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吞噬時間的鍾
A. 霍金的黑洞新理論.
「黑洞」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地想像成一個「大黑窟窿」,其實不然。所謂「黑洞」,就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將使時空彎曲。當恆星的體積很大時,它的引力場對時空幾乎沒什麼影響,從恆星表面上某一點發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線射出。而恆星的半徑越小,它對周圍的時空彎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發出的光就將沿彎曲空間返回恆星表面。
等恆星的半徑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學上叫「史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被捕獲了。到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實際上黑洞真正是「隱形」的,等一會兒我們會講到。
那麼,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恆星演化而來的。
我們曾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過程。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恆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麼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這次,根據科學家的猜想,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趨於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正象我們上面介紹的那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黑洞」誕生了。
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是顯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隱身術」,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連科學家都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那麼,黑洞是怎麼把自己隱藏起來的呢?答案就是——彎曲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可是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會在引力場作用下彎曲。這時候,光雖然仍然沿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傳播,但走的已經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形象地講,好像光本來是要走直線的,只不過強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於引力場作用很小,這種彎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圍,空間的這種變形非常大。這樣,即使是被黑洞擋著的恆星發出的光,雖然有一部分會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線會通過彎曲的空間中繞過黑洞而到達地球。所以,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觀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樣,這就是黑洞的隱身術。
更有趣的是,有些恆星不僅是朝著地球發出的光能直接到達地球,它朝其它方向發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強引力折射而能到達地球。這樣我們不僅能看見這顆恆星的「臉」,還同時看到它的側面、甚至後背!
「黑洞」無疑是本世紀最具有挑戰性、也最讓人激動的天文學說之一。許多科學家正在為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而辛勤工作著,新的理論也不斷地提出。不過,這些當代天體物理學的最新成果不是在這里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考專門的論著。
黑洞
黑洞是引力極強的地方,沒有任何東西能從該處逃逸,甚至光線也不例外。黑洞可從大質量恆星的「死亡」中產生,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其內部的核燃料而抵達其演化末態時,恆星就變成不穩定的並發生引力坍縮,死亡恆星的物質的重量會猛烈地沿四面八方向內擠壓,當引力大到無任何其他排斥力相對抗時,就把恆星壓成一個稱為「奇點」的孤立點。
有關黑洞結構的細節可用愛因斯坦解釋引力使空間彎曲和時鍾變慢的廣義相對論來計算,奇點是黑洞的中心,在它周圍引力極強,通常把黑洞的表面稱為視界,或叫事件地平,或者叫做「靜止球狀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它是那些能夠和遙遠事件相通的時空事件和那些因信號被強引力場捕獲而不能傳出去的時空事件之間的邊界。在事件地平之下,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這是人類尚未觀察證實的天體現象,但它被霍金等一些理論天文學家在數學模型方面研究的相當完善。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的「第十七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GR17大會)上,《時間簡史》的作者、英國劍橋大學富有傳奇色彩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來自世界各地齊聚一堂的科學家和記者宣布,他解決了物理學中重要的一個問題:黑洞究竟有沒有破壞被其吞噬的信息。
大會上,霍金演講了他的最新發現,他宣告推翻了自己若干年前建立的著名黑洞理論,並重新討論了信息守恆的問題。
「30年來,這個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這真是太好了,」霍金在演講中這樣說道。他的有關論文將在近日發表,他將在論文中進一步闡釋他的新理論。
黑洞不破壞因果律,不再可能幫我們通向其它的宇宙
史蒂芬·霍金的講話在整個物理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物理系主任羅伯特·曼博士,與在會的其他800名物理學家一起聽取了霍金的演講。
「聽完他的講話後,幾乎無人能夠理解他所說的內容,大概只有霍金自己明白這些東西。」羅伯特·曼這樣評價這場天才的演講。它讓人聯想到當年「全世界只有3個人理解相對論」的情形。
羅伯特·曼盡量用生動、淺顯的語言來解釋霍金理論的前後不同。
「40年前,人們開始認真思考黑洞,認為外人(黑洞外的觀測者)能夠獲得黑洞僅有的信息就是質量、電荷、角動量,這意味著,如果你用任何一種物質來做成黑洞,比如壓碎的聽裝啤酒瓶、壓扁的恆星、還是其它什麼,外人都無法分辨出黑洞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
「霍金30年前的理論認為,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考慮,黑洞能夠輻射(即著名的霍金輻射)。由於量子作用,啤酒黑洞物質、恆星黑洞物質等都開始輻射,開始蒸騰、四溢。問題在於,霍金原先的計算顯示了蒸騰完全屬於熱效應,這就意味著它不應該包含任何信息——即啤酒黑洞物質和恆星黑洞物質的輻射沒有任何差別。所以,當黑洞變得越來越小,最後蒸發到沒有時,就意味著已經丟失了全部信息。並且,到了變化的末端,已經無法復原那些信息。」
這種理論從誕生之初就遇到了麻煩:它同很多科學家堅持的「信息守恆定律」互為矛盾。這一度被人們稱為「黑洞悖論」。
如同19世紀的科學家斷定了能量守恆定律一樣,20世紀的許多科學家提出了信息守恆一說——假如這個說法成立,那麼「信息守恆定律」無疑將成為科學界最為重要的定律,也許比物質、能量守恆定律的意義更為深遠。霍金的黑洞理論引起的激烈爭執就是「信息」在黑洞中是否能夠保存、守恆。
羅伯特·曼介紹說,大多數的物理學家都認為,任何信息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將違背因果律,「出於對因果關系的深信不疑,在給出初始條件的情況下,物理學的工作就是通過過去預知未來。」這意味著,如果信息被破壞了——如同霍金30年前的理論所說,未來就根本無法通過信息來預知。
30年間霍金堅持:「信息守恆定律」在黑洞里失效。「在黑洞里,信息確實丟失了。如果它丟失了,它會進入另外一個空間,這個空間稱作嬰兒宇宙,顧名思義,嬰兒宇宙來自我們的這個宇宙。」
但現在霍金宣布,他使用歐氏路線積分數學方法,證明出新的答案——信息進入黑洞之後並未被破壞掉,「如果你進入一個黑洞,你所承載的物質和能量將被返回我們的宇宙……它已經被撕裂,但包含了所有你的信息,只是不再被我們輕易辨識。」
「新的理論經過進一步推測還將得到另一個結論:它意味著,黑洞不再可能幫我們通向其它的宇宙,或者通向我們宇宙的其他角落——這是霍金以前提出來的說法。」羅伯特·曼說。
「我很抱歉,我讓科幻愛好者們失望了。」霍金在演講中這樣說。
霍金願賭服輸,勝者興味索然
對於霍金宣告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論「突然死亡」一事,他在劍橋大學的同事加里·吉本斯認為,這件事的發生真是讓物理學家「大跌眼鏡」,「要知道霍金做學問的方式是相當戲劇化的:他會提出一條理論,並且在它被其他更好的論證推翻之前,一直堅持到底。」
洞中隱匿著巨大的引力場,這種引力大到任何東西,甚至連光,都難逃黑洞的手掌心。黑洞不讓任何其邊界以內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見,這就是這種物體被稱為「黑洞」的緣故。我們無法通過光的反射來觀察它,只能通過受其影響的周圍物體來間接了解黑洞。據猜測,黑洞是死亡恆星或爆炸氣團的剩餘物,是在特殊的大質量超巨星坍塌收縮時產生的。
因為黑洞是不可見的,所以有人一直置疑,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它們到底在哪裡?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球。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像的物質。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就變得像真空吸塵器一樣
為了理解黑洞的動力學和理解它們是怎樣使內部的所有事物逃不出邊界,我們需要討論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創建的引力學說,適用於行星、恆星,也適用於黑洞。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來的這一學說,說明空間和時間是怎樣因大質量物體的存在而發生畸變。簡言之,廣義相對論說物質彎曲了空間,而空間的彎曲又反過來影響穿越空間的物體的運動。
讓我們看一看愛因斯坦的模型是怎樣工作的。首先,考慮時間(空間的三維是長、寬、高)是現實世界中的第四維(雖然難於在平常的三個方向之外再畫出一個方向,但我們可以盡力去想像)。其次,考慮時空是一張巨大的綳緊了的體操表演用的彈簧床的床面。
愛因斯坦的學說認為質量使時空彎曲。我們不妨在彈簧床的床面上放一塊大石頭來說明這一情景:石頭的重量使得綳緊了的床面稍微下沉了一些,雖然彈簧床面基本上仍舊是平整的,但其中央仍稍有下凹。如果在彈簧床中央放置更多的石塊,則將產生更大的效果,使床面下沉得更多。事實上,石頭越多,彈簧床面彎曲得越厲害。
同樣的道理,宇宙中的大質量物體會使宇宙結構發生畸變。正如10塊石頭比1塊石頭使彈簧床面彎曲得更厲害一樣,質量比太陽大得多的天體比等於或小於一個太陽質量的天體使空間彎曲得厲害得多。
如果一個網球在一張綳緊了的平坦的彈簧床上滾動,它將沿直線前進。反之,如果它經過一個下凹的地方 ,則它的路徑呈弧形。同理,天體穿行時空的平坦區域時繼續沿直線前進,而那些穿越彎曲區域的天體將沿彎曲的軌跡前進。
現在再來看看黑洞對於其周圍的時空區域的影響。設想在彈簧床面上放置一塊質量非常大的石頭代表密度極大的黑洞。自然,石頭將大大地影響床面,不僅會使其表面彎曲下陷,還可能使床面發生斷裂。類似的情形同樣可以宇宙出現,若宇宙中存在黑洞,則該處的宇宙結構將被撕裂。這種時空結構的破裂叫做時空的奇異性或奇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任何東西都不能從黑洞逃逸出去。正如一個滾過彈簧床面的網球,會掉進大石頭形成的深洞一樣,一個經過黑洞的物體也會被其引力陷阱所捕獲。而且,若要挽救運氣不佳的物體需要無窮大的能量。
我們已經說過,沒有任何能進入黑洞而再逃離它的東西。但科學家認為黑洞會緩慢地釋放其能量。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1974年證明黑洞有一個不為零的溫度,有一個比其周圍環境要高一些的溫度。依照物理學原理,一切比其周圍溫度高的物體都要釋放出熱量,同樣黑洞也不例外。一個黑洞會持續幾百萬萬億年散發能量,黑洞釋放能量稱為:霍金輻射。黑洞散盡所有能量就會消失。
處於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黑洞,使時間放慢腳步,使空間變得有彈性,同時吞進所有經過它的一切。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 阿提 惠勒將這種貪得無厭的空間命名為「黑洞」。
我們都知道因為黑洞不能反射光,所以看不見。在我們的腦海中黑洞可能是遙遠而又漆黑的。但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認為黑洞並不如大多數人想像中那樣黑。通過科學家的觀測,黑洞周圍存在輻射,而且很可能來自於黑洞,也就是說,黑洞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樣黑。
霍金指出黑洞的放射性物質來源是一種實粒子,這些粒子在太空中成對產生,不遵從通常的物理定律。而且這些粒子發生碰撞後,有的就會消失在茫茫太空中。一般說來,可能直到這些粒子消失時,我們都未曾有機會看到它們。
霍金還指出,黑洞產生的同時,實粒子就會相應成對出現。其中一個實粒子會被吸進黑洞中,另一個則會逃逸,一束逃逸的實粒子看起來就像光子一樣。對觀察者而言,看到逃逸的實粒子就感覺是看到來自黑洞中的射線一樣。
所以,引用霍金的話就是「黑洞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黑」,它實際上還發散出大量的光子。
根據愛因斯坦的能量與質量守恆定律。當物體失去能量時,同時也會失去質量。黑洞同樣遵從能量與質量守恆定律,當黑洞失去能量時,黑洞也就不存在了。霍金預言,黑洞消失的一瞬間會產生劇烈的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數百萬顆氫彈的能量。
但你不要滿懷期望地抬起頭,以為會看到一場煙花表演。事實上,黑洞爆炸後,釋放的能量非常大,很有可能對身體是有害的。而且,能量釋放的時間也非常長,有的會超過100億至200億年,比我們宇宙的歷史還長,而徹底散盡能量則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
近日國際天文學家通過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一項最新觀測結果,在宇宙中某一狹窄區域范圍內,首次同時發現了多達21處卻一直深度隱藏著的宇宙「類星體」黑洞群。
這一重大發現第一次從正面證實了多年來天文學領域有關宇宙中有數目眾多的隱身黑洞廣泛存在的推測。充分的證據使人們相信,在浩瀚的宇宙中,的確充滿著各種各樣未被發
現的巨大引力源泉--"類星體"黑洞群體。有關該項最新發現的詳細內容,研究人員已撰文正式刊登在了2005年8月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中。
「深藏不露」的類星體
我們知道在現實中的宇宙黑洞,由於其巨大的引力作用,連光線都被緊密吸引束縛,因而無法被人們直接觀測發現。為確定黑洞天體存在的證據,天文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黑洞周圍的物質行為具有其特定行為:在黑洞周圍的宇宙空間中,氣體物質具有超高的溫度,並且在被黑洞強大引力場吸引劇烈加速後,這些物質在徹底消失之前均會被提升到接近光速。而當氣體物質被黑洞徹底吞噬後,整個過程都會釋放出大量的X-射線。通常正是這些逃逸出來的X-射線,顯示出此處有黑洞確實存在的跡象。這便是以往人們發現黑洞的最直接證據。
而另一方面,在一些格外活躍的超大型宇宙黑洞周圍,由於其對周邊物質劇烈的吸引和吞噬行為,還會在黑洞星體外圍產生一層厚重的宇宙氣體和塵埃雲層,這便進一步增大了對黑洞體附近區域的觀測難度,阻礙了天文學家對這些超大黑洞存在的發現工作。天文學上將這些極度活躍的黑洞定義為"類星體"。普通情況下,一個類星體平均一年總共吞噬的物質質量,相當於1000個中等恆星質量的總和。一般情況下,這些類星體距離太陽系都非常遙遠,當我們觀測到他們時已經是億萬年以後的現在,這說明此類黑洞的活動出現在宇宙誕生初期。科學家推定,這種黑洞正是在成長壯大中的宇宙星系前身,所以將其命名為"類星體"。
到目前為止,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類星體"黑洞被發現,在浩瀚的宇宙深處,是否還有數量眾多的其它類星體存在,仍有待人們進一步去發現,而天文學家在該領域的研究工作則完全依靠對宇宙內部X-射線的全面觀測研究來予以證實。
「充滿」了黑洞的宇宙
近日,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阿里耶-馬丁內茲-聖辛格教授在介紹其首次對宇宙間隱藏黑洞的發現時說,"從以往對宇宙X-射線的觀察研究中,本希望能找到宇宙中大量隱藏類星體存在的證據,但結果確都不盡如人意,令人失望。"而近日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最新觀察結果,天文學家則成功穿透了遮蔽類星體黑洞的外圍宇宙塵埃雲層,捕捉到了其中一直暗藏不露的內部黑洞體。由於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能夠有效收集能穿透宇宙塵埃層的紅外光線,使得研究人員順利地在一個非常狹窄的宇宙空間區域內,同時發現了數量多達21個早已存在卻又"隱藏不露"的類星體黑洞群。
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斯皮策科學中心的研究小組成員馬克-雷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同時也表示,「如果我們拋開此次發現的21個宇宙類星體黑洞,放眼宇宙中的其它任何區域,我們完全可以大膽預測,必將有數量眾多隱藏著的黑洞將會被陸續發現。這意味著,一如我們原先推測的那樣,在不為人知的宇宙深處,一定有數量眾多、質量超大的黑洞巨無霸,正藉助著星際塵埃的隱蔽,在暗地裡不斷發展壯大著。」
B. 劍橋大學的時間怪獸鍾有什麼故事
在英國劍橋大學基督聖體學院的路口,有一面價值百萬英鎊的大鍾,啟示人們不要浪費時間。
它是一座獨一無二的怪鍾,設計者是約翰.泰勒博士。他設計的這個面鍍金的計時器直徑1.2米,頂部有一個巨大的螞蚱被稱為"吃時者",沿著鍾外圍的60個銳齒不停爬行;每一分鍾開始時它就會把嘴巴張開,每一分鍾的第59秒又猛然合上;底下的時鍾則沒有指針,而是以3圈圓形的LED燈由外向內代表秒、分、時。
最特別的是,這個時鍾的時間不完全准確。泰勒是想把時鍾展現成一隻侵吞時間的猛獸,因為每一分鍾一旦過去,你就不可能再把它追回來。
C. 一天三餐的最佳時間
現代人習慣於一日三餐,但實際上,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餐。由於當時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所以即使兩餐也要根據身份來區分。《墨子·雜守》記載,士兵每天吃兩餐,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餐稱為「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進餐。第二餐稱為「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食。在古代,進餐時間還有講究,如《論語》中所說「食不時不食」。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視為越禮行為或特別犒賞。《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聽聞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以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有了早、中、晚飯的區分。早飯在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記載:「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反映了人們對時間流逝的不同情感,其中包含惜時者的感慨。關於為何是三餐而非兩餐或五餐,這要從一個古老傳說說起。
一百年前,人們生活艱難,食物匱乏,有時三天才能吃一頓飯,有時甚至要每隔五天或六天才能吃上一次,因此總是感到飢餓,盡管他們日夜勞作。春天真正可憐這些人。
天堂的皇帝看到人類不斷勞作卻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感到同情。他下令他的使者寶路星降到人間,告訴人們:「如果你精力充沛,可以三天吃一頓飯。」
然而,寶路星誤解了命令,迅速降落到地球,並向人們宣布:「皇帝說你們應該每天吃三餐,而不是餓死。」當他返回天堂並向皇帝報告時,被處罰,命令他降到地球幫助農民耕作。「我告訴你要告訴他們,皇帝說他們應該三天吃一頓飯,但你現在給他們每天三餐。想想看,農民只有兩只手和兩只腳,他們如何准備每天三餐?這是你的錯誤,你必須留下來幫助農民耕作,使他們能夠每天吃三餐。」
因此,寶路星降到地球,並幫助農民耕作。這些動物原本來自天堂,是人類清晨和傍晚精力最充沛、記憶力最佳、消化酶最活躍的時候。因此,早餐最好安排在早晨七點鍾左右,晚餐最好安排在傍晚五點半左右,這時消化率最高。但由於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大約為四至五個小時,加上肝臟的轉化能力有限,因此中午必須進餐一次,時間最好安排在十二點鍾左右,這時也是食慾最旺盛的階段。其他時間就不需要加餐了。
此外,有關專家指出,一天三餐並不科學,每隔三小時就應吃一頓飯。英國劍橋大學的營養專家宣布,最時尚的健康飲食習慣是要關心每次進餐的時間,而不是僅關心餐盤中裝有什麼食物。
此前有營養專家認為,下午四點至七點之間是我們每天攝入主要食物的最佳時間。但英國飲食協會的專家菲利普通過研究證明,這一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在這之前人體經受飢餓煎熬的時間過長,不利於健康。
那麼,什麼樣的進食時間才是科學的呢?英國劍橋大學的營養專家根據人體新陳代謝規律,制定了一個科學的進餐時間。早餐在早晨七點至八點,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之間可以加餐,午餐在下午一點,下午四點至五點之間可以再加餐,晚餐在傍晚五點半至七點之間,晚上九點至十點之間可以加餐。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晚上八點至九點之後不宜進食,以免影響睡眠和消化。
D. 劍橋大學的資料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斗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被合稱為「Oxbridge」。是世界十大學府之一,81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此校。劍橋大學還是英國的名校聯盟「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歐洲的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Coimbra Group)的成員。現任校長是艾利森·理查德。
劍橋大學所處的劍橋(Cambridge)是一個擁有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距英國首都倫敦不到100千米,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被命名為「劍河」(River Cam,也譯作「康河」),早在公元前43年,古羅馬士兵就駐扎在劍河邊,後來還在劍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橋,這樣,河名和橋加住一起,就構成了劍橋這一地名。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在這個鎮上,此外還有20多所教堂。
校徽劍橋大學有31個學院,有三個女子學院,兩個專門的研究生院,各學院歷史背景不同,實行獨特的學院制,風格各異的35所學院經濟上自負盈虧;劍橋大學負責生源規劃和教學工作,各學院內部錄取步驟各異,每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微型大學,有自己的校規校紀。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和15世紀陸續建立。
劍橋大學的許多地方保留著中世紀以來的風貌,到處可見幾百年來不斷按原樣精心維修的古城建築,許多校舍的門廊、牆壁上仍然裝飾著古樸庄嚴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麗的畫面。劍橋大學有教師(教授、副教授、講師)1,000餘名,另外還有1,000餘名訪問學者。劍橋大學共有學生16,900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72%的研究生來自其它大學,研究生中42%是國外留學生,女生佔36%。大學校長為女王丈夫菲歷普親王(他同時兼任牛津大學校長),設一名常務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劍橋大學的學生參與多種業余活動,其中劃船是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劍橋大學各學院間經常比賽,而且劍橋大學每年都會與牛津大學舉行劃船比賽。各學院間還舉行其他各種體育比賽,包括橄欖球、板球、國際象棋等。
該大學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九。 [編輯本段]【組織結構】劍橋大學實際上只是一個組織鬆散的學院聯合體,各學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統一的劍橋大學章程,該章程是由大學的立法結構起草通過的,每年還會修訂。劍橋大學只負責考試與學位頒發,而招收學生的具體標准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並自行招生。
劍橋的35個學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萬人左右的小鎮里。這些學院建於不同的時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歷史了。就像它們的建築一樣各具特色,每個學院都有各自的風格和獨立的個性。
�
大學與學院雖相輔相成,卻是不同的實體,在經濟上也是獨立的。大學是公有制,由國家撥款,而學院則為私有,自謀生路,自負盈虧。大學負責研究生的,而學院則負責本科生的招生,數量則由大學統一規劃。所有學生的教學是由大學負責的,而學院負責學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業余輔導。每年年底,大學按照各學院本科生的成績,按一定規則打分,把學院排隊,促使學院之間相互競爭。�
劍橋大學的校長是由學校參議院選舉產生的,一般都由社會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擔任。校長一職是象徵性的,校長很少介入大學事務,一般只負責頒發榮譽學位和出席學校的各種慶典等,雖然他也可以給副校長和大學管理人員提供建議。真正負責大學日常事務的是副校長,由大學會議(Council)提名,劍橋攝政院(Regent House)投票任命。副校長下面還有多位助理副校長,負責專門的領域,協助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攝政院是大學最高立法與權力機關,由各學院的教職人員組成,有大約3,000名成員。他們可以制訂或修改學校規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長、大學會議成員、頒發學位和榮譽學位。決策的制定分兩種:第一種是較簡單、意見同意的動議(如任命校長和大學人員),一般都由大學會議提出,發表在劍橋校刊上發表公告,如果在10天內沒有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通過。而如果是由大學會議以外人士提出的比較復雜、重大的動議,則也是由提案人先將動議發表在校刊上,然後舉行公開辯論,最後在提案人考慮過所有意見後,建議攝政院修改提案,然後再發表在校刊上,如10天內無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通過。但如果有一定數量的成員認為有必要,則攝政院需舉行投票。投票是通過郵寄方式完成的。當攝政院召開會議時由校長主持,如果校長不在則由副校長主持,如副校長也缺席則由其指定的某一學院院長主持。現在幾乎所有的事務都不必開會就可解決,但每年6月份必須召開4次會議,核准學位的頒發。此外如果劍橋大學需要頒發榮譽學位之前攝政院也需開會表決。
劍橋大學參議院曾經是最高立法機關,但是目前唯一的職責是選舉校長。參議院成員包括所有獲得劍橋大學碩士以上學位的學生或教授。
大學會議全稱參議院會議,負責日常行政工作,成員共21人,包括校長(但一般不出席)、副校長和19名由選舉產生的成員。19人包括4名學院院長代表、4名教授代表、8名來自攝政院的其他成員和3名學生代表(其中至少有1名是研究生)。前三類成員由攝政院選舉產生,學生代表則由學生選舉產生。 [編輯本段]【課程設置】一般來說,英國的學制要比美國的短。劍橋大學的本科生一般是三到四年。上完三年,就可得到學士學位;上完四年,下來就是碩士(MA);如果三年拿到學士學位後就參加工作,一年以後也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再交論文,直接申請碩士學位。所以嚴格說來,劍橋大學沒有真正的碩士,碩士學位只是一個過渡。副博士是劍橋和牛津的一個稍具特色的學位,因專業不同,一般是兩年,授課一年,論文一年,(經濟系為一年的課程加論文)。如果課程的考試成績(一般是四門課)超過65分,就可直接轉為博士,再讀兩年就可獲得博士學位。副博士和碩士的區別有三個:其一,副博士的一年或兩年時間是可以計算到博士的時間,而從碩士直讀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其二,如果你的最終成績在65分以上,學校可以為你提供開放的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如兩年),你隨時可去上學,再繼續你的博士學業;其三,劍橋規定,如果你拿到副博士學位後,工作滿一定年限,你也可直接提交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學校根據你的論文質量和工作業績,可授你博士學位,而碩士則無此殊榮。但由此途徑得到博士學位是不太容易的。
<strong id="bks_aetohq4k"> [編輯本段]【學費】文科和數學每年約8,000英鎊,科學音樂建築地理約9,300英鎊。另付學院費,本科生約3,670英鎊,研究生約1,676英鎊。 [編輯本段]【專業設置】建築和藝術史系;古希臘和羅馬語言文學系;神學系;英語系;現代和中古語言學系;音樂系;東方系;經濟系;教育系;歷史系;法律系;哲學系;社會和政治科學系;地球科學地理系;工程系;數學系;物理化學系;考古和人類學系;醫葯醫學系;計算機科學技術;土地經濟系;管理系;生物系 [編輯本段]【學校歷史】12世紀,聖芳濟修士、黑袍修士和卡莫修士,來到這片平坦、潮濕的沼澤區定居,劍橋鎮由此誕生。
1209年,牛津大學的兩名經院派哲學家被控謀殺了一名妓女,牛津市法庭將他們判處絞刑。為了表示抗議,牛津教師們有一段時間停止授課,紛紛離去,其中一部份人來到了劍橋鎮。 離開,重建,這不是什麼不尋常的事;萊比錫大學也是一部份人從布拉格大學分裂出來後創建的。可為什麼將這所大學建在劍橋,而不是在北漢普頓或斯坦福德呢?它們也是繁華的市鎮,也有牛津的大學生住在那裡。為什麼不是在倫敦呢?或在一座林肯這樣的主教座堂城市呢?當時那裡已經有一所主教教堂學校了。
盡管在劍橋創建大學的情況模糊不清,根據記載:面對懷疑的市民,一群教師和大學生成功地爭取到了王室和教會的保護,這是不穩定時代的基本條件。最遲1225年左右,劍橋的教師們就從他們當中選出了一位校長,他的權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國王的批准,大學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來。不久之後,1233年,格雷戈爾九世教皇也批准了,這種教會特權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說起這一點,劍橋的大學檔案員伊麗莎白·麗德哈姆-格林洋洋自得(「劍橋經常後於牛津起步但總是先於牛津完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亨利希三世及其繼承人的法令確保了這兩所大學的壟斷地位。一直到19世紀,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劍橋都是英國僅有的大學。歐洲其它地方沒有哪裡有這種壟斷的。
跟牛津一樣,劍橋的這所大學一開始也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們在租來的房子里講課和生活,哪裡有地方就在哪裡。大學生們從一開始就住在旅舍(hostel)里,由店主負責監督。1280年,在這種私人旅舍被有著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學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經有34家這種大學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證學院的持久性和獨立性。
12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爾夏姆主教創辦了劍橋的第一所學院,彼得豪斯學院。直到學院章程它依照的都是比牛津的它早20年的主教學院、默頓學院的模式。彼得豪斯學院設有一位院長和十四名院士,兩位大長老負責每天的禮拜,兩名財務主任負責財務管理,一位募捐負責人,能付得起錢的時候就還請有一名門房。除去二、三名貧困學,這是一個獲得學位者的群體,一個高級大學生機構,按照的是巴黎索邦學院的模式。直到愛德華二世創建的國王學院,才在14世紀初期形成了指導性方案:以學院作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集體。人們稱那些學生為國王的孩子們,他們確實還是孩子,入學年齡:14歲左右。
當時上大學的都有些什麼人呢?首先,主要是小地主和城市的上層社會將他們的兒子們送來劍橋,貴族和鄉紳比較少。中世紀早期學生的生活環境像修道院一樣嚴厲、貧窮。經常是只有神學博士,即獲得博士學位的神學家,有權得到一個自己的房間。其他的所有院士都跟一組大學生同居一室――聖約翰學院規定:「一張床上不超過二人,除非他們不滿14歲。」清晨和晚上必須做禮拜,坐在簡陋冰冷、地面鋪著乾草的教室里聽講座、進行辯論。沒有體育活動和有組織的業余時間。惟一的調劑:城裡的小酒館和夫人們。早在1342年就有人對大學生和大學教師們時興的越軌表示不滿了:「光頭本是他們的地位的標志,他們蔑視這一標志,女人似地將頭發長長地披在肩頭,或者燙成卷發、塗脂抹粉(……)他們穿毛領長袍、紅綠色格子的鞋,圍很長的真絲圍巾,他們手指上戴著戒指,腰纏又寬又貴、嵌有人物和黃金的腰帶,腰帶上掛著劍似的刀子。」
當時一學年就分成三學期了。和中世紀所有的歐洲大學一樣,在劍橋,基本課程設有七門「文科」, 人們也稱它們是「不能謀生的藝術」:老一套的語法、邏輯學和修辭學三學,然後是算術、音樂、天文學和幾何學四學,另有三門哲學:玄學、道德哲學和自然哲學。七年學習後,誰通過了文科考試,就成了文科碩士,有權授課。可是,如果有誰想成為法學、醫學或神學博士,在王室或教會發展,他們就得再熬過十年――整整十七年,沒有分文助學金。
牛橋畢業生從前就有最理想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1348/49年的那場奪走了英國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後,對受過良好教育的牧師、管理人員、法學家、醫生的需求增加了。1370年前後劍橋共有八所學院,大約20多家旅舍。整個大學有將近700人,不及今天的一個女王學院的多。直到15世紀,牛津的這位窮表弟才具有了跟他的老夥伴同樣大的規模,雖然影響還不及它。
中世紀的學院也是靈魂得救的保障措施,它們有還願教堂,必須長期在那裡為他們的資助人做彌撒。創辦一所學院被視為宗教行為,就像捐資修建一座修道院或一幅祭壇畫一樣。劍橋早期的學院創建人絕對不只是教會人員。也包括國王和他們的女人,像伊麗莎白·德·克萊爾和彭布羅克伯爵夫人這樣的上層貴族的太太,國家官員、商人,主教相當少。基督聖體學院的監護人最為特殊,它是劍橋(和牛津)惟一一座由城市的兩個行會共同創辦的學院,1352年――30年後,市民們險些又將它毀掉。
在中世紀的大學城市裡,「市鎮」和「學院」之間的摩擦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大事。早在1231年,亨利三世國王就代表大學生們向劍橋市長抱怨房租太高了。反過來,市民們又對大學的各種特權不滿,從對酒館營業執照的監督到自己享有審判權,這是13世紀以來所有的英國君主即位時答應這兩所大學的――這一形式一直持續到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統治時。憤怒積聚起來,1381年農民暴動襲擊了劍橋。暴民們在市長的率領下搶掠了大學生宿舍、學院和聖瑪麗學院里的大學保險箱。文獻被毀,文件和圖書被堆在市場上燒掉了:「不要牧師們教書,不要!」
城市必須為1381年的騷亂做出痛苦的賠償。國王重新加強了大學的地位。它後來還監督劍橋鎮的度量衡、秤砣和生活用品價格。它甚至檢查城市市民的業余活動,足球和演戲、斗雞和斗熊。直到1856年議會頒布了一項法令,大學才失去了它的監督城市的集市和年市、頒發酒館營業執照和自行判決的權利。但它一直將它的不讓學生們受到最危險的誘惑的古老權利保持到1894年,即批准逮捕妓女和演戲的權利。直到1974年,大學在市議會里都有四名自己的代表。直到21世紀初,布萊爾政府才成功地剝奪了劍橋大學最後的特權,該特權可以追溯到理查德二世1382年的一封文件:頒發葡萄酒許可證的權利。
使中世紀的城市形象變化最大的莫過於興建學院,最激怒市民的莫過於大學地皮的擴張。當您坐在國王學院前的矮牆上時,您就很容易想像:牆後的草地上曾經密密麻麻地蓋著一排排房屋,一條條胡同通向河流,那座著名禮拜堂所在的寬敞庭院和草地曾經是一個完整的城區――1441年,亨利六世國王虛榮地興建學院,將它拆除了,平整了。那裡曾經坐落著數百座手工業者的住房和商店,沿著曾經的米爾恩街分布,一條跟河流平行的主要街道,只能從它的剩餘部份辨認出它的走向來:北起三一胡同,南至今天的女王胡同。那是一場模範性的城市改造,或許已經有了炒地皮,無論如何是一場徹底轉變結構的開始。河畔的手工業區變成了校園,歐洲最漂亮的學院公園之一,後園。
這期間大學建起了它的第一幢自己的大樓,有課堂、會議室、圖書館和管理大樓的老學堂(1350年-1475年)。別的學院都圍繞著這個學院核心:克萊爾學院、三一學堂、岡維爾學堂。劍河邊的倉庫、造船廠和碼頭也漸漸地消失了。1500年前後,劍橋有十幾所學院,大多數位於高街和劍河之間,南起已經位於城牆外的特蘭平頓門旁的彼得豪斯學院,北至後來的三一學院和聖約翰學院的所在地。這一發展很明顯:大學在城市西區擴張,東區仍然以town(市民)為主,而不是gown(學袍)。
人文主義思想也隨著印刷術傳播開來。歐洲這場古典精神的偉大復興運動最傑出的代表是來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伊拉斯謨來到劍橋。他來了,咒罵這里的氣候、走了味的啤酒、差勁的抄寫員,實際上是對一切都不滿,斷斷續續地呆了近三年。從1511年到1514年他住在女王學院,教授神學和希臘語,寫作,翻譯,出書,通信,有著無人能及的旺盛精力和優雅文風。伊拉斯謨對於劍橋不僅僅是一名佈道者。原始資料研究取代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重心從神學轉到了雄辯術,從培養牧師轉到了培養有學問的國家棟梁。從此以後,古代語言和文學在英國大學的教學課程里長期佔有重要地位。劍橋人文主義者對希臘語和希伯萊語的興趣帶來了聖經和古代宗教著作的校勘版本。這里也是改革的溫床。
將伊拉謨斯召來劍橋的那人是他的朋友約翰·費希爾,他在這一發展中起了關鍵作用。他是女王學院的院長,羅切斯特主教,擔任大學校長30年,是一位學者和影響巨大的組織者,而且還是亨利七世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的懺悔神父。這位虔誠的院長不是建議她將財產捐給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而是建議她將她的靈魂的救贖和劍橋聯系在一起:先是捐助一個神學教授席位(1502年),劍橋最早的教師職位,然後是一所學院,基督學院(1505年),身後又捐建了第二所學院,聖約翰學院(1511年)。亨利七世完成國王教堂也要歸功於約翰·費希爾的參與。巨額的捐助,學生人數的增加,人道主義的教學計劃,這一切都使劍橋大學在幾年內上升為一所歐洲級別的大學,首先是和牛津處於同等水平。約翰·費希爾是位改革家,但他信奉正教。他將溫和的伊拉斯謨召來了劍橋,讓人公開焚燒馬丁·路德的作品。到頭來他自己站在了斷頭台上。他的對手中包括一位耶穌學院從前的院士,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默。他提醒亨利希八世國王,說劍橋的神學家們同意對棘手的教會權益的決定權做出有利於他的解釋。在威脅性的強迫之下,大學同意了,但大學校長不同意。1535年,約翰·菲希爾被當作大叛徒處決了,400年後他又被奉為聖徒。
和較為保守的牛津不同的是,劍橋的教師們願意接受路德的新教學說。他們於1521年聚集在國王學院的白馬酒館,討論從德國傳來的這一新理論。人們稱這一同情者的團體「小德國」(Little Germany)。要不是它們的酒館早就被拆除了的話,我們肯定會在那裡讀到這樣的牌子:「英國新教的先驅者們曾經在此喝酒。」休·拉蒂默、托馬斯·克拉默、邁爾斯·科弗代爾、馬修·帕克、威廉·廷代爾――作為聖經譯者、主教和大主教,「小德國」的這些朋友們為在英國傳播宗教改革做出了決定性貢獻。兩本書起的作用特別大,廷代爾的《聖經》和克拉默的禮拜書《公禱書》。
亨利希八世本人從來沒有對劍橋產生過特別的興趣,卻向大學捐贈了五個王家教授席位,這屬於時代和它的火焰式國王的自相矛盾。在這個突破的時代,王室需要牛津和劍橋充當可靠的管理人、法學家和牧師的儲備室,充當政府的學院支柱。因此,亨利希八世本人最終於1546創辦了一所學院,將兩座較老的學院合並成一座規模更大、超過了迄今所有學院的新學院,三一學院,這不僅僅是貴族自由的標志。至今它仍是劍橋惟一的一所不由院士選舉、而由王室根據首相的提議任命院長的學院。
1553年,亨利希的女兒、信奉天主教的瑪麗亞·都鐸登上了英國的王座。異教徒委員會成立起來了,學院院長都被撤職了。劍橋的三位革命先驅,克拉默、拉蒂默和里德利,都被燒死在牛津的火刑堆上。一些新教徒逃去了大陸上,有一些入土後也得不到安寧。1556年2月6日,新教神學家馬丁·比塞和保羅·法基爾斯的屍體被挖出,他們的棺材被用鏈子縛在樁子上,抬到劍橋的集市廣場上焚毀了,好像它們是異教的復辟者似的。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信奉新教,在她的統治下,大學漸漸得到了鞏固,這次王位更替影響深遠。人們繼續激烈地爭論聖經和教會的權威性。承認英國國教的宣誓使許多人陷進了一場良心糾紛、無論是天主教徒還是完全忠於伊麗莎白一世的清教徒都一樣。這位「處女女王」引進了院士必須獨身的戒律,只有院長例外。從1570年起,這一禁止結婚的命令就被納入了大學的規定――正式地直到1861年。創建了新的學院。埃曼努爾學院(1584年)和悉尼·蘇塞克斯學院(1596年),兩個學院都旨在促進新教,為了顯示它們和信奉天主教的歷史決裂,兩座禮拜堂最初都是坐南朝北,而不是坐西朝東。
伊麗莎白一世只來過劍橋一回,那是在1564年夏天,她更喜歡「親愛的牛津」,並且資助它。可在她長時間的統治期間,劍橋大學前所未有、以後也再沒有這樣接近過王位和權力。她的大臣,伯利男爵威廉·塞西爾,在他的母校擔任校長近四十年。劍橋的畢業生相繼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任職於國家和教會的高級部門。
隨著宗教上的穩固,大學生的人數也從1570年的1630名上升到1620年的3000名左右。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紳士」――下等貴族的兒子們前來就讀了。當時形成了三類大學生:貴人(noblemen),他們支付昂貴的學習費用,不用考試就能拿到學位,作為fellow commoner和院士同桌用餐,這是他們的許多特權之一;公寓生(pensioners),來自中等階層的大學生,他們支付住宿和學習費用,但少一些;最後是sizar們,來自貧困家庭的助學金領取者,免除了費用,但必須在學院里從事服務。大學的三種社會等級的教育基礎是16/17世紀發展形成的導師制,同時也是學院經濟的一部份。年輕院士靠當導師維持生活。
數百年來,劍橋城只是這所大學的後花園,是廉價勞動力倉庫。早在1954年,愛爾蘭劇作家肖恩·奧卡西訪問過劍橋後就寫道:「這座城市擠在、彎彎曲曲地緊挨在學院建築的周圍,給人的印象像是一個沒落的小夥子想期望一位富親戚賜給他一個工作。」學院越擴張,它們對門衛、校役、清潔女工和匠人的需求量就越大。城市仍然相當小――1801年首次人口普查時,居民人數才不足9000人――是繁華農業經濟中心的一個小鎮。這里住著農民、石匠、啤酒釀造工人、裁縫、鞋匠、商人。城裡沒有大房子,有錢人住在周圍的庄園上。但是,全國各地的客人、倫敦的馬車、大陸的商人,他們每年都要來劍橋一次:在九月份,來趕斯圖爾橋年市。
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們更喜歡牛津;他們將劍橋當作前往新集市賽馬時中途休息的地方。當詹姆斯一世1614年留宿三一學院時,整個學院里禁止吸煙,因為眾所周知,這位國王厭惡吸煙。為了供他消遣,教師們安排了一場哲學戲,一場有關「狗們是否進行三段論」問題的辯論表演。最後得出結論,狗不能思維。那位君主聽後說,他的狗是例外。教師們鑽牛角尖地高聲附和。毫無疑問,劍橋是一個精神活躍的地方,充滿神學和政治的辯論,獲益匪淺的不光是年輕的彌爾頓。在悉尼·蘇塞克斯學院,學生奧利弗·克倫威爾接觸到了加爾文教的思想,1640年他以一票的優勢代表劍橋被選進了議會――「那惟一的一票既毀了教會也毀了王國。」聖約翰學院的院士、詩人約翰·克利夫蘭議論道。和城市不同的是,內戰爆發時,大學繼續忠於王室。1643年克倫威爾返回來,將學院變成了軍營,將劍橋變成了東英吉利議會運動的司令部。大多數院長丟掉了他們的官職,有一半院士,共200多人,被解僱了;有些逃去了查爾斯一世駐陛的牛津。威廉·道辛受議會委託,想毀掉學院里從改革中倖存下來的一切:天使、聖像、各種顯示羅馬教皇權力的東西。不管這位塑像破壞者做得有多野蠻,他也反映了克倫威爾的許多同時代人極其虔誠。
「祈禱和佈道時謹防睡眠,因為那是死亡之睡眠。」1660年前後三一學院的學生規章里寫道:「不下棋或很少下棋,因為它雖然是一種機敏的游戲,但太單調太費時了。制止足球,因為它是一種粗魯的、激烈的運動,更適合小丑而不適合學生。」
在君主制復辟之後,統一行為又恢復了英國的舊規定。王室的寵兒被指派來擔任大學校長。對教師的雇請也連續幾十年反映了王室繼承人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信仰變換。在此期間,能夠以笛卡爾的堅定不移進行研究和教學的不光是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們,一個自由宗教哲學組織:「道理是主的燭光。」信仰尋找理性的理由,理性發現了一種新的宗教,自然科學。倫敦皇傢俱樂部(1660年)成立後設立了數學、化學和天文學的教授席位。艾薩克·牛頓這顆明星在劍橋上空閃耀。但學生們最熱烈的爭論是在咖啡館里舉行的,清教徒們和理性主義者都在那裡享受這一新的時髦飲料,享受清醒的狂歡。學說、學院的流言蜚語、學生詩歌、不久又有了第一批報紙,都在咖啡館里流傳。這些網吧的先輩變得如此流行,校長和院長們不得不於1750年頒布禁止上午就去咖啡館的禁令。不同於牛津的是,當時劍橋和倫敦之間的往來還相當少。直到1792年才有了一輛直達的定班郵車。倫敦――劍橋這一段它要走七小時一刻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