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周曉教授

周曉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1-31 12:35:45

⑴ 周曉虹的人物經歷

學術訪問與國際會議
1、「傳統與變遷:中國農民的社會心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1995年10月,南京-崑山;
2、「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ologist」,亞洲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年6月,北京;
3、「第二屆國際華人心理學家大會」,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1997年11月,香港;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1998年8月;
5、「兩岸家庭與現代化國際研討會」,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8年11月,台灣;
6、「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999, Hilton Tower, Chicago;
7、「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a」,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 1999, Cambridge;
8、「中國農村社會變遷與現代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02年5月,上海;
8、「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Visiting Scholar),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April 1999-May 2000, Cambridge;
9、「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2年5月,南京;
9、「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Studies」 (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er of Chines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2000-August 2000, Hong Kong;
10、「Dialogue of Civiliza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East Asian Modernity----The 4th Conference of Harvard-Yenching Alumni in China」,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ugust 2002, Gloria Plaza Hotel, Suzhou, China;
11、「Sustaining Peace and Progress in China and Beyond」,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rofessors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CPSS), October 2002,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
12、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學術振興會,November 2002, 東京/京都;
13、「Local Governance in India and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China Studies Center, Delhi University, January 2002, Kolkata India;
14、「海峽兩岸家庭與教育研討會」,台北師范學院,2003年11月,台北;
15、「社會工作的未來與前景」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建系40周年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2003年11月,香港;
16、第36屆世界社會學大會,國際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7月,北京;
17、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2005年3月,香港;
18、「Consumption and Emergence of Middle Class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India and China」, Delhi University,November 2005, Delhi;
19、「中國中產階級:虛幻抑或現實?」講演,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2005年11月,新加坡;
20、學術訪問,日本名古屋大學,2006年2月,名古屋;
21、「Defining the Field: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April 2007, London;
22、「文化反哺:變遷社會的代際傳承」講演,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人類學系,2007年4月,倫敦;
23、第二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大學、日本愛知大學、世界大學聯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南京;
24、名古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2007年10月-2008年2月,名古屋;
25、「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velihoods,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s」, Leeds University, November 2007, Leeds;
26、第三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大學、上海大學、日本愛知大學、英國利茲大學、世界大學聯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0月,南京;
27、「1968:German University: History, Evens and Impacts」, Helmut-Schmidt-Hamburg University, November 2008, Hamburg;
28、「改革開放3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2008年12月,北京;
29、「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n September 22-23, 2009,Brookings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30、「First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31、「China 2020」, Institute of China, Alberta University, July 7-10, 2010, Edmonton, Canada.
32、「Secon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33、「中國研究研討班」(主講教師之一),越南胡志明國立大學社會科學院,2011年10月;
34、「東亞社會與文化:東亞大學社會學學科創建30周年研討會」,韓國釜山,2011年11月;
35、「中國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德國弗賴堡大學漢學系,2011年12月;
36、「Thir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Hold by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China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Sydney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2012;
37、「孫本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學」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學研究》編輯部,中國南京,2012年5月;
38、第四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主席),南京大學、哈佛大學、弗萊堡大學、東京大學、上海大學聯合主辦,中國南京,2012年10月。

⑵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的師資力量

人文藝術學院目前設有新聞傳播學與藝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學士學位課程,版傳播學與權設計學兩個碩士學位課程,傳播學與設計學兩個博士學位課程。學生約七百名。
人文藝術學院的院長,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有國際影響的中國文化學者余秋雨教授,人文藝術學院的執行副院長,是張志慶教授。人文藝術學院前任副院長,是著名美學家、著名策劃創意專家、知名傳播學者潘知常教授,同時人文藝術學院聘請了一批國內一流的名家與行家固定在每學期都為學生授課,例如清華大學國家教學名師、著名藝術設計學家李硯祖教授,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著名設計史學家王受之教授,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著名設計學家辛向陽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著名藝術設計學家何曉佑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國家教學名師、著名公共關系學專家周曉虹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前所長、著名新聞傳播學家孫旭培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著名新聞傳播學家陳昌鳳教授,前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著名記者張圭陽博士,等等。讓學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在澳門聽到北大清華等大中華區最好的名家與行家的課程,是學院不懈的追求。

⑶ 周曉紅的簡介

周曉虹 1957年生於杭州。自1977年起先後考入南京醫學院醫學系、南開大學社會內系和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並獲學士、容碩士和博士學位;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從事訪問研究。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出版《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 (第一卷「經典貢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現代社會心理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現代社會心理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等著譯作10餘部,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40餘篇。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寶鋼教師獎特等獎;2001年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200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⑷ 周曉紅的介紹

周曉紅博士,南方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重要版傳染病新型防治技權術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分題1項、省部級課題研究5項,主要參加WHO/TDR、國家863等課題研究11項。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項,發表論文40餘篇,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⑸ 南京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逃課也必須要去蹭的

三位老師對當時還是大一萌新的我影響很大。

1、新傳院胡翼青

新傳院胡翼青老師的講座和課都挺有意思的。老胡本人名聲在外,各種懟令爾等學生嘆為觀止。之前聽他在媒介課上講述其大學時代的各種舉止,真的是自愧不如。譬如,他曾為了其與同學一起創辦報刊經費去找當時的財務負責人,要把院里經費都花去,惹得老師哭笑不得。

當然,胡老師對學生還是相當好的,讓你無時無刻有一種學術道路註定艱苦但也註定值得的趕腳。

大學是一個充滿機會、挑戰的地方。遇見有趣、可敬的老師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⑹ 周曉燕的介紹

周曉燕,女,1964年抄4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副教授。1988年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2000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畢業並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圖書情報、信息管理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⑺ 湖南省腫瘤醫院的特色科室

1、腫瘤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是以多學科聯合為基礎,以精品聯合精準治療為特色,打造現代腫瘤治療新模式;腫瘤科覆蓋面寬、廣,由多個臨床及醫技科室構成,包括腫瘤內科、腫瘤外科、腫瘤放療科、婦瘤科、中西醫結合科、麻醉手術部、ICU等技術一流的部門,在省內率先開展名醫門診、八大常見病多學科合綜治療門診、還擁有國家臨床葯物試驗機構;醫技科室及放療中心力量雄厚,包括湖南省首台PET/CT、64排螺旋CT機、MR、DSA、全數字化乳腺機、三維彩超、SPECT/CT、病理圖像自動分析系統、直線加速器、CT模擬定位機、三維適型放療計劃系統、適形調強放療系統、放射治療驗證系統、中部地區首家TOMO、超聲聚焦刀、射頻、微波消融儀、層流無菌骨髓移植病房等擁有功能完備、軟硬體設施先進的核醫學科、放診科、超聲科、內鏡診療中心、病理科、檢驗科、葯學部、國家葯物臨床試驗機構等相關配套機構及科室。醫院以常見腫瘤為重點,在完善常規診療的基礎上,以綜合治療為龍頭,按病種建立16個治療中心,倡導規范化、精準化治療模式。除了開展腫瘤常規治療,醫院開創性的提出了腫瘤整形外科學這一概念,創立了腫瘤整形外科病區,同時還開展了微創手術、組織工程、生物治療、核素治療、幹細胞移植、血管移植、射頻熱療、介入治療等先進治療手段,並面向全國招收腫瘤顯微外科培訓班,為培養技術骨幹力量出大力;同時還大力發展一系列關鍵技術,重點解決高精尖放療、穿支皮瓣在腫瘤整形中的應用、基因導向的腫瘤個體化治療等技術問題,著重發展腔鏡醫學,EBUS,GS-TBNA、內科胸腔鏡、可直視纖維支氣管鏡使腫瘤的診斷及鏡下治療位居湖南省前列;目前,醫院的外科腔鏡微創技術、3D列印手術模型技術、頭頸部修復重建術、咽喉部游離和帶蒂組織修復術、磁感應熱療達到國際領先水平;TOMO精準治療、遠程放射治療等50餘項診療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
2、腫瘤整形外科:腫瘤整形外科學屬於腫瘤外科學的一個分支,它融合了腫瘤外科、整形外科、顯微外科的理論和技術,是在腫瘤綜合治療(MDT)基礎上以有計劃的腫瘤根治性切除加一期修復重建為特徵的外科交叉和邊緣學科。腫瘤整形外科的治療范圍主要是腫瘤切除後的皮膚、粘膜、肌肉、神經、骨骼等組織及其他器官缺損的修復和重建。湖南省腫瘤醫院周曉教授是中國腫瘤整形外科學的創立者與奠基人,是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腫瘤整形外科與功能性外科分會首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腫瘤整形外科首任組長。1991年-1992年,周曉教授於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在王煒教授主持工作的整形外科進修。2001年周曉教授在《中國腫瘤雜志》上發表《淺談腫瘤整形外科學必要性》一文,在國內外率先提出腫瘤整形外科學的概念。2003年7月,湖南省腫瘤醫院率先成立腫瘤整形外科研究室。2007年3月,湖南省腫瘤醫院正式掛牌成立我國的第一個腫瘤整形外科。2013年,周曉教授主編的國內外第一部《腫瘤整形外科學》專著正式出版。湖南省腫瘤醫院腫瘤整形外科專業人才主要負責來我院就診的各專科腫瘤患者術後的功能重建與創面修復工作,每年開展各類游離皮瓣手術400餘台及其他腫瘤整形外科手術1000餘台。
3、中醫、中西醫結合科:是國家綜合醫院中醫葯工作示範單位,衛生部中醫腫瘤臨床研究基地之一,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培育單位,湖南省「十一·五」中醫重點專科,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名中醫專家黎月恆教授任科室顧問,中青年知名腫瘤專家王雲啟主任醫師任科主任。常年開放床位近100餘張。該科集傳統中醫治療、化學治療、內分泌治療、生物免疫、分子靶向、對症支持及中醫特色療法於一體。多年來在臨床、基礎理論、治療法則、單味抗癌中葯及制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創立了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腫瘤的治療法則和專方、專葯,開創並形成我省單用中醫中葯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專科特色,在治療肺癌、乳腺癌、胃癌、腸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淋巴瘤、婦科腫瘤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救治了大量中、晚期腫瘤患者。
4、臨床護理專科: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優質護理重點聯系醫院、國家臨床護理重點專科建設單位。中南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博士、護理碩士培養基地,也是南華大學護理學院、湖南中醫葯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碩士培養基地。醫院護理系統由53個護理單元組成,其中臨床護理單元41個。通過開展心理關懷項目、延續護理、組建俱樂部活動、設立關愛基金救助貧困患者、寧養護理服務、志願者服務等有效措施,打造身、心、社、靈四位一體護理模式,為腫瘤患者提供全程無縫隙服務。開展遠程護理會診新模式,進行網路交流和專題探討;開設護理專科門診,提升護理專科價值,其中造口傷口失禁專科護理、血管通路專科護理均與國際接軌。2012年湖南省優質護理服務患者滿意度調查名列第一,全國112所優質護理服務重點聯系醫院患者滿意度調查名列第一。我院為湖南國際造口治療師學校、湖南省血管通道技術培訓基地、湖南省腫瘤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湖南省PICC專科護士培訓基地。護理系統為湖南醫葯學院、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岳陽職業技術學院等14個院校的實習生培養基地。與湖南省醫葯學院、湖南環境生物學院等4所院校以院校合作形式開設腫瘤專科輔修班及造口傷口輔修班,提升護理實習生專科知識,培養崗位需求型畢業生。同時每年接收中南大學護理學院本科生見習、碩士生實習工作。2012年-2015年已獲第三屆中華護理學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級成果獎3項、市級成果獎1項;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中華護理學會研課題1項、省衛計委課題7項、省科技廳課題5項、長沙市科技局課題1項;全院護理人員中,擔任國家級學會專業委員會成員6人;45人在湖南省護理學會、湖南省醫院協會、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等34個專業委員會任職,其中主任委員5人,副主任委員14人;6人擔任中華護理雜志、中國護理管理雜志等雜志的編委。
5、放療科:是湖南省最大的腫瘤放射治療中心,湖南省放射治療質量控制中心、湖南省醫學會放射腫瘤專業委員會、湖南省抗癌協會放療專業委員會掛靠在該科,具有全省最大的放療科研平台——腫瘤放射治療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具有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具有博士後流動站。放療科下轄九個臨床科室:頭頸放療科室3個,胸部放療科室2個,腹部-淋巴瘤放療科、熱放療病房、日間放療(病房)中心、放療綜合科各一個。2012年經醫院批准又成立10個研究室,即:臨床放射物理、臨床放射生物、鼻咽癌研究室、立體定向放射(SBRT)、熱(綜合)放療、生物靶向調強放射、保乳放療技術、放射治療轉化、術中放療、近距離放療研究室。現擁有7台高性能直線加速器,其中一台是目前省內最頂端的螺旋斷層放射治療系統(TOMO)、近20套進口治療計劃系統(TPS)、GE公司專用CT模擬定位機等先進設備。基本囊括除質子(重離子)治療外的臨床上需要放療的疾病。年治療患者達五千餘人。目前正與美國安德森癌症治療中心、德國慕尼黑質子治療中心等合作開展質子治療相關腫瘤疾病的研究。科里承擔了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63」攻關鼻咽癌課題等,多次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等獎項。
6、婦瘤科:湖南省重點學科,現擁有五個病區和一個日間治療中心,正規編制床位295張,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婦瘤專科。婦瘤中心以手術、放療、化療三大基礎方法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科室的整體水平居省內領先,國內先進。近年來,中心頻繁地開展了與國外頂尖癌症研究醫療機構在學術及科研方面交流及互訪,如美國MD Anderson癌症中心、美國西北大學、法國居里研究所等,使婦瘤中心在專業技術水平上與國際接軌。在臨床治療上,中心重視人性化、個體化、微創化治療,注重保護患者的生理及生育功能,尤其在年輕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生殖細胞腫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在省內率先開展保留宮頸癌患者生育功能的手術,並有數例成功分娩的案例。腹腔鏡下的惡性腫瘤手術居省內領先水平,並且率先開展了外陰癌術後的修復重建。在臨床主體不斷壯大的基礎上,婦瘤科以科研、教學為導向,近5年,科研立項40餘項,獲湖南醫學獎三等以上獎勵共9項,主持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參與國家級重大專項2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7、胸外科: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湖南省肺癌防治中心以及胸部腫瘤防治中心。包括胸外一科、二科兩個病室。治療肺癌方面,開展了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肺楔形切除術、肺段切除術、肺葉切除術、 全肺切除術、支氣管袖式切除術、血管袖式切除術、血管支氣管雙袖式切除術、隆突成形術等。食管癌的治療方面,開展了左側胸腔鏡聯合縱隔鏡食管癌根治術、食管癌、賁門癌切除+胃食管吻合術、食管癌切除空腸或結腸代食管術、食管平滑肌瘤摘除術、食管癌三野清掃術、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切除術等。胸壁良惡性腫瘤切除術、胸壁修補重建術、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膈疝修補術、縱隔鏡手術、支氣管鏡超聲引導針吸活檢術(EBUS-TBNA)等均已大量開展,部分手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我科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南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博士研究生培養點,現有博士生導師2名。目前科室已承擔或參與了國家「十二五」支撐課題、省部級課題多項,建設了先進的肺癌、食管癌標本庫。多次獲得省級科研成果獎,在SCI、中華雜志、核心期刊等各類雜志發表論文數十篇。

8、麻醉手術中心:我院麻醉手術中心是全國腫瘤麻醉深度培訓基地、全國血液保護培訓中心、全國麻醉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及湖南省麻醉深度監測培訓中心、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圍術期醫學管理專業委員會掛靠科室。擁有技術力量雄厚的專業技術隊伍。擁有25間現代化裝備齊全的層流凈化手術間、PACU、麻醉疼痛門診、疼痛病房以及實驗室、圖書室、多媒體示教室等平台設施。科室醫教研並進,臨床醫療服務范圍涵蓋臨床麻醉、麻醉後蘇醒(PACU)、癌痛治療以及院內急救、無痛診療等,年完成手術量17000台左右。在圍術期醫學管理、腫瘤專科麻醉技術、麻醉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形成了以「腫瘤患者圍術期血液與免疫保護」、「急慢性疼痛與遺傳葯理學研究」為主的穩固的科研方向,建立了與美國邁阿密大學、匹茲堡大學麻醉系為主的國際交流平台。近三年來,共發表專業論文58篇(SCI25篇)、科研立項10餘項(其中主持或參與國自重點或面上項目3項),科研成果獲獎4項。
9、葯學部:創建於1972年,是國家臨床葯師培訓基地,省級葯學專業重點專科。目前設置了臨床葯學(辦公室)、葯品調劑(辦公室)(包括中心葯房、門診西葯房、門診中葯房、中心葯房值班室)、葯品質量控制(辦公室)、靜脈配置中心、葯品采購(辦公室)等5個部門,並主辦國內公開發行的期刊《腫瘤葯學》雜志。工作用房近3000m²,引進了智能發葯機、單劑量分包裝機、特殊葯品管理機等大量現代化智能設備,還擁有 CBH-1500B垂直層流潔凈工作台、Finnigan LCQ質譜儀、AGILENT1200及SHIMADZU高效液相色譜儀、基因測序儀、PCR儀、臨床葯學管理系統等一系列先進設備設施。除葯品調劑外,還開展了臨床葯師培訓、專科臨床葯師服務、治療葯物監測、基因導向個體化用葯、葯物臨床試驗等臨床葯學實踐和科研工作。近年來,醫院不僅制定了臨床葯學專科發展規劃,本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及「提高葯學服務」的宗旨,形成了幾大專科特色方向:1、以胸部內二科、乳腺內科等臨床葯師培訓基地為基礎,展開針對腫瘤人群的葯學服務2、選取臨床腫瘤標本進行腫瘤葯物敏感性試驗,為臨床個體化用葯進行葯物篩選3、以《腫瘤葯學》雜志為契機,承辦全國、全省葯學類學術交流會議,接待國外專家參觀訪問,深入開展學術交流4、抗腫瘤葯物的血葯濃度監測和個體化用葯5、新葯I期臨床試驗和臨床研究咨詢門診6、腫瘤耐葯的基因個體化檢測。專科臨床葯師服務涵蓋了胸部內二科、綜合腫瘤內科、婦瘤一科、乳腺內科、ICU、肺/胃腸內科、胸內一科等7個專業方向。近五年來葯學部多次舉辦了全國、全省葯學類學術交流會議,多次接待國外專家參觀訪問,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市級基金課題十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作為主編和副主編編寫了《葯學三基訓練》、《腫瘤醫院處方葯品集》、《實用葯物名稱》、《抗腫瘤葯物手冊》等學術專著10餘部,獲得了中國醫院協會頒發的「中國醫院葯事管理優秀獎」等榮譽稱號。

⑻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怎麼樣

1、南復京大學社會學系不錯,畢制竟南大是985重點大學。

2、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具有悠久的歷史,源於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大學社會學系,以及更早成立的金陵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的創始人為著名社會學家孫本文教授。1983年,在社會學被取消30餘年後,南京大學成立了社會學研究室;隨後於1986年被批准建立社會學碩士點,成為國內第一批恢復社會學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88年,南京大學成立社會學系,設立社會學專業(原為經濟社會學),1996年在國內繼北大和人民大學之後成為高等學校中第三個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01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確立為「江蘇省重點學科」,並因此確立了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為中國社會學研究重鎮的地位。第一任系主任為宋林飛教授,第二任系主任為周曉虹教授,現任系主任為風笑天教授。

⑼ 提問:淋巴瘤手術後後,病理分析一直不出來是什麼原因

賈垂明醫生答 病理有的地方比較慢,可能需要一周多,這是程序原因。但如果因為水平區別不出來那就沒辦法了。可以把它寄給北京友誼醫院周曉鴿教授,他在淋巴瘤病理方面比較權威。

⑽ 蘇州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逃課也必須要去蹭的

我是文學院的老學姐,別的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們文院好老師也是非常多的!各個研究方向都有非常優秀的年輕老師或者有經驗的老教師。
首先是現代文學方向,推薦劉祥安老師,好多同學私下戲稱劉祥安老師為祥安歐巴,我也不知道為啥,哈哈哈哈,因為祥安老師已經年紀蠻大了,看起來是很嚴肅的一個老師,上課的風格很獨特,非常冷靜地敘述和講解,認真聽課真的會學到很多。但祥安老師其實也是一個很可愛的人,會時不時拋出一些很冷的梗,習慣他的幽默就會發現,老師真的很可愛。而且老師也是一個特別負責的人,希望大家上課一定要好好認真聽講呀!


最後講講文藝理論方向的吧,我比較喜歡張春曉老師,她是一個很年輕的老師。上課風格很簡潔明了,直奔主題,會收獲很多。而且春曉老師是一個非常親切的人,對學生都像朋友,沒有一點架子和距離感。可以很輕松地交流。

上面是我的一些個人看法,希望可以幫到你啦。

熱點內容
南昌大學材料考研 發布:2025-04-05 00:37:06 瀏覽:524
武漢理工大學土建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4-05 00:36:57 瀏覽:963
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發布:2025-04-05 00:35:20 瀏覽:594
重慶大學城恆大未來城 發布:2025-04-05 00:28:57 瀏覽:951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整形咨詢 發布:2025-04-05 00:20:03 瀏覽:1000
墜亡研究生曾長期給導師送飯按摩 發布:2025-04-05 00:01:42 瀏覽:321
廈大外文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4-04 23:42:53 瀏覽:953
人民大學教授說書 發布:2025-04-04 23:40:11 瀏覽:832
地鐵人民大學站時間 發布:2025-04-04 23:31:25 瀏覽:92
華僑大學材料專業 發布:2025-04-04 23:30:24 瀏覽: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