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美國劉
Ⅰ 劉清平的介紹
劉清平,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西文化比較、當代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美學。
Ⅱ 男生考上復旦獲數萬獎學金 重重面試打動院士
男生考上復旦獲數萬獎學金 重重面試打動院士
昨日,往屆受鄧文中獎學金資助的大學生回渝看望鄧文中。 重慶晨報記者 楊新宇 實習生 張遠眉 攝
用兩天時間,考上復旦大學的劉柱贏得了近5萬元的獎學金,這比他母親4年工資的總和還多。昨日,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舉行了2014年重慶市希望工程 圓夢行動首批獎助學金發放儀式,來自我市各區縣的30名大學新生獲得了每人7000-49000元不等的鄧文中獎學金。劉柱是怎樣從30名高考平均630分的大學新生中過五關斬六將,拿到這近5萬元獎學金的?
第一關:遲到者無緣獎學金
對於單項最高可拿到近5萬元的獎學金,不是一般人可以申報的,標準是高考分數必須在630分以上,有3名北大,3名清華的學生。如果資料填寫不完整、不規范,第一關就會直接落選。
我們總共推選了45名優秀貧困大學新生,鄧文中先生從中選出了30名參加為期兩天的面試。市青基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而這兩天的面試,鄧文中也會從各種細節來了解孩子們的情況。比如說遲到、早退或未報到的學生,就當棄權處理,不管你是考上清華還是北大,都一樣處理。通過了這兩天,就直接進入到與鄧文中先生一對一的面試時間。
第二關:面試展現個人特質
對於自己的經驗,劉柱說,每個人的問題都差不多,但只要鄧院士問的問題,我都會盡我所能去介紹,比如說鄧院士問我為什麼會選擇復旦大學,為什麼會選擇經濟學,我都做了很詳細的描述。
第三關:抓住機會發表觀點
通過1天的面試,第二個環節就是小組討論,這30名學生會根據不同的問題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大家討論的結果,會推薦一位總結發言人。面對4個問題,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當上總結發言人,但一定要爭取。劉柱說,他自己當總結發言人的論題是,都說中國是禮儀之邦,為什麼很多外國人都說中國人沒禮貌。
劉柱在聽了同小組同學的發言後,將自己認為比較好的觀點進行了整理,再把這些觀點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並給出自己的觀點,從國家到個人進行詳細說明,有邏輯有層次,我想這是鄧院士比較看重的。
結果:贏得近5萬獎學金
第一年1.6萬獎金學,大學後3年每年還有1.1萬的獎學金,也就是說,僅僅兩天時間,劉柱拿到了4.9萬元的.獎學金。這筆錢對於出身在普通工人家庭的劉柱來說,確實是不筆不小的數目。我爸爸媽媽都在外面打工,因為高三了,媽媽辭去了工作,專心陪我讀書。劉柱說,媽媽之前的工作一個月也才一千塊錢,也就是說劉媽媽四年的工資都還抵不過兒子兩天時間掙的獎學金。
除了劉柱,還有6位同學拿到了4萬-4.8萬的獎學金,而剩下的23名同學則一次性拿到了7000元的獎學金。
鄧文中評價:這孩子善於溝通
對於劉柱,鄧院士說自己確實比較偏愛他,這孩子很自信、很樂觀,也很善於溝通。
鄧文中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著名橋梁建築大師。從2007年,鄧文中獎學金設立起,均是我市單項獎學金最高的助學項目,8年來,共有219名學生拿到了三百餘萬元的獎學金。近5萬元的單項獎學金也逐年提高,去年最高4.5萬,最低6500元。市青基會相關負責人稱。(記者 羅薛梅)
;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歷史沿革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是國內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腫瘤專科醫院,亦是上海市唯一的一家腫瘤專科三級甲等醫院。其前身是中比鐳錠治療院,於1931年3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己有八十年歷史。解放前該院是我國唯一的一所腫瘤醫院。
早在1929年,聖心醫院(坐落在本市楊浦區寧國路)有一些中國醫生為了解除患癌同胞的病痛,欲籌一筆款子購買治療腫瘤的設備,他們找到了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員會主席赫斯(J. Hers);比利時人赫斯表示願意用庚款在聖心醫院內開展用鐳錠進行的放射治療,就這樣,由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員會撥款、赫斯先生負責,在比利時購買了0.978克鋸綻、二台深部X線治療機和一台X線診斷機,由一個中國醫師和一個比利時醫師負責診斷和治療。
1931年的聖心醫院會議決定,於該年3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中比鋸鏈治療院,該治療院附屬於聖心醫院,由聖心醫院院長陸伯鴻、院務主任陸隱耕、醫務主任宋梧生來管理。
從1936年起,中比鐳錠治療院成立獨立單位,由中比庚款委員會直接領導,院址暫時仍設在聖心醫院內,聘請比利時魯文大學癌腫研究院臨床主任醫師比藉希臘人范愛理(H. Vassilisdis)為醫務院長、宋梧生為總務院長,當時只有2位醫師、20多張病床。
1937年10月,勺υ一三事變後,日軍侵佔了上海,聖心醫院和中比錨綻治療院暫時遷到法租界齊祈路45號(今岳陽路45號),於1938年9月遷到霞飛路1729號,(今淮海路1733號)。1939年6月中比庚款委員會將鐳錠治療院無償轉交給比利時駐華醫學會,由醫學會代表,當時任比利時駐外國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拉楓丹(M. ]. La Fontaine)接管。1940年1月,比利時駐華醫學會又將中比鐳錠治療院的管理委託給天主教會,由聖方濟合會(Missionnaires Francisc-ainesde Marie)安排該會修女掌管治療院,當時的代理院長是 法國人日芮(Genin),副院長是湯於瀚醫師,徐驚伯為放射科醫師。
1941年12月8日,日本向英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比利時人被日本人關進了集 中營,中比鐳錠治療院院長改由湯於瀚負責,經費也只能由治療院自身解決,當時醫院有病床55張,職工50多名,該局面一直維持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
1945年9月,湯於瀚辭職,國民黨衛生部代表和比利時駐華醫學會代表聯席會議決定聘請放射科醫師徐驚伯為院長。1946年,比利時駐華醫學會將中比鐳錠治療院交給國民黨政府,並由衛生署派金寶善醫師主持鐳錠治療院管理委員會工作。後來,為顧及中比友好關系,決定成立理事會,由比利時駐華大使拉蓋特(Le Ghai t)任名譽理事長,衛生署署長劉瑞恆任理事長,常務理事有宋梧生、汪代堡、竇佛萊曉(E. De Vleeschowver)等,醫院的部分經費恢復由中比庚款委員會提供。1947年10月,因徐驚伯院長應邀赴美訪問7由理事會出面聘請吳桓興為醫務院長,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49年9月中比錨綻治療院理事會續聘吳桓興為院長、宋梧生為副院長。
1950年2月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了中比錨鏈治療院,從此歸上海市衛生局領導並任命朱直先同志為軍代表、葉先耀同志為接管小組組長,同年8月,王平同志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1951年7月中比錨鍍治療院更名為上海鋸鏈治療院。1952年,吳桓興院長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隨後又被調到北京工作。1954年1月起,上海錨鍵治療院劃歸到上海第一醫學院並定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腫瘤醫院。
1955年8月宋梧生被任命為院長。1958年陳瑛接任院長,並由副院長、國內著名腫瘤病理專家顧綏岳教授在病理科的班底上成立了上海市腫瘤研究所,所址位於腫瘤醫院內。
1959年起醫院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至文革前共培養8名各科研究生。1960年醫院遷到東安路270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醫院醫療工作受到相當大的干擾,科研和教學工作停頓。
1968年,醫院又劃歸為上海市衛生局更名為上海市腫瘤醫院。次年上海市腫瘤防治辦公室設於醫院內,開展了防癌宣傳。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醫院的工作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於1978年起恢 復招收腫瘤病理碩士生。次年,醫院又恢復由上海第一醫學院領導,繼續成為附屬醫院,並恢復了全面的研究生招生與培養,但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及腫瘤防治辦公室與醫院脫離,直屬衛生局領導。
1985年腫瘤醫院成立研究所定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開展以臨床結合基礎的研究工作。1991年醫院主辦學術刊物《中國癌症雜志,1993年經衛生局批准醫院成為上海市乳腺腫瘤防治中心。此外,分別於1994年及1999年被上海市衛生局認定為上海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與上海市放射治療質控中心; 1995年腫瘤病理列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
1984年以來,為了適應臨床與科研的需要,醫院陸續添置了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如 CT、ECT、高低能直線加速器、流式細胞分析儀、螺旋CT、圖像分析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DNA測序儀、二氧化碳孵箱、低溫離心機、PCR儀,各種監護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設備。同期,醫院的基本建設也逐步得到發展, 1979年建成了6200平方米的門診大樓,以後自籌資金又陸續建成了867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及示教室樓、多功能會議室,既改善了工作環境又擴建了病房, 1995年5月醫院被國家衛生部審定為三等甲級醫院。1998年,醫院自籌資金建造18層病房綜合大樓,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新開設了高級病房和外賓病房。樓內有現代化設施相配套,醫院總建築達到面積6.2萬平方米,擁有床位570張。醫院職工總數達863名,設放療科等9個臨床科,病理科等8個醫技科室。
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並建校,腫瘤醫院更名為復旦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醫院現有在職員工1428人。職業醫師33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5人,佔37.2%,副高級職稱103人;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52人。醫師中,研究生比例佔72.5%,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醫師達38%。劉泰福教授、蔣國梁教授為美國放射學院院士。
腫瘤學、臨床病理、影像學為上海市住院醫生培訓基地。培養博士生344名,碩士生574名,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4篇。獲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項目支撐。2009年,論文發表共219篇,SCI收錄論文83篇。7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5項省部級市級科研項目,22項局校級科研項目。 2007年和2009年《腫瘤學概論》獲得復旦大學精品課程和上海市精品課程稱號。
於2005年6月成立了包括乳腺癌、胸部腫瘤、胃癌、大腸癌、淋巴瘤、鼻咽癌、甲狀腺癌、頭頸部甲狀腺外惡性腫瘤、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婦科惡性腫瘤、肝膽胰惡性腫瘤、軟組織腫瘤等12個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
2008年4月,與法國Gustave-Roussy腫瘤中心/癌症研究所締結為「姐妹醫院」,雙方在人員互訪交流、學術研討等方面將進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如派遣醫院年輕醫師赴法學習、定期舉辦腫瘤學術論壇、共同申請學術課題等。2010年:與日本金沢大學癌症研究所締結為「姐妹醫院」。
醫院平均每年主辦國際會議 7-8次;共選派64名醫護人員出國長期進修;組團訪問歐美5次;接待國外專家162批共763人。
2007年5月,腫瘤醫院打破按「科」看病的傳統模式,開辟按「病」看病全新就診模式。按照腫瘤類別進行劃分,開設8個專病門診,分別為頭頸部腫瘤、胸部腫瘤、乳腺腫瘤、腹部及軟組織腫瘤、肝膽胰腫瘤、淋巴瘤、泌尿系統腫瘤、婦科腫瘤。「專病門診」的推出有效引導分流初診病人,方便病人就診,從而有效緩解腫瘤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0年為貫徹響應上海市衛生系統推出的世博「三化」文明服務二十條的舉措,從布局流程、信息公開、舉止禮儀、服務質量、便民舉措及醫患關系入手,不斷強化醫院管理,使醫院的醫療服務更好體現世博精神,更快與國際先進理念接軌。
自2007年實施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以來,在完善院科兩級管理體制上進行探索,與各臨床醫技職能科室簽訂《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在責任書中對科室工作目標作具體要求。醫院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高病人滿意度,並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全面開展「醫療質量萬里行」專項工作,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探索建立醫院規范管理和績效評價的長效機制。
醫院門診樓(北樓)於2006啟用,醫技樓(南樓)於2009年3月23日啟用,至此,我院佔地面積為62畝,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我院積極進行分院建設,分別於2006年1月、2006年12月合作成立了台州分院和閔行區腫瘤醫院和;無錫第四人民醫院、溫州第二人民醫院、合肥市濱湖醫院分別為我院腫瘤學基地。2009年8月18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正式開工。
攻克癌症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作為中國抗癌事業的中堅,在80年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曾經創造了恢弘的業績,書寫了璀璨的篇章,讓我們共同攜手並進!
Ⅳ 復旦大學簡單介紹
復旦大學校名取自《尚書大傳》之「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始創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1917年定名為復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復旦大學位列國內高校第3位。在學術影響力方面,復旦進入ESI世界前1%的學科領域數19個,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2名(並列),其中,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葯理學與毒理學進入全球1‰。在QS世界學科排名中,復旦有29個學科位列世界前100,總量在國內排名第三;五大學科門類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中國大陸地區僅二所高校躋身此列。U.S.News世界學科排名中,有4個學科躋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學科排名中,1個學科大類躋身世界前50。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5個學科獲評A+,參評的學科中60%以上獲評A類學科。此外有14個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
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數學中心1個,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4個,衛健委重點實驗室9個,總後勤保障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5個,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1個;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中國研究院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首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落戶復旦。
近年來,復旦大學同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70多所大學和機構簽訂有合作協議,師生每年出國約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來訪人員約5000人次,每年舉辦國際會議約100場。
學校共有邯鄲、楓林、張江、江灣四個校區,佔地總面積約243.9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24.11萬平方米。(數據截止日期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