選擇集.既然這些規則不僅造就了引導和確定經濟活動的激勵系統,而且決定了社會福利與收入分配的基礎,那麼,制度結構在靜態上就決定了一個經濟實體及其知識技術出路的增長率.諾斯認為:許多經濟學家將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和知識進展等等歸入經濟增長的原因,其實就是經濟增長本身.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是從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過程.在各種因素使潛在的外部利潤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無法實現時,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認為,除非現行的經濟組織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發生.進而,諾斯對制度的供給與需求進行了分析,當制度的供給與需求相一致時,達到制度均衡.這種制度均衡的實現條件是制度供給者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即MR=MC.據此,諾斯提出了構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標准或原則是使得新機制(制度)下個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國家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
國家並非"中立"的,國家決定產權結構,而經濟增長有賴於明確的產權,但在技術和現有的組織制約下,產權的創新,裁定和行使代價都極為昂貴,因此國家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提供產權保護與強制力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以維護經濟增長和發展,並最終對造成經濟的增長,發展,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3)意識形態理論
意識形態的特徵有三個:
第一,意識形態是節約機制,通過它,人們認識了他們所處環境,減少了"試錯"成本.
第二,意識形態會通常與個人觀察世界時對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倫理評價交織在一起,也就是說有時會在相互對立的理論和意識形態中作出選擇.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評價等.
第三,當人們原有的觀念或經驗與意識形態不符時,他們就會改變試圖其意識形態,來發展一套更加適合其觀念或經驗的新的理性選擇.
因此,意識形態是影響制度安排和經濟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2.國際經濟增長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率兩大難題,而問題的根源在於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尋租.
(2)制度安排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首先,制度通過影響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會交易的基本規劃而擴展了人類的選擇,即經濟發展的目標.其次,制度"矯正價格"的努力成效,即對經濟發展的基本的和長期貢獻.再次,盡管技術創新會推動經濟發展,但在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依賴於促進創新,界定產權和契約關系或分擔外在風險的各種制度安排.
(3)從制度的供給與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創新需求產生於經濟中無效率的增多,技術變化,市場特徵以及確立個人與集團維護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給依賴於立法秩序,制度設計成本及尋找可選擇目標的知識基礎.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確立以立法秩序為核心的制度環境,塑造市場力量以驅動創新.
(4)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根本問題是缺乏發展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穩定的道德,產權的界定,人力資本的供給,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擔風險的法規等.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如何使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訂一套公開,透明的規則體系,防止尋租,以權謀私和欺詐行為,為市場經濟運作製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環境,才是實現市場經濟順利轉型並高效運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簡單的評述及問題
1.諾斯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的框架,把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應用現代產權理論說明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制度變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對經濟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2.新制度經濟學派方法的應用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許多原來對制度不以為然的經濟學家廣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的分析方法,普遍認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不僅只關注資本積累,技術引進,資金籌集,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的改善等等純經濟方面的因素,而更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上.
3.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研究的范圍內,大大擴大了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視野,而研究對象也由以前的以資本主義發展中小國家或地區為主轉向發展中的大國.
4.幾個應當深入研討的問題
(1)在許多人看來,制度仍然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將制度因素進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變遷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怎樣才能加快制度變遷的步伐,促進經濟的發展.
(3)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獲取已經非常容易,那麼,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基石之一的交易費用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許多觀點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上述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新制度經濟學派及其追隨者,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陳郁,羅華平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2][美]科斯,諾斯等:《財產,產權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國際經濟增長中心V奧斯特羅姆和D菲尼,H皮希特編,王誠等譯:《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問題與選擇》,商務印書館,1992
[4]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對制度的經濟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林業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7]李悅:《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8]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商務印書館,1985
文獻綜述範文之二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摘要:我國已加入WTO,對於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里處於弱勢的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研究經濟全球化問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18世紀以來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並簡要評價,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便為政府宏觀引導企業微觀決策以及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徵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要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於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後,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於"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並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資本論》里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以及它們的影響.他說:"現在,一切國外投資都已採取股份形式…",(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使得英,德兩國的鐵產量飛速增長……"(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見,馬克思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主體:跨國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爾的性質與作用.後來他又指出,"資本輸出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的輸出,另外一種是作為投資為目的的輸出."(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資本輸往國外……是因為他在國外能夠按較高的利潤率來使用."(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產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代之而起的是使用來自世界各國原料的工業……生產的'國界'因此被模糊."(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後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餘,為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

C. 內蒙古大學學年論文有績點嗎

沒有,有學分,不算績點,我就是內大的

D. 想知道一個復制論文(文獻)到word後排版的技巧(圖)

用查找替換。

查找內容,點更多,特殊格式,段落標記,然後查找內容里會出現段落標記的符號∧P,

在替換為中不輸入任何符號,直接點全部替換。ok

(查找段落標記-替換為無,即將段落標記查找出來後去除。)

E.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藝術類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藝術類

開題報告的綜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提供了藝術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給大家參考!

藝術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1

學生姓名 專業 藝術設計 班級

題目 江西留緣咖啡廳設計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設計的目的和意義:繁忙的都市生活讓人們需要尋找一個舒緩壓力的空間。咖啡的樂趣在於其口味、效用和氣氛。剛剛沖調好的咖啡,散發著馥郁的香味,那種誘人的香氣,清新而另人陶醉。現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咖啡陪伴自己度過許多愜意的時光。而咖啡廳自然而然就成了人們釋放緊張,舒緩壓力的場所。

工作之餘,來到溫馨舒適的咖啡廳,喝一杯醒腦,呷一口提神,吃幾塊點心,和朋友聊天小聚,樂趣無窮。咖啡不僅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也縮短了你我之間的距離。當我們越來越習慣在生活中享受咖啡的香醇,享受咖啡營造的溫馨氣氛時,正是咖啡廳給了我們如此怡人的享受氣氛。

設計方向

留緣咖啡廳溫馨舒適,清靜怡人。

1. 在空間造型上:以各種形式的點、線、面等來構成不同形式的空間界面,在融入時尚元素的同時,適當加以中國的古典風韻。

2. 在色彩搭配上:環境的色彩搭配會營造出一種氛圍,會對人的心理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主體色調以深色為主,來增加穩重感。

x. 在燈光照明上:主要運用柔和的暖色調來營造溫馨舒適的怡人氛圍。

設計說明(設計原則、重點、難點、及運用手法等方面說明)

設計原則:營造一個溫馨舒適,清靜怡人的都市休閑娛樂場所。

設計重點:體現自然、溫馨、幽靜的休憩氛圍。

設計難點:燈光的處理以及色彩的運用與環境相符合。

運用手法:通過CAD,xD等軟體以及手繪效果圖來表達出整個設計。

江西留緣咖啡廳設計文獻綜述

專業 藝術設計

1.設計目的

餐飲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飲食消費場所,相對於其他的功能空間,餐飲空間是更能為人們營造出多樣的風格特徵的休閑場所。繁忙的都市生活讓人們需要尋找一個舒緩壓力的空間。咖啡的樂趣在於其口味、效用和氣氛。剛剛沖調好的咖啡,散發著馥郁的香味,那種誘人的香氣,清新而另人陶醉。現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咖啡陪伴自己度過許多愜意的時光。而咖啡廳自然而然就成了人們釋放緊張,舒緩壓力的場所。

工作之餘,來到溫馨舒適的咖啡廳,喝一杯醒腦,呷一口提神,吃幾塊點心,和朋友聊天小聚,樂趣無窮。咖啡不僅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也縮短了你我之間的距離。當我們越來越習慣在生活中享受咖啡的香醇,享受咖啡營造的溫馨氣氛時,正是咖啡廳給了我們如此怡人的享受氣氛。

2.文獻資料

咖啡廳作為餐飲娛樂空間,是環境與人的行為不斷沖突不斷融合的空間,人的行為差異對這個環境空間接受的層次也不盡相同。不管這個空間的表徵多麼的多元化,VI表達多麼的豐富化,但功能的組織與環境的塑造卻是設計咖啡廳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即形式是為功能服務的。功能、環境要做到協調。

2.1咖啡廳空間設計的定位

餐飲空間的最初設立就是為了解決吃喝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餐飲環境的性能已從傳統意義上的美食轉化為更加註重情調文化氛圍的場所。隨著精神與物質需求的提高,人們厭倦單調乏味的生活,喜歡在吃喝上追求某種情調氣氛,欣賞美妙的音樂,喝咖啡聊天享受沒有壓力、輕松自如的境界。

好的咖啡廳設計重在功能的定準。《商業表現經典案例 — 餐飲、娛樂篇》一書中曾說到:「功能的定向其實是設計師最應該努力搞懂的一門商業學問。功能定準了就好比人的骨骼找准了一樣。接下來要很好的把它排列,然後再豐富血肉。」 咖啡廳一般是在正餐之外,以喝咖啡為主,進行簡單的飲食,以及休息、交往的場所。它講求輕松的氣氛、潔凈的環境,適合於少數人會友、晤談等。所以咖啡廳空間設計要定準休閑娛樂,享受生活這一功能。只有合理的功能空間,才可以更好的用DECO語言來闡述,也便於材質的表現、配飾與傢具的選擇;所有附加的形式、美的符號,在功能完整的咖啡廳空間里才會顯得落落大方。

江西留緣咖啡廳設計將考慮到咖啡廳本身的功能定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社會聚焦的活動日益增多,除了吃飯還要找個地方聊天敘舊,咖啡廳自然是他們所青睞的場所之一。江西留緣咖啡廳設計將著重抓住這一功能,營造浪漫溫馨情調,使客人留連忘返。

2.2咖啡廳空間設計的要素

咖啡廳空間的設計包含了眾多要素,如形體要素、色彩要素、空間布局與環境氣氛等。《室內設計理論及運用》一書第七章第四節餐飲空間的室內設計中說到:「餐飲空間與其他建築空間一樣,其室內設計主要是有四部分內容組成:空間形體設計,界面設計,傢具與陳設設計,光與色的設計。即設計要素。」

平面到立體的衍變:設計要有一個周密的策劃,設計風格由室外向室內過渡,既要有整體,又要有局部。成功的餐飲娛樂空間設計都有一個表達准確地主題,與之相對應的室外景觀環境,得體的門面招牌,視覺沖擊很強的LOGO形象,精製的餐區傢具,符合色調的餐布,以及體現經營精髓的菜單設計等。因此,設計表達方式要根據風格的需要進行組織。

文化的沉澱及運用:沒有文化的餐飲娛樂空間設計,好比衣著花哨不重內在修養的人一樣,顯得蒼白無趣。所以成功的咖啡廳空間設計一定是要挖掘了一個有涵養的文化母體並加以發揮和渲染,借用手段表達,把這種文化揉和到空間的每一個角落,或繁或簡,或誇張或含蓄,點滴見精神。可以說,咖啡廳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喝咖啡、休息娛樂的地方了,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體現。

舒適度設計:一個排風、排煙不暢的咖啡廳空間肯定不是一個成功的咖啡廳空間;空氣污濁的餐飲環境也不是一個怡人的休閑娛樂環境。咖啡廳空間是人們聚集的場所,人多必定會帶來環境負荷的增加,因此要有跟得上的冷暖設備系統,有良好的排風排煙系統,這樣人們才會踏踏實實的坐下來消費。

設計與自然風相結合:成功的咖啡廳設計絕對不在粉飾上過度強調,而是一種自然形成,它是一種更多的用建築語言去表達的空間。其特點可概括為六個字氣度、力度、易度。

江西留緣咖啡廳設計將營造一個溫馨舒適,清靜怡人的休閑娛樂氛圍。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感受到一種全新的空間感受和視覺要求。讓人們覺得江西留緣咖啡廳給予的不僅是美食,更是美景,還有文化的熏陶與洗禮。

2.x咖啡廳空間設計中色彩的應用

咖啡廳空間設計作為一個室內空間的裝修、裝飾,離不開色彩,光影等氛圍烘托。楊麗在《商業表現經典案例 — 餐飲、娛樂篇》一書中說過:「餐飲娛樂是以特定的氛圍為前提的,餐飲娛樂活動的環境氛圍依賴於室內設計師的營造,因此,色彩對於餐飲娛樂空間設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空間色調氣氛:空間色調氣氛是指環境設計的色彩心理氛圍和色彩所烘托的空間調和性,而不是單獨對空間某個具體物的顏色而言。它包括環境維護體所採用的表層用色,尤其是空間光源布光處理。

空間材質選色:任何材質的表現都離不開光與色的影響。材質的選用與處理是確定環境空間的視覺認識與心理影響的基礎。同一種材質由於不同色彩、同一種色彩由於不同的光照、同一色彩同一光照由於不同反光,都將對人們造成不同的視覺感受和不同的心理感應。色彩在材質上表現可直接改變材質的輕重感、軟硬感、朴實華麗感,甚至大小感、遠近感、動靜感等視覺心理反應。

空間整體與和諧:咖啡廳環境的色彩設計,是以人的色覺生理、心理的適應性和功能性為要求的。完美的咖啡廳環境色彩設計既要考慮實用功能,也要突出空間的個性。人對色彩視覺的飽厭性,決定了對色彩運用的限制,所以整體與和諧是環境色彩中的基本准則。

江西留緣咖啡廳是人們釋放緊張,舒緩壓力的場所,所以環境與氛圍的烘托很重要。環境的.色彩搭配會營造出一種氛圍,會對人的心理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主體色調以深色為主,來增加穩重感。同時運用色彩的對比與調和的手段,從整體出發,調和空間的整體色調,使環境充滿浪漫的視覺藝術效果。從而調節人的心理,讓他們的緊張與壓力在江西留緣咖啡廳得到釋放,享受真正的輕松愉悅。

x.總結

通過查閱文獻,了解了咖啡廳空間設計的基本設計理論,明確了咖啡廳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方向。認識到咖啡廳設計必須具有實用性,所劃分的餐飲空間的大小、形式及空間組織,必須從實用出發,必須注重空間設計的合理性。此外,材料和結構是圍隔空間的必要的物質技術手段,空間設計必須符合這兩者的特性;聲、光、熱等技術又是為空間營造某種氛圍和創造舒適的物理環境的手段,因此,在空間設計中必須滿足其技術要求。建築為人所用,空間設計應該以人為本,只有在分析人的行為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空間設計,方能為人所喜愛。

江西留緣咖啡廳是人們釋放緊張,舒緩壓力的場所。重在體現自然、溫馨、幽靜的休憩氛圍。所以江西留緣咖啡廳設計在融入時尚元素的同時,適當加以中國的古典風韻。讓人們在感受到現代歐式風情的同時又感受到中國的古樸自然風。具有穩重感的深色調以及柔和的暖色燈光色調又給江西留緣咖啡廳烘托出了浪漫溫馨的氣氛。喝咖啡的時候,人們的緊張與壓力得到釋放和舒緩,從而真正體現咖啡廳的功能價值。

藝術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2

選題的意義及研究狀況

一、選題意義 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各個領域中,色彩往往是一種先聲奪人的傳達要素,也是決定設計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競爭激烈的商品市場上,要是某一商品具有明顯區別與其他商品的視覺特徵,達到更富有誘惑消費正的魅力,刺激和引導消費的目的,這都離不開色彩的運用。通過研究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色彩藝術,可以讓我們在了解色彩本身所具有的意義的同時,了解我們生活中常常見到的設計的具體含義。讓色彩更好的更進一步為視覺傳達設計服務,更明確的傳達設計者的目的,更完善的完成訴求任務。

二、研究狀況

色彩作為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研究課題。國內外研究方向大體相同,都是通過色彩本身代表的意義,以及色彩對人的感官系統產生的影響方面來研究的。空前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審美能力越來越高,對視覺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必須對色彩的專業知識掌握透徹,把握人類的對色彩感覺上的共性,並且對色彩在不同領域中的合理運用進行具體分析。希望通過對本課題研究,可以為今後的藝術設計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色彩藝術。簡要闡述了視覺傳達設計的概念及特點,色彩的構成及色彩在視覺傳達設計中不同領域的應用將成為本文的重點論述部分。

二、研究方法

分析法、調查法、舉例法、文獻資料搜集法。

三、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簡要闡述視覺傳達設計的概念及特點,隨之引入主題,深入分析色彩的構成、表現形式及色彩的應用,最後再轉入探討在具體視覺傳達設計中應如何應用色彩,以創造出更為出色的設計。

准備情況(已發表或撰寫的相關文章、查閱過的文獻資料及調研情況、現有儀器、設備情況等)

一、參考文獻

[1] 張福昌。視覺傳達設計[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 約翰內斯 伊頓。色彩藝術[M].杜定宇,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x] 杜新,王磊。色彩構成[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9.(1)

[4] 許嘉。包裝設計中色彩的應用[C].內蒙古大學,2011 .

[5] 金容淑。色彩心理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6] 漆明文 ,孟瑞娟 ,蔣建民 .廣告設計中的色彩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1 .

[7] 周鈞,崔唯。視覺傳達色彩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二、調研情況

1、在圖書館閱覽室查閱相關書籍,利用網路查閱資料。

2、及時整理調查筆記,並結合圖書及網上資料進行整理,理清思路。

總體安排和進度(包括階段性工作內容及完成日期)

1、201x 年12月10日-12月15日:公布畢業論文工作條例,指導老師根據選題向學生下達任務書。

2、20xx年12月15日-12月25日:學生根據任務書查閱相關文獻、收集資料,完成論文開題報告。

x、20xx年2月27日-x月12日:進行論文寫作並完成初稿,交論文指導老師審查。

4、20xx年x月12日-x月26日: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和建議,完成論文二稿。

5、20xx年x月26日-4月10日:經過進一步補充和潤色,完成論文三稿直至論文定稿。

6、20xx年4月10日-4月17日:對畢業論文作最後修改調整,整理完善,認真准備畢業論文答辯。

指導教師意見(研究的意義、創新點、前期基礎工作、存在的難點和困難、建議等)

色彩在藝術設計中顯示著千變萬化的作用和力量,視覺傳達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一個專業方向,與色彩密不可分。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設計師應該如何恰到好處的運用色彩是該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和難點。建議多搜集查閱相關資料,有問題多與老師溝通,保證如期完成論文寫作。

;

F. 內蒙古大學論文格式要求

一、封面

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

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章節條目:五號宋體。

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 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關鍵詞: 四號宋體,加粗。 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號 Times New Roman.

2、內容字體:小四號 Times New Roman.

3、單倍行距。

4、Keywords: 四號 加粗。 詞3-5個,小四號 Times New Roman. 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二)安保、管理類畢業論文各章節按照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章:標題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節:標題 小三號黑體,加粗,居中。

一級標題序號 如:一、二、三、 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二級標題序號 如:(一)(二)(三) 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三級標題序號 如:1.2.3. 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四級標題序號 如:(1)(2)(3) 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五級標題序號 如:①②③ 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醫學、體育類畢業論文各章序號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層次格式為:1××××(小2號黑體,居中)××××××××××××××(內容用4號宋體)。1.1××××(3號黑體,居左)×××××××××××××(內容用4號宋體)。1.1.1××××(小3號黑體,居左)××××××××××××××××××××(內容用4號宋體)。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三)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後空一格書寫表題。表格允許下頁接續寫,表題可省略,表頭應重復寫,並在右上方寫「續表××」。

(四)插圖

每幅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圖序和圖題應放在圖位下方居中處。圖應在描圖紙或在潔白紙上用墨線繪成,也可以用計算機繪圖。

(五)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數字一律用半形標示。

八、結束語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3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九、致謝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G. 有關社會保障畢業論文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當代各國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立法模式的研究作為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一部分,顯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社會保障 畢業 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保障畢業論文 範文 一:對我國社會保障現狀的分析及指標的分析

社會保障水平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要素之一,對於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與運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適度的社會保障水平,對於國民經濟、社會和社會保障自身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將通過對我國社會保障現狀的分析及指標的分析,來評價中國當前的社會保障水平。

一、社會保障水平及指標

社會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社會成員享受社會保障的高低程度。西方國家一般把社會保障總支出佔GDP的比重作為衡量社會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標。其中,社會保障支出總額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實際支出的各種社會保障費用總和。社會保障支出總額佔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資源用於提高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

判斷社會保障水平適度與否的標准不是單一的,需要考慮的因素有:社會保障制度是否保證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經濟生活水平並能抵禦不可抗拒的社會風險;社會保障支出是否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是否與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社會保障結構是否與國民經濟產業布局相適應;社會保障水平是否有助於促進就業與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等等。

二、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適度性分析

(一)國內學者對於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研究

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實行分散化管理,社會保障水平的統計缺乏規范的指標體系,不同專家對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推算也不盡一致。以1994年為例,鄭功成教授推算該年社會保障水平為7.13%,加上其他未統計因素,社會保障水平為10%~12%;穆懷中教授的小口徑推算為5.09%,中口徑(含住宅投資)為11.53%,大口徑(含住宅投資和價格補貼)高達12.73%。根據穆懷中教授的推算,盡管我國人均GDP低於西方工業化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但我國中口徑(含住宅投資但不包括價格補貼的社會保障費用總額)的社會保障水平與它們60年代的水平並不遜色。

(二)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國際比較研究

以發達市場經濟的國家為參照,普遍認為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水平偏低。比如,1991年,瑞典、英國、美國社會保障支出佔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為56.4%、31.8%、28.7%。而我國2001年社會保障支出佔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8.34%。

與我國人均GDP接近的國家進行比較,2002年,我國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當年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是5.47%。而與我國人均GDP接近的國家,如玻利維亞、哈薩克、俄羅斯等國,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依次為5.5%、8.49%、9.55%。因此,我國社會保障水平既不顯得過高,也不顯得過低。

(三)城鄉社會保障水平比較分析

由於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城鎮幾乎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存在著類似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福利制度,享受以高就業、高補貼、低收入為特徵的、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服務;而農村居民僅擁有建立在農村集體經濟基礎上的以社會救濟、“五保戶”供養和合作醫療為核心的社會保障,並未能享受到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存在著水平偏低的社會保障,一定程度上,城鎮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是以犧牲農村的保障水平為代價的。在城鄉之間,我國城鄉居民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待遇差別極大。比如1994、2001年城市人均社會保障費用支出是農村的100倍多。

總的來說,對於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適度與否的判斷,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而是過高與過低並存,存在著結構性矛盾,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保持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適度的建議

(一)正確處理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我們 總結 了許多國家特別是福利國家的 經驗 教訓所得出的一個正確結論。但是,到底什麼樣的社會保障水平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社會保障支出必須依賴經濟發展,但並非任何意義上的福利支出都會削弱或阻礙經濟增長。某種意義上的福利支出可能帶來經濟增長,或為經濟增長創造前提條件。目前,我國尚處於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階段,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例本來很低,加之在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難免回出現失業率上升之類的問題,因此,一定時期內社會保障支出增長是應該的。建議我國在目前階段,適當增加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例,這不但會為經濟增長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還可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要辨證地看待福利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總之,存在著這樣一種良性循環:隨著經濟發展適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得大多數人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可以贏得經濟和社會更加健康、協調、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提高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支出佔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8.34%,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這種財政支出結構是不合理的。因此,要發揮財政在籌集社會 保險 資金中的主 渠道 作用,切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建立穩定的財政對社會保障支出的投入機制。各級財政超收的增量除用於法定的支出外,其餘應主要用於充實社會保險基金。與此同時,要防止社會保障支出水平過高於GDP的增長,出現福利國家危機。因此,除了建立GDP對社會保障支出的正常支持機制,還要建立二者的動態彈性機制,使社會保障支出隨著GDP的增長動態變化,但處於適度區域內。

(三)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當前農村要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為重點和基礎,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社會化養老 措施 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由政府出面理順農村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體制,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當然,不同地區社會保障的標准、社會保障模式也應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情況,形成層次分明,標准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濟發達地區保障程度高一些,欠發達地區保障程度低一些。財政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改變以前重城市、輕農村的狀況,提高財政對農村的社會保障補助支出。

(四)改革城鎮社會保障制度

改革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堅持“有升、有降”的方針。取消一些不合理、過高的福利項目,改革工資制度,實行工資貨幣化;改革一些壟斷性部門的福利制度,降低其社會保障水平;增加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投入,增加對城市低保戶、無勞動能力者等弱勢群體的投入,保證其過上有人格尊嚴的生活;繼續完善城鎮基本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保證公民能抵禦不可抗拒的社會風險。總之,把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控制到與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階段,既達到了保障目的,又把水平控制到一個合理適度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社會保障畢業論文範文二:有關當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新路徑研究

摘要: 文章 把探索視覺轉移到解決農民工 社會 保障的新路徑—— “土地換保障”,並在 總結 當前 理論 界提出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步驟上創造性地進行“土地換保障”的運行載體缺失 分析 ,引入代表農民工土地使用權的 農村 集體 經濟 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轉制而來的股份合作社作為“土地換保障”的交易中介機構。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保障;新路徑;土地換保障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vision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to address the new path - the "land for security", in his summing up the current theory of the basic ideas put forward by the community and on steps to carry out a creative way of "land for security" to run the carrier missing Analysis of the intro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n behalf of the land use rights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from the transfer of the shares of cooperatives as a "land for security" deal intermediaries.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new path; land for security

前言

“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城市化道路,統籌城鄉協調 發展 ,構築和諧社會,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更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 問題 。解決好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有助於打破 中國 城鄉二元體制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統一,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 現代 化的進程。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思路

在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基本思路上,當前理論界還存在著較大分歧和爭論, 目前 主要有三種思路:一種是仍然將其劃歸於農村社會保障范圍之內;一種是將其歸於城鎮社會保障范圍之列;另一種是另起爐灶,推出相對獨立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構一種作為過渡形態的“三元社會保障模式”。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到底是歸屬城市還是回歸農村,還是創新一種新的保障機制,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實際上農民工納入農村社會保障或納入城鎮社會保障在 實踐上都遇到很多現實阻礙。從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分析得知,由於農民工雙重的身份性,一方面鄉鎮 財政資源的有限性和土地保障功能的虛化及農村社會保障緩慢發展,制約了農民工進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步伐;另一方面以單位為核心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由於城市社會保障機制滯後, 企業 因為社會責任弱化導致的用工制度不規范及作為理性“經濟人”的抵觸、以及農民工較強的流動性而引起執行上的困難、農民工在經濟收入上的窘迫、自身可支配經濟資源的有限性所導致參保的理性規避等諸多原因,將農民工納入城鎮社保體系在現實可行的條件下依舊困難重重。因此除上述三種思路外還有學者沒有明確提出歸口,積極探討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提議應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農民工的特點及最迫切的利益需求,優先建立農民工工傷 保險制度和大病統籌醫療制度,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農民工社會救助機制,規范企業用工制度,建立農民工的工資保障制度,抓緊制定有關農民工社會保障方面的 法律 和法規,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的與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依照分類分層保障的原則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積極地尋求多種路徑來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成為大多學者的共識,讓社保對農民工來說不再是“鏡中月,水中花”,能真正意義分享到應有的各種社會保障。事實上“農民工力爭一隻腳踏在收益低、預期確定、保證生存起碼需求的土地保障上,另一隻腳踏在收益高些、風險大、非生存起碼需求的非農收入上”,[1]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具有雙重收入來源,存在的經濟基礎很特殊:一方面脫離了 農業生產逐漸市民化,在城市則可以在非農行業就業,另一方面,農民工與農村仍然保持著千絲萬縷的 聯系,他們在農村留有一份土地,在城市謀職的風險性以及社保的嚴重缺失等所導致返鄉的極大可能性,寧願拋荒也不願意放棄這惟一的保障,仍把土地作為最後的退路。因此,筆者認為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是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上述幾種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思路都忽視了現階段農民工怎麼從土地這個社會保障向現代社會保障系統轉換的問題 研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傳義認為研究這個問題是有戰略意義的,這個問題解決得好,會大大有利於農民向城鎮的轉移,有利於城市化、 工業 化的實現,有利於全面小康社會的順利建成。

二、“土地換保障”——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新路徑

在《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規定中指出,農民外出務工期間,所承包土地無力耕種的,可委託代耕或通過轉包、出租、 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但不能撂荒。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繳或以其他方式侵佔土地流轉收益。[2]這就給流轉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提供了政策依據。事實上,在國家近年出台系列減免農業賦稅及加大農業投入和農業補貼等有利於農民增收的農業政策下,許多農民工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土地就委託給親戚鄰友耕種或者轉包、出租給其他人代理,從中取得一筆收益,但收益不多,只是當家用補貼。對經濟收入較低的農民工來說,覺得有利可圖就將土地出租出去,錢一點是一點,總好過撂荒。那麼如何將農民工在原屬地的農地更好地利用起來,並且將社會保障聯系起來就是個難題了。國家行政學院社會保障權威專家龔維斌在“完善社會保障與和諧社會建立”的記者專訪中就提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發展既要借鑒國外的 經驗,也要立足國情,構建一個‘低保障,低水平,廣覆蓋,重實效、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挖掘和利用傳統社會保障資源。”這就給農民工怎麼從土地這個社會保障向現代社會保障系統轉換的問題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倡“土地換保障”制度的學者們都不約而同地把尋求農民工社會保障路徑的探索視覺轉移到現在農村惟一有較大增值價值和財力功能的就是土地,從開發和挖掘農村傳統的社會保障資源來尋求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困境的路徑,最終目的為建立針對農民工獨特身份和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鋪路,從而推進市民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土地換保障”通過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填補了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空缺,成為一種切實可

行的制度安排,是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創新路徑,很好的解決了土地社會保障功能的延續,為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建立提供了啟動資金。農民工因為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獲得了相應的收益,從此代替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和實現從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換,逐步實現市民化,並且推進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

三、“土地換保障”方案設計中運行載體的缺失淺析

(一)“土地換保障”方案設計中運行載體的缺失 分析

從 “土地換保障”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步驟來看,“土地換保障”的實質或核心是承認農民在讓出承包土地或被徵用土地的情況下,應當獲得某種補償,並且這種補償應當被用來為其建立 社會 保障。那麼這樣一種用社會保障替代土地保障的方案設計到底有沒有充分現實依據呢,陳頤同志進行深入 研究 對農民工選擇“土地換保障”這樣一種從土地社會保障向 現代 社會保障系統轉換的方案設計進一步補充了相關依據,論證了“土地換保障”方案設計的可行性。[3]另外,曾詳炎等同志在可操作性上進一步研究,認為在這個制度安排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一些 問題 ,如會遇到初始永佃權的定價問題,可能出現的侵佔 農業生產資金問題、土地市場評估成本問題、地區之間地價與社會保障水平不平衡問題以及土地私有化問題等,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對策。[4]然而筆者發現其中還沒有學者注意到運行載體的缺失問題,在方案設計中提出具體運作辦法時有學者認為,對放棄 農村 土地使用權的農民工,可直接參加農民工社會保障,並以農村土地使用權折算為一定年數的個人帳戶積累額,促進農民工從傳統土地保障到社會保障的平穩過渡。[5]另外有學者提出,農民工到城鎮就業或進入城鎮定居而無力耕種土地的時候,讓出其原先承包的土地,由轉包者按國家統一標准替 轉讓者繳納一定數量的 經濟 補償,使其參加相應的社會保障。當然這部分經濟補償也可先交付國家 財政,但國家必須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承諾將這部分農民納入城市和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6]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換保障”整個運行過程中交易中介機構的研究是缺失的,有的只是籠統指出由國家責任強制為其納入社會保障,有的直接由土地經營權的轉包者支付農民工參保費用。我們知道,農民工只在乎現期收入,他們參保的意識非常薄弱。對他們來說,增加他們的收入最為切實,所以他們就可能會同承包者私下商量好將社會保障的提取費用直接轉化為貨幣經濟補償,這就要求國家賦予有關監督機制的制約。而如果設立國家的監督機關來監督承包者從轉讓農民工土地使用權獲益中提取農民工社會保障費用的行為,則加大了“土地換保障”制度的成本支付,這就提出了在實行“土地換保障”方案中其運作載體的缺失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二)“土地換保障”的運行載體——農村集體經濟 組織及由集體經濟組織轉制而來的股份合作社

根據孫雷、陳波羽中的研究,他們在針對失地農民設計的“土地換保障的邏輯框架” 中指出失地農民通過放棄土地使用權獲得經濟補償後,一部分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失地農民辦理養老、醫療、失業等 保險,一部分作為失地農民的貨幣收入,成為市場人的物質基礎,另一部分則用作對失地農民的培訓,使得他們具備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基本技能。可見這里代表耕地所有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則成為交易的中介機構,作為失地農民與征地方交易的中間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被徵用耕地的交易獲得的收益,用來支持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7]由此可以推廣到 “土地換保障”中針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建立,引入代表農民工土地使用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交易中介機構。這個思路也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有黨和國家的強力推動,更需要發揮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政策精神 。另外筆者認為為避免由村集體包辦,應與現行的 中國 行政機構體制改革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及正在農村推行村務公開的民主 管理制度相配套,特別是農村集體組織從農民工土地轉讓費當中用於社會保障的費用提取應該向村民公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農民更多地參與和監督村裡的事務。保證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應有的效率與公正。

而原有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產權模糊、人格化的出資者主體缺失、決策獨斷、監督不善、分配隨意等種種制度性缺陷直接 影響 到保護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利益,研究表明迫切需要從產權制度改革上破除。現階段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以村、組為對象,在制度安排上多採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從轉制後的組織形式看,其定位不同,既有股份合作制 企業 ,也有股份制公司,以及股份合作社。有學者進一步研究,現階段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的定位,以及轉制後的實際功能和作用都與政府行為有直接關聯。兩者要在今後的改革和 發展 中相互調適。其中第一條指出轉制後的組織功能就與社區成員的社會保障管理有關,是按照公共產品供給非歧視性原則,對於集體資產所有者的社會保障成本,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扶持,並全額承擔“城中村”或“村改居”成員的社會保障費用。[8]另外深入到股份合作制中土地股份合作的研究,土地股份合作的形成是在村委的引導下若干農民自願組織,組成合作社,農民將自己的土地使用權向合作社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和管理,實行“土地入股,集約經營,獨立核算,按股分紅”。其股份合作社在年底取得的收入扣除必要的成本費用後按股分紅,同時合作社按每股每年提取風險基金和發展基金。農民工進城務工,也可以通過股份合作形式將自己在原屬地的土地使用權向合作社入股,這樣一來他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不僅長期不變,而且還有股權收益,吃了“定心丸”,也 自然 安心進城從事二、三產業。[9]將上述兩個研究成果結合起來研究,筆者認為可以按照“土地換保障”的思路,通過由集體經濟組織轉制而來的股份合作社在土地與農民工的現代社會保障兩者之間架起聯結通道,股份合作社在農民工向合作社入股期間在按每股每年強制提取風險基金和發展基金的基礎上強制提取一部分基金作為農民工建立現代社會保障的啟動資金,保證其進城後最基本的社會保障。

當然,由於中國各地經濟水平不一,這種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形式主要出現經濟較為發達,大部分農民已轉移到從事非農產業的沿海地區和發達內陸地區,如廣東、江浙、遼寧、山東、湖南等地。而

廣大中、西部貧困地區由於受到地域、經濟水平等因素制約了土地的流轉,也就很難形成土地股份合作這樣一種土地規模經營方式。因此在考慮原屬地在較為貧困,並且零星分散的小規模經營比較嚴重的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在實施“土地換保障”中架構其運行載體時,筆者認為有待於政府(下轉第24頁)(上接第22頁)大力扶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並且政府在其介入的作用成分相對發達地區對股份合作社要多一些, 值得我們更深入研究。

參考 文獻

[1]何曉星.論“一個國家,兩種保障”[J].經濟體制改革,2005,(4).

[2]劉鋒.國務院明確:不得以農民進城務工為由收回承包地.

[3]陳頤.論“以土地換保障”[J].學海,2000,(3).

[4]曾詳炎,王學先,唐長久.“土地換保障”與農民工市民化[J].晉陽學刊,2005,(6).

[5]董理.我國農村非農產業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探悉[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1,(5).

[6]王斌.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模式構想 [J]. 專題討論,2004,(6).

[7]孫雷,陳波翀.土地換保障: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 版),2004,(9).

[8]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課題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研究.

熱點內容
法國大學教育專業研究生 發布:2025-01-11 14:24:03 瀏覽:116
河海大學2016研究生錄取名單 發布:2025-01-11 14:17:23 瀏覽:760
同濟大學2015年博士招生 發布:2025-01-11 14:17:15 瀏覽:983
香港中文大學優勢專業 發布:2025-01-11 14:16:29 瀏覽:178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 發布:2025-01-11 14:16:21 瀏覽:861
武漢大學五月在職研究生 發布:2025-01-11 13:33:08 瀏覽:610
大學城有哪些酒店 發布:2025-01-11 13:09:27 瀏覽:60
齊魯工業大學理學院教授 發布:2025-01-11 13:07:58 瀏覽:77
2016年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報名 發布:2025-01-11 12:47:35 瀏覽:528
美國學化妝的大學 發布:2025-01-11 12:46:07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