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

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

發布時間: 2025-04-22 22:33:45

❶ 求耶魯大學雷文在2006年7月18號作的一篇「大學如何服務於社會」的演講稿,中英文都可!

理查德·雷文教授(Prof. Richard Levin):1993年被任命為美國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學士,牛津大學研究政治學和哲學碩士學位,獲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雷文教授已經從事教學、研究和行政工作二十載。在出任耶魯大學校長之前,曾任耶魯大學經濟系主任和文理研究生院院長。雷文教授還是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政策委員會委員。
7月18日上午,美國耶魯大學校長雷文教授發表了題為「大學如何服務於社會」的主旨講演。講演由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鍾秉林教授主持。雷文校長在講演中首先充分肯定了本次論壇主題的意義,認為關於大學如何服務於社會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雷文校長本人的觀點是,大學可以以多種方式服務於社會,但主要的有三種,即;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履行好機構性公民(institutional citizenship)的義務。他在講演中結合美國大學的經驗,依次討論了大學服務於社會的這三種方式,
一、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大學基礎研究
雷文校長認為,大學的基礎研究促進了科學知識、技術和醫學的發展,而這正是經濟增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和改善人類健康狀況的基礎。大學也主要是以它的這種基礎研究來服務於社會的。現代經濟中,全球化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創新、開發新產品和提供服務的能力,而這些都離不開大學的基礎研究。作為基礎研究的主要陣地,美國的大學在提高其國家競爭力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雷文校長強調,他所說的基礎研究,並不是一種實踐目標,而是一種好奇心,是對知識的追求。這種基礎研究是商業和生產的源頭,因為由這種基礎所創造的知識雖然要經過相當的時期才能轉化為商業產品,但最終許多研究成果的商業和生產的價值都會被人們所認識到。例如當初對DNA的研究,人們並不知道它的商業和生產價值,但經過許多年之後,人們最終還是認識到了它的這種價值。美國大學的基礎研究之所以在國家發展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與歷史上 形成的一些政策有關,特別是以下三條:第一,聯邦政府必須對基礎研究承擔主要的資助責任;第二,只有大學才是從事基礎研究的地方,而不是政府或私營企業的一些機構,這使得一流的科學家能夠聚集在大學,並接觸到最好的科研設備;第三,聯邦政府大部分的撥款不是看其商業上的價值,也不是看其政治上的影響,而是通過同行的評審,看其在科學上的價值。這些政策不僅促進了美國大學的科學研究,也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因為許多一流的科學家集中在大學里,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正是這樣的政策使美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為了保證大學的學術研究能夠真正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就要求我們把自己的觀念從理論轉向實踐。二戰後的相當一個時期,大多數美國的大學並沒有主動尋求將科學發現轉化為生產和服務,只有麻省理工學院是個例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在全國建立了4000多家公司,接著每一年又創立出150家公司。這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麻省理工學院所在地區25%的製造業來自於學校所創辦的企業。如果說,美國的大學參與產業界的活動曾經是一種例外的話,那麼現在它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了。自20 世紀80年代以來,有4000家公司所用的技術來自於大學。
二、作為創新和領導能力基礎的大學人才培養
雷文校長指出,通過基礎性的學術研究創造知識絕不是大學為社會做出的唯一重要的貢獻,通過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使其將來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是與學術研究同樣重要的社會貢獻。在中國,經過很好培訓的工程師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為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以便使其能夠獲得並保持一個好的工作,被看作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雷文校長認為在這樣的論壇上更有必要討論一下大學教育的一個更敏感、也更意義深遠的目標,也是美國一些最好大學的目標,那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以及解決問題、創新和領導的能力。實際上,大學正是通過這種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積極地服務於社會,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雷文校長認為,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科學發現層出不窮,各種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在這樣一個世界上,學生僅僅具有專業性的知識是遠遠不夠了,必須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創新的能力。美國的許多大學現在實行的是通識教育。這種教育目的並不是要給予學生具體的專門知識,而是要使他們吸收多種多樣的信息,能夠從不同學科的角度提出問題,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雷文校長的介紹,美國最好的大學普遍認為教育不是單行道。一些過去曾經被認為是很好的教育方式,現在就不適宜了。過去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現在僅有記憶是不夠的,必須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美國的大學主要是通過一些參與性的研討會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這種參與性的研討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產生並捍衛自己的觀點。雖然本科生還上大課,但這種大課上也有討論,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課就更是如此。教學當然離不開考試,但雷文校長認為,考試不是考學生的記憶,而是要考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考他們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
三、履行好機構性公民的義務
除了上面所說的兩種方式,雷文校長認為,大學服務於社會還有一種重要的方式就是做好的機構性公民。他指出,做好的機構性公民,大學可以通過參與社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直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鄰里」(學校周邊)關系的改善、公共教育、健康關懷、社會服務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貢獻。大學也可以通過以身作則,使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做好的社會公民的方式來間接地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講演中雷文校長結合耶魯大學的實際做法例如為社區設計建設計劃、為社區進行就業培訓、開展掃盲教育等,向與會人員說明了大學如何通過做好的機構性公民的方式服務於社會。

講演結束後,雷文校長熱情地回答了幾位中方與會者的現場提問。
——北京外國語大學郝平校長問:您認為耶魯大學在今後3—5年最緊迫的挑戰是什麼,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中國大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雷文校長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很多的難題與挑戰,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把這些難題與挑戰轉變成為我們的機遇,使我們實現更大的發展。我認為,耶魯大學和美國其它大學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獲得充足的科研經費問題,我們希望政府對我們的經費支持的力度能夠得到保證。在科研經費問題上,耶魯大學問題最大的是醫學院。醫學院在1998年到2003年其科研經費增長很快,但現在卻幾乎沒有增長了,而科研人員又招聘了很多,同時,醫學院的教授開展的臨床研究的報酬也在不斷減少。這確實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其次,在美國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大學的國際化,我在耶魯大學就在積極推動學生的國際交流,但有時留學生的簽證很緩慢,例如許多中國的留學生就會不能及時拿到簽證,結果導致其不能及時入學學習。有傳聞說,美國不歡迎留學生,這使得不少優秀的留學生沒有來美國,而是到了其它國家,這很遺憾。其實我們希望中國最好的留學生到美國來。與此相關的是,我們在敏感技術方面與聯邦政府有分歧。政府中有人希望制定許多煩瑣的、苛刻的、官僚的措施,來阻止中國和其它一些所謂敏感的國家的學生使用實驗室中所謂敏感的技術和設施。我們耶魯大學的幾位校長極力地阻止這些措施的出台。至於說,中國大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正如我與許多中國的校長們討論過的,應該是如何讓中國的學生有更大的互動性,使他們在互動中學會進行獨立思考。要使學生們拋棄一味順從父母、教師的傳統做法,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創新,這有相當的難度,但對於中國的未來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中國希望通過創新來創造自己的未來,那麼就必須鼓勵學生學會進行獨立的批判性的思考。
——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校長問:美國的許多好大學都在小城市,而中國的好大學卻幾乎都在大都市,那麼這是否會影響大學服務於社區的途徑、結果以及大學與社區的關系?耶魯大學在錄取學生方面有什麼標准?
雷文校長回答:美國的許多一流大學確實都位於中小城市,但也有些著名的美國大學位於大城市。對於大學服務於社區的功能來說,應該說位於小城市具有更多的優勢。因為,一所好的大學如果位於小城市,它就成了這個城市的大僱主,大的用人單位,這使得學校的學生能夠更容易參加社區的活動,從而在許多方面為社區樹立榜樣,推動社區的發展。好的大學如果位於大城市,那麼服務難度就要大一些,因為,城市本身不怎麼需要大學的學生參與社區活動,為社區服務。
關於學生的錄取標准問題在中國討論得很多,而且有些學校進行了自己的考試改革。就美國來說,招生與其說是一門科學 ,不如說是一門藝術。我們在錄取學生的過程中要精挑細選。至於挑選的標准,既依賴於一些客觀的因素,同時也依賴於一些主觀的因素,比如高中教師的推薦信,學生參加校外活動的情況等。當然,這種做法對不對,我們自己內部也在討論。
——上海大學周哲瑋副校長問:對中國傳統的灌輸式的學生培養方式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在美國工作的著名華裔學者就認為20世紀80年代的一批留學生就是依靠傳統的方式培養出來的,那麼您怎樣評價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美國的教育模式?
雷文校長回答:這個問題確實耐人尋味。有可能開發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模式並不適合所有學生,但就我這個搞經濟研究的人來說,強調創新和靈活思維的教學模式對於國家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經濟為什麼後勁不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採取的是亞洲傳統的培養模式。他們在模仿式的產品如汽車生產上做得很好,但在技術創新領域,比如在軟體、互聯網等領域,日本人就跟不上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了。日本經濟疲軟了15年,但如果它有象微軟和Google這樣富有創新能力的公司,它就不會如此疲軟。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優勢主要是勞動力成本低,但到一定程度,這種優勢就會消失,這時,創新能力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從而就需要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就要更多地強調創新和靈活思維,要注重開發他們獨立思考和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教育部章新勝副部長問:由於發展的需要和傳統的影響,我們過去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在創新和領導能力的培養方面做得不夠,沒有在教學方式上象美國那樣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有人認為歐洲的高中教育比美國好,因而不願意效仿美國的教學方式;二是我們的許多教師認為現在的教學方式有利於知識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並且符合認知規律,而美國的教學方式跳躍性太大,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三是有人認為美國的私立大學教育太貴了,無法效仿。那麼您在這些問題上有什麼看法?
雷文校長回答:部長先生說的一些情況和觀點很有意思。我承認,歐洲的一些高中確實做得比美國好,但美國也有一批水平很高的高中。不過,在耶魯大學招收的學生中,這些高中的學生所佔的比例是很小的。我們堅持通才式的教育,在教學上強調先廣後專,先廣後深。這是很重要的。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教學的內容,而在於教學的方式、方法。人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培養人才,但我們更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批判思維。至於說美國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財政狀況不同的問題,確實是存在的。美國私立大學的基金很大,這是幾代校友捐贈的結果。美國的前五所大學按照其人均資源來算的話,與其它大學的差距是越來越大,這對於美國來說未必是好事,但對於這五所大學自身卻是好事。公立大學的基金雖然少,但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即,它們更容易得到州政府的支持,從而不需要花相當的精力去籌款。
——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校長問:無論中國的社會還是中國的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與美國有相當大的差距,那麼您認為造成這種差距的因素是什麼?是否有中國「唯上」文化的影響?
雷文校長回答:我認為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的還是我剛才說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多進行獨立思考,但獨立思考不代表要頂撞父母和老師,特別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就更不能頂撞父母和老師。在美國,學生對教師也是很尊重的,但他們也同教師進行爭論,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❷ 白岩松耶魯大學演講 觀後感1000字

感想——白岩松美國耶魯大學演講
這是一場有很多「夢想、改變」字眼的演講,既有個人命運,也有國家命運,關於中國,也關於美國。在演講的最後,白岩松用了一個望遠鏡的比喻,形容中國和美國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頭缺乏相互的了解和溝通,他說這是兩個都曾經用望遠鏡看彼此的國度,只不過中國看到的是放大的美國,而美國則把望遠鏡拿反了,他們更多看到了一個縮小的錯誤不斷的中國。「我也一直有一個夢想。為什麼要用望遠鏡來看彼此?」「希望非常多的美國人,有機會去看看中國。」 而被譽為「總統搖籃」的耶魯大學顯然是真正的卧虎藏龍之地,甚至說它影響美國歷史進程也不為過。僅僅在過去20年,連續三任美國總統老布希、柯林頓與小布希,都是耶魯畢業生(而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里當年在耶魯校園圖書館與柯林頓相識相戀的故事也為很多人熟知),這在美國歷史上也創下了紀錄。直到高舉change大旗的哈佛畢業生奧巴馬成為新任美國總統,才讓哈佛生們揚眉吐氣了一把。因為在美國,向來有「先有哈佛後有美國」的說法,而創辦於1701年的耶魯大學則「屈居」美國第二所最古老的高等學府。
在學風開放的耶魯,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全世界各地學者、政要以及各界精英的演講。但耶魯校方顯然對這次演講給予了「精心」的安排,把演講的地點定在以耶魯畢業生亨利·盧斯(Henry Luce)名字命名的盧斯禮堂(Luce Hall)。亨利·盧斯是《時代》周刊創始人,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新聞人之一,而盧斯禮堂也第一次迎來了中國的新聞人。演講現場的火爆超乎攝制組的想像,不僅過道上擠滿了師生,還有一些人因為晚到而被校園主辦方婉拒在門外。因為耶魯學生向來以個性和尖銳著稱,甚至有時還會有些「傲慢」,岩松顯然事先就做好了「挨磚」的准備,他還和學生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歡迎大家扔鞋,但最好是兩只,請記得我的鞋號是43號」。
聽了白岩松的演講,其實這段視頻我在課下就已經看過了,白岩松的某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給我最深影響的就是「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中國人在用望遠鏡看美國,把美國給擴大化了,認為美國這個好那個好,什麼都比中國的要好;而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可是卻拿反了,把中國給縮小化了」。我想美國人看到的只是中國社會中一些陰暗和不良的社會現象,但他們把中國看「低」了!
以前很多人認為中國什麼都比不上美國,美國的什麼都好,好的方面好,不好的方面也好,當然我也不例外。但現在的我逐漸轉變了這樣極其幼稚的看法。然而,我要說的是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你生在中國,成長在中國,將來還可能在這片土地上離去,可能永遠不能去美國、成為美國人。因此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就應該為自己能為中國人而驕傲。中國人就應該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責任感,我們要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卻不該總是稱贊美國而貶低自己的國家。
我雖然現在還年輕,但中國近十年的變化震撼著我。我看到了中國一直在努力讓十三億國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增加每個人的收入,提高每個家庭的幸福指數,為每個中國人盡著一個國家應盡的職責。我深切感受到中國用有限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的農民能拿著國家的補貼在種糧;中國的國民在國外受到戰亂的影響,中國就能調動全國的力量進行幾萬人的世紀大遷徙;在遙遠的索馬裏海域的商船上,你可以看到中國海軍在為你護航;在不久的將來,神秘的太空中將有屬於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能是個中國人而自豪呢?
在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中,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與矛盾,這是個必然的結果。我不得不承認美國現在的發展水平確實比中國要好,在某些領域的技術水平比中國還要先進得多,但是我們仍在努力,問題與矛盾會逐漸得到解決與化解,中國會越來越好,當然這是每個中國人都願意看到的。
在國際社會中,中國離不開美國,美國更離不開中國,希望這兩個國家都能和諧發展,彼此互惠互利。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話就是:中美的面對面總要好於背對背。李然 人文 法2班

熱點內容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化學二考研 發布:2025-04-23 04:53:53 瀏覽:326
上海大學考研政審 發布:2025-04-23 04:41:59 瀏覽:540
音樂日本大學研究生 發布:2025-04-23 04:37:43 瀏覽:547
姐姐弟弟考上大學 發布:2025-04-23 04:36:54 瀏覽:817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樹新教授講學 發布:2025-04-23 04:36:46 瀏覽:821
廈門大學生物技術考研方向 發布:2025-04-23 04:27:48 瀏覽:110
大學老師真惡心 發布:2025-04-23 04:26:09 瀏覽:147
馮根生教授浙江大學 發布:2025-04-23 04:17:45 瀏覽:71
武漢大學新野籍教授 發布:2025-04-23 04:17:12 瀏覽:454
山東大學教授三十講 發布:2025-04-23 04:17:10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