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制毒
❶ 華中科技大學除了紅凌還痛失了哪些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除了紅凌還痛失了三位教授,分別是:
一、段正澄
2020年2月10日上午11點18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科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搶救無效不幸逝世。林正斌,副主任醫師,1983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醫療系,從事器官移植專業30餘年。生前任武漢同濟醫院器官移植副主任醫師、武漢市器官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曾赴日本金澤醫科大學留學。特別是在腎移植術及術後治療,慢性移植腎腎病的治療,腎移植術後的各種並發症的處理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❷ 高義華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高義華於1998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畢業並取得博士學位,1999年3月赴日本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Science (NIMS,原名為)工作版,權2006年3月回國。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楚天學者和華中學者特聘教授,物理學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納米表徵與器件中心執行主任。大力協助國家實驗室創建了納米表徵與器件中心,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基金、博士點基金和回國人員啟動基金、湖北省傑出人才基金等,作為骨幹參與1項973課題。發表與接收74篇SCI論文,其中50篇第1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文章:1篇榮登Nature,2篇Nature旗下刊物Sci.Rep.,1篇Adv.Mater.,1篇Adv.Funct.Mater.,1篇LaserPhotonicsRev.,6篇Appl.Phys.Lett.,2篇Nanotechnology,3篇Opt.Express等。全部文章他引近900次。
❸ 如何看待華中科技大學在讀醫學博士捐精猝死事件
鄭剛,祖籍鄂州,系華中科技大學在讀醫學博士,響應學校號召捐精。2011年2月12日,鄭剛走進隸屬華中科技大學的湖北省人類精子庫捐精,「在取精室意外發生猝死」。事發後,校方「出於人道主義」支付各種費用8.8萬元,並減免鄭剛妻子吳某在讀研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2萬元。
昨日,對這一處理結果不滿的鄭剛父親鄭金龍狀告華中科技大學,向該校索賠各種費用共計400多萬元。武漢市洪山區法院公開審理了此案。
沒錢請律師 自帶6包證據
昨日上午8時許,記者在洪山區法院門前見到鄭金龍時,只見他背著一大包東西。沉重的包壓得他有點駝背。包里全部是開庭用的名種書證材料,重約15公斤。
盼開庭這一天,他盼了一年多。為了搜集證據,他數十次往返老河口、武漢和鄂州,餓了啃一口饅頭,渴了喝一口自來水。他說,他已搜集了6大包證據。背上的包里有120多份證據,是當天開庭用的。
他的身邊還有兩個農民模樣的人,身邊放著5個大包。他說這兩個人是他的鄉親,他特意從鄂州請來,幫他保管餘下的5包證據。兩名鄉親每天100元報酬,管吃管住。
記者有點好奇,這么大的官司為何不請律師?他嘆息道,請不起。他算了一筆賬,律師要按標的400多萬提9%就是36萬,另外還有其它費用。「等不到開庭就要花上60多萬,而我一個月退休金才1000多元,怎麼請得起?」
不過,走進法庭前,他還是信心滿滿。他說,他證據充足,有信心為兒子的死討個說法。
邊念起訴書邊流淚
開庭後,旁聽席上,只有鄭剛的幾位親戚。
被告席上坐著兩人,一位是華中科技大學的法律顧問、專職律師,一位是校方代表。60多歲的鄭金龍初中畢業。當法官請原告報出姓名、住址等信息時,鄭金龍拿出身份證在面前晃了晃,卻不知要如實回答。
一份錯句病句連篇、僅有2000多字的起訴狀,鄭金龍卻講了一個小時。400多萬的索賠金額,起訴書寫成4000多萬。在鄭金龍念起訴書時,法官問他是不是把賠償金額改了,他這才發現多寫了一個零。
鄭剛,1977年出生,曾是鄭家的驕傲。從三峽大學畢業後,在老河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7年,被晉升為「心腦外科主治醫師」。2008年,鄭剛自費到華中科技大學攻讀外科學碩士,2010年3月15日碩士畢業,然後繼續在華中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校期間,從全校兩萬研究生中脫穎而出,成為該校20名「優秀研究生標兵」中的一員。他還曾獲得「優秀學生共產黨員」稱號,並多次在比賽中獲獎。
鄭金龍在讀起訴書時,不時放下起訴書,拿起桌上的一大包證據,講述兒子的不幸和一家人的痛苦,講著講著,眼淚就嘩嘩流了出來。他用手把眼淚一抹,又繼續講了起來。
第五次捐精時出意外
父親要求屍檢遭拒
對於他拋開起訴書雜七雜八講一氣的做法,連旁聽席上的親戚聽了都直搖頭。法官卻耐心地聽著,一個小時內,只兩次輕聲提醒要講與起訴有關的事實。
2011年元旦,隸屬華中科技大學的湖北省人類精子庫在試運行期間,在校園內拉起橫幅招募在校「高智商優質基因」學子捐精子。鄭剛響應號召捐精。2011年2月12日上午11時,當他走進湖北省人類精子庫第5次捐精時,身體出現異常,在送醫途中死亡。從走進省人類精子庫到死亡,前後只有一個多小時。
兒子去世後,鄭金龍曾多次要求屍檢,但是均遭拒絕。
對於鄭金龍索賠400多萬的訴訟請求,被告方代理律師只有簡短的兩句話,一是鄭剛系自願捐精,與校方毫無關系;二是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滿頭大汗仍未找齊證據
法官很有耐心
法官要求鄭金龍舉證時,首先要求他提交證據目錄。他卻在桌上一堆材料中,找了十多分鍾。盡管法庭有空調,他卻滿頭是汗。證據目錄終於找到了,標明共有100多種證據。法院要求鄭金龍一一找出來,交給被告方質證。
從10點20分開始,鄭金龍翻來覆去地找證據,他邊找邊哭。法官發現實在一時難以找全,只得休庭,讓他有時間找全,再繼續開庭。記者看到,鄭一頁頁地翻著,邊找邊拍頭。每找到一份證據後再找另一份證據,他又得把桌上的材料翻一遍。桌上越翻越亂。一名陪審員看不過去,走下審判席,告訴他如何編號如何找,還提醒把「亂七八糟,毫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邊。
到了11時40分,證據還只找到幾份。審判員與原告和被告協商後,宣布擇日重新開庭,再次提醒鄭金龍把證據找齊。同時,還提醒下次開庭時,一定要找一個懂法律的人幫他。
「一條命不如一頭牛?」
王桂榮是鄭剛的舅媽,也出現在旁聽席上。她不停地嘆息道,這么優秀的人就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她說,鄭剛身高1米78,重約80多公斤,人高馬大,又是在讀博士,「學校多次動員他去捐精」。2011年正月初四,鄭剛還到她家拜年,沒想到幾天後就死了。
鄭剛妻子吳某也在華中科技大學讀博士,兩人沒有生育兒女。
「鄭剛出事後,校方與鄭妻談了4個小時,然後讓鄭剛的父親簽字同意火化。在吳某同意火化後,校方稱如果鄭父不簽字同樣可以火化。無奈,鄭父只得簽字同意火化。」王桂榮說。這一說法得到鄭金龍的證實。
蓋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公章的協議書,是校方與鄭剛父母及鄭妻吳某簽的,日期是鄭剛死亡的第二天。
協議書稱,「鄭剛系自願捐精,在取精室意外發生猝死」,校方「出於人道主義」支付各種費用8.8萬元,同時減免吳某在讀研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2萬元。
王桂榮說,協議第五條還約定校方考慮解決吳某的工作問題。
鄭金龍說,農村一頭黃牛也要賣個10萬。一個博士命只值8.8萬元?還不如一頭牛?
捐精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鄭金龍稱,兒子健壯如牛,捐精前曾經過體檢。是不是在捐精過程中出現問題?否則怎麼可能死亡呢?
鄭剛的導師林教授曾老淚橫流地拉著鄭金龍的手講:你養了一個好兒子。當他聽說鄭剛出事,不管從什麼角度都不信。他說,他在國外工作多年,捐精在國外已有百年歷史,沒見過一例捐精而死人的報道;在中國,捐精機構22家,此前也無一人死亡;鄭剛身體很好,跟他三年,從來沒生過病。
鄭金龍的話,也得到了鄭剛在老河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同事的證實。一份蓋有「老河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公章及9名前同事簽名的《證明》稱,鄭剛在該院工作期間,身體健康、無心臟病史。鄭剛春節回老河口時,該院為了表示感謝,還對鄭剛進行腦、心、肝、腎等免費體檢,結果都很正常。沒想到10天後,鄭剛就猝死在校內,他們認為不可思議。
❹ 徐天亮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1970年7月~1980年1月,在四川珙縣電信局任技術員。
1980年2月到華中科技大學任教。曾任物專資管理工程教研屬室主任、管理工程系副系主任、管理學院副院長。 負責承擔的縱橫向課題7項,作為主要參加者承擔的課題4項,獲原國家物資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九五」國家重點攻關計劃優秀成果獎1項,獲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主編教材有《商品流通企業管理》《運輸與配送》《現代企業管理概論》,參編教材和專著有《物流系統工程》《物資系統工程》《物流合理化的數量方法》《現代企業戰略管理》,撰寫論文30餘篇。 《商品流通企業管理》《運輸與配送》《現代企業管理概論》。
❺ 華中科技大教授柯卉兵去世,造成他死亡的原因是否是新冠肺炎病毒
華中科技大教授柯卉兵去世,造成他死亡的原因是診斷出惡性淋巴瘤,後來又感染了新病毒,治療無效死亡的。
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科林正斌教授,因新病毒去世。2月13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因病去世。 2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去世。2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柯卉兵因治療無效而死亡。
❻ 華中科技大學半月內5位教授離世,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大學(既是985,也是211,稱“雙一流”),位於武漢市武昌區珞喻路1037號,因為主校區內被200萬株高大的法國梧桐所覆蓋,日常氣溫比市區內低2到3度,因此又被學子們親切的稱為“森林大學”。據艾瑞深中國校友網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2019年的排名尚未公布)顯示,華中科技大學綜合辦學實力位於全國第11名,是國內知名的頂尖高等學府。
華科大原來的老校長周濟先生在卸任後升遷就任國家教育部部長,而今又是中國科學院院長,一生都在為教育事業而鞠躬盡瘁。如果你到了武漢,到了華科大,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學在華科”,學校里濃郁的學習氛圍,是你在其他高校都難以體會到的。而且,華科大是一所工科類院校,全校近10萬學子,男女生的比例卻只有8:1,女生就是個寶啊,廣大女學霸們,還等什麼?考去華科大吧!
❼ 華中科技大學出了哪些名人
周濟、謝伏瞻、翦天聰、於登雲、李定凡等。
1、周濟
周濟,男,漢族,1946年8月26日生,上海市人,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分別獲得清華大學精儀系學士學位,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繫碩士學位,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機械工程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
2、謝伏瞻
謝伏瞻,男,1954年8月生,漢族,湖北天門人,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7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3月參加工作。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3、翦天聰
翦天聰(1921.7-2007.8),湖南桃源人,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之子。維吾爾族。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機械繫。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教授。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名譽副主席,湖北省電機工程學會理事兼汽輪機專委會主任,武漢市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4、於登雲
於登雲,1961年11月生,邵陽綏寧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1981年畢業於綏寧一中,同年以全縣高考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系,後轉入力學系,1985年大學畢業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獲固體力學碩士學位,1988年進入原航天航空部,一直工作至今。
5、李定凡
李定凡,1940年10月出生,1999年6月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1963年8月畢業於華中工學院工程物理放射化工專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❽ 華中科技大學的段正澄院士到底是哪裡人
1934年 月出生抄, 段正澄,男,1934年生,江蘇鎮江人。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機械繫,後留校工作至今。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50年來一直工作在一線,長期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自動化、數字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在該領域我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勞模、湖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❾ 有沒有人知道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有個60多歲的老教授姓韓的,好像是個系主任,退休後現在被返聘到華中科技
在華中科大學武昌分校信息與科學技術系擔任系主任
❿ 李震彪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李震彪 教授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電接觸電弧及材料、開關電器技專術、電器狀態檢屬測與故障診斷。現任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接觸電弧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工產品可靠性研究會常務理事、《電工材料》編委會副主任委員、《低壓電器》雜志編委,華中科技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處長。在科研方面,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霍英東教育基金、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武漢市晨光計劃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科研啟動基金等基金資助項目近20項和ALSTOM、BOSCH、長征火箭公司、航天五院等企業合作項目約20項。在國際IEEE Trans on CPMT,IEICE Trans on Electronics、IEEE及ICEC等重要國際會議文集、《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多次赴美、英、法、愛爾蘭、瑞士、日本、沙特等國進行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