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學導師名單
㈠ 孫剛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東京工業大學物理系碩士及博士。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㈡ 石墨烯 研究生 導師
國內石墨烯研究生導師
1、中國科技大學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
吳恆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工程科學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恆安教授在出國研修期間,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課題組合作,發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氧化石墨烯製作出一種新型隔氣透水材料。這種材料的神奇之處在於,絕大多數液體和氣體都無法通過它,但水蒸氣可以暢通無阻。該研究成果刊登在2012年1月27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引起很大反響,受到BBC、Science
Daily等媒體爭相報道。
2、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分子科學計算中心主任、材料化學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興趣是通過實驗與高性能計算相結合設計納米結構新能源材料及能源存儲體系。在Prog. Mater. Sci.,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和Nano Energy等雜志上發表SCI摘錄論文160多篇。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周震教授課題組發現一種可呼吸二氧化碳電池。這種電池以石墨烯用作鋰二氧化碳電池的空氣電極,以金屬鋰作負極,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能量。
3、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陳成猛,副研究員,中科院山西煤化所709課題組長、中科院青促會會員、中國顆粒學會青年理事、中國石墨烯產業聯盟理事、標准委員會成員、中電標超級電容器工作組標准委員會會員。
研究領域為:石墨烯化學法規模化制備、石墨烯基導電炭膜及其三維組裝體、石墨烯摻雜與復合衍生物,及上述材料在儲能、導熱領域的應用探索。創立炭美石墨烯品牌,2013年在太原建成300公斤/年石墨烯中試示範線。
4、石墨烯作為目前發現的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石墨烯被稱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學家甚至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極有可能掀起一場席捲全球的顛覆性新技術新產業革命。
㈢ 中科院電子學所 導師
電子所的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四環四路19號,郵編:100080
電話:010—62554605或010—58887035
禹衛東:1969年10月生,研究員,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研究方向:合成孔徑雷達信號處理技術。
聯系方式:電話010—58887142
Emai/:[email protected]
呂曉德:1969年6月生,副研,畢業於西安交大。研究方向:雷達、天線及電 磁兼容。
聯系方式:010—58887319-6
[email protected]
張志敏:1971年生,研究員,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
研究方向: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側重於數字系統研究。
聯系方式:010—58887320
E-mai/:[email protected]
㈣ 中科院博士名單全部
中科院博士導師列表
1楊克遷 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組組長 主要研究領域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並運用相關知識改造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生理和代謝調控、蛋白質基因功能研究、基...
蘇志國 現任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主要從事生物分離與蛋白質提純工程、生化葯物制備工藝優化的研究
2021年,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5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2人,化學部11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人,技術科學部13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7.4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8歲,60歲(含)以下的佔76.9%,5位女性科學家當選。
㈤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錄取名單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錄取名單有黨鵬、郭明月、胡疊麗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資源: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作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該館立足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邊緣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
截止到2015年6月底,文獻情報中心通過集團采購網路資料庫109個,藉助國家平台開通資料庫44個,集成開通開放獲改正取資料庫20個。院內科研用戶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現刊)近1.8萬種,外文圖書9.9萬卷/冊,外文工具書0.7萬卷/冊,外文會議錄3.8萬卷/冊,外文學位論文48.5萬篇,外文行業報告163.2萬篇。
㈥ 徐濤老師是哪個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
徐濤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徐濤,男,1970年8月出生,湖北省宜昌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萬人計劃獲得者。
1996年於華中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1996-1999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1999-2000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理與生物物理系任高級研究員。
(6)中科院大學導師名單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大學簡介
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精英化本科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創新型大學。
國科大的研究生教育,發端於中國科學院的人才培養。1950 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研究實習員的招考和培養工作。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中央教育部聯合發布《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中央教育部所屬高等學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
1955年8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由周恩來總理簽發後頒布實施。1964年9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試辦「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㈦ 2022 年 AIMBE Fellow 大名單公布:39 位華人學者當選,佔比 25%
近日,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簡稱「AIMBE」)公布了2022年全球新當選的153名會士名單,表彰其在醫學和生物工程方面的傑出成就。
據雷峰網統計,其中共有39位華人學者當選,佔比已經達到25%。
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院會士(AIMBE Fellow)是醫學和生物工程領域內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目前,AIMBE Fellow成員中包括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8位獲得總統科學、技術與創新獎章的成員、201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01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45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以下為就職於國內單位的學者名單:
陳學思
陳學思,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副主任、生物高分子研究組組長 。
1988年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留所工作,後在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9年,陳學思回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研究員、博士生指導教師,從事生物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組織工程和葯物緩釋、聚乳酸和聚-己內酯產業化等方向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2016年,陳學思入選國際生物材料與工程聯合會會士 ,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學思曾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 科技 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中心項目等。同浙江海正集團合作實現了1.5萬噸聚乳酸產業化,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
入選理由:在開發用於基因和葯物遞送、納米醫學、組織工程以及規模化生產和商業化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方面做出貢獻。
馬光輝
馬光輝,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主任,中國顆粒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
1984年,馬光輝公派留學日本群馬大學,獲得纖維高分子工學科學士學位;1990和1993年分別獲東京工業大學高分子工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後,馬光輝在東京農工大學生物系統應用科學研究科擔任助理教授。2001年回國後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回國後,馬光輝主要從事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備及其在生化工程和醫學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蛋白質/疫苗分離介質、緩控釋葯物載體、免疫佐劑(疫苗遞送系統)、細胞培養微載體、酶固定化載體等創新產品。
據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消息,馬光輝共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88項,國際專利授權12項,專利技術和產品在國內外500多家單位得到應用。
入選理由:通過創新的膜乳化技術和生物醫學配方的顆粒系統設計,在生物工程方面做出貢獻。
聶廣軍
聶廣軍,中科院特聘研究員,國科大特聘教授, 科技 部納米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抗癌協會納米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葯學會納米葯物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2年,聶廣軍於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在加拿大McGill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8年回國後,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建立了「納米生物學和納米生物材料」實驗室,組建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腫瘤納米生物學、納米生物技術和納米生物效應等。
據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消息,聶廣軍共申請抗腫瘤應用等相關發明專利40餘項(授權中國專利20餘項,美國授權專利3項,日本專利1項,專利轉讓2項)。
入選理由:為腫瘤微環境調節納米葯物和智能抗腫瘤納米機器人的開發做出傑出貢獻。
高維強
高維強,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冠名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Med-X研究院副院長,Med-X-仁濟醫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 。
1982年,高維強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同年進入中科院就讀研究生並入選CUSBEA項目,1983年赴美,198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及洛克菲勒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1993-2010年,歷任美國Genentech公司科學家/實驗室主任、資深科學家。期間於2003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傑青」。
2010年全職回國。擔任仁濟醫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現正承擔 科技 部國家重點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也是上海市教委腫瘤學重點學科負責人和上海市衛計委重中之重臨床腫瘤重點學科負責人。
高維強長期致力於「幹細胞與組織發育修復」和「腫瘤發生發展(包括腫瘤幹細胞)」機制研究。近年來聚焦腫瘤幹細胞、耐葯性、診斷和靶向治療的 探索 以及神經損傷修復和內耳毛細胞發育再生的研究。
入選理由:對幹細胞、組織再生和針對退行性疾病與腫瘤幹細胞的轉化醫學做出貢獻。
張燦
張燦,中國葯科大學葯物科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高端葯物制劑與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副主編、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生物醫用復合材料分會常務委員、中國葯學會納米葯物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臨床葯物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葯科大學學報編委和中國葯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6年,張燦獲得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合成材料專業學士;2000年獲得中國葯科大學葯物化學專業碩士;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高分子化學和物理專業博士。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新型葯用高分子材料和創新葯物的研究。
曾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 科技 部新葯創制重大專項、新葯創制重大專項關鍵技術子課題, 科技 部國際交流重點項目、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等40餘項科研項目;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4項,主譯著作1部、參編著作3部。
入選理由:對細胞治療和轉化研究做出貢獻。
王梅雲
王梅雲,河南省醫學影像中心主任。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訪問教授,國內首位國際磁共振學會認證講師、美國放射學院首批中國影像講師培訓人員。
王梅雲研究方向為神經系統疾病影像診斷與研究、磁共振新技術的應用,曾主編《醫學影像專業英語教程》1部,參編專著8部。近年來相繼獲得全國優秀 科技 工作者、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優秀青年 科技 專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稱號。
入選理由:對 探索 並拓展多模式成像技術在提高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的價值做出貢獻。
湯啟宇 (Raymond Kai-yu Tong)
湯啟宇,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
1999年,湯啟宇獲得英國思克萊德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康復機器人、腦機介面(BCI)、神經工程、功能性電刺激(FES)和中風大鼠模型等。
2013年,他獲得十大傑出青年(香港)獎,研究成果獲得了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2016年應邀參加達沃斯論壇作技術報告。
入選理由:研發「希望之手」上肢康復儀用於中風康復,創辦香港第一個生物醫學工程系。
姚建華
姚建華,騰訊AI Lab AI醫療首席科學家,擁有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本科學位、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姚建華在精準醫療,影像分析、病理圖像處理,腫瘤生長預測、以及手術導航取得過突出成績。同時,姚建華擔任IEEE JBHI副主編,負責編輯多部AI影像特刊和擔任多個AI頂會的Area Chair,並組織多次醫療影像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際期刊和頂會上發表論文超過350篇,被引用超過14000次,h-index指數47。
加入騰訊AI Lab以來,姚建華帶領團隊發布多項研究與應用成果,包括中國首款獲批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為騰訊的國家級影像產品「騰訊覓影」提供技術和方案;與鍾南山團隊合作開發的新冠重症預測模型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並在全球80多個國家使用。未來,姚建華還將帶領團隊深入AI+生命科學方向。
入選理由:對生物醫學圖像分析和人工智慧醫療保健領域的研究、臨床服務和商業開發做出貢獻。
全部入選華人名單如下:
中國科學院陳學思
中國科學院馬光輝
國家納米科學技術中心聶廣軍
上海交通大學高維強
中國葯科大學張燦
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王梅雲
香港大學湯啟宇
騰訊AI Lab姚建華
雅培Qiaoqiao Ruan
雅培Tao Xin
特拉華大學Liyun Wang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Wenyi Wei
美國西北大學Hao F. Zhang
OncoC4公司Pan Zheng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Quing Zhu
西門子醫療Rui Liao
卡耐基梅隆大學Jian Ma
休斯敦大學Ji Chen
俄克拉荷馬大學Wei R Chen
特拉華大學Wilfred Chen
賓夕法尼亞大學Youhai H. Chen
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Jianlin Cheng
南衛理公會大學Jung-Chih Chiao
范德堡大學Zhaohua Ding
俄亥俄州州立大學Yizhou Dong
得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Jean Gao
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Gang Han
波士頓大學Xue Han
得克薩斯A&M大學Shuiwang Ji
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Steve Jiang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Yuanpei Li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Chang Liu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Chunlei Liu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Wendy Liu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Xiaole S. Liu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Ting Lu
雪城大學Dacheng Ren
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Stephen T. Wong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Nianqiang Wu
㈧ 中科院地理所有哪些導師慎選
1.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黃鐵青、李曉峰、劉煥軍、宋開山、王宗明;
2.自然地理學專業:姜明、佟守正;
3.人文地理學專業:張平宇;
4.生態學專業:卜慶雲、方軍、馮獻忠、何興元、李向楠、梁正偉、劉艷傑、王文娟、夏正俊、閻哲、鄭海峰;
5.環境科學專業:宋長春、王國平、修艾軍、徐小鋒、於泳、鄭娜;
6.土壤學專業:李秀軍、梁愛珍、隋躍宇、田春傑、王從麗、王光華、王志春。
二、碩士生導師
1.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李曉潔、劉寶江、毛德華;
2.自然地理學專業:劉曉輝、鄒元春
3.人文地理學專業:李鶴;
4.環境科學專業:郭躍東、祝惠;
5.環境工程專業:陳衛衛、宋艷宇、王莉霞、王全英;
6.土壤學專業:黃立華、賈淑霞、李春傑、李娜、劉冬、劉俊傑、孫海霞、鍾榮珍、鄒文秀;
7.作物遺傳育種專業:關義新、楊福、趙恆田;
8.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黃迎新、劉勝群、朱先燦。
㈨ 請問中科院微電子所的哪個導師好一點啊
姓 名: 葉甜春(博士生導師)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65年12月
研究方向: 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納米加工與製造技術、新型器件
職 稱: 研究員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
學 歷: 本科
專 業: 半導體微電子學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留學經歷:
1992-1993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1986年9月-1992年2月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中心 助理工程師
1992年2月-1993年7月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訪問學者
1993年7月-2001年5月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中心(工程師、副研究員、研究員,課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
2001年6月-2007年7月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副所長
2007年7月至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所長,中國科學院EDA中心 主任(兼)
發表文章: 超過100篇(含合作論文)
參與項目或課題:
長期從事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新型器件及微細加工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作為課題負責人和核心骨幹完成了國家「七五」至「十五」攻關、攀登計劃、863、973、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等十幾項科研課題的研究任務,在深亞微米及納米加工技術、超高頻化合物半導體器件研究、新型器件等方面取得多項具有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
獲獎情況: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榮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和優秀青年稱號。
劉明 研究員 實驗室主任 [email protected]
陳寶欽 [email protected] 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實驗室
㈩ 席南華的數學水平
席南華的數學水平可以說是國內頂尖水平。
席南華,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
2005年獲得第十屆陳省身數學獎;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至201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201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
第十屆陳省身數學獎頒獎詞:席南華從事代數群與量子群方面的研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成果。他對仿射A型Weyl群證明了Lusztig關於基環的猜想,是對代數群理論的重要貢獻。他是一位傑出的青年數學家,其研究結果受到了中國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與高度評價。
席南華研究工作包括:
對仿射A型Weyl群證明了Lusztig關於雙邊胞腔的基環的猜想。確定了Deligne-Langlands關於仿射Hecke代數的猜想成立的充要條件。
證明了特徵p上的非單位根處的量子群的有限維表示的性質與特徵0的代數群的表示類似;清楚具體地實現單位根處的量子群的有限維不可約表示;與Chari合作構造了量子群的單項基,計算了某些典範基,給出了根向量之間的一個交換公式。
與Lusztig合作發現了典範左胞腔,與Tanisaki合作證明了仿射A型Hecke代數的一個代數濾過和一個幾何濾過相同。開啟了代數群的無限維抽象表示的研究。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 -席南華
以上內容參考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