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馬里蘭大學畢業演講
㈠ 中國留學生演講美國空氣是甜的是誰
楊舒平
5月21日,美國馬里蘭大學舉行2017屆畢業典禮。一名中國留學生代表楊舒平上台演講時內說:「經容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來馬里蘭大學?我總是這樣回答:新鮮的空氣。」緊接著,她繼續說:「五年前,當我踏下從中國來的飛機,走出達拉斯機場的航站樓,我一共准備了5個口罩,我剛要拿出來一個戴上,但當我呼吸到第一口美國的空氣時,我就把口罩收起來了,那空氣是多麼香甜清新,有種奇異的奢華,我完全被它震驚了。」
㈡ 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畢業演講: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
楊同學的畢業演講雖然有點過分,但說的內容也算屬實,我仔細看了楊同學畢業演講的全文,也希望所有一味指責楊同學的廣大媒體看完演講全文再做評論,切勿斷章取義!
崇洋媚外固然不好,媒體一味的放大了「美國的空氣都是新鮮而甜美的」這一點,卻不關注楊同學演講的主旨,是希望所有人不要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積極投身於社會當中,至少我是這么理解的。
說中國空氣質量差,雖然是事實,但卻是誇張了,這一點楊同學做的確實過分,為了經濟發展,我們犧牲了環境,這也是所有西方發達國家走的道路——先污染後治理,面對目前國內環境問題,國人是很無奈,但不應該在畢業演講這么隆重的場合公然指責,俗話說家醜尚不可外揚,何況我們的血脈里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熱血,我們應該給祖國的發展和建設更多的信心、耐心和支持,而不是背棄。
我們都應該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懷揣著夢想,在時代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被時代所湮滅。
這才是楊同學演講想要表達的內容。
㈢ 一名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留學生的畢業說了什麼演講
中文翻譯下、如下:
老師們,同學們,家長們,和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非常榮幸也很感激,能向馬里蘭大學2017屆的畢業生們講話。
常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來馬里蘭大學?
我總是回答,因為這里有新鮮的空氣。
五年前,當我走出從中國啟程的飛機,離開達拉斯航站樓,我准備好要拿出一隻口罩戴上,我總共帶了五隻口罩。但當我第一次聞到美國的空氣,我放下了口罩。
這里的空氣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
我很驚訝。在我成長的中國城市,每當我外出時我都必須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會生病。
但是,當我呼吸到機場外空氣的那一瞬間,我感受了到自由。
我的眼鏡上不再有霧,我的呼吸不再困難,壓抑感也不復存在。
每一次呼吸都是一種愉悅。此時此刻,我站在這蔽伍巧里,也不禁回憶起那種自由的感覺。
在馬里蘭大學,我馬上又感受到另外一種新鮮空氣,它使我永遠心存感激,那就是言論自由的新鮮空氣。
來美國之前,我在歷史課上學到過《獨立宣言》的內容,但是那些字眼,生命、自由、對幸福的追求等概念,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實際含義。
我只是在死記硬背,為了拿到高分。
對我而言,這些詞聽起來如此陌生,如此抽象,如此「舶來」,直到宏鍵我來到了馬里蘭大學。
我才理解,在美國,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是神聖的。
在馬里蘭,我每天都受到鼓勵,去表達我對一些有爭議問題的看法。
我可以挑戰我導師的觀點,甚至可以在網上點評教授。
但是有一件事給我帶來的文化沖擊是最大的,就是我觀看學校排演戲劇《暮光:洛杉磯》的經歷。
《暮光》是由安娜·迪佛·史密斯所著的一部劇作(註:安娜·迪佛·史密斯,美國馬里蘭人,劇作家、演員,代表作《費城故事》曾被排成電影),講的是1992年的洛杉磯暴亂。
這次暴亂,始於四位警察,他們在拘捕過程中毆打了羅德尼·金,整個過程被錄像記錄,而法庭宣判這橘殲些警察無罪。(註:1992年洛杉磯暴亂,導火線為該年4月29日當地陪審團宣判四名被控「使用過當武力」的警察無罪釋放,導致上千名對此判決不滿的非裔與拉丁裔上街抗議,最終引發一連串暴動,波及包括亞裔--特別是居於城中的韓裔--在內的各社群。事件本身為三名歐洲裔白人警察和一名拉丁裔白人警察毆打涉嫌交通違規的一名黑人羅德尼·金。根據事後統計,整起暴亂造成各方約1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並有約53人於暴動中死亡,數千人受輕重傷)
整整六天,市民們走上街頭,城市陷入混亂。
在《暮光》中,學生演員們公開討論了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政治話題。
我被震驚了。我從未想過這些話題可以被公開討論。
這部劇作是我在政治敘事上的第一次體驗,它讓觀眾們辯證思考。
我一直都有熱切的,想要講述這類故事的願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當權者才有敘事權力,只有當權者才能定義真相。
但是,在深入馬里蘭大學多元的學生社群過程中,我接觸到各種各樣、迥然不同的對於真相的視角。
我很快意識到,在這里,我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機會。
我的聲音可以被聽到。
你的聲音可以被聽到。
我們的聲音是可以被聽到的。
公民參與不僅是政治家的任務。我目睹了我的同學們在華盛頓街頭的遊行,見證了他們在總統選舉中投票,以及為支持各種事業舉辦的募捐活動。
我看到了每一個人都有權參與,並為改變發聲。
以前,我以為,個體的參與並不能帶來改變。但馬里蘭的學生們,我們就是在這么做的!
一起吧!我們可以推動社會變得更公正、開放與和平。
2017屆的同學們,我們就要從一個重視人文學科,培養我們辯證思考、關心與感受他人的學校畢業了。
我們學到了許多不同學科的知識,我們已經准備好去面對社會上的挑戰。
我們當中有些人會讀研深造,有些人會進入職場,有些人會開始全新的探索旅程。
但不管我們會做什麼,請記住,民主和言論自由都不應該被視作是理所應當的。
民主和言論自由就像新鮮空氣,值得我們為之奮斗。
自由是氧氣,自由是熱情,自由就是愛本身。
法國哲學家薩特曾說過:自由是一種選擇,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在今日和明日做出的選擇。
我們都是自己人生下一章節的劇作家。我們一起,可以書寫人類的歷史。
我的朋友們,請盡情享受新鮮的空氣,永遠別讓它被奪走。
謝謝你們。
㈣ 美國留學生楊舒平演講遭批她是怎樣回應的
當地時間2017年5月21日,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一名中國女生楊舒平作為全校學生代表發表畢業演講。
演講中,楊舒平分享了自己在美國留學期間的成長經歷,表達了對未來的期待與展望。然而,她的演講卻引起了部分師生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她對中國現狀的描述和對未來社會的期望上。
面對批評,楊舒平並沒有選擇沉默。她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回應,強調了自己的觀點並非全盤否定中國現狀,而是希望中國能夠持續進步。
楊舒平指出,她的演講中提到了中國的一些問題和挑戰,但這並不代表她對整個國家持否定態度。她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其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要正視問題,並採取積極措施去解決。
她還表示,她的演講旨在激勵年輕人勇敢追求夢想,無論他們身處何方。她堅信,只要每個人都努力奮斗,就能為社會帶來積極的變化。
楊舒平強調,她希望自己的經歷和觀點能夠激勵更多的年輕人,無論他們來自哪個國家,都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為社會做出貢獻。
她呼籲,年輕人應該積極面對挑戰,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楊舒平的回應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許多人認為,她的態度和觀點是積極向上的,值得肯定。同時,他們也鼓勵更多的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這些觀點是否受到爭議。
楊舒平的經歷和回應,讓許多人看到了一個年輕留學生面對批評時的勇氣和智慧。她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爭議和批評,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應該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