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京大學教授黃林森

南京大學教授黃林森

發布時間: 2021-01-31 03:45:02

1. 林森名人

林森 (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福建閩侯縣人。1877年入都會主辦的蔡元培學校讀書。1881年進鶴嶺英華書院。1883年考入台灣中西學堂電科。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先後入美國密歇根大學、耶魯大學文科研究院學習。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政府臨時參議院院長,中國國民黨右派(西山會議派)主要成員,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代理主席。
晚清時期,1884年在台北電信局工作。1891年與鄰村鄭氏女結婚。1893年鄭氏病故,誓不再娶(無子嗣)。1895年台灣被割讓日本,參加抗日軍,失敗後回閩侯入母校英華書院任教。1898年再度赴台灣,加入興中會。考取台南地區法院嘉義支部通譯,聯絡島上愛國志士,進行反清抗日活動。1899年因日本偵捕返回閩侯。1902年考入上海海關任職,組織旅滬福建學生會。1905年創辦福州閱報社。1909年由上海調往江西省九江海關工作,設立當陽書報社宣傳革命。創辦商團,舉辦軍事訓練班,聯絡新軍,為武裝反清作準備。1911年10 月武昌起義後,23日九江響應起義,任九江軍政府民政長。1912年1月任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參議院議長。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屆國會,被選為參議院議長。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議員離京南下。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2月赴日本。1914年離日本赴美洲,開展籌餉和黨務活動。1916年6月袁世凱死,7月離美回國,8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1918年10月被選舉為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1921年1月任非常國會議長。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長。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營建設部部長兼治河督辦。10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改組會議,負責國民黨改組事宜。
大革命時期,1924 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命為國民黨海外部部長。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為西山會議派領袖之一。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常委,多次被選為西山會議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長。1926年元旦國民黨「二中」全會召開,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受警告處分,會後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9月寧、漢、滬三方合流,被推為南京國民政府常務委員。1928年9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0月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29年1月任國民政府任務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31年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諸國慰問僑胞並視察黨務。3月還在國外,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選其為立法院院長。4月國民黨中央4名監委通電彈劾蔣介石,時雖在國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蔣介石下野,被推為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並確定主席為國家元首,不負實際政治責任。1932年元旦就職。此後國民政府雖多次改組,都一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後,主持召開國難會議,強烈抗議日本承認「偽滿洲國」。 1935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常務監察委員。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明確表示 「討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決,認為「張學良部隊是愛國的」,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義連下赦免令、復權令,但蔣介石拒不執行,反而長期幽禁張學良。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日本侵略者製造「七·七」 滬溝橋事變,全面發動侵華戰爭。遂號召「全民奮起,全力抵抗」。10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隨隻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繼成立偽政權,便發表嚴正聲明,並發布明令通緝漢奸頭目。1938年3月赴武漢主持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救國綱領》。7月召開國民參政會致詞,手書「抗戰必勝」來激勵全國軍民。12月汪精衛叛逃投敵,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常委身份力主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明令通緝。1941年12月9日以國家主席名言,向德、意、日三國宣戰。此後致力於廢除美、英等不平等條約。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約簽署,不勝欣喜,特邀宋慶齡、於右任等國民黨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終年75歲。國民政府為他舉行隆重國葬。葬福建省連江縣青芝山。中共中央致唁電說:「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
1979年,中共中央認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輩民主革命家」。
林森撰題聯
樹立農村基礎;
養育民族健兒。
——題福建省閩侯縣祥謙鎮鳳港學校
林森主張辦學育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富有遠見卓識。堅信抓「教育大廈牢固先取決於基礎」的理念,因此當年常對鄉人解說「小學是基礎,基礎打不好,上進就困難」。鳳港學校創辦不久,他特意約請辛亥革命領導人黃興將軍為學校題詞,手書「國民始基」,交託鄉人以字模製成匾,懸掛在鳳港小學禮堂,以喚起學子牢記學業的成就始於足下,邁好起步就要扎實努力。後來林森也在校門口撰題了這副楹聯。這兩處歷史遺跡至今猶存。為了進一步激發家鄉民眾興學發展的活力,林森還積極獻策富有建設性、鼓勵性教學管理智見。如提出:「要物色誠聘勝任的校長人選」;「學校務須設民主董事會」;「要求學生穿戴(發型一律去辮)及儀容統一規定」;「對學生全免勉贈文化課本,對家庭困難的子女,放寬可免穿履入學」等等。這在當時堅持辦學教育的進步舉措,具有其現實意義,起到促進教育發展的積極作用。因此,鳳港小學這所始建於1913年,經歷91個春秋的鄉村小學,成為當地開展基礎發展教育的搖籃,為國家和民族培育出不少的社會英才。林森的貢獻功不可沒。
與幽人語自生悟;
得靜者相能永年。
——題浙江省奉化縣雪竇山雪竇寺圖書館
拼一死求眾生,遺恨在重泉,碧草當春猶怒發;
創共和推專制,豐功鐫華表,黃花無恙許長開。
——題《黃花碧血集》(輓聯集)
《黃花碧血集》是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輓聯專集。
出處進退與任聖冥符,運會啟風雲,曠代勛華民族史;
事業文章有姚江繼武,桑梓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蒼山。
——題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誠意伯廟
後人為紀念一代偉人劉伯溫,許多地方建造了劉文成公祠廟。據考查,共有16處,分別為武儀縣俞源村劉伯溫草堂、麗水(處州)富山劉文成公祠(抗日戰爭時期遭敵機炸毀僅存遺址)、青田縣城劉文成公祠、青田縣石門洞劉文成公祠、青田縣林坑村劉文成公祠、甌海區白水村劉文成公祠、樂清市白象鎮大港村劉文成公祠 、瑞安市穗豐村劉基廟、瑞安市鮑田鎮鮑六村劉基廟、瑞安市平陽坑劉文成公祠、蒼南縣莒溪鎮劉文成公廟、平陽縣宋橋鎮劉文成公祠,文成縣珊溪鎮帝師祠、文成縣李井村劉文成公祠、文成縣大學鎮石墳洋村劉文成公祠。這些祠廟先後大都列入縣、市、省文物保護單位。南田誠意伯廟位於文成縣南田鎮新宅村華蓋山南麓,敕建於明•天順三年(1459年),清乾隆、道光、咸豐歷經維修,現主體建築仍保留明代形制和風格。佔地面積近3000多平方米。廟前有「帝師」、「王佐」兩座牌坊及照壁等。廟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築。1980年全面維修。今劉基廟的靈位上擺放的「開國翊運文臣資善大夫贈太師謚文成護軍誠意伯」牌位保存完好,每逢祭祀奉之尊位配上劉基畫像供裔孫叩拜,以表敬仰。
受氏姓周家,歷秦漢晉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稱帝稱王廟祀幾如林縣遠;
發祥由陶水,從魯齊河洛迨遷閩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傳到干官興。
——撰福建省閩侯縣尚干鎮陶江林氏總祠(專用祠聯)
林森撰輓聯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1925年3月挽中國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
英名垂青史;
楚地寄哀思。
——1940年5月挽國民革命軍第36軍軍長姚純
萬里歸來,精靈若接;
百年論定,功烈在人。
——挽1916年5月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
上聯「精靈」,謂靈魂。晉左太沖《吳都賦》:「舜焉游焉,沒齒而忘歸,精靈留其山阿,玩其奇麗也。」
雲暗魯天,魂歸蜀道;
忠昭黨國,績著旌旗。
——1938年5月挽國民革命軍第5戰區第22集團軍第41軍代理軍長王銘章(1)
1938年5月9日,武漢各界組織了「王銘章上將治喪委員會」。王銘章之弟王少容赴漢口市商會參加治喪(因王銘章之子女當時均幼小,王道鴻13歲、王道義11歲、王道綱9歲、王道智7歲、王道忠不滿1歲,不能到漢口),由王少容代表將軍家屬主持公祭典禮的答謝儀式。靈樞運抵武漢大智門車站時,武漢人民群眾,萬人空巷,前往迎靈,由當時湖北省主席及前國府中央各部院代表在車站舉行隆重肅穆的迎靈大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表吳玉章、董必武,八路軍代表羅炳輝、齊光等領導同志都參加了迎靈公祭。上聯「雲暗」,比喻抗日烽火彌漫山東上空。「魯」,山東簡稱。「蜀道」,指四川新都。下聯「昭」,謂彰明,顯示。「黨國」,指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合稱。「著」,謂明顯,顯著。聯語切事切地切人,言簡而哀情深沉,評贊恰如其分。
執干戈以衛邦家,拚取忠誠垂宇宙;
聞鼓鼙而思將帥,忍標遺像肅清高。
——1938年5月挽國民革命軍第5戰區第22集團軍第41軍代理軍長王銘章(2)
賀贈林森聯
開山開國志;
樹木樹人心。
——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主任柯璜贈林森
柯璜(1878-1963),字定礎,號樂天野人,浙江省黃岩縣桐嶼人。北京京師大學堂畢業,歷任山西大學美術教員、山西博物館館長、山西圖書館館長、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主任等職。當代書法家、美術家、社會活動家。抗日戰爭時期,柯璜顛沛流離到了陪都重慶後,孔祥熙為他安排了一棟別墅小洋樓。住了不久,柯璜便感到別扭,執意要搬出去。後來安排他住到歌樂山公寓,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做了鄰居。柯璜和林森本來就是很要好的舊友,住到一起後就更加親密,為林森別墅題寫匾額「大禹會諸侯於塗山歌樂於此」,題寫撰贈了這副對聯及松柏中堂畫。林森把字畫掛在客廳內。林森游覽峨眉山後帶回一支異形老藤手杖送給柯璜,並贈詩一首。同住歌樂山的還有馮玉祥、於佑任、臧克家等人,他們經常會聚在一志談論抗戰時局。柯璜在重慶生活無著,只得靠賣書畫為生,有時朋友也接濟一點,勉強維持清苦的生活,後來經濟越來越困難,就搬到雲頂寺內居住。林森、於右任等常來雲頂寺,與柯璜一起在禪房裡談詩論畫,揮毫潑墨;並與董必武、馮玉祥、馬寅初、郭沫若等交往。柯璜在雲頂寺著《歷代權奸傳》,鞭撻汪偽漢奸,並留下許多書法鐫刻作品。林森去世後,柯璜為他操辦喪事,張羅為林森塑立銅像,並親自題寫碑文。新中國成立後,是全國政協二、三屆委員,政協山西省常委;還擔任過山西省美協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等職。1963年11月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壽85歲。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央統戰部,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毅,以及李雪峰、王世英等都送了花圈。
悼挽林森聯
繼國父之受終民主,以令百揆;
喪先生而築室獨居,亦逮三年。
——中國國民黨元老吳敬恆挽林森
紀念、題詠、嵌典林森聯
易君左閑話揚州,惹來揚州閑話,易君左矣;
林子超主席國府,連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
——揚州三傑之一張丹斧以《閑話揚州》風波屬對南京報紙征聯
民國時名聯。上聯「易君左」,湖南省漢壽縣人。民國作家,與郭沫若、郁達夫齊名。他寫有《揚州閑話》一書,此文行文尖刻,佻薄揚州人,招來罵名,易君左很不服氣,便在南京報刊上撰文爭辯,名噪一時。因《閑話揚州》引起揚州人不滿。下聯「林子超」,即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林森當了國府主席後,卻無心政治,被稱為「超然派」,成了蔣介石的一件「擺設」。世人對他不無譏諷,新聞界尤甚。而林森正是「超然」對待蔣介石,處事謹慎,鴉雀無聲,才坐穩了國府主席的寶座。當時南京有家報紙當時公開出下聯征對,然而該報既沒有被「整頓」,也沒有被「停刊」,因為林森主席對此不予置理,一笑而過。數天後,揚州三傑之一張丹斧以《閑話揚州》風波續出下聯。此聯對仗工整、貼切,語意深刻巧妙,一時傳為趣談,到處流傳。
【林森軼事、趣聞】
〖鰥居之謎〗
1931年12月寧粵紛爭結束,國民黨四次一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林森當選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表面上對林森很尊重,暗地裡卻處處進行制約,使林森無一點實權,無所作為。林森自此成了一個十足的傀儡主席,成了蔣介石的一件「擺設」。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簡出,一生不嗜煙酒,不近女色,頗多怪癖。在國民黨要員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帶有一點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費解的,還是林森鰥居獨處的生活方式。他從年輕時起就獨往獨來,及至當了國府主席以後,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國府主席,不要說是娶一個夫人,就是娶三個、五個的,也沒人敢怎麼樣。按理說,有個夫人在側,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個照料,公開場合也可以做做門面。林森的周圍人也曾為他張羅過,可他堅辭不允。對此許多人甚表納罕,頗覺蹊蹺,特別是國民黨要員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難以理解。是林森不食人間煙火?還是他不懂感情?當然都不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其中的秘密被揭開了。這要從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髏說起。林森向來喜愛收藏古董。他的住所里,到處擺設著各種古玩。閑暇之時,常常賞玩再三。在他收藏的眾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極為珍視的東西:一具白骨骷髏。林森並將它擺在居室的顯要處,十分刺目。據林森的隨從講,林森對這一具白骨骷髏珍愛異常,視同生命。常獨自對其凝視良久,陷入深深的沉思。據說,有人偶然來到國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間看到這個白骨骷髏,不禁毛骨悚然,駭然中諾諾而退,竟至驚悸數日。後來,又有人在國府主席的辦公桌上看到過這具白骨骷髏。於是關於國府主席的傳聞便紛紛揚揚,神密中夾雜著恐怖。謎團越來越大,那些專事刨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聽,打聽不出結果來。某日,一位稍懂一點解剖知識的人看到了這具骷髏,他一眼便看出這是一個女性的頭骨。消息一經傳出,聞者莫不張口結舌。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國府主席不近女色,何來女人骷髏頭?既不近女色,要這女人骷髏頭作什麼?但是,林森畢竟是國府主席,當時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主席當面發問。愛刨根究底的好事之徒,於是把目標對准國府主席的身邊人。
國府主席有個貼身隨從朱某,跟隨林森多年,對林森的生活隱秘了解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請到一座酒樓,宴席擺開後,朱某見在座各位均為摯友,頓時來了豪興,一陣豪飲之後,朱某已有些微醉,乘著酒興,眾人便向他問起國府主席的白骨骷髏一事。朱某始不肯說,禁不住眾友人的再三追問,他披露了這個秘密,解開了謎團。據朱某講,那具白骨骷髏,是國府主席表妹的遺骨。他帶著酒意,斷斷續續地向眾人敘述了國府主席青年時代的一段頗為沉重的羅曼史:福建一帶的舊時風俗,小女婿大媳婦很普遍,男子娶妻時年齡一般都很小。林森也不例外。10 幾歲還在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時,便由家中長輩作主,迎娶比他年齡大的鄭氏為妻。婚前他與鄭氏素不相識,從未謀面,故婚後並無感情。而他對自己的表妹卻十分傾慕,一往情深。他與表妹從小性格相投,處處以大哥哥的身份關心愛護著她。兩人雖算不上青梅竹馬,卻心心相印。表妹從小受家庭熏陶,雖然沒有進過洋學堂,卻知書識禮。她自幼溫柔幽嫻,性格內向,對林森的愛始終是默默的、深沉的,於不聲不響中蘊含著熾熱的情感。她對林森的這種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誰也沒有覺察。林森娶妻以後,表妹的這種默默的愛沒有絲毫稍減。1893年林森的發妻鄭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這時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濃烈,難舍難分。正當他們熱戀的時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一個華僑巨商的兒子。婚事是背著表妹悄悄進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時,一切都已成定局,難以改變了。表妹對這門親事竭力反對,拚死不從,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沒有什麼效果。在這緊要關頭,她不顧眾人議論和父母的阻攔,大膽地跑到林森的身邊,向他表明了堅貞不渝的愛情,她懇求林森帶她一同私奔,遠赴重洋到國外謀生。滿含熱淚哭訴道:「哪怕過流浪生活,也決無怨言。」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動萬分。當得知表妹將要嫁給一個華僑巨商的兒子時,內心十分痛苦。不能讓表妹失望,可是又無法使表妹不失望。帶著表妹一道私奔,這並不是什麼難事,當時正好孫中山先生電邀他遠赴他鄉,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是一想到革命剛剛開始,常年在外東奔西走,帶著一個女人有諸多不便。再說當時的環境險惡,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苦思再三,終於沒有答應表妹的懇求。就在表妹婚期到來之前,懷著痛苦與深深的負疚,離開了家鄉。林森的離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憤至極,她感到完全絕望了。眼見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開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樹林里,弔死在一棵樹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殺的消息後,內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強烈的譴責。從那以後,發誓終生不再接近女性。
〖國家元首〗
國民政府主席為國家元首,當時國民黨派系林立,蔣介石任國家主席遭到各派反對,被迫下野後就將國民政府主席改為虛職,不負實際責任,不兼其他職務,使五院獨立負責。林森對此有清醒認識,曾說「我的地位相當於神龕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儀,自然能保持廟堂之肅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顯靈,則反倒一室彷徨,怪異百出。國家主席是虛君地位,其意義在於垂拱而治,不該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讓有辦法的人放手去做嘛。」林森生性淡泊儉朴,不嗜煙酒,不近女色。他具有一個優良政治家所應擁有的品質:正直寬容,溫和穩健,不徇私情。卻無心政治,被稱為「超然派」,他的官邸十分簡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沒有衛生設備。而因為房屋少,僅有的一個班警衛只能借住在鄰居的空屋裡。他因公外出時一般都是輕車簡從,而私行則多是獨自一人。
林森當了國府主席後,成了蔣介石的一件「擺設」,世人對他不無譏諷,新聞界尤甚。對待蔣介石,處事謹慎,鴉雀無聲,才坐穩了國府主席的寶座。林森嚴格約束自己和手下,如洛陽警備司令陳繼承來拜訪,他拒絕接見說:「以後武官直接去見蔣,文官去見汪,不必到我這里來啦。」一個熟人找林森要個職務,林森說:用人要經過人事部門,不要找我。林森對手下的要求是:不發表意見,不參加宴會,不寫條子。一次,他的秘書想要到一個政府的重要宴會上開開眼界,被他呵斥:當好你的秘書就行了,認識那些要人干什麼?林森平易近人,南京浮橋如意里2號是他的公館,從住處到國民政府不足一華里,林森一向步行,身著長袍馬褂,布鞋布襪,持手杖,附近的居民都認得他。除了浮橋的公館外,林森在南京最著名的住處就是桂林石屋。這棟別墅建在中山陵以東,靈谷以西的高阜上,因周圍遍種桂花而得名,在這種地方蓋別墅,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蔣介石當初蓋小紅山官邸,也是打報告,費了不少周折的;林主席可以例外,他不犯嫌,連蔣介石也不會去說他。
林森曾經彈劾過蔣介石,林森對蔣的態度是配合而不迎合,禮貌而不恭敬。一次,散步的林森遇到了戒備森嚴簇擁而來的蔣介石。林森即在道旁的小廟賞玩古董,並不迎接或避讓,直到蔣介石走來致意「主席好」。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返回南京,眾人爭相向蔣介石致意,林森則站在一邊。蔣介石看到後,上前說:有累主席受驚了。林森對秘書說:明明是他受了驚,怎麼反倒是我受驚了,他這是做給人看的。可見林森對蔣仍存芥蒂。抗戰後,林森遷至重慶,見到蔣介石的別墅如世外桃園,贊嘆不已。蔣介石就將別墅贈給林森,稱為「林園」。晚年林森漸漸喪失了對政治的興趣,寄情花草,古玩。他雖然喜歡古玩,卻捨不得花許多錢去買,他一般出的價位都在三五元上下,從不出高價。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根據他的遺願將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畫編號,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簽拍賣,本來這些古董字畫不值什麼錢(而且有許多贗品),但由於是林故主席遺物,蓋有「青芝老人鑒賞」朱印,這批大多是贗品的字畫身價頓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搶購一空,共賣得銀元近萬元。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獻給了福建閩侯(林森故鄉)中學作獎學金,資助優秀學生出國深造。
〖孑然一身〗
林森自從他的表妹為他殉情以後,他便開始信奉佛教。他信佛的方式與眾不同。林森的族侄兼秘書林履明回憶說:「林森是信佛的,但他並不注重形式。我在數十年中,經常去他寓所,從未見到那焚香拜佛,倒是常見他閉目養神,一如老僧入定那樣,口中念念有詞,卻從未聽到他出聲念佛,也沒有見到他講論佛道。他在廬山避暑,住在一幢普通的房子內,屋內蒼蠅甚多,他總是手持蠅拍,一拍一拍地打死許多蒼蠅。我想他肯定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否則豈能輕易殺生。」可見,林森信佛的目的僅是為了減輕內心的負罪感,排解心靈的苦痛與孤寂。1943年5月12日林森從林園坐車進城,去接受加拿大駐華大使呈遞國書。途中與一輛美國卡車相撞,林森受傷,被送進醫院後始終昏迷下醒,1943年8月1日,林森帶著對表妹的思念與負疚,在重慶一所醫院里去世,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林森無子女,養子在抗戰中犧牲。生前孑然一身,死前沒有留下任何遺囑,死後亦無人為其披麻戴孝,頗為凄涼,國民政府為他舉行隆重國葬,安葬於重慶歌樂山雙河橋的陵園內。由於林森一貫主張抗日,所以得到了共產黨人的尊敬,中共中央致唁電說:「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並舉行了公祭。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住在林園,早上起來散步時巧遇同樣出來散步的蔣介石,蔣介石領毛澤東參觀了林森墓,毛澤東對林森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林森在入川前對財產作了處理:古董文物贈給博物館,字畫、書籍送給圖書館,存款50萬元捐作獎學金,6萬元贈義子鄧亞槐、嗣孫林濤、林平。治喪委員會清點財產,發現值錢的東西所剩無幾,最終確定將三樣東西作為隨葬品。第1樣東西是一雙綉花鞋。林森夫人早亡,終生未續,每晚就寢前,把亡妻的一雙綉花鞋放枕邊,伴他睡眠。第2樣東西是一根手杖。他喜歡策杖在山間行走,手杖的頂端有一圓球,球上刻有「曾伴我游五大洲」七個字。第3樣東西是一卷佛經。福州有座青芝寺,林森返鄉食宿均在寺內,自號「青芝老人」。這卷佛經就是從青芝寺請回。林森墓位於林森官邸右前方,為圓柱形土石墓冢。坐北向南,墓直徑13.4米,高3.2米,佔地面積976平方米,墓冢弧形轉角左右各18級,四周有圓形石欄桿,高80厘米,寬30厘米。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國民黨黨徽。正中楷體陽刻「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國民黨元老居正題書。左書「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墓碑寬2.86米,高3.68米,座長3.28米寬0.7米,高0.48米,碑後墓誌文第系葉楚傖撰文、吳春暉篆書。前有一石質長方形祭台,祭台長3.34、寬0.64米、高0.79米,前為長方形石壩,長28.2米寬22.65米,石壩前有中央回紋、雲雷紋。左右各42級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環繞,常年有海內外遊客前來瞻仰憑吊。
據說林森死後,發生了一場爭當孝子的鬧劇。林森沒有後代,無人披麻戴孝,總不像樣,於是就叫與林森血緣關系較近的一個堂侄女充當孝子。誰知,葬禮還未舉行,忽然又冒出一個人要當林森的孝子。此人是浙江省壽昌縣縣長,叫林希岳,自稱是林森主席的侄兒,特地請了假,由浙江趕到重慶去奔喪。當時林森已死,無人有閑功夫來考證他的家譜,多一個人熱鬧一點,也就認帳了。國民黨政府還特地派專機到浙江去接。哪知林希岳到重慶後,林森的侄女說不認識這位哥哥,還拿出家譜證明,林森家族中沒有林希岳這個人。這一下鬧僵了,林希岳後來改口說他是林森的義子,義子也應該當孝子。林森已死,誰能證明他不是林森的義子?於是治喪委員會含含糊糊地都給他們當了孝子。林希岳原想乘這個機會活動個一官半職的,哪知西洋鏡被戳穿,白當了三個月的孝子,坐木炭汽車顛回浙江去了。

2. 中央國術館

現在比較好的國術館武館就是上海的加華國術館,,一直延續了國術館的正統。

3. 介紹一下民國時期林森的資料

林森 (1868年1月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福建閩侯縣人。1877年入學讀書。1881年進鶴嶺英華書院。1883年考入台灣中西學堂電科。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先後入美國密歇根大學、耶魯大學文科研究院學習。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政府臨時參議院院長,中國國民黨右派(西山會議派)主要成員,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代理主席。
個人簡歷
晚清時期,1884年在台北電信局工作。1891年與鄰村鄭氏女結婚。1893年鄭氏病故,誓不再娶(無子嗣)。1895年台灣被割讓日本,參加抗日軍,失敗後回閩侯入母校英華書院任教。1898年再度赴台灣,加入興中會。考取台南地區法院嘉義支部通譯,聯絡島上愛國志士,進行反清抗日活動。1899年因日本偵捕返回閩侯。1902年考入上海海關任職,組織旅滬福建學生會。1905年創辦福州閱報社。1909年由上海調往江西省九江海關工作,設立當陽書報社宣傳革命。創辦商團,舉辦軍事訓練班,聯絡新軍,為武裝反清作準備。1911年10 月武昌起義後,23日九江響應起義,任九江軍政府民政長。1912年1月任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參議院議長。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屆國會,被選為參議院議長。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議員離京南下。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2月赴日本。1914年離日本赴美洲,開展籌餉和黨務活動,在此期間策劃謀殺民國三大名記者之一的黃遠生(後證明是誤殺)。1916年6月袁世凱死,7月離美回國,8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1918年10月被選舉為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1921年1月任非常國會議長。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長。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營建設部部長兼治河督辦。10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改組會議,負責國民黨改組事宜。
大革命時期,1924 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命為國民黨海外部部長。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為西山會議派領袖之一。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常委,多次被選為西山會議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長。1926年元旦國民黨「二中」全會召開,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受警告處分,會後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9月寧、漢、滬三方合流,被推為南京國民政府常務委員。1928年9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0月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29年1月任國民政府任務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31年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諸國慰問僑胞並視察黨務。3月還在國外,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選其為立法院院長。4月國民黨中央4名監委通電彈劾蔣介石,時雖在國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蔣介石下野,被推為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並確定主席為國家元首,不負實際政治責任。1932年元旦就職。此後國民政府雖多次改組,都一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後,主持召開國難會議,強烈抗議日本承認「偽滿洲國」。 1935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常務監察委員。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明確表示 「討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決,認為「張學良部隊是愛國的」,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義連下赦免令、復權令,但蔣介石拒不執行,反而長期幽禁張學良。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日本侵略者製造「七·七」 滬溝橋事變,全面發動侵華戰爭。遂號召「全民奮起,全力抵抗」。10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隨隻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繼成立偽政權,便發表嚴正聲明,並發布明令通緝漢奸頭目。1938年3月赴武漢主持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救國綱領》。7月召開國民參政會致詞,手書「抗戰必勝」來激勵全國軍民。12月汪精衛叛逃投敵,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常委身份力主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明令通緝。1941年12月9日以國家主席名義,向德、意、日三國宣戰。此後致力於廢除美、英等不平等條約。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約簽署,不勝欣喜,特邀宋慶齡、於右任等國民黨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終年75歲。國民政府為他舉行隆重國葬。葬福建省連江縣青芝山。中共中央致唁電說:「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
1979年,中共中央認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輩民主革命家」。

4. 尋求:黃埔軍校的資料

尋求黃埔軍校12期生韋光信(立民)畢業後分別在何軍?何軍職軍銜?謝謝您了!

5. 南社的代表人物

代表來人物有高旭、柳自亞子、陳去病等。

南社是一個曾經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文化團體,1909成立於蘇州,其發起人是柳亞子、高旭和陳去病等。

1、高旭:他出身於地主家庭,1904年留學日本,1906年歸國後,在上海創辦健行公學,提倡革命,並為中國同盟會江蘇支部部長。高旭早年即憤慨於"偽韓為杜"、"吟花弄鳥"的腐朽詩風

2、柳亞子: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和光復會。1907年游上海,便與陳去病、高旭等醞釀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後,他做了很多實際工作,表現了更多的熱情。

3、陳去病:最初受康梁維新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個活躍的革命分子。


(5)南京大學教授黃林森擴展閱讀

南社最初醞釀於1907年,正式成立於1909年,發起人為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

在第一次「雅集」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會會員。它以提倡民族氣節號召,以應和民族民主革命,反對清王朝的種族壓迫和專制統治。

南社成員大多屬於新起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其中,不少人是革命派文化宣傳隊伍中的積極分子。1903年﹐高旭在松江發刊綜合性雜志《覺民》。

6. 第二屆幸福中國全國大賽 主辦單位是誰有哪些評委

一、活動宗旨
為貫徹黨和政府「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指示精神,給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相互交流的平台,積極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普及藝術教育,推出更多的優秀藝術人才;通過活動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青少年愛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堅定信念,以達到教育引導青少年全面發展、進步向上的目的。

二、全國組委會
名譽主任: 陳連昌 原國家人事部常務副部長
龔心瀚 原中宣部副部長
黃伯誠 原北京衛戍區副司令 少將
張玉堂 原武警總後勤部副政委 少將
李倫新 原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
藝術總顧問: 趙曉生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名鋼琴演奏家
裴德義 江蘇省音協副主席、南京民樂團團長
顧延培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
王訊謨 某軍區空軍後勤部部長 少將 山東省書協副主席
上海市書協主席團委員
姚昆田 原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上海旅遊文化協會會長
戴小京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毛國倫 上海香山畫院院長
周鳴秋 民建中央畫院副院長
林仲興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書法家
活 動顧 問: 韋鵬飛 中國教育部督學 教育部原司長
秦范雄 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
朱妙善 著名京劇演員
陳海倫 寧波海倫鋼琴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蓮琴 杭州嘉德威鋼琴公司 總經理
葉 輝 上海海音琴行 總經理
主 任: 劉金富 中華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委員會 會長
徐繼光 上海長三角畫院 院長
副 主 任: 顧向琪 撫州市音樂家協會 主席
彭 強 上海樂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董事長
張國強 中國與海外畫報社 藝術總監
黃旭東 上海曉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總裁
張建華 上海東上海新文實業有限公司 總經理
執 行主 任: 方立平 中國音協劉天華研究會 秘書長
竇曉明 中華樂器網 總經理
周 俊 上海樂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德新 上海徐悲鴻藝術中心 理事長
吳 錚 上海中華書畫協會 理事長
戴閃慶 上海天益賓館黨委書記、上海天藝書畫院常務院長
許基山 中國與海外畫報社專刊出版人、總編輯
范廷義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會員、上海美協會員
執行副主任: 吳東華 中國笛子專業委員會 理事
方 源 上海誠智靈威市場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
曾 駿 上海萬志網路技術有限公司 總經理
房吳穎 東方名家書畫院上海分會 秘書長
陳 奇 中國與海外畫報社專刊出版人
執行秘書長: 霍紹粼 上海長三角畫院 副秘書長
副 秘書 長: 孫章倫 安徽葫蘆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安徽賽區負責人
毛柳君 中華樂器網 CTO
王瑞碧 杭州賽區負責人

東方雅韻青少年民樂藝術節評委嘉賓:
古箏:
於紅梅 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 著名二胡演奏家
郭雪君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羅小慈 著名古箏演奏家
二胡:
陳耀星 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副會長 著名二胡演奏家
曹元德 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
馬曉暉 著名二胡演奏家 國家一級演奏員
笛子:
許國屏 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 國家一級演奏員
周大成 教授 中國笛子曲集主編
林克仁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葫蘆絲:
王厚臣 國家一級演奏員 中國葫蘆絲巴烏藝術委員會副會長
楊 聲 著名葫蘆絲演奏家
孫章倫 安徽葫蘆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幸福中國」全國青少年鋼琴選拔活動顧問及評委:
趙曉生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名鋼琴演奏家
任舒曼 中國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
黃紅輝 江西省鋼琴學會會長、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黎頌文 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 博士 著名鋼琴教育家
王小強 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 大連鋼琴學會會長
張 薇 華東師范大學鋼琴教研室 主任
陸佳敏 上海戲劇學院鋼琴教研室 主任
張 韻 旅法鋼琴演奏家 博士
夏 斌 皇家音樂中心校長 英皇鋼琴、理論資深專家 美國音樂碩士

「幸福中國」全國青少年藝術交流展演活動藝術顧問及評委
西洋樂:
畢德榮 小提琴教授
曹 敏 上海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陳新之 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
李建業 上海音協管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閔曉輝 國家二級演奏員 管樂評委
龐 鷹 上海愛樂樂團樂隊長首席長笛 二級演奏員
沈 韻 旅法長笛演奏家
舞蹈 :
凌桂明 上海舞蹈家協會主席
黃乃翌 世界舞蹈總會WDC國際級評委 北京舞蹈學院國標舞系外教
魏建軍 舞蹈家 藝術家 國家一級編導
謝烈榮 舞蹈家 藝術家 國家一級編導
王 鑫 上海戲劇學院 舞蹈家
聲樂、語言、表演:
柴國棟 青年導演
柴金龍 青年導演
陳達明 上海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國家一級編劇
陳景熹 上海歌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方 瓊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上音碩士生導師
黃宏墨 資深音樂人
接厚芳 國家一級演員 空政文工團著名歌唱家
劉可欣 海政歌舞團著名作曲家
呂建強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田 華 音樂人
佟鐵鑫 空政歌舞團著名歌唱家
王方針 著名導演
王士傑 上海戲劇學院教研組長
尹 萌 資深音樂人
鄭秋芳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 特聘教師
國畫:
陳由嵐 復旦大學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施仁榮 上海長三角畫院執行院長
范慶天 同濟大學美術教授
郭大涌 資深書畫家
蔣 偉 資深書畫家、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劉國慶 著名國畫家 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左建華 著名國畫家、教授

西畫:
李 醉 上海顏文梁藝術促進會會長、教授
傅關根 油畫家、文化部全國社會藝術考級美術類高級考官
沈 非 油畫家、文化部全國社會藝術考級美術考級考官
金榮華 上海長三角畫院副院長,上美會員
汪偉民 上海晉風書畫院常務副院長

書法:
張雲濤 上海天藝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中國書協會員
朱鴻生 資深書法教育家、中國書協委員、上海書協會員
金愛華 上海長三角畫院副院長 上海書協會員
劉祖梁 上海金融職大副教授

篆刻:
江德興 書畫篆刻教育家、上海書協會員
李文駿 西泠印社會員、中國書協委員、上海書協會
詩文:
季振邦 上海詩人雜志主編、中國作協會員、上海作協理事
沈善增 作家、書法家、中國作協會員、上海作協理事
童孟侯 原中國海員雜志主編、中國作協會員、上海作協會員
管繼平 作家、書法家、上海作協會員、上海書協會員
陸林森 資深作家、編輯、上海作協會員
張建中 資深作家、編輯、上海作協會員
季渺海 詩人、上海作協會員
田傳久 詩人、上海作協會員
金月明 詩人

註:評委若有變動以實際到會為准

7. 閩南地區有哪些近代史英雄人物

1、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中國民主的先驅,革命烈士。

林覺民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2、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3、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4、陳嘉庚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廈門集美區)人。

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5、葉飛

葉飛(1914.5.7—1999.4.18),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軍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生於菲律賓奎松省,是中國唯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

葉飛幼年回國求學,求學期間開始參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8. 請簡單介紹林森的生平

1.林森(1868年2月17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回人、虎洞老樵、嘯答余廬主人。福建林森縣(今閩侯縣)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2.林森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後參加反割讓台灣斗爭,並加入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辛亥革命中,領導九江起義,並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此後又擔任過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等職。

9. 1912年的國內大事記

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並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月2日孫中山通告各省改用陽歷。
1月3日 黎元洪當選副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確定了各部總次長名單。
1月14日 袁世凱在北京、天津大肆搜捕革命黨人。良弼等組成宗社黨。陶成章被刺死於上海。
1月16日 京津同盟會張先培、楊禹昌、黃之萌等謀炸袁世凱未中,3人均被捕遇難。
1月21日 徐企文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民國工黨。
1月26日 彭家珍在北京炸良弼。彭以身殉,良弼越2日死。
1月28日 臨時參議院在南京成立;29日,選舉林森為議長。
1月30日 中華民國實業協會在南京成立,推舉李四光為會長,馬君武為名譽會長。
該月中華書局在上海創辦。至1915年,在全國設有分局30餘處。 2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臨時政府公報》第13號)
2月12日隆裕太後待宣統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授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府。
2月13日孫中山辭臨時大總統職。15日,參議院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2月19日山東軍政府代表3人應張廣建之邀,由煙台抵濟南協商政事。張佯推胡瑛為都督,暗地圖謀自立。次日,將3名軍政府代表押解出境,並派兵包圍咨議局,佔領濟南電報局。
2月27日蔡元培等抵北京,迎袁南下。
2月28日《民立報》刊登《國學會緣起》。該會以章太炎為會長。
2月29日袁世凱密令曹錕部在北京發動兵變。 3月6日,參議院允袁在北京就職。
3月3日中國同盟會在南京召開本部全體大會。宣布其宗旨為「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並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13日,任唐紹儀為國務總理;15日,張廣建奉袁世凱令改稱山東都督,前朝文武各官照舊供職。
3月11日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月15日袁世凱令各省督撫改稱都督。
3月18日夏繼泉、潘復等人在濟南富貴園開會,宣布建立中國統一黨山東支部,夏繼泉任正部長,潘復、庄陔蘭任副部長。因該黨黨員多是各級在職官僚,被世人稱之為「官僚黨」。 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臨時大總統職。
4月2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至北京;4日,又議決該院遷至北京。
4月8日袁世凱任命范源濂為教育次長(總長仍為蔡元培)。女子參政同盟會在南京成立,該會以爭取女子國民參政權為宗旨。
4月25日同盟會本部遷往北京。 5月1日因辛亥革命而停頓的清華學堂,本日重新開學,學生返校者360人。10月,改稱清華學校,監督改稱校長,由唐國安任校長,周詒春為副校長。
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嚴復任校長。全校分文、法、商、農、工等科,學生增至818人。1913年秋又增設預科。
5月7日臨時參議院議決,國會採取兩院制,定名為參議院和眾議院。
5月15日京師優級師范學堂更名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由陳寶泉任校長。
5月24日袁世凱通令禁售排滿及詆毀前清各項書籍。
5月30日《民立報》刊登《留法儉學會緣起及會約》。不久,在北京、四川等地均有預備學校的設立。
該月劉師復在廣州發起組織晦鳴學舍。 7月8日日、俄訂立第三次密約,再次劃分兩國在內蒙勢力范圍。
7月10日教育部在蔡元培主持下,於北京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重訂學制,規定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學4年、大學預科3年、本科3年或4年。
7月14日蔡元培辭教育總長職,26日由范源濂繼任。
7月15日上海《新世界》雜志第5期譯載恩格斯著作《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該刊譯文題目為《理想社會主義與實行社會主義》。 8月25日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4個政團,合並為國民黨,是日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理事長。
8月29日漢口租界人力車夫全體罷工,要求減輕捐稅。 9月25日袁世凱任趙秉鈞為國務總理。
該月袁世凱發布《尊崇倫常文》。 10月1日北京大學校長嚴復辭職,章士釗繼任。
10月7日陳煥章等在上海發起成立孔教會,陳為主任幹事。
10月8日梁啟超自日返國,本日到天津。
10月14日至16日孫中山在上海中國社會黨(該黨於1911年11月5日在上海成立,發起人為江亢虎)本部連續3日發表演說,評論社會主義學說及其派別。
10月22日北京政府內務部公布:自本年2月12日以來,北京報紙報部立案者共89種;北京各黨、會報部立案者共85個。
該月臨時稽勛局遣送張競生、譚熙鴻、楊銓、任鴻雋、宋子文等25人赴英、法、美、德、日5國留學。 12月11日王闓運任國史館館長。
12月15日袁世凱頒布《戒嚴法》,加緊鎮壓各地人民反抗。
12月20日留法儉學會預備學校第一班學生經西伯利亞於本日抵法,盡入法國中學校預備學校。
12月27日章士釗辭北京大學校長職,由何燏時繼任。(來源:血鑄中華網站)(編輯:姜志)

10. 關於1912年裡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的資料(最好在南京的)

一月三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南京)
二月十二日,清帝溥儀退位,滿清滅亡(北京
二月十三日,孫中山辭職,袁世凱當選為臨時 大總統
三月十三日《頒布臨時約法》(南京)
這是比較重要的。

熱點內容
西北大學錄取名單 發布:2025-04-03 08:58:53 瀏覽:759
科隆大學碩士時間 發布:2025-04-03 08:40:56 瀏覽:361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錄取名單2014 發布:2025-04-03 08:40:16 瀏覽:834
北京大學的心理學專業 發布:2025-04-03 08:40:08 瀏覽:249
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4-03 08:34:31 瀏覽:100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宿舍內部圖片 發布:2025-04-03 08:34:30 瀏覽:304
大學研究生畢業去省廳工作可能嗎 發布:2025-04-03 08:25:28 瀏覽:492
白鹿原大學城小姐 發布:2025-04-03 08:05:14 瀏覽:770
蘇州大學電氣專業 發布:2025-04-03 07:41:06 瀏覽:34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4-03 07:27:58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