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家

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1-28 02:57:30

Ⅰ 鄭和為啥七下西洋有什麼目的呢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來便有一種說法,是為尋找建文帝。

清朝修訂的《明史·鄭和傳》中就有記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

惠帝即建文帝,朱元璋的嫡孫,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想要削藩,朱棣以此為由發動靖難之役,一路攻下南京城,自己稱帝。傳聞建文帝在城破之日自焚而死,但也有逃出宮廷、流亡海外或遁入空門的說法,眾說紛紜。

建文帝是死是活對朱棣來說很重要,但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的說法並不可信。

首先,沒有史料可以直接證明這一點。據明朝的歷史地理著作《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反對出海的官員劉大夏銷毀,雖然現代史家對此存疑,但普遍同意檔案在清朝建立前已經失蹤。

也就是說,《明史》這句話也沒有切實依據,或許史官是受了明後期野史的影響。

而且,這種說法邏輯上也不能成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已是朱棣登基三年後,而且越往後帝位越是穩固,沒必要為了建文帝,興師動眾去到印度以西甚至東非沿岸。此外,建文帝性格優柔,又缺乏政治軍事經驗,就算流落海外,對朱棣也無法造成威脅。更何況,鄭和船隊大張旗鼓的架勢,哪裡像是搜尋死敵。

但一個這么多漏洞的說法,為什麼仍有很多人相信?

其實它根植於一個真實的基礎:朱棣奪位名不正言不順,帝位正當性永遠是他的一個心病。

01.

麒麟現世

正當性的證明姍姍來遲:永樂十二年(1414),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使臣向朱棣進獻了一隻「麒麟」。

麒麟是祥瑞之物,相傳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此時明朝的國力蒸蒸日上,麒麟現世,豈非意味著現在就是盛世,朱棣就是明君?那麼帝位正當與否,自然就毋庸置疑了。

朱棣肯定很高興,他鄭重地吩咐宮廷畫師將這榮耀的一幕畫了下來,並讓著名書法家沈度題字《瑞應麒麟頌》。當朝大臣也紛紛寫詩贊頌,匯編成的《瑞應麒麟詩》有16冊之多。

這里說的「麒麟」是長頸鹿,產於非洲衣索比亞。

麒麟是上古時代就虛構出來的神獸,形象是龍頭、鹿身、牛尾,一系列動物的混合體。

為什麼長頸鹿會被皇帝百官認為是「四不像」瑞獸麒麟呢?雖然長頸鹿在明朝才第一次進入中國,但在宋人筆記中,對於長頸鹿已經有了「皮似豹,蹄類牛」「狀如駱駝」等外表記載,這類話語的描述與麒麟相近。

而更巧合的是,「麒麟」的讀音與「長頸鹿」的索馬里語發音相似。

可以想像,一隻中國君臣見所未見的長頸鹿,被遠在海外的國家進獻入京城,在上述兩個近似點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拒絕承認,這就是麒麟。

於是在明朝,現實的長頸鹿附會到了虛構的麒麟身上。

榜葛剌第一次派遣使臣來朝是在永樂六年(1408),就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後,這顯然是鄭和促成的。永樂十二年榜葛剌進獻麒麟時,鄭和正在第四次遠航途中,而一年後他回程,又帶回來一隻長頸鹿。

這次進獻麒麟的國家是麻林(位於東非)。盡管朱棣一番謙虛推辭,但面對使節獻禮、百官稱賀的場景,朱棣還是表現出了得意,說「此皇考厚德所致」(《明史·麻林傳》)。

02.

以「貿采」充「朝貢」

自第四次下西洋以後,鄭和船隊每次返航都帶有長頸鹿。

鄭和七下西洋橫貫時長28年,對此進行研究的學者基本達成共識,以第四次出海為界,將其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三次出海只在南亞與東南亞一帶,而第四次之後都穿越印度洋,抵達了阿拉伯及東非沿岸。

航程遠及東非與帶回長頸鹿,轉折點都在第四次下西洋,這使得荷蘭漢學家戴文達(Duyvendak,1889—1954)提出一種觀點,認為鄭和船隊去往非洲就是為了長頸鹿。但其實沒有更多證據可以證實這個猜想。

無論如何,進獻麒麟從一次驚喜變成了常規動作。這些貢入京城的長頸鹿,有的來自他國贈送,比如前面說過的榜葛剌與麻林國,還有之後的阿丹與蘇門答臘,但此外,還有的長頸鹿,卻是鄭和派人購買的。

馬歡是鄭和船隊中一名翻譯,他參與了第七次下西洋,並在見聞錄《瀛涯勝覽》中記錄道:

「往回一年,買回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

復旦大學鄒振環教授在《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一文中指出,明朝人常常將「貿采」來的長頸鹿列入「朝貢」的名目。第七次下西洋買來的這只長頸鹿,大概就是《明實錄》記載的宣德八年(1433)諸國來朝時,所「貢」的那一隻麒麟。

為什麼要購買麒麟來充當貢品呢?

可以推想,鄭和船隊訪問過諸國,但沒有國王准備進獻麒麟,為了迎合明皇帝的喜好,鄭和及隨從決定自行購買,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而更有深意的是,購買長頸鹿的記載同樣出現在了《明實錄》。這並不是一場面向皇帝的瞞天過海,朝廷其實知道真相,但欣然接納。

03.

麒麟外交

朱棣其實並非驕奢淫逸的皇帝。他得位不正,治下的永樂一朝卻通常被視為明代的巔峰,冠以盛世的贊譽。

尋找麒麟,乃至搜尋一切奇珍異寶只是附帶目的,朱棣為何在統治期間一次次地派遣鄭和船隊出海,還是要從政治層面著眼。鄭和七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成果,即構建明朝的朝貢體系。

這一方面來自現實的需要。經過元末的常年戰亂,明初的對外關系百廢待興,中國與南亞、東南亞諸國關系緊張,邊境地區常有武力糾紛。同時,海上盜匪猖狂,朝貢航路受阻。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大概每一位有野心的皇帝都會有「萬邦來朝,天下共主」的心願,朱棣這位不甚合法但功勛卓著的皇帝更是如此。隨著鄭和頻繁地出海西洋,源源不斷的外邦使臣遠渡而來,獻上各種珍奇且珍貴的禮物。

中國以自我保護的封閉狀態對抗著外部世界的劇變。

15世紀前期,鄭和船隊多次跨洋將長頸鹿運回中國,而在20世紀初的晚晴,改革派官員端方在德國考察期間,也考慮過海運一隻長頸鹿回國,卻因航海技術限制最終未能實現。

或許拿端方借乘的船隻與明初舉國最好的寶船做比並不公平,跨越時間的比對本也沒有什麼意義。

Ⅱ 靳姓的,歷史上有什麼名人嗎

靳尚誼 靳尚誼,油畫家。河南焦作人。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5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班。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副院長、院長,中國美協第四屆常務理事。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瞿秋白》1984年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銀質獎。有《靳尚誼油畫作品集》、《靳尚誼作品選》。

--------------------------------------------------------------------------------

靳東發 靳東發 〔宋〕字茂遠,官止州卒。其性多能,尤工畫藝,人目之為靳百會。當時畫手少作故事人物,頗失古規鑒之意,東發集古今諫諍百事以為圖,號百諫圖。《畫繼、圖繪寶鑒》

--------------------------------------------------------------------------------

靳之林 靳之林 〔現代〕一九二八年生。河北灤南人。擅油畫。延安地區群眾藝術館。

--------------------------------------------------------------------------------

靳明甫 靳明甫,直隸(今河北)元氏人。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畢業於貴州軍醫學校。建國後,歷任湖北中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我科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湖北省分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的研究,成績顯著。對胸外科和普通外科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主編有《氣管切開在外科臨床上的應用》、《肝葉段切除術》,撰有《通腸湯治療急性腸梗阻》、《清膽注射液治療急性膽系感染》等論文。

--------------------------------------------------------------------------------

靳夕 靳夕 〔近現代〕一九一九年生。天津人。擅美術片設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靳以 靳以,原名章方敘。作家。天津人。193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1933年起,先後與鄭振鐸合編《文學季刊》,與巴金合編《文季月刊》。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復旦大學教授、國文系主任,《中國作家》編輯。建國後,歷任滬江大學教務長、教授,復旦大學教授,《收獲》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是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長篇小說《前夕》,短篇小說集《聖型》,散文集《幸福的日子》、《熱情的贊歌》。

--------------------------------------------------------------------------------

靳觀明 靳觀明 〔明〕號浮玉,京口(今江蘇鎮江)人。貴裔孫。頗擅臨池之譽,與同郡陳永年方駕。善以墨瀋寫山水,竹石亦復超妙。《無聲詩史》

--------------------------------------------------------------------------------

靳雲鵬 靳雲鵬,字翼青。山東濟寧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1908年任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總參議。辛亥革命時,曾舉兵抵抗蔡鍔所發動的新軍起義。在昆明五華山戰敗後,化裝逃走。後受袁世凱信任,任北洋軍第五師師長、山東都督。1918年任參戰督辦公署參謀長。曾代表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軍事協定。1919年後兩度出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1921年直奉戰爭爆發前去職。後寓居天津。

--------------------------------------------------------------------------------

靳自重 靳自重,教授。山東恩縣(今武城)人。193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藝系。1936年留學法國。193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曾任金陵大學教授、農藝系主任、農學院代院長,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建國後,歷任金陵大學教授、農學院院長,南京農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四十年代初進行大麥屬的細胞遺傳學研究。對野生大麥種的親緣關系作了論述。撰有《野生大麥之細胞學》、《小麥的細胞學及其應用》等論文。

Ⅲ 金庸的文化水平究竟真的高嗎

金庸的文化水平高不高不知道,但寫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小說之所以影響面如此巨大,是因為他能做到雅俗共賞,說它雅俗共賞,是因為金先生的小說在形式上是武俠小說,而實際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俠小說的范疇。小說中文戲的分量相當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說過:他的一十四部小說中的所有人物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黃蓉的機智聰慧,臨危不亂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動人心,但在該劇中,當黃蓉看到女兒被金輪法王綁在高台上處境危險時,竟然哭著喊著一個人連滾帶爬地往前沖去,張導演的意圖可能想表現黃蓉愛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卻忽略了一點:黃蓉不是一般的村婦,這是一個智慧超群頗有乃父之風的巾幗英雄。其智慧不在諸葛武侯之下。即便是再著急也不會做出那種舉動的。

Ⅳ 中國文化的三教合一

佛教源自印度,其最純正及精要的經典首推《法句經》以及《阿含經》。

南傳聖典的精華主要濃縮在覺音尊者的《清凈道論》,有關佛陀的原始

教誨則見於五部《尼加耶》。大乘佛教的完整體系則在《華嚴經》,而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則是闡述大乘要義的代表性經典。至於藏傳佛教的完整體系詳見於宗

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儒道兩家的精神則源自於《易經》。古有三易,即《連山》、《歸藏》和《周易》。易經的八卦源出自伏羲氏,當周文王被紂王囚禁而演八卦為六十四卦,而後孔子"五十而學易",發揮《易經》精神,再加上許多不知名的聖智之士,而完成博大精深的《易傳》。儒家的精神就在於《大易》的生生不息,《周易》首重乾卦,表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其主要經典就在十三經,分別是《周易》(包含《易經》、《易傳》),《書經》、《詩經》、《禮記》(包含《大學》和《中庸》)、《周禮》、《儀禮》、《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孟子》、《爾雅》、《孝經》。

至於道家,則以老子為始祖,《道德經》一書也在闡發《易經》精神,所不同於儒家的是《道德經》的體系為《歸藏》,首重坤卦,表揚"厚德載物",如同經中所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之。"道家三經為《道德經》、《南華經》(莊子)和《沖虛經》。道家的《道德經》是最有生命力的,自1973年出土馬漢王堆的甲乙《老子》帛書後,在1993年又發現郭店竹簡的甲乙《老子》,其年代更為久遠。道教和道家有密切關系,但又有別於道家。簡單說來,道家是生命哲學,而道教則是生命學的修煉。"道教"一詞源出自東漢時期,原始道教的經典一共有三部,最古老的是《周易參同契》,此經出現時,無人重視,自至七百年後,才受人注意,本經有"萬古丹經王"之稱,後紫陽真人張伯端明其要義,而以詩歌的風格寫下《悟真篇》。另外兩本原始道經則為張道陵註解道德經的《老子想爾注》,還有太平道的《太平經》。道教體系龐大,雜而多端,所用經典包括《正統道藏》、《藏外道書》、《續道藏》等,近期以來,中國道教界正努力結集所有道教經典,匯編成《中華道藏》。濃縮道教教義的代表作有兩大本,其一為葛洪的《抱朴子》(分成內外篇),其二則是宋代張君房所編集的《雲笈七簽》。

長期以來,儒釋道在中華文化的體系裡是不斷從對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獨立並存的。中國佛教的《弘明集》和《廣弘明集》正是儒釋道三教互爭長短的重要文獻之一。

所謂的"三教合一",最明顯的例子在於兩宋時期。儒家在南北宋時期,出現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理學主要吸收道家道教思想而補儒家宇宙論之不足,從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文中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和《通書》,就可知道個中詳情了。無可否認,心學是受到禪宗影響而啟發的心性論,其中陸九淵說"吾心即宇宙",而王陽明則說"致良知"。最後,更出現了新儒家的開山祖師熊十力,借唯識學闡揚大易"生生不息"的精神,寫成《新唯識論》一書,引發佛教界的群起圍攻,不過佛門中最正面性回應《新唯識論》內容本質的還是印順導師,熊十力針對導師的批判寫出其富玄學性和創意性的《摧惑顯宗記》。

道教在宋朝出現了全真道,其創教祖師為王重陽,正式提出"三教合一"口號,勸人讀《心經》、《孝經》和《道德經》。在民間的第一本勸善書《太上感應篇》,更是突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此因《太上感應篇》源出自葛洪的《抱朴子》中的《微旨》和《對俗》,原屬道教經典,不過其內容明顯包含儒釋道三家思想。更重要的是,袁了凡先生因奉行《感應篇》而寫下《了凡四訓》。凈土宗大德印光大師,對於《感應篇》也大力提倡和贊揚。時至今日,《太上感應篇》的推廣,正是證明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脈絡。
http://www.fjpts.com/article/5149.html

Ⅳ 復旦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復旦大學校園內的地標性建築有:

1. 光華樓。復旦大學光華樓動土於2002年底,並於2005年5月建成,耗資約5.5億。光華樓有地上30層,地下2層,高度達到142米,有「中國高校第一樓」的美譽。光華樓是上海市重大工程,可見對其的重視。

光華樓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組成,西樓以文科學科為主,東樓以理科學科為主。如果去復旦大學的話,光華樓也是非常值得去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2. 相輝堂。相輝堂建於1905年,校園中現存三幢當年老建築之一。相輝樓原址是男生第一宿舍,後重建登輝樓,以紀念馬相伯、李登輝兩位前校長,堂額為周谷成題寫。該建築為二層平瓦坡屋面,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為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200平方米,現為大禮堂。

3. 復旦大學博物館。復旦大學博物館,座落於環境幽雅的校園西區大草坪附近,館舍坐西朝東,為一棟上下兩層的復旦大學早期建築,總面積約一千六百平方米。相輝堂西側的灰色兩層小樓,別具一格的復旦大學博物館就坐落於此。

4. 四季美景燕園。燕園的名字源於劉禹錫的一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園內,在一片草坪四周圍滿四季植物,還有假山、涼亭、小型人工瀑布、木製小橋錯落其間。夏天,燕園池塘內的荷花從粉色漸變至淡桔色。

5. 復旦大學曦園。曦園比較狹長,梅櫻坡裡面有幾棵矮矮的櫻花樹,春天的時候綠草上落得一地粉紅;還有很多五角楓葉,秋天的時候也是增加很多顏色。另外有一個荷花池,夏天荷花亭亭玉立在水面。曦園是上世紀80年代新建的。到2004年又進一步修建,更臻完美,現已成為復旦大學的象徵。

6. 復旦詩魂。復旦詩魂是一座銅雕,它的主體是兩本疊起的書,長寬兩米多,高70公分,是一件很有藝術性的雕塑作品。這是復旦大學百年校慶時歷屆復旦詩社校友捐贈的。

它本身也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詩意的寧靜中蘊藏著雄渾和力量,含蓄的緘默中體現出激情和氣度,給復旦大學這座著名的高等學府帶來了更多的人文氣息和盎然詩意。

(5)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復旦大學在國內具超拔的實力,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也是杠杠的。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榜中,復旦大學居第44位(清華大學居17,北京大學居30),另外在其2019年全球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上,復旦位列全球二十六,亞洲第六,大陸第三。

復旦大學在學科設置上涵蓋十大門類,但總體上文、理、醫專業占優勢,工科較弱。雖也有熱門工科專業,但是實力還是比不上交大,華科,哈工大等這類工科強校,但比下綽綽有餘。復旦大學共有18個學科進入ESI 全球前1%,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和葯理學與毒理學已具世界領先的實力,入榜全球前1%。

Ⅵ 葉君健簡介

葉君健(1914—1999),中國第一個從丹麥文翻譯、並系統全面地介紹安徒生童話的翻譯家,專作家屬。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國文學系。1944年至英國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歐洲文學。歷任輔仁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等。

《安徒生童話》現有80多種文字的譯本,丹麥報紙有評論認為中文譯本是最好的。文中認為「只有中國的譯本把他當做一個偉大作家和詩人來介紹給讀者,保持了作者的詩情、幽默感和生動活潑的形象化語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譯本。」為此,丹麥女王曾隆重授給葉君健「丹麥國旗勛章」,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話》眾多譯者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也是安徒生與葉君健作為作者與譯者,因一部作品先後獲得同樣勛章的唯一先例。

Ⅶ 歷史上最簡單又最復雜的數學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一個夏天,上海復旦大學某著名數學家信步來到街上買西瓜

支付的錢是5角十4分=5角4分是實際支付錢(4分是小孩買冰棍花的)。5角4分十4分錢豪無意義!

Ⅷ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歷史名家

傅統先(1910—1985),回族,教授,湖南武陵(今常德)人,祖上世代信奉伊斯蘭教。幼年家道貧寒,在家鄉讀完初中,15歲便隻身前往上海,考入上海市民立中學。1926年6月,同上海穆斯林知識界同仁創辦「上海回教青年研究社」,出版《回教青年》月報。
1926年8月考入聖約翰大學,主修哲學,輔修教育學。1932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哲學系。畢業時出版20餘萬字的《知識論綱要》一書及論文多篇。1932年畢業後,因病在家修養三年。期間翻譯了50多萬字的《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等。1933年參與創辦穆斯林刊物《改造》。1934年加入中國哲學會,參與發起組織「上海回教文化協會」,任常務理事,並出版發行《中國回教叢書》。1935年秋到暨南大學服設實驗學校任英文教員及副主任。1937年學校停辦後,到正風文學院教英文和哲學概論,1938年—1941年先後兼任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東吳法學院、講授哲學、教育哲學、邏輯學等課程。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在上海積極宣傳抗日,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遭到日偽的脅迫。曾參加了上海穆斯林反對「北新書局」及《南華文藝》侮教案的斗爭以及組織穆斯林社團飛出版刊物等活動。1942年秋,取得聖約翰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被聘為聖約翰大學教授和教育系主任,在教學上獨創「小組討論教學法」。194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49年夏再次取得文學碩士學位,1950年8月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
1951年2月擔任上海新中國學院學院教育繫心理學、邏輯學教學工作,9月入華東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結業後到濟南山東師范學院任教,1953年任教育系系主任,1954年任山東省政協第一、二屆委員,第三屆常務委員,曾任〈〈教育戰線〉〉主編。 章益(1901~1986)字友三,安徽滁縣人。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2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成績列當年文科畢業生第二名,獲金質獎章。至1924年,在復旦大學附中任英文教員。其後至1927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深造,並曾赴美 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先後獲華盛頓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27年9月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文科教授兼預科主任、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復旦大學文學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其間還兼任上海勞動大學教授、教育系主任。「九一八」事變後,曾參加上海各界師生組織的請願團赴南京請願,要求抗日。1936年起任復旦大學教務長。1938年至1943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總務司司長、中等教育司司長。1943年至1949年任復旦大學校長。淮海戰役後,頂住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拒絕南遷,保護學校,迎候解放,將一個完整的復旦大學交給了人民。因抵制遷校和拒赴台灣,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遭通緝。解放後,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外文系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書立說和培養青年學生上。1952年至濟南,歷任山東師范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1984年退休,1986年病逝。建國後還曾任民革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常委,政協山東省第一、四、五屆常委,山東省心理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Ⅸ 曾囤藩後代有哪些人,還在世嗎

子:曾紀第(又名楨第,早夭)
子:曾紀澤(1839—1890,字吉力剛,號夢瞻,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妻賀氏(1840—1857,婚後一年難產死,賀長齡女);繼劉氏(1841—1903,繼配,劉蓉之女。生子女各3人)
子:曾紀鴻(1848—1881,字栗誠,數學家),妻郭氏(1847—1935,名筠,字誦芬,《藝芳館詩鈔》作者,郭沛霖之女)
長女:曾紀靜(1841—?,字孟衡),適袁秉楨(乃同鄉好友袁芳瑛之子,性傲慢,不甚長進)
次女:曾紀耀(1843—1881,字仲坤),適陳松年(字遠濟,茶陵人,好友陳源兗之子,曾隨紀澤出使歐洲,幼育於曾國藩家,有隱疾)
三女:曾紀琛(1844—1912,字鳳如),適羅允吉(1846—1888,字兆升,湘鄉人,羅澤南子)
四女:曾紀純(1846—1881),適郭依永(1845—1869,字剛基,一名立篪,湘陰人,郭嵩燾子)
五女:曾紀芬(1852—1935,晚號崇德老人),適聶緝槼(1855—1911,字仲芳,衡山人,聶亦峰子)
侄子:曾紀梁(魏氏)
侄子:曾紀渠(朱氏)
侄子:曾紀瑞(江氏)
侄子:曾紀官(歐陽氏,劉氏)
侄子:曾紀湘(易氏)
侄子:曾紀壽(李氏,李氏,勞氏)[45]

Ⅹ 請問大家復旦大學歷史研究生考試難度大嗎

1復旦報送比列不高 起碼沒南開那麼誇張
2會有小排斥 但水平是決定因素 初試成績無關緊要 只要你夠復試線 復試中水平最重要而不是分數 尤其是名校

熱點內容
新疆財經大學mba復試名單 發布:2025-03-31 14:38:38 瀏覽:488
徐州醫科大學副教授條件 發布:2025-03-31 14:35:52 瀏覽:162
為考美國大學不上學好 發布:2025-03-31 14:35:00 瀏覽:735
開學時間最新發布安徽大學 發布:2025-03-31 14:25:02 瀏覽:965
清華大學教授張學政 發布:2025-03-31 14:24:13 瀏覽:471
2016山東大學考研科目 發布:2025-03-31 14:22:32 瀏覽:312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護士 發布:2025-03-31 14:11:32 瀏覽:572
上海東方大學城 發布:2025-03-31 14:11:24 瀏覽:665
天津大學研究生論文模板 發布:2025-03-31 14:11:22 瀏覽:730
上大學賀電 發布:2025-03-31 14:05:23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