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政大學名單
Ⅰ 抗日軍政大學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由於敵後抗日斗爭的需要.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抗大於1939年7月向敵後挺進,同年12月到達晉察冀,翌年2月到達晉冀豫,1943年3月返回陝北綏德,直至抗戰勝利。校長林彪、副校長羅瑞卿。
抗大在敵後先後創辦了滑頃十二所分校,一分校在晉東南、後遷山東,二分校在晉察冀的靈壽,後返陝北並入總校,三分祥歷校在延安,曾改為軍事學院擴後亦並入總校,四分校在淮北,五分校在蘇北,後遷淮南,六分校在山西武鄉,後並入總校,七分校在山西興縣,八分校在淮南天長縣,後改為新四軍二師教導團,九分校在南通,後改蘇中公學,十分校在鄂豫皖,太行分校在河南涉縣,太岳分校在山西沁水。
1945年10月總校遷至黑龍江省北安。不久遷往齊齊哈爾,改稱東北軍事政治大學。學員以部隊調干為主,還招收投入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知識青年,學習內容有馬列主義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運工作、游擊戰、中國歷史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雲、李富春都到抗大講課或作報告。抗戰八年,抗大培養了二十萬優秀軍政幹部,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和奪取抗日戰爭乃至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黑龍江大學——原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大隊
北京外國語大學——原中國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謹讓搜俄文大隊
Ⅱ 西安軍校有哪些學校
1、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邊海防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西安通信學院是一所為全軍培養初級通信指揮軍官和工程技術軍官的通信專業院校,隸屬於總參謀部。學院定址於西安市長安中路97號,營區分為三部分,佔地41.2萬平方米。生活區分別位於長安中路和丈八東路,教學區位於西安市王曲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邊海防學院、網路薯橘搭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西安飛行學院、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網路-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工程大學、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西安通信學院
Ⅲ 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一期學員名單謝謝
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創辦於1936年6月1日的陝北瓦窯堡,現改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政大學。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於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成立中國抗日紅軍大學。
紅大(延抗大)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瑞卿,政治部主任楊尚昆。學生共一千零六十三[2]人,分為三科:一科三十八人,二科約二百人,三科八百餘人(駐甘肅環縣木缽寺)。
一、二科在職幹部只有十四人,專職教員有楊蘭史、羅世文、張如心。曾在三科任教的有杜平齋、柳青、趙守一、馮治國、廖冠賢、張文華、李東朝、韓振紀、劉紹清、王泮清、馮達飛等。這期抗大學員全部來自紅軍,一科的三十八名學員,大多是紅軍的中、高級幹部。
其中有羅榮桓(兼一科政委)、彭雪楓、譚政、蘇振華、楊成武、莫文驊、趙爾陸、劉亞樓、楊立三、張愛萍、王平、耿飆、肖文玖、郭樹聲、賀晉年、譚冠三、李濤、張純清、周文龍、符竹庭、劉鵬、馮玉和、周建屏、劉惠農等。
(3)抗日軍政大學名單擴展閱讀:
關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歷史沿革
1、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軍學校,1933年擴建為紅軍大學,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改稱「幹部團」。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紅大恢復創建於陝北瓦窯堡,紅軍幹部團和陝北紅軍學校合並,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2、1936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為基礎,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校址為保安縣)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出席並發表講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Ⅳ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培養的著名元帥和將軍有哪些
抗大是培養將軍的地方。
元帥應該是沒有去上課的,他們應該是去講課的。
Ⅳ 抗日軍政大學先後培養了多少人
抗日軍政大學先後共培養了20餘萬幹部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36年6月改稱「中國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簡稱「紅大」),12月中央任命林帥為「紅大」校長兼政委,劉帥為副校長,羅瑞卿為教育長。1937年1月,「紅大」 遷至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為加強敵後幹部的培養教育,抗大除總校外還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先後建立了十所分校。1938年12月,建立第一、第二分襲游校。一分校校長何長工,校址在晉東南,隨八路軍總部活動。二分校校長陳伯鈞,校址在晉察冀邊區靈壽縣。
1940年6月, 羅瑞卿調任第十八集團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由軍委副參謀長滕代遠調任副校長。1941年1月總校遷邢台。為保存幹部,1943年3月, 總校重返陝甘寧,駐綏德。滕代遠已調十八集團軍總部任職,何長工代副校長悔禪擾,張際春代政委。
不久,與駐延安的由抗大三分校改編的軍事學院,抗大第二、第七分校合並,徐帥任抗大校長,李井泉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長工任副校長。
Ⅵ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現在是哪個學校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現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國防大學起源於1927年在井岡山創建的紅軍教導隊,先後經歷了戰爭年代的中國液洞工農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和建國後的高等軍事學院、軍政大學,1985年12月由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合並成立國防大學。
2017年7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以原灶隱國防大學、南京政治學院、西安政治學院、藝術學院、後勤學院、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武警政治學院,以及裝備學院部分專業培訓任務和相關機構為基礎,調整組建新的國防大學。
2017年7月19日國防大學授軍旗、致訓詞。截至2018年9月,國防大學北京本部和研究生院總佔地面積2482.5畝。學校設有哲學、法學、經濟學、軍事學、教育學5個學科門類。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280餘名,其中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50餘名。
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抗日軍政大隱埋廳學
Ⅶ 抗日軍政大學有幾任校長
抗日好此軍政大學有2任校長,1937年林彪出任校長,劉雹襪尺伯承副校長源高,1943牟徐向前出任校長。
Ⅷ 抗日軍政大學的教官有哪些人
不知道,但據歷史資料可查,有許多是雲南講武堂的畢業生在擔任教官。
Ⅸ 第一任抗日軍政大學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蔽銀軍學校。兄含1936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宏塵宴來的全民族抗日戰爭,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為基礎,創辦西北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在保安縣舉行開學典禮。1937年1月20日,紅大隨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
Ⅹ 抗日軍政大學的下屬學院有哪些
1945年10月,原抗大總校一部分教職學員奉中央軍委命令,在副校長何長工帶領下向東北進軍,1946年2月底到達吉林通化,籌辦「東北軍政大學」。新數慎中國建慧唯立後遷入北京,發展成國防大學。各個分校則組建了華北、華東、西南等軍政大學。
隨著抗戰時期中國文化中心的南移,清華、北大、南開大學等南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大,華中大學遷往喜洲。
(10)抗日軍政大學名單擴展閱讀:
一、創辦初期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軍學校,1933年擴建為紅軍大學,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改稱「幹部團」。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紅大恢復創建於陝北瓦窯堡,紅軍幹部團和陝北紅軍學校合並,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不久改稱「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
1936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為基礎,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薯碧敬6月1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校址為保安縣)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出席並發表講話。
二、中國科大與抗大
1958年9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開學之前,首任校長郭沫若題寫了校歌歌詞《永恆的東風》。9月17日,郭沫若校長向周恩來總理匯報的時候,總理僅改動了兩個字,把校歌歌詞中「為共產主義建設作先鋒」中的「建設」改為「事業」,使文字的表達更為准確。
經總理審定後,郭校長又邀請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音樂作曲家、抗大校歌作曲者呂驥先生為之譜曲。郭老說:「我們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這就使得我們的學校能夠有聲有色地繼承著抗大的傳統。」
兩天後,郭校長又請呂驥先生來校,在大禮堂里教授全體師生們學唱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樂家和政治家共同參與創作的、激盪科大人的旋律,從此傳唱不衰。
在1958年9月20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學典禮上,陳毅、聶榮臻就明確指示:「科大應該按照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樣子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