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雲南師范大學劉堅教授

雲南師范大學劉堅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1-09 18:15:19

Ⅰ 雲南師范大學的辦學規模

截止2015年6月26日,學校有教職工總數2373人,其中有正高級職稱人,副高級職稱574人,專任教師總數1871人。博士生導師54人(含兼職7人),碩士生導師711(含兼職112人),教授、副教授600餘人,擁有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8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百人計劃1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6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2人、雲南省突出貢獻專家9人、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12人、雲南省特聘教授1人、雲南省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帶頭人19人、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2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31人、雲南師范大學學科帶頭人37人、雲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26人等一批專家學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中科院院士楊樂、郭柏靈、戴汝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阿馬拉通加,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皮薩里德斯,美國《紐約時報》前總編、普利策獎評審委員會前任主席西默·托平,世界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博士等4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位知名專家被聘為學校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駱小所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葉燎原、陳勇、林文賢、龔明、張雄、吳鮮、伊繼東、傅文甫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劉堅 百千萬人才工程 龔明、李明 百人計劃 傅文甫 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 原一川、曾華、郭震、葉燎原、張無敵、李明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龔明、袁黎明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陳業高、林文賢 國家級教學團隊 基礎物理實驗課程建設團隊(張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團隊(劉堅) 省級教學團隊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團隊、生物科學特色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團隊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團隊 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 趙敏(柔性)、張虎才(全職) 雲南省突出貢獻專家 曾華、駱小所、林文賢、鄭勤紅、龔明、吳鮮、袁黎明、陳業高、楊昆 雲南省特聘教授 林文賢 質量工程
據學校官網2014年9月信息顯示,學校擁有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雲南省高等學校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雲南省精品課程24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雲南省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雲南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學校是全國免費師范生試點改革的3所地方高師院校之一,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校。 國家級特色專業 教育學、藝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旅遊管理與服務教育 省級重點專業 數學與應用數學、教育學、體育教育、英語、物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學、地理科學、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化學、運動訓練 省級特色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地理科學 、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教育技術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高原訓練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地理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教育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雲南省高等學校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經濟與管理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陳路)、基礎物理實驗(張雄)、民族傳統體育(饒遠) 雲南省精品課程 序號課程名稱類別批准時間負責人1 基礎物理實驗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6年 張雄 2 民族傳統體育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6年 饒遠 3 地理科學導論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6年 潘玉君 4 毛澤東思想概論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6年 錢明輝 5 教育原理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7年 李天鳳 6 美國文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7年 薛菱 7 大眾傳播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7年 郝朴寧 8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7年 張志明 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8年 陳路 10 數學模型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8年 李鋒 11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8年 梁立 12 形勢與政策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9年 周本貞 13 有機化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9年 畢韻梅 14 地理教學論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9年 陳亞顰 15 植物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9年 李志敏 16 植物化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10年 傅文甫 17 模擬電子技術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10年 楊衛平 18 社會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10年 畢天雲 19 動物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11年 范麗仙 20 財政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11年 陳新 21 旅遊文化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11年 李偉 22 美學原理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5年 李健夫 23 邏輯學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5年 李廣良 24 遙感原理與方法 雲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2005年 王金亮 資料來源: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 分子生物學(汪旭) 雲南省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分子生物學(汪旭)、配位化學(傅文甫)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面向東南亞跨國創業型人才雙向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雲南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邊疆地區體育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研、學、企「結合的可再生能源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教學成果
學校1989年獲優秀獎2項、1993年獲二等獎1項、1997年獲二等獎1項、2001年獲二等獎2項,2009年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2014年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序號成果名稱成果主要完成單位主要完成人(前三)獎次獲獎時間1構建西部教學團隊,深化數學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積極服務基礎教育西南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雲南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大學宋乃慶、朱德全、羅增儒國家級一等獎第六屆2面向東南亞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創新與實踐雲南師范大學伊繼東、武友德、吳雁江國家級二等獎第六屆3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雲南師范大學張雄、侯德東、楊衛平國家級二等獎第六屆4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向21世紀語言課程體系建設雲南師范大學駱小所、王渝光、王興中國家級二等獎第四屆5面向21世紀物理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規格和課程方案改革與實踐西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雲南師范大學殷傳宗、羅琬華、柳繼鋒國家級二等獎第四屆6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傳承建構與人才培養實踐雲南師范大學、雲南民族大學劉堅國家級一等獎2014年7綜合集成發展,西部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創新與實踐雲南師范大學楊林國家級二等獎2014年8邊疆地區高師院校物理學專業改革與實踐雲南師范大學張雄國家級二等獎2014年資料來源: 辦學成果 據學校官網2014年9月信息顯示,學校先後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被人事部、教育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被教育部評為「依法治校示範校」、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單位;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連續10年被中宣部等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連續5屆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成績排名全國同類師范院校前10位,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二等獎;先後獲雲南省基層黨建示範點、雲南省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示範點、省委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雲嶺先鋒」流動紅旗先進基層黨組織、人才工作先進單位、德育先進集體。學校的班級、社團和個人也涌現出一批全國先進班集體標兵,全國「學習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全國三好生標兵,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以及在雅典、北京、倫敦奧運會和殘奧會上獲得金、銀、銅獎牌的運動員。 據學校官網2015年11月信息顯示,學校有14個雲南省重點學科,8個省院省校合作咨詢共建重點學科;2個博士,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教育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等13種碩士學位授權點,是全國首批招收和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24所試點高校之一。 重點學科 省級重點學科: 學科名稱院系負責人心理學 教管院 盧 浚、 左夢蘭、沙毓英 、高德瑞 理論計算機科學 計信學院 劉聲烈 、林毓才 哲學與民族文化 經政學院 伍雄武 農村能源工程 太陽能所 王東城、 呂恩榮 光學 物電學院 曾 華 漢語言研究 文新學院 駱小所 應用泛函分析 數學學院 吳鮮 環境生物學 生科院 龔 明、 汪 旭、王政昆 金融數學 數學學院 蔣文江 教育學 教管院 羅黎輝 無機化學 化工學院 傅文浦 教育學 教管院 王 凌 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 太陽能所 夏朝鳳 地理學 旅地學院 明慶忠 資料來源: 博碩士學位授予 博士後流動站: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地理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 序號學科門類博士學位授權點名稱1 工學 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 2 理學 自然地理學 3 理學 人文地理學 4 理學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5 理學 教育地理學 6 理學 邊疆地理學 7 理學 山地環境與自然災害 資料來源: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 序號門類一級學科獲取時間1 哲學 哲學 2006.01 2 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2011.03 3 法學 社會學 2011.03 4 教育學 教育學 2011.03 5 教育學 心理學 2006.01 6 教育學 體育學 2011.03 7 文學 中國語言文學 2011.03 8 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2011.03 9 歷史學 中國史 2011.08 10 理學 數學 2011.03 11 理學 物理學 2011.03 12 理學 化學 2006.01 13 理學 天文學 2011.03 14 理學 地理學 2006.01 15 理學 生物學 2011.03 16 理學 生態學 2011.08 17 理學 統計學 2011.08 18 工學 光學工程 2000.12 19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011.03 20 工學 農業工程 2011.03 21 工學 軟體工程 2011.08 22 藝術學 藝術學理論 2011.08 23 藝術學 音樂與舞蹈學 2011.08 24 藝術學 戲劇與影視學 2011.08 25 藝術學 美術學 2011.08 26 藝術學 設計學 2011.08 資料來源: 據學校官網2014年9月信息顯示,學校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檢測中心、雲南省重點實驗室3個、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雲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個、雲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以及太陽能轉化-儲存材料與器件中英研究開發中心、中國西南對外開放與邊疆安全研究中心、漢藏語研究院、雲南研究院、雲南華文學院、卜勵德美國研究中心、朗寧加拿大研究中心和「中國·昆明泛亞人才教育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及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可再生能源材料先進技術與制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能源與環境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檢測中心:國家太陽能熱水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雲南省重點實驗室:雲南省農村能源工程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生物質能與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原地理過程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民族體質健康與高原訓練生物適應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分子工程學與光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高原地理過程與環境研究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生化分離分析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西南地緣環境與邊疆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雲南黨的群眾路線研究基地、雲南少數民族哲學思想研究基地、「旅遊產業發展」雲南省哲社研究基地
雲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吉亨·阿瑪拉通加院士工作站 2009年-2014年,學校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科技部重大支撐計劃、國際合作重大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100餘項,承擔其它科技項目1000餘項,授權專利100餘項,教育部、文化部、國家體育總局、雲南省等省級以上的成果獲獎190餘項,科研經費超過5.2億。
在少數民族哲學、福利文化、群體行為涌現機理及風險辨識、邊疆地理、邊疆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區域合作與邊疆經濟發展、對外開放與邊疆社會穩定等研究領域具備了較強的優勢。一些金屬氧化物納米線感測陣列測定多種腫瘤標記物的研究、Stokes光譜反演太陽矢量磁場的技術研究及應用、有γ輻射的類星體CCD觀測和高能輻射機制研究、非線性分析中的若干障礙問題及相關問題研究、基於與建築結合的太陽能集熱器件能量傳輸轉換機理研究、雲南西部橫斷山小型獸類冷適應模式與生存適應對策的研究、鑲嵌納米貴金屬顆粒的氧化鋇復合薄膜的制備和特性等進入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7月,學校圖書館擁有紙質文獻資源約310萬冊(件),藏書量為省內高校之首。圖書館購置重要的中外文資料庫42個,其中,中文資料庫有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讀秀知識庫、國研網等,外文資料庫Elsevier SD、SCI、JCR、Wiley、Springerlink、MathSciNet、EBSCO、ProQuest、Gale和國道教育等為核心數據資源。此外,圖書館還購置了139.52萬冊電子圖書,包括方正Apabi、超星、書生之家、金圖和維思博文等。建立起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
圖書館館藏有國內唯一專事收藏西南聯大文獻的「國立西南聯大圖書特藏室」藏有西南聯大時期的珍稀文獻6千餘冊;「西南聯大文庫」專藏西南聯大師生作品和西南聯大研究文獻1萬余冊;「古籍特藏室」專藏古籍文獻6萬余冊(包括善本137種2732冊);國內知名的「雲南當代文學藝術文庫」專藏雲南當代作家藝術家作品2萬余冊;「昆明中日交流之窗」專藏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日中交流中心捐贈的日文文獻上千冊。圖書館還收藏有方誌、年鑒等工具書2萬余冊、《文淵閣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中華再造善本》、《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國叢書》、《納西東巴古籍譯注》、《乾隆大藏經》、Gale文學評論系列工具書冊等。
圖書館還自建特色資源資料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特藏庫」、「西南聯大文庫」、「雲南當代文學藝術文庫」、「能源環境與生物技術」、「雲南民族教育文庫」。 學術刊物 學校主辦的《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進入全國高校文科學報30強之列,為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雲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綜合影響因子進入全國同類期刊前40位,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在全國大學學報中首創《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綜合影響因子在全國同類期刊中排名30位。

Ⅱ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立項建設2010年國家級教學團隊的通知的團隊名單

序號 團隊名稱 帶頭人 所在學校 1 憲法與行政法教學團隊 姜明安 北京大學 2 生理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管又飛 北京大學 3 口腔醫學課程建設教學團隊 郭傳瑸 北京大學 4 地理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陶 澍 北京大學 5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教學團隊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 6 工商管理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伊志宏 中國人民大學 7 社會學理論課程教學團隊 鄭杭生/洪大用 中國人民大學 8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孫宏斌 清華大學 9 控制工程教學團隊 華成英 清華大學 10 建築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團隊 朱穎心 清華大學 11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學團隊 黃天佑 清華大學 12 軟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盧 葦 北京交通大學 13 交通運輸類專業平台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楊 浩 北京交通大學 14 材料學教學團隊 強文江 北京科技大學 15 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張士誠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6 電子信息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 紀越峰 北京郵電大學 17 工程項目管理教學團隊 烏雲娜 華北電力大學 18 生物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譚天偉 北京化工大學 19 昆蟲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彩萬志 中國農業大學 20 預防獸醫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楊漢春 中國農業大學 21 森林經營管理教學團隊 彭道黎 北京林業大學 22 植物生物學教學團隊 鄭彩霞 北京林業大學 23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 王新月 北京中醫葯大學 24 外國教育史教學團隊 張斌賢 北京師范大學 25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歐陽津 北京師范大學 26 漢語言專業本科教學團隊 郭 鵬 北京語言大學 27 財政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俊生 中央財經大學 28 法律史教學團隊 朱 勇 中國政法大學 29 運動心理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張力為 北京體育大學 30 電工電子基礎教學團隊 韓 力 北京理工大學 31 飛行器動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陶 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32 高等數學教學團隊 許曉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33 嵌入式系統課程群教學團隊 侯義斌 北京工業大學 34 神經病學教學團隊 賈建平 首都醫科大學 35 兒科學教學團隊 李仲智 首都醫科大學 36 本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何書元 首都師范大學 37 經濟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張連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38 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團隊 高曉虹 中國傳媒大學 39 美術學專業教學團隊 尹吉男 中央美術學院 40 外交外事翻譯教學團隊 范守義 外交學院 41 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團隊 劉 夢 中華女子學院 42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藝工結合教學團隊 劉元風 北京服裝學院 43 多媒體藝術教學團隊 李一凡 北京印刷學院 44 日語翻譯方向課程教學團隊 邱 鳴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45 中國民族器樂教學團隊 張維良 中國音樂學院 46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團隊 高 鍍 北京舞蹈學院 47 通信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劉業輝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48 化學實驗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吳世華 南開大學 49 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鞠美庭 南開大學 50 化工專業實踐教學團隊 張金利 天津大學 51 紡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王 瑞 天津工業大學 5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趙 征 天津科技大學 53 葯理學教學團隊 婁建石 天津醫科大學 54 基礎日語課程教學團隊 修 剛 天津外國語學院 55 運動心理學課程教學團隊 姚家新 天津體育學院 56 軟體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傅連仲 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57 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薛 威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 58 自動化工程教學團隊 孫鶴旭 河北工業大學 59 材料學教學團隊 楊慶祥/崔佔全 燕山大學 60 冶金工程教學團隊 張玉柱 河北理工大學 61 大學英語新模式教學團隊 張 森 河北科技大學 62 作物學「三結合」教學團隊 馬峙英 河北農業大學 63 人體與動物科學教學團隊 段相林 河北師范大學 64 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團隊 王 瑩 河北經貿大學 65 土木工程專業地下工程教學團隊 朱永全 石家莊鐵道學院 66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團隊 王世震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67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侯維芝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68 物理化學教學團隊 武海順 山西師范大學 69 蒙古族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孟克吉雅 內蒙古大學 70 世界史教學團隊 薑桂石 內蒙古民族大學 71 蒙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布仁達來 內蒙古醫學院 72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李志義 大連理工大學 73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魏曉文 大連理工大學 74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平台課程教學團隊 左 良 東北大學 75 軟體開發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朱志良 東北大學 76 船藝教學團隊 劉正江 大連海事大學 77 工程管理教學團隊 劉亞臣 沈陽建築大學 78 臨床檢驗診斷學教學團隊 尚 紅 中國醫科大學 79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學團隊 楊麗珠 遼寧師范大學 80 證券投資學教學團隊 邢天才 東北財經大學 81 園藝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蔣錦標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82 Java系列課程組教學團隊 溫 濤 大連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83 生物學基礎實驗課程教學團隊 滕利榮 吉林大學 84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徐家寧 吉林大學 85 儀器專業系列課程與創新實踐教學團隊 林 君 吉林大學 86 應用地球物理教學團隊 潘保芝 吉林大學 8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教學團隊 史寧中 東北師范大學 88 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姜會林 長春理工大學 89 植物保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李 玉 吉林農業大學 90 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團隊 郭黎利 哈爾濱工程大學 91 行政管理核心課程精品化建設教學團隊 何 穎 黑龍江大學 92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劉敬圻 黑龍江大學 93 外科學教學團隊 姜洪池 哈爾濱醫科大學 94 社會醫學教學團隊 吳群紅 哈爾濱醫科大學 95 中葯鑒定學教學團隊 王喜軍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96 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 隋麗娟 哈爾濱師范大學 97 油氣田開發工程教學團隊 劉永建 大慶石油學院 98 電氣工程實踐教學團隊 付家才 黑龍江科技學院 99 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專業教學團隊 杜廣平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100 預防醫學骨幹課程教學團隊 姜慶五 復旦大學 101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 顧鈺民 復旦大學 102 寶石學教學團隊 廖宗廷 同濟大學 103 力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學 104 工業工程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江志斌 上海交通大學 105 口腔頜面外科學教學團隊 張志願 上海交通大學 106 管理信息系統課群教學團隊 陳智高 華東理工大學 107 輕化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何瑾馨 東華大學 108 自然地理教學團隊 鄭祥民 華東師范大學 109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團隊 張春柏 華東師范大學 110 基礎法語教學團隊 曹德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 111 政治經濟學教學團隊 何玉長 上海財經大學 112 經濟法學本科教學團隊 顧功耘 華東政法大學 113 醫學影像設備管理與維護專業教學團隊 徐小萍 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 114 圖文處理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姚海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115 交通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王肇定 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116 社會學專業教學團隊 周曉虹 南京大學 117 化學實驗課教學團隊 張劍榮 南京大學 118 軟體工程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駱 斌 南京大學 119 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胡仁傑 東南大學 120 道路與橋梁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黃曉明 東南大學 121 感測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宋愛國 東南大學 122 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屠世浩 中國礦業大學 123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過偉敏 江南大學 124 生態學教學團隊 胡 鋒 南京農業大學 125 生物制葯工藝學課程教學團隊 高向東 中國葯科大學 126 工業設計教學團隊 李亞軍 南京理工大學 127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王成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28 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教學團隊 劉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29 基礎物理(實驗)教學團隊 晏世雷 蘇州大學 130 水泵及水泵站教學團隊 劉 超 揚州大學 131 電氣類專業主要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孫玉坤 江蘇大學 132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 周作民 南京醫科大學 133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 汪 悅 南京中醫葯大學 134 理論法學(課程群)教學團隊 夏錦文 南京師范大學 135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周建忠 南通大學 136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 顧曉松 南通大學 137 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團隊 徐漢文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38 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孫亞峰 徐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139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戴 勇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140 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團隊 李 暢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141 機械製造基礎實踐教學團隊 潘曉弘 浙江大學 142 電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韋 巍 浙江大學 143 生理科學實驗課程教學團隊 來茂德/夏強 浙江大學 144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沈其君 寧波大學 145 自動化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姜周曙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146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 高 玉 浙江師范大學 147 統計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金昌 浙江工商大學 148 森林保護學教學團隊 張立欽 浙江林學院 149 財政學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團隊 鍾曉敏 浙江財經學院 150 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周國忠 浙江旅遊職業學院 151 鞋類專業教學團隊 施 凱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152 會計專業教學團隊 謝國珍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53 電子商務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劉業政 合肥工業大學 154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趙 韓 合肥工業大學 155 天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向守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56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課程教學團隊 繆柏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57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團隊 杜先能 安徽大學 158 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劉澤功 安徽理工大學 159 應用生物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程備久 安徽農業大學 160 分析化學教學團隊 王 倫 安徽師范大學 161 土木建築工程材料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孫道勝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162 中葯學專業教學團隊 彭代銀 安徽中醫學院 163 海洋科學創新性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曹文清 廈門大學 164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團隊 鄭傳芳 福建農林大學 165 輪機工程學科教學團隊 楊國豪 集美大學 166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 黃志高 福建師范大學 167 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李燦東 福建中醫葯大學 168 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團隊 朱世澤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69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柯黎明 南昌航空大學 170 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 張艷國 江西師范大學 171 信息系統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徐升華 江西財經大學 172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魏寒柏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173 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徐向藝 山東大學 174 政治經濟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於良春 山東大學 175 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 胡金焱 山東大學 176 海洋化學課程教學團隊 楊桂朋 中國海洋大學 177 石油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管志川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178 工程圖學類課程教學團隊 王蘭美 山東理工大學 179 公共課教育學教學團隊 李劍萍 聊城大學 18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張憲省 山東農業大學 181 德育原理課程教學團隊 戚萬學 山東師范大學 182 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 俞祖華 魯東大學 183 動物防疫與檢疫專業教學團隊 李 舫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184 軟體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徐 紅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85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孫志春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186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高愛國 淄博職業學院 187 化工專業基礎課教學團隊 魏新利 鄭州大學 188 地理科學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秦耀辰 河南大學 18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學團隊 張永振 河南科技大學 190 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高建良 河南理工大學 191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 原 方 河南工業大學 192 作物學教學團隊 李潮海 河南農業大學 193 有機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渠桂榮 河南師范大學 194 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教學團隊 邊傳周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195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趙傑/周建鄭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196 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程功臻 武漢大學 197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劉耀林 武漢大學 198 新聞學專業教學團隊 羅以澄 武漢大學 199 社會保障學教學團隊 趙 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00 基礎物理課程教學團隊 熊永紅 華中科技大學 201 電機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陳喬夫 華中科技大學 202 生物技術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余龍江 華中科技大學 203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陳汗青 武漢理工大學 204 礦物岩石學教學團隊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5 地下水與環境教學團隊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6 生態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曹湊貴 華中農業大學 207 土壤學教學團隊 黃巧雲 華中農業大學 208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朱長江 華中師范大學 209 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余厚全 長江大學 210 電氣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李咸善 三峽大學 211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核心課程跨學科教學團隊 李亞偉 武漢科技大學 212 制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張 珩 武漢工程大學 213 紡織材料與加工教學團隊 徐衛林 武漢科技學院 214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姚 強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 215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陳 彬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216 礦物加工工程教學團隊 邱冠周 中南大學 217 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團隊 謝 赤 湖南大學 218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曾光明 湖南大學 219 經濟學基礎理論課程群教學團隊 田銀華 湖南科技大學 220 民族傳統體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白晉湘 吉首大學 221 包裝自動化專業方向教學團隊 張昌凡 湖南工業大學 222 作物學科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官春雲 湖南農業大學 223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姚守拙 湖南師范大學 224 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楊利軍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225 中國近現代史本科教學團隊 桑 兵 中山大學 226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馬 駿 中山大學 227 外科學教學團隊 梁力建 中山大學 228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平台課程教學團隊 韋 崗 華南理工大學 229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黃 平 華南理工大學 230 會計學教學團隊 宋獻中 暨南大學 231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 羅頌平 廣州中醫葯大學 232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馬文麗 南方醫科大學 233 社會體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楊文軒 華南師范大學 234 英語口譯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仲偉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35 土木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周福霖 廣州大學 236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趙 傑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237 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團隊 張來源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238 軟體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張基宏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239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 韋 化 廣西大學 240 物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團隊 羅星凱 廣西師范大學 241 民族學教學團隊 周建新 廣西民族大學 242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團隊 彭朝暉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243 民法學教學團隊 王崇敏 海南大學 244 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曾孝平 重慶大學 245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團隊 黃蓉生 西南大學 246 邏輯學教學團隊 何向東 西南大學 247 計算機軟體教學部教學團隊 王國胤 重慶郵電大學 248 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賀建民 重慶理工大學 249 刑事訴訟法教學團隊 孫長永 西南政法大學 250 網路與信息安全創新教學團隊 龔小勇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251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李天和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52 葯劑學教學團隊 張志榮 四川大學 253 幾何與代數教學團隊 彭聯剛 四川大學 254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 沈火明 西南交通大學 255 交通工程教學團隊 羅 霞 西南交通大學 256 計算機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傅 彥 電子科技大學 257 會計學教學團隊 蔡 春 西南財經大學 258 貨幣金融學教學團隊 殷孟波 西南財經大學 259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霍冀川 西南科技大學 260 作物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 黃玉碧 四川農業大學 261 方劑學教學團隊 鄧中甲 成都中醫葯大學 262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 王安平 西華師范大學 263 大氣探測技術教學團隊 何建新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264 審訊學教學團隊 陳 真 四川警察學院 265 西餐工藝專業教學團隊 梁愛華 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 266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曹鳳/邱士安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267 機械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何 林 貴州大學 268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師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游泰傑 貴州師范大學 269 旅遊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田衛民 雲南大學 270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遲毅林 昆明理工大學 271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教學團隊 吳伯志/郭華春 雲南農業大學 27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團隊 劉堅/饒遠 雲南師范大學 273 冶金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夏昌祥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274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團隊 楊維周 西藏民族學院 275 計算機網路與體系結構教學團隊 鄭慶華 西安交通大學 276 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孫林岩 西安交通大學 277 葯理學教學團隊 臧偉進 西安交通大學 278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劉建朝 長安大學 279 信息安全專業教學團隊 李 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80 植物病理學教學團隊 康振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81 森林培育學教學團隊 趙 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82 運動人體科學教學團隊 田振軍 陝西師范大學 283 電子系列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段哲民 西北工業大學 284 大學英語教學團隊 趙雪愛 西北工業大學 285 政治經濟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白永秀 西北大學 286 水力學課程教學團隊 周孝德 西安理工大學 287 水環境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王曉昌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88 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李建平 西安工業大學 289 法語文學與翻譯教學團隊 戶思社 西安外國語大學 290 皮革工程教學團隊 馬建中 陝西科技大學 291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田鋒社 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292 大氣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王式功 蘭州大學 293 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團隊 朱彥鵬 蘭州理工大學 294 中國古代史教學團隊 田 澍 西北師范大學 295 藏醫葯學教學團隊 李先加 青海大學 296 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劉萬毅 寧夏大學 297 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教學團隊 張建中 寧夏醫科大學 298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團隊 阿爾斯蘭·阿不都拉 新疆大學 299 養牛技術課程教學團隊 丑武江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300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教學團隊 危常州 石河子大學 301 網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徐 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302 信號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羅鵬飛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303 軍事地圖制圖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 王家耀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304 醫院管理課程教學團隊 張鷺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305 外科學及野戰外科學教學團隊 景在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306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 李雲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307 實驗診斷學教學團隊 郝曉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308 外科學教學團隊 竇科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Ⅲ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的簡介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歷史悠久,是我校最早建立的院系。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7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建的體育專修科,這是中國近代最早建立的體育院系之一。1952年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衛生系整體調入籌建中的中央體育學院,這批學生成為1953年我校建校後教育學院的第一批學生。教育學院從1953年成立之初的體育系,到1990年更名為體育教育系,再到2002年更名為教育學院,其發展歷程本身就見證了新中國體育專業高等教育的歷史輝煌。學院設有8個教研室和3個研究中心,分別是:籃球教研室、排球教研室、足球教研室、乒乓球教研室、網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體操教研室、體育教育學教研室;學校體育研究中心、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殘疾人體育研究中心。教育學院現有教職工9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38人。近五年,我院教師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3項,校級教學成果獎12項。北京市教學名師2名。排球教研室先後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團隊和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北京市精品教材為3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2項。學院設有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扎實的體育教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良好的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能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體育教學、課余體育鍛煉、學校運動訓練與競賽工作,並可承擔體育科學研究和體育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在讀學生近三千人。在2012年231所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名中體育教育專業繼續保持第一。2008年,體育教育專業被評為「北京市特色專業」後,又被國家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校以來,教育學院各類優秀體育人才輩出,為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特別是高等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在國家重點建設的 「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中,體育領域的中堅力量和領軍人物80%以上為我院畢業生。我國現有的6名國家級體育教學名師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孫麒麟、北京師范大學毛振明、雲南師范大學劉堅等3位名師都畢業於我院。在「全國十佳青年體育教師」中有4名教師為我院校友。教育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學生素質好、教學管理嚴格、課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目前正努力適應社會需求,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自身建設,提高育人質量,積極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擴大在國際和國內的影響和知名度,彰顯出極強的發展潛力,必將在學科建設、精英人才培養上開創新局面。面向未來,全體師生將繼續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為祖國的教育事業、體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Ⅳ 台灣國語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魏建功與台灣國語運動

離開北平,在外飄泊了八年,一旦抗戰勝利,人們都急著要回北方故都,沉下心來治學。魏建功何嘗不是這樣一種心情!然而,回歸祖國的台灣,卻等著他去那裡推行國語。去那裡,要到海峽的彼岸,他是越走越遠了。作為國語會的常委,他不去誰又能去呢?而何況,他又清楚地知道那裡的情況。
我國的寶島台灣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朝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失去後,全國憤慨,萬民傷痛。當年台灣抗日將領邱逢甲有《春愁》一詩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又有「往事何堪說,征衫血淚斑。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不知成異域,夜夜夢台灣」等句。
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在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下,日本除了採取政治、軍事、經濟等手段對台灣進行嚴加控制外,在文化上對台灣人民進行「皇民化」教育,禁止台灣人民使用自己的母語。到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台灣的一般民眾只會說日本話,而不怎麼會用自己的母語,因而,中國政府對台灣恢復行使主權後,首先要廢止日語,使用漢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要在台灣推行國語,也正是出於這樣的一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魏建功和他的同事們舍棄了復員回家的選擇,奔向遙遠的海島。
1945年10月,魏建功攜眷屬離開白沙去重慶候機去上海,同行的有何容、王炬、王玉川、齊鐵恨和女師院國語專修科的一些師生。
1946年1月,魏建功一行在上海候機去台灣。在上海,巧遇他的學生方師鐸。方師鐸是魏建功在北大任教時的學生,1937年畢業後,考入北大研究所,專攻聲韻、訓詁,受業於錢玄同、魏建功、羅常培等人,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繼續攻讀研究所課程,並從事雲南傣族地區的語言調查。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結束了傣族地區的語言調查工作,離開雲南,准備回北平的老家去探望闊別八年的父母。但遇到魏建功後,魏建功邀請方師鐸夫婦去台灣推行國語,他們欣然答應,遂放棄了回北平探親的多年願望,跟隨魏建功等人一同去台灣。
1946年2月,農歷春節前夕,魏建功等人到了台北,他們立即著手進行工作,展開了恢復母語,推行國語的工作。4月2日,台灣省長官行政公署成立了台灣省國語委員會,聘請魏建功為主任委員,何容為副主任委員,齊鐵恨、王玉川、方師鐸、王炬、朱兆祥、吳守禮、王潔宇等21位專家學者為委員。
台灣居民講的是閩南語,屬我國閩南方言語系。日本侵佔台灣後,進行奴化教育,經過半個世紀的強制推行,致使台灣的語言混亂現象十分嚴重。老一代人雖然尚能使用自己的母語閩南語,但已攙入很多日語的詞彙和語法。中年一代受的日本奴化教育,大多講日語,讀日文書,寫日文文字,一些人雖勉強能講些母語,但已從社會交往退到家庭的狹小范圍內。最為嚴重的是青少年一代,他們大多已不能講自己的母語了。
台灣光復以後,台灣同胞學習國語的熱情極高,但在方法上卻仍是沿襲著以假名拼音硬摳四聲的方法,流弊甚多。推行國語從何入手,其說不一。魏建功以其語言文字學家的深厚學養和從事國語運動近20年的豐富經驗,提出了在台灣推行國語的幾條原則:
一、實行台灣話復原;從方言比較學習國語。
二、注重用國音讀字,由台灣話讀出音引渡到國音。
三、研究台灣與國語的詞類對照。
四、利用注音符號,貫通中華文化等。
為了加快國音普及的推進速度,在魏建功的提議下,廣播電台開設了國語講座,由齊鐵恨口授,林良用閩南語幫助台灣省中小學教師備課。
講座開辦時,先由魏建功講了「國語運動在台灣的意義」的講話,那是他剛到台灣的2月上旬,到了中旬,他又在電台為這篇講話作了「申解」。他說:
我來到台灣的第二個星期日晚上,曾經在廣播電台廣播了一篇廣播辭。那是一篇為了牽就時間限制和聽眾了解的演說,內容有些晦澀。現在從頭細說,作為一種通俗學術講話。
請讓我錄原辭,隨時補充說明。
「國語是什麼」(原辭)我們都知道台灣光復了,以後第一件要緊的事情,是推行國語。在一般人的想像,國語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話,不管它是上海、重慶、南京、溫州、汕頭,廣州、廈門、福州或是西安、蘭州、開封、太原、濟南、天津、保定以至於遼寧、寧夏、昆明、瓊州,只要不是用a bc d……和ァィゥェォ工才拼念的話,都可以當作國語。這樣,我們在台灣就可以用台灣話當作國語,無庸另外再有一套什麼用北平話做標準的國語了。
(申解)我們的國語是用北平話做標準的。北平話的標准也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北平社會受過中等教育的人日常應用的話,並不是北平話一概算做國語,提到「國語」這一個名詞,它的沿革就包涵了很多民族興衰的回憶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器度是沒有種族和血統的歧視,純粹從文化上融和起來,歷代往往容納進許多的宗族。宗族和宗族之間的交際,互相採取足以達到完全了解的工具,所以用聲音表示的語言工具有所謂「雅言」。記錄語言用圖形或符號表示的文字,在我們國家就成了一種共同表意的標識。我們的文字可以被宗族以外的民族借用的道理在這里。一般人誤解了這個道理,把成為表意標識的一點兒作用當做天經地義,而埋沒了表意的標識與所記錄的語言中間的聯合一致。當初的「雅言」

實在就是現在所謂的「標准語」,「雅」字的古訓是「正」,「正」即是標准。「雅」和「俗」,兩者之間只是指明內容應用的范圍的分別:「雅」的普遍,「俗」的偏僻。我們距離古代遠了,這種分別已經不能確切明了,不過從文學古典的《詩經》所分「風」「雅」來推想,大致也還能窺探出一點痕跡。因為古時候國的觀念和後代不同,所以只有「雅言」一個語詞,而「國語」一個語詞倒成了狹義的「列國的人的言論(語)集的專名(《國語》、《國策》書名的國語)。這樣一直向後代傳下來,宗族不斷的增加新分子,文字也不斷的增加了新的表意作用和形式,語言更不斷的增加了新的聲音和組織。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們的雅言自然在生長,最初統一的力量多半依靠政治,造成一種用「帝王都邑」流行的系統做標準的事實。我國的歷代都邑自周朝起,都在黃河流域,如咸陽洛陽長安開封,而北平是最後最久的一個。中間因為外族侵入,發生民族遷移的事,語言也分出許多支來:有五胡的侵入,向南分出了金陵一支;有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侵入,再分出了臨安一支;有滿洲民族的侵入,又分出了桂林和昆明兩支;北平的音系卻是從臨安一支分出時起慢慢的養成了現在唯一的標准資格。五胡以至於滿洲,人民已加入中華民族,生活習慣完全融和了,語言文字也完全混和了。他們有些在統治中原的時候,曾經把自己一族的語言稱作「國語」過。這個「國語」的意味帶點血腥氣,是征服者的自驕自傲的名目!我們知道最明白的是金人稱女真文做「國書」,女真語當然是「國語」;元人稱蒙古文,清(後金)人稱滿洲文,都叫「國書」,而「國語」成了少數統治我們的外族語言的特別名稱。這是「國語」一個語詞演變到第二階段的意義:統治中國的外來民族自稱他們的語言的名目。民國成立了以後,才演變成第三階段現在的意義,「中華民國人民共同採用的一種標準的語言是國語;國語是國家法定的對內對外,公用的語言系統」。這個系統由許多語言不同系統的人薈萃在一處,互相融和,盡力推心置腹,不知不覺,去泰去甚,選擇出最方便最容易的聲音鍛煉成最簡單明了的組織。國語包括(1)代表意思的聲音叫「國音」;(2)記錄聲音的形體叫「國字」;(3)聲音形體排列組合表達出全部的思想叫「國文」。排列組合的規矩就是「文法」。……我們有得經過一千多年培養,二三百年應用,幾十年政府提倡的聲音系統,當然應該切實推行。所以,北平語做標准國語是有它的來歷的。
……
(申解)標准國語的來歷,從北平建設做都市說,就有一千多年的培養,拙著《北平音系十三轍序》說的很詳細;從通行於清代全國官吏說,就有二三百年的應用,所以有官話之稱,西洋人叫它「Mandarin」;從開國以來,開會審音讀音,頒布注音符號,編行《國音常用字匯》和《中華新韻》,小學科目改訂國語,就有幾十年由政府的提倡。有如此的經過,還不能得人了解嗎?所以台灣光復以後的國語運動,使得我們直覺地知道國語的重要,而更顯明的教訓了我們理智的認識國語的實質。……
他講得是這樣的深入淺出,不用講更深的大道理就能使台灣人了解推行國語的重大意義。他更加具體更為深切地說:
日本語音不能獨立發一個聲,所以我們字音的收聲尾的讀法,他們非用一個假名全音表示不可,台北的北字所以就只有聯著「ウ」「夕」來注他的一K尾了。台語有我們的方音注音符號可以表示得很正確。關於我有書一句日本語,依著我的使命和誓願,恕不用假名寫出!這一點,我呼籲本國同胞之間似乎不應該用外國語言做交際語,是國家「主權」和「地位」的表現!是政府語文教育成績的表現!是所謂「精誠團結」的表現!說老實點,是「體統」!是「面子」!台灣省的同胞熱烈要國語,我們要人人用標准國語和他們交談。我們不能只貴望本省人說標准國語,而我們從國語流行的鄉土來的反而不能說標准國語!新的中國一切應該真正標准化!……
我相信,敵人奪得去台灣的河山,已經重歸了祖國版圖;台胞表達意志的方式,根本敵人是不能改變的,恢復起來一定很快!我們要穩穩實實的清清楚楚的先把國語聲音系統的標准散布到全台灣。這是在台灣同胞與祖國隔絕的期間,國語運動的目標,傳習國音——「統一國語」的基礎。
魏建功在講話中大聲疾呼:
從今以後,我們由台灣喪失而積極開始完成大功!島省人士,我們希望他們踴躍的說國語,大膽的說,語言要先從敢說不管錯不錯練習起。島省以外的人士,我希望咱們也踴躍的用國音說正確的國語!
魏建功的這篇聲情並茂,激勵人心的演說,在台灣推行國語運動中起到了很大的動員作用。這篇演說辭後來發表在1946年2月28日《現代周刊》第1卷第9期上。
國語會人員來到台灣後,很快便辦起了一個《國語通訊》,作為指導台灣國語運動,交流經驗的窗口。魏建功為《國語通訊》寫了發刊詞《國語通訊書端》。他寫道:
這是台灣省國語界同志公共的一個園地。我們要藉它傳播國語界的一切消息,發表國語界的一切意見,建設國語界的一切研究,完成國語界的一切貢獻,因此就又不僅僅是「台灣」國語界公共的園地。
在此期間,魏建功連續撰寫、發表了《國語運動綱領》(1946年5月21日台灣《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期)、《何以要提倡從台灣語學習國語》(1946年5月28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2期)、《國語的四大涵義——跋勞乃宣先生致中外日報書並答吳守禮先生》(6月4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3期)、《怎樣從台灣話學習國語》、《談注音符號教學方法》(7月6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9期)、《學國語應該注意的事情》(1946年7月11日在台灣電台的廣播詞,載《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0期)、(《國語辭典里所增收的音》(1946年7月30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1期)、《台灣語音受日本語影響的情形》(《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1期)、《日本人傳訛了我們的國音》(《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1期)、《國語通訊兩則》(1946年12月《國語通訊》第2期)、《國語的德行》、《國立台灣大學一年級國語課旨趣》等文章,直接、適時地指導著台灣的國語運動。
他一再闡明「國語」的涵義,糾正一些誤謬觀念。他在《國語通訊書端》一文中說:
我們說過「國語」的涵義不限於說標准語,國語包括了本國語文的全部分。這個觀念明白指示出來的人要算是國語運動的元老吳稚暉先生。當民國三十三年春天,我們在重慶舉行國語運動周的時候,他曾經把「國音」「國字」「國文」三者包括起來,算作國語的內容。這是極精闢的見解,可以糾正一些誤謬觀念的說法:(一)國語就是「注音」符號,(二)國語就是北京話,(三)國語就是白話!
魏建功依據1944年3月在重慶國語運動周制定的《國語運動綱領》,提出了一個

「台灣省國語運動綱領」,即:
1.實行台灣語復原,從方音比較學習國語。
2.注重國字讀音,由「孔子曰」引渡到「國音」。
5.刷清日語句法,以國音直接讀文達成文章還原。
4.研究詞類對照,充實語文內容建設新生國語。
5.利用注音符號,溝通各族意志融貫中華文化。
6.鼓勵學習心理,增進教學效能。
(見《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期《國語運動綱領》)
魏建功針對台灣人用學日語的方法,把國語當作外語來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以台灣方言(閩南語)與國語的對應規律來掌握國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編寫了《國音標准匯編》,以幫助台灣同胞學習掌握「國語」。他在《新生報》辦了個「國語周刊」,在北投設立了「國語示範推行所」,又在各地舉辦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國語演講競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於1946年7月11日在台灣電台《學國語應該注意的事情》的廣播詞中講道:
台灣話的閩南語系統和客家語系統都是祖國語音的一種,使用這些祖國語音的全省人口約有六百萬,在這過去五十一年中間,日本政府的力量,把我們這些祖國語言推擠回到家庭使用,實造成中年以下的青年人少年人漸漸不會說,是從不許自由使用變成不會自由使用的地步!現在我們光復了,這一點天然賦有的使用母語的權利,怎麼不應該恢復呢?從六百萬人的總數看,究竟說台灣話的人還是多數。我們為了矯正現在一面丟了日本「國語」,又忘了台灣母語的觀念,特別指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要注意:本省國語問題有雙重意義,第一點是「恢復自由使用祖國語言」,另一點才是「推行國定標准語言」。
教青年與少年以及幼年兒童學習國語,是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依我們的觀察,這一方面的成績很好,進步也相當快,兩三年後,等他們學業告一結束的時候,預料本省國語標準的建設就可大告成功。
把青少年及兒童學習國語作為推行國語的主要任務,這實是很有見地和極為有力的措施。
果然,數年後,當少年兒童長大成人,成為台灣人民的主要成分時,台灣的國語運動真正是大功告成,國語已在台灣普及,台灣人整個講的是國語了。
我們且來看看這效果:
1994年,老舍先生的哲嗣,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到台灣參加學術活動,他對台灣的國語普及程度之高表示了驚訝。他在《鄉音灌耳》一文中寫道:
到了台北,一下飛機,遍地的台灣「國語」聲,親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聽到的口音大不一樣,大有「到家了」的感覺。
普通語,在台灣仍然按老習慣叫「國語」,反正是一碼子事,都是以北京音為基礎。
台灣人居然一口北京話!而且全島由北到南,由西到東,由大人到小孩,由外鄉人到原住民,全會!
全島2000萬人全說北京音的「國語」,真是一大奇跡。
轉了幾個城市,發現一個秘密,每個城市都有《國語日報》分社,總社設在台外,還有「國語日報出版社」,每日出報出書,專司普及「國語」之事堅持了十幾年,始終不懈,雷打不動,每個字都用拼音,一注到底,十分認真和執著。
原來,有一批由大陸過去的語言學家,早在抗戰勝利之後就到了台灣,抱成一團,拚死拼活地干,硬是用「國語」把台灣的語言徹底地人工地改造了,把日本語的影響由根兒上加以鏟除,實現了語言上的大統一。
語言,在這兒,出人意料地,成了海峽兩岸統一的堅強紐帶;而語言學家則是祖國統一這一偉大實踐的天然的先行者。
這群傑出語言學家的領袖一開始是魏建功和何容先生,稍後則是何容和齊鐵恨先生……
(1994年2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1946年11月,魏建功專程回北平招聘「國語推行員」赴台。在北平期間,12月13日,他在北大蔡孑民先生紀念館主持召開了「中國語文誦讀法座談會」,主要是為研究中小學語文教育問題。出席座談會的有朱自清、黎錦熙、朱光潛、馮至、徐炳昶、潘家洵、沈從文、游國恩、余冠英、鄭天挺、顧隨、孫楷第、周祖謨、吳曉玲、陰法魯、趙西陸、李長之、趙萬里、向達等。座談會開了三個小時,大家發表了很多意見。
魏建功在北平招聘「國語推行員」期間,北大校長胡適曾委託楊振聲找魏建功談回北大之事,擬委任魏建功為北大訓導長,魏建功堅辭不就,只答應待台灣推行國語工作安排妥當後,再回北大任教。
1947年3月2日,魏建功去上海參加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大會。在會上,與葉聖陶、陳望道、章錫琛、郭紹虞、周予同、方光燾七人被選為理事。
4月,魏建功回到台北,他主持改組了「國語會」,由何容任主任委員,洪炎秋任副主任委員。另設「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閩台區辦事處」,魏建功以全國國語會常委身份主持辦事處的工作。
1946年6月,原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被聘為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主任。許壽裳來台大後,立即聘魏建功為教授。其實,1946年4月,魏建功來台灣後不久,就受聘為台大文學系教授,但他並未到職任課,卻介紹台靜農、裴溥言等到台大任教。此時,一般老友又到了一起,自然很覺愜意。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為在全國推行國語教育,需要大批培養各地師范學校的國語師資,以便更廣泛地在少年兒童中推廣國語。據此,指定在北平師范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台北台灣大學、江蘇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等幾所高等學校設立國語專修科,學生的來源由附近相關各省的教育廳在高中和師范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中選送。魏建功到台大後,就兼任了台大國語專修科主任。他請了在國語會工作的何容、王玉川、齊鐵恨、方師鐸、朱兆祥、洪炎秋、黃得時、夏德儀等專家學者來任教。魏建功講授國語沿革,何容講國語文法,齊鐵恨講國音標准,高鴻縉講文字學。台大的國語專修科辦得十分紅火,培養了一批國語工作者。
1948年1月,教育部長朱家驊來台灣視察教育,魏建功向他建議在台灣創辦一份《國語日報》。其實,在1947年,魏建功、何容、方師鐸等人就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請,把原設在北平的《國語小報》遷到台灣來辦。這樣,教育部便決定把北平的那份注音報紙《國語小報》遷來台灣,改名為(《國語日報》,並由魏建功、何容等人主持籌辦。於是,魏建功便緊鑼密鼓地籌辦起《國語日報》來了。
1948年6月,魏建功回北平辦理《國語小報》設備遷台事宜,在北平期間,他答應了胡適校長的要求,准備回北大任教,並且開始在北大中文系講課。此時,台灣大學校長已提出聘魏建功任台大文學院院長,現在,要回北大,於是便由胡適出面致函庄長恭校長,代為婉辭。 在北平期間,魏建功被聘為北平研究院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
9月間,魏建功回到台北,辦理國語會的交接手續,同時創辦《國語日

報》社,他兼任社長,副社長由從北平押運《國語小報》印刷機及注音鉛字來台灣的北師大教授王茀青(壽康)擔任。總編輯梁容若,經理方師鐸,社務設計委員有何容、洪炎秋、齊鐵恨、祁致賢、王玉川5人。胡適為《國語日報》題寫了報頭。
1948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那天,《國語日報》創刊號正式發行。《國語日報》是在資金匱乏、設備簡陋、人員短缺的困難條件下創刊的。它以推行國語運動為主旨,內容均是用淺顯的文字來編寫,加上注音符號,適合於普通大眾來讀。另外,報社還編印了各種注音讀物。開始時,《國語日報》每天只出4版,後來,漸漸發展為16版。在台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是看《國語日報》長大的。」
在胡適的催促下,魏建功於1948年12月初攜眷回北平,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他在台灣推行國語的開創性工作便從此結束了。而此時,北平正在解放大軍的圍困之中,迎接著和平解放。再晚幾天,也許魏建功便回不來了。
魏建功等人在台灣推行國語運動的篳路藍縷開創之功是不可沒的。1993年,台灣世界華語文教教育學會秘書長董鵬程在《台灣推行國語教育的經驗與對外推行華文的展望》一文中寫道:
台灣國語的推行,經過40多年的努力,已經成為全民共通的語言,幾乎沒有人不會說國語。所以有這樣的成功,可以說是由於當初所擬定的政策正確,以及當時參加推行國語運動人士的熱心與努力,幾乎把它當作一種宗教,一種信仰來推動,希望凡是中國人都會說國語,親切地使用一種語言來交談。當然台灣同胞熱烈、認真、努力的學習,是成功最大的一個因素。還有幾十年來,出版社、報紙印行注音讀物,廣播、電視台的國語節目,各級學校的教師之國語文教學,尤其是國小老師對教學之認真,使國語的根深植在每個人心中,在每個人的生活里開花結果。
(見《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劉堅在《我所認識的俞叔遲先生》一文中也寫道:
台灣光復以後,他(俞敏)隨天行(建功)先生去台灣推行國語,為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做了扎扎實實的工作。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至今還在叫嚷台灣閩南話不是漢語的一種方言而是什麼「台灣」的「國語」。魏先生、俞先生他們半個世紀前所做的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也許當時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今天是越來越清楚了。
(見劉堅《人與文——憶幾位師友論若干語言問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熱點內容
今年各大學新生開學時間 發布:2025-01-24 07:11:22 瀏覽:76
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部 發布:2025-01-24 07:02:35 瀏覽:821
雲南民族大學優勢專業 發布:2025-01-24 07:02:33 瀏覽:135
2016上海大學考研大綱 發布:2025-01-24 07:00:50 瀏覽:535
大學老師必須有留學經驗嗎 發布:2025-01-24 06:56:24 瀏覽:365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考研 發布:2025-01-24 06:56:15 瀏覽:47
同濟大學考研專業排名 發布:2025-01-24 06:51:01 瀏覽:608
雲南大學副教授公示 發布:2025-01-24 06:30:11 瀏覽:957
浙江農林大學博士點 發布:2025-01-24 04:07:55 瀏覽:431
美國電影送女友的女兒上大學 發布:2025-01-24 04:07:46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