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國大學教授做課題
❶ 跟國外教授寫信套辭,你不知道的陷阱
怎樣套磁才得體有效?
什麼樣的自薦信才能吸引教授的注意?
套磁其實是一種很流行的與教授直接溝通獲取信息的方式。實力雄厚的申請者給教授寫信,目的在於明確自己跟教授的研究方向契合。大多數人寫套磁信其實是為了給教授留下好印象,從對方的來信中揣摩自己能否申請加入對方的團隊。
怎樣套磁才得體有效?什麼樣的自薦信才能吸引教授的注意呢?為此,我專門咨詢了幾個博士生同學、在美國大學當教授的姐姐,以及曾經擔任過招生委員會的學生代表,從學生、教授、和錄取決策三個角度,總結以下經驗。
郵件是國外學者主要的溝通手段。國外教授經常郵件太多,沒時間回,有爛神時索性沒看到。所以咱們的信要盡量寫得言簡意賅。
套辭信不宜長,一般不超過電腦屏幕,把你想表達的內容用簡單直白的語句劃分成幾小段,每段話別超過5行。 目的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你為什麼給Ta發信,Ta的科研你為什麼感興趣。
能不能抓住教授的注意力,第一封信表述出來的信息非常關鍵。這封信需要說清楚的內容有:
申請者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通過幾封郵件往來就判斷出是否要找這個教授當自己的導師。第一封信發出,對方如果表現出興趣,那麼接下來就會比較密集的通信,跟定節奏,正式向學院提交申請。
我曾幫助過幾個中國同學編輯套磁信。一個普遍問題是沒搞清楚寫信的目的。套磁信應該帶著問題或請求找對方,不能只介紹自己,人家憑什麼要認識你呢?有些教授會認真的讀這些郵件,可是更多教授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些郵件。 如果你還沒想好為什麼要給某位教授寫信,只是試試運氣,最好別發。 因為搞不好它很可能會對你的錄取造成負面影響。
通常來講,給教授寫信主要出於兩種原因:
一是其他渠道不能獲取某些信息,必須問這個教授 。比如你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了解院系裡有一位教授跟你的研究興趣相關,於是需要找對方確認你能對Ta的研究計劃有所貢獻。
第二種情況是向對方求助 。比如你需要換導師,對方是適合的人選,但你又不確定Ta願不願意接受別人帶過的學生。無論哪種情況,都要讓對方明白,自己對Ta的工作了如指掌,提出任何一類請求都是建立在這種了解上的。
還有的同學長篇大論的講自己為什麼喜歡這個專業,曾經作出什麼業績。哎,教授們很忙的,你對Ta而言還是個陌生人,你說的這些跟申請學校或教授本人的研究沒關系的話,對方為什麼要知道這些呢?
大多數教授會積極地更新他們的網頁以展示他們的最新研究。有的申請者沒有仔細查看過這些網站,判斷哪些是潛在的可以一起做研究的導師,就匆忙發信,因為心虛,只好一再強調自己的興趣和對方匹配。 其實教授很容易分辨申請者有沒有誠意,有沒有做足功課。
強調「我跟你匹配」也有錯嗎?有啊!
大多數教授關注好幾個研究領域和子領域,或者Ta的官網上列了很多從前的研究內容, 如果申請人只概括的講「我跟你匹配」,教授會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更糟糕的是,教授可能認為你連哪個子領域都沒提,連Ta的研究計劃都沒搞明白,沒法跟你交流,當然也就懶得回信了。
中國學生常犯的毛病是在國外導師面前拿自己當小學生,還以為自己放低姿態,就能抬高對方的身份。殊不知學校錄取研究生,目標人群是心智成熟的青年學者,將來進入學院,是要進入導師的團隊成為同事的。你寫信的格式和口氣如果像是給好朋友寫的,那對方可能覺得你的親和力用的不是地方,懷疑把你招進團隊的話,你有沒有成年人的擔當,能不能放心的把課題交給你。
還有一些中國學生對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身份看得很重,生怕受到歧視,動輒捍衛祖國立場,或者強調自己跟同胞有區別。有的申請者認為形象能為自己加分,在申請信里附羨裂上照片……殊不知,這些作法都與研究精神背道而馳。一般來說, 學者會盡量避免刻板印象干擾自己對事物的判斷,不偏激、不自負,能直面自己與生俱來的身份。
能被學校錄取,是因為你展現出來的實力和研究興趣跟他們匹配。 沒有被錄取,就是因為招生委員會認為你不適合,並不是因為你的國籍、本科學校、顏值、性別、你爹。
本科讀的清華北大、父母是知名教授重要嗎?沒說不重要兄歷閉啊,但是所有這些因素只有體現在你的研究能力上才算數。
你剛開始給教授寫信,對方還跟你不熟,除非你能很清晰的說出來對方有哪些見解你非常認可,不要輕易用泛泛的形容詞「表揚」教授。誇獎的不是地方,對方可能會感覺被侵犯或者感到無聊。
另一種常見的毛病是拿老師當學院秘書,詢問簽證問題,讓老師給改語法,讓老師給列文獻清單等等。這些作法會惹煩教授,或被當成笑料。
給教授寫信應該圍繞著研究興趣,而不應該詢問錄取程序、申請條件方面的信息。 除非對方詢問,不要告訴教授你的GRE分數,GPA,也不應該直接問教授你能否被錄取,因為錄取是由招生委員會決定的,有些教授可能會授意委員會Ta青睞的候選人,但是教授無權干預錄取程序和決定。不要試圖通過教授開後門。
盡管很多教授都不在乎學生直呼其名,申請學校時還是應該正式的稱呼對方 Professor+Last name,注意Professor不要簡寫成Prof。在官網上看到收信人有博士學歷,但不是教授,那麼可以稱呼對方 Dr.+Last name。切記不要因為對方是女性,就把Professor和Dr.改成Ms。
什麼時候可以改稱First name了呢?當教授親自告訴你,「你可以叫我xx」。否則的話,哪怕對方給你回信時簽的是Ta的小名,你也別大剌剌的以為真的可以這樣稱呼對方了。在還沒能自在熟練的行走在其他文化里之前,用正式一點的方式與對方相處比較保險。
當我們寫第一封信並發送給教授,就開始建立自己的學術信用。 對方的姓名、職位和大學名稱千萬別弄錯。 有的外文名字比較難拼難念,容易出錯,記得核查。如果名字寫錯還能收到對方回復,真是小概率事件。
發送前一定要起一個鮮明的郵件標題,無標題的郵件往往被視為垃圾郵件。 標題怎麼寫? 這方面網上有不少信息,第一封套辭信標題可以是 「Question regarding the M.Arch application」,或者直接寫出你要申請的項目、你感興趣方向的名稱。應該避免讓人產生歧義的標題,比如 「Help!」, 「Looking for a challenging program」, 「I want to study in your program」, 「Greeting from Li Xiaoming」。另外,不要讓標題一聽上去就像是垃圾郵件,比如 「Urgent request: Immediate reposes needed」。
注意拼寫和語法的正確性。用Grammarly等糾錯軟體檢查一遍 (Grammarly有免費版,也有收費版,先用免費的吧)。如果有母語是英文的人幫忙編輯那就更好了。
別用表情符。 笑臉可能放在給朋友的微信里很可愛,給教授寫信還是別用了。用詞完整,避免縮寫。
不要一句話全部大寫,慎用嘆號 。在英文中,大寫句子和用嘆號是用來表達氣憤或者命令的。表達謝意應該用 「Thank you very much.」,而不是 「Thanks!」。
注意向對方提出請求的英文表達跟中文有差異。 不要說 「I hope you can …」, 「I wonder if you have time to …」, 顯得沒有禮貌,可以用 「I was wondering if …」。
千萬不要發同樣內容的郵件給幾位教授。有些學生喜歡從學校官網上搜索一長串教授名單,然後就泛泛的講一句「您的研究與我的興趣相關」,就在家等待教授給你回信。我只能說,這樣寫的話,教授看一眼就會認為這個學生沒有責任心,不予理會或者不疼不癢的回復。
千萬不要同時跟一所學校的兩位教授套磁。 找導師應該懷著非常真誠的態度,同時向幾位教授許諾自己願意跟隨對方做研究是很不負責任的。
我的一個博士生朋友曾經擔任招生委員會的學生代表,她提到一段尷尬的經歷。有一次,系裡有兩個教授同時問她要一個中國學生的申請材料,很顯然這位申請者跟這倆博導聯系了兩三個月,也下了不少功夫,弄得兩個教授都有意把Ta招到自己的團隊。兩個教授得知真相後再也沒跟這個申請人聯系,而且還跟系裡打招呼把Ta設為「不受歡迎的人」。
附件會佔用郵箱容量,收件人不會希望郵箱里充斥著大量陌生人的無用信息。所以 第一封套辭信盡量不要含附件 。後續郵件往來中,如果教授提出要你的簡歷、研究報告,那麼 盡量發送PDF格式給對方 ,避免Word不同版本無法打開的問題。附件名稱包含你的名字、附件內容和日期, 不要把名字起的奇奇怪怪的文檔直接發給教授 ,顯得太隨意。如果一定要發附件,正式的表達是 「Attached please find my CV/proposal…」。
一旦教授回信,我們應該及時、有針對性的回復郵件。寫套辭信其實很費精力,原因就是你要能夠及時的跟上教授的反饋。教授回信可能客氣的說,「我今年不再打算招收新生了」,或者肯定的告訴你說你們的研究差異很大,Ta可能會向你推薦系裡另外某位教授。
這分明是一封拒信,咱們該怎麼回復呢?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回復一封簡短的感謝信,並快速瀏覽對方推薦的教授信息。如果Ta的推薦確實靠譜,你可以稍微具體的感謝對方給你提供了這樣重要的指導。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教授回信很快,還問了你一些問題,和你進一步探討你的研究興趣,這就表示:這位教授對你有興趣!千萬別以為這就大功告成了,也不要簡單的回復一句謝謝。 正確的做法是:針對教授回信中提出的問題一一作答,答復時間越快越好,但是要保證質量。
對第一次申請研究生的人來說,花上2-3天好好寫一封高質量的答復信是有必要的。接下來的時間里,教授與申請者就是通過這種你來我往的郵件交流,逐漸確定是不是能跟對方共事。但是別忘了我前面說的,與教授的書信往來不適合討論你的錄取可能性。一旦確定對方對你是真的很有興趣,你可以請求這位教授給你寫封推薦信,寫推薦信是教授對Ta看好的候選人最好的支持了。
沒收到回信很正常。 如果你覺得花很多功夫寫了一封漂亮的套磁信,教授卻沒回,不必緊張或沮喪,教授有可能是真的沒看到,或者太忙沒空回。能獲得回復的幾率有多大呢?我發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差異還挺大的。有些博士生說他們當初發了10封信,只有兩個教授回。而我在國外當教授的姐姐卻說,教授們一般對申請者還挺耐心的,沒有大紕漏的話,基本都會回信。所以,我想咱們也不用糾結收到回信的比例,教授到底回不回信,因人而異。
套磁信不僅用於申請,跟關系不熟的教授聯系,以上經驗同樣適用。
北美的研究生在上學期間換導師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加拿大,我和本系同年入學的兩個博士生都有過換導師的經歷。
跟大多數中國的博士生不同,北美的博士生論文題目不是由博導派發,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計劃確定,博導一般都會尊從學生的意願,從側面輔助指導。一般北美的學校,系裡規定少數幾門博士生必修課,學生大部分修課還是根據自己的研究需求。
修了一兩年的課,博士生很可能調整了研究方向,發現原來選的導師不再適合指導新課題,需要換導師。由於讀博這個過程漫長而且充滿了挑戰,只有師生二人研究興趣高度匹配,學生才能一路受到導師有效的指導,完成學業。
尋找新導師可以先從自己熟悉的老師開始,比如上過這位教授的課,而且獲得不錯成績。你可以主動找這位教授面談,把自己的想法和處境說清楚,看看對方有沒有打算接收你。
我自己在博士第三年想要換導師,在自己的學校里發出了七八封信。大部分教授都很熱情的回信了,而且還跟其中5位教授見了面。
回顧這段經歷,我的總結是: 匹配是博士生與導師良性互動的關鍵 。找到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是每一位青年學者必須要走的路,否則,僅僅因為教授是大牌學者而追隨Ta進入博士階段的學習,自己缺乏獨立思考、創造知識的能力,很難讓你形成差異化的優勢。讀博士這個過程本來就是要掌握怎麼做研究,學會在學術環境如何跟人打交道。在高校的研究所里,一個有份量、受歡迎的研究生不僅能創造知識,還要能跟人分享。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從別人身上獲得能量,獲取信息, 匹配度高的研究團隊里,每個人都是分享的受益者。
必須准備好研究報告才能跟教授套磁嗎?
北美大學一般都在申請時要提交研究報告,也就是說,申請候選人已經大致有一個研究方向,教授可以通過看你的報告來判斷你有沒有能力做研究。申請候選人被錄取後先修課,在此期間不斷的調整研究報告。過段時間很可能研究報告已經跟入學時面目全非了。如果想換導師,一般都是拿著最新的報告去和教授談。
在英國和澳洲,能否錄取主要就是看申請者最初提交的研究報告。另外GPA必須達標,推薦信要強。對各方面都合格的申請人,學校甚至可以幫忙牽線找導師。
❷ 如何有效地與美國大學教授套磁
要想在美國留學申請中大獲全勝,就要有效地與美國大學教授套磁,爭取獲得美國大學的專業全獎;對於一般的美國留學申請者來說,參考下面的專業套磁方式可以幫助自己獲取意想不到的收獲。1. 標題是什麼---學術關聯性單純的寫Hi 或是hello professor,或是help,I want to join you lab 只會被當成垃圾郵件刪除掉,標題表現出學術性和目的性也是很重要的,較正式的寫法有以下兩種:About XXXXX;Re: (Regarding) XXXXXX。這個xxx 可以是你感興趣的教授方向,也可以是教授的論文題目,也可以直接寫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比如想學蛋白質工程題目可以直接寫Re:protein engineering。當然有許多人直接寫I am interested in pursuing Ph.D. degree in 具體方向 in your research group 也未嘗不可,只是效果因人而異了。2. 內容說什麼---學術性,完完全全地表現出學術性!套辭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對方的科研背景,以及最近正在進行的科研活動。比較有用的辦法是看publication 裡面'submitted'或'to appear'的論文,有機會的話下載下來仔細研讀一下也是非常有用的。很多申請者套辭信過去就是直接問是不是有錢,說到自己就是gpa 多少,拿過多少獎,好一點地會介紹一下自己的科研經歷以及發表過的論文等等,但是人家真正感興趣的是你可以在他的領域裡面有多大的成就。不好好研究一下對方的背景就貿貿然丟個套辭信過去,反而對你不利。因為教授看見這樣一封沒有絲毫針對性的套辭信,會認為你是在用一個通用的模板信批量發信。如果遇上較真一點的教授,會直接把你的email 發給招生主任(通常也是系裡的教授),那麼你就別再指望這所學校了。原則有三個一不要抄模板,二不要多寫硬體的分數(有很多教授並不在意GPA 或是GT 有多高),三是空談特別喜歡是沒有用的,要套一個教授,最少的要求是把他主頁上的介紹都仔仔細細的吃透,正常的要求是把他的代表性paper 仔細研讀一遍。而且第一封套辭信不要太長,講一下重點就可以了。以後保持一個星期1-2 次就可以了,不要間斷,並不時的向他匯報一下自己最近在做的實驗或最新發表或已發表的論文,同時還要記得諸如節日問候之類的細節。這要求申請者的學術背景很強,能談得長久。首先當然是簡要的自我介紹,然後就該談談你對他的研究的看法了,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問題,一般情況下教授都會樂於與你討論的。如果已經處於申請期,大可直接就問有沒有position,很正常的。比方說,先找了教授的幾個主要的研究項目的資料,大都很簡要的那種,有個初步了解。仔細地去研究一下,會發現他在選擇一些項目時總有一根主線貫穿著,很多project 其實是相同的方法或理論在不同問題或環境上的應用。當然幾個方向中,你還要注意觀察,那些是理論背景很強的(實驗室傳統課題),那些是跟著前沿脈搏跳動的,然後和教授說自己對哪個最感興趣,這個會給他一個很好的最初印象。接下來,去上查他所有的論文,,並對應著那幾個主要方向加以分類。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來細研究一番。這時,你就要找個本校和他研究相近的導師來幫你了,這個極其重要,尤其對本科生來說。導師會告訴你很多類似的參考文獻和輔助資料,也會告訴你最新的研究動態,還有就是對方學校老闆的項目中哪個」最有利可圖「。你甚至可以讓導師幫你看看教授論文里最有new idea 的地方,以此作為你套辭的插入點。而在介紹自己論文的時候,除了談你在這片論文中的contribution 後,也可以詳細說一下通過研究這個論文所涉及的題目,你懂得了哪些東西,尤其是掌握了哪些方法,當然如果你真的對其很有研究,你可以提出你個人對這個論文研究題目的修改性意見,這會使得你在教授心目中的位置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學術沒有那麼雄厚,那麼背景和基礎就是要強調的地方,這就是從potential 和match 方面來發展了,目的是要讓教授相信你有為他打工的能力,尤其是在這個背景單一已經有礙發展的interdisciplinary 的時代。比如某學生是EE 的屬於電子類,卻申請了其中一個program是偏環保的就可以說自己有很好的數學、編程和電子的基礎,同時還在自學環境工程,很希望用電子的背景來為環保服務。然後就具體談教授的項目,如他曾經做過用電子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的,是這兩者的結合,這就非常地有效果。拿到AD 的申請人套辭又相對簡單一些,首先說明自己已經拿到AD(說明自己已經合格了,剩下就差錢了);其次,對該學校很感興趣;然後,對該教授的研究相當感興趣,並且有決心做好(參照以上論述)。只要教授看上你了,自然會提及funding。實在不行,直接寫信把困難說說,再問問funding 的事收到正面或者中立態度的回信後應該立即回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即使收到負面態度的回信也最好禮貌地表達遺憾和等待他回心轉意的決心。最後要注意這個過程中保持充實獨特的內容、誠摯合作的意向和不卑不亢的風度。畢竟這就像是個找工作的過程,雙贏的結果才是最好的。文科方面,如果僅憑GT、GPA 分高而專業背景薄弱的申請者,套瓷用處不大,因為你會發現除了「我對你研究的東東感興趣」之外沒什麼可說的。另外,有一部分申請者專業背景很強,但GPA 和GT 很不理想(比如在3.0 以下和T 沒到550 或剛過550),想通過套瓷來僥幸成功。對於這一部分申請者,我想說的是,也許你們都是很優秀的社會學研習者,但申請美國學校有他自己的游戲規則,如果連基本的要求達不到,教授再如何欣賞你恐怕也希望不大,反而會給自己帶來不切實際的幻想;另外退一步說,由於文科研究的水平和語言的差異,在國內有再強的研究背景,作用也並非想像的那樣大。所以對於申請者來說,不論你是誰,你以前做過什麼,一進入到這個游戲中,那就「放棄一切幻想和猶豫」吧!總的來說,套瓷對於研究背景較強的申請者來說的確有用,但前提是你其他硬體不落後。3. 形式—簡明為上第一封信言簡意賅地說明來意,100~300 字足夠,不必寫萬言書;可以附帶簡歷,PS 可免。如果簡歷不長,建議放在郵件正文里,因為某些教授的郵箱已經設置成有附件直接刪除的。退一步說,如果他對你有興趣就會主動要你發簡歷過來。一定要放在附件里的話,最好事先轉換成PDF 文檔,以避免教授為防止病毒而不打開的問題。之後就是兩個人互相的交流和聯系了,注意措辭的准確和沒有簡單語法錯誤就可以了,不用追求太華麗的辭藻。通過上面對美國留學申請中的專業套磁方式的解讀,相信對於很多計劃申請美國留學的人在准備套磁材料的時候,可以參考上面的信息來提前做好美國留學申請的套磁准備和規劃。
❸ 美國大學面試中教授最愛問哪些問題
1 過往經驗
關於這一方面,簽證官會問到以前學習的學校、專業,工作的公司名稱等,以及相關的一些細節。針對這類問題,申請者只需如實回答,並適時主動的出示證明自己言論的相關文件,比如畢業證、成績單、辭職信、以前的名片等。簽證官還會問選擇美國、目標學校、所學專業的原因,對於這部分問題,申請者要提高警惕。雖然有些申請者有畢業之後在美工作幾年或者移民的打算,但這正是我們重點向面試官迴避的。
2 申請原因
我們可以從學術氛圍、可用資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強調美國的優勢,尤其可以強調自己的學校在所學專業上的特點。當簽證官問申請者申請了幾所學校,分別是什麼的時候,一般列舉6、7個相同檔次的即可。如果申請的學校過多或者檔次拉開的過大,可能會給簽證官一個為了到美國而申請的印象,從而懷疑我們的留學動機。
3 專業程度
針對這類問題,我們推薦申請者把學校的地理位置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且了解這個專業的課程設計、畢業流程、自己所學專業或者導師最近的研究課題等。如果設計到一些敏感專業,盡量詳細介紹自己即將開展的課題的「非敏感性」,並積極出示相關證明材料,如美國導師寫的support letter、導師的簡歷以及自己在相關領域的論文等。
4 就業前景
不管冷門專業還是熱門專業,申請者都要盡量讓簽證官看到申請者對就業的信心。尤其需要強調所學專業在中國的發展空間,以及潛在的就業方向,可以列舉需要此專業人才的大公司、政府部門或者學校的名字。
下面是23個面簽中常見的問題:
1) What will you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你將在美國學習什麼?)
2) What is your major? In what aspect of your major will you study?(你的專業是什麼?你准備修什麼方面的專業?)
3) What will you do in USA? /Are you going to study in USA?(你准備在美國做什麼?/你准備在美國學習嗎?)
4)Why not continue your studiesin China?(為什麼你不繼續在中國學習呢?)
5) When/where did you get your BS/MS?(什麼時候/在哪裡你拿到理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
6) What/where are you studying now? (你現在在哪裡學習?)
7) How long will you study inUSA? (你將在美國學習多久?)
8) Have you received any scholarship?(你拿到什麼獎學金嗎?)
9) Why you don't receive financial aid from this Univ.? (你為什麼從學校獲得了助學金?)
10) What do you do with yourwork for PhD? (你為你的博士學位做了什麼)
11) What is your purpose for the visa? (你的簽證目的是什麼)
12) What is your academicbackground? (你的學術背景是什麼)
13) How do you know this Univ.?(你怎麼知道這所大學的?)
14) What is your plan? Whatwill you do after graation? (你有什麼計劃?畢業後准備做什麼?)
15) Give me three reasons thatyou will come back to China? (給我三個你會回中國的理由)
16) Can you explain why 90%Chinese students didn't come back? (你能解釋為什麼90%的中國學生都不回國嗎?)
17) Why do you choose thisUniv.? (你為什麼選擇這所大學)
18) Why do you like your major?(你為什麼喜歡你的專業)
19) Why do you want to study inUSA? (你為什麼想在美國學習)
20) Why do you want to pursue adoctor's degree? (你為什麼想攻讀博士學位)
21) What is the most difficultclass do you have? (你覺得什麼課程比較困難?)
22) Have you assigned anytutor? (你有安排導師嗎?)
23)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major now and the major in USA? (你現在的專業和你在美國念的專業有什麼不同?)
❹ 美國留學-在申請博士的時候應該如何跟教授套磁
博士的套磁是一場范圍廣,時間長的博弈。
范圍廣: 套磁分為有目標的套和無目標的套。
有目標的套磁對象為
a) XX領域里的大牛導師,你聽過他的名字,拜讀過他的文章,對他在這個領域的成就佩服萬分;
b)你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導師的好友,學術夥伴或者同學,你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
c)在某場演講會,學術交流會等場合有過一面之緣的教授,你可以藉由這些活動與之產生聯系。
無目標的套磁對象:這類大多數是你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上尋找到的教授,每個學校每個院或者系裡都有faculty的名單,裡面會有每個教授的學術經歷以及研究方向的介紹,這類套磁對象的數目是最多的,在套磁中可能會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數量。
時間長:很多人覺得套磁就是在提交了申請之後給教授發發郵件,其實不然,套磁工作要在你還沒有確定申請的學校的名單之前就要開始。
首先,大部分美國院校的博士審核都是由教授來決定的,所以如果一個教授在拿到你的申請材料之前就和你有過聯系和溝通並且比較欣賞你的話,你的錄取是比較有保障的,那麼這樣的學校一定要作為你的主要申請學校。所以如果你等到提交申請之後再來跟教授發郵件套磁,教授當時可能已經有了中意的博士生候選人,那麼你的錄取希望就會降低。
其次,套磁的內容不僅僅是學術方面的探討,博士畢竟是一份工作,你要去給教授打工,所以「薪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一個教授,你和他聊得很投機,他也很希望你去讀他的博士,這時候你不要先急著高興,談錢不傷感情,你要問清楚教授,實驗室最近發展好不好啊,這個余糧,不是,這個研究經費多不多啊,我來能不能有全額的獎學金啊,RA或者TA有沒有啊。這時也有很多可能性,有的教授可能闊氣地說我們實驗室錢管夠,但是有的教授可能會說,這個第一年反正也是上課多一些,可能獎學金沒有多少,不保證有全獎,但是第二年可能就有了。這個時候你就要自己去權衡,如果有的教授的資金不夠,需要你自費一年或者兩年,你是不是還願意去。
然後,套磁時間的跨度應該是從每年的八九月份就可以錄取給目標教授發套磁信,然後陸續廣撒網給更多學校的本專業的教授發郵件,一來要確認學校的招生體制,是教授話語權大還是招生委員會的話語權大,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都應該要跟教授保持長期的溝通。二來不是每個教授都會有博士生的名額,所以如果有回信的老師但是婉拒了你,你也可以問問他有沒有合適的老師能讓你聯系,畢竟他可能比你更懂院系的安排。三來廣撒網的回復率不會很高,所以要有心理准備,比如100封發出去可能有個位數的回復,但是不要氣餒,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四來提交申請之後也要繼續套磁,包括拿到幾個學校的錄取後也要持續套磁爭取更多的獎學金,有時候除了郵件溝通,教授也會主動邀請進行Skype或者是其他的online interview來讓彼此有更好的交流,拿到錄取後也有可能被學校的教授反套,這個時候你也要思考一下通過和他的交流來確定是否去他的組。
最後,博士申請一定要提早規劃,硬體與軟體的實力都很重要,研究方向與經歷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一定要提早想好是否申請博士,早早規劃安排起來吧~
❺ 在美國學校的官網里怎麼找到每個教授所研究的課題呀怎麼在academic里找不到呢,生物專業,申請phd
你好:
一般每個大學的網站的各個分院都會有各自的網頁, 在網頁里你可以主要尋專找下面的關鍵詞屬:
PROGRAMS
RESEARCH
PROJECTS
或者是看學院的STAFF名單上,一般有的老師的名單你可以點擊進入, 裡面會有他/她正在帶領的項目或者實驗室的詳細情況.
希望對你有幫助, 祝你好運
❻ 美國教授常用的三種授課方式
美國學校上課時注重互動性,不會一味死板的講課,美國教授最常用的授課方式可以分為這三類:互動式,案例式,小組合作式。並且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相互交叉,產生良好的學習氛圍! 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課堂通過師生互動對話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對話來形成多向溝通顫擾,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同時激發學生之間的相互啟迪。一般老師會在課堂上精心准備一些問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思考。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觀點,隨時提問,並且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探討。
本學期我International Finance的課堂,老教授採取的就是這種教學方式。每節課上老師都會一邊講一邊隨時提問,課堂中也可能隨時會出現討論甚至辯論的情況。有一節課我們講到跨國公司(MNC)的問題時,教授說:我們享受著印度中國這些國家的廉價勞動力提供的低價產品,大量的跨國公司在這些國家投資建廠,但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大家能舉幾個例子嗎?(這個問題是比較基礎的觀察性問題)
當有同學提到工人的工作環境條件差時,教授問如果當地的工作標准只能達到這樣(較差)的標准,那麼來自更發達國家的MNC應該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嗎?(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引發學生分析問題,站在雙方的角度看待問題)
當有同學提到童工問題時,老師問我們怎麼看待童工,一方面國際法律規定不能使用童工,但另一方面,每一個童工背後都有一個等待孩子拿薪水回去的家庭,這樣的矛盾你們怎麼看?(這種問題屬於更深度的爭議性話題,涉及法律、道德、社會文化、個人價值觀等等方面)
像這樣的問題提出來後大家會真的去思考,教授說大家可以自由討論後班裡立馬就熱鬧起來了,大家各自都發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只是舉個例子,說明一下課堂的互動方式和老師們授課的方式,盡管問題不一定會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但這樣的過程卻引發了學生們的思考。
這種教學方式在國內也很常見,很多教授也希望實現教學互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乏有良好氛圍的課堂達到同樣的教學效果,但更多時候,我們的課堂是這樣的:教授們帶著期待的眼神提出一個問題,但大家都紛紛低下了頭,要麼假裝看書要麼根本無所游洞余謂自己該做啥還做啥。
教室常常在這時異常安靜,教授再說:那我點名一位同學來講講吧。大部分人都會心裡默語不要挑到我啊不要挑到我。有時候大家甚至會抬起頭用眼神抗議低聲說不要啊。這時候如果有一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我來講一點自己的看法,那全班同學都得長出一口氣,好似被解救了一樣。
這樣的課堂真是神滾尷尬到底,但公子在國內不少遇到這種情況。的確這種情況是視班級氛圍和教授的課堂感染力而定,但本質上我們的學生根本沒有參與課堂和表達自己觀點的意識,甚至很抗拒。
案例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是通過案例詳細復盤來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學生對現有案例進行觀察和描述,在課堂上大家一起深入歸納分析後,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其它案例進行比較和分析,最終達到應用和創造的目的。
美國大學中施行案例教學最有名的就是哈佛商學院的MBA班了,全部教學採用純案例分析,沒有教材和專門理論知識的灌輸,即使是像財務和金融這樣的課。而我有幸在那裡上過課,就先和大家介紹一下哈佛MBA班的情況。HBS每年MBA班招收九百多人,來自世界各地。一共十個班,每個班大概九十三四個人,華裔加中國籍學生一共大概十來個人。就像大家在媒體上看到的那樣,大大的半環形階梯教室里每個座位前有每一位同學的名字,教室前面的大半面牆壁都是上伸下拉的黑板,教室後牆一圈掛著所有同學國家的國旗,看起來很是氣派。
在這里,案例教學一般的課堂互動方式是:在課堂開始時教授極簡單的介紹案例後,點名一位同學詳細的介紹案例背景和具體情況,然後全班同學一起參與互動完成整個案例分析過程。
舉例我上的一節Financial Reporting and Control講阿里巴巴上市案例的課。教授拿著阿里巴巴送的一個全部子品牌紀念品禮物說我們今天講阿里巴巴的案例,然後點名了一位同學來具體介紹。被點名的同學介紹了案例背景,也講了自己的對阿里這個企業的評價和對上市案件的見解,大概用了五六分鍾。
一般情況下第一位同學需要講的比較多,根據課堂的情況第一個同學應該是提前知道自己是要發言並做有準備的,但有時教授為了保證每位同學都有提前了解案例,會隨機挑中一位同學來講。如果提前沒有閱讀案例材料的話就倒霉了。
接下來就是教授和同學們之間持續的隨機互動了。老師發問,同學們舉手回答問題,教授點到名字的你就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教授會把你有價值的觀點板書在黑板上。然後下一個問題再挑下一個同學回答。這節課因為是中國的案例,開始挑到的幾位發言同學中國學生還是比較多的,也是為了大家更好理解背景。
總的來說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老師和同學都不時有精彩發言,也常常有笑聲。有時候教授會咄咄逼人一直不斷的就你的發言問你問題直到你說清楚了或者你說不出來話沉默然後換下一個人問。整一節課課堂氛圍是快節奏的,緊張而激烈。
一節課結束准點下課,課後那位課堂上第一個發言的同學走到我坐的這個方向來我們還聊了聊,沒有問他是哪個國家但一定不是亞洲人,問他有用過淘寶和天貓嗎他說用了,為了體驗一下。
案例教學在國內外都並不罕見,像我學商科的,離不了的就是真實企業案例的分析。但本科階段一般不會做純案例教學,一方面基礎知識覆蓋不全面,另一方面深入分析的難度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嚴謹收集信息構建案例庫的意識的確遠不如國外。
只是說到國內的案例分析我和我(國內的)小夥伴們也是真的醉了。暫且不談國內課堂上難以互動的問題,光是案例本身有時候看得我都想摔門而出,你能想到我們的老師還是用90年代甚至更早的案例嗎?你能想到那些虛擬的案例老師只是改改數字年代,其它都是換湯不換葯嗎?
你能想到老師講一個案例PPT浮光掠影帶過得了,學生們拍拍照片當作筆記得了,一節課學完學的啥自己也不知道就想著中午午飯吃點啥的感覺嗎?我在美國上這么多課還沒見過哪位老師一節課下來全部只用PPT完成教學的,很多優秀的課堂教授們都是全程手書,幾面黑板寫的滿滿當當清清楚楚,更沒有見過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拍照筆記的,活頁的筆記本都是記了一頁再記一頁,回頭再看還能隨時添加修改和補充。
小組合作式教學
第三種小組合作式也是美國一些教授喜歡採用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小組成為課堂的基本單元,同一個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基本上要貫穿整個學期,包括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合作研究共同完成一個課題,小組展示等等。
我上學期和本學期有兩門課主要採用的就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其中一門課叫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就是《小組溝通》,所以自然而然的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是最好的學習過程。在第一節課上,老師做了自我介紹,講了本課程的學習內容、教學特點等基本信息,並說明這門課需要班裡同學分成小組來完成一個課題項目。第二節課上教授讓每一位同學自我介紹,全部完成後大家自由分組,只要每組人數在3到5人就可以,而這個小組就是貫穿整個課程的。
這門課里每個小組要完成大課題就是解決一個學校或周邊社區里存在的普遍問題。一開始每位同學都提交一份觀察報告,提出個人發現的若干現象和問題。教授將問題分類整理後,每個小組自由選取其中一個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在整個學期中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查等方式,發現問題的根源和形成原因,分析問題被解決的可能性和可能途徑,嘗試給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整個學期中需要組員之間密切配合以達成長期的合作與分工,課程中期需要將自己小組的調研情況、調研方法的使用和研究進度等向教授和全班同學做匯報。最後在期末項目結束後,每個小組再做最終匯報。
我們小組當時研究的是學校新頒布的關於足球賽期間學校足球場及周邊管理政策的改變所帶來的潛在問題(我們學校的足球賽是學校以及周邊幾個鎮一年一度的盛事。)當時我們小組五人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來對比研究了兩個問題,一是新政策頒布前後的影響的調查,二是大家對新舊政策的評價。並且在通過給被調查對象播放一個足球賽中打架滋事的視頻,分別記錄他們在看視頻前後對新政策的評價。以此來考察新政策的可行性和可能的需要完善的地方。
當時我們小組的在線調查問卷發出後大家反響特別強烈,在我們這個只有兩萬人的小鎮里,不到一天半的時間內我們接收到了1000份的反饋,直接驚動了學校,系裡專門找到我們,要求我們做出承諾和聲明,聲明這個研究項目目的和用途;承諾這份調查與學校官方無關等等。想想還是很好玩的,最後我們這個研究我們小組所有的同學都得了滿分。
在國內我們的課堂也常會有小組討論和小組合作完成一次課堂展示的機會。但小組討論時大家都用來聊天八卦了,等老師一走近裝模做樣的聊兩句,一沒人監督就各自玩手機了。
在國內時我最討厭的就是小組作業,每一次作業小組里都總會有人是漠不關心然後指望著其他人幹活,每一次作業都是套路般的拿東拼西湊的素材加工一下塞進現成的PPT模板,到後來連分工都定了,你就搜集材料吧,其他的不用管了;你就整理資料吧,其他的不用管了;你就做PPT吧,其他的不用管了。
我倒想不起我到底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提升,除了做PPT的速度有提高。你若說學習的深度是取決於自己的努力程度的,你自己願意學,那肯定能學到很多啊。
第一人天生有惰性,既沒人要求我學到深入學習又沒人考核我學習的程度,那我寧可看會電影。
第二,即使我學的好也沒有人給我一個即時反饋也沒有人給我加分啊,我還哪裡有勁頭學。天天打游戲但就不升級你也不想玩這款游戲了啊。
第三,低效的課堂學習帶來學生長期對課堂教育的失望,大學里很少有學生一門心思學習,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即使有好玩的想法再想讓學生配合也很難。
以上就是86帶來的美國教授最常用的三種授課方式詳細介紹,和中國課堂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課堂更希望學生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在嚴厲看守下被動學習,這也是美式教育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