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捐贈基金捐贈用意
❶ 潘石屹為何捐款哈佛1500萬美元,其要進軍美國嗎
潘石屹為何捐款哈佛1500萬美元,其要進軍美國嗎,並不是要進軍美國,而是他的兒子在哈佛讀書,而且他本人非常青睞英美教育,因此非常支持,這才捐款了哈佛1500萬美元,而且捐贈也是為了給那裡的中國學生提供經濟資助。
其實現在喜歡美國大學的中國名流,其實並不僅僅是潘石屹先生一個人。90%的億萬富豪,都選擇把孩子送出國;千萬富豪中,也有80%的人都選擇把孩子送出國。而首選地就是美國,其實也不是不愛國的表現,不可否認美國的大學教育確實比我們做的好。
❷ 為什麼美國的大富豪都喜歡往基金會裡面捐錢
因為這是典型的名利雙收啊。當初中國的富豪們聽說耐喚比爾蓋茨等捐出99%的個人財富時,要麼就瞠目結舌,要麼就自慚形穢,國內還掀起了昌散凱一波對西方資本家崇高人掘返品與道德的崇拜。在美國捐贈給基金會的錢,都是稅前財產,跑掉一次稅,好處還不止於此,按美國稅務法規,這些被捐贈的錢可以讓捐贈者享受到最高個人20%的抵扣額度,五年內持續有效。
❸ 揭秘哈佛「史上最大單筆捐贈」背後的神秘家族
據報道,此次陳氏家族「慷慨解囊」捐出的贈款,佔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期籌資計劃目標的75%以上,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原先計劃在2018年前籌資4.5億美元。
這次陳氏家族對哈佛的巨額捐贈,也讓這個神秘的中國富豪家庭和晨興基金掌門人陳樂宗先生,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輿論界和媒體界發出了不同的質疑和探尋。陳樂宗是何許人也?
很少接受采訪的陳樂宗非常低調,在網上很難搜到和他有關的全面詳細資料,而捐贈哈佛的新聞也不是晨興所發布,是哈佛首先發布的。陳樂宗從一位成功的投資家、科學家,到低調的慈善家,如今再到支持教育,陳樂宗先生的人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角色間的轉換,所有的角色背後貫穿了一條主線,就是以個人力量推動世界的改變,以生命改變生命。
而他旗下的晨興創投早已在業內全球聞名,曾成功地投資了眾多耳熟能詳的高科技公司,如搜狐、迅雷、攜程、YY等一大批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近期在國內比較有名的是大手筆投資了雷軍小米手機,是小米最大的投資方。
「您對財富的終極態度是什麼?」
曾經面對記者采訪,陳樂宗微笑地說:「財富是身外物,我有我的生活方式,財富再多我也不會改變我的生活方式,我個人的生活需求非常簡單,有一些事情我是不會做的。我不會開什麼名貴的汽車,我開的就是一個普通大眾汽車,我覺得機器啊什麼,性能,質量都很好,足夠了。」
2014年,陳啟宗、陳樂宗兄弟以29.5億美元的資產總額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上位列第17位。但生活中陳樂宗非常簡朴低調,帶的是普通電子石英錶,開的是普通大眾車。於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他和他的家族對社會公益和教育的支持,卻一鄭千金,不計任何回報地慷慨大度。
除了企業家和投資家外,陳樂宗本人的另一個身份是生物科學家,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研究員。他說:「因為我自己是搞科學的,所以我對科學和教育方面的支持比較多。」
陳樂宗和陳啟宗弟兄倆所屬的陳氏家族,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兄弟倆是很多全球經濟組織、機構、甚至美國總統家的座上貴賓。陳氏家族的財富史源遠流長,兄弟二人的父親陳曾熙1923年就出生於天津的一個富豪家庭。「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似乎和這個家族無緣。
為什麼這個家族如此樂善好施但又異常低調?
一方面,和陳樂宗的父親有關,他小時候,父親已經是成功的商人,但每逢有窮人在教育上需要幫助,父親都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父親對他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們也延續了家族的傳承。所以,此次捐贈,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以表紀念。
另一方面,陳樂宗從小是在香港的教會學校長大的,在那裡度過了小學和中學。在那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信奉基督,更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直到現在,在他的演講中還常常引用《聖經》中的金句。作為一個商人、一個科學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他用自己的方式來踐行上帝賦予他的使命和呼召。陳樂宗在香港大學崇基書院講演時,勉勵那些莘莘學子,引用聖經的話語。舊約《聖經》〈箴言〉四章二十三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陳樂宗認為當前商業社會已經徹底墮落,人們的貪婪和無底限導致了金融危機。改變世界的方式是什麼?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陳樂宗看來,改變人靈魂可能是最難的,但改變是有可能的。陳樂宗透過支持教育、慈善、文化等渠道,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地改變世界。對抗急功近利的「香港中環價值觀」,也對抗貪婪「華爾街的價值觀」。
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畢業典禮演講中,陳樂宗如此勉勵面對那些即將畢業的精英學子:「倘若人類在消弭戰爭丶犯罪丶仇恨和貪婪等臻善功夫上成績乏善可陳,只望我們在改善人類健康方面會有較佳的表現。」他在多個場合表達,「我不忘神說,』 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這個托負,並對他的恩典永懷感激。」
很多網友質疑:為什麼這么大手筆的捐助,給了並不缺錢的美國的哈佛大學,而不捐助中國的大學或中國的慈善機構?
陳樂宗本身是哈佛大學校友,上世紀70年代先後在該校公共衛生學院獲得碩士及放射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在哈佛醫學院從事癌症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校友捐款回饋母校是哈佛優良的歷史傳統。
捐資大學在歐美發達國家早已是悠久的傳統,這來源於優良的文化傳統,也來源於長久積累的優質校友網路,良好的信用機制是有力保障。陳樂宗本人不僅長期捐贈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學,而且還一直承擔為母校募款的職責。他說,「基本上,無論你捐哪一所美國大學,都有相當的信心這個錢不會亂花。法律的制約,還是民間的風氣都是保障。」
陳樂宗分享了一個最近的案例,上世紀60年代有個家族基金捐了一筆錢向普林斯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捐贈了一筆很可觀的錢。當時捐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在美國政府做外交的人才,但是近年這個家族卻發現他們的捐贈學校卻沒有用在培養這樣的人才方面。後來這個基金就將普林斯頓大學告上了法庭。陳樂宗說:「美國的私立大學財政對外的透明度是很高的。每個大學只要是非盈利性質的,管理層里高管的工資多少都要披露的。比如哈佛大學校長一年工資多少上網都查得到。」
陳樂宗說:「你看美國的大學,現在美國頂尖的大學都是所謂私立大學,當然他們私立也是非盈利性質的。如果你回看50年前,全美國最強的大學是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但是隨著加州政府財政不好,類似伯克利這樣依靠公費運營的大學就在走下坡路。去年,哈佛大學啟動了一個募捐的計劃,目標是要募集65億美元,在美國,除了哈佛,還有很多其他大學,都是以多少個10億美元為目標去募捐的,像賓州大學,斯坦福啊,最近都在搞這種計劃。美國私立大學的抬頭,可以顯示出民間捐贈是大學能保持優質教育的一個源泉。」
事實上,陳氏家族在中國對教育也有很多的捐助和支持,如中科院晨興數學基金、在北大、復旦和浙大等大學設立的獎學金等,在香港捐建了香港中文大學晨興書院等等,數不勝數。
為什麼捐贈給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鎖定在公共衛生醫療范圍和領域?
陳樂宗曾公開表示,醫學往往聚焦於個體治療,但預防性公共衛生計劃能夠影響整個社會。「如果你看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公共衛生,」他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他提到了當前的埃博拉(Ebola)危機。「如果我們要有效應對全球健康威脅的話,公共衛生肯定是這個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陳樂宗說。
高科技的發展,可以拯救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在接受《人物》雜志采訪時,陳樂宗說:「小孩肺炎這個疫苗,現在在美國一個小孩打這個疫苗要260美元,那這個價格很高的,發展中國家的小孩沒法能負擔這種疫苗。那麼能把這個疫苗價格下降的,也只有靠新的科技。所以我前幾年就開始做這個事兒,跟哈佛大學一個教授合作,用新的技術把這個疫苗的生產的成本降下來。希望有一天就不是260塊,可能是26塊,可能2塊6毛。這樣就大量的甚至發展中國家的小孩也能用得上,得以幫助更多人。」
作為美國最高等級的公共衛生培訓機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不僅為醫療體系進行最先進的科學研究,為醫療衛生系統培養人才,也為政府決策提供和影響決策的政策分析。這個學院有著輝煌的歷史,學院的研究成果挽救了全球無數生命,或是減輕了人們的痛苦;學院教人們如何吃得更健康,讓新出生的嬰兒避免感染艾滋病毒,推動美國通過清潔空氣條例,幫助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在災難中更有效率地工作,轉變整個公共衛生領域的觀念和實踐。
中國目前有非常嚴重的霧霾(PM2.5)問題,美國也曾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危機,正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1963 年),最終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環境和健康保護。
中國基本實現了農村醫保,哈佛公共衛生學院蕭慶倫教授可以說功不可沒。他長期在中國最基層調研和考察,與中國的衛生部門的官員討論,從而設計出將中國貧民納入保障的醫保政策,並最終被採納,惠及數億人。分析家認為,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優異成績和良好傳統,都應該是陳樂宗和他家族的晨興基金願意傾力支持的原因。
生命不只是科學,還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在香港崇基書院對青年學子的演講,更能表達他的立場,他說:「人的內心世界除了人的魂還有人的靈,靈是令人能與神交通的器官,人需要與神有交通,如藉祈禱丶靈修丶祟拜,在這交通中,神就把衪那聖潔丶公義與慈愛的屬性傳輸到人里,成為人的美德,所以人與神的溝通是高尚道德的泉源,是抵抗誘感力量的供應站。理性與靈性,屬兩個不同的境界,在一個多維的內心世界裡,二者不但可以兼容並包,並且可以相輔相成。2006年哈佛大學課程改革委員會提出建議在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里,加入一門「理性與信仰」的必修課,無論個人在這問題上最終的結論如何,信仰是每個青年人成長過程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文章來源自網路,港漂圈我編輯整理
❹ 比爾蓋茨把所有的財富捐給基金會的真正的用意是什麼
真正的用正寬意是避稅,賺錢。
因為美國的慈善基金和中國的兩個概念,美國的慈善基金是可以進行投資賺錢,只野絕需要每年捐5%的錢。
2004年,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宣布,將給他的慈善基金會捐款33.5億美元。此時,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有資產270億美元,加上這筆33億美元捐款,基金會的總資產將超過300億美元,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慈善基金會。
(4)美國大學捐贈基金捐贈用意擴展閱讀
1977年1月,蓋茨從哈佛大學輟學,然後前往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市。在那兒,他找到了一份為羅伯茨編寫程序的工作,工資標準是每小時10美元。MITS總部位於阿爾伯克基,蓋茨也把微軟總部設在此地。
1977年,蓋茨秘書在進入微軟辦公大樓時,經常發現發現蓋茨本人躺在地板上睡舉脊亮大覺。他這時仍然喜歡吃比薩餅,同時對手下要求非常嚴格,並經常與同事進行激烈爭辯。蓋茨當時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這是我有生以來聽說過的最愚蠢的想法。」
❺ 知乎· 在美國大學的捐贈基金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實大部分美國大學基金會就是一種FOF (Fund of Fund),只不過沒有直接客戶的壓力,而程序上只需對董事會負責。至於內部工作如何,基本上每家學校各不一樣。在我知道範圍內,大概介紹下。
首先,分兩類:一, 公共的-大多是公立大學的基金會,如加州大學,德州大學。這類基金會需要向公眾定期報告。幾個特點:
1. 由於需要公開很多信息,這樣子學校基金可能會喪失一部分的超額收益,因為不共享倉位的投資經理會被排除。從投資配置的角度講,這樣就有了偏見。如果你不是因為認為不透明的經理比透明經理表現要差而做這樣的決定,理論上你的配置不是最優的。
2. 公共的大學基金管理人員的薪水要公開,如果完全市場化的薪水結構,會受到很大的公共壓力。
3. 會收到很多公眾的質問,需要PR部門支持。公共關系很重要。
二,私有的-大多是私立大學基金會。如哈佛耶魯。
1. 由於是私有化的部門,這類的大學基金會不需要公開太多信息。
2. 基金管理人員薪金可以完全市場化,只要董事會批准。之前有新聞爆出哈佛的交易員幾百萬美金薪水遭到董事會質疑。
3. 投資也更自由,工具更多,可投資的范圍更廣。大學基金會是非盈利組織,從公司本質上就決定了整體工作節奏跟各大對沖基金投行肯定是要慢些。而且大學基金是買方,各大基金經理,咨詢公司,資管公司,軟體公司都會到你辦公室來攬生意。另外,個人覺得,由於跟大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部分的大學基金的學術氣氛濃厚,有很多高級經理同時也是教授,也經常會有學術大牛來探訪。我曾經打開過一個「古老」的EXCEL模型是由William Sharpe(諾獎得主,Sharpe Ratio公式發明者)親自編寫,蠻驚訝的當時。這些人都是慢性子,所以大學基金大都是四平八穩的。
現在把題目延伸出去一下下,從投資角度來講,大學基金的兩個主要特徵:
1. Allocation 比 Selection 重要!大學基金其實就是allocator。 資產配置對總體收益的影響比選擇出好經理人影響要大的多。畢竟大學基金講究的是Diversified,表現再好的經理,在整個portfolio下不見的佔比能超過個位數百分比的。
2. 大學基金是長期投資者。捐贈金從技術角度上講是最追求長期收益的一種資本,因為捐贈金沒有obligations。如果學校沒有財務上的需要,理論上捐贈金是不用考慮「贖回」的。所以如我之前答的一貼里問的,這就是為什麼VC/PE拿了很多養老金捐贈金的投資。因為長期投資者可以拿流動性缺失的超額收益,這正是VC/PE提供的。也正因為是長期投資者,所以在大學基金里的人都有很長的工齡,流動性較低,這也復合了整個基金的格調:長期穩定的增長。稍微講下耶魯和張磊,據我所知,張磊只在耶魯實習過,但是這就夠了,因為結識了David Swensen,當代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或者沒有之一)。而且張磊本身當時能力就很突出,已經夠格可以當基金經理了。Yale給了第一筆錢,也帶動了其他幾所學校基金。加一句,現在前10大美國大學基金,有6家還是7家的首席投資官都是David Swensen以前的手下。
❻ 為什麼願意給美國大學捐錢,不願意給國內大學捐錢
我經常看到有文章在談論為什麼一些人願意給美國大學衫談尺捐錢,反而不願意為國內的母校捐錢這樣的問題?然後理由就是國內大學不缺錢、在經費管理方面也不夠透明等,這只看到了問題的一方面,我認為也比較片面,因為這樣你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很多企業家還是願意向國內的大學捐錢。
我們在向大學捐贈方面,都是在向美國看齊,像比如最近幾年新聞經常提到某某向母校捐贈多少多少錢。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校友捐贈率一般為30%~40%,哈佛大學的捐贈率為48%,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捐贈率更是高達68%,意味著每100位校友中有68人捐款。當然,絕大多數捐款是一百到一千美元數額不等的小額捐款,主要表達校友對母校的關注與感激。大家有多少出多少,有錢的多出,沒錢的少出,但這同時體現了所有人對給母校捐款這件事的認同和支持。當然,也有大額的捐贈,像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收到了來自校友約翰·保爾森捐贈的高達4億美金的捐款,當然,今天在官網去查這個學院名字是叫做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不得不說,還是有意思的。本國人支持本國人的大學可能覺得比較正常,但是也有許多國際的企業向美國大學捐款。印度最大的集團塔塔集團就曾向哈佛商學院捐款5000萬美元,創下哈佛歷史上最高的國際捐款紀錄。
最為重要的是為什麼校友願意捐款,從美國私立大學的收入構成來說,超過35%的收入是來自於捐贈,學費收入只佔20%,充足的經費是學生的獎學金和科研進行的重要保證,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只有5所頂尖私立大學才敢根據學生的家庭收入來給學生獎學金而不看其種族與膚色、學業成績與特長。在科研方面,很多大額捐贈都是捐向特定的項目或者學院,為了就是支持某一個項目的科學研究。科研上去了,學校的排名也容易提升,母校越好,對校友來說,也能夠更有益處。另外,在捐獻資金的管理上面,比較透明也是不可否認的。
但我對於很多的捐獻行為傾向於一種利益的交換,或者說帶有一定的目的,無論是致力於某一科學的研究還是提高對某一群體學生的優惠,亦或是獲得冠名權,侍慎提升名氣。從這種角度來看中國的企業家和個人對美國大學進行捐款,也是比較合理的。況且有的對於有些在這些大學經受過教育,受到過大學的幫助,在功成名就之後來進行捐款更是一種理所當然,這就彷彿是一種回報,根據自身能力來回報大學,不富裕的群體可能就捐獻幾百上千美元,有錢的群體就根據自己的力量多些,都量力而行,我以前在了解和探究美國大學畢業生對母校捐款原因的時候,就對或高存在於美國大學之中的這種回報精神而深受震動,這種精神是我們大學所缺少的。
美國的大學力求為所有的學生塑造一個家,這不僅包括在學校就讀的時候能夠參與到學校的各種事務中,還包括畢業後的聯系與溝通,甚至畢業後還會經常收到詢問關於學校的建議和發展計劃以及送上的一些祝福,使得這些畢業生作為校友來說,仍然是學校的一份子,自然為了學校的發展就會有捐贈的意願。並且在他們教育中所受到的熏陶也認為在力所能及的時候需要回報自己的母校,這種讓人知恩圖報的教育非常重要。況且在美國大學的國際學生招生中,面試官大多不是學校的教師,首先是當地國家和地區的校友,校友對可能成為自己學弟學妹的學生進行把關,這種充分發揮校友力量和給校友的一種信任感也是一種重要的大學凝聚力。
再說說中國人對美國大學的捐贈,一些雖然在國內讀了大學,但人家也在美國讀了大學,向美國大學捐贈也就沒有什麼指責的地方了。例子就是2010年初,耶魯大學2002屆畢業生張磊向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贈888萬美元,但為什麼這位人大1990年入學的校友為什麼不像國內的大學捐錢,當事人的理由也很有道理,耶魯在其發展與創業過程中給了許多的幫助,創業的資金也是來源於學校的資金支持,飲水思源,在成功的時候像學校捐贈也就很有道理了,更何況在美國接受了教育,自然也深受回報精神的影響,自然願意去回報接受教育的學校。還有很多例子是子女在某所學校接受教育之類的,有所關系然後去捐贈,例子也不少。
還有捐贈的原因和招生入學制度密切相關,我甚至認為這是很多沒有利益關聯的人捐贈的主要驅動。2014年7月,SOHO中國創始人潘石屹捐款1500萬美元給哈佛大學,也引發了許多的爭議。對於這種質疑,潘解釋說,這筆錢用於資助在美國求學的中國貧困家庭學生。這個邏輯也是很有道理的。理解這一點,就必須知道美國私立大學的招生邏輯,也就是這所大學為什麼要某個比例的某個族裔的學生。美國大學招生的指標有多個方面:學術成績、社會活動、興趣特長、榮譽獎項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 個性特徵 。具體的成績、社會活動、特長應該都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個性特徵是個什麼玩意兒?其實這就是招生中的隱形條件,或者說操作的地方。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被美國頂尖大學招收呢?除了硬性的成績之類的指標來看,還有許多個方面:
首先校友子女在入學上面有著明顯的優待,在相同的成績指標之中會優先錄取校友子女,因為私立大學的捐款也主要是通過校友捐贈來獲得,錄取校友子女一方面是對校友捐贈的一種回饋,另一方面也認為校友子女在未來也更有可能向學校進行捐贈。
其次是社會名流的子女,私立大學認為招收這些群體的學生並不會影響學校的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反而能夠豐富校園學生群體的多樣性,並且社會名流的子女更有可能成為成功的人,這些學生的家庭也更有可能願意為學校進行捐贈,增加學校的收入。
再者體育特長生也是優待群體,美國大學熱衷於招生體育特長生的理由可能寫出來就是很長一篇文章,因為有歷史和現實原因,並且還涉及學校「氣質」的變化。最簡單的說就是需要體育特長生參加各種運動比賽,籃球、曲棍球、棒球等等,因為美國大學非常重視體育,體育運動在學生之間也非常受到歡迎,自然贏下每一場比賽不僅能夠打敗傳統的「宿敵」,還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報名。況且,美國的常春藤原意本來就是一種運動的聯盟,後來才成為名校的代名詞。
當然,這些都不具備的學生,如果自身表現確實非常優秀,要非常優秀才行,也會被錄取。但這個世界上大多人並不是非常優秀,除去自身能力之外,怎樣才能夠被錄取?去年影響很大的哈佛大學招生入學歧視案件可能是一種最好的回答了。所有的遮羞布解開就會發現為什麼亞裔群體受到了哈佛大學招生的歧視,也就是同樣的申請材料但是就是不要你。原因一方面就在於捐贈,這是關於私立大學發展的根本,美國大學本質上是一個向錢看的大學,只不過在由錢組成的大學中,裡面的個人會談價值、情懷,但作為一個機構的大學來說,都是向錢看齊,並且還非常的隱晦。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教授傑羅姆·卡拉貝爾的著作就對這種歷史進行了很好的探究。所以美國大學招生的三大出發點是:追求合法性、聲譽的提升與財務的獲得。
財務的獲得意味著某一個族裔向學校捐贈資金之後,他們族裔的入學率有可能會提高,因為美國私立大學也有著完善的獎學金制度,當招收某一個族裔大量的學生而又沒有接受到這個族裔的捐款的時候,意味著需要利用其它族裔捐贈的資金來填補去培養這些學生,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一種行為,也是一種招生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前面所說的潘石屹向美國大學捐贈理由也很充分,不過還真別說,後來有人調查過,之後的兩年哈佛大學對華裔學生的招生比例有所提升,也就是有更多的華裔學生能夠就讀這所大學,雖然可能總數還是很少,但也證明了這種捐贈的作用和美國大學招生邏輯的一個側面。
所以,對於很多人經常疑惑的為什麼寧願給美國大學捐贈,而不願意給國內高校捐贈,從各個方面來說,或許都是一種正常的情況。另外,對於一些希望將孩子送到美國頂尖私立名校就讀本科的家長來說,其實還應該盼望多一些富豪向所期望就讀的大學進行捐贈,說不定在錄取名額上會對華裔學生多一些,提高成功的可能。
❼ 美國多所大學捐贈基金持續買入比特幣,你覺得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他們看好比特幣,因為比特幣最近有點下跌,所以他們覺得現在是加倉的好時候,說白了就是通過比特幣來賺取金錢收益。他們認為未來比特幣還會大漲,而現在買入是最好的時候,那麼買入就要需要金錢,沒有錢的情況下面他們就把基金捐贈出去,然後就不斷地買入比特幣,神奇比特幣和將來到高位的時候再拋出去。這是一種常見的。在低位的時候買,在高位的時候拋出去的手段和策略,因為相對基金來說,比特幣的波動更大,風險更大,但是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所以他們願意承受這種風險來獲取這種收益。
而比特幣是和大家對他的一種唯一性的態度有關系,如果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唯一性不值錢,比特幣也將會不值錢。因為從比特幣剛剛興起的時候,花了100多個比特幣,只能買一杯咖啡到現在已經到了好幾萬美元一個比特幣,其中的價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因為大家認為他值錢,所以就值錢,但是投資有風險,別人進場能賺賺錢,不意味著自己進場就能賺錢,所以還是要謹慎操作。
❽ 為什麼美國的著名大學越來越富
雖然美國的經濟每年只以百分之三的速度在增長,但是美國各著名大學的捐助基金(Endowment Fund)都是年復一年地以兩位數的高速在增長。雖然美國大學的捐助基金都是以非營利(not-for-profit)組織形式管理,但是它們的收益率卻讓一些盈利公司也望塵莫及。雖然美國的很多小型學院仍然為緊張的預算而掙扎,但是美國的著名大學確是越來越富。去年,哈佛大學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長速度接近350億美元,耶魯大學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8%的增長速度達到225億美元,斯坦佛大學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3%的增長速度達到172億美元,普林斯頓大學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5%的增長速度達到158億美元。龐大的基數以及快速的增長使得這些學校的捐助基金雄踞美國四千所高等院校之榜首。從歷史上講,美國的大學捐助基金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長。作為一項慈善事業,美國的大學捐助基金為何有如此優良的表現?美國的著名大學為何有如此突出的業績?
慷慨的校友捐助。捐獻給學校,捐獻給自己的母校是美國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成功人士來講尤其如此。捐助基金的最大來源是校友。這是一種文化,一種傳統,一種遺產。 1996年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和現任行政主管斯蒂弗"鮑爾默為其母校哈佛大學捐獻了兩千五百萬。 2007年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為其母校斯坦佛大學捐獻了7500萬美元用以建立斯坦佛環境大樓。 2000年國際數據集團的創始人Patrick McGoven為其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捐獻了突破歷史紀錄的三億五千萬美元用來建立腦研究院。 2007年Koch工業公司的副總裁David H. Koch為其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捐獻了一億美元用於建立癌症研究中心。每次大的校友捐獻活動總是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並且進一步推進美國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 每所大學也定期地推出大型募捐活動。去年斯坦佛大學發起了43億美元的募集活動,哥倫比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各自發起了40億美元的募集活動,耶魯大學發起了30億美元的募集活動。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近發起了35億美元的募集活動。教育界正在預測哈佛可能很快會推出50億美元的募集活動。
良好的基金管理。捐獻基金保值或者增值並且服務於大學的長期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基金管理方式來保證。大部分大學僱用外部基金經理來管理捐助基金。哈佛大學是少有的學校之一擁有自己的投資隊伍。美國著名大學都創建了管理自己的捐助基金的獨特方式。哈佛大學的捐助基金由哈佛管理公司來管理,並且以政策資產組合(policy portfolio) 而著稱於世。在2002年度的哈佛捐助基金政策資產組合分配比例中,國內股票佔15%,外國股票佔10%,新興市場佔5%,私募基金佔13%,絕對收益基金佔12%,高收益證券佔5%,商品佔13%,地產佔10%,國內債券佔11%,外國債券佔5%,通貨膨脹指數化的債券佔6%。耶魯大學的捐助基金以首創絕對收益基金而著稱。在2006年度耶魯大學的捐助基金的投資組合中,絕對收益基金高達25%,國內股票佔12%, 固定收入投資佔4%, 外國股票佔15%,私募基金佔17%,實物資產佔27%。在耶魯大學捐助基金的絕對收益投資項目中,基金管理者使用事件驅使戰略(event-driven strategy)在公司兼並,公司購買,破產重組,公司派生方面投資,使用價值驅使戰略(value-driven strategy)在對沖資產與證券中投資。正是這些創造性的投資戰略使得哈佛捐助基金從1990年到2005年以21%的速度增長,耶魯捐助基金在過去二十年間以16%的速度增長。普林斯頓大學捐助基金在過去二十五年間以16%的速度增長。斯坦佛大學捐助基金在過去十年間以15%的速度增長。
規范的專項使用。捐助基金為大學不受經濟周期的影響提供了一種保險。在哈佛大學的三十億美元的年度預算中,有31%是來自於捐助基金的貢獻)。在斯坦佛大學的三十二億美元的年度預算中,有18%是來自於捐助基金獲得的收入。美國著名大學都謹慎地使用捐助基金。預算使用捐助基金一般不超過基金總量的5%。11%的增長速度(著名大學的增展速度更高),5%的使用限制,另外結余的資金就年復一年地累計在用以再生的本金上了。盡管每個大學的捐助基金數額龐大,但是捐助基金品種更是繁多,如哈佛捐助基金有接近一萬一千個。每項捐助基金有非常明確的用途。捐助基金多用於教授位置的設立,獎學金的建立。用捐助基金設立教授位置會減輕大學財政預算的負擔同時也提高教授位置的聲譽。無論對經濟需要的學生還是對學業突出的學生,獎學金的設立都為學校選拔優秀學生提供了可能。對大部分美國優秀大學來說,用捐助基金設立一個教授位置需要一百萬到三百萬美元的捐贈。用捐助基金設立的教授位置或獎學金不是一年,也不是五年,而是永遠的。規范的專項使用捐贈是管理捐助基金的一項重要原則。Patrick McGoven為麻省理工學院捐獻而建立的腦研究院設立十六個McGoven研究學者,其中包含十個跨學科的McGoven教授位置,並且要求腦研究院的預算的75%應該來自研究基金支持,剩下的25%由McGoven捐助基金支付。捐助基金既受到基金規則的約束也受到捐助人或者其後代的監督。1995年耶魯大學在如何使用捐助基金問題上與捐助人發生了分歧致使耶魯大學為捐助人賠賞了2000萬美元。2002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捐助人的後代起訴普林斯頓大學,聲稱普林斯頓大學沒有按照他們父母的旨意來管理和使用捐助基金。此案現在還沒有最終結果。如果一旦普林斯頓大學在此案中敗訴,普林斯頓大學將面臨著賠賞八億八千萬的危險。這些案例都為大學規范地使用捐助基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❾ 美國大學,捐款制度,是怎麼回事是大部分大學,捐款就能上還是基本所有大學,都如此
想進美國名校,正規手段無非四種方式:
第一種,直接砸錢,砸出一個基金會,然後由基金會出面,給學校蓋樓,買教學儀器,提供獎學金啥的。這樣的話,孩子穩進。
第二種,雖然不是世襲,但也差不多了。老子是學校校友,並且在社會上也有一定名氣,那麼孩子進去問題不大,也基本上不需要花錢。這種也是穩的。
第三種,還是砸錢,但沒第一種多。這種叫砸錢買保險。之後你會進入贊助委員會,你的孩子會在同等情況下被優先考慮的。所以這需要孩子爭點氣。
第四種,依然是砸錢,不過是砸錢讓孩子學各種各樣的技能,增強競爭力。這也需要孩子爭氣。
說完了正規手段,自然還有偏門手段。先想辦法聯繫上美國名校里的體育教練,然後偽造自己孩子體育特長生的身份,在花一筆錢,就可以把自己孩子送進名校。不過自從這條新聞被爆出後,美國對這方面的審查可能會比較嚴,現在不一定能走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