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美國大學生的美國夢是什麼

美國大學生的美國夢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2-21 07:53:09

① 「雞娃」盛行時代,北美家長難逃「內卷」

1969年41%的美國兒童騎車或步行上學,2014年已降至約18%

每年3月的藤校放榜季是「雞娃」界的一大盛事,這幾天,隨著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的錄取結果陸續發布,家長群和朋友圈的「雞娃」潮一浪高過一浪,鮮花和掌聲紛紛湧向「雞娃」登頂的成功者。

這是一個「雞娃」盛行的時代,在地球另一端的北美,家長們同樣被裹挾在課外班、擇校、學區房、爬藤的「雞娃」焦慮中。

北美的「雞娃」式 育兒 始於20世紀90年代,背後的原因是「美國夢」的破碎,北美的下一代超越或者至少守住父母所在階層已非常困難。根據New America 2019年報告,千禧一代的收入比父母一代低20%。

無論種族、收入和階層如何,越來越多的北美父母踏上了「雞娃」之路,且都是對標一流的精英大學。和傳統的散養模式相比,「雞娃」式 育兒 擺脫了北美鼓勵兒童獨立和自由的傳統教育觀念,代之以父母對孩子生活和學習的高參與度、高投入和高控制度的養育方法。北美的「雞娃」不僅意味著給孩子打「雞血」去追求卓越,家長也要竭盡所能為孩子排憂解難,力求將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風險和失敗降低到最低,以確保孩子的成功。

1

「雞娃」的核心是才藝特長

優異的學習成績只是基本條件,學術、才藝競賽中獲獎以及強大的領導力才是制勝的核武器

北美父母打「雞血」的重點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特長、才藝和領導力優勢的培養。這跟精英大學的錄取標准有關——要想獲得名校的青睞,AP課程和優異的學習成績只是基本條件,學術、才藝競賽中獲獎以及強大的領導力才是制勝的核武器。

北美的大學入學競爭日趨激烈,美國50所最具競爭力的大學中,入學率從2006年的平均36%下降到2018年的23%,而排名前十的大學入學率下降幅度更大。因此,北美孩子已經很難擁有過去那般散漫而快樂的童年,他們的業余時間基本在課外活動中度過。但是,課外補習只佔很小比例,學術競賽、藝術、 體育 以及領導力培養等課外活動是主流。

根據皮尤中心2015年的數據,在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的北美家庭中,有84%的孩子參加 體育 訓練,64%的孩子做過志願者,62%的孩子上音樂、舞蹈或其他藝術課;即使在年收入低於30000美元的家庭中,也有59%的兒童做過志願者,37%的孩子參加 體育 活動,41%的人上美術課。

不過,才藝特長培養的過程很漫長,還需要各種投入和專業判斷,不僅是孩子們之間的競爭,也是家長們真正「較量」的地方。培養才藝特長的第一步是發現孩子「隱藏的天賦」,從琳琅滿目、眼花繚亂的興趣班中發現孩子的優勢項目,真的有點像大海撈針,唯一的辦法就是盡早試,多多地試。

課外活動的「雞血」戰從幼兒園開始打響,孩子一般三、四歲就開始練習體操、游泳、冰上運動、球類運動,學習小提琴、鋼琴、舞蹈。近幾年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簡稱)教育開始大熱,很多父母注重開發幼兒的科學家、工程師思維,根據美國玩具協會的調查,50%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在5歲左右開始學習編程。

小學生的課外興趣班就更多了,為了避免錯過孩子的「天賦項目」,不耽誤孩子成為未來的科學家、鋼琴家、舞蹈家或者 體育 明星,一個孩子報十幾門興趣班也是常見的。

北美的小學生忙碌的日程安排堪比CEO,我女兒每星期中,有兩個早晨是學校游泳隊訓練;下午放學後有舞蹈隊、戲劇訓練各兩次;周末有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學院的訓練兩次;每周還有校外的辯論課、服裝設計、繪畫課等等。

瘋狂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們很少有自由玩耍的時間,甚至全家人聚在一起也變得很困難。我女兒同學的媽媽告訴我,他們一家人都難得在一起吃一頓晚飯。家裡一個男孩和女孩,爸爸下班後接兒子奔赴各種 體育 訓練和比賽,媽媽下班後接女兒去舞蹈戲劇興趣班,連周末也不例外。

中學階段則是達到忙碌的頂點,通過小學階段的大規模嘗試後,中學階段開始縮小范圍,逐漸把重點放在優勢項目深入發展,這個階段也是最糾結的,因為如何取捨和選擇決定著日後的成敗,需要父母和孩子仔細商量,並且還要聽取各種專業意見。

從加拿大的情況看,孩子的才藝特長選擇還是呈現出族裔特色的,白人佔有 體育 上的優勢,包括冰球、足球、滑雪、曲棍球等運動項目基本以白人孩子為主,而印度家庭的孩子則是占據了科學競賽和英文競賽的優勢。華人孩子最大的優勢是鋼琴、小提琴和學術競賽,加拿大的奧數和辯論比賽完全是華人孩子的天下。

2

為「完美無缺」的童年不惜代價?

父母想要通過監督和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永遠追求卓越,不給犯錯留下一絲空間,從而確保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散養時代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參與度很少——孩子們自己上學,自己和同伴玩耍,並學會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歷史 學教授保羅·法斯所說,美國人「賦予孩子獨立和靈活的能力,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孩子未來將擁有更好的可能性和機會」。

但是,在「雞娃」時代,孩子的自由度和獨立性大大減少,1969年有41%的美國兒童騎自行車或步行去上學,到2014年,這一數字已下降到約18%。

這是為什麼?

因為父母想要給孩子一個完美無缺、萬無一失的童年——他們要通過監督和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永遠追求卓越,不給犯錯留下一絲空間,從而確保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一位學者曾經說,「雞娃」時代「好父母」的標準是:給孩子提供所有一切最好的,不讓孩子難過和沮喪,不讓孩子失敗。

「雞娃」時代的父母會更多地陪伴孩子,甚至會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周圍,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孩子犯錯,而且發現孩子出問題時可以立刻幫助解決,尤其是當孩子面臨困難、挑戰和掙扎的時候,父母可以像割草機一樣「砍掉」阻礙孩子成功道路上的障礙。

我女兒學校就有不少全職的「直升機媽媽」,她們爭先恐後地到學校做志願者,主要目的是可以看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些媽媽恨不能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學校,以便時時刻刻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她們希望看到孩子上課是否認真;課間休息是否有小朋友一起玩,是否玩得開心;午飯有沒有吃好;有沒有在學校受委屈。一旦發現任何不妥的情況,她們立馬出手援救。

學校里如果有兩個小朋友吵架了,「直升機媽媽」們會立刻干預,曾經還出現過兩個媽媽談判不成,吵到校長那裡,但未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其中一個媽媽憤然帶孩子退學了。

加拿大的小朋友喜歡帶生日蛋糕給全班同學分享,一位媽媽發現蛋糕上奶油和糖霜太厚,立刻生氣地找到校長,說她女兒學芭蕾舞要保持身材,吃太多糖分會容易發胖。

每次學校發放成績報告單的時候,總會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於是就會找到老師去討價還價,這種情形在中學更為嚴重,因為分數直接影響著大學申請。

學校的運動隊、俱樂部競選更是大事,尤其是那些競爭激烈的校隊,家長們會找到教練或者校長,要求給自己的孩子機會。

「雞娃」大戰不僅僅是孩子學業才藝的比拼,父母也需要使出渾身解數來保證孩子擁有一個沒有失敗的童年,正如《焦慮症:入門指南》的作者卡羅萊恩·戴奇博士所說,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背負太多責任,甚至為此願意不惜一切代價。

3

高質量陪伴需要碎鈔機般的投入

「雞娃」大戰不僅是拼父母的時間和知識,也是拼父母的財富

2019年,康奈爾大學的帕特里克·艾施祖卡博士調查了3642 名美國家長的養育方式,無論種族、 社會 地位、經濟狀況或受教育程度如何,所有接受調查的父母都一致認為「精細 育兒 」式的雞娃是最好的養育方式。

「精細 育兒 」要求父母很多高質量的陪伴,以時刻保持對孩子身體和智力上的刺激。一個合格的「雞娃」家長必須熟讀各種 育兒 書,與孩子們一起閱讀,做手工, 游戲 ,幫助家庭作業,帶孩子上興趣班,從不缺席孩子的音樂會和比賽,還要經常詢問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當孩子犯錯時,要進行耐心細致地解釋和討論。

根據《美國時間使用調查》,2017年美國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兩倍,尤其以受過大學教育的父母最為明顯,親子陪伴時間每周增加了9個小時以上,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每周只增加4個小時以上。

但是,「雞娃」式 育兒 的成本和代價無疑是非常昂貴的,不是誰都能支付得起,占據優勢的還是富裕且高學歷的家庭。「雞娃」大戰不僅是拼父母的時間和知識,也是拼父母的財富。紐約大學 社會 學家薩賓諾·科恩里奇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在學前教育和課外活動花費上的增幅做了比較,富有家庭在這方面的增幅遙遙領先。「美林證券」報告發現,如今在美國將孩子撫養到18歲的平均成本高達23萬美元,而根據Town&Country的分析,紐約富裕家庭的平均 育兒 花費更是高達170萬美元。

《紐約時報》一篇文章列舉了各種令人咋舌的「雞娃」成本:Kindermusik嬰兒音樂課程,每節課收費高達68美元;兒童用的Wonder Workshop Dash編碼機器人零售價約為150美元;樂高Mindstorms機器人套件的價格為340美元。紐約私人音樂老師時薪約為50美元,課外補習私教每小時80美元, 體育 私教每小時費用則是100美元。

體育 作為北美課外特長的重頭戲,父母們為此更是不遺餘力地投入血本,美國青少年 體育 產業每年能從父母那裡賺取50億美元。根據TD Ameritrade 2016年的調查,近20%的美國家庭每年在每個孩子身上的 體育 支出超過12000美元。調查還發現,由於 體育 培訓方面的大額支出,33%的家庭無法正常儲蓄退休金,40%的家庭沒有緊急基金。

「雞娃」的成本自然也包括擇校,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私立學校。紐約幼兒園至12年級的124萬兒童中,約有18%上私立學校。居住在富裕的第2區(包括翠貝卡和上東區)的家庭中,約有42%上私立學校。紐約市頂級私立學校的費用每年超過50000美元,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計算,這些孩子完成中小學教育的費用總共需要90萬美元。

對於無力承受昂貴的私立學校的父母來說,公立學校的「學區房」成為最佳選擇。Realtor.com最近一項調查發現,73%的父母表示會選擇學區房。美國的學區房價格因素包括:標准化考試成績、學校排名、大學錄取率、常春藤入學率,學區房的價格往往比普通房產高出數十萬美元。Realtor.com榜單上最昂貴的頂級小學和中學學區房大多在加州的洛杉磯,其中排名第一的小學學區房平均售價約為356萬美元,名列中學學區房榜首的平均售價為490萬美元。

4

進名校的代價是焦慮、抑鬱症高發?

孩子獨立能力差和心理壓力大是「雞娃」式 育兒 的兩大弊端

專家們普遍認為:被「雞」過的孩子通常能上好大學,找到一個好工作;但同時更有可能患抑鬱或者焦慮等心理疾病。還有一些研究表明:隨著低收入父母增加了對孩子的教學和閱讀時間,富裕和貧困家庭的學前班學生之間的閱讀差距逐漸縮小;隨著父母陪伴和監督的增加,針對兒童的嚴重犯罪已大大減少。

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北美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變得日益嚴重。2019年《變態心理學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2009年至2017年間,14至17歲青少年抑鬱症漲幅超過60%,12至13歲之間則是47%。在2007年至2017年期間,美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了56%,現在已成為美國年輕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國大學 健康 協會的調查發現,2017年有21.6%的大學生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

很多理論和實證研究認為,罪魁禍首是「雞娃」式 育兒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被「雞」過的孩子往往心理壓力大,而且獨立自主能力差,孩子更容易焦慮,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低。也就是說,「雞娃」式 育兒 兩大最明顯的弊端就是孩子獨立能力差和心理壓力大。

「雞娃」式 育兒 擺脫了北美鼓勵兒童獨立和自由的傳統教育觀念,而代之以父母對孩子生活和學習的高參與度、高投入和高控制度的養育方法。父母通過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全盤控制和監督,打造出一個符合父母設計的優秀人才,也許可以贏得名校的入學資格,但是失去的卻是孩子自我 探索 和自主選擇的能力。

2007年《臨床心理學評論》雜志的研究論文發現,缺乏自主權與兒童焦慮症相關。杜肯大學教授卡倫·范奇在2016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割草機父母」會讓孩子失去做決定的能力,不能經受挫折且更容易放棄。一個缺乏自主權的孩子,一個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在獨立進入「現實世界」時往往會缺乏自信和焦慮不安。

2017年《兒童與家庭研究雜志》一篇論文指出,「直升機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往往「焦慮和抑鬱水平較高,自我效能感較低,導致大學適應能力較差」。

「雞娃」式 育兒 帶給孩子們的壓力也是引起焦慮和抑鬱的原因,根據2019年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的一份報告,過分追求卓越的壓力是危害青少年心理 健康 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研究院2019年報告也證實,成績優異學校中的青少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發生率至少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到3倍。

在這個到處充斥著經濟焦慮的時代,究竟如何更好地「雞娃」呢?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說:「在豐富多元、有趣、促進增長的童年與過度安排的童年之間存在界限。」理海大學心理學教授蘇珊·伍德豪斯則進一步指出:「關鍵是在追求孩子的成功和培養獨立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本版文/方也

(本文作者系法學博士,專注於制度比較研究和海外教育研究。)

北美「雞娃」學術名詞

直升機 育兒 (helicopter parenting)是指父母監督、指導甚至控制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隨時幫助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最大限度地防止孩子犯錯。

精細化教育(intensive parenting)比直升機 育兒 有著更高的標准,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按照精英大學的錄取標准,全方位打造孩子的學術和才藝特長,從而獲得大學申請優勢。

割草機或者掃雪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ing)則是為了給孩子鋪平通往名牌大學的道路,不惜一切代價地清除孩子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和挑戰。

② 為什麼美國的孩子18歲就能獨立

西方文化非常看重『獨立』的價值。別說大學畢業以後了,小編老早就聽說:美國人到了18歲就會離開家獨立生活。

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1。 投票數據

我們先來看一組美國網站上的投票數據。

Giantbomb.com發起了一場以:『你多大時搬出父母家的?』為題的投票活動。

(父母家???聽起來好傷心。小編現在還把『父母家』當自己家。。。Well。。。)

如下圖所示,共有356人參與投票。

(雖說投票的人不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個年齡段都顧及到了。

結果顯示,18歲時搬出的佔比最高,達到17%。

加上『17歲』和『<16歲』這兩組,18歲以前(含18歲)離開父母家的佔到了25%。

也就是說,四分之一的人18歲之前就搬出父母家自己住了。

另外,如果我們計算一下24歲前搬出父母家的人所佔比例,數字是76%。

我們姑且把24歲看作大學畢業的平均年齡,那麼可以推斷:有76%的人在大學畢業後即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

當然了,一個小小的網路投票可能說服力有限。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美國人怎麼說。

2。 網友回帖

有位國人曾在美版知乎Quora上提問說:

『我是中國人。上中學的時候,老師曾告訴我們說美國人大學畢業後就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當時這讓我們很吃驚。這是真的嗎?』

下面是美國人的回復。

Tom Stagliano:高級航空航天工程師(畢業於麻省理工)

在我生活的地方,一旦家裡最小的孩子上了大學,父母就會賣掉房子,搬去別的地方,不會留下新的地址。。。過去幾年我聽說過好幾例這樣的事。。。

(小編給跪了。。。)

Andrew Jenkins

從經歷中學習

我認為這是美國文化里特別怪異的一點。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別人知道你和父母住在一起,要麼會瞧不起你,要麼對待你的態度就變得輕慢了。我覺得,人們歧視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這很荒謬。

(小編表示贊同,獨立並不意味著一定不能住一起啊!)

Tim Nygaard:曾就職肯塔基大學

我是迫不及待想要搬出去自己住的那種。17歲那年,我如願搬離父母家。那是上世紀60年代,那時的美國人非常渴望獨立,有很強的『自立』意識。

現在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很多人20多歲時還會搬回父母家去住。

Sean Bard:萊斯大學化學專業學士·2006年畢業,一直在美國

高中畢業後,我離開家去1,400英里(2,250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大學。大學畢業後每次回來看父母,我都沒有在家裡停留超過一周。我弟弟也是如此。

不過,我妹妹之前幾個月住在父母家。她剛從國外工作幾年回來,需要好好思考下一步的計劃。

Isaac McQuistion:18歲從父母家搬出去就再沒回過頭

在美國大多數地區,人們的觀點和文化習俗的確如此。我上大學那年搬出父母家,從那以後就沒怎麼在父母家住過。我的兄弟姐妹,還有我妻子,都是這樣。

就像另外一篇回帖里說到的:這是美國人迷戀『個人主義』和『獨立意識』的表現之一,同時也說明美國人信奉『依靠自身努力實現美國夢』的理念。畢業後仍和父母住在一起,顯然是一種『恥辱』。這表明一個人未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且拒絕『長大』,缺乏獨立生存能力。

可以說,這樣的人就是『寄生蟲』,會受到所有親友的側目。人們一般不會認為和父母住的人是出自對家人的愛和依戀。

美國文化的『主導形態』是把自己和其他人『分隔』得越遠越好。

和父母住一起的人,形象是這樣的:

30多的大男孩,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打著電動,從父母的冰箱里拿東西和飲料填肚子,苟活人世。

同樣地,如果子女搬出去後,父母常常跑去子女家,也會被視為過度介入子女生活、缺乏自理能力、不尊重孩子獨立生活的權利等等。

其實仔細想想,和子女保持過分的距離恐怕會讓老人非常孤獨。盡管美國現在的情況基本上仍舊和我上面說的差不多,但其實已經開始改變了。

不合理的學生貸款債務,再加上很多行業薪水不景氣,使得美國出現了越來越多『幾代同住』的家庭。

究其原因,無非是受困於經濟狀況。比起從前,現在大多數人直到上了一定年紀才買得起房。

人們仍舊認為和父母住是一種失敗的表現,但是因為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也就從『失敗』變為『常態』了。

匿名

其實我是英國人,但是在英國也差不多。

對於條件富足的家庭,孩子都會離家上大學,在那裡租房住(或住大學宿舍),之後就不會回到父母家生活了(通常只會探望或回家休假)。子女和父母同住,可能出於很多原因(找不到工作、入不敷出、健康原因等)。然而獨立居住和生活是人們努力達到的常態。

最近,我的辦公室來了一名印度交換生。我和他有過幾次不錯的聊天。

在聊天中,我看到我們成長的文化和童年經歷非常不同。希望這可以為解答你的問題提供一些參考。

一次午飯時,我提到說自己18歲時有一陣子在一家倉庫打工,負責裝貨盤,為上大學存點錢。

這名印度交換生非常驚訝,一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竟然也會干這樣的工作。

他說,他的父親絕對忍受不了讓兒子做體力活這種恥辱。

就在那天,餐廳里還有一名工程總監曾做過建築工人,一名高級程序員做過快遞司機,還有其他人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作過,有人做過郵遞員。。。給我的感覺,在印度,如果子女做行業較低的工作,人們會認為他們的父母沒有能力供養子女。

對於西方孩子來說,恰好相反。

如果上大學了還不能負擔自己的部分花費,會被認為懶惰、被父母過度寵溺。

大學階段,父母可能在經濟上給子女很多貼補,但是大學生也需要有自己賺錢的意識。從事一些簡單的服務性工作,是步入成年的良好預備。

在另一次聊天中,這名印度學生提到,他到26歲時才有了自己的銀行賬號。

他剛開始工作時,薪水是直接發給他父親的。他父親管理家裡一切財務事宜。他說這在印度很普遍。

記得我8、9歲的時候,有天早上,有一名銀行的女職員來學校教我們怎麼辦銀行業務。

那天我們有了自己的儲蓄賬戶,她鼓勵我們每周往裡存一些零花錢,比如2英鎊或5英鎊,以後給自己買新玩具或其他東西。

英國孩子9歲前,就會接受相關教育,開始練習財務獨立所需的技能。我並非要論斷孰優孰劣,只是想分享一下西方是如何教育孩子重視獨立的價值,其他文化可能並不那麼重視這個。

Beth Knoll-Casey

作家/博主、三個孩子的媽媽、Avon銷售代表、程序員

很多人是這樣,但並不是全部。很多孩子至少在大學期間會住在家裡。成年後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確不多見。

大多數情況下,子女想要展開雙翅,探索周圍的世界,享受完全獨立的美好感覺。

Carlos Eardo Oliver

世界公民,住在華盛頓特區

《發射失敗》這部不是很有名的電影,或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有人說,美國人性格的標志就是個人主義。美國人渴望獨立,沒有什麼比不勞而獲更令人不齒。

即使對於高中生而言,自己打工買車(哪怕是破車)也比接受父母送的德產豪車更受人尊重。

說實話,對於後者,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在有的小地方,如果有人開著父母的聖誕禮物保時捷招搖過市,一定沒人願意搭理他。

幾乎所有上高中的孩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如此。不管是讀大學還是工作,一旦成年,他們就想要獨立生活。

當然,大多數家庭不會在孩子滿18歲那天就等不及要把他們請出門。但是,有的父母會這么做,或許是出於同輩人的壓力。

多數父母會給讀大學的子女提供經濟支持,但有的孩子要自己支付高等教育的費用(靠學生貸款)。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在我自己的國家,有35歲的成年男人還住在父母家裡,生活讓媽媽照顧(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把父親當提款機,真是太可恥了。

3。 調查數據

看了以上網友的回帖,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了。是真的,只要可能,美國人最晚大學畢業後肯定會選擇離開家獨立生活。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小編再給大家透露一個重要信息:

據澳洲一項最新調查表明:從父母家搬出的時間對於一個人未來可能擁有的財富具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認為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幫你存更多錢,那你就錯了。

21-24 歲時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澳洲人比過早或過晚離家的人在人生的中後期可以多賺185,000美元(約126.7萬人民幣)。

該發現發布在墨爾本大學一份名為《澳大利亞家庭、收入與勞動力》的調查報告中。這項調查自2001年起已經采訪收集了17,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數據。

報告指出:21-24歲搬離父母家的人,到35-54歲時,收入和資產狀況是最好的。

18歲之前就離家,會讓自己的經濟狀況更糟。

報告顯示:

成年之前就離開家的男性,其一生的資產比21-24歲離家的人少184,877 美元(約126.6萬人民幣);

女性少106,977美元(約73.3萬人民幣);

年收入平均低約3000美元(約2萬多人民幣)。

18-20歲離家,也很不錯。

這個年齡段離家的男性資產比21-24歲離家的人低99,834美元(約68.4萬人民幣);

女性低25,768 美元(約17.7萬人民幣);

然而,年均收入只低不到900美元(6165人民幣)。

25歲以後才離家獨立生活的人,年收入比21-24歲離家的人平均低5280美元(約3.6萬人民幣)。

資產同樣受到影響,據估算:

25歲以後離家的男性一生的資產比21-24離家的人少20,779美元(約14.2萬人民幣);

女性的資產少95,676美元(約65.5萬人民幣)。

小編也是在21-24歲之間離開家的,看了以上信息,竟然莫名受到了鼓舞。小編以為,是鷹總要遠走高飛,父母需要及早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然後在合適的時間放手。

或許如美國網友說的,美國人對『獨立』過於迷戀,但小編覺得,咱們中國的文化倒是可以多多借鑒美國人的『獨立精神』。所以,趕緊趁21-24歲之間離家吧,或說不定還能多賺點錢呢,嘿嘿。

③ 美國海歸碩士在就業方面有什麼優勢

海歸已從「黃金時代」快速渡過「鍍金時代」步入「青銅時代」,海歸早已不在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詞」。因此很多美國留學海歸回國後生活跟國內高校普通畢業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1、美國留學生回國後往往都會選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無疑是海歸群體的「最愛」。權威數據顯示截止去年美國留學回國人員中,49.34%的人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區尋找職業發展機會。 2、各地基層幹部甚至農村村官中,近年來海歸的身影也逐漸增多。幾年前國內大學生村官首次向歸國留學生放開之後,首次招考便有20人報名參加,其中4人最終被錄取。後來某地方的引進留學歸國人才當「政府雇員」的政策,一次就吸引了110多名海歸報名,最終10名海歸被選中並被派往鄉鎮基層工作3年 3、當然,還有一部分美國留學海歸帶著充滿奮斗與創新的「美國夢」精神回國投入創業大軍中。不過成功者寥寥。 4、「海歸」還是有國內畢業生所沒有的優勢,建議留學生不要以畢業時的起薪點來衡量留學投資回報率的高低,從而否定了出國留學對個人長遠發展的積極影響。事實上,海外學習和生活的背景能夠促使「海歸」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實現更快、更遠的跨越。

④ 大學生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心得體會

「中國夢」是什麼?與「美國夢」不一樣,「中國夢」是個人的,是國家的,更是民族的。「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根本要求,相應地,「中國夢」也呈現出這個階段的諸多重要時代特徵。

「中國夢」是小康夢,小康夢即人民幸福夢。何為人民幸福?人民幸福不是央視的街頭采訪,也不僅僅僅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CDP增長速度,而是十八大為全國人民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人均收入均翻一番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上提出的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十八大還提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解決收入分配較大的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共同富裕」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能夠說,有十八大會議精神的指引,和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領導,實現「小康夢」是美麗而又可及的。

「中國夢」是強國夢,強國夢即國家富強夢。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之時建成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的國家。我們欣然的可見,中國已經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生產總值實現了翻番。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裡,中國在經濟社會建設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我想我們「90後」這一代是幸運的,我們雖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的熱血與激情,但我們卻見證了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成就與榮譽。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與回收,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第一艘深海潛水器「蛟龍號」的順利下潛,第一艘繞月飛行器「天宮一號」的順利升空,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的順利下海······中國一次又一次的吸引世界的目光。這些都在說明中國更加自信了,中國因底氣而自信,因自信而強大。中國的建設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也取得了重大歷史突破,處處可見的「MadeinChina」也正逐步向「DesigninChina」而邁進。中國製造、中國市場、中國投資、中國夥伴、中國職責,這些都是更加強大的中國留給世界的印象,這些印象直觀而

又客觀,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更加強大的中國正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強國夢」離我們越來越近,看得見也摸得著。

「中國夢」是復興夢,復興夢即民族復興夢。中華民族有著上下5000年的璀璨歷史,以前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禮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以前飽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國夢」在無數矢志於民族復興的仁人志士心中從未泯滅過。夢想不滅,期望永在。「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牽引著中國砥礪前行的腳步。「五四」運動以來,匯聚了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的中國共產黨,<蓮山課件>率先破解了「中國夢」的密碼,找到了實現「中國夢」的路徑,波瀾壯闊的鑄夢世紀工程大幕開啟,接續推進,「中國夢」的動力之源全面激活,「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故事」精彩呈現,中國人民從未像這天這樣離偉大的「中國夢」如此之近。中國的發展必將影響著亞洲乃至世界。

我們的「中國夢」既不虛幻也不遙遠,「小康夢」、「強國夢」、「復興夢」,個人的夢,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共同構築成了我們的中國夢。我們的「中國夢」切身實際,與,與黨的領導,與十八大的會議精神密不可分。能夠預見的是,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仰,腳踏實地,苦幹實干,我們就必須能擁抱美麗的中國夢!

而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應對「中國夢」更是熱血沸騰、激情四射。我明白,努力學習,掌握本領,為實現「中國夢」而奉獻青春是我們的使命,在思想、本領和作風上找差距是我們的要求。透過學習本次兩會以及「中國夢」的精神,我們應當充分了解國際國內形勢,認清大局,明辨是非,站隊立場,堅決擁護黨中央作出的決策和領導。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會議精神,自覺履行我就應履行的職責與義務,從我做起,從細微處著手,從自我的一言一行開始,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就應用心的思考問題,客觀的分析問題,有效的解決問題,勇於創新,不斷完善發展自我,將個人夢想與共產主義事業的夢想相結合,與「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齊,努力提升自我的專業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用心參加社會實踐,為我的夢努力,為「中國夢」加油!

學習中國夢心得體會(二):

關於夢,能說的有很多。有個人的夢,有群眾的夢,更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夢。每個人的夢交錯在一齊就織成了一個偉大的中國也就成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夢。

九十多年來,我們這個民族的民主、復興、自治之路,被黨的火焰一點點照亮。從嘉興的遊船到第一屆政協;從1949年的天安門到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再到這天。這天,我們有義務來挑起發展的重擔,來走完這條偉大的復興之路!亞太局勢的風起雲涌,我們就更有職責夢。這個中國夢,來撐起這個夢,撐起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

夢。談夢十分容易,但實現夢很難。但若連夢都沒有,便是一具行屍走肉。中國夢,中國所有人的夢,我想也就是*所說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華偉大復興絕不僅僅僅靠嘴上工夫,也需要13億人的共同奮斗與努力。和平崛起是光榮且艱巨的。中國有了夢,說明中國已成為了一個安定的國家。萬事開頭難。已跨過了開頭的中國必將以更快,更好的勢頭發展。中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只要每個人為夢奮斗獻力一丁點兒,中國夢必將實現,這天,擁有的是中國夢!明天,擁有的是夢一般美麗的中國!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讓中國繁榮富強,是每一個愛國者心中的夢想。我們是國家的一份子,祖國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祖國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我們要為命運而奮斗,要為祖國的完美未來思考。從這天開始,我們要努力做自我該做的事,為建設祖國打下基礎,我們是祖國「期望的種子」,我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要開出美麗的花朵,也要釀出富有營養的蜜來造福人類。我們的期望似熊熊燃燒的烈焰,我們有火一般的雄心壯志,前輩們的諍言我們將會銘刻在心。我們期盼中國有朝一日能復興,我們會承擔起打拚國家的重擔,我們能開辟新天地,我們能做好我們自我,「中國夢」是民族復興之夢,

也是在復興過程中每個個體自我實現之夢,是中華民族應對未來之夢。「中國夢」既是對百年來中華民族奮斗歷史的渴望和追尋的概括,也是當下中國人對自我未來的期許;既是對中國人共同命運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達,也是對普通民眾期望和追求的表達。本次班會同學們都表現得很用心、主動,能大膽地暢談自我的理想,樹立自我的信心,看你們自信的表情,聽你們充滿豪情的語言,我相信,你們的理想必須能實現。理想是還沒有實現的東西,是對未來的完美憧憬和期望,這要求我們好好把握這天,努力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才能擁有完美的明天,理想的實現前提是把握人生。把握人生,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它需要一個人用一生的時光,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耐力、恆心與毅力。更多的時候,把握人生的關鍵是要培養自我的習慣,堅持自我的原則。而「頑強的毅力能夠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恆心與毅力,在征服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命運靠自我主宰,人生由自我把握。

在釣魚島問題日益嚴峻的時候,「中國夢」一詞再次出此刻人們的生活中,******說:「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夢想,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但同時也指出:「一個落後挨打的民族,是沒有資格也沒有潛力談夢想的。」所以,*說了八個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中國夢」里有富民也有強國,「中國夢」里,有期盼也有實干,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民族國家全面科學發展,個人才能實現夢想,同樣,只有每個人都充滿激情和夢情,「中國夢」才夠美麗,才夠堅實,才能使美麗的「中國夢」在世界綻放。

;
熱點內容
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有哪些專業 發布:2024-12-21 10:42:43 瀏覽:658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學校歷史 發布:2024-12-21 10:36:56 瀏覽:966
吳淞大學城 發布:2024-12-21 10:36:47 瀏覽:724
在家鄉上大學 發布:2024-12-21 10:36:04 瀏覽:421
揚州大學的專業代碼 發布:2024-12-21 10:35:26 瀏覽:835
西南大學各省各專業 發布:2024-12-21 10:24:37 瀏覽:748
華東政法大學孫占芳教授 發布:2024-12-21 10:23:07 瀏覽:964
護理研究生兩年制的大學 發布:2024-12-21 10:22:35 瀏覽:972
西南大學博士點有哪些 發布:2024-12-21 10:18:49 瀏覽:760
華中農業大學師資博士後 發布:2024-12-21 10:18:12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