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校史館參觀時間
『壹』 參觀校史館觀後感
你參加校史館時,你的心得體會是怎樣的呢?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在校史館我們追尋江南大學的滄桑足跡、品讀江大的百年歷史。在那記錄歲月雕痕的展廳里遊走,看著歷史不斷的上演和謝幕,昨天就在眼前翻開每一張泛黃的書頁。
史館將江大在風雨里成長的歷程一一呈現,每一個成就,每一次獲得,都包含著歷史的意義。走近那一張張老照片,彷彿又走進了江大那段輝煌絢爛、令人回腸盪氣的歷史。一幕幕歷史的見證很是振奮人心,看到這些,我的心中是感嘆,更是自豪。
三江初肇使,興教圖國強。江南開學府,輕工著華章。
江南大學經過一個世紀的風雨,現享有「輕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譽,通過參觀校史館,我知道江大源於1902年建立的三江師范學堂,歷經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發展時期;1958年該系整建制東遷無錫,建立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大學;2001年1月,無錫輕工春頃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江南大學;2003年,東華大學無錫校區並入江南大學。參觀過程中,一組學校校舍發展的照片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只看到了如今嶄新寬闊的校舍,卻全然不知在此校區建成之初,這片土地原來是一整個村莊。校領導為校址奠基與在新建成的校門口揭幕的兩張相片之間,花費了多少人的心血與奮斗,又有多少人的奉獻。
百年薪火傳承,五秩追求不懈。
校史館中一張張的照片按時間的順序排列著。那些泛黃的照片和珍貴的筆記和書籍無不向我們展示:這里,人才輩出;這里,教學成果豐碩;這里,走出過名仕大家…… 當照片的顏色愈發鮮活起來,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江大邁著與時俱進的步伐,向我們走來。以嶄新的姿態,催人奮進。不論是德育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是碩果累累。在先輩殷切的注視下,江大前進的步伐日加堅定沉穩。一個世紀的風雨使江大擺脫了蹣跚學步的稚嫩,走過了少不更事的澀澀青春,成熟穩重中,不失銳氣,意氣風發中,添幾多睿智。100多年的春去秋來,100多年的風雨兼程,100多年的光輝歲月承載著100的多年春華秋實。
國內交流促發展,國際交流得經驗
校史館中還陳列了諸多工藝品,有我校在各大比賽中獲得的大獎杯,有與國內外知名學校友好交往互贈的小禮物。看到這些小禮品,不禁驚嘆,原來我們學校具有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日本、加拿大、德國、英國、瑞典、俄羅斯、芬蘭等國的多所知名扒指陸大學及國際企業、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在國外也同樣擁有不小的知名度。
幾代人辛勤耕耘,眾師生譜寫校史 在校史館中,我了解了朱寶鏞教授憑著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發酵專業領域辛勤耕耘,為我國的發酵、食
品工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劉復光教授是我國油脂學科專家,長期從事油脂浸出和植物蛋白的科學研究;黃本立教授是我國早期從事農業化學及食品學科的教育家和學者,是新中國第一個食品專業的創始人。還有沈學源教授等等許多知名的教授學逗緩者,他們都是江大的前輩們,現在也有那麼多親愛的老師同學在不斷書寫輝煌。歷代人都秉承著「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校訓,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形成了「彰顯輕工特色,服務國計民生;創新培養模式,造就行業中堅」的辦學特色。
後記:
作為一個參觀者,我深深的感覺到這里的歷史厚重感,並且也充滿了對學校美好未來的憧憬與祝福。「彈指一揮一百年,桃李芬芳春滿園」。一百多年來,江南大學國家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人才;一百多年來,江南大學的校友們在各自崗位上為國家做出了奉獻。歷史被濃縮為驚鴻一瞥,在江大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相信每個瞬間都會更加精彩。對我而言,身處江大,我不僅僅只接受著江大帶給我機會、讓我不斷充實自己,同時,我也希望江大能因為有了我們這一群蓬勃向上的年輕一代而擁有更多的發展,繼續秉承優良傳統,發揚江大精神,不懈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篇二
為了讓全體老師了解學校文化,2015年5月18日全體教職工到圖書樓一層參觀校史館。 雖然之前對學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於學校發展中的一些細節還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參觀給了我重新系統地認識學校一個良好的機會。
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垂地的大幅畫面,像一張張氣勢恢巨集的國寶級的長畫,上面書寫著我們學校二十多年的歷史,婉轉而又雄偉,接著就是學校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態,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條件艱苦,可想我們今天這么好的條件和環境來之不易,宜當憶苦思甜,發奮圖強!第三階段學校仍然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和一系列苦難,但在學校領導以及師生的努力下,我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們堅強地走過了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歲月。到了第五階段,我們學校喜訊連連,成功升本,並更名為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這將是是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的學校已經建校24年,回首往事,這是怎樣的經歷?24個春秋,24個冬夏,我們的學校陪伴著歷史走過了24個不平凡的年頭。一幅幅展板,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學校從平地創業,白手起家,到今天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桃李芬芳,現已成為山西省首所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
學院在向著實現「千畝校園、萬人大學」的國家一流民辦本科院校的目標邁進的征途上,將堅持奉行以往優良的辦學方針和思想,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加強完善「雙百雙軌」的辦學機制,在大力發展學院內涵建設的同時,緊抓國家教育轉型發展的契機,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制貫通為突破,以課程銜接為保障,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就業為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機制,為廣大有志青年開啟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為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城鎮化科學發展貢獻最大的力量。
通過這次對校史展的參觀,讓我對學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學院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也希望全體同仁能夠攜手共建美好科院!
篇三
今天下午,黨支部組織我們參觀了我校的校史館。校史館讓我們對杭電滄桑的足跡、五十年的歷史、白發的教授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在那記錄歲月雕痕的迴廊里遊走,看著歷史不斷的上演和謝幕,昨天就在眼前翻開每一張泛黃的書頁。
校史館將杭電在風雨里成長的歷程一一呈現,每一個成就,每一次獲得,都包含著歷史的意義。走近那一張張老照片,彷彿又走進了杭電那段輝煌絢爛、令人回腸盪氣的歷史。一幕幕歷史的見證很是振奮人心,看到這些,我們的心中是感嘆,更是自豪。
據悉校史館是母校五十歲生日的禮物,它佔地近千平方米,由「發展歷程」、「領導關懷」、「師資隊伍」、「學科科研」、「人才培養」等十個板塊組成。進入校史館,幾副大圖片格外醒目,杭電的三個校區都出現在圖片上,下沙、東岳和文一,隱隱中散發著杭電獨特的氣息,現代與古典結合、科技與人文並進。誰能想到這被現代都市所掩埋的擁擠校園,這已沒有昨日模樣的紅果園,竟曾上演過那麼多的故事。
一張張的照片按時間的順序排列著。那些泛黃的照片彷彿在告訴我們:這里,人才輩出;這里,教學成果豐碩;這里,走出過名仕大家…… 當照片的顏色愈發鮮活起來,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杭電邁著與時俱進的步伐,向我們走來。老校新姿,催人奮進。不論是德育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是碩果累累。在先輩殷切的注視下,杭電前進的步伐日加堅定沉穩。50年,對人的一生是漫長的,而對一個學校,則是彈指一揮間。杭電,擺脫了蹣跚學步的稚嫩,走過了少不更事的澀澀青春,成熟穩重中,不失銳氣,意氣風發中,添幾多睿智。
50年來所有的科研成果,榮譽獎項,名師教授,對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這千平方米的空間里,感謝他們,正是他們構成了杭電的精神基座,讓半個世紀的我們底氣與汗顏同在。通過參觀,我了解到到杭電的建立人以創設一所現代大學為標桿,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的觀念無疑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歲月如歌,征程漫漫。
歷史被濃縮為驚鴻一瞥,在母校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相信每個瞬間都會更加精彩。「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印在了每個人的心中。歷史我們要緬懷,未來我們要創造。作為杭電的莘莘學子,我們要不懈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貳』 河南理工大學北校區校史館開放時間
1 校史館的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1:30,下午2:30-5:30,周六、周者祥日上午9:00-11:30,下午2:30-5:30。
2 這個開放時間是根據學校的安排和管理制首孫搏度制定的,旨在方便學生和教職工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發展。
3 如果你想去參觀校史館,建議提前了解開放時間並安凱核排好時間,以便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歷史和文化。
『叄』 中國財政司主要成員
根據我院事業發展需要,特面向海內外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名流擔任我院特聘名譽顧問及顧問等。同時聘請有關專家、學者為我院教授、客座研究員。另外還向社會招聘兼職研究員、副研究員等。以上各類人員名單發布如下: 丁光訓 全國政協副主席、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葉選平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孫家正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丁衡高 國防科工委原主任、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士向守志 南京軍區原司令員韓培信 江蘇省委原書記梁步庭 山東省委原書記劉忠德 中國文化部原部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高占祥 國家文化部原部長、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張連珍 江蘇省政協主席韓喜凱 山東省政協主席、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吳良鏞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士張存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原主任、中科院士虞兆中 台灣大學原校長、著名教育家王賡武 香港大學原校長、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南懷瑾 台灣著名國學大師 董光壁 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汝信 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國學教授邢賁思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實》雜志原總編王治國 全國工商聯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理事長朱高正 國際易聯副會長、台灣歐洲文教基金會會長杜維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新儒家學者吳愛蓮 國際易聯顧問、澳大利亞易玄信息生命科學研究會主席蘇新鑾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王予 世界華商聯合總會秘書長賀興桐 世界華商聯合會總會長、世界宗教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張豈之 西北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項 平 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司元忠 南京大學黨委原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原校長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姜建中 南京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張際春 國防大學將軍盛昭瀚 東南大學原副校長、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院長馮致光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董健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文學院院長丁瑩如 南京大學教授、匡亞明先生夫人王斌泰 江蘇省教育廳原廳長溫希凡 天津南開大學原黨委書記王恆 南京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美國加州蘇浙滬同鄉會會長李惠國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科協研究員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孫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際易聯秘書長劉華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主任徐寧 南京市物價局局長毛衛華 南京市工商聯黨組書記馬和欣 南京市工商局局長趙忠令 南京工程大學原黨委書記許敖敖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龍安定 浙江省原政協主席羅一民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委統戰部部長劉金美 福建省原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王助安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張國敏 山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副主任張繼禹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光 山東省省長助理孫永春 貴州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沈先啟 貴州省畢節市委書記李宏鳴 安徽省黃山市原市長、宿州市委書記辛冠潔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國際儒聯原副理事長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弓克 吉林孔子學院院長、吉林省孔子學會會長馬燦榮 中國外交部原部長助理、中國駐德國大使沈善洪 杭州大學原校長張瑞敏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近東 江蘇蘇寧集團董事長薛樂群 江蘇中江集團董事長祝義才 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劉積仁 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宏基 台灣新亞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裁崔波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原書記處書記耿乃凡 江蘇省廣播電視局局長王惠榮 江蘇國信資產管理集團總裁黃宏亮 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總裁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金毅 招商銀行南京分行行長胡慶華 民生銀行南京分行行長孫泳倫 無錫天仁集團董事長 院務委員會為本院最高領導、權利、決策機構。根據事業發展需要,特聘請海內外有關人員組成。組成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石連同 中國國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創始人、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原總秘書長閻韜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原主任盧央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原天文系主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司元忠 南京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校長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局局長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導、北京大學教授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顏石安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賴永海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楊向群 國家發改委司長韓愛興 國家住房建設部司長楊伯強 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毛衛華 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兼工商聯黨委書記高以儉 江蘇省文聯原副主席、江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薛樂群 江蘇中江國際集團董事長劉長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其成 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石小梅 江蘇省演藝集團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劉康 山東省泰安市政府秘書長鄭武樾 泰國正大集團資深執行副總裁楊世華 江蘇道教協會會長、茅山道院住持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隆相 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南京棲霞山寺方丈沈長明 江蘇天一集團董事長、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楊宗義 江蘇福中信息集團董事長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劉茂富 江蘇鎮江房地產公司董事長馬士俊 江蘇明城集團董事長辛長寶 常州寶盛集團董事長顧小榮 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姚兵 南京大學產業集團副總裁程朝暉 香港美容學院院長孫玉 南京金陵飯店黨委書記 院長:石連同 副院長:閻韜 盧央 秘書長1人(待定)副秘書長3—5人(待定) 閻韜 盧央 余敦康 唐明邦 周繼旨 洪家義石連同 顏石安 賴永海 劉長林 劉大鈞 張其成丘亮輝 劉蔚華 吉文輝 曾仕強 周齊 管 峻丁瑩如 樓宇烈 錢遜(以上名單職務、職稱見前已標注) 周加才 曹傳仁 毛衛華 高以儉 石連同 石小梅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就業辦主任) 劉康 劉茂富 朱建進薛樂群 馬士俊 楊宗義 楊世華 沈成明 劉學忠彭慧(江蘇中華文化學院副校長) 張曉平(山東濟寧市中區人大主任)孔德墉(香港) 崔百強 鄭武彬(台灣) 顧小榮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程朝暉 孫玉 周繼旨南京大學教授閻韜南京大學教授盧央南京大學教授洪家義南京大學教授吳新雷南京大學教授石連同南京大學教授朱劍南京大學教授顏世安南京大學教授賴永海南京大學教授陳謙平南京大學教授辛冠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洪修平南京大學教授張連珍江蘇省政協主席余敦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高占祥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張豈之清華大學教授唐明邦武漢大學教授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錢遜清華大學教授劉大鈞山東大學教授朱維錚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宋志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長江原《中國科技報》主編沈善洪浙江大學教授、原杭州大學校長周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為一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劉長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紹綱吉林大學教授陳乃蔚復旦大學教授吉文輝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阮榮春上海大學教授齊儆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惠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蔚華山東省社聯主席、教授張其成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張志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俞孔堅北京大學教授丘亮輝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會長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許敖敖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教授唐慶銘新加坡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成中英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校長陳鼓應台灣大學教授唐亦男台灣大學教授於希賢北京大學教授吳星瑩馬來西亞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尉天池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白樂桑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施寒微德國哥延根大學教授孫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梁雪天津大學教授劉笑敢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賡武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教授山田利明日本東洋大學副校長曾仕強台灣智慧大學校長、教授趙榮澄台灣大學教授亢亮天津大學教授丁冠之山東大學《文史哲》教授錢志新江蘇省發改委原主任、南大教授 趙駿河韓國儒學研究專家石川忠久日本儒學研究專家蘇新鋈新加坡儒學研究專家顧彬德國儒學研究專家汪忠長美國美西易經學會理事長鄒宏基台灣光武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傅淑芳山東《老年雜志》原社長郭次儀香港「百草堂」董事長湯恩佳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博士姚偉彬澳門儒學研究專家孔德墉香港世界孔氏續譜協會會長程艾蘭法國儒學研究專家呂武吉澳大利亞儒學研究專家陳啟生馬來西亞孔子研究會秘書長鄭彝元泰國儒學研究專家斐文波越南儒學研究專家鄭武樾正大集團資深總裁陳光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徐寧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耿乃凡江蘇省廣電廳廳長喻繼高江蘇省國畫院管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郭貽賢印度尼西亞儒學研究專家高以儉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會長曹鳳泉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楊麗麗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王策《環境易術》雜志主編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韓愛興國家建設部科技司長楊向群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 石小梅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孔愛萍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楊世華茅山道院住持、江蘇道教協會會長邵偉華廣東易學專家李土生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顧問霍斐然四川易學專家李仕澄東南大學教授王遠林廣西桂林陸軍學院教授釋寬容安徽天柱山三祖寺方丈蓮花江蘇省南京雞鳴寺方丈妙湛福建省廈門市南普陀寺方丈心平句容寶華山隆昌寺方丈釋永信河南少林寺方丈戒忍浙江普陀寺全山方丈隆相南京棲霞寺方丈傳義南京毗盧寺方丈曹傳仁江蘇省紀委原副書記級張樹驊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楊伯強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沈長明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鄧千建設部《中華建築報》社長劉學忠江蘇中泰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宗義江蘇福中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洪萬康台灣大潤發超市有限公司副總裁馬士俊南京明城集團董事長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蔣義海江蘇省文聯一級畫師李秋寶南京火車站原副站長韓景增南京軍區通訊總站原政委詹永清安徽黃山旅遊集團總經理陳大文南京金盛集團副總裁傅斌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毛利人江蘇出版集團鳳凰台飯店總經理王振義南京大學出版社原副社長李娓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黃正明南京大學藝術研究中心教授楊小琳香港知名歌手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續文利香港中旅投資集團公司黃賢安江蘇南京畫家慧聞湖南省汨羅佛果寺崔百強華潤蘇果超市有限公司發展總監諦如南京棲霞寺楊淑琴江蘇省中醫院口腔科主任寶世宜北京文化名人俱樂部秘書長溫勇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教授曾建平江蘇廣播電視台新聞部江雅琦香港宋慶齡金鑰匙培訓基金會會長胡正良南京海關政治部辦公室副主任王鍇香港開益出版社社長阮國安馬來西亞吉隆坡易經學院院長邢東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淦波廣東東莞市觀音山集團董事長劉金斌江蘇省南京市張清淵台灣「五術」總會名譽會長張樹淮江蘇淮安市馬文章河南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張興利江蘇省經協委原總經理陳全仁西安新加坡益禾保健有限公司總裁陳廣德江蘇新沂市政府協副主席傅亞超海南省海口市劉開文貴州省貴陽市趙岩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院副教授施炳煌上海市彭松樺新加坡程中山東省巨野鄧海一北京市許兵(永昌)南京寶華山隆昌寺茅懿鑫泰國一統公司 張代祥山東省濟南駱家清江蘇南京 卞長華江蘇省南京韓元茗北京張開新福建莆田劉東靂海南海口張正亞江蘇省淮安張瀚之海南海口金竺雨南京書法協會陳國華浙江溫州黎沛泓江蘇省南京張一指甘肅省蘭州市 範文舉河南省國學促進會張西川北京沈峰江蘇省崑山市黃恆堉台灣榮柱台灣郭仁德福建廈門市 孔強衛南京孔子後裔聯合會余揚元南京金守平雲南省楚雄州
『肆』 浙江省有哪些本科大學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簡稱「浙大」,坐落於「人間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創建的求是書院,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下,崛起為民國最高學府之一,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迎來了浙大百年歷史當中最輝煌的時期。竺可楨老校長也因其歷史貢獻,成為了浙大校史上最偉大的人,並為浙大確立了「求是」校訓和文言文《浙江大學校歌》。
1浙江工業大學2浙江師范大學3杭州電子科技大4寧波大學5浙江工商大學6杭州師范大學7浙江理工大學8溫州醫科大學9中國計量大學10溫州大學
11浙江財經大學12浙江農林大學13浙江海洋學院14浙江中醫葯大學15浙江科技學院16麗水學院17紹興文理學院18嘉興學院19湖州師范學院20浙江萬里學院21浙江水利水電學院22寧波工程學院23台州學院24衢州學院
寧波大學位於浙江寧波市,是浙江省教育部和寧波市共建的高校。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率先捐資創立,鄧小平題寫校名。1996年,原寧波大學、寧波師范學院和浙江水產學院三校合並,組建新的寧波大學。學校現有學科涵蓋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藝等門類。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簡稱杭電,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電子信息和經濟管理學科為特色的高等院校。學校的前身是成立於1956年的杭州航空工業財經學校,2004年改為現名。學院設有下沙、文一、東岳、下沙東及信息工程學院臨安新校區等五個校區,佔地面積 2500 余畝。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8000餘人,教職工2200餘人,本科專業57個。經濟管理學科優勢明顯,工、理、經、管、文、法、教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高等學校,是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也是省部共建高校。
『伍』 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校史
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是經國家教育緩運鉛部批擾好准設立的獨立學院,由原溫州大學經濟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並組建。
2005年3月25日,溫州大悄橘學(籌)城市學院正式揭牌
『陸』 6個溫州數學家及相關事跡
胡毓達 (溫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浙江溫州,325035;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上海,200030)
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的大半個世紀中,在中國江南水鄉的溫州,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溫籍數學家群體在現代中國的數學研究,數學教育,以及數學活動的組織和傳播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以至作為這些數學家家鄉的溫州,被人們美稱為「數學家之鄉」。2003年10月,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訪問溫州時,就曾為此題寫了「數學家之鄉」5個大字(見右)[1]。下面,就10位溫籍數學家院士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現代中國數學界的影響作一概要介紹。
姜立夫
(1890—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浙江平陽(現溫州蒼南縣)人。他1910年以庚子賠款赴美國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數學,1915年獲學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4年到德國漢堡大學進修,1935—1936年又轉德國哥廷根大學作訪問研究。先後擔任南開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數學教授,曾任「新中國數學會」會長(1940),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1947),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他專長用代數和分析方法來處理幾何問題,特別在「圓素幾何與矩陣理論方面」有精深研究。在數學教育方面,他1920年回國一人創辦了南開大學算學系並任第一任系主任,培養了如劉晉年,陳省身,江澤涵,申又棖,吳大任和廖山濤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數學家[3]。培育高質量數學人才,是姜立夫的突出成就之一。在科研和教學之外,他還兼顧中國數學隊伍的組織工作,如領導「新中國數學會」,籌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積極聯系推薦青年數學學者出國深造等。此外,他還擔任數學名詞審查委員會主席(1923),為中、英、德、日對應的數學名詞的審定,出版《算學名詞彙編》(1938)作出貢獻。關於姜立夫在現代中國數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說:「在許多年的時間里,姜先生是中國數學界最主要的領袖①。蘇步青院士評說:「他對中國現代數學事業功勞重大,影響至深,沒有他,中國數學面貌將會是另一個樣子」。[3]
①陳省身.在姜立夫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南開校友通訊,第一期(1990)。
蘇步青
(1902—2003,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平陽(現溫州平陽縣)人。1920年進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學習,1923年入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深造,1927年直接升入該校當研究生,1931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他先後擔任浙江大學(1931)和復旦大學(1952)數學教授,創辦了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並任所長多年,曾任復旦大學校長(1980)和名譽校長(1983)。並且,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數學雜志《中國數學會學報》的總編輯(1936),創辦了國際性數學雜志《數學年刊》任第一任主編(1980),先後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和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當時稱學部委員,1994年改為院士)[2]。蘇步青在微分幾何和計算幾何領域成就卓著,特別是專長仿射微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和一般空間微分幾何。他創立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在國內外均具廣泛影響。自1927年以來,他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0多部。蘇步青是一位傑出的數學教育家,1931年從日本回國後,擔任了浙江大學數學系主任。除了和陳建功教授一起開設了多門近代數學的基礎課程以外,還在中國首創開設數學討論班,先後培養了張素誠,熊全治,方德植,白正國,楊忠道,谷超豪和胡和生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蘇步青熱心數學學術交流和普及工作,著有《談談如何學習數學》等科普冊子。自1952年以後長期擔任上海市數學會理事長,並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1983年選為名譽理事長,多次組織上海和全國性的數學競賽活動。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和第7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對於蘇步青的成就和影響,1934年德國著名數學家布拉希克(W.Blaschke)就曾評價認為:「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1976年美國數學代表團在訪問中國後總結指出:浙江大學曾建立了「以蘇步青為首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1987年,在慶賀他85歲壽辰和執教60周年的科學報告會上,他的學生谷超豪教授說:「蘇老是國際上公認的幾何學權威,他對仿射微分幾何和射影微分幾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國際數學界佔有無可爭辯的地位。蘇老對我國數學學科的建設建立了功勛,他在浙大、復旦為創建國內外有影響的學科,嘔心瀝血。他為我國文教事業的改革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3]「他是我國現代數學的奠基人之一」。[4]
柯召
(1910—2003,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溫嶺(1937,1954-1957,1958-1962溫州專區溫嶺縣,現台州溫嶺縣)人。1926年考上廈門大學預科,1928年升入該校數學系,1931年轉學清華大學算學系,1933年畢業,1935年以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先後任南開大學數學系助教,四川大學和重慶大學數學教授,重慶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49—1950),四川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53),校長。曾任《四川大學學報》主編和《數學年刊》副主編。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柯召是數論專家,在數論,組合論和代數等領域有傑出成就。1937年以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出版專著3部。1940年擔任四川大學數學系主任後,重視教師科研工作和學生能力的培養,發起創辦有老師和同學共同參加的數學專題研究課。他提倡開展應用數學研究,推動了四川大學的泛函分析與控制論,偏微分方程和計算數學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並且,親自與中青年教師一道參加數學的應用與普及工作。柯召的貢獻和影響不限於四川,他為中國的數學發展作過大量工作,1983年被推舉為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1990年,美國數學家斯托勒(J.A.Stoane)對柯召成果的評價是:「很驚異中國人那麼早就己作出了巨大的成就」,還說「關於二次型的大作,棒極了!」。在四川大學的校史上則記載,柯召發起的專題研究課「造就了一批在數學上銳進不已的人才」[5]
徐賢修
(1912—2002,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浙江永嘉(現溫州永嘉縣)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46年赴美國就讀布朗大學,1948年獲應用數學博士學位,1949年在普林斯頓文學研究院一年,暑期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他先後受聘任美國普渡大學工程科學教授,伊利諾理工學院應用數學講座教授,普渡大學航空系教授,以及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新竹)和交通大學(新竹)兼任教授。徐賢修是一位應用型學者,他1973一1980年主管台灣的「國家科學委員會」,1979—1989年任「工業研究院」董事長,建議設立了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為台灣的現代科技和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同時,他1961年為新竹清華大學創辦數學系,1962年起每年舉辦暑期數學研討會,1970—1975年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他積極推動台灣數學教育,使大學的水平和規模取得迅速發展。鑒於徐賢修1955—1963年以及1968—1978年兩度為普渡大學作出突出貢獻,1980年普渡大學頒授他傑出貢獻獎,1993年又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同時,由於他對台灣的科技和教育所作出的特殊貢獻,1989年台灣當局還頒給他景星獎章。[6]
項黼宸
(1916—1990,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浙江瑞安(現溫州瑞安市)人。194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44—1946年任浙江大學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後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研究,197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1947年起任台灣大學數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任系主任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項黼宸專長分析數學,成果累累,著述豐富。特別是,在富里埃級數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在數學教學方面對學生諄諄善誘,誨人不倦,成績卓著。曾先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日本仙台東北大學,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和荷蘭的荷蘭大學任教數學,還曾兼任台灣的東吳大學和淡江大學數學教授,可謂桃李滿天下。為表彰他的傑出成就,1958—1968年榮獲台灣第一屆中山獎和台灣當局教育部的第一屆著作獎。②
②蔡韻簫 項黼宸教授 台灣大學數學系資料,No.272(2002).
楊忠道
(1923—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浙江平陽(現溫州蒼南縣)人。194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助理員,1949年進美國杜倫大學學習,1954年獲數學博士學位,同年去伊利諾大學攻讀博士後,1954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作訪問研究。長期擔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教授,曾兼任數學系研究生部主任4年,數學系主任5年,196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楊忠道專長代數拓撲和拓撲變換群。主要成就有建立了拓撲學中的「楊忠道定理」,證明了代松(F.J.Dyson)猜測和最後解決了布拉希克(W.Blaschke)猜測等,還曾與眾多國外著名數學家合作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和出版拓撲學方面的著作多部。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35年,培養了一批數學人才,如擔任馬薩諸塞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的拉利·馬文(larryMawn)即出自他的門下。[7]自1989年以來,他多次回國講學,為中國培養現代數學人才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