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專業對口
① 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多嗎
很多,本科生、高職生、技校生45%以上專業不對口
自2009年首度發布大學生就業報告以來,麥可思研究院每年都會發布年度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此番調查稱「三成以上畢業生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其實並不新鮮,也不新奇。熟悉大學生就業狀況的人都知道,專業與職業不同,大學所學專業與個人就業並不完全吻合。所有畢業生都從事專業對口工作,既不符合就業市場的現實,也不符合大學生職業選擇的規律。
(1)大學生專業對口擴展閱讀:
各行各業里,都充滿了「並非故意而為之」的人,「世界第一女性首席執行官」卡莉·菲奧莉娜大學時修的是中世紀歷史和哲學,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修的是法律專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畢業於杭州師范學院外國語系,他們都拋開「專業不對口」的顧慮,所開創的事業與所學專業並不對口,但這並不妨礙其成就一番偉業。
同理,生活中也隨處可見那些「被自己的專業所綁架的人」,他們一心想著去實現「專業對口」,卻苦於現實羈絆不得不降格以求,同時又不專心於眼前之事,並未享受到「專業對口」帶來的實惠和便利。實踐也一再證明,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從事工作與自身專業不對口的現狀逐漸為大學生群體所接受,專業對口的關注度遠遠低於薪資福利、個人發展空間、個人興趣等因素。
② 大學生首次就業專業對口/不對口有利於職業生涯規劃
曾經辯過的類似辯題,很有參考價值
★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擇業難度,加之畢業生社會經驗欠缺,對社會了解甚少,很難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而在求學期間已經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大學畢業生們,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盡快落實工作單位。
★教育學生"先就業後擇業"能讓他們放下"心高氣傲"的心態,扎實地走向社會,對緩解就業壓力有益。
★●時間緊,任務重,哪容「挑肥揀瘦」
●找個工作是首要任務
●先積累經驗為以後做准備
●流動也是正常的
畢業生:有壓力不容挑剔有機會來曰方長
★現在的大學生在畢業時都面臨就業和擇業的問題。暫不說你所學的專業和你將來所從事的工作是否對口?或者說在你將來人生中你可能從事多種工作涉及多種行業,而其中必定有最適合你發揮才能的工作或崗位,或者你從事時間最長的工作或崗位。一個大學生在畢業走出學校走入社會時,首先就會遇到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你的工作能力和融入社會的能力,二是社會對你的接納程度。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剛剛畢業走入社會的大學生,如果不是在學校就早早涉足所學專業的實習或參加相關企業單位的工作鍛煉,僅憑畢業時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能勝任工作的,更不用說人際關系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了。因此,先就業(即是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起碼有以下幾點好處1、有一個與自己專業相符的工作,可以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鍛煉工作技能和經驗。2、有一份基本的收入,可以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並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3、有一個初始的舞台,可以讓你在這個舞台上接受學校沒有的知識技能培訓、人際關系鍛煉、業務水平提升。在你工作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後(完全因人而異),你的各方面能力和經驗會有很大的提高。這時,你再審視你是否在現在的單位繼續工作或是擇業?那時你的經驗會給你擇業提供幫助。因為許多單位在錄用新人時都會提出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的條件,而你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其實人的一生可能從事一種工作或職業,也可能從事多種工作或職業。現在的社會已經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而是否能夠駕馭這些機會,完全取決於你自己。所以說,對於一個既沒有工作經驗和能力又沒有其他技能的大學生來說,先就業是比較實際的。所謂騎馬找馬,一個優秀的騎士是不愁找不到好馬的。
★大學生進入社會後方向感很差,在就業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優勢和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才是正確的!
★先獨立才有權利自由選擇
★你有沒有去過招聘會?人山人海中,還沒等你看明白招聘要求,就告訴你已經招滿了,真是讓人有危機感,好像漂在水中快要溺死的感覺,能夠有一個機會讓我盡快工作真的求之不得,否則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看看寢室里出去找工作的,基本上都沒有和公司正式簽約。這些人當中不乏學生時代的骨乾和精英,可現在呢,幾乎一股腦都被踢到淘汰線以外。
★世道這么不好,我覺得應該先就業,就業後有機會給自己充電,以後的事情還很難說。
★不管你的讀書生涯有多久,最後拿到什麼學位,最終的目的還是選擇一份工作。而且真正工作起來,你會發現現實生活距離書本上的東西很遠,甚至是兩碼事,所以,不管你選擇什麼工作,還是要從頭學起。如果先就業就可以積累一些豐富的社會經驗,包括為人處世的原則等等,等到發現自己真的喜歡什麼職業,這個時候再去選擇,底氣就會足很多勝算也大,比較具有目標性。我個人覺得工作是一個能夠積累的過程,越早工作就越能夠認清現狀,調整自己的狀態去適應,所以,我絕對不會錯過任何機會,只要有把握我都會力爭工作。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畢竟是虛幻的.不真正進入職場,不真正了解職場,那麼你擇業的依據是什麼呢?是自己的喜好,是自己的理想?如果出於自身的考慮,那麼會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你的喜好理想並不適合職場,只是你的一相情願,實現的可能很渺茫;第二,你自己所認為的喜好和能力是你在還沒有接觸社會之前得出的,經過實踐的檢驗它是不符合實際的.雖然,學校和社會只是一步之隔,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坐在象牙塔里空想出的理想,在實際中一觸即破.沒有職場經驗的"擇",實際上相當於沒擇.偶爾撞對了,則可繼續前行;大多數撞錯的只能重新選擇.實際上這種"擇"只是思想上的先擇業後就業,而在實際行動上還是先就業後擇業!
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免給大學畢業生帶來一定心理壓力。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呂淑雲最近就接診了多位因就業問題而出現心理障礙的患者。通過什麼方式可以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呢?呂淑雲建議:大學生畢業應先就業、再擇業、後創業。
在呂淑雲接診的患者中,有一位大學生最近幾個月已投出60多份個人簡歷,但他從不與用人單位聯系、溝通,而是整日等待著會有某個單位看中自己,主動與自己聯系。還有一位患者一向學習很好,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當臨近畢業一邊要完成畢業設計、一邊要找工作時,他時常心慌、多次暈厥,以致不能正常生活、學習。他最擔心的是:好工作都已經讓別人幹了。
對於以上現象,呂淑雲分析道:這些都是焦慮、不自信、不敢面對現實的表現。她認為焦慮會影響個人對社會、對自己的正確評價,會導致選擇工作時的盲目、茫然。不自信是影響就業的致命因素。一般來說,在面試時,用人單位都願意選擇反應敏捷、綜合能力強的學生。但是一些學生由於不自信而怯場,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特長、潛能,往往就失去了很好的就業機會。
大學畢業生如何克服就業心理壓力呢?呂淑雲建議:大學畢業生應走先就業、再擇業、後創業的路。也就是說大學生走出校門,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解決個人的基本生活問題,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就業之後,可以在工作的同時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需求、掌握更多的用工信息;這樣還有利於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潛能,有利於進一步選擇自己喜歡乾的或者是能發揮自身潛能的工作。
呂淑雲還提醒大學生不要狹義地理解創業一詞,不要以為個人投入一份資金,辦一個公司,單打獨斗地工作才是創業。創業既可以是單打獨斗,也可以是在某一單位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後,為提升自己能力而制定的更高奮斗目標。
另外,大學畢業生產生的心理壓力與自身遇到的種種問題及社會現實有關,還與家庭教育有關。呂淑雲在接診患者中發現,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家長的欣賞;家長所謂的嚴格要求,其實是對孩子苛刻的要求。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只要孩子用心學習就行,其它的事全部由家長包辦代替,甚至連孩子上什麼大學、報什麼專業都是家長說了算。這些都影響了對孩子自信心、獨立性的培養。如果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注意綜合能力、獨立的培養,孩子面臨就業問題時心理壓力就會小得多。
呂淑雲還對在校大學生在未來適應就業問題上提出了建議:在高考選擇志願時,學生首先應該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相關的專業。進入大學後,大學生應對自己的未來職業進行規劃,即注意收集與所學專業相關的知識和就業信息。同時,應利用假期多出去打工或當義工,增加社會經驗,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通過這些可使自己成熟起來,進而降低畢業時的就業心理壓力。
2007大學畢業生如何才能實現學以致用,找到好工作?當下哪些人才需求旺盛?大學生應以什麼方式突出優勢?今日12時30分,由藍劍冰川時代特約播出的最新一期《成都面對面》將在CDTV-2播出。節目中,市就業局副局長狄進、市就業局企業管理處處長金利華、省教育廳學生處王海軍三位嘉賓將與現場觀察員、大學生和企業代表,就大學生就業難展開討論。
「現在就業的基數非常大。」談到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狄進說,現在就業的主要問題是基數大,存在有事沒人做、有人又沒事做的結構性矛盾,而且這種現象還將長期存在下去。狄進稱,他通過人事部門了解到,目前成都大學生就業率的總體狀況在70%左右,處於全國平均水平。王海軍則告訴記者,2007年全省高校畢業生總人數23.8萬人,截至今年8月已有19萬人實現就業,比例達81.97%。而在今年夏季成都舉行的特大招聘會上,需求崗位數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市場營銷類、計算機類和財務會計類。
「專業不對口、沒有工作經驗,是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最大問題。」王海軍稱,應屆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應屆畢業生沒有其他的社會資源和社會關系,導致很多企業將他們拒之門外。
有專家指出,缺乏職場教育和職業規劃是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首要原因。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指導和培訓明顯不足,因而出現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企業就業要求脫節的現象。王海軍稱,目前高校有個措施,就是讓本科四年級和專科三年級的學生將最後一學年的時間騰出來實習、見習,深入用人單位。這一措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大學畢業生應先就業再擇業。」狄進認為,大學畢業生應大膽挑戰非專業的崗位,在工作中積累經驗,這是找到滿意工作的過渡。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就業並不是難題。
★先擇業吧!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讓你有個好的開始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的!現在就業形式是嚴峻,但也不象報紙網上說的那樣!先給自己定好位!
★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是關鍵,而是有很多人生的經驗不去實踐是不能明白的,並且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可以讓你清醒的認識你自己的缺陷,有目的的去讀書.
★近年來,學生、家長和學校絞盡腦汁,千方百計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先就業後擇業"就是高校為了促進畢業生就業、提高就業率採取的一項措施。然而,它可能在短期內取得較大成效,但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值得商榷。
近曰廣州市一項調查顯示,應屆大學生"成活率"在用人單位中只有10%。意思是說,有九成應屆畢業生背叛老東家,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業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為此,用人單位呼籲,高校不應該為提高自身就業率,一味地把畢業生推向並不適合的企業;為學生做好就業定位才是解決就業難題的源頭所在。(10月10曰《信息時報》)"先就業後擇業"有一定的合理性。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擇業難度,加之畢業生社會經驗欠缺,對社會了解甚少,很難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而在求學期間已經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大學畢業生們,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盡快落實工作單位。應該說,客觀因素讓他們無暇考慮崗位是否真正適合自己、自己能在某個崗位上服務多久。
同時,高校為了追求就業率這塊"金字招牌",也為學生的"飢不擇食"推波助瀾。學校逼"嫁",使很多學生在並不清楚單位究竟適合不適合自己時,只能無可奈何地"先進去再說","我們可不想因為個人而影響整個學校的形象"。據說學校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教育學生"先就業後擇業"能讓他們放下"心高氣傲"的心態,扎實地走向社會,對緩解就業壓力有益。果真如此,教育學生"先就業後擇業"也可謂用心良苦。
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必然影響大學生的誠信形象。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將用人單位作為跳板,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不良現象,它必然使用人單位感到傷心和失落,產生被欺騙和被玩弄的感覺,甚至會逼迫他們採用更加強有力的自我保護手段以約束求職者。事實上有的用人單位乾脆"拒用應屆畢業生"。企業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這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決不是好兆頭。到頭來,形成惡性循環,用人單位和大學應屆畢業生之間"麻稈打狼---兩頭怕",不僅影響大學生的長遠利益,也影響人才市場的正常健康發展。
我們經常譴責一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提出過於苛刻的條件,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簽訂不平等勞動合同。確實用人單位存在濫用優勢地位的因素,但一些求職者的不誠信行為也使用人單位吃一塹長一智,為防止再次受騙上當,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過於謹慎,矯枉過正。從這個意義上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一些不公正待遇與求職者的不良行為不無關系。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當企業對一名員工進行一定時期的技術培養,並幫其辦好落戶等一切手續時,這名員工突然提出辭職,企業會怎麼想?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大學生發現工作崗位不適合自己發展而離開原單位,另謀高就,這是可以理解的。用人單位也不會小肚雞腸,遷怒於求職者。但問題的關鍵是,大多數畢業生並非因為這個原因背叛單位,而是進入時就沒有長期工作和服務的誠意。這已不再是能否施展才華的問題,而是一個嚴重的誠信問題,這正是用人單位最不能容忍的。
找工作
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畢業,大學生就業就成了重大的社會問題。2005年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聲稱要達到去年大學生就業率73%以上的目標。盡管如此,還會有27%左右的學生無法及時找到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就成了大學生就業的指導思想。
一方面,如果大學生畢業時能夠找得到工作,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上級部門規定的就業率就完成了,至於大學生找得工作是否合適就不是大學老師們看重的了。另一方面,大學生畢業後找到工作,可以使他們從純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開始自食其力。畢業後仍然花著父母的錢自己不掙錢,畢竟讓許多大學生良心上過不去。
先就業後擇業?
郭召良博士說,把目光緊緊盯在「就業」和「就業率」上面,這對學生本人沒有一點好處。
首先,有的學生迫於生計壓力,不管是否喜歡或者是否合適,可能會選擇了一個「好工作」,但這個工作可能並不適合他,但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在現在工作上幹下去。比如,有一個大學生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參加了縣的公務員考試,最終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最後進入了縣某機關部門工作。但是到機關以後,由於自己性格並不喜歡應酬,也不喜歡喝酒,但工作又要求她不得不應酬和喝酒。她感到工作就像受罪一樣,但她又不能舍棄一個月兩千多塊錢的收入。先就業後擇業的結果就可能是「干一輩子自己並不合適的工作」。
其次,有的學生抱著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在工作過程中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總想跳槽。在單位里邊稍微遇到一點問題和困難,就跳槽。有的大學生在畢業不到一年就換了好幾個工作。有一個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一年內沒有跳槽的畢業大約只有20%左右。有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到了一個超市作銷售工作,還來覺得超市工作時間長,就跳到某企業作市場運銷工作,後來又發現作市場營銷工作成天在外面奔波太辛苦,就跳到某公司做辦公室文員,在辦公室里邊有發現同事關系不太處理得好,她又想換工作,但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換什麼樣的工作了。可以,先就業後擇業卻變成了一個不斷逃避現有工作的借口。不斷跳槽的結果是工作始終沒法穩定下來,始終處於「找工作」的狀態之中。
超越「找工作」
郭召良博士說,沒有職業理想職業目標的「先就業後擇業」結果只能是「瞎就業」。我們就業要「超越找工作」,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要有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的概念。
首先,我國即將進入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你只要找到工作,你的生活就不成問題。所以,大學生不要把眼睛緊緊盯在「謀生」「糊口」上面。要知道,沒有多少學歷的民工都能找到工作,為什麼大學生還找不到工作呢?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大學生不願意。
其次,一個人一輩子只在一個單位做一個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可能會多次面臨職業轉換的情況。因此,大學畢業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有步驟地過程。我們可以先從小處著眼,慢慢累計自己,然後就有可能達到自己的職業理想。
郭博士說,「先就業後擇業」和「先擇業後就業」形式上看來沒有太差的差別,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本質的不同。「先就業後擇業」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們是在現有可供選擇的情形中進行選擇,他們會隨波逐流,他們沒有什麼目標。「先擇業後就業」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是事前確定自己的追求目標,然後選擇一個合適地地方開始自己的職業,他們主動為下一次職業變動做准備,總是在自己准備好以後,變動自己的職業。
郭博士建議大學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自己的職業理想、工作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根據這些方面情況再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和當前社會就業情況,制定一個中長期職業生涯發展線路圖。郭博士說,只要心中有了理想,那些你過去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對你的職業生涯有幫助你就願意去做,而那些資待遇好職業過去可能會選擇的工作你也可能會因為它對你的職業生涯沒有幫助而放棄。
郭召良博士鼓勵大學生說,「只要你的職業理想夠高,你就不會怕起點夠低。」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各位同學以及對方辯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到這里,討論大學生擇業和就業的先後問題。在討論之前我查到一個數據,2003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增加到212萬人,畢業人數陡增,另外由於受非典疫情的影響,人才交流及招聘比往年相對減少,結果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學生們的就業壓力隨之增大。於是,一些地方的就業指導部門提出了「先就業再擇業」方案,並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認可。由此可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是在非正常情況下提出的折中妥協的應急措施,並不是符合社會發展的長遠之計。它的以下幾個弊端和隱患必將導致它那曇花般的壽命:
第一:先就業後擇業容易使一些大學生產生「騎驢找馬」的心理。即顯灰一個工作「保底」,解決正方提出的所謂生存問題,有了更好的單位再撕毀協議重新選擇。這對大學生本人和用人單位來說都提高了成本:大學生得為單方毀約付出代價,必須交納一定的違約金;用人單位則無法正常開展預設的工作項目,重新招人又要再費周折。用人單位為降低此成本,提出的苛刻條件將會不斷增多,無形中又給大學生就業增設許多不必要的復雜環節,由此導致就業渠道更加不暢通的惡性循環。
第二:先就業後擇業將使大學生相對於用人單位的信用度降低。用人單位希望得到的是願意長期服務於該單位的的有用人才,為此,他們願意花大價錢開講座搞培訓將一個生手培養成熟手。他們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員工學成之後屁股一拍辭職書一遞便轉身走人,因此他們怎麼相信一個不是因為愛好興趣專長僅為解決生存問題而來應聘的大學生呢?除非那些隔兩天就換名字換地點的皮包公司。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只會增加用人單位的不信任感,甚至還會浪費人才培養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體現。
第三:先就業後擇業會導致大學生自身能力的退化。很多人認為,先隨意選擇一份工作,再在工作中調整方向,但是,如果滿足於一份不合適自己的工作,不但沒有了挑戰性和鍛煉學習的機會,即便有了一、二年的工作經驗,對於今後再擇業也沒有多大的實際幫助,浪費了青年打基礎的寶貴時間。目前行業的細分化決定了人才的專業性,浪費了時間就等於淡化了自己未來的專業度,同樣不利於職業生涯的發展。
基於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先就業後擇業」不是積極的,正確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大學生還是應該選擇先擇業後就業的道路。我方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立論:
首先:就業壓力不是長久的事,它只是非常時期的一種非常現象。如果對方辯友一直強調我國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我只能說對方辯友是對國家失去了希望。因為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不可能老是困擾在就業壓力增大,失業率升高的問題裡面。這些問題可能出現,甚至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但它畢竟不是主流。對方辯友通過非主流的現象論證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問題顯然是不可取的。我相信對方辯友的拳拳愛國之心是不會認為咱們國家沒希望了1
其次:職業的三個層次決定了大學生應該先擇業再就業。一個人從事一項職業有三重目的,一解決生存問題,二謀求自身的發展,三服務於整個社會和人類。如果我們不是經過認真挑選就匆忙從事一項職業,必定不會對它有多大興趣,在達到第一層目的之後便停滯不前。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何談自身發展?我們怎樣服務社會?為解決生存問題而不經選擇的匆忙就業是一種自私的,不負責任的,短視的行為。相信受過高等教育的對方辯友不會支持更不會踏上這條路吧!
最後:社會實際情況要求我們先擇業再就業。上面我已經提到,用人單位需要的是一個對他們感興趣有幫助的長期員工,不是來混口飯吃翅膀一硬就飛走的「臨時工」。所以我們在就業之前必須經過謹慎的選擇,我是否喜歡這份工作?這份工作對我將來的發展是否有利?通過這份工作能否發揮我的價值為社會和人類做貢獻?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才可以開始工作,而不至於淪為僅顧自身利益的賺錢機器。
綜上所述,在擇業與就業之間,我們應當先選擇前者,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有利於社會的工作,才是我們大展拳腳,奉獻親春,鑄就一生輝煌的時刻。最後,我預祝在座的各位將來都可以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
謝謝大家
★●頻頻跳槽不利個人進步
●想成才還得耐下心來
●別給自己留下「後患」
●不穩定的人我們不願意要
畢業生:就業應一步到位頻跳槽不利進步
★第一:先就業後擇業容易使一些大學生產生「騎驢找馬」的心理。
第二:先就業後擇業將使大學生相對於用人單位的信用度降低。
第三:先就業後擇業會導致大學生自身能力的退化。
★首先:就業壓力不是長久的事,它只是非常時期的一種非常現象。
其次:職業的三個層次決定了大學生應該先擇業再就業。
最後:社會實際情況要求我們先擇業再就業。
好剛用在刀刃上
深圳梵谷的觀點:
關於先擇業還是先就業,社會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根據我10幾年的工作經歷和多年的職業顧問經驗,先擇業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走的彎路越多,對人的自信心打擊越大。中國人很多是場依存型的,就是有種職業惰性,想改變自己的職業或者環境是比較難的,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去改變,但很多人缺乏信心,我想改變,但對自己能否改變是否具有能力存在很大的信心不足,結果很多人就放棄了夢想,做一份自己不喜愛的工作,極其郁悶。
1、 資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盡管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先就業後擇業無疑是一種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想找工作的找不到,找到的卻不知道珍惜。頻繁的跳槽,不論對企業還是對個人都是一種損失,這種損失不僅體現在物質上,更體現在對求職者的精神打擊上。我們都知道,通過學校教室一節課不容易改變一個人的思想;然而社會給人上一堂課卻遠非如此。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惡劣環境中成功的人士,畢竟是少數。環境容易改變人,尤其是一個人的自信心。而這種打擊往往都是致命的!
2、學以致用,有利於個人更好、更快的發展:少走彎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更大的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快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展,進而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就業壓力短期不可改變:高校的盲目擴招是罪魁禍首,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次之。要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智慧就體現在「擇業」之中。
2、 上面可以說是兩個人的觀點,但是基本的基調是一致的.首先是梵谷的論證:梵谷老師的話總結起來,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就業之後再轉換職業是很難的,原因是職業惰性和自信心的缺失.這沒什麼不對,但是不要忘記前提.作為梵谷老師這樣的專家,擇業肯定沒問題,因為他會准確的衡量自己,准確的把握自己的能力,准確的分析社會的需要.可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有這種能力嗎?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理想往往是高於實際的,這樣的結果只能造成他們不停的徘徊.因為他們的選擇的根據本來就錯了,不是客觀實際而是主觀臆斷.所以這個話題套在剛畢業的大學生身上就應該是先就業後擇業.
!
③ 大學生出去實習找專業對口的成功率如何
大學生出去找實習專業對口的成功率還是挺高的,只要你的工資要求不是很高,就可以。
④ 大學生畢業後是不是一定要專業對口呢
現在就下就業還是抄先擇業的討論是很激烈的,各有各的優缺點。
作為過來人以我的經歷來看就是,可以專業不對口,但是以後你的工作很有可能會遠離你大學里學的專業哦,自己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吧。能對口當然對口好,但是有良好的發展機會也別錯過哦
⑤ 現在大學生出來找工作為什麼都是專業不對口啊
這是因為能力與預期不匹配,如果你在本專業有著超於別人的能力,回那憑什麼你找答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呢,這個問題很好,在萬學教育ACT職業能力規劃特訓課上有講到相關內容,而且也能幫助學員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去應對找對口的工作,加油吧
⑥ 大學生,是應該選擇熱門專業還是選擇專業對口
熱門
⑦ 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工作都是專業不對口的,大學選專業有多重要
對於大學生選專業的時候,有一些是根據自己的理想來選擇的,有一些是根據家長的要求來選擇了,總之有一些其他外在的因素造成了大學生現在選專業的一個問題。那麼所選的專業,到自己再去工作,其實中間也有很多的因素存在,包括新工作的要求,包括自己專業的深淺程度,都能決定著是否能參與這個工作。
所以你會發現周邊很多人選擇的專業跟自己的工作程度是有沖突的,而且一般的學生自己的選擇專業,和家裡想想自己選擇的也會有所不同。另外,自己選擇專業的時候,專業也許屬於朝陽區,當自己畢業之後卻發現這個專業啊,逐漸的下滑,市場萎縮不適合再發展了,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⑧ 大學生在畢業就業選擇時首先要遵循專業對口的原則
大學畢業找工作盡量找專業對口的工作,因為是自己專業,工作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找對口工作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時間和節點不對都很難找到。這也是困擾剛剛畢業就業的大學生,很多找不到對口工作,會另某出路。
⑨ 大學專業不對口的問題
要看你來應聘的實際崗位決源定是否對口。
專業性恨強的工作肯定要專業對口,就比如醫生!但是,不是所有就讀醫科的就一定當醫生!他們也可以從事與本專業毫無關系的職業,例如:銷售、保險等。
同時,以你舉的例子來說,學文學的不可能當醫生,卻可能從事銀行工作。我就有同學是英語專業的,就應聘了銀行櫃員。不過,他們入職是需要考試的,一般較難成功。
所以,專業對口與否要看應聘的職業/職位。
憑心說,最理想的肯定是專業對口,但是就像讀醫科的沒辦法都當醫生,專業與實際崗位的供大於求/供小於求,使得實際求職中,我們不得不選擇與大學專業不對口的工作。
⑩ 大學生就業一定要專業對口嗎
其實會計專業的,畢業出來之後比較容易找到對口的工作(相對於其他專業來說),但是也沒有絕對的..最好到人才市場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