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副校長名單
⑴ 暨南大學的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校長:胡軍
黨委書記、副校長:林如鵬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葉勤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夏泉
副校長:周天鴻、劉潔生、宋獻中、饒敏、張榮華、葉文才、洪岸、張宏
校長助理:王志偉 歷任領導 端方 暨南學堂創辦人 廖承志 董事長(1963-1970,1978-1983) 鄭洪年 堂長(1907-1909,1927-1934) 陳序經 校長(1963.1-1964夏) 楊熙昌 堂長(1909.1-1911.10) 楊康華 校長(1964-1970,1979-1983) 趙正平 校長(1918-1920,1921-1925) 榮毅仁 董事長(1985.1-1994.1) 柯成懋 校長(1920夏-1921秋) 梁靈光 校長(1983.10-1991.6) 姜琦 校長(1925秋-1927夏) 錢偉長 名譽校長(1991.6)董事長(1994.1) 沈鵬飛 代校長(1934.1-1935.7) 周耀明 校長(1991.6-1995.12) 何炳松 校長(1935.7-1946.5) 劉人懷 校長(1995.12-2005.12) 李壽雍 校長(1946.6-1949.5) 胡軍 校長(2005.12) 陶鑄 校長(1958.6-1963.1) 戴秉國董事長(2013.11) 暨南大學是國家創辦的第一所華僑高等學府,也是最早設立校董會的學校之一。國立暨南學校校董會經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於1922年3月成立,敦聘教育界、僑務界、實業界的著名人士史量才、黃炎培、張謇等17人擔任校董。1927年國立暨南學校改名為國立暨南大學。1931年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26次常務會議決議,暨南大學成立新的校董會,由宋子文、林森、孔祥熙、馬超俊、陳耀垣、余井塘、吳鐵城、蕭佛成等11人為校董,陳立夫、孫科、鄭洪年為常務校董。
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1963年2月9日成立暨南大學董事會,敦聘政府部門有關領導和教育界、僑務界以及海外、港澳知名人士為董事,廖承志先生任董事長。1970年,暨南大學被迫停辦。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暨南大學。1978年6月9日廖承志先生主持召開復辦後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討論復辦暨南大學有關工作,審定了《暨南大學發展綱要(1978—1985)》,通過了暨南大學董事會章程。董事會的宗旨是:發揚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愛國愛鄉精神和支援祖國四化建設的積極性,協助政府辦好暨南大學。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聘請海外僑胞、港澳同胞中的知名人士和國內熱心教育人士擔任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廖承志先生繼續擔任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長。1983年廖承志副委員長逝世。
1985年1月召開暨南大學董事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討論如何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辦好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的文件精神,會議決定學校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和成立教育基金會,以加強對外聯絡和宣傳,更好支持學校辦學,本屆董事會由榮毅仁副委員長接任董事長。
1994年1月召開暨南大學董事會第三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討論並通過學校關於創造條件,爭取進入國家「211工程」行列的報告。榮毅仁先生因擔任國家副主席,國務活動繁忙,辭去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長職務,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接任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長。
1999年1月30日召開了第四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進行換屆工作並規劃學校跨世紀的發展藍圖。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任暨南大學第四屆董事會名譽董事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任董事長。
2003年11月16日召開了第五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進行換屆工作。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繼續擔任暨南大學第五屆董事會名譽董事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繼續任董事長。2005年10月26日榮毅仁先生逝世。
2008年11月15日召開了第六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並通過了《暨南大學工作報告》和《暨南大學第五屆董事會工作報告》,表決通過了《暨南大學董事會章程修改草案》,並向新一屆董事頒發了聘書。與會董事還對我校的新校區規劃和建設以及申報研究生院工作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繼續任董事長。第六屆董事會還增設了永遠名譽董事一職。2010年7月30日錢偉長董事長逝世。
2013年11月15日召開了第七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原國務委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戴秉國擔任董事長。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和廣東省省長朱小丹為暨南大學第七屆董事會董事頒發了聘書 。 暨南大學第七屆董事會董事長戴秉國副董事長 馬萬祺、何厚鏵、朱小丹、崔世安、馬儒沛、謝杭生、劉謙、陳雲賢、王志民、陳斯喜、曾憲梓、余國春、霍震寰、胡軍 秘書長 胡軍(兼) 副秘書長 馬有恆(兼)、陳永棋(兼)、蔡冠深(兼)、林如鵬(兼) 董事 馬有恆、王敏剛、王賡武、方小榕、方文雄、孔健岷、古潤金、石漢基、葉惠全、朱孟依、任克雷、劉人懷、劉宇新、劉澤彭、劉皇發、劉曉航、許智明、許慕韓、李魯、李文俊、李秀恆、李國華、李沛霖、李思廉、楊釗、楊孫西、楊華根、楊國強、何世柱、佀志廣、宋海、張力、陳本顯、陳永棋、陳有漢、陳有慶、林光如、林如鵬、周澤榮、鄭家純、趙廣、趙陽、柯為湘、鍾立雄、鍾陽勝、賀一誠、唐志堅、黃屏、黃智隱、龔中心、梁仲景、梁志斌、彭磷基、程金中、曾智明、蒙德揚、雷振剛、蔡冠深、廖澤雲、廖雅彥、廖錫麟、顏開臣、戴國坤、戴德豐 永遠名譽董事 王華生、方潤華、陳學忠、陳焜旺、鄭裕彤、郭全強、唐翔千、符易亨、薛君度
⑵ 暨面大學副校長名單
暨南大學現任領導及分工如下:
胡軍校長 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分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處、審計處。
林如鵬黨委書記、副校長 負責學校黨委全面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黨委組織部/機關黨委、黨委統戰部、對外聯絡處,聯系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華文學院。
周天鴻副校長 聯系環境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光子技術研究院。
劉潔生副校長 負責珠海校區、深圳校區工作,聯系人文學院、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電氣信息學院、軌道交通研究院、深圳旅遊學院。
宋獻中副校長 分管社科處、發展規劃處、財務與國有資產管理處、國際交流合作處(港澳台僑事務辦公室)、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聯系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研究院。
饒敏副校長 負責學生工作,分管工會委員會、學生處(學生工作部)、團委、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離退休工作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聯系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藝術學院。
張榮華副校長 負責南校區工作,分管招生辦公室、保衛處(政治保衛部)、基建處、網路與教育技術中心,聯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體育學院、信息技術研究所。
葉文才副校長 分管醫學部、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實驗技術中心、招標采購中心、實驗動物管理中心,聯系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葯學院。
洪岸副校長 分管科技處(地方研究總院)、圖書館、學報編輯部,聯系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大氣環境安全與污染控制研究所。
張宏副校長 負責全日制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以及創新創業教育,分管教務處、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聯系國際學院、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創業學院。
⑶ 安慶有哪些大學
安徽大學校長 程演生(石牌)
中國科大副校長 陳曉劍(桐中畢業)
同濟大學副校長 蔣昌俊(安慶一中79屆)
復旦大學副校長 陳曉曼(安慶二中72屆)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查顯友
東北大學副校長 左良(高河高中畢業)
暨南大學副校長 陸大祥
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朱大勇(樅陽)
⑷ 誰認識暨南大學的蔣述卓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
蔣述卓,男,1955年生,廣西灌陽人。文藝批評家,學者。文學博士。1988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書記、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等。《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中國文學研究》、《民族藝術》等雜志編委。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高校社會科學研究管理研究會理事長,廣東省高校統戰理論研究會理事長等。已出版的學術著作有《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山水美與宗教》、《宗教藝術論》、《在文化的觀照下》、《中國山水詩史》(合作)、《中國山水文化》(合作)、《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究史》(合作)、《城市的想像與呈現》(合作)、《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主編)、《文學批評教程》(主編),文學評論集《詩詞小札》等,發表學術論文及文藝批評文章逾百篇。論文《佛教境界說與中國藝術意境理論》獲首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學術上提倡將文學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觀照與研究,並倡導文學批評的第三種批評——文化詩學批評。在古代文論研究方面有較獨到的貢獻。此外還寫作散文,發表過《戒台讀松》、《生命是一部分》、《不飲而醉》等30餘篇散文,並對散文發展的趨勢發表過文章。已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近百名,曾獲暨南大學十佳教師稱號,暨南大學八五期間優秀科研工作者稱號。1996年被廣東省高教廳遴選為「千、百、十」工程省級青年學術帶頭人。曾獲中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勵二等獎,全國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評論類),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編輯本段
學歷
1977年考入廣西師大中文系,畢業後考取同系文藝學專業研究生,
198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留校任教。
1985年9月考入華東師大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元化教授。
1988年6月畢業獲博士學位後分配到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
先後擔任過暨南大學學報副主編、主編、文學院副院長、院長。
1995年底起擔任暨南大學副校長、
1996年底兼任黨委副書記,
2000年2月起任黨委書記、副校長。暨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
為四川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編輯本段
學術兼職
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
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
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文學評論》、
《中國比較文學》、
《中國文學研究》、
《民族藝術》等雜志編委;
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廣東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編輯本段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宗教與藝關系、文學與文化關系的研究。
編輯本段
所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
中國古典文學
文藝理論
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
碩士生課程:
文藝學專題研究
創作理論研究
中國古代文論專題研究
文藝文化學
博士生課程:
比較詩學
中外文論
文學與文化
當代文化個案研究
重要講座(含電視講座)
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新時期創作理論的嬗變
佛教與中國美學
新世紀文化轉型與文化走向
城市文化與城市審美
編輯本段
承擔課題
文化詩學: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化進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2萬,2001-200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東文化產業的現狀與對策,廣東省「十五」社科規劃項目,2.0萬,2002-2004
文化詩學:文學批評的東方視野,廣東省教育廳「千百十」項目,4.2萬,2000-2002
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代審美意識培養,廣東省「九五」社科規劃項目,1.2萬,1996-2000
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代人格培養,國家教委專項任務項目,1. 5萬,1997-2000
大學潛在課程及其人才培養,教育部高教學會項目,0.8萬,2001-2004
廣州市天河區文化產業規劃及對策,廣東省科委研究項目,5.0萬,2002-2004
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現代價值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20萬元,2005-2008
現代文藝建構中的中國古代文論 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發展規劃項目 10萬元,2005-2008
媒體時代的文藝存在方式 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 2萬元,2005-2008
編輯本段
主要著作
學術著作(含與人合著、主編)
《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
《中國山水詩史》(合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山水美與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
《中國山水文化》(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在文化的觀照下》,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研究資料匯編•文氣編》(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宗教藝術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宋代文藝理論集成》(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宗教文藝與審美創造》,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禪詩三百首賞析》(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城市的想像與呈現》(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批評的文化之路》(主編),中國社會科[1]學出版社,2003
《宗教藝術論》(圖片版),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宗教藝術與審美創造》(增訂本),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化進程》(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0世紀中國古典文論學術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廣東文化產業發展與對策研究》(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
編輯本段
主要論文
代表性論文
1.將古代文論放到中國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藝理論研究》1986-3
2.宗教與山水結合的歷史文化考察,《文藝研究》1986-5
3.從文學本體論出發看中國文學的發展(合作),《新華文摘》1987-10
4.試論漢魏兩晉中國對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論壇》1987-4
5.齊梁浮艷文風與佛教,《華東師大學報》1988-1
6.北朝質朴文風與佛教,《文藝理論研究》1988-4
7.支遁與山水文學的興起,《學術月刊》1988-6
8.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思想,《文藝研究》1988-6
9.佛教故事與中古志怪小說,《文學遺產》1989-1
10.試論佛教美學思想,《雲南社會科學》1990-2
11.佛教境界說與中國藝術意境理論,《中國社會科學》1991-2
12.佛教對藝術真實論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1991-1
13.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中的悲劇意識,《華東師大學報》1991-5
14.佛教心性學說對古代文藝心理學的影響,《學術研究》1992-1
15.古代詩論中的以詩論禪,《廣西師大學報》1992-1
16.說「飛動」,《文學遺產》1992-5
17.宗教藝術的涵義,《文藝研究》1992-6
18.試論原始宗教藝術的產生,《文藝理論研究》1992-6
19.禪宗與藝術獨創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1
20.應當建立文學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學刊》1994-3
21.走近嶺南——論廣東文學的文化走向及其評價,《嶺南文報》1994-6-20
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中國比較文學》1994-1
23.論宗教藝術的世俗化傾向及其審美創造,《暨南學報》1994-4
24.跨學科比較文學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國比較文學》1995-1
25.南朝崇佛文學略論,《原學》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2
26.論洛夫中、後期詩歌的禪意走向及其實驗意義,《現代中文文學評論》(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
27.說「文氣」,《中國文學研究》1995-4
28.中國書法理論中的山水喻象與人文精神,《東方文化》1995-3
29.中華文藝理論的人文精神,《開放時代》1995-3、4
30.走文化詩學之路——關於第三種批評的構想,《當代人》1995-4
31.批評理論的方向與希望,《作品》1995-6
32.文學情緣與藝術才氣大展示——評《香港當代文學精品》長、中、短篇小說卷,《香港文學》1995-6
33.藝術想像與宗教想像,《文藝理論研究》1996-1
34.《經律異相》對梁陳隋唐小說的影響,《中國比較文學》1996-4
35.八十年代古典文論研究略評,《文學遺產》1996-3
36.宗教藝術的象徵:意義的蘊藏與轉換,《民族藝術》1996-2
37.禪與自然,《東方文化》1996-3
38.禪悟與藝術想像,《廣東社會科學》1996-5
39.論當代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融合,《文學評論》1997-5
40.論本土主義與全球一體化的沖突與融合,《今日東方》(香港)1997-1
41.草色遙看——我所知道的美國華人新移民文學,《中國比較文學》1997-4
42.解放思想,認真反思,開拓創新,《文學評論》1998-3
43.關於文化藝術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文藝研究》1998-4
44.中西藝術真實觀的異與同,《社會科學家》1998-5
45.論史鐵生作品的宗教意識,《南方文壇》1999-1
46.大學理念與現代化,《暨南學報》1999-6
47.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原則(合作),《文學評論》2000-1
48.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研究的進程與前景《文藝研究》2000-1
49.新人文精神與21世紀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合作),《文學評論》2001-4
50.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古典文論的文化學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學遺產》2001-4
51.21世紀文藝學發展與中國現代人格建設(合作),《文藝理論研究》2001-1
52.城市文學:21世紀文學空間的新展望,《中國文學研究》2001-4
53.走 向 現 代 :中 國 文 藝 學(合作),《人民日報》2001-5-2
54.禪與藝術的澄明,台灣南華大學《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2000-5
55.對 中 國 文 學 批 評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論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學學報》2001-2
56.論城市文學研究的方向(合作),《學術研究》2001-3
57.城市與文學關系初探(合作),《廣東社會科學》2001-1
58.中國古典文論表達的東方特性,《光明日報》2001-8-1
59.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西比較文論研究評述,(合作)《學術季刊》2001-4
60.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研究的展開與深入,(合作)《華南師大學報》2001-5
61.玄學和文學的兩次對話,(合作)《光明日報》2001-12-19
62.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文論學術活動評述,(合作)《福州大學學報》2002-1
63.當代藝術生產對都市人審美意識的培養(合作),《求是》2002-1
64.都市文學研究現狀鳥瞰,(合作)《社會科學報》2002-7
65.中國古典詩歌理論研究的新進展,《暨南學報》2002-2
66.學科交叉與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合作)《中國比較文學》2003-2
67.論中國古代詩學的原創意識,《文藝研究》2003-2
68.廣場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資源,《廣東社會科學》2003-4
69.批評的專業化與批評的品格,《文藝理論研究》2003-5
70.論王元化「綜合研究法」的文化詩學意義,(合作)《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
71.不斷走向現代形態的文學社會學,(合作)《文藝爭鳴》2004-3
72.新世紀古典文學研究態勢,《光明日報》2005年3月25日
73.現實關懷、底層意識與新人文精神,《文藝爭鳴》2005-3
74.佛經傳譯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藝研究》2005-4
75.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文學評論》2005-6
76.多維視野中的古代文論現代轉化,《浙江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77.消費時代文學的自身調整與建構,《學術研究》2006年第3期
78.傳承與延續:叩問古代文論的當代價值,《學術月刊》2006年第6期
教學論文
華僑高校境外與海外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
素質教育與高校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的深化改革,《中國大學教學》2003-5
論大學潛在課程教育的作用與影響(合作),《東南大學學報》2004-1
建構僑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編輯本段
榮譽與獎勵
曾獲全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
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
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佛教境界說與中國藝術意境理論》,全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1994
《中國山水文化》(合著),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1998
《宗教藝術論》,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學術著作二等獎,1999.7
《宗教藝術論》,廣東省第五屆優秀圖書獎三等獎,1999.11
《論當代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融合》,
廣東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廣東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1999.10
社科成果綜合評價「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2000
「千百十工程」科研成果,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先進個人優秀獎,2001
《城市文學:21世紀文學空間的新展望 》,廣東省文藝評論獎二等獎,2001
《試論原始宗教藝術的產生》,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2001
《新人文精神與21世紀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廣東省文藝評論獎一等獎(廣東省作家協會)2003
《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政府獎),2005
教育部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8年
⑸ 饒敏的個人資料
饒敏,女,1963年8月出生,籍貫四川儀隴,管理學博士,研究員。現任暨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1992年1月任西南師范大學數學系黨總支副書記(副處級)。
1998年5月調入暨南大學,先後任暨南大學紀委會辦公室主任、電子系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人事處副處長(2001年)、人事處副處長(主持工作,2002年)、人事處處長(2003年)。
2011年任暨南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5)暨南大學副校長名單擴展閱讀: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高校女性職業規劃及發展及研究等,主持教育部重點課題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大學教師退出機制研究》。
廣東省教育體制綜合改革專項資金教育科研重大項目《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研究——基於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視角》、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職業女性工作時間匹配與幸福體驗的雙路徑模型研究—基於資源保存理論的視角》等。
發表《美國高校教師逐步退休政策》、《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設計和培養的路徑研究》等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橫向項目多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饒敏
⑹ 暨南大學學校領導
暨南大學,這所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學府,誕生於1906年的南京,清政府以「宏教澤而系僑情」為初衷,創立了中國第一所國立華僑學府——「暨南學堂」。其名源於《尚書·禹貢》中的「暨南」之意,象徵著面向南洋,傳播中華文化於全球,體現了對教育使命的堅定和文化自信。
自1996年躋身「211工程」以來,暨南大學實現了顯著的發展跨越。2006年,學校慶祝了建校一百周年的輝煌時刻。在教學評估中,學校屢獲佳績,為國家培養了超過20萬各類人才,對國家建設、海外華人華僑事務以及中華文化弘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華僑最高學府」的美譽。
暨南大學學科門類豐富,師資力量強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子。目前在校學生超過45000人,其中海外和港澳台學生佔比可觀,他們來自136個國家和地區,為暨南大學增添了多元化的色彩。學校致力於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以期早日成為一所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
現任領導層包括校長胡軍,以及蔣述卓、陸大祥、周天鴻、劉潔生、林如鵬、宋獻中、饒敏等多位副校長和校長助理王志偉。歷任校長中,從早期的創辦人鄭洪年,到近年來的胡軍,每一位都為學校的成長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6)暨南大學副校長名單擴展閱讀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是中國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是全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暨南大學學科健全,優勢學科明顯,同時具備「國際性」、「外向型」的特點。學校名牌專業以新聞、經管為主。1995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台灣復校,從此暨南大學在海峽兩岸開始了共同發展之路。 學校主頁:http://www.jnu.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