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工資條
⑴ 復旦老教授拿出工資條驚呆眾人 為什麼工資不低拿到手
一般的五六萬左右吧,你是正式招聘的嗎,
⑵ 大學教授月薪多少 復旦老教授亮出工資條震驚眾人
UC頭條看到,復旦大學某教授月工資應發15335元,但實際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總數,名校大學教授亮工資條引起熱議。據描述,工資單屬於一名姓謝的中文系教授,教齡30年。而轉發工資條的據稱是其師弟。在貼文中,他羅列了榮譽和貢獻,並抱怨稱:「每月就領這么多錢,且是『薪酬』總數,別的沒有了,大家感受下一流大學教授們的日子……」由於缺少官方表態和當事人的說明,這張工資單的真偽暫且不表,但高校教師的待遇問題仍備受關注。【另闢蹊徑】講課費不夠?這有什麼,科研、商業走起!關於高校教師收入多寡的新聞屢見報端,富教授和窮教授的兩極分化也著實讓人心酸。在目前高校薪酬分配製度缺乏實證研究的基礎之下,教師們所做的轉型之舉,實則也是被逼無奈。【高配版&低配版】在多數人認知中,大學教授即便不算高收入人群,也不該比普通白領還低。事實上,高校的薪酬體系雖然與企業不同,但普遍都遵循著「天道酬勤」的原則。綜合輿論看來,大家普遍對高校教師收入並不悲觀。不過也要清醒認識到,高校教師的收入仍有提升的空間。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師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教師佔比近一半,20萬元以上的佔比不足5%。此外,高校之間因為經濟、學科等不同,教師內部差距也不小。高校目前所實行的是績效工資制,也就是俗稱的『賺工分』。這是一種以教學、科研工作量和院校收入為基礎,決定教師工資額度的分配製度。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間接促使了教師工資收入的逐步分化。」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知識。在越來越「以人為本」的當下,不妨用平常心來看待大學教授的工資單,畢竟「做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⑶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 到手才八千究竟是什麼原因
看到這個消息,令人震驚,扣的也太多了。但仔細一看,覺得這條消息有點混淆視聽。
首先,5月份的工資條里扣了4月份應扣未扣的一部分錢1157.80元,也就是說,實發並不是八千多,而是九千多。
其次,在應扣應繳部分有一項是教師公寓,也就是房租,在上海這種月租金動輒數千塊的大城市,能住上月租1578元的教師公寓應該算是很好的福利了吧?一個月扣這么點房租還有什麼可抱怨的?難道要學校發給你,讓你自己出去找房住?好吧,就按發給你計算,月工資已經到了1.1萬。
再者,扣掉的公積金和補充公積金加起來也有一千多塊,這部分錢並不是單位不給你了,仍是翻倍之後存在你的個人賬戶里啊,算起來差不多是一個月有3000塊的隱性收入,也就是說教授的實際工資已經到了1.4萬了。
文中還拿同期,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資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資過萬來做對比,還說這都是實實在在拿到手的錢!其理由是不成立的,首先,保姆和月嫂看似到手錢很多,但是他們的社會福利保障都沒有這位教授享受的這么齊全,並且工作可能要辛苦得多。
其次,勞動者沒有貴賤之分,在歐洲一些國家,水管工等勞動工人的工資也很高,甚至有的還和律師一樣按時間收費的,知識分子並不是天生高一人一等,只是職業分工的不同而已。如果,月嫂比教授付出的辛苦更多,她們應該獲得更高的薪水報酬。
⑷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反應了什麼問題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
近日,「大學教授亮工資條」的報道引發關注,復旦大學某教授月工資應發15335元,但實際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總數,為何到手的工資實際卻少了許多?這可是一位中國頂尖高校教授的收入!
當然,那些「五險一金」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我們手中的。可是不管過幾十年後還能不能拿回自己的養老金,就算能百分之百拿回,並且拿回的錢也已經早也貶值。所以說,拿到手的錢才是硬道理。
⑸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工資都去哪了
我國高校青年教師的工資真的只有259美元(約1600元人民幣)嗎?針對網路熱傳的情況,記者分別在上海、重慶和西寧對高校教師的收入情況進行了調查。據了解,美國芝加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統計我國高校教師工資的口徑,僅統計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等正式明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工資表」上的工資,因此不能真正反映我國高校教師真實的收入情況。而據記者實地調查了解,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收入除了「工資表」上的「死工資」外,還有津貼、補貼、課時費以及數目不等的獎金等「活工資」,而後一部分其實佔了教師實際收入的「大頭」,「259」美元與實際情況存在誤差。上海:大學老師總體收入較高青年老師月收入一般不低於4000元上海某教育部直屬「985工程高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青年教師告訴記者,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理工科、經濟管理科教師的總體收入水平較高,即使剛進校任教的青年老師一般每個月的收入不會低於4000元。而上海市文史哲基礎學科的講師崗位津貼可能只有2、3萬一年,有MBA、MPA課程的院系老師則可能十幾萬一年;此外,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屬知名高校的各種補貼又往往要高於教育部直屬高校,有些市屬高校專職輔導員的年收入達到10—15萬,青年講師平均收入在12—14萬左右。重慶:大學講師月工資收入在2800元左右「崗位工資720元,薪級工資295元,津補貼129元,直轄補貼140元,衛生費2元……」西南大學一位2002年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拿出工資條,向記者念到。除了這些工資條上的收入,他還可以每月從學校領取900元的「講師」職稱補貼以及每節課時35元至40元的「課時費」,正常情況下的月工資收入在2800元左右。記者從重慶工商大學獲悉,該校統計過2011年全校教職工平均收入,約為5萬元。西寧:助教每月實拿工資2600元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趙李曼目前教兩門課,平均每周5節,專業技術12級。趙李曼告訴記者,現在每月扣除200多元的住房公積金和醫療保險後,每月能拿到手的工資是2400多元,此外,還有每節課10元的課時費,加在一起差不多是2600多元。「我和我老公一個月一共就6000元左右,每個月要拿出2200元還房貸,我已經懷孕了,有了孩子壓力更大。」參考下吧
⑹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是怎麼回事
這兩天,朋友圈轉發一條消息:復旦大學某教授月工資應發15335元,但實際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總數,別的啥都沒了!
北京城內一座8-10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需20元左右。」而在1924年,魯迅花不到1000元買下阜成門內西三條的一套四合院,現在想買一個四合院,做夢吧,親!
易中天先生說過,「即便我貧窮,我也樂道,不是說樂道一定要貧窮。誰規定說知識分子就該貧窮,誰規定說讀書人就該貧窮,而先富起來的就該是挖煤的挖油的?什麼道理啊?如果說一個社會,讀書的人、創造知識的人、創造文化的人是窮兮兮的,這社會是合理的社會嗎?」
當然,也有人說,民國那麼高的文盲率,當時的大學教授和今天的院士一樣稀缺。
收入確實高,但是也沒太離譜,300大洋只是對比體力勞動者和官員很高而已。今天的院士年薪百萬太普通了。
大學教授的工資相比體力勞動者,優勢比民國縮小了很多!不過體力勞動者大部分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在大上海沒有買房的剛需,可以睡大通鋪,而老一輩教授都有福利分房,工資不太高但也不用做房奴。可能年輕的大學老師面對高額的房價,成為最大犧牲品。
⑺ 大學教授工資條亮相 看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
樓上坑誰啊,清華還需要代課老師?要是教授不想上課,可以和副教授、講師合開課回程,然後主要由年輕老答師上課,實在不行也可以由研究生去上。教授具體工資不清楚,可能一萬左右吧。大部分高校老師不是靠工資生活的,不然一群年輕的講師副教授們得窮死。高校老師的主要收入來源於他們的科研項目,項目經費中有一部分可以作為他們的報酬。能拿到多少項目就看本事了,有的老師一年幾千萬的項目,有的老師可能10萬都沒有。
⑻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驚呆眾人 貧富差距有多大
貧富差距也被稱為貧富不均、收入不公平等,是指一個群體或社會中個人擁有的財富的差距。貧富差距過大會造成犯罪率升高等社會潛在危害。
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有多種,受到不同因數的影響,各個國家和地區還有個人之間都有貧富差距,貧富差距並非都是不合理的現象。
但也有個人和政府利用壟斷以及漏洞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不合理情況。
貧富差距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所變化;不同的經濟結構或體系(例如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在戰爭期間以及和平以後、以至個人在創造財富的能力上的差異,都影響著貧富差距的產生。
貧富差距亦可用以描述在一個時期之內不同行業的收入或財富,以至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和財富狀況。現時有多種經濟指數去量度貧富差距。
在各種收入差距指標當中,較多人使用的是基尼系數。
每個人的能力不等、貢獻不同。之所以貢獻不同,基本問題是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同。
社會成員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關系,受教育機會的不均衡導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
柬埔寨、尼泊爾、越南這些人均GDP是中國1/3的國家,都在教育上完全免費了,中國完全有能力讓農村的義務教育免費,同時對農民工和城市失業人員進行培訓和職業教育。
中國目前有近8億農民,占總人口的60%以上,但農業在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重卻不到15%.據估計,
如今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多達3億—4億。如果一大堆人擠在一小塊土地上的情況不改變,那中國的農民怎麼也不會富起來。
⑼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工資都去哪了 大學教授每月拿多少錢
幾天前,《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刊發了英國一位匿名大學教授在自己博客上的網文《學者掙得太多了嗎?》,該文呼應了前一段在國內網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 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在中國,知識分子恥於談錢也是傳統。但今天,這些傳統文化都在日漸消失。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知識分子作為普通人,同樣需要首先獲得生存權,然後才能發揮其社會作用與價值。 當今世界,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採用收入高低這一市場價值作為標准,去反映和衡量一位學者的學術與社會價值,雖然事實並非完全如此。而且,一位學者的學術與社會價值也不能完全由收入高低來體現,但毋庸諱言,在現今這個全球化和高度物質化的時代,採用高薪聘請的方式,早已成為各個國家、各個高校打動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由於信息日趨公開化,加上傳播途徑的多元化與近乎同時的傳播速度,各國大學教師工資收入的公開化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就為人們了解具體情況提供了可能。 實際上,對大學教師薪水的高低、變化、差異以及男女是否同酬等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和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成果往往會公之於眾,從而引起政府有關部門與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這對於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 英國大學教師收入幾何 在這位化名為沃勒的網文中,他披露了自己的年薪收入為48327英鎊。 英國BBC在2016年的一份調查顯示,英國一位全職中產階層人士的年收入平均為24744英鎊。如果其配偶的收入差不多,那麼,這個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大體上是43592英鎊。如此說來,沃勒的收入水平是很高的。 沃勒在文章中介紹自己說,他現年42歲,從2008年起入職,在一所大學擔任全職工作。剛入職時,自己32歲。但在此之前,他花了很長時間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時還在6個不同的領域中擔任按小時計算薪水的講師,時間長達八年之久。而他在攻讀博士期間,每年有6000英鎊的獎學金。 他說,想到很多非常優秀的人申請工作而不得,自己感到很幸運。當然,在這份幸運背後,自己也付出了代價。比如,因為競爭太激烈而從來不敢跟僱主或高校講價錢。 那麼,對於自己的薪水他自我感覺如何呢?他說自己感到富有,因為眾所周知,英國人在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資才27600英鎊。自己所生活的地區非常貧窮,與其他大城市有著更大的差異。因此在這里他就感覺自己是個富人。 但是,他也提到,自己身為中產階級,同時是一位白人男性,因此才能夠得到這樣高的薪水。如果這三項條件中缺了任何一個,他的工資收入都會急劇下降,更不要說三項都缺乏了。但即便如此,與其他行業相比,作為學者的工資收入還是落後的。這讓他感到有些苦惱。 該不該為學者的成長經歷買單 沃勒提出,自己是花了很多年(包括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時間才走到了今天。在獲得工作之前,自己除了獎學金和努力打工所掙的生活費之外一無所有,而且那時感到前途渺茫,對於未來能否得到一份工作心懷忐忑。而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獲得能夠進入學術圈的資格證和所需要的學術資歷。那麼,自己在未來所獲得的薪水,是否也應該反映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呢? 這話聽上去有些荒唐,但仔細想想,也並非沒有道理。比如一名運動員,在沒有取得突出成就或者成名之前,自然無人問津,窮困潦倒或許是常態,但一旦進入賽場取得好成績,那麼,其高收入自然是對過去付出的勞動和心血的一種回報。很多人的收入之高,可以保障其在退役後的後半生衣食無憂。 令沃勒感到有些黯然神傷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合同中,雖然有每周工作多少小時的限定,但實際上每年都會超出這個時間限定。更不要提作為教師在工作中所付出的情感了。大學教師不僅是教學與科研,還要為學生包括同行提供智力、文化和情感上的支持,而這些都難以用時間和金錢去衡量。由於教師和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那種密切的關系所在,合同之外的這些勞動和付出是從來不會得到承認的。 雖說如此,他還是經常告誡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要比周圍有些人的經濟狀況強多了,以此安慰自己。無論如何,沃勒都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他不指望自己多麼富有,只要有安全感就足矣。 然而,就世界范圍而言,大學教授們的工資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嗎? 世界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 早在五年前的2012年,英國著名的跨國出版社羅德里奇所出版的題為《教授薪水:工資與合同的全球性對比》一書,就對如下問題進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教授的工資如何?最優秀的人才能否被吸引到學術圈?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哪國大學的薪水最誘人?哪些又位列最後? 在美國波士頓學院研究人員奧特巴赫的帶領下,他們以世界上28個國家的公立大學為研究目標,既讓我們看到了當今世界范圍內的教授收入的狀況,也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對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的著作。 無憂考網:http://www.51test.net/show/856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