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生和中國學生在大學
字面意思為自由教育,但其涵義卻非常豐富。liberal e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臘時期,給自由男人的教育。這里的「自由男人」指的是相對於奴隸、工匠等那些聽從他人命令進行工作的人。而自由的男人則往往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近現代,liberal arts ecation逐漸成為大學教育的代名詞,相對於具體的職業教育,liberal ecation強調對「人」的教育,而不是對「技藝」的教育,它關注的是如何把一個人教育成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具有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異的健康個體。Liberal ecation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過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一般來說,在liberal arts ecation系統下,學生需要學習藝術、歷史、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內的課程。在接受了足夠廣泛的學習後,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一個專業方向,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因此,雖然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學科、新問題層出不窮,但美國的大學教育依然是緊抱傳統。
與中國的大學教育一樣,美國的大學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時間,也要求學生選擇某一特定的專業。但除此之外,中美大學教育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首先,雙方對大學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樣。就如其名字liberal ecation所表達的一樣,美國人認為大學本科教育是一個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幫助一個體成長為一個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國的大學教育,由於歷史和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原因,還被定位成培養某方面專業人才的專才教育。雙方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之目標是為了培養健全的個體,使其成為一個稱職的文明社會公民;而後者之目標在於培養工具式的人才。由於兩者在目標上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因此中美大學教育在其他諸多方面也存在著根本性的差別。他們又可以集中地體現在專業選擇和課程設置上。
中國的大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確定了某一專業。並且,從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就開始學習專業課程。並且,中國的大學課程中,專業課程(包括核心課程和相關課程)至少佔到總課程數的60%以上。而美國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並無專業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學習一些公共科目。這些科目一般要涵蓋一些幾各大系:文學、藝術、歷史、哲學、人文、社會、數學、科學等幾大領域。學生在經過比較廣泛的教育後,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以及了解各個學科的內涵。
因此只有到了大學三年級,學生才有機會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專業,並且一般會有一個學術顧問給學生指導。
在確定了專業後,學生開始學習專業課程。但專業課程的比例一般不超過所有課程的1/3。因此,可以想像,美國的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知識寬度、平衡性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基本的歷史、人文和哲學教育能夠保證畢業生至少具備基本的現代公民素質。而對不同領域的廣泛而不深入的涉略,能夠讓畢業生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從而為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2. 美國大學與中國大學的區別
天道留學老師為您介紹一下區別,僅供參考:
一、美國考大學不分文理科
要了解美國大學與中國大學的區別,最重要的是明白美國大學教育的本質。
在中國,高考分文理兩科,而文科、理科又「水火不相容」,報考了理科就不能報文科,反之亦然。
而在美國,考大學是不分什麼文科理科的,學生們也沒有這樣的概念,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上哪個專業哪個系,先入了學再說,等到二、三年級時才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
美國的大學之所以在學生入學時不急於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專業,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美國本科十分注重「通識教育」: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在美國,到了研究生才是以專業教育為主。
另外一個就是學生剛從高中畢業,對自己的能力以及將來究竟要學什麼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希望讓學生在進入大學後,有一個適應、學習、了解的過程,然後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美國的大學,有公共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之分。在公共課程方面,數學、英語、寫作等是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的,其它的就各取所需了。
二、,美國大學沒有「班級」
中國上大學在入學時已經定好了進入哪個系,然後對新生較多的進行分班,比如中文系一班、兩班、三班等。此後的四年大學生活,就以班為基礎,每個班有班長,還有各科代表等,模式與中小學一樣。
所謂同窗,主要就是指同班同學,除了選修課外,大家在四年中上同樣的基礎課與專業課,四年下來,結下深厚感情。所以,班級不但是學生的核心組織,也是大學的基礎。
而美國大學的所謂「班級」,是以學校為單位的,所有同一年進入大學的學生,就是一個「班」,與中文的年級意思相近。所以講到班級,美國大學生的概念只有「某某年班」(相當於某某屆),比如耶魯大學1990年班、哈佛大學2012年班等。
三、美國大學生通過宿舍建議感情
美國的大學沒有「班級」,學生每天與不同的同學打交道,那麼他們又是如何建立感情的呢?
美國大學生之間建立感情的主要基地之一是學生宿舍,住在同一個房間的,往往以後就是好朋友。由於沒有班級,所以住在同一宿舍中的人,選擇專業往往各不相同,可以是學化學的,也可以是學音樂的。
由於大多數大學的學生宿舍只給一、二年級學生使用,所以住在同一宿舍中的人,基本上在第三年就分手了,有些可以繼續結伴在校園外面找房子住,有些就回家住。
也有不少學校的住宿規定是每年重新組合,因為一到暑假,學生必須全部搬出宿舍,到暑假過後再回到學生宿舍時,就不一定是原來的宿友了。
除了宿舍之外,參加各種學生社團也是加強同學間相互聯系的重要途徑。校園內的兄弟會、姐妹會及各種興趣團體五花八門,參加這些學生團體不但能夠滿足課外活動的需求,也是聯誼的重要方式。
四、學校通過學業和學費管理學生
美國的大學沒有「班級」,那麼學校是如何對學生進行管理呢?
簡單說來,學校主要從學生的學業以及學費方面管理學生。美國的大學絕大多數實行學分制,學生修完規定學分即可畢業,學校會根據學生每年取得的學分情況,監督學生是否在規定的期間內選擇專業並按時畢業。
一般來說,學生最遲必須在第三年時將專業定下來,也就是將自己歸屬到某一個系或學院,如果到第三年學生還沒有將專業定下來的話,就很難在最後一年裡完成規定的學分,也就是說不能按時畢業。
五、美國大學不考核就業率
至於「美國大學不考核就業率嗎?」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說,學生的就業率根本不是大學教學的考核指標,也沒有任何教師或學系、學院會因此受到壓力。
但美國有不少大學評級機構,這些機構在對大學評分時,是會考慮每所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的,就業率越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選才過程中,大學把社會和家庭因素當作衡量學生「品格」的一項指標。你以後在一生的事業中是否有克服艱難險阻的品格,是你成功的關鍵。而這種品格,從你上大學前如何「克服生活的挑戰」,能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
有些人誤傳,沒聽說過的大學一定不是好大學。這不是事實。美國有很多大學,有的大學曝光率比較高,例如排行榜、體育比賽等,所以這些大學常被人們所熟知。但也有很多大學,學術非常優秀,由於曝光率不高,人們對它的了解相對少些,既便如此,這些大學仍然是好大學。
小結:
中美大學現階段的差別的確很大,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雖然中國的高等教育在近年來雖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北大清華等國內頂尖名校在世界排名也越來越靠前,但中國教育資源分配(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我們無意崇洋媚外,只是從客觀評價的角度來說: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大學無論從教學質量、學術水平、軟硬體設施等方面都比國內大部分大學要好的多。如果有條件,可以一試。
3. 中國大學生與美國大學生作業的不同之處
1、考上大學:抄
美國學生為了能從襲大學畢業,上了大學才開始好好學習.
中國學生為了考上大學而拚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好好學習.(注:美國大學「寬進嚴出」;中國大學「嚴進寬出」)
2、向老師發問:
美國學生為了裝懂而向老師發問,還認為坐的橫七豎八才能更好與老師交流.
中國學生則為了裝懂而不向老師發問,還認為坐的端端正正是對老師的尊敬.
3、解題方法:如果老師給出同一道題目:「現在是12點整,時針和分針正好重合,請問要經過多長時間時針和分針才能再次重合?」老師語音剛落,美國學生的反應是不約而同的撥動腕上的手錶,用這種其實很聰明的「笨方法」,看時針和分針什麼時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場的中國學生立即拿出紙和筆,埋頭列出一大堆公式並開始計算.
4、受教育方式:美國學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輕松,所以他們大多數喜歡異想天開,想像力無比豐富.
中國學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種「填鴨」,辛苦的很,題海戰術他們不怕,怕就怕那種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因為有的時候,他們確實轉不過彎來.
5、數學頭腦
美國學生一般不大有數學頭腦,不得不長期依賴電子計算器.
中國學生都是數學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4. 在美國留學的國內學生多嗎
到美國留學的中國人很多,中國居赴美留學人數來源地第一名。
據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統計,美國大學留學生數量里,中國留學生佔到了1/3,在各大國內高校里也是人數最多的,達到了30萬至40萬不等,數量之多,堪稱史上最高。不難看出,中國學生在美國留學中的影響力和地位仍然不可撼動。
美國留學的好處
第一,教育水平比較雄厚,是公認的教育領域比較好的國家,名校數量多,每年在世界排名榜里有一半來自美國。另外,美國學校的文憑含金量也非常高,不管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有著美國畢業文憑去找工作或繼續深造都會更容易被認可。
第二,學分制靈活,美國學校的好處就是靈活的學分。也就是說,讀美國大學的時間可以是兩年到四年,只要大家滿足學分的標准。不需要按照規定讀完4年本科,通過所有考試才能畢業並拿到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書。並且,美國有許多學校之間的學分制度都是通用的,可以在一所學校得到一些後可以轉到另一所大學繼續,不用從零開始修學分。
第三,美國學校注重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大家去可以根據課程和專業的難易程度,以及自己是否感興趣來選擇相應的專業,只要能完成標準定的學分即可順利獲得畢業證。
5. 中國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的區別
一、美國大學生身兼數職。
與我們在國內聽到的消息是一樣的,為了能夠讓孩子更早的學會獨立,美國家庭很早就會讓孩子出來打工,年紀較小的孩子一般是會做一些如送報、送牛奶、修剪草坪等事情,雖然不會賺到特別多的錢,但是美國家庭認為這樣能夠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以及動手能力。而年紀較大一些的,例如美國的大學生們,除了要應付繁重的功課外,還要參加社團、參與社區活動、學校的兼職以及社會兼職等,提早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今後找工作打好基礎。 相比我們國內的大學生,上課總是逃課,課余也懶得參加社會活動,也從未有兼職賺錢的想法,只會呆在寢室里打游戲、上網、看韓劇,沒錢了就向父母伸手,反差相當的大,也讓我感到深深的慚愧。
二、美國大學生懂得適當消費。
由於美國地域廣闊,一般大學生都會擁有自己的汽車。相對於國內汽車的價格,美國的汽車是十分便宜的,買一輛新車絕對不會讓人吃力。但是我發現,大多數的美國大學生,在購買汽車的時候,都會選擇二手車,而不會是新車。另外,我還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雖然美國大學生從小就開始打工,即使身上資本足夠,在租房的時候也會選擇和同學合租,而不會要求單獨租房。
我不得不說,這就是美國適當消費的文化,只要是學生,就會形成一種「不亂揮霍」共識,日常生活支出精打細算。相比國內大學生,吃要吃最好的,每周末都下館子大吃特吃,買要買最好的,還想買奢侈品,通過依賴父母的金錢來攀比消費任何事情,實在可悲。
之前澳際留學老師和父母說美國大學生怎麼獨立和自強,我都覺得那是他們想像,為了引導我們瞎編的,現在我覺得很慚愧,雖然我在美國呆的時間不是很長,並沒有更多機會去深刻的了解美國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本質區別的東西,但是光是這兩點,就足以讓國內大學生感到慚愧。我們應該向美國大學生學習,至少學會獨立,學會自強,希望寫下的這些文字,能夠引起國內學生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