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美國大學華人校長

美國大學華人校長

發布時間: 2023-05-10 09:47:05

⑴ 吳家瑋的歷練

1964年以來,吳家瑋在物理研究方面發表了120篇論文及著作;在量子多體理論、統計力學、液晶、低溫物理、及表面物理上,都作了不少貢獻。在他指導下研究結業的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達25人。吳家瑋曾獲頒給多種榮譽及獎狀,反映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及公職上的貢獻。其中包括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加州科學院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深圳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名譽教授、聯合國協會的羅斯福夫人人道獎、舊金山市的金鑰匙,及由舊金山市長命名的「吳家瑋日」。
1984至1986年間,擔任全美華人協會總會會長。1991年,獲得華盛頓大學頒發的傑出校友獎。1995年,喬治鎮學院向他頒發了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同年被深圳市政府命名為深圳市榮譽市民。1996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頒發的國際傑出服務獎、華盛頓大學的理學博士榮譽學位、及英國女皇頒授的CBE榮銜。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2001年,獲法國總統頒授騎士勛章「 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1988年9月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後,吳家瑋擔任過香港政府工業及科技發展局和生物科技研究院監管委員會的成員,並被深圳市政府委任為高級顧問。他為多個香港、內地、和亞太區文教科技組織擔任理事或咨詢工作,包括香港工商專業聯會、長江開發滬港促進會、中國內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復旦大學、華僑大學和中關村科技園區顧問委員會、巴基斯坦的Ghulam Ishaq Khan工程科學和技術大學、新加坡的世界科技出版社,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他現任新昌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和非執行主席,並擔任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第一上海投資有限公司、集友銀行有限公司、萬威國際有限公司、聯想集團有限公司等的非執行董事。1993年至1996年,中國政府先後委任吳家瑋為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預備工作委員會和籌備委員會委員。1996年,被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推選委員會委員。1998年,被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2000年,被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及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委員會主席。
吳家瑋的簡歷, 分別登載於「美國名人錄」及「世界名人錄」。
基本情況
出生年 1937年 出生地 上海 教育背景 華盛頓大學 物理學博士 華盛頓大學 物理學碩士 主要工作經歷 2001年至今 香港科技大學 名譽校長名譽教授 1988-2001年 香港科技大學 首任校長 1983年 舊金山州立大學 校長(首任美國主流大學的華人校長 主要學術成就(1964年以來) 發表和出版了120部物理學論文和著作 指導25名博士和博士後研究生完成了他們的論文以及研究工作 主要社會兼職 香港瑞安集團 高級顧問 2000年 香港特區創新與技術顧問委員會 委員 2000年 當選香港內地技術合作委員會 主席 1996年 入選特區政府戰略發展委員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 1993-1996年 被中國政府任命為香港事物顧問,預委會,籌委會,選舉委員會成員 主要榮譽 入選「美國名人錄」和「世界名人錄」 斯隆研究獎學金 美國物理學會和加州科學院獎學金 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深圳大學,以及北京大學榮譽教授 聯合國協會頒發的伊莉諾羅斯福人道主義獎 舊金山市金鑰匙獎 1991年 華盛頓大學傑出校友稱號 中國網2002年7月26日
「牽引力還需加大」——吳家瑋談香港發展知識經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2月15日新年伊始,香港股市就遇上驚濤駭浪。股市升跌,本是常事。香港股市這次雖可視為正常調整,其中卻不無令人深思之處。年初香港股市大幅起落中起主要作用的十數只科技股,目前還只是科「幻」股、「網」股,無根無底,缺少根基,玩的只是「科技概念」。這樣的炒風盛行,能有利於香港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實現經濟轉型嗎?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近日走訪了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
發展科技產業前途所在
1997年底金融風暴向香港襲來後,特區政府吸納了學者的建議,採取多項措施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決心帶領香港實現向知識為本、多元化發展的經濟轉型。吳先生興奮地談到,一年多來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已從學者的建議形成政府的構想,逐漸成為港人的共識,香港掀起了科技潮。在特區政府支持下,設立50億港元創新及科技基金、成立應用科技研究院、建立創新科學園區、興建「數碼港」、創建創業板股票市場、開展引進優才計劃等舉措相繼出台。他也談到,與此同時一些上市公司、私人公司紛紛轉型搞高科技,新設立的網站更令人眼花繚亂,「科技概念」炒作驚人。
他認為,這既反映了港人對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期盼,也反映出一些人急於藉此實現高增值的浮躁心理。香港是個商業社會,人們把利潤看得較重,加上港人頭腦一向靈活和實際,只要有機會賺錢,總是快人一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賺取快錢的心理。一些人寧可在股市玩「科技概念」,一擲千金,在所不惜;卻不願在開發科技成果、發展科技產業上作出投資。現在香港「科技概念股」炒作成分過高,會影響真正有技術實力的科技企業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人才、資金都在尋求最佳出路,香港正面臨激烈的競爭。機遇稍縱即逝,不克服這種「賺快錢」的心理,會誤了香港的鴻圖大業。
發展資訊科技要「軟」「硬」兼施
吳家瑋對世界資訊科技的發展瞭若指掌。他認為,資訊科技的發展,脫離不了微電子科技和材料科技。香港要發展資訊科技也要「軟」、「硬」兼施,在開發商業軟體的同時,必須注重硬體的開發。世界上資訊科技領先的地方,哪有隻搞軟體不搞硬體的?他懇切地說,高新科技的發展需要著重整體和全面,不能單靠一點一線,要有長遠的觀點,不能急功近利。香港在這些方面起步已經較遲,不能再有任何大的失誤。港人應當頭腦冷靜,認清路向,為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取得深廣的視野,制訂全盤性的策略,厚植基礎,再尋求突破。
「香港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的牽引力還需加大」,吳家瑋認為,「特區政府的主導作用還應加強」。他建議特區應盡快設立獨立的科技工業司,起用專家,以加強籌劃、引導和支持。「香港發展高新科技任務迫切,傳統製造業(包括境外投資)必須進行技術革新、現代化的高科技企業亟待引進及開創,服務業的科技運用成分必須大幅度提升」。他說,「這需要一批懂科學、有眼光的企業界人士推動。」然而,香港老一輩企業家的知識結構難以調整,新一代的「知本家」隊伍還未成形,市民的整體素質也亟待提高。
吳家瑋最後談到,知識經濟以人為本。香港引進優才工作已經開展,但更應注意發揮本地人才的作用。香港的8所大專院校有一支數量可觀的高精尖的教授專家隊伍,每年培養出的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數以萬計,只是缺少一批有科技工業經驗的中年創業人才。只要特區出現更好的工作環境、文化環境,內地優才和海外的華裔中年人才也會前來。有了這樣的環境,外來的和本地的人才和睦相處,必能發揮群聚效應,科技成果會不斷涌現,香港的高科技、高增值產業真正得到發展,香港必能真正走向知識經濟社會。

⑵ 曾任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校長,後宣誓就任美國國家科學委員的華裔科學家是誰

田長霖華裔

⑶ 田長霖的人物生平

1949年徐蚌會戰開打後,田長霖隨一部分家人疏散到柳州,並在當地就讀高中。同年四月撤退至台灣,七月進入建國中學。
1951年建中畢業,高考機械工程科優等第一名,考取國立台灣大學機械橡含工程學系。1955年台灣大學畢業。
1956年陸軍官校預備軍官訓練班第四期畢業後,前往美國肯塔基州讀書 。 1957年取得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機械工程碩士學位,之後僅用一年半時間就攻下了博士學位。
195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取得文學碩士以及機械工程博士。
1960年任柏克萊加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1960-1964)。
1962年獲得加大「傑出教授獎」。
1964年任柏克萊加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梁差笑(1964-1968)
1965年榮膺古根漢學者(Guggenheim Fellow)
1968年任柏克萊加大機械工程系教授
1969年任柏克萊加大熱系統工程系主任(1969-1972)
1976年40歲就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成為美國乃至世界傳熱學的掌門人,他還相繼榮膺世界傳熱會議,美、日、法等國際最高學術機構及有關國家高級科學家獎。
1983年任柏克萊加大研究副校長(1983-1985)
1987年柏克萊加大馬丁柏林講座教授
1988年任爾灣加大執行副校長、傑出教授(1988-1990)、當選第十七屆中研院院士。
1998年接受香港特首委任為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
1989年香港學者協會選出為傑出華裔學者。 1990年7月1日,他毅然決然地沖破美國社會限制少數族裔的「玻璃慶遲天花板」,從258名高手中脫穎而出,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22年歷史上、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華裔及亞裔大學校長。在美國大學校長雖沒有任期限制,但由於種種壓力,一般均半途而廢。據全美調查機構統計,美國大學校長平均任期只有3.2年。而田長霖則整整幹了7年,而且是在危機四伏時受命,辭職時卻是伯克利加大的巔峰時期,而且還開創了許多加州大學、美國乃至世界高校之最。田長霖在校長任職期間,促成了伯克利加大各個方面的進步。
199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7月8日,田長霖向加大總校長艾金遜正式提出,將於1997年6月30日前辭去校長職務,屆時他的任期已滿7年。艾金遜立即發了一封信,針對田長霖的辭職函予以回應,他說:田長霖離開伯克利加大校長職位,是加大的一大損失。田長霖辭職的消息公布後,各界人士紛紛表示震驚和惋惜 。
1999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編號3643的小行星命名為「田長霖星」,以表彰田長霖對教育以及社會的貢獻。
2000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02年10月29日田長霖因中風並發症在加州紅杉城病逝。悼念儀式2日舉行,布希總統託人捎話向田長霖夫人致哀,布希說,田長霖是傑出的教育家,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對國家、民族、教育及科技都有很大的貢獻。田長霖的逝世,對華人、對美國都是損失 。
在田長霖逝世以前,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大紫荊勛章,以表彰他積極促進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

⑷ 重磅!普渡大學迎來史上首位華人校長,這位校長的履歷如何

據報道,6月10日普渡大學發布了一個重大消息:股東會一致大選一位中國人專家教授-蔣濛博士(Mung Chiang)-為下一任校長。蔣博士現任普渡工程學校醫生兼發展戰略方案實行副校長,將於 2023 年 1 月 1 之日起接任現任校長米奇米妮丹尼爾斯(Mitch Daniels),到時候丹尼爾斯校長將任滿10年。年僅45歲的蔣濛博士是普渡辦校153年來有史以來第一位中國人校長。

普渡大學股東會表明,蔣蒙在普渡大學工程學校出任醫生的五年期內,領著該學校獲得迄今為止最大排行,該學校研究室現於美國排行第四,線上課程美國居高第三,大學部排行也位居美國第十的優異成績;除此之外,學校不論是政府部門付款或是產業鏈捐贈亦創出新紀錄,現階段有高達12個我國研究所設於普渡大學。對於此事該高校股東會現任主席赫伯特霍夫(Michael Berghoff)表明,蔣蒙不僅學術研究造就非凡,與此同時擁有管理方法觸感,是領著高校的理想化候選人。

⑸ 普渡大學迎校史首位華裔校長,他有哪些經歷和貢獻值得關注

今天是8月5日,根據最新報道顯示,美國的常青藤名校,有著153年歷史的普渡大學,即將迎橘睜來自己的首位華裔校長,也就是蔣濛。並且這位華裔校長的年齡不過45歲而已。普度大學作為美國的頂級大學,也是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畢業大學,而且我國的出色科學家,熊思禮、鄧稼先、陳學俊等都畢業於此,更是修築了當地的胡佛水壩。滲陸可以說是一所全世界頂級的大學了。而這樣厲害的普度大學竟然選擇了一位僅僅只有45歲的華裔科學家蔣濛作為校長,可以說讓人非常驚訝,那麼蔣濛到底有哪些經歷和貢獻值得關注呢?

可惜這樣優秀的人才到了其他國家,希望我們也能繼續加油!

⑹ 哪些中國名人畢業於美國名校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畢業的中國名人可以說是相當的多,文學大家林語堂先生就畢業於哈佛大學的文學系,我國現代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浙大校長) 則是哈佛大學的氣象學博士,而國民黨四大家族代表之一的宋子文曾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而追溯到現在,在台灣政壇名噪一時的馬英九也是哈佛大學的博士。

其實,哈佛為中國培養的名人要比這多得多,著名的國學大師吳宓,中國現代幾何學開山祖師姜立夫,語言學家趙元任,考古學家張光直,經濟學家陳振漢,著名工程力學家徐芝綸,台灣的政客呂秀蓮等等,都是在各自領域很有水平的人士。還有一些美籍華人,如建築大師貝隸明,音樂家馬友友等也畢業於哈佛。另外還有些名人在哈佛念過書沒有畢業,例如文學家梁實秋,建築學家梁思成等。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雖然哈佛大學是美國公認排名第一的學府,但是耶魯大學和中國的淵源卻是最多的,畢業名人的數量,名氣和影響似乎感覺要比哈佛畢業生大些。中國留美畢業的第一人容閎,鐵路專家詹天佑,經濟學家馬寅初 (浙大、北大校長), 公民黨元老孔祥熙都是耶魯畢業的。耶魯的畢業生更遍及了中國的各個行業,例如教育家晏陽初,政治家唐紹儀,獲得「兩彈一星「榮譽勛章的著名物理學家陳能寬均出自於耶魯的優秀教育傳統之中。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作為常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也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以前和現在活躍與各個社會舞台的名人。名氣較大的有思想家胡適,政治家顧維均,宋子文(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在哈佛大學獲得的碩士),哲學家馮友蘭,詩人徐志摩,核能學家姜聖階和現在的新聞媒體主持人楊瀾等。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這所歷史悠久的美國大學同樣是中國很多名人的搖籃。著名的建築大師,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奠造者梁思成就畢業於該校的建築學系,而他的太太才女林徽因也同樣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美術系。法律教育專家沈宗靈,鐵路運輸專家金士宣,金融學家資耀華,經常語出驚人的郎咸平等。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作為美國西部學校的第一名,斯坦福一向是中國名人求學的熱點學校。在這里,涌現出一批中國各界的名人,比較突出的是生物學家牛滿江,電機專家童殊培,香港商界名流李澤鉅,台灣著名作家王文華等。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著名的芝加哥大學,培養了例如李政道(浙江大學本科)這樣的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因為當時李政道領諾貝爾獎的時候持的是中國護照。芝加哥雖然不屬於常青藤盟校系列,但是其經濟學,商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學術水平極高,在很多中國名人心目中是一個學術聖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大法官梅汝璈是該校法律系的博士(他也是斯坦福大學的學士),有機化學專家莊長恭,催化動力學專家蔡鎦生,物理學家葉篤正(清華本科、浙大碩士)等。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頓大學是美國常春藤名校小而精的代表,培養的中國名人有在當時與胡適齊名的思想家何柄松,解放前的國民黨上海「市長」吳國楨,中國現代物理學奠基人饒毓泰等。

加州理工大學(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是一所以理工科作為核心的規模並不大的學府,但是它的教學質量一向在美國排名前列。這所學校可以說是我國物理學家的搖籃,多名中國物理學家都畢業於此,包括最著名 的錢學森,周培源和袁家騮。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
達特茅斯學院畢業的中國名人確實比較少,可以一提的是社會學家吳文藻,他雖然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但是從達特茅斯大學本科畢業的。鳳凰衛視的曾子墨(人民大學讀過幾年),也 是達特茅斯畢業的。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這所常春藤盟校中國人知道的比較少,但是也培養了很多中國科學界的名流,物理學家許宗岳和地球動力學家王仁均畢業於此。 著名力學家浙大校長楊衛院士博士畢業於此。

麻省理工學院(MIT)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名人基本都是服務於科學研究的,他們包括物理學家謝希德,化工專家張克忠,自控專家林士諤等。錢學森也是在麻省理工完成的碩士。搜狐的董事長張朝陽(清華本科)也是麻省理工的博士。

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學是美國最著名的公立大學之一,它和中國名人的淵源也不少,這所學校是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的母校。另外,化工專家 緒淮和侯虞鈞(浙大教授)均畢業於密歇根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伯克利分校可以說是加州大學系列最好的分校了。教育家,前浙大和北大校長蔣夢麟就畢業於加州伯克利分校。數學家丘成桐(哈佛、浙大教授,第一個華裔菲爾茲獲得者)也是該校的博士。

威斯理安學院(Wesleyan College)
這所文理學院現在已經在美國並不是很有名了,但是它的兩個中國畢業生,,這就是宋慶齡和她的姐姐宋藹齡。宋美齡也在這個學校學習過一段時間。

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
這所現在全美最優秀的文理學院,最著名的中國畢業生就應當是蔣介石的太太宋美齡了。雖然宋美齡當時為國民黨工作,但是至少她流利的英語和對美國的了解還是給蔣介石挽回了些面子。還有一位中國名人也畢業於該校,她就是作家冰心。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提起常春藤盟校康奈爾大學,來自康奈爾的中國名人還是很多的,北大前校長胡適本科是在康奈爾念的,著名的道路橋梁專家茅以升 (唐山鐵道學院)也是康奈爾大學的校友。而中科院的奠基人,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近代外交家施肇基,水利水文學專家黃萬里,著名生物學家秉志均畢業於康奈爾大學。

普渡大學(Pure University)
新中國的兩彈元勛鄧稼先,他畢業於普渡大學(Pure University)。當我們如果有機會到普渡大學,就去看看他曾經學習和研究過的地,靜靜的體味這位科學家和愛國者的偉大吧。還有著名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李國傑先 生也畢業於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我國第一枚地對地導彈總設計師(梁啟超的最小兒子)梁思禮院士本科畢業於普渡大學等等。

⑺ 美國麻省理工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日前,一則“麻省理工學院知名華人教授被捕”引發關注,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據美國司法部網站披露的信息,美國對電匯欺詐的指控,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3年的監督釋放,以及最高25萬美元的罰款。

甚至,美國方面檢查了陳剛的電子郵件。司法部文件強調了他為促進中國科學和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美國司法部文件還顯示,至少從2017年到2019年,陳剛在中國擔任多個顧問職務,他還申請並獲得了美國能源部的撥款,以資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與中國的關系。

MIT校長L. Rafael Reif給學校師生員工發送郵件,對此表示震驚,並稱陳剛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和教員,他的被捕是令人驚訝、深感痛苦和難以理解的。

⑻ 為美國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華人華僑及其事跡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崔 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讀廈門國小、一九三三年就讀北平崇德中學、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萬中學高中二年級、一九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一九四四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五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托爾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一九六六年離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楊氏於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學歷,考取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大的化學系,後來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華人」,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氏也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的,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簡介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個胖胖的,十幾歲孩子來找我。拿了一封介紹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學遇見的梁大鵬兄寫的。梁不習物理,十幾年未通音訊了,不知怎樣會想起我來。他介紹來見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學,讀過一年級,因為日軍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慶。他的姑姑認識梁,梁便介紹李來昆明見我。那時是學年的中間,不經考試,不能轉學,我便和聯大教二年級物理數學課程的幾位先生商量,讓李去隨班聽講考試,如他合格,則候暑假正式轉學入二年級時,可免他再讀二年級的課程。其實這不過是我自己以為合理的辦法,並未經學校正式承認許可的
李應付課程,綽有餘裕,每日都來我處請我給他更多的閱讀物及習題。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時我有風濕痛,他替我捶背。他幫我作任何家裡的瑣事。我無論給他甚麼難的書和題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來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問題的步驟,很容易的發現他的思想敏捷,大異尋常。老實的說,在此後的一年中,我因為自己的問題——冠世(吳博士之夫人——編者)的卧病;每日的買菜,升爐,煮飯;物價的日日上漲,實在沒有心緒來預備許多的參考書和題目給他。好在他的天資高,亦不需我的講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掄先生忽然來找我,說軍政部部長陳辭修先生、次長俞大維先生,想約我和華羅庚談談為軍政部計劃些科學工作事。我和曾雖是同事十年多,華亦六七年,但都無深交。陳俞二先生,更從未晤面。我所習的物理,亦與實用無關。但想想,去談談亦無礙。於是和華去渝,先後見俞、陳二先生。
陳俞二先生想知道怎麼計劃,以有助國防的科學工作機構的意思。我即想了幾日,擬就一建議,以為我國人材缺乏,任何計劃,必須從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機構,培植各項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數學,化學人員外出,研習觀察近年來各部門科學進展情形,擬一具體建議,計劃籌建一研究機構,並即時選送優秀青年數人出國,習物理、數學等基本科學。
我擬寫的建議,陳俞二先生考慮後,以為可行,即令華和我負責數學及物理二部門。我們並建議請曾昭掄負責化學部門。
返昆明後,我告冠世一切經過。談到推選青年習物理者二人時,冠世和我皆不猶疑的決選李政道。當時在西南聯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賦勤奮未有如李的(楊振寧已考取清華留美;黃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雖然他在吳大猷門下只有一年二個月的時間,但卻是他一生中獲益最多的時期。他說,我從吳師學到的不僅包括人格的涵養,最重要的是學到對知識的『忠誠』(dedication)。然而對這樣一段重要過程,李政道卻談得不多。因為他認為,我與吳師的關系很長,不是一句可以說得完的,否則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認,吳大猷是影響他最深遠的一位師長。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簡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
1956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在物理系與數學系學習。
1960年獲碩士學位。
1962年獲博士學位,在瑞士歐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國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國學者科昂.塔諾季,以表彰他們發明了用激光冷卻進行低溫下俘獲原子的方法。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之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華人4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學的畢業生。
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聞公報說,斯托爾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
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四月,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
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國人,他們有兩個女兒。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簡介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
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於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教授雖然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參與國際學術團體、美國聯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學的多種委員會咨詢工作。李遠哲始終關心家鄉祖國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近十年來每年回國多次,奔波於海峽兩岸,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尤其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籌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郁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在1946年,亞利桑那州的鄧悅寧(Wing F. Ong)成了被選入美國州議會的第一位華人州議員。

當夏威夷於1959年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時,鄺友良(Hiram Fong)當選為美國國會的參議員。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參議員。

70年代以後,華裔婦女江月桂(March Fong Eu)成了加州的州務卿,是當時美國大陸上當選官員中職位最高的華人。

80年代又有華裔吳仙標當選為特拉華州副州長,陳李琬若當選為加州蒙特雷·帕克市的副市長。吳家瑋成了舊金山州立大學的第一位華裔校長,田長霖擔任了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第一位華裔副校長職務。

⑼ 中國人當美國大學校長 可能嗎

也沒什麼不可能的。
美國大學是教授治校,校長不算顆蔥。私立大學的校長就是一個任務,籌款。而公立大學校長更多是禮儀性角色而已。

熱點內容
西南財經大學2013考研復試線 發布:2025-01-11 14:44:14 瀏覽:850
法國大學教育專業研究生 發布:2025-01-11 14:24:03 瀏覽:116
河海大學2016研究生錄取名單 發布:2025-01-11 14:17:23 瀏覽:760
同濟大學2015年博士招生 發布:2025-01-11 14:17:15 瀏覽:983
香港中文大學優勢專業 發布:2025-01-11 14:16:29 瀏覽:178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 發布:2025-01-11 14:16:21 瀏覽:861
武漢大學五月在職研究生 發布:2025-01-11 13:33:08 瀏覽:610
大學城有哪些酒店 發布:2025-01-11 13:09:27 瀏覽:60
齊魯工業大學理學院教授 發布:2025-01-11 13:07:58 瀏覽:77
2016年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報名 發布:2025-01-11 12:47:3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