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陪兒子在美國讀大學

陪兒子在美國讀大學

發布時間: 2024-12-14 09:41:39

A. 背著書帶著娃,我去紐約大學讀碩士啦!

帶著孩子去留學,這在一般人眼裡,絕不是一場灑脫的遠足旅行,需要多少心理准備,多少勇氣和毅力,才可以支撐的起這樣一場在一般人眼裡超負荷的生活。但Rachel的手中,似乎有一根魔法棒,她不僅將自己緊張的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更是和孩子配合默契,把這場不平凡的留學生活打理的豐富多彩!

是什麼讓她選擇帶著孩子去留學?對於孩子在新環境下的成長有著怎樣的考量?菁 kids邀請到遠赴美國留學的Rachel,為我們講述她的帶娃留學故事。

走,意味著尋找

大學畢業後,我第一次參加工作,開始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從那時起,我的社會閱歷和交際范圍, 緊緊地圍繞著學生,家長,和學校。確實,這是一份穩定而又崇高的工作,教書育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准則,一直銘記於心。

十年的教學生涯,有很多感動的瞬間,也有很多無奈的時刻。感動的是,見證一屆又一屆優秀的少年們努力,奮斗,成長,建設祖國,前程似錦。我深深地,為能成為他們的老師而驕傲自豪。無奈的是,同時我又目睹了一部分學生成長的煩惱:有的備受考試和學習壓力的折磨,內心苦楚,卻無處傾訴;有的經歷著青春期的懵懂和沖動,情竇初開,卻受到各種非議和責難;還有的來自於貧困或者單親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帶來了一系列挫折、困擾和心理問題。

從業第五年的時候,我曾以為,如果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精進學業,我應該不停磨練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教與學的內在聯系。所清迅李以通過教育局的選拔和考核,我獲得了遠赴英國攻讀教育學碩士的機會。

然而到從業第十年的時候,我突然昌猜發現,僅僅教授學生怎麼學習,怎麼運用知識,並不能從本質上化解心理困境。經過一番思索,我終於有所感悟:一切學習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社會,家庭,心理的問題。而這也便成了促使我來紐約讀書的原因所在。

思考和行動並進的「間隔年」

從離開教師崗位之後,到赴美攻讀第二碩士學位之前,這段時間,我給它起了個名字--間隔年,我用這段時間思考接下來要走的方向,以及接觸教學崗位以外的社會領域。我加入了當地的公益組織,參與助學活動。和志願者們一起,去文成,泰順,永嘉的貧困縣,了解貧困學生的教育狀況,尋找合適的資助對象,組織大學生們寫信慰問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受助家庭。同時,我還發起了「益循環」環保箱活動,鼓勵市民們捐助閑置的舊衣物,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過冬。

這個期間,我對自己的職業方向有了更為清晰的想法,學校心理咨詢這個領域深深的吸引著我,而這個領域被頗受認可的,紐約大學是其中之一,當然,紐約大學的獎學金額也比較可觀。新的求學計劃讓我對解開曾出現在工作中的困惑和問題,充滿期待。

學習,是一場馬拉松

在我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各個求學階段的目的各不相同:小學看世界,培養品格; 中學打基礎,養成習慣;大學求知識,掌握技能;工作長閱歷,檢驗真知。如果在工作中遇到難題,那麼研究生階段就是答疑解惑的過程。我覺得,學習是一場馬拉松。終身學習,受益終身。

在小學階段,課業相對輕松,小朋友有充足的時間去體驗生活,去探索自然。於是我就思考,既然有這個機會,為何不帶小朋友出國學習。我希望給他一個相對廣闊的平台,開拓視野,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

當然,我能遠赴異國他鄉,繼續學業,有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因為他們對我的鼓勵和信任,我才能專心學業,帶著孩子再出發。

可是,帶著孩子去留學,與一場說走說走的歡快旅行,畢竟有著千差萬別。養育孩子、兼顧學業、經營生活,如何平衡新環境中的一切,我感到極大的挑戰。尤其在抵達紐約的初期,小朋友要適應新的語言環境,我要適應趕論文的快節奏,結果熬夜成了家常便飯。

所幸,之前的留學經歷,為我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建設和經驗預備,節省了答遲不少試錯的時間。目前,我也在探索更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在排隊時,坐地鐵時,將零碎的時間整合利用,爭取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在紐約的地鐵上,總是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無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手裡都捧著一本厚厚的書,這里的節奏很快,每一個人都在爭分奪秒。

一切順其自然

來美國後,總有朋友問我,孩子在美國上學,感覺怎麼樣?美國的小學教育有利有弊,弊端是數學的基本功沒有國內小學這么扎實。注重的是閱讀策略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學校給每個孩子辦理了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一次可以借閱50本。

這里的學校注重體驗教育和品格教育,比如傳播善意的活動、愛的教育(情人節互贈禮物)、職業體驗(參觀博物館、消防局)、還有組建籃球隊,發展團隊精神。老師們非常注重與家長的交流和溝通。這里的家長會形式多樣,有整個班級的座談形式,也有家長和老師一對一的單獨交流。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這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與國內相比,一定有許多不同。帶著孩子留學,我的初衷是給他提供一個相對廣闊的平台,開拓視野,探索自然,體驗生活。以前,曾有朋友問我,那麼小,他懂嗎? 我無法回答,我只知道人的認知能力,從睜眼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我並不指望他,記住每一處風景,說出每一個地名,或者寫出每一個典故。我只希望他,能朦朧意識到,世界上不是只有黃皮膚黑頭發,還有白的黑的巧克力的;世界上並不只有我的價值觀,還有你的他的甚至它的;世界上也並不存在絕對真理或者權威理論,只有經過探索驗證的,科學的健康的世界觀。

關於兒子的未來,我並沒有太多的設想,一切,順其自然。

Rachel目前在紐約讀書,她的夢想是未來為推動兒童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你也有一樣的追求,或者在帶娃留學方面有想要深入與Rachel探討的問題,想知道在養育孩子、研究課業和經營生活上,保持平衡的秘訣與經驗,請在文末留言處留下您的問題。菁 kids將收集整理,擇時與Rachel再度對話,探秘帶娃留學的方方面面!

——

Rachel Huang 紐約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在讀,雷丁大學教育學專業碩士,從業十年的高中英語老師,公益事業熱心人士,環保主義者。——

B. 資深媒體人:我為什麼要送兒子去美國讀大學第1頁

資深媒體人:我為什麼要送兒子去美國讀大學第1頁

1.出國留學去美國,提高英語水平是在所難免的。有了這個好的通訊工具,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國內甚至是在國際上都要比其他同學有一點優勢。
2.美國是一個經濟十分發達的國家,對教育十分的重視。美國對哈佛大學一年的投入,相當於英國一年對所有高校的投入,它擁有4000所大學和70%高等教育入學率,美國的高中也是中國學生通往世界名校的有效途徑。
3.美國的教育和其他國家的很不一樣,那裡沒有成堆成堆的卷子要做,也沒有睡眠不足的黑眼圈,美國很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領導能力和綜合能力,這些都是社會上十分重要的,也是要融入社會,有一個好的未來所必需的。而這些,大多數中國高中時無法提供給學生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人有那麼多科研人才,為什麼在世界的科技舞台上經久不衰。

我為什麼要送兒子去美國讀大學

1、有錢頌握基
2、虛榮心作祟
3、攀比心驅使
其實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孩子適合不適合到美國去讀書

資深媒體人是干什麼的?, 資深媒體人張進的聯系方法有嗎

媒體人,媒體的從業人員,一般指從事與電視台、新媒體、報刊、電台等有關職業的人,如記者、主播、電視人、電視編導、導播等。通常來說,傳媒行業里的製作、設計、業務、策劃、推廣等職皮散位的人員都可以稱得上媒體人。
資深媒體人,即從事從事與電視台、新媒體、報刊、電台等有關職業的人,如記者、主播、電視人、電視編導、導播等工作時間很長的媒體人。

如何高冷的偽裝成資深媒體人

生活就是這樣,每個人難免會受傷害,真正一帆風順的,是你對傷害到來的態度
每個人都應該堅強面對突如其來的傷害,做好心理准備,告訴自己,既然受傷的是自己,就應該讓自己去彌補一些東西、自己努力甜食受傷的心;使它癒合得快一點
傷害可以使一個人越來越堅強,也可以使一個人絕望和墮落,請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吧
積極向上的心態一定要有,多想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好人會有好報的

日語的領導,資深媒體人,嘉賓怎麼說?

領導 :
リーダー
指導者(しどうしゃ)
責任者(せきにんしゃ)
根據不同場合可以靈活交替使用
資深媒體人 マスコミOB(ますこみ おーびー)
*OB (Old Boy): 指某某領域的資深人士,元老等
嘉賓致詞 ご來賓による挨拶(ごらいひんによるあいさつ)

新浪微博上身份驗證信息為「資深媒體人」的 @傳媒老王 是誰?

王志勇
傳媒老王(現居北京)
中國地市報經營與發展研究專家。
郵箱:wzni999@sohu.
QQ:971368477

我為什麼要去美國讀大學

我就是文章中提到的那個兒子。 文章我讀了一遍,感覺驚異。已經開始丟三忘四的老爸,絮叨起我同學的事情,記憶准確,如數家珍,其中有的同學出國的事情,我好像只在吃飯的時候提過一句。看來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啊。 不管怎樣,我把這篇文章轉給了文中提到過的已經在國外讀高中的幾位同學。其中一位同學(我中考那年的崇文區狀元)回信給我,說經過一年的國外學習,她的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原來只想著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學」,「現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對她觀念發生的變化,我一點都不奇怪。這就像我在美國讀書的那段時間(2006-2007年,小學六年級)發生了許多變化一樣。但是,在美國的時候,對將來要在哪裡讀大學的問題,我並沒有確定的想法。盡管我的「忘年之友」、幾位來自北大、清華等中國名校的哈佛博士野謹生不止一次地勸我,「一定要出來讀大學」,並告訴我說「出來之後才知道大學的時間浪費太多了」……但是,我對當時看來還很遙遠的問題根本沒有什麼概念。 那時,我主要忙於應付美國學校的功課。都說美國的學校課業負擔輕,功課不緊張。但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講。數學課,一學年下來也沒有幾次作業,確實不具太高挑戰性。但是,我在的學校有一個作業天天都有,那就是讀書筆記。這個作業要天天寫,老師每周都要檢查。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可以用國內語文課上的「讀後感」模板來應付讀書筆記,也就是一般先把書中內容梗概寫一下,再寫幾句心得便可。哪知道,老師的「朱筆御批」(書法直逼英文狂草,極難辨認)總是問題一大堆。這些問題對我而言,簡直「太傷自尊了」。我實在弄不懂,他的那些問題和我讀過的書有什麼關系。大概在頭幾十篇讀書筆記中,老師幾乎在每一篇批語中,都寫著「我需要你的reaction」,「你的thought呢」,「你的idea是什麼」,「給我你的viewpoint」……你的,你的,你的;我的,我的,我的。書讀到這個份上,才知道看別人的書,為的是生產自己的想法。 我老爸在和批改我讀書筆記的老師面談時(類似中國家長會,但談學生情況都是一對一面談),曾委婉地請老師對我讀書筆記的用詞、句式和語法等「多加指點」。老爸事後說,老師對他說的一番話,讓他覺得「不好意思」(我理解那其實就是無地自容的意思哈)。老師對老爸說,不要擔心一夫的英語(語法),書看多了,錯誤自然就少了;不會說話的人少,不會思想的人多…… 這些話讓我明白了,我每天的作業,其實就是在教我思考,啟發我思考,「逼迫」我思考。為了完成這種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業,我不得不看更多的書,上網找更多的資料。慢慢地,「朱筆御批」中的內容變成了「商榷」和探討,而有時則乾脆是我的名字後面加上兩個英文單詞:「Great job(非常好)」。天天讀書「寫作」的結果,就是我在插班的第一個學期末,不僅在數學和科學,而且在戲劇等全部八門功課上,都得到了A。 那種每天都需要你用創意去完成作業的生活在回國之後中斷了。先是我發現在美國我一天登陸無數次、幾乎所有學生都離不開的 *** 網上不了。這個嚴酷的事實,令我無法想像,如果沒有 *** ,我將怎樣面對今後的作業。我曾聽老爸在和別人聊天時說,回國後不長時間,他遇到了一個已經當了部長的北大校友,問他,該怎麼向一個孩子解釋這個國家為什麼要封鎖 *** 網? 大概就是在這次談話過後不久,維基解封了。這件事,肯定與我老爸的牢騷沒什麼關系。但是,我也敢肯定,那個與負責此事有關的「校友」,在決定解封維基時,不會投反對票。謝謝您啦,那位伯伯! 維基解封了。但我發現維基也用不著了。因為我每天的作業都是有「標答」的,根本不用勞維基的大駕。我的作業中,也讓你看「四大名著」,但這些閱讀,與其說是讓你從閱讀中發現什麼,創造什麼,還不如說是為了讓你記住某些「別人」希望「教化」你的幾點結論性教條。對這樣的閱讀,我從來也不勉強,寧可在此失分。 在主動「失分」方面,還有更生猛的同學。進入初中三年級,中考的壓力日增。老師出了個作文題目:「初三」。我的一個同學(就是老爸文章中說被新澤西一所中學錄取的那位),「勇敢地」以此為題描述了他在大年「初三」那天的快樂生活。當然,在老師進行講評的時候,他可沒從他這個另類創意中得到什麼快樂。 我們的考題中,也有看似需要「創意」的題目。一次,高一政治考試中,一個題目需要「談談你的看法」。在試卷講評時,老師「愛憐」地對在這個題目上汪洋恣肆卻沒得分的同學說:「孩子,你真的以為要你談什麼看法呀?!」在同學們心領神會的暗笑中,這些將來幾乎肯定都會進入中國重點大學的「精英」,自然而然地給「標答」和「自己的看法」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來看這道題目:「請對比西奧多·羅斯福與伍德羅·威爾遜的外交政策」。再看這個:「請分析18世紀80年代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危機是怎樣影響美國1787憲法中的條款的」。這兩個題目,是我准備AP(Advanced Placement)美國歷史科目考試時需要思考的幾百個類似題目中的兩個。這種題目,在教科書中是無法找到「標答」的,僅羅列史實也是不行的。 我知道,如果要回答「對比 *** 與 *** 的外交政策」的問題,尤其是要對政策和人物作出「談談你的看法」的評價時,那是需要一定資格的。但是,試想,一個從中學時代起,就要對國家的外交政策不斷發表看法的人,和一個進入外交部門才知道外交為何物的人,在對世界大勢和國家利益的判斷上,哪一個更有可能把握得恰當一些? 需要創意的思考,在國內學校屬非主流。為SAT備考,為AP備考,我都是利用高一和高二期間免修英語課的時間。即便如此,你也必須時刻警惕著,不能讓那些激盪你大腦的問題闖入「標答」的地盤。在學校,我們的「研究性學習」項目還只有2個必修的學分。而類似(引自劍橋大學國際考試局的)SDP(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me)等培養批判性思維、激發創意的課程,在我們學校也只是被列為選修課,而在其他學校,類似這樣的課程,可能都沒有被列入選修課表。好在當我和幾位同學參加完在田納西大學舉行的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全球總決賽後,我知道了一個地方的非主流,在另外的地方可能就是主流。 上次出國前,一個「海歸」姐姐對我說:「千萬別以為到了美國就自然會說英語。」這句話,我記住了。同樣,我知道,到美國讀大學,也並不一定就會用好美國的教育資源。我老爸把我送出國門,修行當在我個人啦。 (附註:董一夫是北京四中學生,即將升入高三年級。)

為什麼劉同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然而卻成了資深媒體人?拜託了各位 謝謝

因為他雖然是在中文系 但他畢業後首先進的是湖南電視台工作 加上他自己又喜歡寫書 所以就去了北京發展 進了光線傳媒 就這樣~

熱點內容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4-12-14 11:28:18 瀏覽:81
怎麼成為大學教授院士 發布:2024-12-14 11:10:14 瀏覽:679
北京市大學生電子競賽 發布:2024-12-14 11:01:14 瀏覽:517
西南民族大學藏學院教授 發布:2024-12-14 10:44:42 瀏覽:467
大學生不就業 發布:2024-12-14 10:43:15 瀏覽:793
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招生目錄 發布:2024-12-14 10:43:15 瀏覽:561
大學城4號線路線 發布:2024-12-14 10:43:11 瀏覽:341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網上掛號 發布:2024-12-14 10:37:25 瀏覽:864
關於大學生選擇老師的英語演講 發布:2024-12-14 10:36:05 瀏覽:843
南開大學聯合研究生院 發布:2024-12-14 10:26:11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