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出走美國
㈠ 華羅庚簡介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1)清華大學教授出走美國擴展閱讀:
華羅庚為中國數學發展作出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
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大師,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選聘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
建國六十年來,「感動中國一百人物之一」。
㈡ 華羅賡 (介紹)
華羅庚
【名人簡介】
華羅庚生卒年(1910-1985):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從小喜歡數學,但因家境不好,只讀完初中,便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18歲時患傷寒病,造成右腿殘疾。他在數學的很多領域中都有貢獻。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把數學方法應用於實際,篩選出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的優選法和統籌法,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經典名言】
1、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中國)
2、沒有雄心壯志的人,他們的生活缺乏偉大的動力,自然不能盼望他們會有傑出的成就。---華羅庚(中國)
3、「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華羅庚(中國)
4、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華羅庚(中國)
5、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華羅庚(中國)
6、在尋求真理的長征中,唯有學習,不斷地進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的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華羅庚(中國)
7、壯士臨陣決死,那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作戰,為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華羅庚(中國) 2、沒有雄心壯志的人,他們的生活缺乏偉大的動力,自然不能盼望他們會有傑出的成就。---華羅庚(中國)
3、「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華羅庚(中國)
4、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華羅庚(中國)
5、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華羅庚(中國)
6、在尋求真理的長征中,唯有學習,不斷地進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的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華羅庚(中國)
7、壯士臨陣決死,那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作戰,為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華羅庚(中國)
拙:笨,指天分的不足。良訓:寶貴的訓誡。勤奮能彌補天分的不足,花一分辛苦就能增長一分才幹。天才是一點一滴的勤奮努力中積累起來的,只要有頑強鑽研、毫不鬆懈的精神,就一定能獲得聰明和智慧。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螢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親華瑞棟,開一爿小雜貨鋪,母親是一位賢惠的家庭婦女。他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級中學學習。1925年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
在單調的站櫃台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1927年秋,和吳筱之結婚。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嚴重的傷寒症,經過近半年的治理,病雖好了,但左腿的關節卻受到嚴重損害,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其實華羅庚讀初中時,一度功課並不好,有時數學還考不及格。時在金壇中學任教的華羅庚的數學老師,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1900年出生,金壇人)發現華羅庚雖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往往改了又改,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別致。一次,金壇中學的老師感嘆學校「差生」多,沒有「人才」時,王維克道:「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同學就是一個!」「華羅庚?」一位老師笑道:「你看看他那兩個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王維克有些激動地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才能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一雙眼睛,最需要有沙裡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後,即多方打聽並推薦他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圖書館助理員。1931年秋冬之交,華羅庚進了清華園。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 年成為講師。1936年,他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在劍橋的兩年中,把全部精力用於研究數學理論中的難題,不願為申請學位浪費時間。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注意。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1939年到1941年,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數素論》。在聞一多先生的影響下,他還積極參加到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之中。《堆壘數素論》後來成為數學經典名著,1947年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 194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彈, 於是選派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赴美考察。9月和李政道,朱光亞等離開上海前往美國,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擔任訪問教授,後又被伊利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羅庚感到無比興奮,決心偕家人回國。他們一家五人乘船離開美國,1950年2月到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充滿了愛國激情,鼓勵海外學子回來為新中國服務。3月11日新華社播發了這封信。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車抵達北京。
華羅庚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接著,他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他擔任所長。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里的研究碩果累累。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 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他為培養青少年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北京發起組織了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從出題、監考、閱卷,都親自參加,並多次到外地去推廣這一活動。他還寫了一系列數學通俗讀物,在青少年中影響極大。他主張在科學研究中要培養學術空氣,開展學術討論。他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我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華羅庚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參加新中國的各項社會活動。 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他作為中國數學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他還出席了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1958年,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應用數學系主任。在繼續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努力嘗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一段實踐,他發現數學中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應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管理面貌。於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學講課,一面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統籌法。1964年初,他給毛主席寫信,表達要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的決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親筆回函:「詩和信已經收讀。壯志凌雲,可喜可賀。」他寫成了《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親自帶領中國科技大學師生到一些企業工廠推廣和應用「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夏去江漢斗酷暑,冬往松遼傲冰霜」。這就是他當時的生活寫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寫信給他,祝賀和勉勵他「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
「文革」開始後,正在外地推廣「雙法」的華羅庚被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指示:「統籌方法還是要搞的。」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這之後,他憑個人的聲譽,到各地借調了得力的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小分隊共去過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所到之處,都掀起了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葉劍英等同志的關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因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幫」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作)、《優選學》等專著也相繼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絕了10多年以後,到西歐作了七個月的訪問,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的心願,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活動。在美期間,他赴義大利里亞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成立大會,並被選為院士;1984年4月,他在華盛頓出席了美國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儀式,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85年4月,他在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華羅庚擔任的社會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於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答鄧穎超同志的勉勵時他表示:「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進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
1985年6月3日,他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訪問。6月12日下午4時,他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講演,講題是《理論數學及其應用》。下午5時15分講演結束,他在接受獻花的那一剎那,身體突然往後一仰,倒在講壇上,晚10時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
華羅庚一生在數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個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及高維數值積分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成就,主要在於他有一顆赤誠的愛國報國之心和堅忍不拔的創新精神。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毅然放棄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迎接祖國的黎明;他才能夠頂住非議和打擊,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成為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
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
華羅庚同志是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卓越領導人、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華羅庚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於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東京不幸逝世,終年七十四歲。華羅庚同志的逝世是我們黨和人民在科學技術事業上的一個重大損失。全國人民為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萬分悲痛。
一九二四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後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數學。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論文。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經熊教授推薦,他一九三一年到清華大學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從管理員、助教、講師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名著《堆壘素論》。但在國民黨統治下,這一名著無法出版,只好送到國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後才以中文版在我國正式發行。一九四六年秋,迫於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國,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195O年,華羅庚同志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從美國回到北京,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一九五七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元)方法」。華羅庚同志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二百篇學術論文,十部專著,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十餘部科普作品。由於他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載人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華羅庚同志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十億中國人民的驕傲。
華羅庚同志也是我國最早把數學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他就走出書齋和課堂,來到廣闊的工農業生產實踐之中。他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生產工藝和提高質量為內容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簡稱「雙法」),並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出了《優選法乎話及其補充》和《統籌法平話及補充》兩本科普讀物。二十多年來,華羅庚同志為推廣「雙法」,足跡遍及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他組織和領導了廣大工人、農民、戰士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推廣「雙法」,使「雙法」得到大面積普及和推廣,以至運用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研究,不僅為節約能源,增加產量,降低消耗,縮短工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一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技隊伍。毛澤東同志對華羅庚同志在科學上的這一創新曾給予高度評價,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兩次寫信給華羅庚同志,」祝賀和勉勵他「壯志凌雲,可喜可賀」,「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十年動亂期間,當華羅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時,周恩來同志以大無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護華羅庚同志,支持他繼續從事「雙法」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給華羅庚同志寫信,充分肯定他把數學理論應用於生產實踐,號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術、新工藝攻關的行列中去,從而把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共同建造中國的「通天塔」。
華羅庚同志是一位經歷過新舊兩個不同時代,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的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早年,他曾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是李公朴、聞一多烈士的摯友。一九四六年春,他應邀赴蘇聯訪問,寫下了《訪蘇三月記》,表達了他對社會主義的嚮往。新中國的誕生,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他看到「祖國已黎明」,放棄在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橫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學:「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他愛國不怕險,純真赤子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的稱頌。華羅庚同志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特別是在把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強烈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十年動亂期間,他雖然身處逆境,但也未動搖對黨的信念。撥亂反正以來,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心情舒暢,精神振奮。一九七九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宿願。他在答鄧穎超同志的祝賀中興奮地寫道:「滄海不捐一滴水,洪爐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馬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充分表現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堅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黨作為自己前進道路的新起點,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顧年老體弱多病,以驚人的毅力,經過三年的拼搏,終於把十年浩劫中被盜走的手稿重新追憶出來,寫成了《計劃經濟大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不僅完整地記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華羅庚同志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為經濟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他積極參加民盟的活動,為民盟工作的開展,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和實現祖國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他多次出國訪問,廣交朋友,在華裔知識分子中從事大統一、大團結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鄰」的詩句,來激勵海外華人為祖國四化建設和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出力,並為加強我國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華羅庚同志是推動我國科學事業前進的偉大數學家,是中華民族一代人自學成才的典範。華羅庚同志的一生是光榮的、戰斗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為了振興中華和人類進步,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人民的科學事業。他走過的道路,一是本世紀我國知識分子前進的光明大道。華羅庚同志給我國和世界科學文化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是我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學習的榜樣。華羅庚同志自學成才,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永遠向前。他一共上過九年學,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最後能成為蠻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學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學術界的聲望和地位已經很高,仍然手不釋卷,頑強地讀和寫。他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就是華羅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訣。
華羅庚同志熱愛祖國,熱愛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他企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熱愛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只要是黨的需要他願赴湯圖火。他把「一心為人民」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為、追求、理想,溶於祖國、黨、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產黨人。華羅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輕一代茁壯成長。他十分注意發現和推薦脫穎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引導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進入數學研究領域,扶持他們成為我國新一代的數學家。華羅庚同志頑強拼搏,為四化奮斗到最後一息。十年前,華羅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後曾留下這樣的詩句:「壯士臨陣決死,哪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攻戰,為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寫作,勞累過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進了醫院。他在病床上諄諄要求助手們堅持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推動應用數學的發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帶領一批中年業務骨幹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的講壇上,當他講金最後一句話時,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一顆恆星就此隕落.我們敬愛的華羅庚同志,為祖國的四化建設,為加強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現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壯麗誓言。華羅庚同志與我們永別了,華羅庚精神將永存。讓我們以他為榜樣繼續為中國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名英雄"奉獻多----華羅庚夫人吳筱之
華羅庚是馳名中外的數學家,其斐然成績早為世人所推崇。而每當人們問及他的成功之道時,他總是盛贊他的夫人吳筱之,並感嘆道:"她是無名英雄,我的整個事業,是與她分不開的!"幾十年來,吳筱之在華羅庚的生活和事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華羅庚的主要成就》
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著有《堆壘素數論》、《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等專著10部,學術論文200餘篇,科普作品《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統籌法評話及補充》等,輯為《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其中8部專著被國外翻譯出版,列為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
《華羅庚的妙對》
㈢ 哪些科學家現在還在清華大學任教
清華大學教授顏寧近日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聘為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這位曾經師從施一公院士,顏值與學術實力均頗高的才女教授赴美國頂尖大學任教迅速引發熱議,有互聯網文章曝出顏寧是因為連續兩年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失敗而負氣出走。昨天下午顏寧連發4條微博,回應「負氣出走」一說,稱其「莫名其妙、無稽之談」。
公開資料顯示,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都是顏寧的母校。她2000年從清華本科畢業後即赴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施一公教授。2004年顏寧拿下普林斯頓的博士學位,繼續在該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她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清華任教的10年期間,顏寧帶領團隊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她本人也被授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科學之星」等多個榮譽。
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消息公布後,網上有文章稱顏寧實際上是負氣出走。該文章以顏寧2014年在科學網一篇博文為證,稱顏寧出走是因為連續兩年拿不到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科研項目。記者注意到,該文章發布於2014年,題目為《一份失敗的基金申請》,文中稱自己躊躇滿志申請的基金委的重點項目並未獲得最終答辯的機會。在後來的補記里,顏寧稱2015年也依舊未獲得答辯機會。
「負氣出走」的說法迅速引發了熱議。昨天下午,顏寧連發4條微博予以回應。她在微博中發問「萬能的微博,請問如何投訴這一類造謠公眾號文章」,並表示這篇文章純屬「莫名其妙、無稽之談」,「明明是開開心心的一件局脊事,請勿揣度」。
她通過清華校方回應了接受普林斯頓教職的心路歷程,表示自2015年以櫻臘談來自己陸續收到歐美多所著名研究機構的聘任邀請,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顏寧在回應中說。
據記者了解,在清華期間顏寧獲得了大量的科研項目支持,僅自然科脊碰學基金項目的總額就在800萬元以上,並非「申請課題屢屢失敗」。並且,此次受聘普林斯頓大學,清華校方高層給予了大力支持。
㈣ 華羅庚回國的資料
1950年3月16日,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由美國返抵北京。華羅庚在1946年應美國伊利諾大學之聘前頌和往講學。新生的祖國給華羅庚這個歷盡坎坷滄桑的知識分子帶來了無限希望。到了香港,他寫了一封告中國留美同學的公開信。他在這封長達萬言的信中,情真意切地動員愛國的知識分子放棄國外優越的物質生活,投入祖國的懷抱盡一份力。他真誠地呼喚說:「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枝和。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
華羅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24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後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數學。1929年,他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論文。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經熊教授推薦,他1931年到清華大學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從管理員、助教、講師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1938年受野搭盯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名著《堆壘素數論》。但在國民黨統治下,這一名著無法出版,只好送到國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後才以中文版在我國正式發行。1946年秋,迫於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國,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1950年,華羅庚同志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從美國回到北京,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㈤ 清華大學副教授離家出走的原因是什麼
清華大學副教授離家出走的原因:
1·平時工作壓力大,性情內向。
2·近日兩口子鬧了點不高興,拌了兩句嘴,自己沒有正確地面對和排解。
㈥ 誰是清華大學痛失的人才,施一公最得意弟子,逆襲為外籍院士
水滿則溢
㈦ 蔣國兵為何辭掉清華大學副教授工作,去國外當油漆工,為何又自殺
2006年7月,一則「43歲華裔博士蔣國兵跳橋身亡」的音訊惹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談論。說起來,蔣國兵曾是清華大學副教授,後來辭掉工作去國外開展,不過他在國外只能當油漆工,那麼,這終究是怎樣回事?是什麼事促成了蔣國兵自殺的呢?
蔣國兵是典型的寒門貴子,他生於1962年,是湖北天門人。他的父母都以種地為生,不過他卻天資聰穎,又非常好學,因而他在讀書的時分不斷首屈一指,這讓教師和父母都對他寄予了厚望
1979年,國度恢復了高考,17歲的蔣國兵自信滿滿地走進了考場。考完後,他盲目發揮得還不錯,考大學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果真,高考成果出來後,他以文科第一名的好成果成為了那一年的全省文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了。身為一名學霸,蔣國兵並沒有絲毫自豪,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仍然堅持著刻苦學習的習氣,成果也非常優秀。大學畢業後,他又考上了清華大學研討生學院,在那裡順利地獲得了碩士學位。
想到10多年來在求學的道路上,不斷十分刻苦勤奮,本來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沒想到一步一個足跡走上金字塔的頂端後,卻淪為了一個不需求什麼專業技藝的油漆工。這種心理落差讓蔣國兵久久無法放心,也讓他越來越緘默。
2006年7月20日夜,蔣國兵下班後給盧彩蓉打電話說他不回家吃晚飯了。隨後蔣國兵在多倫多繁華的街頭游盪了很久,最終他走到了多倫多的一座立交橋上。在那裡,他盯著橋下絡繹不絕的車輛發了好一會呆,然後忽然越過欄桿,縱身跳了下去……此時,蔣國兵不過才43歲的年歲。
凶訊傳出後,認識蔣國兵的人都表示不敢置信。在他們眼裡,蔣國兵質朴穩健,不管是在做人還是做學問,都非常踏實和積極。在學業和工作上,他追求圓滿,在家庭生活中,他對妻兒都很心疼,看不出來他有什麼理由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蔣國兵的父母也都不敢置信他會自殺,他母親說,蔣國兵是個很有勇氣的人,他能吃苦,遇到艱難也不會叫苦,他那麼剛強的人怎樣會自殺呢?
雖然大家都對蔣國兵的自殺十分不測,但是與蔣國兵一同在加拿大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理解到盧彩蓉孤兒寡母,生活困難後,還是在第一時間,經過媒體呼籲捐款。最終籌得了8萬多元的捐款,協助了正處於艱難之中的盧彩蓉和兩個孩子。他們說,蔣國兵是個很不願意欠人情的人,在他生前,不論呈現了什麼問題,他歷來不會向他們尋求協助。所以,他們也不曉得蔣國兵的狀況,而捐款協助蔣國兵的遺孀和子女,也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一點協助。希望這能讓蔣國兵在天之靈,得到些許撫慰。
㈧ 有感於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人格魅力
1949年國民黨軍隊以退潮般的潰敗,退守台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也在混亂中出走美國。梅貽琦去美國並不是偶然的,更不是無目的,他棄美蔣政府的「教育部長」不幹,奔走美國,就是為了保護庚子賠款――清華基金。
梅貽琦在美掌管清華基金時,一心考慮中華教育,盡管掌管著數以千萬美元的基金,卻能不為所動,秋毫無犯。梅貽琦那時生活清貧,夫妻相依為命,每月僅以300元為限維持日常生活。
1955年梅貽琦回到台灣,以清華基金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新竹清華大學。在建校期間梅又兼任台「教育部」部長、「灶模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以現在的說法,梅貽琦可謂身兼數職的「省、部級」高級幹部,尤其還掌管著規模龐大的基建項目。但就是這樣的一位有權、有勢、有錢的高級「幹部」,梅貽琦卻居住在台北清華辦事處的辦公室內,沒有一間自己的私人住房,更別談什麼高級隱迅緩別墅!
梅貽琦身為「高官」,卻拿著微薄的薪水,對於獨自在美艱難生活的妻子韓詠華,既無錢匯款照料生活,也不能接來台灣共享天倫之樂,只能讓年逾六十的妻子四處打工掙錢度日,只在臨終之日才能見上妻子一面。
梅貽琦最後的幾年,由於公務繁忙,應酬極多,心力交瘁,勞累過度,最終一病不起,走完輝煌、勤勞、遺憾的一生。
北京大學原校長胡適在梅先生病重期間,曾勸其寫一份遺囑,「不論公事、私事,皆立一字據,給自己也給後人一個明晰的交代。」梅先生聞而不答,此事終不了了之。梅先生死後,友人清點其遺物時,發現梅先生竟沒有任何財產,他所有的話也都在病床上講完了昌臘,「所以也就無須寫什麼遺囑了。」
梅先生作為舊式知識分子的一員,雖貴為「中央」大員,一生艱苦樸素,勤儉一生,一心為公,鞠躬盡瘁。在現實社會中仍具有教育、借鑒意義,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