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學科技園名單
『壹』 哪些學校有國家大學科技園
清華、北大、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蘭州大學等985和重點高校以及西安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普通高校共六十幾所吧,每年都遴選幾所入圍的
『貳』 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組織機構
浙江工業大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杭州市,始建於1953年,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創立的浙江中等工業學堂,先後經歷杭州化工學校、烏溪江化工學院、浙江化工專科學校、浙江化工學院、浙江工學院和浙江工業大學等發展階段。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文、理、法、經濟、醫葯、管理、教育等兼容的綜合性省屬重點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博士後流動站、博士、碩士學位和MBA授予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權和外國留學生、港澳台學生招生權。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共佔地面積3200餘畝,校園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學校設有二十一個學院兩個部:即化學工程與材料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經貿管理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人文學院、葯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健行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之江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軟體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科學部、體育軍訓部。學校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28000餘人,研究生1600餘人。學校教職工28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教師800餘人,共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 名。學校現有博士點12個、碩士點71個,本科專業52個。學校固定資產總值18.2億元。圖書館面積3.2萬平方米,藏書(含電子圖書)280餘萬冊,中外期刊17000餘種。
學校始終把主動適應浙江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辦學宗旨,努力把我校建設成為浙江省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基地,向建成國內知名的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邁進。通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實現兩個轉變,即在辦學結構上從單一的工科門類向綜合性高校轉變,學校設有理、工、文、法、經濟、教育、管理、醫葯等八個專業門類;在辦學內涵上從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變,學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較大提高,現擁有 「綠色化學合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所(中心),7個省重中之重學科,2個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1個省級重點學科。 先後有25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發明獎和科研成果獎,其中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0項,獲准專利280餘項,近五年,科研經費到款數平均以每年近3000萬元的速度穩步增長,2005年度經費到款數達2.43億元。學校在抓工程開發的同時還注重學術研究,2004 年被國際上SCI、EI、ISTP三大索引機構摘錄的論文數分別為135篇、72篇、65篇,國內排名分別為第55、62和52位。學校始終堅持把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放在首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培養工程創新人才為核心,重視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多次在國際、國內各類大賽中取得優良成績,獲得國家級大獎。2005年,獲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 項,總體成績列全國高校第11名;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競賽等比賽一、二、三等獎58項;獲全國大學生田徑、武術、定向金牌7枚,銀牌12枚和銅牌6枚,並獲浙江省首屆大學生游泳錦標賽團體冠軍。學校被教育部批准為第二批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第三批全國教育技術培訓中心。學校畢業生以基礎扎實、工程技術開發能力強而普遍受社會歡迎,許多畢業生已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骨幹,為國家特別是浙江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對外交流活動日趨活躍,已與美、英、法、德、日、比、澳、俄等國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協作關系,開展學術交流、聯合辦學、科學研究等活動。學校招收了來自15個國家、地區的留學生,學習漢語言、中國文化及本科專業課程。
學校校辦產業走與學科建設和科研開發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以學校科技成果為依託的校機械廠、化工廠、化工設備廠被確定為浙江省校辦產業骨幹企業,化工部建設司定點產品生產企業。學校後勤順應社會化改革潮流,優化、調整發展投入,組建了後勤集團公司,按企業化經營、社會化運作,建立滿足辦學需要的市場化、社會化後勤保障系統和服務體系。
學校各項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先後獲得"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全國先進教務處"、"全國高等學校科技管理先進單位"、"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分配先進集體"、"浙江省模範集體"等榮譽稱號。
浙江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理、工、文、經、管、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現為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為主管理。學校坐落在經濟繁榮、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名城杭州。1999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由原浙江絲綢工學院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2004年5月,經教育部同意,學校更名為浙江理工大學。
學校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前身蠶學館創辦於1897年,為我國最早創辦的新學教育機構之一。195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經教育部批准獲得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1995 年開始與浙江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同年獲准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1999年獲得同等學力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獲得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層次以及公辦教育、民辦教育、國際合作教育等多形式的辦學格局。
學校佔地面積2100餘畝。學校下設17個學院(教學部)和1個獨立學院,現有45個本科專業,其中省重點專業6個,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工程碩士領域。現有在校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生18,000餘人,成人教育與繼續教育學生 2000餘人。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全校教職工1500餘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400餘人,其中正高職稱教師127人,有全職在校工作院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3人,博士生導師19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1人,省 「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層入選者2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師30人,還有共享院士16人,並聘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大力弘揚百年辦學所形成的「求知求實、創新創業」的優良傳統和「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優良校風,形成了「開放式、交叉型、工程化」的辦學模式和顯著特徵。學校近五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1項。有一大批學生在全國、省、市級各類重要學科競賽及國際服裝設計比賽中取得佳績。畢業生以基礎扎實、作風嚴謹、創新創業能力強而深受社會歡迎,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及世界許多國家。近幾年學校本科學生錄取分數線和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名列浙江省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科研工作為重點,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在眾多領域完成了一系列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省部基金科研項目,學校近五年獲各類科研獎勵12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項3項,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20餘項。在研科研總經費超億元,並與全國數百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科技工作綜合指標一直穩居於全國同類院校和浙江省屬高校的先進行列。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每年派遣教師出國進修、講學、合作科研及參加其他學術活動,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保持密切的協作關系,積極探索「3+2」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聯合研究中心,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國際化辦學特色日益明顯。
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浙江理工大學,在新世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全校師生正滿懷信心,齊心協力,埋頭苦幹,開拓創新,不斷推進學校朝著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闊步邁進!
中國計量學院地處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市,始建於1978年,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中國科學院院士母國光教授任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庄松林教授曾任學院院長,現任院長林建忠教授。
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生源一直十分充裕,為第一、二、三批錄取院校。現建有14個碩士點,設有13個二級學院和教學部,建有八大學科門類38個本科專業,擁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3900餘人,研究生100餘人,各類在冊成教生3400餘人。在編教職工近1200人,其中專任教師近800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師中有國家級和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2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8%,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0.08%。學校還先後聘請了兩院資深院士王大珩、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旦、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同保等9位院士和知名專家、教授為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名譽教授,定期來校講學,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注重培育學科特色。現有國家局級重點建設學科4個、省級科技創新基地1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省級重點專業4個。學校還先後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的科研院校及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師生互培關系。
學校牢固樹立教學的中心地位,擁有計量、標准化、質量工程、質量管理、檢驗檢疫、安全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推行學分制、彈性學制、主輔修制和雙學位制,設立課程建設專項經費,實行校際聯合選課,舉辦試點班,致力於培養「懂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和「懂工程技術的管理人才」,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是在浙高校擁有入滬綠卡的5所高校之一,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尤其是標准、計量、檢測、質量管理行業、信息產業和軍工系統等的好評。
校新建校區坐落在杭州市下沙高教科技園區,佔地1180畝。擁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設施和完善的校園網路,實行自動化辦公,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億多元,館藏圖書135餘萬冊,長期訂閱中外文期刊2800餘種。校園設計新穎、獨特,建築風格簡潔、明快,校園環境幽靜、優美。2002年4月,李嵐清副總理在視察我校時指出:「這是一所現代化的大學,一定要把它辦好。
回顧歷史,成績斐然;展望未來,前景光明。當前,全校上下正朝著學校第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
江干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東部,東毗「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江,西依「水光瀲灧、山色空濛」 的西子湖,全區面積210.22平方公里,人口26.64萬,下轄4個鎮、4個街道。
江干區歷史悠久,物產豐富,人文薈萃,風光秀麗,是杭州最古老的城區之一。當年,在煙波浩渺的錢塘 江上,從上游運來的木筏連天,在陽光照耀下金黃一片,無邊無際,故有「金江干」之稱。
江干區是杭州市重要的交通樞紐。蕭山國際機場峙江相鄰;滬杭甬高速公路和滬杭、浙贛、杭甬、杭長鐵 路在此交匯;錢江二橋、錢江三橋在此接壤;杭州火車東站和汽車東站均位於境內;雄偉的三堡船閘,溝通了 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的水運交通;現代化的電力、通訊、供水、污水處理設施,使江干成為投資者的天堂。
改革開放以來,江干區經濟插上了騰飛的雙翼,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成為杭州市的經濟強區。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勃勃生機,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和衛 生等各項事業日益繁榮,物阜民豐,人民安居樂業。
杭州「城市東擴」戰略的實施和「錢塘江時代」的到來,給江干區帶來了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規劃建設 中的杭州市政府大樓、杭州大劇院、會展中心等都集中在這里,江干將成為杭州大都市的中心區。杭州高新技 術產業開發區江干科技經濟園和杭州私營經濟園區以及毗鄰的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之江旅遊度假區、下沙高 教園區的建設和中心城區的區域優勢,為江干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優越的交通條件、堅實的經濟基礎、 豐富的沿江資源、良好的投資環境,展現了江干新一輪發展的廣闊前景。
「開發的江干、投資的熱土」。江幹人民將牢牢把握歷史賦予的嶄新機遇,不斷開拓進取,加快發展,把江干建成現代化城市中心區。江幹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企業來我區投資發展,攜手合作共創輝煌明天。
『叄』 全國大學科技園有哪些
首批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評估結果如下:
A類國家大學科技園:
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B類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
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
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C類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雲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
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
第二批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名單
深圳 深圳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 深圳市高新區
上海 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大學
天津 南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開大學
上海 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同濟大學
秦皇島 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燕山大學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理工大學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上海 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華大學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長春 吉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吉林大學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 北師大-北中醫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師范大學
綿陽 西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南科技大學
『肆』 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科技園-園區概況
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於2000年10月開始規劃並啟動建設,2002年7月被列入江蘇省大學科技園建設計劃,2006年10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充分依託中國礦業大學的實驗、智力、信息和科技資源優勢,在徐州市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下,以「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基本功能,融合技術、資本、人才和市場資源,力爭用3到5年時間,把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孵化、轉化、成長壯大的培育基地和示範區,成為集研發機構、科技企業、科技服務於一體的,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一流國家大學科技園。園區目前在孵企業90餘為家,畢業企業40餘家;在孵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10家,畢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15家;在孵企業與中國礦業大學有關聯的佔60%;在孵企業年技工貿收入4.24億元,畢業企業年技工貿收入5億元;近三年以來,在孵企業年技工貿收入平均年增長率80%,畢業企業年技工貿收入平均年增長率60%。2012年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在科技部、教育部的評標中榮獲「A類國家大學科技園」稱號,成為江蘇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國17家 )。目前,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園區已形成了「一區多園」的格局。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江蘇省留學人員創業園;江蘇省知識產權創業園。
『伍』 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全國名單
序號 國家大學科技園名稱 建設地點 1 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2 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4 北京化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5 北京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6 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7 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8 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9 華北電力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10 京師葯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11 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12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13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14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市 15 吉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長春市 16 湖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長沙市 17 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 長沙市 18 常熟國家大學科技園 常熟市 19 常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 常州市 20 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成都市 21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成都市 22 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成都市 23 大連理工大學-七賢嶺國家大學科技園 大連市 24 東北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大慶市 25 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營市 26 福州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 福州市 27 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廣州市 28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廣州市 29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市 30 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市 31 哈爾濱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哈爾濱市 32 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杭州市 33 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 杭州市 34 中國美術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 杭州市 35 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 合肥市 36 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濟南市 37 蘭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蘭州市 38 蘭州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蘭州市 39 蘭州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蘭州市 40 西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綿陽市 41 南昌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昌市 42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市 43 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市 44 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市 45 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南京市 46 寧波市國家大學科技園 寧波市 47 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秦皇島市 48 青島國家大學科技園 青島市 49 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0 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1 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2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3 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4 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5 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6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7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8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59 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市 60 深圳虛擬國家大學科技園 深圳市 61 東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沈陽市 62 沈陽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沈陽市 63 蘇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蘇州市 64 蘇州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 蘇州市 65 中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太原市 66 河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天津市 67 南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天津市 68 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天津市 69 新疆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烏魯木齊市 70 江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無錫市 71 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 武漢市 72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武漢市 73 武漢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武漢市 74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安市 75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安市 76 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西安市 77 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廈門市 78 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徐州市 79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楊凌(西安) 80 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 鄭州市 81 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重慶市 82 重慶市北碚國家大學科技園 重慶市 83 遼寧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鞍山市 84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阜新市(葫蘆島) 85 昆明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昆明市 86 雲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 昆明市 87 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 鎮江市
『陸』 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介紹
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更好地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清華大學創建了清華科技園,作為清華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外延,為創業企業孵化、高新企業研發、創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發展空間和卓越服務。 1993年,清華大學提出創建清華科技園的構想,並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確認和批准。
『柒』 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園區簡介
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於1999年10月開始啟動籌建。2005年12月被正式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是福建省內唯一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廈門大學和廈門市共建廈門大學國家科技園 ,廈門市將出台專門的扶持政策,在資金、租金以及地方稅收獎勵等方面支持入園創業項目。通過共建,雙方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動雙贏,盡快將大學科技園建成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創新源泉和基地。
根據《廈門市人民政府———廈門大學共建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協議,雙方將共同成立大學科技園領導小組,由廈門有關領導任組長,廈大有關領導任副組長。
『捌』 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介紹
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浙大科技園)是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聯合批準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浙大科技園位於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規劃建設用地1700畝(同時按照「一園多點」的原則,在寧波、嘉興、紹興、溫州及江西省南昌市等地建有科技園分園)。建成後的科技園將是環境優美、交通便捷、設施完善、協調統一、形式開放的科技創業者的樂園,是「天堂矽谷」的一顆燦爛明珠。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稱浙大科技園)創建於2001年,是經科技部、教育部聯合批準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也是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浙大科技園由浙江省、杭州市和浙江大學聯合共建,浙江省和杭州市對科技園給予了極大支持,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科技園享受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省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浙大科技園依託有百餘年歷史的著名高等學府——浙江大學,她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為齊全的研究型重點大學之一,浙江大學學科綜合交叉和高層次人才資源優勢及強大的科技實力,為科技園的技術創新和高技術企業孵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規劃建設用地1700畝(同時按照「一園多點」的原則,在寧波、嘉興、紹興、溫州及江西省南昌市等地建有科技園分園)。
『玖』 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研究組織
由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北京航空航天大回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答14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研究會,2014年8月28日在第六屆啟迪創新論壇暨全球科技園區領導者圓桌會議上正式揭牌。研究會將對現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管理模式和運營經驗進行研究總結,進一步匯聚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所需的各類資源,並為促進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科學、規范發展提供行業交流和政策建議 。
面對新時期創新社會提出的新問題與挑戰,為了更好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14家單位決定共同發起成立國家大學科技園研究會。研究會的發起單位有: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南昌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江西師范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拾』 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介紹
國家抄大學科技園是以具有襲較強科研實力的大學為依託,將大學的綜合智力資源優勢與其它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為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提供支撐的平台和服務的機構。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之一,建設和發展大學科技園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10年來,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啟動的大學科技園建設工作,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學科技園發展之路,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