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15各大學校校慶時間
1. 廣州市省屬學校及市屬學校有那些
省屬:
1、華師附中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華附」)校址在廣州市東郊石牌,是一所由廣東省教育廳和華南師范大學雙重領導的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1952年,由中山大學附中、廣東省文理學院附中、嶺南大學附中、華南聯合大學附中合並而成;前身可追溯至1888年建立的廣州格致書院;1983年,由華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改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1978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
據2012年05月10日搜狐網顯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有高中、奧校初中共36個班,學生約2000人,教職工200餘人。
2、省實驗中學
廣東實驗中學(簡稱 「 省實 」 )是直屬廣東省教育廳領導的省級重點中學,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廣州市實驗中學創建於1986年,學校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現有教學班35個,在校生2000餘名,教職工140餘名,其中高級教師13名,具有本科學歷教師50餘名。
市屬:
1、廣雅中學
廣東廣雅中學成立於1888年,初名為廣雅書院;1912年成立廣東省立第一中學;1935年更名為廣東省立廣雅中學;1950年成為廣東廣雅中學;1969年改為廣州市第五十四中學;1978年復名為廣東廣雅中學。
廣東廣雅中學是著名的重點中學,廣東省首批省一級學校、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中學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前身是由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與湖北自強學堂、兩湖書院、上海南洋公學並稱為當時中國四大書院。
據2015年1月學校網站顯示,廣東廣雅中學校園面積10.5萬平方米,廣雅中學有教學班44個,其中內地新疆班4個,學生2200多人。
2、執信中學
廣州市執信中學簡稱執信中學,廣州市執信中學是廣東省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廣州市執信中學是1921年孫中山先生為紀念民主革命家朱執信先生親手創辦的一所紀念性學校,初名私立執信學校。
1928年秋,改校名為「執信女子中學」,1943年,改為「省立執信中學」,1953年,改為廣州市第一女子中學,1966年,改為紅女中學,1969年,更名廣州市第55中學,1978年復名為廣州市執信中學。
截至2014年,廣州執信中學有執信南路(本部)校區和109中校區。高中52個教學班,初中18個教學班規模,學生人數共3515人。 專任教師262人。
3、2中
廣州市二中蘇元實驗學校是在2008年,由廣州市蘿崗區(現黃埔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和廣州市第二中學聯合創建的全日制寄宿的民辦初中。
它座落於廣州市黃埔區開創大道水西路、廣州市第二中學科學城校區北側,校區總用地面積20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131平方米。
4、6中
廣州市第六中學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建立的黃埔中正學校。廣州市第六中學是廣東省首批全國示範性高中,廣東省一級學校,廣州市重點中學。截至2014年1月,廣州市第六中學有高中3個年級56個教學班。
5、廣大附中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首批具有實驗性、示範性和先進性的「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是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
學校創辦於上世紀50年代,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幹部子弟學校」(俗稱「八一中學」),後曾在70年代更名為「廣州市第53中學」。1981年,該中學與廣州師范學院合作,成為其附屬中學,故更名為「廣州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簡稱「廣師附中」,「廣附」);
2001年,廣州師范學院合並至廣州大學,「廣州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更名為「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廣大附中「,「廣附」)。2010年,廣附迎來了50年校慶,全國政協葉選平副主席、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將軍為學校親筆題詞。
6、鐵一中學
廣州市鐵一中學(原鐵道部重點中學)創建於1952年,先後易名為「廣州鐵路職工子弟學校」、「廣州鐵路中學」、「廣州鐵路第一中學」。為廣州市直屬公辦完全中學、廣州市高中招生提前批進場錄取的重點中學之一、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根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校本部和亞運城兩個校區,廣州市鐵一中學亞運城校區規劃用地78.68畝,建築面積達到45272平方米,有教學班60個,學生3000人,開辦48個班(初中30個班,高中18個班)。
7、協和中學
廣州市協和中學是中國廣州市荔灣區的一所全日制高級中學,是廣州市教育局直屬重點中學、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一級學校。協和在1949年後校名多番變更,直至2001年才恢復「協和」二字;但其校徽被換成「阿拉神燈」後仍保持至今。
協和原本的粵拼英文校名「Heep Woh」依舊沒有恢復,校歌也未從普通話版恢復至正統的廣州話,而香港四分校則一直沿用至今。
8、廣東華僑中學
廣東華僑中學是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州市基礎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基地,廣州市教育局直屬唯一「僑」字型大小完全中學。
該校前身為四邑華僑中學,於1946年由台山、新會、開平、恩平等地愛國華僑集資創立。1950年政府接管後更名為「廣東華僑中學」。
據2015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廣東華僑中學佔地面積15050平方米,有34個教學班,有教職工200餘人,專任教師180餘人,擁有起義路和金沙洲兩個校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實驗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廣雅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執信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二中蘇元實驗學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第六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鐵一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協和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華僑中學
2. 關於大學校慶的文章5篇
校慶是大學回顧歷史、 反思 辦學成就、展望未來的基點,充溢著 教育 意義和 文化 內涵。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大學校慶 文章 ,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校慶文章1
十一月的江農,豐沛的 雨水 中夾雜著花草的芬芳,風吹過樹梢上稀薄的雲煙,回憶在風中點亮。夏日燥熱的午後,蟬聲清晰而明亮,獨自穿行於這片小樹林,這是我與江農的初見。
石板鋪出的小道,茂密的草叢,散落在地上的松果,高大挺直的樹。三三兩兩的行人不時走過,或 說說 笑笑悠然自得,或表情嚴肅行色匆匆。而我,只想停在這里,看看這片神秘的樹林,在炎炎夏日中樹蔭帶來的清涼中,感受樹蔭後所隱藏的那段關於江農的時光。我看見她年輕時姣好的容顏。那時候,剛抽出嫩芽的樹是青翠欲滴的模樣,還沒有散落滿地的松果,也沒有如此茂密的草叢,小道上也沒有鋪上石板,唯有蟬聲是那麼清晰悅耳。這樣再簡單不過的她,就足以令人傾倒而愛慕不已,那時候,人們愛慕的是她的容顏。我又看見,小道鋪上了石板,行人越來越多,卻是來了又換不曾停留。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風霜雨雪中,她獨自承受著歲月無情的變遷,石板路漸漸被磨舊,刻上時間的痕跡,她年輕時姣好的容顏也已不再。而她,仍然只是靜靜的笑看雲淡風輕,或許在她心中,往事如煙,卻留下了最好的積淀,她要做的只是一直在這里。那時候,人們愛慕的是她的篤定。冬日寒冷的清晨,寒風刺骨,再次走進這片小樹林,再次走上這條石板鋪出的小道,一切還和初見時一樣,夏日那響亮的蟬聲,早已被晨讀聲所取代。放慢腳步,我看見她終將老去的面龐。依舊有散落滿地的松果,風吹過樹梢,雨滴落在石板上,沖刷走覆蓋在上面的泥土,留下的是時光的痕跡;而時光流逝,鉛華洗盡後的江農,留下的是一百一十年的歷史積淀。
我們愛慕的,是江農的底蘊,即使那段鋪在石板上的時光將她變成最蒼老的模樣,也依舊遮蓋不住她所蘊藏的最深的積淀。
關於大學校慶的文章2
時光的流淌中,我已經在這個承載我的夢想的校園里度過的快兩年的時間了,在這里,我追求著我生命中動人的章節,譜寫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調。而在驀然回首中,我驚奇的發現。這里已經成了我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地方,許多種情感在心中盪漾……
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走入這里的感受:全新的教學區、高聳的鍾樓、嫩青的草坪……鬱郁蔥蔥,一切都充滿了年輕的活力和生機。學校給我留下的另一個感覺就是大!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自己去上課。偌大的校園,一臉的茫然,卻找不到上課的地方,而今想想那份純真的感覺,依舊覺得溫暖。現在校園的一切都變得熟悉了,好多的地方都留下了我征程的足跡--或者快樂,或者憂傷。
也許是因為校園是新校區,所以文化底蘊與別的學校有些差距,但是徜徉在這里,依舊可以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韻味流露其中。我很喜歡學校的湖,湖水很藍很清,特別是在盛夏的季節里,喜歡在落日的余暉中,坐在湖畔,一個人仰望校園的天空。那時喧鬧了一天的校園也靜下來了,太陽也慢慢的收斂熱情,一切都是那樣的靜謐……深藍色的天空也慢慢變淺,裊裊婷婷,綽綽約約,光和影有著不同的旋律,那朦朧中漏出些清麗。用眼睛裝滿天空的藍,心中是那樣的心曠神怡。心情不是很好的時候,喜歡漫步在平滑的石板路上,路兩旁鋪滿了鮮花,空氣中滿是清新的氣息和花香。匯成縷縷的清香,漫過原本疲憊的心,釋放著一種情懷。
如果說美麗的校景讓我陶醉,那麼,學校里蘊含的活力就讓我為之不斷的進取和努力。課堂上,老師用他們最淵博的思想給我講授著知識的內涵。讓我們心中滿載著無比充實的愉悅--語文老師的睿智;高數老師的敏銳;舞蹈老師的優雅……這一切的一切都激勵著我們學習。而學校也很重視學習,為了讓大家有更融洽的學習氛圍,學校每個月都要進行教學反饋,去真正的了解我們所關注的問題,來幫助我們……如果說知識是課堂和內涵的結合的結晶,那麼圖書館就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個精神家園。沒有課的時候,喜歡到那裡去消磨時間,在文學庫里,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時光隧道中,攝取著文學殿堂的寶物;在社科庫中,學會在沉思中尋覓哲理的深奧,然後用一種全新的感覺去充盈生活。心情慵懶的時候就到自修室去找一個靠窗的地方坐下,看著陽光射過透明玻璃的樣子,耳邊傾聽著輕輕響起的沙沙筆聲和嘩嘩的翻書聲,給原本散亂的心注入了無限的振奮,於是也就在不知覺中投入了這個隊列中開始努力的學習。
淵博的知識是年輕夢想永遠不變的追求,只是在這里,更有了一種關愛的氣息。讓人感動……「輕輕地捧著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乾,這顆心永遠屬於你,告訴我不再孤單。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緊緊地握住你的手,這溫暖依舊未改變。」簡單的詞語,卻演繹了一種最純真的情感,依然記得那個寒冷的冬日,大家為了將一份年輕的生命維系,自發的為患病女孩捐款的情景,冰冷的寒風肆意的飛舞,而我們的心裡卻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其實在我們目光不及的地方,有那麼多的人在默默地關愛著我們。這或許就是生命的一種感動吧,而學校教給我的也許就是一種滿懷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面對未來,面對我們周圍的一切的一切。
關於大學校慶的文章3
每一次大的經歷都能引起人們和社會巨大的反思,這種經歷不管是喜事也好還是災難也好,都有這樣的一個功效。這種反思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回首往事,無論是08年的奧運盛會,還是不幸的汶川地震,都帶給了中國人心靈上極大的反思,精神上的洗禮。可以說也是中國人精神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吧。
前幾天巧逢母校百十華誕,有幸參加了這個盛大的節日,除了有節日的高興喜慶之外,心中也有好多以前沒有過的感受。
一個人雜樣才算成長呢?我覺得首先他的人生不能太平坦無崎,必須得經歷幾次對他的成長過程有重大意義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的經歷幾件足以能夠引以反思的經歷,其中這個反思的過程其實就是成長的過程。這中經歷有時候單憑個人是無法創造的。必須得依靠集體來創造那種氛圍的。如果你在一個比較庄嚴的場合參加升國旗儀式絕對比你單純坐在電腦前聽過個有感覺;如果沒有入黨的經歷,單憑從影視作品上看到過這樣的場景,我想你也不會感覺到國際歌想起時的那種庄嚴和肅穆的。因此,我們要想成長,既不能錯過你的人生當中的那些重大經歷,抓住就會,在這些經歷中歷練,成長。
周年紀念大會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庄嚴的升國旗,校友及各界代表的激情演講,開幕式的禮炮、煙火,大會結束時想起的校歌……每個環節都會激起內心的一次震撼。自豪、欣慰、重任、使命,責任感頓時涌到心頭。第一次真真正正的近距離的與學校肩並肩的站在了一起。
依稀記得校慶時的那些老校友,他們的慈祥溫和沉澱了太多的閱歷和智慧。歷經滄桑仍不忘母校,百忙之中趕赴母校為母校的生日獻上自己的祝福。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在分別多年之後仍然不忘母校呢?反哺之情,可以算是一種驅使的力量。母校培養他們成人成才,如今他們有所成就,以自己優異的成績給母校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其次我覺得學子與母校之中關系是比較特別復雜的,是一種難以說的清楚的關系。曾經有話這樣形容這種關系:母校是什麼呢?母校是一個只允許你而不允許別人對它吹毛求疵的地方。仔細想想這樣的解釋很是恰當。我們可以抱怨學校這不好那不完善,可以隨意的抱怨,隨意的挑毛病,但是,當別人在你面前說起這些的時候你就會不高興。表面上是抱怨,甚至厭惡,但是,其實我們從內心上還是喜歡自己的母校是,還是衷心的希望自己的母校越來越好的,表面上的抱怨其實是一種愛的另一種方式的表達。我想這種特殊的校與生的關系是聯系母校與學子的一條紐帶,在這條紐帶的作用下,二者之間的關系不但不會疏離,反而會越發緊密。也是在這種紐帶的作用之下,驅使著一屆又一屆的學子們心繫母校,為母校的前途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次的校慶不光是學校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作為一件大事,引起了學校和學子的深刻反思。學校的反思會讓學校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能夠更好的把握方向。學生們的反思讓他們充滿了鬥志和激情,有了傑出校友的模範榜樣作用,他們在今後的學習甚至以後的工作之中有了奮斗的方向和動力。
關於大學校慶的文章4
人生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旅程,我們被人海裹挾著向前,不能回頭.每個人回想起青春,憶起匆匆那年,都會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即使時光流轉,記憶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依然如故。
此時此刻,我站在逼仄狹促孤立的美安樓前,新建的你,高高的一抹白牆上,朱紅的「美安樓」三字赫然入目,清秀雋永。你不孤獨,因為我看到的分明是呈「T」狀的氣勢磅礴的石頭建築群,以前的你,古樸厚重,連接著教學樓和食堂,承載著多少學子的溫飽和夢想。這里放縱過我的青春,這里埋葬過我的淚水,凝望著你,心裡漾起一種暖,那是掛滿你我回憶的牆,時光慢慢脫落。
忘不了,每個晚自習的課間,我和香箭般飛到4班門口,拉著紅一起沖下樓梯來到美安樓右側的小廣場——那是我們的樂園。此時,桂花的清香早已氤氳滿九月的校園,我們嬉笑怒罵、插科打諢,銀鈴般的笑聲混雜著桂花的清香飄盪在皎潔的夜空中。時時想起,心地柔軟如棉花的紅說起班上調皮男生捉弄老師時哽咽的聲音和泛紅的眼圈。常常憶及,活潑的我喜歡在清純可愛的香背後喊一聲:「班長來了」,隨之而來的是香面紅耳赤地罵我:「讓你再貧,看我不撕爛了你這張嘴。」我狡黠地大呼:「紅,救我。」咯吱咯吱的笑聲響徹了整個安靜的校園,那是一種幸福的蜜。
忘不了,多少個月朗星稀的晚上,晚自習已然結束,而我和蘇卻捨不得回家,坐在美安樓前花圃的石墩上,一起數星星,一起暢談人生,那時我們的話語猶如滾滾長江倒也倒不完。我們訴說著生命中最初的美麗與感動,我們也期待邂逅一個穿著白襯衫吊帶褲、背著書包騎著單車、脈脈含情的男生。
忘不了,中考成績揭曉那天,蘇以1.5分,我以2.5分之差和師范學校失之交臂,我們哭倒了天,哭黑了地,卻無法改變落榜的事實。對生活充滿激情的我們很快就一起拜師學藝,在裁縫店穿梭忙碌,懷揣著有一天也能漂洋過海去挖到第一桶金的美夢。當我們想重返校園時,班上女同學一起做伯父伯母的思想工作,當時的那份真誠與執著仍然歷歷在目。無法忘懷多少個夜晚我和蘇徹夜長談,而此時此刻,摩挲著你我的便箋,我分明聽到心底的那聲輕嘆,流光容易把人拋。
《當你途經我的盛放》中說:「一切終將離去,只有歲月如約而來,生死不離。」這世上,有許多東西,攔也攔不住,挽也挽不回,正如我的愛戀,你的容顏。懷念每次放學後和你一起漫步,不近不遠,相默無言,桂花的清香彌散整個校園,落日余暉拉長了你我的身影,也拉長了回家的路,時光之河靜靜流淌,歲月靜好。你是班級宣傳委員,雷鋒在你筆下活靈活現,以至於在以後的日子裡,每每到3月我心微漾。初三分班,我留在了3班,而你分到4班,擦肩而過時,又有誰能讀懂我的埋怨你的落寞。此後經過4班時偶爾有調皮男生大喊:「XX愛XX。」臉上火辣辣的感覺仍然真切,已然無法分清是否被如火的思念染紅。
「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當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時,記憶的洪水早已泛濫成災。來自濱海之城的芳渾身上下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在她的帶領下,我們自編了《鼓浪嶼之波》的伴舞,忘不了每個放學後緊張有趣的排練,忘不了芳因此而沙啞的聲音,忘不了上台時面對黑壓壓的人群手足無措,踏著凌亂的舞步引來台下陣陣掌聲,忘不了「班班有歌聲」宣布成績時同學們響徹雲霄的歡呼雀躍聲,那是一支青春的贊歌。
忘不了政治課上我神遊火星被萬寶老師一巴掌拽回來的窘迫;忘不了振作老師對我的諄諄教誨,耳邊又響起那一聲恨鐵不成鋼的嘆息——「哎」;忘不了福進老師矯若驚龍的板書,那似笑非笑的靦腆表情總能讓女同學暗暗驚喜;喜歡如燕老師形式多樣的課堂,忘不了知識競賽搶答時同學們你爭我搶、面紅耳赤,如火如荼的情景。
運動會上熱火朝天、激動人心的接力賽,體育課上老師頻繁的哨聲和同學們的追逐打鬧聲,學校里鬱郁蔥蔥的樹蔭,新學期課本的油墨香,作業沒有交被罰站的窘蹙,晚自習停電的那一刻,「耶」響徹天際,那是我們幸福的時光,低吟淺唱,那匆匆的年月里,那些溫熱而美好的時光恍如昨日。
流年淺唱,歲月微歌,朱紅的美安樓猶如一部不老的時光留聲機,弦歌不輟,珍藏著無數學子在最美好的年齡里最純潔的 故事 和最偉大的夢想。今年已是2016年,國足40強賽出線了,科比退役了,母校60歲了。回憶於我們而言是一次抵抗時間和人海的逆旅,而回憶的人腳步總比別人慢一些。
古樸厚重的美安樓已然不在,而九四屆的學子們早已把她鑲進青春的畫冊,正如張愛玲說的:「那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惆悵,像忘卻了的憂愁。」在青春的列車上,因有了你們的陪伴,我才沒有荒蕪了青春。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
關於大學校慶的文章5
從母校 畢業 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每每翻看大學時的照片,坐火車南下聽到列車員口中一聲聲「信陽站到了」等等這些時候,腦海里總會浮現出我們與母校一同經歷的風雨四載。
2009年9月5日,是我第一次與母校見面的日子,那個午後至今難忘。那天的驕陽,熱情似火,像大部分的新生一樣,從火車站風塵僕僕奔波到學校大門口,已經是汗流浹背,眼前一切都那麼陌生的,令人好奇。現在想想,新生是最可愛的,即便沒有同行的家長和行李,從那單純的夾雜一絲惶恐與迷茫的眼神中,我們可以輕易地被辨認出來。
心理轉變期是難熬的,歸屬感的培養也是點滴積累的。
接下來,豐富的社團招新讓豐富多彩的大學文化和青春氣息迎面撲來。那幾天,招新現場的見聞都是臨睡前要咀嚼的內容,彷彿一隻羽翼豐滿鳥兒離開巢穴飛到天空,見到了新的世界一般。大學生活太美妙了!
進入大學生記者團,是我沖出心理轉變期,突破自己的一個開始,更是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學校的開始。 面試 現場,「你比較內向,那麼你認為你以後會怎麼處理這個特點對你以後做事的影響?」面對記者團的前輩學長專業干練的提問,我剛開始有些不知所措,但是進入大學以來的經歷與思考,讓我馬上恢復自信,我淡定從容地回答了學長的問題。出來以後,記者團的學姐激動地對我說:「我都為你捏了把汗!」從此,那個眼神、那句話讓我覺得我和學校的距離被拉近了。
接下來,課余時間,我在記者團里和「戰友們」一起看報紙、和前輩一起去做采訪、寫新聞、校對新聞、排版、去印刷廠、派發報紙、再讀報紙……一同見證一份報紙的誕生,在老師、學長得帶領下,我們慢慢可以自己寫稿子了,成長就在其中。一些人從學校不同的地方,在約定的時間聚集到一起,一起苦思冥想、一起茅塞頓開、一起見證心血的誕生,這些意氣風發的日子是我最懷念的。
從每期的校報中我也漸漸了解了學校的過往與今朝,我們在母校的懷抱中樂觀成長,不知不覺中與昔日誠惶誠恐的自己已判若兩人,我知道,歸屬感正在一點一滴地建立。越了解,越離不開,這個譚山包上、浉水河畔的學校,信陽師范學院,我的大學!
四年,新生變成畢業生;新書變成舊書;平行變成交集;陌生變成情深……如果說初見母校,腦海只是一片空白的話,那麼背起行囊離開再回頭望一眼她時,腦海里的照片已經成為一部電影,關於她的花花草草、磚磚瓦瓦、一點一滴。
如今,我離開母校到了另一個城市,昔日老師、前輩的教誨仍然清晰如在昨日。每當從報紙上看到「信陽師范深圳校友會……」「信陽師院廣東校友會……」這些字眼,我都由衷地為母校感到驕傲,因為她已經桃李滿天下,她的孩子各個樂觀正直、積極進取。
2015年10月28日,母校信陽師范學院將迎來建校40周年。在這個令千萬學子激動萬分的日子,祝福母校越來越美麗、輝煌!
天冷了,母校請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