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周海宏教授

周海宏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1-10 13:33:42

① 音樂何需懂的作者簡介

周海宏,博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全國音版樂心理學學會權副會長。從事音樂心理學、美學、教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曾先後發表《音樂美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對部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對現代音樂的美學思考》等學術論文40餘篇,合作出版《音樂美學》、《兒童鋼琴學習指南》等著作。近年致力於經典音樂普及教育,1998年以「音樂何需『懂』」為總題發表系列文章12篇,呼籲重建音樂審美基本觀念,2009年出版講座DVD《走進音樂的世界》;1998年以「琴凳上下」為總題發表系列文章12篇,圍繞學琴問題普及音樂心理學與教育學的基本觀念。博士論文《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獲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3年獲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②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講座中提到能降低犯罪的音樂是什麼

古典音樂

③ 四川弘道經理學院的師資團隊(部分)

(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後)
1.陳鋼:河南大學商學院教授
2.樊鵬: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副院長、教授、律師
3.黃衛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4.黃建明:廣東省經信委生產服務業處處長
5.顧強:國家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
6.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禮儀與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7.孔繁任:奇正沐古(中國)咨詢機構董事長,營銷類暢銷雜志《銷售與市場》總策劃
8.彭向剛: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9.祁明: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10.劉偉: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11.郎咸平:著名學者、經濟學家
12.李光金: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
13.孫立平: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4.王蒙:當代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
15.魏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16.王海林:原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
17.聞閘:中國教育電視台播音指導、教授,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
18.薛國安: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19.謝謙: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徐飛:西南交通大學校長
21.夏華:依文集團董事長
22.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3.朱婉兒: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心理學課程負責人
24.張辛: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5.張國剛: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26.周海宏: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處長
27.趙國良: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博士導師,西南財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④ 黑色星期天

匈牙利鋼琴手 Rezso Seress 與其女友的愛情破裂之後,在1933年寫下一首充滿哀愁的歌曲,名為《憂郁的星期天》(Szomorú vasárnap)。此歌的英文譯名是 《Gloomy Sunday》。起初,作者試圖出版這首歌曲時遇到了些許麻煩。一位出版商曾說:「(拒絕出版)並非因為它是一個憂傷的調子,而是因為該曲之中流露出的那種魄人心魂的絕望情緒,我以為這對任何聽者均無益處。」 (It is not that the song is sad, there is a sort of terrible compelling despair about it. I don't think it would do anyone any good to hear a song like that.) 不過幾經周折後《憂郁的星期天》終於在布達佩斯得到了發行,並在兩三年內變成最為暢銷的歌曲。沒人料到的是,這首歌曲流入世間之後引發了許許多多悲慘離奇的事故(當地的報紙曾對有關事件作過大量的報道),就象古老的神話所描述的那樣:潘多拉盒子一經打開,無數妖魔和災難便被釋放到人間。然而,潘多拉盒子中最後一個出來的是「希望」,正是它讓這個不甚
完美的世界得以延續;而《憂郁的星期天》給人們帶來的則是一片絕望之聲。

歌中描述了一位不幸的男子無法將其所愛的人重新到召回身邊,他在一個憂郁的星期天頻頻冒出殉情自殺的絕望念頭,而這個念頭伴隨著對其愛人極度的思念難以排遣。

《憂郁的星期天》在1936年左右流傳到了美國。它的第一個英語版本是由爵士藝術家 Paul Robeson 於1940年錄制的。1941年8月7日,黑人女歌手 Billie Holiday 用她自己獨到和精湛的方式重新演繹了該曲,使其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熱門歌曲。

多年來,一些難以置信的報道和傳聞給《憂郁的星期天》披上了極度神秘的色彩。據《Cincinatti Journal of Ceremonial Magick》創刊號上 MacDonald 的文章所述,1936年2月布達佩斯警察調查過當地一起製鞋匠 Joseph Keller 的自殺案。他們發現 Keller 留下了一份遺書,其中抄錄了那時剛剛流行起來的這首歌的歌詞。某份遺書中抄錄一段歌詞本身或許並非是一樁離奇之事,離奇的是在後來的歲月中此歌據信要對超過100人的死亡事件負直接的責任(象「Hundreds of Hungarians Kill Themselv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Song」 這樣近乎誇張的字眼曾經出現於紐約時報的頭條)。很多自殺者臨死之前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這首歌發生
聯系。在匈牙利,有兩名自殺者是在聽吉普塞人演奏該曲時飲彈自盡的。另外,相當多的人赴多瑙河投河自盡時手裡總是抓著《憂郁的星期天》的樂譜,這其中包括一個14歲的小女孩。一位年過80的老人嗚咽地哼唱著這首曲調從七層跳樓自殺。據報導,一名走出某夜總會的紳士用子彈把自己腦袋打開了花,而此前他剛剛請求夜總會的樂隊為他演奏了《憂郁的星期天》。更有一個流傳頗廣的報導涉及到作曲者 Rezso Seress 本人。據說,當該曲開始成為暢銷歌曲時,Seress 與其前女友進行了聯系並提出重聚的設想。未料想第二天這個女孩便服毒自殺了,其身旁的一張紙片上寫著兩個字:「Gloomy Sunday」。因為深信這首「自殺之歌」對人具有災難性的影響,布達佩斯的警察們認為最好將其列為禁歌。

除了匈牙利,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也都有關於《憂郁的星期天》觸發自殺行為的報導。柏林有個年輕店員上吊自盡,其腳下飄落著一張此歌的歌譜抄件。在羅馬,一個報童在街上聽到乞丐哼唱《憂郁的星期天》的曲調時,停下了自行車走近乞丐,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錢交給了他,然後從臨近的一座橋上跳河自殺。在紐約,一位漂亮的女打字員採用煤氣中毒的方式自殺,並留下了遺書請求在她的葬禮上播放《憂郁的星期天》。由於這些可怕的自殺事件,英國BBC電台曾經禁止播放此歌,美國的廣播網路也隨即效仿這一舉措;華盛頓的參議員 Stevan Carl 呼籲將《憂郁的
星期天》列為禁歌。在法國,甚至有家廣播電台在節目中專門請靈學家來研討這首歌的影響,但這些節目的播放對當時自殺事例的不斷增長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抑製作用。時過境遷,當公眾對一系列自殺事件引起的恐慌逐漸減退時,BBC 同意重新播放《憂郁的星期天》,不過僅限於該曲的器樂版本。這一版本很快就被灌製成唱片。有一天,倫敦的一位警察聽見這首器樂曲從附近的一所公寓中傳出,音樂聲一遍又一遍無休無止地重復著,便覺得此事蹊蹺,值得調查。進入公寓後,他發現一個自動唱機正在反復播放這首曲子,在唱機的旁邊躺著一位過量服用了巴比妥鹽酸(一種鎮靜劑)的婦女。

這首歌曲的作者 Rezso Seress 最終也未能逃脫厄運的詛咒。1968年冬季一個寒冷的日子, 他在年近七十之際跳樓自殺了。據報導, Seress 是位個頭矮小、生性詼諧的猶太裔男子,一個差勁的鋼琴手,並一直為自己沒有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而感到遺憾。他的一生,除二戰期間被集中營關押過一陣外,主要是在布達佩斯的 Kispipa 酒店(「Kispipa」 英文直譯作「Little Pipe」,即小管道)中度過的,在那兒他為客人演奏鋼琴。由於身材矮小,他彈奏時整個身子被一架棕色的鋼琴所遮擋。每當有新客人,特別是熟悉的朋友進來時,他就舉起左手(其粗短的無名指上套著一個引人注目的金戒指),探出腦袋,面露滑稽的笑容表示歡迎。這種致意方式是他耍弄的一個滑頭,以此來掩飾他事實上只會用右手彈奏曲子。據說,僅僅是為了炫耀,他時常弄來一些樂譜放在鋼琴琴架上,並把自己的鼻子湊在琴架跟前,裝出按譜彈奏的樣子,而實際上他並不能熟練地讀譜。《憂郁的星期天》一曲成名之後曾經有許多音樂、藝術名家和社會名流來看望他(或在他死後到酒店朝聖),這使得他的訪客記錄看起來就象是一本 「二十世紀名人錄」,
其中來訪的人物包括 Arthur Rubinstein,Jehudi Menuhin,Arturo Toscanini,Luchino
Visconti,Spencer Tracy, Wallace Beery,Sonja Hennie,Nikita Khruschev,John
Steinbeck,the Prince of Wales,Louis Armstrong,Ray Charles,Farah Dibah, the shah
Reza Pahlavi,Paul Robeson,Cyrus Eaton,U Thant,Benjamino Gigli,Conrad Veidt,
George Cukor, 等等等等。每當 Seress 被告知音樂界的某個大腕要來看他時,就會變得十分緊張,常常要花幾天工夫躲在酒店廚房的盡頭,在一塊畫有鋼琴鍵的大切菜板上使勁地練習他的曲子。Seress 實際上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過著雙重生活。他以彈奏鋼琴為生,但他的鋼琴彈得很糟
糕。他長相猥瑣,可他太太 Helen 卻是布達佩斯最漂亮的美人之一Helen 不僅僅比 Seress 高出幾乎兩頭,而且還是個基督徒(在當時的歐洲基督徒很少與猶太人通婚)。為了嫁給 Seress,
她居然離開了前夫,一名英俊富有的軍官!Seress 因為創作《憂郁的星期天》在全世界變得很出名,但他的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布達佩斯(除了曾被趕進過集中營)。Seress 一生都很貧窮,但他死後卻在紐約的 Irving 信託銀行積存了幾百萬美元,這些錢是他生前無法支取的、別人支付給他的版稅。1947-1950間在布達佩斯指揮了一系列音樂會和歌劇的 Perharps Otto Klemperer 曾經訪問過 Kispipa 酒店,並在 Seress 的訪客記錄冊上留下了這樣的句子:「Er ist kein Musiker - er ist nur em Genie」 (He is no musician - he is just a genius) ,意指
Seress 夠不上一個音樂家的稱號,他僅僅是個天才。關於 Seress 自殺的原因,一種說法是他感到再也作不出象《憂郁的星期天》那樣的好曲子了,因此在長期的絕望之中選擇了死亡。

⑤ 急急急急!誰知道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電話是多少

學院電話66425701 周老師是音樂學系的教授,這是辦公室電話,如果他不在這個辦公室了,可以問下在哪個!

⑥ 周海宏的相關事跡

1963年6月27日,周海宏出生於遼寧沈陽的一個藝術家庭,父親是小說家,母親是畫家,他們都非常熱愛音樂。耳濡目染之中,使周海宏從小就形成了對音樂、對藝術敏銳的感知力。在他的記憶里,童年的很多樂趣都來自陪伴他長大的一架鋼琴。那個年代,鋼琴可是一件稀罕物,小海宏沉醉於每天坐在鋼琴前,用還顯稚嫩的小手敲擊鍵盤,聆聽黑白鍵跳出的一個個奇妙的音符。慢慢的,鋼琴前的少年長大了,鋼琴演奏出的樂曲也越發流暢動聽。1980年,17歲的周海宏考入了沈陽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高中畢業後,他順理成章地升入沈陽音樂學院鋼琴系。
生活的本身並不願意妥協於平淡,在靜如止水的外表之下,卻往往隱藏著激流的翻滾。歲月在每日的上學、放學之中緩緩流逝,而這個年輕人越來越發現,他再也不願周而復始地循規蹈矩了,他的內心萌生出對外面世界的無限嚮往,他強烈地渴望能夠離開他熟悉的安逸環境,去真正體驗生活的磨礪與激情,尋找承載夢想的廣闊天地。大學讀了兩年之後,周海宏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退學,然後報考中央音樂學院或上海音樂學院。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父母時,一向開明民主的父母都沉默了,他們了解兒子的心中裝著更遠大的抱負,但是又如何能夠贊同如此莽撞的做法?然而,父母終究擰不過執拗的兒子,見周海宏決心已定,父親只說了兩句話:「你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你需要我們做什麼?」「幫我寫封信吧,這樣我過去後能找個地方住」。這個決定改變了周海宏的一生。他離開沈陽輾轉上海、北京兩地考學,結果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都考上了,最終周海宏選擇了中央音樂學院,於是本科、保送研究生、留校任教、讀博、直至後來走上領導崗位,一路下來,他把每一步都走得踏實精彩。在和我們的交談中,說者坦然自如,然而聽者卻是嘆服不止,若不是有著堅韌的信念、勇往直前的鬥志和殫精竭慮的付出,誰可以如此自信地選擇自己的人生,穿梭於命運或平實或激越的舞台,在平實中追求激越,在激越中安享平實? 2003年10月,周海宏來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三個月的高校中青班學習。在這之前他已經在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擔任了近十年的館長。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寧靜的校園里,周海宏暫時告別了繁忙的工作,他彷佛又回到久違的學生時代。每天,都和來自全國各高校領導崗位的同學們一起聽課、參加討論、走訪參觀。學習,帶給了他一份豐厚的收獲。三個月的學習結束後,他總結了三點重要的心得。
第一,這段學習提供了充分的冷靜思考的時間。三個月的集中學習,對一個人來說,特別是像周海宏這種常年忙碌於工作的高校中青年幹部來說,是一個十分難得的靜下心來思考問題的時間。「所以我首先覺得在工作多年以後,有這樣的一個機會是非常珍貴的。在客觀條件上,為我的主觀思考提供了一些便利之處,使我可以冷靜地回顧自己的過去,展望一下未來的發展。」
第二,通過學習,增強了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名教師走上學校的領導崗位,需要周海宏不斷學習以滿足日益繁重的工作對其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是一個非常寬闊的信息渠道,從中央的政策法規、高校的管理思想、前沿的教育理論包括做人為官、外交處世等各個方面都為學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我逐漸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這是在工作當中無法實現的。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不僅使我看問題的視野更加寬闊,而且考慮問題更加周全,對環境的認識也更加清晰深刻。有時候,年輕人有了想法往往不計後果急於付諸實踐,顯然這過於理想主義了。學習之後我再處理問題便能夠考慮到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時代背景,考慮到理想與現實的接軌,這樣遇到問題時就不會簡單化、理想化,處理起來也會更加穩妥有效。」
第三,形成了豐富的人際關系資源。「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習的這段時間,我結識了很多朋友,這些同學都來自全國高校的各個管理崗位,我們在平時相處時可以互通有無、相互啟發借鑒,彌補了自身的一些不足,這可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資源。」 三個月的學習結束之後,周海宏回到中央音樂學院繼續他繁忙的工作。不久後,他被委任為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談起音樂家、藝術家,使人聯想到的詞語往往是感性、細膩、情感豐富、特立獨行,然而音樂科班出身的周海宏干起行政事務來卻透露出十足的理性與嚴謹。事無巨細,他絕不會「跟著感覺走」,而是會盤算著採取最精確、最優化的方式。連打掃房間、擦桌子這種細微小事,做之前他都會想一想怎樣才能幹得又快又好。中央音樂學院每年都有各級各類的音樂考級考試,當考生和學院的管理人員還在為繁瑣低效的考級手續、程序的辦理而抱怨不止時,周海宏已經琢磨著利用科學便捷的現代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反復嘗試,他自己編寫了一套計算機程序用於音樂考級考試管理,這套程序開發出來以後,受到音樂學院上下的一致推崇。在這一基礎上,周海宏又不斷為學院的人事、教務、招生等工作開發計算機程序,大大提高了學院的管理效率。直至今日,他開發的音樂考級程序還在中央音樂學院發揮著強勁的功效。勿庸置疑,周海宏是一位優秀的高校管理的實幹家,而在學術研究領域,他更是一位治學嚴謹、成果豐碩的學者。2001年,周海宏的博士論文《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同年他兼任了中央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他的論文《現代音樂的美學思考》和《走出用文學化、美術化方式理解音樂的誤區——對普及嚴肅音樂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分析》,分別獲得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二、三等獎。2003年,周海宏獲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事業上的成功,源於他執著的敬業精神,更源於他寧靜淡泊、無欲則剛的人格魅力,周海宏的率真與坦盪深深感動著他周圍的每一個人。
1995年,周海宏擔任了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上任後面對圖書館微妙的人事關系,他毅然拋卻私人利益,大刀闊斧進行體制改革,最終以業績贏得眾人的肯定;2004年他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之後,聲望有了,地位高了,名氣大了,但他仍然心胸坦盪,只專注於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從不熱衷社會活動。用周海宏的話說,「我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也沒有什麼慾望,所以也沒什麼負擔。讓我當院長,那很簡單,全力以赴把院長當好。當不好怎麼辦,那就當教授,好好教我的書,別的什麼都不想。」
朝夕耕耘,圖春華秋實;上下求索,辟人生佳境。如今,周海宏忙碌的身影依然穿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各個院室,我們衷心祝願他能 夠在未來的工作之中一如既往地保持著那分率真與坦盪,簡單與灑脫,勇往前行,為中國的音樂界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⑦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中央音樂學系大事記

大事記
2005年2005年3月7日音樂學系邀請德國語言學家為我系青年教師及研究生開設德語口語課程。上課時間:每星期一下午16:00至17:30。
2005年3月7日音樂學系邀請美國AGNES SCOTT COLLEGE大學助理教授JOHN WINZENBURG博士為我系青年教師及研究生開設的音樂英語口語課程本學期將繼續進行。上課時間:每星期一下午2點至四點。
2005年3月30日星期三下午2:30德國科隆音樂學院教授,科隆交響樂團豎琴首席劉航安到我校講學。講學的題目為音樂現象學。
音樂學系特邀美國OHIO州大學音樂學教授ARVED ASHBY前來我院講學。
1,題目:American Minimalist Operas
時間:2005年5月11日(星期三)下午4:00—5:30。
地點:北樓104教室
2,題目:Frank Zappa's Ideas of Musical Work and Text
時間:2005年5月13日(星期五)下午4:00—5:30。
地點:圖書館樓414教室
2005年5月26日下午4點—5:30,特邀越南國家音樂學研究所實驗樂團來我院北樓207教室舉行。
2005年5月18日至22日研究生教學工作會圓滿結束。
特邀香港浸會大學音樂藝術系教授林青華博士來我院講學
1,題目:明末至清乾隆年間的西方音樂的傳入
時間:2005年5月25日下午兩點
地點:教學樓610教室
2,題目:19—20世紀初的西方音樂傳入
時間:2005年5月26日下午四點
地點:教學樓402教室
3,題目:歐洲音樂與藝術的中庸概念
時間:2005年5月27日下午兩點
地點:教學樓410教室
2005年6月6日(星期一)下午4點—5:30。為紀念《唐吉訶德》一書出版四百周年,特邀我系王雪教授舉辦相關講座。題目:五線譜上的唐吉訶德
2005年6月10日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音樂學系本科生進行一年一度的論文宣讀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特邀英國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教授GIORGIO BIANCOROSSO來我院講學:
1、時間:2005年6月15日星期三下午16:00—17:30;
題目:雞尾酒效應「威爾第的《茶花女》(The Cocktail-Party Effect:Staging Verdi』s 「La Traviata」)。
2、時間:2005年6月17日星期五下午16:00—17:30
題目:充耳可聞:電影音樂與閾下知覺之迷(Film Music and the Myth of Subliminal Perception)。
2005年8月,音樂學系系主任張伯瑜接受富布萊特獎金,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Wesleyan University,為期一年。
2005年9月20日第十三屆論文比賽評比。
2005年10月,學院任命姚亞平教授在張伯瑜出國期間主持音樂學系主任工作。
2005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中非國際會議圓滿結束。
2005年11月3日星期四下午2點,音樂學系李淑琴老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題目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器樂創作文論之研究》。
2005年11月16日星期三 上午10:00—12:00音樂學系外聘教授劉經樹在教學樓415教室講學。題目為前理解、游戲、音樂的理解——
埃格布萊希特的音樂分析解釋學。講學內容:埃格布萊希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 1919年—1999年)是著名德國解釋學
派音樂學家。他認為,音樂分析是達到音樂理解的必經之路:分析音樂里所證明的音樂意義,推斷、詮釋音樂所顯示的內容。
他從解釋學的「游戲」概念出發,把音樂理解視為感官地參與游戲規則的過程,分析者是「一同游戲者」,從中學會理解游戲。
本講座將從理論和實例上,概述埃格布萊希特的音樂分析解釋學的基本思想。
2005年11月22日音樂學系姚亞平教授在演奏廳舉辦中央音樂學院院慶系列學術講座《進化:從邊緣到中心的歷史運動》
2005年12月4日星期日19:30特邀韓國和中國朝鮮族民間藝人來我院,在琴房樓演奏廳演出,演出的內容主要有長鼓、洞簫、伽耶琴的器樂演奏和說唱音樂盤索里的演唱。
2005年12月15日下午2:30中國傳統音樂專業二年級以上碩士生、博士生舉行論文匯報。
2006年2006年1月10日上午10:00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史教研室,中國音樂史專業碩士博士生論文匯報,在第二會議室舉行。
匯報順序如下:
碩士二年級
周麗娜(古代)、祁斌斌(近現代)、游紅杉(近現代)、唐曉飛(近現代) 、張偉(在職)
碩士三年級
趙春婷(古代)、張紅梅(古代)、呂雅莉(古代)、王鼎(近現代)、
張慧(近現代)、郭懿(近現代) 郭雲翔(近現代)
博士生三年級
魏艷
2006-3-8音樂學系聘任外籍教授菲利帕上學期授課效果反應良好。本學期繼續開課,課程為:
1、1600年以後的西方音樂學。
2、藝術管理基礎。
3、音樂英語。
2006-3-8音樂學系聘任外籍教授劉經樹上學期授課效果反應良好。本學期繼續開課,課程為:
1、西方音樂史。
2、瓦格納的音樂戲劇。
3、德語音樂原著閱讀。
2006年3月17日(星期五)下午3:30,特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藝術館研究院,民族音樂家(花兒專業)王沛老師(專著有《河洲花兒研究》、《河洲說唱研究》)來我院講學。
題目為:中國花兒——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珍貴遺產,內容為:花兒歷史、特徵、花兒會、花兒歌手、花兒研究、中外名人評價、花兒現狀
2006年3月31日下午2:30在第二會議室,在我系西方音樂史教研室主任余志剛老師的主持下,西方音樂史專業博士生劉小龍、安寧進行了充分的開題報告,西方音樂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及相關學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2006年3月17日,音樂學系特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藝術館研究員,民族音樂家(花兒專業)王沛老師(專著有《河洲花兒研究》、《河洲說唱研究》)來我院講學。
題目為:中國花兒——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珍貴遺產
2006年4月6日,音樂學系特邀(美) 張明堅 (Peter Chang)目前在芝加哥的伊利諾伊東北大學的音樂系任副教授和弦樂指揮,來我院進行講座
題 目 :「世界音樂」課程在美國的發展與動態,以及我的教學經驗
2006年4月21號(星期四)上午,武漢音樂學院的四位調研人員來我院,其中孫曉輝(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主任),楊峻峰(演藝學院辦公室主任)等,與我系領導就「藝術管理專業」和「音樂劇專業」方面進行了交流。
2006年4月24——5月5號,音樂學系袁靜芳老師、姚亞平老師、周青青老師代表音樂學系赴美國衛斯理大學進行為期7天左右的學術交流活動。
2006年5月,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研究》編輯部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中,
音樂學系01級本科生鄺晴的論文《我國第一部揚琴教材〈琴學新編〉的歷史價值》獲(本科組):一等獎,指導教師:褚歷
音樂學系02級本科生賈抒冰的論文《清華國學研究院的音樂事跡》獲
(本科組):二等獎 ,指導教師:李淑琴
音樂學系01級本科生宋歌的論文《中國第一部鋼琴曲集——簡評唐學詠的〈學詠鋼琴散曲集〉》獲(本科組)二等獎,指導教師:梁茂春
2006年5月10日音樂學系特邀沃爾特·弗利施(Walter Frisch)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的著名教授來我院講學
題目: 勛伯格與德國現代主義
2006年5月15日,音樂學系特邀斯里蘭卡派拉德尼亞大學藝術系李納·塞乃何維拉教學來我院講學
題目:五聲音階:布帕里 拉格 Bhopli(英雄氣概)
2006年5月29號,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的帶領下,該學院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一行五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當天上午我系姚亞平副主任在院辦招待室和他們進行了親切的交流,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都給與了滿足,並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學生們非常的滿意。
2006年6月14日,音樂學系特邀查爾斯·卡布維爾教授(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音樂學系主任),來我院進行講座
內容:1、印度的保烏爾音樂
2、印度尼西亞的伊斯蘭流行音樂學系
2006年6月30日上午9點,音樂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音樂美學學會、肖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共同舉辦:紀年何乾三、蔡仲德學術研討會
2006年9月21日,音樂學系特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音樂學系名譽主席、該校藝術與人文學術研究院副院長、上屆全美民族音樂學會主席TIMOTHY RICE來我院講學,
題目:為什麼要重新建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模式
2006年9月23中央音樂學院「第十四屆學生論文評比」結果揭曉,此次論文比賽一共收到論文20篇,其中研究生論文8篇,本科生論文12篇,共有14人獲二、三等獎及鼓勵獎,研究生、本科生一等獎都空缺,二等獎本科生、研究生各2名,共4篇論文獲獎,三等獎本科生、研究生各3名,共6篇論文獲獎,鼓勵獎本科生4名,共4篇論文獲獎。
2006年10月23日,音樂學系特邀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李明來我院進行講學,協講人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家鏘,題目:中國的吟誦音樂
2006年11月13日,音樂學系特邀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楊燕迪先生來我院講學,題目:論達爾豪斯音樂美學的歷史緯度
2006年11月26日,音樂學系舉辦了建系50周年的慶典活動,中外2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2006年11月29日,音樂學系特邀美國鋼琴家William Westney教授來我院講學,題目:完美的「錯」 音——鋼琴學習和演奏家的新理念
2006年12月4日,音樂學系特邀山西呂梁市青年晉劇院來我院進行晉劇音樂講座,題目:晉劇名角示範講座
2006年12月7日,音樂學系特邀河北固安縣屈家營來我院進行「音樂會」講座
2007年1月8日,中國音樂史博士生李淑琴老師進行了論文答辯,指導教師為梁茂春
題目:《中國新時期與器樂創作相關的爭鳴問題研究》 2007年12月28日(周五) 上午9:00西方音樂理論教研室在教學樓401舉行碩士二、三年級學位論文中期匯報,要求每人15分鍾。
2007年12月28日世界民族音樂專業研究生進行了匯報,研二、研三年級的同學參加了此次匯報。
2007年12月14日下午4點410教室,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方向和少數民族音樂理論方向的碩士生進行了匯報,順序如下:
2005級:陳瑜、程媛、榮英濤、梁偉麗、李麗梅、滕禎
2006級:葉曉芳、鄺晴、劉迪、杜夢蘇、王先艷、張璐、王新磊
2007年11月21日(周三)下午1:00―5:00音樂學系音樂美學專業研究生在7層音樂學系民族音樂工作室進行開題報告他們是:
王維:晚明士人的音樂美學思想
李彥頻:【結構-摘引-解構】-音樂摘引與獨立音樂範式
曹紅艷(公共藝術教育):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審美特徵—試論中國傳統器樂鋼琴改編曲的風格呈現
費薇(音樂心理學):音高期待引力區與音樂中因高分布規律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下午4:00 音樂學系邀請
Joyce Lindorff(古鋼琴演奏家,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來我院講學
地點:教學樓414
題目:德理格(Teodorico Pedrini)
——18世紀中國宮廷的義大利傳教士和音樂家
特邀:Peter Allsop(英國著名巴羅克音樂專家,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訪問教授)
賈抒冰(研究助手)
2007年11月6日—11月9日音樂學系舉辦了世界音樂周――暨第二屆中-非音樂對話期間舉辦了五場研討會,四場講座,四個工作坊,四場音樂會.
2007年10月18日下午四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演奏廳舉辦了「第十五屆中央音樂學院學生論文評獎暨首屆音樂學系學生王森國際交流基金頒獎典禮」。院長王次炤、副院長周海宏出席了本次活動,音樂學系副主任姚亞平擔任主持。
本科組
一等獎
張景暉 仙閣初聞樂歌聲--登州文會館對近代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
二等獎
張玉雯 跨文化音樂創作的多重認同——哈里姆?埃爾-達巴的古箏作品《尼羅河上的卡拉布沙神廟》研究
陳楠楠 再看普羅科菲耶夫
三等獎
崔萌 國樂改進社《音樂雜志》研究
萬晶晶 周淑安藝術歌曲集分析
崔燕琳 「持續音文化」的一角——歐洲民間樂器「赫迪格迪」研究
鼓勵獎
王大慶 論台灣校園歌曲發展及藝術特徵
陳心傑 「似花還似非花」——記德裔作曲家華麗絲和她的中國情結
周辰 從《閑居吟》到《姑蘇春曉》——四首蘇南風格專業創作的二胡曲的比較與思考
黃予戈 「有限與無限」的二律背反——對斯克里亞兵《第五鋼琴奏鳴曲》的音樂學分析
研究生組
一等獎
申瑩瑩 西周早期甬鍾雙音與周族「四聲」問題探討
二等獎
王先艷 試論鼓吹樂在當今社會中的傳承狀況
宋歌 新發現有關吳伯超的資料研究
三等獎
段蕾 王西麟小提琴協奏曲淺析
王新華 歌劇《領事》的深層寓意詮釋
袁昱 燕京大學音樂系初步研究
2007年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普蘭廷卡將於10月7日至19日訪問我院,其間將舉辦四次學術講座。普蘭廷卡教授是18-19世紀歐洲音樂的著名專家,他的專著《浪漫主義音樂》是一本19世紀音樂的優秀教科書,他對克萊門蒂、貝多芬和舒曼等作曲家也有大量著述。他曾在耶魯大學音樂系擔任了10年系主任,2005年退休後,又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的特別會員。
2007年1月8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博士生李延紅進行了論文答辯,指導教師為田聯韜
題目:《「北洞」婚戀禮俗音樂文化考察研究》
2007年1月10日,由音樂學系主辦的徐小平音樂學基金會捐款儀式在我院階梯教室舉行,中央音樂學院院領導、音樂學系師生一百人參加了此次活動。中國教育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人民音樂、音樂周報、新浪網、音樂網、中央音樂學院網路中心、中央音樂學院宣傳部相關媒體給與及時報道。
2007年3月30日,我系西方音樂教研室博士生劉穎、王新華、潘瀾、白君漢分別進行了博士生開題報告。
2007年4月16日----4月19日我系西方音樂教研室特邀英國著名音樂學家Peter Allsop教授來我院講學。
2007年4月21日-----24日西方音樂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了在西安舉行的西方音樂學會第二屆年會,並且都宣讀了論文。
2007年5月14日,我系西方音樂教研室王婷婷進行了博士生論文答辯。
2007年5月14日至6月1日,我系舉辦了為期3周的民族音樂講習班活動,在這次講習班中,特邀國際著名民族音樂學者,美國伊里諾伊大學民族音樂學和人類學教授布如諾·內特爾、及馬克·斯洛賓、鄭蘇、蘇瑪薩姆和姆文丹卡來院講學。學員們現場演奏了非洲鼓、加美蘭。講習班期間,還邀請了國內學者就西方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專題等進行了講座,他們是:俞人豪、陳自明、張伯瑜、李昕。28日、29日還邀請了美國著名作曲家Alvin Lucier和環境音響家Ronald Kuivila舉辦現代音樂觀念的講座。6月1日,結合現代音樂節又邀請了雲南個舊市大屯鎮洞經會「化善壇」專場音樂會。
2007年5月25日上午9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本院階梯教室舉行了「王森國際交流基金」捐贈儀式。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郭淑蘭、副院長周海宏、音樂學系主任張伯瑜,王森當年的老師尹鴻書、袁靜芳、梁茂春、周青青等教授,王森的同窗附中校長邢維凱、院辦副主任劉紅柱,以及捐贈者本人王森。捐贈儀式由音樂學系副主任姚亞平主持。根據王森先生的意願,基金總額為500萬,用於資助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學生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會議、進行短期參觀、訪問和學習,達到開闊學生學術視野的目的。
2007年6樂25日下午4點――6點,特邀我院校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職業策劃和人生發展咨詢專家徐小平先生前來我院講學。題目:音樂、職業與人生
截至6月21日音樂學系完成了研究生的論文答辯工作,在這次論文答辯中,共有30名研究生、博士生、藝術碩士生順利通過。
音樂學系共有25名本科生上交畢業論文,6月22日全天在階梯教室有24名本科生進行了論文宣讀,全部通過。全系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其中評為:張伯瑜、姚亞平、和雲峰、李昕、周青青、余志剛、宋瑾、李起敏、李淑琴、鄭祖襄。
2007年8月音樂學系音樂美學教研室留校博士生三名,他們是:柯揚、李曉冬、何寬釗。9月份開始承擔全院共同課的音樂美學課程。
2007-----2008學年度,西方音樂教研室聘請了兩位外教來我院講學,他們是David Noon(上學期) 和Peter Allsop(一學年)所開課程為:
Peter Allsop:上學期所開課程為巴洛克合奏奏鳴曲、重奏表演、蒙特威爾第時代的音樂、歷史演奏實踐
下學期所開課成為:音樂英語、「迪多」的語境、亨利·普塞爾《迪多和伊尼》歌劇排練。
David Noon:中世紀文藝復興音樂、音樂學研討
2007年9月14日晚7:00特請印度學者來我院演出
2007年9月27日下午4:00――6:00音樂學系特邀美國著名音樂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教授安東尼·西格來我院講學。題目:民族音樂志寫作在音樂研究中的價值。地點:414教室
2007年10月9日晚6:00-8:00音樂學系特邀墨西哥國立大學-Autonomou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exico來我院講學,題目:在古巴的中國嗩吶
內容:隨中國移民,嗩吶被帶到了古巴,並在古巴得到發展。至今這件樂器和其音樂師什麼樣的?請來聽本次講座,看一件樂器在不同的文化中的獨特發展。
地點:教學樓613 2008年5月至6月6日,音樂學系34名研究生先後進行了畢業論文答辯具體如下:
中國音樂史教研室:
碩士生(4名)
申瑩瑩 (古代史) 鄭祖襄教授 三門峽虢國墓出土樂器研究
林莎 (古代史) 鄭祖襄教授 十六國時期外來樂器圖像考
王洪濤 (近現代音樂史) 蒲方副教授 20世紀80年代「華夏之聲」系列音樂會的歷史思考
王鼎 (近現代音樂史) 梁茂春教授 《新音樂》月刊研究
博士生(2名)
程興旺 (近現代音樂史) 汪毓和研究員 中國動畫電影音樂藝術特徵發展研究(1989年以前大陸部分)
石一冰 (近現代音樂史) 梁茂春教授 中國當代大型合唱創作研究
中國傳統理論教研室:
碩士生(7名)
梁偉麗 周青青教授 定州秧歌的傳承與變遷
徐磊 周青青教授 從闖關東的乞討方式到國家級文化遺產——論膠州秧歌社會維護的鄉土特徵
程媛 錢茸教授 表演藝術家體系案例研究:豫劇旦角三大表演流派唱腔音樂及表演風格的比較
滕禎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楊民康教授 刀郎木卡姆音樂的變異型態及其深層結構研究——以阿瓦提縣三部編創木卡姆為例
李麗梅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和雲峰研究員 民俗旅遊與文化變遷——對2000年以來街津口鄉赫哲族音樂文化的實地調查與個案研究
陳瑜 袁靜芳教授 福建南音「滾門」模式特徵研究
榮英濤 張伯瑜教授 廟會儀式音聲與性別身份認同——河北井陘縣東頭村農歷七月十九觀音老母廟會個案研究
博士生(3名)
劉嶸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田聯韜研究員 土家族梯瑪巫祀儀式音樂研究
王華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田聯韜研究員 西藏昌都熱巴藝術研究
何嶺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田聯韜研究員 民間音樂新興唱片研究——以貴州部分地區民間音樂傳播現象為考察案例
西方音樂史教研室:
碩士生(5名)
張曉敏 姚亞平教授 《調性游戲》的新古典主義特徵
高悅爾 姚亞平教授 論威爾弟《安魂曲》的音樂創作特徵
王雅迪 姚亞平教授 閹人歌手跨性別現象研究
李冰 姚亞平教授 勃艮第宮廷音樂生活探微
劉穎 余志剛教授 女性主義視角下克拉拉·舒曼的藝術成就
博士生(2名)
王新華 姚亞平教授 從調式到調性——16、17世紀西方音樂音高組織體系之演變
白君漢 余志剛教授 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音樂戲劇建構研究
世界民族民間音樂教研室:
碩士生(1名)
靖燦 陳自明教授 比什米拉·汗及其嗩吶音樂研究
博士生(1名)
張玉榛 陳自明教授 拉維·香卡藝術實踐中的印西音樂文化交融
音樂美學教研室:
碩士生(3名)
劉莉 宋瑾教授 「體系即歷史」——達爾豪斯音樂美學治學觀蠡測
李彥頻 邢維凱教授 引舊喻新——論摘引手法在西方音樂中的應用及其意義
費薇 (音樂心理學) 周海宏教授 音樂旋律期待:歷史回顧與在中國被試群體中的初步實驗研究
博士生(1名)
雷美琴 博士 音樂美學 張前教授 中國當代流行歌曲的審美品評
2008年5月14日下午4:00—6:00在教學樓414教室,音樂學系特邀香港浸會大學研究部主任林青華教授來我院講學
題目:從上海,通過香港和台灣到達世界:越劇《梁祝》的持久影響力From Shanghai to the Globe through Hong Kong and Taiwan: Lasting Influence of the Yue Opera 「The Butterfly Lovers」
2008年4月11日(周五)下午2:00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研室在401教室舉行黃妙秋、吳葉博士生論文開題報告。全體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研室的老師們和田聯韜、和雲峰老師及部分學生參加李此次匯報。
2008年月31日(周一)上午8:30西方音樂史教研室在401教室舉行了碩士生施慧、曾祥吉畢業論文中期匯報。全體西方音樂史教研室的老師和部分學生參加了此次匯報。
2008年3月27日(周四)10:00-11:30英國皇家音樂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Music, London)的院長、著名單簧管演奏家科林·羅森先生(Colin Lawson)來我院並在第一會議室舉辦大師班講座。
題目:莫扎特和貝多芬時代的單簧管
2008年3月第二學期,音樂學系聘請了美國阿茲塞太平洋大學教授研究民族音樂的Kimasi·Browne(基馬西·布朗)來我院講學,時間為一學期。所開課程為:美國黑人靈歌合唱、美國黑人流行音樂文化、流行音樂鋼琴伴奏、同時也為音教系開設了課程。
2008年1月11日(星期五)下午4時,地點:教學樓414
主講人:瓦爾特·弗萊什(Walter Frisch,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席教授)
嘲諷的德意志——勛伯格及其《小夜曲》op. 24
「嘲諷」是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文本批評概念。自F. 史萊格爾、海涅等人提出以來,深遠地影響了德國思想界,先後體現在托馬斯·曼、馬勒、里夏德·斯特勞斯、勛伯格等人的創作中。
勛伯格的表現主義、十二音作曲作品早已為人熟知,但很少有人研究過他的這首《小夜曲》。這部作品不光停留在勛伯格自嘲為「小現代斯基」所體現的新古典主義傾向上,而且體現出作曲家以嘲諷姿態回顧過去(維也納小夜曲傳統)、著眼於當今(新古典主義)、展望未來的文化取向。
本次講座題目是弗萊什教授主要著作之一《德國浪漫主義》(German Modernism)的延伸和繼續,有助於我們了解勛伯格藝術思想的全貌。
2008年1月10日(周四)下午2:00音樂美學教研室舉行研究生開題報告,地點:414教室,具體安排如下:
趙堅娣(碩士) 鄧四春(博士) 汪濤 (博士)
2008年1月7日下午兩點音樂學系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博士生何嶺將要進行論文答辯,指導教師田聯韜教授。
2008年1月7日(周一)下午2:30進行中國音樂史方向二、三年級碩士生匯報。匯報碩士論文選題、進展及與專業相關的其它學習問題。准備好電子文本,每人10分鍾。
順序如下:
1.黃佳
2.王希丹
3.申瑩瑩
4.林莎
5.段蕾
6.袁昱
7.宋歌
8.王玉
9.王洪濤
10.周國榮

⑧ 周海宏教授在音樂鑒賞的第52集里講了一個日本的電影,沒字幕,音好像是什麼密山劫考,不過搜不到,到底

《楢山節考》

⑨ 求《走進音樂世界》 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演講 視頻下載地址 或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

在線看的,也有下專載的屬
http://video..com/v?word=%D6%DC%BA%A3%BA%EA%BD%CC%CA%DA&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⑩ 知識付費為什麼在中國火爆而不再國外火爆

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 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業的沖擊與革新 (2008-10-13 11:09:02) 本文發表於《藝術》雜志10月刊 數字音樂概念: 從技術上定義,數字音樂泛指用數字格式存儲的,可以用互聯網和無線網路來傳輸,可以很方便的拷貝、播放的音樂。數字音樂革命起源於1987年,當時在德國的一個研究院開始研究一種音頻文件壓縮技術,這種技術被稱為MPEG Audio Layer 3,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MP3。從業務上定義, 數字音樂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互聯網上的音樂,又稱在線音樂;一個是手機上的音樂,又稱無線音樂。 導言:徹底認識數字音樂 提起數字音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MP3,網路音樂、彩鈴等概念。數字音樂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便利,也給了音樂產業無限的煩惱;既給唱片工業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毀滅。 對於數字音樂給傳統唱片工業帶來的革命,人們更多是從渠道方面的影響來分析,因為數字音樂改變了音樂的傳播和銷售渠道。然而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工業的影響,更多是來自另一方面,那就是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比如網路音樂,比如彩鈴口水歌。 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兩只蝴蝶》、《你到底愛誰》等一些所謂的「農民歌」會這么火?其實這既不是社會的倒退,也不是文化的悲哀!而是商業市場的表現,符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新技術改變了傳播和銷售渠道,而渠道的改變,也改變了音樂的消費群體。 自彩鈴和網路音樂興起以來,音樂產業就迷失了方向。一方面人們堅定不移地相信,新技術將徹底革了傳統音樂產業的命,同時有人痛恨說這是時代的倒退。文化權威們喜歡站在文化道德的高度用大棒來打死這些靡靡之音,而不去考慮為什麼會造成現狀,或者用一些商業利益的驅使、低級趣味的迎合、媚俗文化等等來膚淺的解釋這些現象。但這些蒼白的道理解釋不了,也無助於打消人們心中的疑問。 其實數字音樂的本質是傳統唱片渠道的改變。今天音樂的消費主力軍已經和以前傳統唱片時代不是同一人群了。養尊處優的精英們當然也忽略了中國是一個明顯的有城市和農村差異的二元市場。 第一篇、 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產業的革命 上半部分: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產業盈利模式的革命 從盜版光碟到網路下載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內地唱片行業一直都在受盜版的困擾,在漫長不見天日的泥沼中掙扎。到了21世紀,這一現象並沒有好轉,並且又出現了一個比盜版更可怕的敵人,這就是網路。 音樂行業受互聯網的沖擊大於其他任何行業!盜版僅僅破壞了購買音樂的價格;而網路下載卻從根本上改變了消費者心中音樂必須付費的觀點,以及他們收聽音樂的方式、地點和種類。並且網路下載根本就無法防範,它有千千萬萬個源頭,千千萬萬個傳播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的載體發生了幾次大的轉移,由最早的黑膠唱片到最近的光碟和磁帶。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為音樂和其載體一起捆綁付費,唱片公司版權的收益就是通過光碟這個載體來實現的。但隨著網路下載的出現,音樂被從載體上解放出來,不再與某一種介質聯系在一起。由此,歌迷轉向互聯網尋找自己的歌曲,而遠離了唱片公司辛苦建立的銷售網路,這讓投入資源營銷音樂為生的唱片公司萬分惶恐。 從唱片公司到音樂公司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塊意外的蛋糕降臨了!這就是彩鈴。這個小玩意從韓國興起,在亞洲地區異常火爆。在中國,中移動於2003 年5 月17 日電信日那天推出,到2005 年底,全國彩鈴用戶已經突破6000 萬,市場容量達到20 億人民。2005年中國數字音樂銷售總額達36億元人民幣。業內人士預測,市場規模在2010年將達到127億元人民幣。與數字音樂市場的迅猛發展相對應的是,中國傳統音像產品市場已連續兩年下滑。 以前,唱片公司有兩大塊收入:一是唱片的發行收入,主要以發行保底費用為主;二是歌手的演藝收入,如歌手的演出、廣告等。由於盜版因素,賣唱片只是作為提高歌手演出和廣告身價的宣傳手段。 而彩鈴這一塊意外的收入救活了唱片公司。從此唱片公司不再以賣唱片為主,甚至也不再以演藝收入為主。從宋柯宣稱太合麥田不是唱片公司而是音樂公司開始,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也都樂意把自己稱作音樂公司。市場出現了專門運營彩鈴的音樂CP公司,如51秀、龍樂等。 處在水深火熱的唱片公司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由一個半死不活的產業,變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幸運兒。2004和2005年,大量的資本注入唱片產業,如太合麥田、京文、海蝶等唱片公司都融到巨資。從此內地唱片公司的精力不再放在如何與盜版做斗爭上,而是輕裝上陣,直接跨入了數字音樂時代,而不必像四大唱片一樣擔心舊體系下的沉沒成本問題。 音樂的主要銷售渠道從傳統城市音像店轉到手機。音樂產業也把話語權從唱片公司手中交給了資本和SP等IT公司,決定音樂產業命運的是渠道為王的電信運營商們。 音樂渠道的改變,不僅讓音樂銷售由有形的CD載體變為無形的數字載體,同時,也改變了音樂的銷售模式。 從專輯時代到單曲時代 大部分消費者對一張CD裡面只有一兩首主打歌好聽而感覺不值,這種銷售方式在營銷學上叫「捆綁銷售」。將熱門商品與冷門商品包在一起銷售,這樣做除了忠實的歌迷會購買外,很多人會因為感覺不值而放棄購買,或轉為購買盜版「拼盤」合輯。 數字音樂的出現,讓音樂脫離了CD這個載體而自由流通,人們可以直接下載自己中意的那一首歌,打破了一張CD裝10首歌的這種搭配銷售的模式,使音樂實現單曲銷售。 宋柯是內地單曲銷售的倡導者。單曲銷售模式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2005年底李宇春的新歌《冬天快樂》通過在線發行。太合麥田聯合太樂網以及網路、雅虎、QQ等門戶網站建立了「數字音樂發行聯盟」,專門通過數字化在線發行自己的藝人及所代理藝人的歌曲。 唱片公司進入單曲時代,使運作一個專業歌手的成本降低。以往必須湊夠十首歌組成一張專輯後,才能有資格拿出去宣傳。現在只需要一首主打歌即可,這令唱片公司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並且更有效率,不用湊歌。風險也變得更小,可以等這首歌火了以後再給歌手發專輯。單曲時代,CD唱片只是歌手提高身價的鍍金品,或者像黑膠唱片一樣成為忠實消費者收藏的東西。 單曲時代不僅讓唱片公司的運作成本降低,它甚至低到讓一個非專業的歌手,不需要唱片公司的包裝也可以錄制歌曲並走紅。 從唱片獨木橋到通過網路出名 網路給了廣大默默無聞的音樂人登上舞台的機會,標志性事件是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峰》靠網路走紅。回顧2004年、2005年、2006年,從唱片公司渠道推出的好歌卻沒有幾首,網路歌曲反而大行其道。 從2004年開始,大大小小的翻唱網站如雨後春筍一樣涌現出來。最早的是163888,網路歌手香香就是在這里走紅的。網路歌手的竄紅引起無數人的遐想,音樂愛好者們瘋狂進入翻唱網站。翻唱人數在短短時間里已近千萬眾,其中大的網站已超過100萬會員。音樂愛好者相信自己也會像楊臣剛一樣成名並推出自己的唱片,盡管從概率上來講,它和中彩票的幾率一樣大。 而在此之前,一個普通人要想成為歌手,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擠唱片公司這根獨木橋。現在做網路歌手成了進入娛樂圈的一條捷徑。網路成為唱片公司的試金石。網路歌手在網路上先推出自己的音樂,先有了歌迷,有了點擊率,唱片公司再把他們簽下來發行唱片。在摸不準流行歌壇脈搏的情況下,這種辦法無疑是個保險的策略。就連盜版商也會根據網路歌曲的流行程度來選擇對象,網路歌曲也占據了無線音樂銷量排名前10名的大多數位置。 從精英匱乏到大眾繁榮 網路音樂的繁榮,給原來由精英壟斷的貧瘠的流行樂壇帶來生機。這不僅是數字化流通的功勞,更是數字化製作的貢獻。MIDI(電腦音樂製作技術)的普及,使每一個音樂愛好者都可以掌握音樂生產工具。音樂人以前被壓在箱底的一頁頁曲譜變成了可以傳播的成品歌曲,令音樂作品增長了成千上萬倍,原創市場大大繁榮。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原創歌曲商業化的問題,還將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MP3是音樂傳播的革命,而MIDI是音樂製作的革命。MIDI降低了學習音樂和製作音樂的成本及門檻,而以前學音樂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教育制度的落後而使音樂變成了由少數人壟斷的藝術。以前製作一首歌曲需要專業的音樂人士的專利,需要真實的樂器演奏,一般成本都在1萬元以上;現在利用MIDI技術,電腦可以以假亂真地模擬各種樂器,三、五百元就會有人幫你製作一首編曲,這個質量在網路上傳播是沒任何問題的。 從傳統單一贏利模式到IT無數贏利模式的可能性 數字音樂把唱片傳統行業改造成了IT行業,從此,音樂多了無數種的贏利可能性。不僅讓國內唱片公司融到巨資來發展音樂事業,並且也讓以前做不大的各種音樂網站也有了投資價值。它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音樂服務,比如推薦服務、音樂博客服務、音樂交友、點歌送歌業務等等,無線增值業務中就有彩鈴、鈴聲、IVR等多種音樂業務。這些業務在傳統唱片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音樂僅僅是給自己聽的嗎?如果是這么個思維,腦白金恐怕早就關門了。分析彩鈴業務的成功,除了有一個封閉的版權保護平台以外,最大的秘密是彩鈴開發出音樂的一個新消費形式——分享。音樂不僅僅是給自己聽,還有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和心情、彰顯自我個性的重要功能。以次類推,音樂也成了其他一些新技術、新模式、新業務的應用前鋒。比如音樂也會是未來的3G業務的前鋒業務。 音樂的數字化製作和銷售,也讓音樂市場實現了長尾理論,使更多小眾音樂的商業價值也得以浮出水面,這也大大擴展了音樂市場。 從盲目跟風到回歸音樂本質 回到2004年,正當刀郎和網路歌手們的音樂大賣的時候,此時的唱片公司都還找不到方向,在迷茫中做著各種試探,紛紛模仿國外盛行R&B、HIP—HOP。刀郎和諸多網路歌手走紅,說明了唱片公司的這種判斷與大眾口味產生了偏差,把流行音樂做成了牛角尖。後來內地唱片公司並沒有像國外一樣,是各式各樣的搖滾或R&B、HIP—HOP風格佔領天下,而是一個急轉彎,回歸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風格。這一切都是由於音樂的數字化傳播和銷售的功勞,網路音樂的走紅讓唱片公司懸崖勒馬。 流行音樂的本質是娛樂。大眾需要音樂更多是為了娛樂與放鬆。所有唱遍大街小巷的歌曲都是旋律簡單,歌詞易記,演唱難度不太大的群眾式歌曲。流行音樂和高雅音樂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藝術本身解釋不了音樂為什麼會流行,它更多的是遵循商業規律。網路歌曲回歸了流行音樂的本質。它沒有那麼多的奢華與鄭重,通俗風趣、朗朗上口的獨特風格消除了唱者與聽者之間的距離。網路歌曲的風格並不新鮮,很多都是前幾年流行的曲風。《丁香花》就是很老套的"校園民謠"風格,刀郎也是典型的"菜市場"歌。 下半部分: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 數字音樂改變了音樂的傳播和銷售渠道。然而對於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工業的影響,更多是另一方面的影響,那就是對音樂風格的革命。比如網路音樂,比如彩鈴口水歌。 今天,音樂消費主力軍已經和以前傳統唱片時代不是同一人群了!以前正版唱片的消費群體在大中城市的青少年,而手機這個音樂新銷售平台的出現,讓三線城市和農村群體以及大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成了彩鈴音樂的消費主力軍。這個消費群體比原來音像店的顧客要多上百倍,甚至還要更多。他們就喜歡《兩只蝴蝶》這樣旋律簡單,歌詞易記,演唱難度不太大的群眾式歌曲。 從大城市消費到二三線城市和農村消費 長期以來,唱片公司把消費者鎖定大中城市青少年。這是因為正版唱片消費其實是個奢侈品,因為受到價格昂貴和對硬體設備(CD唱機)的要求的限制,加上零售渠道的成本問題等種種限制,正版唱片的銷售只能限制在大中城市,所以唱片公司把唱片市場也主要定位在大中城市的青少年群體。 而手機這個音樂新載體渠道的出現,讓音樂的銷售渠道從音像店轉向了手機彩鈴。彩鈴很便宜,只有2到3元一首,手機的普及也降低了人們音樂消費的門檻,使消費群體由青少年拓寬到中青年人。並且消費人群也不再限制在大中城市,三線城市和農村群體以及大城市的務工人員也成為彩鈴音樂的消費者。這個消費群體比原來音像店的顧客要多上百倍以上,他們聽不慣饒舌,也聽不慣說唱,就喜歡通俗易懂、聽一遍就會哼幾句的「大俗歌」。《兩只蝴蝶》主打人群就是農村市場,以及城市中低層人群和外來務工者。彩鈴下載人群也是這部分人群,而不是大城市青少年。三線以下城市及鄉村的手機用戶占手機用戶的半壁江山。而彩鈴激活了農村和大齡青年手機用戶的市場,讓這些用戶也享受了正版音樂的消費,所以他們對唱片工業的音樂風格走向有了投票權。 農民歌為什麼比主流音樂要更賺錢?首先是因為彩鈴的使用群體比唱片更廣。一張唱片最多可能只有50萬人購買,而彩鈴可以輕易實現上百萬人購買,上千萬的彩鈴也很多見。其次是三線城市和鄉村大眾可選擇的農民歌要少的多,這樣銷量又都集中在僅有幾首流行農民歌身上。 彩鈴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因為用戶會挑大家熟悉的彩鈴來給打來電話的人聽。而農村用戶相對保守,更是偏向使用大眾化的歌曲彩鈴。而城市彩鈴用戶消費卻很多樣化,追求個性,因此可選擇的歌曲很多,也分散了主流賣座彩鈴的下載量。 農民歌曲壽命長,收益周期自然也比一般流行歌曲要長。一首歌能在農村火好幾年是因為農村市場競爭不激烈,適合大眾的暢銷歌曲也很少,一首歌沒有其他歌曲的干擾,一般都在3年以上。這么長的壽命在港台或國外是很難想像的。在港台,一首歌的壽命在3個月到半年。這是也是由於主流唱片公司百家爭鳴,競爭激烈,新陳代謝迅速的緣故。 音樂受眾的心理學 面對口水歌橫行的市場,很多歌手都向口水歌發起挑戰,但是更多唱高雅歌曲的歌手卻成了先烈。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怎樣才能讓大眾的口味提高?什麼時候中國樂壇的音樂水平會提高?所有的問題可以歸為一個主線——這是由受眾群體的聽覺心理學決定的。所以,研究新的數字音樂消費群體,也就是大齡的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大齡青年群體,才能徹底明白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 精英們往往覺得大眾素質低,其實人生來平等,音樂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美學原理上看,審美價值判斷是高度主觀性的,正所謂「青菜羅卜各有所愛」。 怎麼是高雅?怎麼是庸俗?根據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總結的觀點:決定「高雅」與「通俗」的關鍵是一個音樂心理學的問題——人的審美聽知覺能力發展的問題。正如人的肌肉力量與思維能力一樣,人的感知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它有一個發展過程。例如小孩喜歡喝軟飲料,不喜歡喝酒類飲料,而大人則對甜飲料不感興趣,卻對酒類樂此不疲就能夠看出來。通俗音樂好比是軟飲料,「高雅音樂」好比是酒。軟飲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別無它物;而酒則口味之外,帶給人精神世界深處的變化。軟飲料味道明確,容易接受,人生下來就能夠飲用,所以廣為年齡較低的人喜愛,但是很少有人終身地強烈熱愛某種軟飲料;而烈酒味道復雜,強烈刺激,人生之初難以接受,需要很長時間味覺經驗的培養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愛,則會終身樂此不疲,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所以對於每年聽不了幾首歌的初級音樂用戶,需要多年聽覺經驗的積累,甚至是必要的指導、訓練,才能夠獲得對這種音響的聽知覺把握力與內心體驗的適應能力。 人是個性化的,所以不同個性的人對音樂的需求也是個性化的。一種性格的人會喜歡某一種情緒的歌曲類型。有人性格安靜?有的暴躁。而性格安靜的人也相對喜歡安靜的歌曲風格。有的口味重,就感覺安靜的音樂沒勁,觸動不了自己的神經。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瘋狂地喜歡搖滾,喜歡搖滾的人群有著共同的性格。也明白為什麼小女孩們會這么瘋狂地喜歡李宇春了,這是有鮮明特徵,而不是平均分布的。 除了性格,對音樂的喜好還跟受眾長期以來的聽覺習慣有關系。以調式來說,中國人習慣五聲調式,日本也有自己的調式,每個國家的人民從小就受自己的調式熏陶,因此一些音樂環境里的人群會喜好某一種音程走勢,某一種旋律曲線。跟菜系一樣,習慣川味的就不容易吃習慣其他口味的菜系。 對於音樂品位之爭,比如口水歌。就好比酸、甜、苦、辣,美食百味俱全,欣賞「苦」 、「辣」是需要培養的!由於人的審美能力總是從頭培養的,因此能力越高,人群越小,所以口水歌的市場會更大,而所謂高雅音樂的市場就很小。通俗音樂之所以容易被人理解,就是包含著非常突出的循環重復的打擊樂節奏型,可以使聽者立即發覺到的節奏律動。 「高雅音樂」往往對聽眾的聽覺耐受性要求較高。聽口水歌是大眾對音樂審美活動最重要的基礎。從聽覺上易接受的作品開始逐漸讓大眾接受音樂審美培訓,隨著一個人聽覺感受能力的發展,其接受與喜愛「高雅音樂」僅僅是時間、年齡與偏好的問題。提高大眾審美能力是不能拔苗助長,一蹴而就的。 何如提升口水歌受眾的喜好? 那麼,怎樣才可以讓農民兄弟的欣賞水平提高,變成和城市人一樣聽高雅一點的音樂? 人不可能憑空拔高水平。唯一的辦法就是給農民兄弟們再多10倍的農民歌聽,才可以慢慢提高,而不是強迫灌輸一些所謂的高雅音樂,現在資訊這么發達,其實農民兄弟已經方便地接觸到所謂的高雅音樂,但是他們選擇視而不見,是因為這些歌不符合他們的聽覺習慣,就像你很少去聽嚴肅音樂(比如交響樂)一樣。現在農民歌市場是需求是遠遠得不到滿足的——10億農民每年也就只有那麼十幾首農民歌供選擇,唱片公司對農民歌每年也也只有幾十首的供給量,而大城市人每年可以聽到自己喜好類型的音樂有幾百首之多。 由於只有農民歌才符合他們的聽覺習慣,所以只有有步驟地多一些農民歌給他們聽,才能逐步提高他們的音樂修養。而所謂高雅歌曲是無法灌入他們內心的。所以只有把農民歌聽膩了,然後在小地方或農村也有先富起來的一些人開始覺悟:自己要和身邊的人不一樣,要有個性。當其他人聽《老婆老婆我愛你》,那麼我就要聽再洋一點的《月亮之上》;當其他人都聽《月亮之上》,那麼我再聽洋一點《秋天不回來》。在這里要注意,很人認為的很土的口水音樂里,其實也是有細分不同檔次的。而讓大眾口味的提升,是一步一步的,而不會憑空一下從口水歌拔高到R&B。 不要天真地以為,大眾的欣賞水平不高是因為人家只吃窩頭,沒見過麵包,不知道麵包更好吃,這個比喻不太恰當。應該是人的喜好不一樣,僅僅喝慣了豆漿而喝不慣牛奶的區別。就像剛開始中國人都喝不慣啤酒,也喝不慣可樂。 IT界有一句話,早一步是先驅,早三步是先烈。沒有人否認一首歌在藝術上的價值和高度,但是在商業上可能是不成功的。這也是很多歐美回來搞最流行的歌手成為先烈的原因。 內地流行音樂發展的趨勢 歌曲的流行是有內在脈絡的,每一次的變化都跟文化、經濟變化有關系,每一次的流行變化也都會出現一個標志性人物,是他引領了當時社會的潮流。流行歌曲的每一次藍海市場的開拓,都是顛覆性的,一個新潮流的開始,都代表一個舊的潮流交出權力棒。 內地市場從80年代初李谷一唱著《鄉戀》,成為內地第一首流行歌曲。到80年代中期崔健《一無所有》搖滾的覺醒,再到隨後《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的西北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四大天王等港台音樂統一江湖。再到90年底中後期遭遇了韓流。2000年時候,出現了周傑倫。然後就是在內地唱片市場里遭遇到了刀郎,之後是碰到了《老鼠愛大米》,網路歌手們統領天下,在之後2005年到現在的《你到底愛誰》等苦情歌。 各領風騷三五年,並且每一次流行歌曲風格的變遷越來越短。音樂的潮流也總是出人意料之外,沒有一種風格能超過10年的,現在周傑倫從2000年出道到現在7年過去了。所以,就在近一兩年會出現新的音樂趨勢是很必然的。 20多年來,唱片公司其實一直都是以歌曲為核心來運作,歌手走紅都靠的是一曲成名。我們能記住很多歌曲,例如《黃土高坡》等,但是記不住是誰唱的。一直延續到2006年,從2007年開始,唱片公司靠歌曲為主的情況變了。具體的體現,就是去年到今年居然沒有一首走紅的歌曲。 看來,數字音樂市場要變天了。 —————————————————————————— 互聯網下載發展迅猛 網路下載會取代傳統唱片? 2007-1-18 9:00:00 蘇立華? 來源:成都商報 前羅馬尼亞指揮大師切里比達克在世時,曾經拒絕錄音,他認為古典音樂商業錄音錄像將會毀滅音樂、葬送古典音樂家的演出並導致音樂廳關閉。他認為,錄制下來的演奏不再是音樂,音樂只存在於演出過程中台上演奏者和台下聽眾的及時交流。這些觀點對於大多數人理解起來可能會顯得深奧了些,不過,這位大師的預言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應驗了。 在現代交通工具沒有普及的時代,人們要期待很久才能聽到一場高水平的音樂會,所以每次音樂會都是爆滿。在現代媒體宣傳工具出現之前,也沒有那麼多的炒作,演奏家惟一取勝的手段就是憑演奏征服聽眾。 上個世紀80年代,數碼錄音和激光唱片一夜之間改變了音樂的製作和消費,隨之帶來的副作用是肆意和方便的盜版。音樂製作的手段越來越先進、快速和簡潔,甚至在家裡都可以完成音樂的製作。 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和移動通訊開始在全球普及,並且以不到一年的速度升級換代。當年,一張小小的激光唱片取代了保存時間有限和不便儲藏的磁帶和膠木唱片。今天,面對網上儲存、下載和播放音樂以及儲存量更大、使用更方便和體積更小的數字媒體播放器的流行,激光唱片似乎又面臨淘汰了。 互聯網下載和新一代數字播放器最大的特點是快捷和方便,還談不上質量。目前,大多數消費者對先進流行的播放器的聲音質量基本滿意(至少不抱怨),產家也不會主動為此去升級播放器里的DA晶元。所以,在目前,高質量的家庭音響和數字播放器真正的差別在於使用不同質量的DA數模轉換器。求快捷和圖方便,網上下載和聽iPOD確實是最理想的,但是,你要聽最美的聲音在目前還只能去聽高質量的家庭音響設備。 數字播放器上的DA轉換器如果有一天給升級到了高級光碟播放器里使用的DA晶元,那麼,光碟播放器(CD機 DVD機等)也就真的到了壽終正寢之日了。 無論高科技今後如何改變我們聆聽音樂的手段,有一點,它改變不了,那就是擁有一個聆聽者和欣賞音樂的心境,這一個得靠聆聽者自己去培養和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互聯網數字音樂強勁沖擊 傳統唱片每況愈下 進入21世紀,受到數字技術的強勁沖擊,傳統唱片市場出現了一個大幅走低的轉折。樂評人王江曾在東方風雲榜振興中國原創樂壇研討會上提到「國際唱片銷量今年又下跌15%」。對此,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發行部余建耀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5%的數字講得非常保守,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流行音樂唱片的銷量下滑不低於40%。 年「有效專輯」僅30張 去年,音樂風雲榜曾經公開了內地華語樂壇的驚人數字:2006年的內地樂壇,發片總量不超過110張,相比2005年210多張的全年總發片量,少了將近一半;同時,比2006年港台樂壇的150多張發片量也少了三分之一。專家指出,這個110張的數字,也僅僅是對2006年發行的專輯的籠統計算。分析這些專輯,不難發覺包括羽泉、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胡彥斌、花兒樂隊等真正在媒體和聽眾中有較好音樂性口碑和市場性銷量的「有效專輯」不超過30張。2007年唱片市場更加慘淡。 當然,傳統唱片業每況愈下,並非國內市場一家之憂。歐美市場上過去賣得好的唱片,銷量都在500萬張以上,而今也跌了不少。2007年年底,老牌英國搖滾樂隊Radiohead將新專輯直接放到互聯網上售賣,歌迷可以自行下載,而需要支付的金額也由歌迷「隨意支付」,由此掀起了一場「唱片界的革命」。 無線音樂深入人心 由於互聯網上數字音樂傳播的便捷性和自主性,使得受眾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想要的音樂,因而數字音樂的傳播市場正在急速地擴大。2005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達到36億元人民幣,超過傳統唱片音樂市場,被稱為「中國數字音樂元年」。從卡帶、CD到mp3、mp4手機等音樂播放載體的變革,帶動的是音樂消費方式的變化,年輕消費者與CD為代表的傳統唱片市場漸行漸遠。 綜觀內地歌壇,包括《號碼》、《我的果汁分你一半》等能在傳唱度方面深入人心的原創歌曲,每年不超過5首。而與唱片發行少得可憐的數字相比,以《香水有毒》、《一萬個原因》、《秋天不回來》等為代表的無線音樂創作作品則隨著網路的深入人心,賺得缽滿盆溢。如《一萬個原因》年度無線下載量就超越1700萬次。簽約太和麥田公司後,「超女」李宇春推出的首張單曲《冬天快樂》幾十萬的唱片發行量雖已令人羨慕,但與改曲後上千萬人次的彩鈴下載量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以數字發行和線上音樂為主體的太合麥田公司為例,線上音樂部門的工作人員遠多於做傳統音樂產品的人數,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唱片業發展的新趨勢。

熱點內容
浙江大學機械設計基礎考研 發布:2024-11-23 07:06:45 瀏覽:441
合肥工業大學考研資料 發布:2024-11-23 06:56:45 瀏覽:308
台灣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發布:2024-11-23 06:48:50 瀏覽:396
大學專業中的國家重點 發布:2024-11-23 06:34:03 瀏覽:496
老年人上大學出現的問題 發布:2024-11-23 06:15:39 瀏覽:42
博士後合作導師是官 發布:2024-11-23 06:13:46 瀏覽:917
日本經濟大學放假時間 發布:2024-11-23 06:13:14 瀏覽:546
博士就是給導師打工 發布:2024-11-23 06:13:12 瀏覽:120
福州大學研究生調劑難嗎 發布:2024-11-23 06:09:03 瀏覽:985
重慶大學城招聘網最新招聘 發布:2024-11-23 06:09:00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