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佛學專業大學
㈠ 哈佛最高分多少
1、哈佛大學的本科申請者的GPA至少要在35分以上,sat的滿分分數是1600分,哈佛大學的錄取分數是1400分,act的最低分數是28分,大部分申請哈佛大學act的平均分數在32分左右大家都知道,在世界名校范圍內,哈佛大學是學生和家。
2、考哈弗大學托福要求100分以上,雅思要求7分以上哈佛大學的設施分布在二十多個地方,總面積有4882英畝,建築面積21,565,000平方英尺其中位於坎布里奇的主校區面積為224英畝,建築面積13,202,000平方英尺哈佛大學本部坐。
3、起初sat的滿分是2400分,最低錄取分是2250分以上如果想申請哈佛大學,建議申請人的sat成績在2300分以上新的sat現在滿分分數為1600分,哈佛名校的分數線是1400分,2022年哈佛大學的平均新生sat成績是1490分左右,所以如果。
4、680分哈佛大學,簡稱「哈佛」,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屬於常春藤盟校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成員,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哈佛大學校方表示2022年錄取分數線是680分,2021年錄取分數線。
5、655分根據哈爾濱佛學院官網查詢顯示2022年公布的錄取分數為655分,相較於2021年公布的錄取分數653分,提高了2分哈爾濱佛學院,簡稱「哈佛」哈爾濱佛學院的前身是哈爾濱市極樂寺佛學院,始建於1924年。
6、哈佛大學的錄取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申請哈佛大學本科,托福成績至少要100分2SAT成績不能低於1350分,ACT成績不能低於28分3也可以提交了諸如IB, ALEVEL等相關成績,越優秀越好4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通常高中。
7、1中國學生想進入哈佛大學,SAT的分數必須是2300以上2014年3月5日,college board 宣布, 將在2016年春季改變SAT考試科目與形式,總分由改版前的2400分變為1600分2016年起,SAT的分數必須是1500以上2有高人一籌。
8、這幾年考上哈佛的中國學生托福都在630分以上,折算成新分數應為110分以上二要准備STA考試 考美國大學都要參加SAT考試美國為爭奪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在世界各地設有SAT考點,中國大陸暫時沒有,要想參加考試,都是辦港。
9、如果親戚中有哈佛校友,當然是個很不錯的加分選項最重要的是,想要申請哈佛,一定要早准備,在提前錄取中就鎖定目標,不然進入常規錄取之後,競爭可就更加激烈了哈佛大學介紹 哈佛大學,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
10、一國際生的托福要求 哈佛大學需要學生提供能夠證明英語水平的測試,由於疫情原因,哈佛大一新生和轉學生可以按照意願是否提交,但是建議大家提交託福成績,根據歷年的錄取數據,托福成績建議是100以上,越高越好,最好是110以上。
11、著名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我國近代,也有許多科學家作家和學者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如胡剛復竺可楨楊杏佛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梁思成江澤涵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哈佛的傑出成就,還。
12、考哈弗大學托福要求100分以上,雅思要求7分以上哈佛大學的設施分布在二十多個地方,總面積有4882英畝,建築面積21,565,000平方英尺其中位於坎布里奇的主校區面積為224英畝,建築面積13,202,000平方英尺哈佛大學本部。
13、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19992000和2001年所錄取的研究生的GRE的中線成績分別為21482191和2137GRE滿分為2400分分數雖然很高,但也沒有高到離譜的地步申請人必須牢記,GRE的確反映一個人的基本智能,但並不反映他的。
14、如果想考哈佛大學,大致要按以下五個方面做好准備一 高一畢業托福成績達到600分以上英語非常重要,這是考美國大學的第一關要想達到這個成績,英語的學習必須遠遠超過中學教學課本必須到社會上找更高級的培訓班口語。
15、美國沒有中國這種分數決定一切的高考制度哈佛學生要求考SAT,還有SAT2,AP等,但是沒有錄取分數線SAT和SAT2的可能的最高分是2400和800每科,AP最高分是5分。
16、沒有錄取分數線,哈弗的錄取和中國的高考錄取完全不同即使你在中國高考得了狀元哈佛大學也不一定錄取你哈佛錄取看重的是你的綜合素質和個人潛質及與別人不同的地方。
17、3如果親戚中有哈佛校友,當然是個很不錯的加分選項4最重要的是,想要申請哈佛,一定要早准備,在提前錄取中就鎖定目標,不然進入常規錄取之後,競爭可就更加激烈了今年哈佛大學的錄取率僅為52%,創下了歷史最低。
18、簡介哈佛大學對於本國學生和國際學生的錄取標准一樣,而且不分本國和國際,學生申請受理都只在一個錄取辦公室處理哈佛大學錄取的學生一般有四個特點1優異的學術成績和研究能力2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3非凡的特長。
㈡ 美國哈佛大學主要學什麼
哈佛大學簡介
[編輯本段]
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劍橋城,總地址是Byerly Hall, 8 Garden Street, Cambridge,郵編為02138。醫學院和商學院位於波士頓市區。在劍橋城,與哈佛大學相鄰的是與之齊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趣的是,兩所大學校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哈佛大學前身為哈佛學院。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決定籌建一所像英國劍橋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撥款400萬英鎊。由於創始人中不少人出身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們就把哈佛大學所在的新鎮命名為劍橋。1638年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積蓄720英鎊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1639年3月13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在建校的最初一個半世紀中,學校體制主要仿照歐洲大學。1721年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1727年設立數學和自然科學教授職位,1780年設立醫學教授職位。同年擴建成哈佛大學;1816年 成立神學院,1817年成立法學院,以後各學院相繼在19世紀成立。 教育學院成立於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學院(1966年命名 為J.F。肯尼迪政治學院)。1966年以來,哈佛大學共設10個研究 生院,即文理、商業管理、設計、牙科醫學、神學、教育、法學、醫學、 公共衛生和肯尼迪政治學院;2個招收大學本科生的學院,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並設繼續教育辦公室,專門負責暑期學 校、附設課程和終身學習中心。牙科醫學、醫學、公共衛生等3個 研究生院設立在波士頓,其餘各學院均集中於劍橋。各學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哈佛歷任校長堅持3A原則,即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這三個原則英文詞第一個字母均是A).
如今,哈佛大學已發展為擁有十個研究生院、四十多個系科、一百多個專業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冊有18,000名學位候選人,以研究生為主,也包括本科生。 另外還有13,000名非學位學生在其擴展學院學習一門或更多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超過14,000人,包括超過2,000名的教授和講師。 還有7,000多教員在所屬的各個教學醫院工作。多年來,哈佛大學除了培養大量的美國學生外,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哈佛大學各院校、學系的地址是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文理學院)
University Hall
Cambridge, MA 02138
Graate School of Design(設計學院)
48 Quincy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
Graate School of Ecation(教育學院)
13 Appian Way
Cambridge, MA 02138
Harvard Business School(商學院)
Soldiers Field
Boston, MA 02163
Harvard College(大學堂)
University Hall
Cambridge, MA 02138
Harvard Divinity School(神學院)
45 Francis Ave.
Cambridge, MA 02138
Harvard Law School(法學院)
1563 Mass Ave.
Cambridge, MA 02138
Harvard Medical School(醫學院)
25 Shattuck St.
Boston, MA 02115-6092
Harvard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牙科學院)
188 Longwood Ave.
Boston, MA 02115-5819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學院)
677 Huntington Ave.
Boston, MA 02115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政治學院)
79 JFK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
Division of Continuing Ecation(持續進修學院)
51 Brattle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3722
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共有六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和約翰·肯尼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中總共產生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
學校早年開設的課程以英國大學的模式為基礎,但是在思想上與這個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學保持一致。盡管它早年的許多畢業生成為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師,學校卻從未正式加入過某一個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於1643年的早期的小冊子闡明了哈佛大學的存在:「促進知識並使之永存後代。」
在2008年哈佛大學商學院,MBA(MBA的全稱為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碩士)教育被評為世界第一MBA教育學院!
哈佛大學聲望及學術貢獻
[編輯本段]
在世界各大報刊以及研究機構提供的排行榜上,哈佛大學的排名經常是世界第一。例如在久負盛名的《美國新聞周刊》排名上,哈佛常年排名首位。在2007年萬維網的世界大學排名里,哈佛大學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美國Princeton Review在2006把哈佛大學在全美「最難申請上的大學」里排名第四。今天哈佛大學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力,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大學之一。但是,一個2007年最新的報告指出麻省理工學院在對近代科學「革命」的貢獻目前領先,是21世紀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同一批報告指出,哈佛大學對科學研究的貢獻已在近年來衰弱了許多,而且哈佛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本世紀已跟不上麻省理工學院的尖端高科技教法。
哈佛大學圖書館
[編輯本段]
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藏書數量超過15,000,000冊,是世界第四大'百萬圖書館(mega-libraries)'(前3名是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Bibliothèque Nationale,紐約公共圖書館排名在第五);哈佛大學在所有的研究機構中接受的捐贈是最多的,在2006年達到,200,000,000(是僅次於蓋茨.梅林達基金會的最大的捐贈基金)
哈佛大學校訓
[編輯本段]
哈佛早期的校訓是「察驗真理」(Veritas [1643年])、「榮耀歸於基督」(In Christ Gloriam [1650]),以及「為基督•為教會」(Christo et Ecclesiae [1692年])。哈佛早期印章展示三本翻開的書本,兩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徵著理性(reason)與啟示(revelation)之間的動力關系。哈佛的一份最早期文獻——1642年的學院法例——如此寫道:"讓每一位學生都認真考慮以認識神並耶穌基督為永生之源(約17:3),作為他人生與學習的主要目標,因而以基督作為一切正統知識和學習的惟一基礎。所有人既看見主賜下智慧,便當在隱密處認真借著禱告尋求他的智慧。"
先有哈佛,而後有美利堅
[編輯本段]
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出來以後,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裡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於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1780年,即美國建國後的第四年,已經有了140多年歷史的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
當初哈佛學院的創辦者把劍橋大學的模式移植過來,學院最初定名為「劍橋學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為了紀念學院的創辦者和建校費用的主要捐獻者約翰·哈佛(John Harvard),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 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 字樣,意為「真理」。哈佛大學校訓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寫的,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Amicus VERITAS,意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校徽和校訓的文字,都昭示著哈佛大學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
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1933~1953年)之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經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正是在擇師和育人上堅持高標准、高質量,哈佛大學才得以成為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第一流著名學府,對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高等教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世界各國的求知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競爭中爭先
[編輯本段]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學府威廉·瑪麗學院(今弗吉尼亞大學的第一所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今耶魯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這兩所學院的出現,使哈佛學院有了夥伴和競爭的對手。18世紀下半期,北美洲陸續建起了9所學院,新建的學院雖然大體上仍沿襲英國古老學府的模式,畢竟時代不同了,受歐洲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的影響,數學和自然科學陸續擠進這些學院的教學領域。受英國古老大學傳統影響較深的哈佛學院,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1727年,哈佛學院建立了數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講座,這是順應時勢的變革之舉。此時,北美產業革命的勢頭興起,新興的工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使哈佛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要麼墨守成規,這將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學府中的領袖地位;要麼推陳出新,以求繼續執掌北美學府之牛耳。哈佛選擇了後一條路。
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講座開設後,哈佛學院還置備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教授們用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天文、物理和化學知識。在數學領域內,設立了測量術和航海術等技術學科。1780年,醫學教授講座的建立,促進了植物學和化學的研究。教授們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然科學終於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陣地,並對其它學院產生影響。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哈佛學院順應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獨立戰爭的正義事業一邊。在馬薩諸塞,幾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畢業生,包括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1775年7月3日,喬治·華盛頓在哈佛學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獨立戰爭軍隊的統帥,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設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後,哈佛學院給獨立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約翰·傑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長)等人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到1780年,哈佛學院已先後建立了神學、數學和自然哲學、醫學等教授講座,學院升格為大學。按照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傳統,必須擁有3個學院的聯合體,才夠格稱為大學,當時馬薩諸塞州議會竟破格承認哈佛學院升格為大學,這既是厚愛,也是鞭策。哈佛大學繼續抓緊自身建設,1816年設立了神學院,1817年設立了法學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為主科的哈佛學院,一共有了3個學院,成為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大學了。19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的影響已超出馬薩諸塞之外,及於美國中部和南部。
在北美獨立戰爭初年,哈佛學院的基金,連同地產的租金在內,不足1700英鎊。戰後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過18.2萬美元。到了19世紀,由於校友的贊助,哈佛大學的基金穩步上升,1800年為24.2萬美元,1869年為225萬美元。
在此期間,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了較大的變化。1790年,哈佛大學開設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包括天文學)、英文寫作、哲學(包括形而上學、道德和政治)、神學、自然科學,希伯來語和法語兩科由學生任選一科。哈佛大學課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在此時期,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關於大學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條原則:獨立性;自由與合作二者統一的原則;教育與研究統一的原則和科學統一的原則。洪堡不僅提出了大學改革的理想,並在他倡辦的柏林大學中付諸實踐,提倡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新型大學的榜樣。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一些青年教授,曾經留學德國,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他們要求改變英國大學的模式,轉而以德為師,效法德國大學的一套制度。1825年,有4位青年教授聯名提出4項改革意見:減少古典文學課程的比重;重視對現代外國文學的研究;設立研究生的學位制度;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班教學。這4項意見當時未被採納。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學校長,他大刀闊斧,極力扭轉哈佛大學的方向,大力倡導重視理科的教學。他任職16年(1829~1845年),在哈佛大學辦起了理學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紀和19世紀,隨著哈佛大學的發展,學校課程內容範圍擴大了,重點轉換了,自然科學受到了極大重視。
1869~1909年,化學家埃利奧特(Charles.William Eliot)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任職40年,把哈佛大學建設成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大學。他使法學院、醫學院獲得了新的活力,並且新建了商業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文理學院,注冊學生從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學人員從49名增加到278名,學校基金從2300萬美元增加到2.25億美元。
1909~1933年,洛厄爾(Abbott Lwrence Lowell)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重新制定了大學本科生課程計劃,實行課程的集中與分配相結合的制度,以便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洛厄爾實行的導師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學沿用。洛厄爾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哈佛大學實行住宿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得在大型的綜合大學中,本科生都有一個小型的學院環境,新生入學後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園內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後,學生們分住在12幢宿舍樓內,還為少數走讀生設置了第13幢宿舍樓。每幢宿舍樓內有一位住校教師和一個導師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樓還設有餐廳、圖書館,在宿舍樓區,經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社會和文化活動。而且洛厄爾以身抗擊,保衛哈佛教授穆斯特伯格與拉斯基,導致了這兩位教授安在。
近幾屆的幾位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博克(Derek Bok)和現任校長陸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對哈佛大學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同時也盡力發揮哈佛大學作為研究機構的出類拔萃的作用。
科南特1919~1953年歷任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長,他在哈佛大學實行校外特別委員會制度,用這個機構來評議學校教師的資格和任期。他還創建了一項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課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廣泛的學習領域。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學進行了美國高等教育史規模最大的募捐活動,為哈佛籌集資金達8.25億美元,這項活動提高了哈佛大學教師的薪金,擴大了對學生的資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職位,充實了教學設備。
1971年以來,博克擔任校長,他精心處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問題,包括行政管理、少數民族和婦女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的技術轉換等問題,博克校長還重新組織了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把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進到哈佛大學的各個研究生院和各個系科。
1991年,陸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長,作為更好地協調各學院和教師關系的一部分,他開創了一個集中的全校范圍的學術計劃,目的是辨別出哈佛最主要和優先的部分。另外,陸登庭還強調大學的責任:優秀的本科教育,大學的門始終向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敞開,研究型大學如何適應信息快速增長和嚴重財政約束的時代,在一個自由表達的社會中迎接挑戰。
課程的不斷改革與更新
[編輯本段]
哈佛大學36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發展與變革互相推進的歷史。
創建後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一直是以英國的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了,崇尚「學術自由」和「講學自由」。「固定的學年」和「固定的課」的老框框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逐漸興起。在哈佛學院也有人倡議實行課程選修制度,這種革新的要求遭到傳統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未得實現。
然而,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年,哈佛大學再次發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行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才得以和律師、官員等並駕齊驅。形勢的變化對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十分有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僅35歲的埃里奧特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此後他擔任校長40年,是推行選課制的主將,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實行選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仍為必修課,其它均為選修課。美國許多高校紛紛步哈佛大學後塵,減少或廢除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自由選修制的要求,攻讀一種學位,可有16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只要符合規定,便可取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異者三年內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可稱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奧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招聘名流學者任教,選修課程開設超過其它大學,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埃里奧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高等學校要給予學生三個法寶:一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二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自主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出任校長,他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從1914年起,實行"集中與分配"制。所謂「集中」,是指從16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的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配」,是指另外的6門課程從3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各選兩門,以保證學生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面。餘下的課任學生自由選擇。這種制度既保證專業課學習的深度,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餘地。
1933年,化學家科南特擔任校長,他勵精圖治,於1940年主持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課程改革。經過5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專門報告,主張加強普通教育。哈佛大學按照專門報告的建議,又作了5年實驗,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規定,第一,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從自己所在的系中選修6門專業課,再從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類別的普通教育課中各選一門,共3門課,另外還需從其他系的課程中至少選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設有普通教育課,沒有學過一、二年級普通教育課的,不得選修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生可以選修一部分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四,學生不得選修屬於同一個考試組的兩門課。這樣做,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很緊密,而且先後有序,互相銜接。這種辦法吸取以前制度的優點,加以綜合,形成了以通訊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的計分方法一般有四種:第一,按A、B、C、D、E五級計分,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滿意和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無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不前,他們又進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課程是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他們深切認識到,不論學習任何專業,都必須有深厚的基礎知識。「根深葉茂,本固枝榮」,這一思想在哈佛大學是很明確的。
德里克·博克於1971年出任校長,他十分關注大學本科的基礎教育,採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紀初,美國一般大學文科的課程是按照縱深與橫亘相結合的原則來設置的,既讓學生對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期,則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課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戰,由於人類的知識領域空前擴大,各學科之間過去的傳統界限已被沖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於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責成他負責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號召教師們獻計獻策,以集思廣益,重新制定有關大學教學的目的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共同基礎課問題,於1976年提出一項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制定一種強制性的共同基礎課程,以後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並由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進一步的修改工作,結果於1978年提出了關於共同基礎課的報告,並決定於第二年開始付諸實施。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學是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斷革新的,這種改革不是憑單純的熱情而匆忙從事的,改革不是孤立進行的。這些對我們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頗有借鑒意義的。
哈佛大學的機構與學院設置
[編輯本段]
哈佛大學的校務領導機構,一是哈佛大學董事會,另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負責大學的財政和校務的管理。有關教育政策和機構設置的重大事務,由校長和各部門主任向董事會提出討論定。哈佛大學各個研究生院院長和各個系的系主任,都由校長任命。
哈佛大學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
哈佛大學規模龐大、資產超群,常被人戲稱為「哈佛帝國」。全校共設有13所學院。其中本科生院兩所,即哈佛學院與拉德克利夫學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學院、商業管理學院、肯尼迪管理學院、設計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神學院、醫學院、牙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及大學擴展部等。
幾個主要的研究生院的著名系、部有:
*文理學院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生物科學部、應用科學部、計算機技術研究中心、地質學系、化學系等;
*醫學院的細胞與進化生物學系、微生物與分子遺傳學系、神經生物學系、生物化學系、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系、葯物學系、免疫學委員會、與MIT合建的健康科學部等;
*公共衛生學院的微生物學系;
*設計學院的建築系和設計專業等;
*教育學院的管理、計劃和社會政策專業,教學、課程和學術環境專業,人的發展、閱讀和咨詢心理專業等。
哈佛大學擁有2400名教授,6700名本科生和12400名研究生,校色是深紅色(Crimson),深紅色(Crimson)也是哈佛的運動隊和日報The Harvard Crimson的名字.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 之間一直存在著友好的競爭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追溯到1900年,那時候兩校合並的問題被廣泛討論,甚至在某個時候被當局達成一致(後來被馬諸塞州的法院取消),今天,這兩所學校之間的合作和競爭依然不相上下,經常有很多合作的研討會和項目,包括哈佛MIT健康科學與技術部,哈佛MIT數據中心, Dibner歷史科技研究所.此外,兩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還可以不用繳納額外費用就能相互注冊,獲得學分來得到自己本校的學位.
哈佛大學最近才成立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由於哈佛的工程學科沒有鄰近的麻省理工學院完善, 許多哈佛學生會到麻省理工學院修理工的課程或做理工的研究(哈佛大學曾經數次嘗試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並,但一是受限於雙方校園內部的意見,再加上為防止大學獨大,麻省大法庭於1904年裁定此舉違法,至今並無任何合並舉動)
㈢ 美國哈佛大學佛學專業修些什麼
哈佛大學下設13個學院,分別為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哈佛商學院、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牙科醫學、哈佛大學神學院、教育學院、哈佛法學院、哈佛醫學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院、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哈佛學院。
專業: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計算機工程 ,環境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 ,應用數學 ,天文物理,化學 ,化學與物理 ,地球與行星科學,數學,物理,統計學 ,應用數學 ,工程物理 ,人類學 ,經濟學,環境科學與公共政策,政府學 ,心理學 ,社會研究, 社會學。
女性與性別研究 ,化學與物理生物學 ,人類發育與再生生物學,人類進化生物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 ,神經生物學,有機體與進化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 ,非洲與非裔美國人研究 ,古典文學 ,東亞研究 ,英語,民間傳說與神話 。所謂的情劫,就是你情感上的劫難,給你痛苦的情感經歷,讓你在失望,寒心、絕望中成長,變得更加理智與成熟。怎麼約附近的女孩出來玩,其實約附近的女孩子出來,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比如:首先你要投其所好,就像她朋友圈經常曬吃的,那麼你可以提前選擇一些好的餐廳店之類的,再發起邀約的時候,能吸引到她的興趣點!
約女孩子出來這個問題,有三點:
1:講究期望差異
2:講究服務定製
3:講究用戶體驗
怎麼約附近的女孩出來玩,首先,不要追的太緊,要懂得欲擒故縱,當然不能裝冷淡,記得每天晚上一定要打一個電話早晨起來最好也打一個,前提是確定她對你並不反感,打電話不一定非有話要說,實在沒有早上就問問吃沒吃早飯,沒吃的話用不用你給送點粥過去之類的,晚上實在沒話說就說想你了,想說一聲晚安。
怎麼約附近的女孩出來玩,慢慢等時機成熟,來回通話次數多了,不用你故意約,她會給你暗示讓你約她出去的,比如不一定哪天她會和你說想吃什麼了,或者說哪天放假,休息之類的,或者說想去哪哪裡看看什麼之類的,這時你就知道怎麼做了吧。然後呢第一次見面未必非要帶什麼禮禮物,如果你不覺得2的話,帶帶上一隻玫瑰比較好,只不過現在約會拿只玫瑰怎麼看怎麼2,除非是過生日,情人節什麼的。見面約會不要在傍晚或者晚上,盡量在上午接近吃午飯時間比較好,或者下午接近吃晚飯時間比較好,上午好過下午,這樣女生有安全感,另外選擇接近吃飯時間是為了免去一些尷尬,誰能有那個體力溜達3,4個小時,溜達半個小時看看時間該吃飯了,就順利成章請人家吃個飯,一般女生沒特殊事情的話是不會拒絕的。吃飯不要去太好的地方,但吃飯的環境一定要干凈,那種快餐店有套餐的最好,你那裡沒影院更不會有KFC了。吃飯的時候多說說自己,讓人家多了解你點,然後說說人家女孩的優點。吃完飯天不熱的話再溜達溜達,如果路邊有賣小物品的她如果看了的話,就買兩個送她,不管她要不要都要送。
怎麼約附近的女孩出來玩,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帶她買什麼東西,吃什麼東西,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找個她喜歡做的事情,一起參加一起做!
㈣ 求推薦好的佛教專業讀研大學或佛學院
阿彌陀佛!題主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佛學或者佛教學術教育是個不小的領域,但這個領域與大眾是非常隔膜的。題主鎖定在研究生教育,那麼范圍就小了不少。以下慢慢答來。
一、請必須了解佛教學術教育和佛教教育是本質不同的兩種教育。【供讀者學習動機參考】
佛教學術或者佛學,本質屬於科學,是在科學的框架下對佛教進行審視,是祛魅的或去神聖化的。而佛教教育則是附魅的。前者培養學者,後者培養宗教從業者,此差異極大!
事實上,學術水平和信仰無關。比如台灣的印順導師,佛學造詣很高。而傳統上,歐洲的佛學學者大多不信仰佛教。美國的學者大有不同,較多的接受了佛教教義甚至不少大學教授出家為僧,還俗後繼任教職。在東南亞,日本、台灣和泰國是全球較為領先的佛教學術中心,這里基本都是僧俗同學的。從外語能力,知識儲備等多方面看,在家人明顯有優勢。
如果題主是生活遇挫,想通過佛學學術求解脫,那一定會歧路亡羊。如果題主道心堅固,渴望實修,當知文憑對於解脫沒有絲毫利益。如果題主熱愛學術,甚至計劃謀求教職,那麼接受良好的佛教學術教育順理成章。如果題主不好學術,傾向寺廟生活,那短期或長期出家才是上佳選擇。總之,發心很重要,沒有發菩提心,靠讀書息苦是件很困難的事。
二、經過多方比較,佛學專業就業挑戰極大【供讀者人生規劃參考】
對於出家人,這個問題可以忽略。以本人就讀的MCU來看,大陸來的出家同學不少是國內佛學院教師,在這里進修之後,還會回到原單位。對於在家人,一個佛學文憑的職場競爭力是可以想像的。當然,就業還需要看學生的個人能力,學校的資源狀況等等。
去向一:學術界。碩士是一個過渡文憑,博士才能獲得學術界的准入。目前國內對宗教學學者的需求很少,而且中國的大學非常講究卡位,一旦前人在學術上形成山頭,新人上位就很不甚容易。並且,中國大學的收入並非很高,沒有學術理想,建議勿行此道。
去向二:宗教界。出家人不論,俗人在大陸宗教界是沒有位置的。從招生可以看出,國內佛學院俗人的地位。相對於新畢業的學生,佛學院更喜歡外聘功成名就的大學教授做兼職。
去向三:公務員,商界,非佛教的種種。這應該是不少俗人畢業生的選擇吧。
三、從佛學的五大傳統來分析多個佛學教育地點的優勢與劣勢。【供讀者擇校參考】
佛學的知識體系,必然討論佛學的五大學術傳統,即印度學,巴利語系,漢學,藏學,中亞敦煌學。這五大傳統之巨,絕非本人三言兩語可以勾勒。在此僅掛一漏萬,斗膽說說自己熟悉的幾個。這五大傳統往往會在數個佛學學術中心集中,故以下分析,將以地理劃分為線。先說國內。
非學歷教育方面,梵語在北大和復旦都有學習機會。巴利語學習地點也比較多。藏語推薦到北塔寺學習。從碩博教育來看,國內佛學屬於宗教學之下,幾所重點大學的佛學專業都可以選擇。國內佛學教育的主要問題是視野偏窄,這與大環境有關。香港大學的佛學碩士偏重應用,比較有趣;其博士教育沿襲英國傳統,雖然在學術界剛站穩腳跟,但發展潛力不錯。台灣招收大陸學生,其佛學教育的特點是基礎扎實、學科豐富,有多個佛教大學可以選擇。當然,如果你要體驗多元文化,最好的選擇就是去非華語地區了。
擇校方面,如果能力足夠,建議將學科優勢與留學目標國結合考察。
歐洲的特色是極強的語言學和哲學學術背景。英國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在這五大傳統上都有作為,但在印度學和巴利語系(上座部佛教)上似乎更有優勢。荷蘭萊頓大學是傳統的漢學中心。法國一直是敦煌學重鎮,而德國的梵語及相關研究就堪稱頂尖了。藏學的研究中心在二戰後轉到了美國,而當下最具活力的佛學研究之地,應該就是北美了。哈佛,耶魯,我忍不住要推薦,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無疑非常之好,但挑戰是很巨大的。一方面難畢業,一方面難就業。
東南亞方面,泰國的優勢在於佛教傳統深厚,國際化水平很高。因為這個傳統,我們的博士教育強制性要求禪修。缺點是學術上相對狹窄,藏學,敦煌學等在這里研究者廖廖。越南的佛學教育也不錯,而寮國,緬甸則更重視傳統的僧伽教育,在佛教學術方面並沒有太大優勢。
佛學研究的門檻其實相當之高。
做佛學學術研究需要三種基本能力:
1. 閱讀該學科領域原典的能力。就大乘來說,梵文很重要;研究上座部,巴利文就很重要。
2. 了解該學科的原始研究材料,對其歷史及當下的研究現狀都了解。這樣看來,英語就非常重要。晚近的佛學研究成果,以英語文獻居多。
3. 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一個具資格的佛學研究者,掌握兩到三門外語應該是必然的。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拿陳寅恪和南懷瑾比較,他們一個是學者,一個是宗教文化推廣者,兩者的位置不通。我們不可以拿其中一個去否定另外一個。
最後說幾句:
1、中國佛學(佛教學術)的整體水平較低,與其大國地位極其不配。不僅僅面向僧侶的佛學院水平不濟,眾多大學的科研水平也難言先進。這導致中國的僧伽缺乏與世界對話的能力。
2、適合的才是好的。因為題主沒有提供更多背景,所以答主不保證本文具有參考價值。
3、知識不能帶來解脫,如果不重實修,學佛越久業障越重。進佛學院,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請慎重。
㈤ 美國萬佛城及法界佛教大學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