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美國大學教授
你要去找faculty,難度根據專業,要去的學校和文章產量來決定。
如果是理工專業的內,那麼可以說是容最悲劇的,博士學位只是最低的要求,除了要是top高校的博士生外,你還需要很多重量級的文章來表明你在某領域的地位以及你會為學校拿到funding,理工類的基本上是去research school,極少的理工類博士可以在6年到達那個水平,所以如果你是理工類的PhD想留美找faculty,基本上是6年博士+2~6年博後,什麼時候攢夠文章找到AP了什麼時候可以結束博後生涯。
如果是top 50商科方向的PhD,4年畢業後要去找faculty就容易多了,去teaching school有大把的工作機會,去research school還是有點懸,不過比理工類的容易千倍。
總之,要留美找faculty,一個top學校的博士學位是必須的。
2. 美國大學教授要什麼學歷
專業和專業不一樣。 要進tenure-track, 必須是比較好的學校的博士。(但是有些業界分流不大內的專業還要博士後的經驗容,比如生物,物理等等)
一半的大學都是research I school. 做學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頂尖論文,teaching skill只要OK就好。如果你自己有申請NSF NIH的funding, 對你更有幫助。
想進入faulty行業,最好讀書開始就加入future faculty的training. faculty的准備從踏入學校大門就要開始。
另外碩士不是什麼學位,沒有人看碩士。 一半我們看簡歷一是看博士是哪個學校,一個是看本科是哪個學校。 碩士就是修修課。沒有人看。如果你再國內有 碩士學位,可以爭取申請基於碩士的博士計劃,可以減少修課。
念博士修課就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人看博士的成績單。 大家只看博士的論文和經費。所以你只要能湊足博士畢業的基本學分, 所有的經歷都應該放在發表論文,申請經費上面。
3. 在美國大學做教授需要什麼條件
在美國大學講課,可以是已有終身教職的副教授或正教授,也可以是正在追求「終身」過程(tenuretrack)中的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甚至還可以是某課程的全職(較少)或半職(基礎課很多)的講師;不論是講授1字頭(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還是講授4字頭以上的專業課,可以肯定的是難度絕對很高的。
一個一般大學助理教授位置的廣告打出來,即使是位於美國較偏僻的地方,這幾年都會有約兩、三百人左右申請,篩選的過程絕對透明,大約會有20-40人通過初審(screening),之後經過系遴選委員會討論,挑出10-15人進行電話面試(phoneinterview),最後僅有5到6人能有機會到學校進行現場面試(onsiteinterview)。即使是一年一簽的全時教職,還不能保證第二年一定續約,也是幾十、上百個人爭一個位置,現場試講的緊張程度居然不亞於博士論文答辯,尤其是剛畢業的博士,希望籍此積累經驗或作敲門磚得到永久位置。
不得不承認有一點在當今的美國是幾乎任何其他的職業都不能比的,大學教書的工作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只要質量過關,沒犯原則性錯誤的話,工資雖不高但有保證,重要的是福利待遇屬於全美最好的檔次,而且全家沾光,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當今,有這樣一個工作實在應該慶幸才是。另外大學的工作環境很好,工作時間短,假期多,時間靈活,也很親子,除非上課,否則不用按點上下班,大體上可以作自己想作的事情,只要自己看得開的話,日子還是可以過的很滿足和悠閑的。
4. 中國籍可以在美國大學當教授嗎
可以的,你被聘用以後,大學會很快幫你解決身份問題比如綠卡,但是是否加入美國國籍還是保留中國國籍,是你自己的選擇
5. 如何申請美國大學教職
美國的大學聘任教授主要以年限與學術成果的質量作為考評標准,一般要求任教者每5年上一個台階,如果到時間仍然不能評上更高級的職稱,任教者就會被解聘。這是一種很殘酷的制度——俗稱「非升即走」(學校一般給一年的緩沖時間重新找工作)。
教授晉升:以學術成果為准
美國大學的教授晉升制度核心是不看資歷看能力,不看文憑看水平。那麼,如何評判能力與水平呢?硬指標當然是看發表的論文和著作——但大都沒有數量的限制和字數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人際關系的作用總體上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沒有真實的硬功夫,即便再怎麼搞關系也沒有用。
哈佛大學:沒有終身制副教授
與許多美國大學不同的是,哈佛並沒有終身制的副教授。
在哈佛,從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首先要經過六關:系教師評價、系主任評價、院教授評價、院長評價、教務長評價、校長評價;其次還要通過校內外的同行評議。
哈佛評選正教授的程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內部晉升——從副教授晉升為正教授,另一種是從外校直接招聘正教授。這兩種情況的共性是,都無須自己申請或申報,但都需要校內外學者專家的嚴格評議。
雖然美國大學的教授職稱評審確實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絕對客觀,但由多人和多方因素決定的職稱晉升制度,及一整套完善的職稱評審申訴與維權制度,整體上確保了優秀學術人才無須論資排輩就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