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教授
① 王鴻漠教授在哪家醫院出診如題 謝謝了
王鴻謨(1944-)男,北京人,首都醫科大學主任醫師,醫學碩士,中醫葯學院教授。1968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1980年北京中醫學院研究生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分會委員。主要進行中醫診法的客觀化與規范化研究,重點研究中醫望診與脈診,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法合作項目等研究課題。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出版學術著作二十多部,創建中醫色診學,研製了面部氣色檢測系統、脈象檢測系統、經絡檢測系統,獲多項科研成果,為知名的中醫診斷學專家。 直接跟首都醫科大學聯系。
② 一級教授的一級教授歷史
一級教授評定自1956年國家評定來,已經有半個多世紀歷史,但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來,一級教授稱號逐漸淡出學界視野。自從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率先再次評定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後,「一級教授」這個名次再次在學界閃耀起來,緊接著山東大學等高校都開始聘任人文社科一級教授。自此文科教授也有機會進入到一級教授行列,成為人文社科領域里的「院士」。 北京大學一級教授 :馮友蘭、唐鉞、熊十力、江澤涵、許寶祿、段學復、周培源、黃昆、葉企蓀、王竹溪、饒毓泰、胡寧、傅鷹、黃子卿、張景錢、李汝祺、陳禎、樂森潯、王力、游國恩、曹聯亞、季羨林、魏建功、馮至、朱光潛、向達、陳岱孫
清華大學一級教授:章名濤、孟昭英、梁思成、張光斗、施嘉煬、錢偉長、張維、張子高、馬約翰
北京師范大學一級教授:陳垣、黎錦熙、傅種孫、鍾敬文、黃葯眠、武兆發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何干之、何思敬
北京醫學院一級教授:馬文昭、胡傳揆、藏玉塗、劉思、毛燮君、薛愚畢、華德、沈琪、林振綱、吳朝仁、金寶善、蔣明謙
北京工業學院一級教授:張翼軍
北京鋼鐵學院一級教授:魏壽昆
北京地質學院一級教授:馮景蘭、王鴻禎
北京鐵道學院一級教授:金士宣
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戴芳瀾、俞大紱、沈其益、林傳光、熊大仕、黃瑞綸、李連捷、陸近仁、周名、婁成後
天津大學一級教授:潘承孝
南開大學一級教授:邱宗岳、楊石先
唐山鐵道學院一級教授:顧宜孫、羅河
大連工學院一級教授:錢令希
沈陽農學院一級教授:章守玉
吉林大學一級教授:王湘浩、余瑞璜、唐敖慶
東北地質學院一級教授:俞建章
哈爾濱工業大學一級教授:朱物華
復旦大學一級教授:陳建功、蘇步青、周同慶、郭紹虞、盧鶴紱、周谷城、陳望道
上海交通大學一級教授:陳孝剛、鍾公瑾、周銘、周志宏
西安交通大學一級教授:陳大燮
同濟大學一級教授:李國豪、葉雪安
上海第一醫學院一級教授:顏福慶、黃家駟、胡懋廉、錢慧、張昌紹、榮獨山、徐豐彥、谷鏡開、林兆耆、楊國亮、吳紹青、陳翠貞、王淑貞、郭秉寬、蘇德隆、楊銘鼎
上海第二醫學院一級教授:高鏡朗、蘭錫純、鄺安堃、葉衍慶、胡文耀、倪葆春
上海水產學院一級教授:朱元鼎
南京大學一級教授:曾遠榮、高濟宇、戴安邦、徐克勤、胡小石
南京農學院一級教授:馮澤芳、羅清生、鄒鍾琳、魏景超、王棟
南京工學院一級教授:楊廷寶、劉敦禎
華東水利學院一級教授:黃文熙、嚴愷、徐芝綸、劉光文
浙江大學一級教授:李壽恆
浙江農學院一級教授:陳鴻逵、吳耕民
山東大學一級教授:馮沅君
山東工學院一級教授:劉先志
青島工學院一級教授:王之卓
武漢大學一級教授:李劍農、李國平、高尚蔭
武漢水利學院一級教授:愈忽
華中農學院一級教授:章文才
中山大學一級教授:姜立夫、陳寅恪、容庚
華南工學院一級教授:馮秉銓
華南農學院一級教授:蔣英
廈門大學一級教授:盧嘉錫
四川大學一級教授:柯召、方文培、徐中舒
西南農學院一級教授:侯光炯
四川農學院一級教授:楊允奎
四川財經學院一級教授:陳豹隱
雲南大學一級教授:劉文典
雲南農業大學一級教授:秦仁昌
西北大學一級教授:岳劼恆、張伯聲
西北農學院一級教授:虞宏正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聘任14名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另外有9名榮譽一級教授。
衛興華、方漢奇、王傳綸、甘惜分、鄔滄萍、羅國傑、夏甄陶、高放、高銘暄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一級教授稱號
方立天、劉大椿、紀寶成、吳易風、宋濤、張立文、李文海、陳先達、周新城、鄭杭生、胡乃武、黃達、曾憲義、戴逸被聘任為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一級教授。 山東大學自2010年來大量聘請人文社科一級教授 ,截至目前已有13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加盟山東大學,成為山東大學一級教授。這13位學者分別是:
法學院:武樹臣、楊海坤、郭明瑞
歷史文化學院:張海鵬、狄德滿(德國)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溫儒敏、盛寧
經濟學院:安體富
儒學高等研究院:池田知久(日本)
文化遺產研究院:劉鐵梁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祥龍 金光億 (韓國)
管理學院:呂政
③ 學貫中西科教雙馨的地質大學———賀王鴻禎教授華誕
翟裕生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鴻禎先生今年已 90 高齡,他依然思維清晰,興趣廣泛,近年來還不時發表專題論文和詩詞佳作。我們能經常得到他的教誨,也感受到他對時事、校務、學界、友人和弟子們的深切關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長者,我們向他的 90 壽辰表示最衷心、最誠摯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質學家,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回顧他的業績,學習他的為人,一定能夠獲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簡歷和貢獻
王先生是山東省蒼山縣人,他於 1939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 西南聯大) 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和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學會書記和副理事長、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古生物學會書記和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先生博學多才、嚴謹求實、目標遠大、勤奮耕耘、開拓創新、成就卓著。他是傑出的地質學家,深入到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並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開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領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地層分類觀點,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主編了 《中國古地理圖集》,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和好評。他建立了層序地層級別體系,提出了泛大陸聚散周期和地球節律的普遍意義。在大地構造和全球構造方面,他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劃分了中國和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 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古大陸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的地球史觀。這些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理論觀點對相關學科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在地質學史方面,王先生主張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正確評價地質學歷史人物,提倡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並組織多位專家學者對我國 50 年來的地質科學發展進行了初步總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研究會保持了不事張揚的純朴的學術風格,得到廣大同行的贊許。王鴻禎先生學識淵博,勤於著述,共發表論文等 250 篇,出版圖書 27 部。他的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項,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
王先生是熱忱的教育家,經歷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幾個階段,67 年來終身從教,備極艱辛,既曾主持校務,又堅持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培養了幾代地學人才。他講授過多種課程,我們的 《地史學》課就是王先生教的,內容新穎豐富,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他編著的 《地史學教程》在地質院校中廣為應用,獲得了首屆高校教材特等獎。他強調地質基礎教育的重要,主張拓寬基礎,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倡導教學和科研的密切結合。他善於通過組織大型科研項目,集中多學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實踐中加以培養和提高,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質學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員會 10 成員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質礦產勘查系) 主任。在院黨委領導下,他曾長期主持系務和校務,從辦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材、實習基地、實驗室到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研究等都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顯著。他還和前輩師長們一道,把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北洋等校的優良傳統和科學作風傳承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們言傳身教,使我們深受教育。在這樣有深厚科學、文化底蘊的大學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人才。王先生他們一代人的歷史貢獻是巨大和深遠的。
作為一位傑出人物,由於他的經歷和貢獻,王先生在我國的地質科教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質大家,備受地質學人們的敬仰和尊重。
還有一點應當提到的是,王先生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統一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政協工作。他是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還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進言獻策,盡心盡責地履行了肩負的歷史責任。以上幾個方面就我所知,談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跡。
二、我的學習體會
我是王先生的一個學生,從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質系學習起,他作為我的啟蒙老師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敬愛和尊崇的師長。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他一生腳踏實地,不圖虛名,認真做事,榮辱不驚,委曲時默默奉獻,順利時嚴於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業。從他在西南聯大的破舊鐵皮房裡專心整理、鑒定大量化石標本,到遷校困難時期受命出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再到 80 高齡還親自指導學生們的調研實踐,都顯示出他對地質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保持了嚴謹求實作風。他的講話和文章都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據,力求精準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種著述都被同行們視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個專家建議,他十分認真,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後定稿。「於細微處見精神」。我想,正是這種敬業精神和務實作風幫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業績。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傑出貢獻,既源於他的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來自他一生的勤奮耕耘。他生活在社會大變革時期,親歷祖國的憂患與崛起、挫折與發展、封閉與開放,時代的需要堅定了他為祖國富強而獻身地質事業的信念。生活的磨煉鑄就了他的堅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深究地球奧秘,探索教育規律。「為有育人多壯志,敢將格物證丹心」 ( 《八十述懷》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經歷了西方現代科學鍛煉; 既能通曉科技教育,又具備文史素養,達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匯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師重友,珍視團結,繼承和發揚了前輩地質大師們的學術貢獻和優良學風,又甘為人梯,熱忱提攜青年,悉心傳授先進的科學成果和思想作風。他是學貫中西、科教雙馨、高瞻遠矚、德高望重的前輩地學大家,他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哺育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是廣大科教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時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動又豐富了時代內容,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推動了時代和社會向前發展。王先生的經歷和事跡就是一個例證。
今天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時期之一,科教興國戰略開始實施,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任重道遠。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們和年輕的一代學子都要很好地學習和繼承王鴻禎先生和前輩師長們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業績,將他們艱辛開創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使其發揚光大。
( 注: 此文轉引自 《中國地質教育》2007 年第 1 期)
④ 王鴻謨教授的號怎麼掛啊排到了什麼時間
您好,王鴻謨教授現在每周五在北京天健醫院出診,掛號的人比較多,需要提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