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❶ 民國時期清華大學著名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教授有哪些
民國時期清華大學的著名教授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金岳霖,葉企孫,周培源等
❷ 李守奎,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電話
中文名
李守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教師
畢業院校
東北師范大學
性 別
男
❸ 清華大學走出了哪些名人
清華大學是中國學子的殿堂,清華大學出了哪些名人?
清華大學是中國學子的殿堂,清華大學出了哪些名人,著名音樂人高曉松,1969年11月14日生於北京,98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水木年華民謠歌唱組合水木年華,中國人文民謠歌唱組合,「水木年華」的名字取自於「水木清華」,前後共有四位成員,均是清華大學畢業生;鄧亞萍乒壇皇後鄧亞萍,1997年,進入清華大學外語系。
總結:清華大學是中國學子的殿堂,清華大學出了哪些名人,著名音樂人高曉松,1969年11月14日生於北京,98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水木年華民謠歌唱組合水木年華,中國人文民謠歌唱組合,「水木年華」的名字取自於「水木清華」,前後共有四位成員,均是清華大學畢業生;鄧亞萍乒壇皇後鄧亞萍,1997年,進入清華大學外語系,清華出了很多名人。
❹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彭林教授的聯系方式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2012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學院包括中文系、版歷史系、哲學系、外文系以及國學研究權院、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等多個系所中心。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清華大學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清華大學成立了文學院,國學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批學術名家先後匯聚清華園。1952年院系調整,文、法學院被調出清華。1978年後,清華重建文科,並於1993年組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2年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撤銷,分別成立人文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
❺ 清華大學有歷史專業嗎
有啊,陳寅恪就當過歷史系教授。王力就是其中畢業的。
❻ 清華大學歷史系的聯系方式
清華大學歷史系 地址:中國北京清華園回
郵政編碼答: 100084
History Department ,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ostal code: 100084
❼ 清華大學歷史系的簡介
1925年清華學來校增設研究院國源學門(通稱「國學研究院」),「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研究人才,學科範圍包括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以及西方漢學等。國學研究院的教職員有:主任吳宓,教授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講師李濟,助教梁廷燦、章明煌、陸維釗、趙萬里、浦江清等。
❽ 清華大學歷史系的附錄二
(一)
在清華大學早年實施「通才教育」、創辦綜合大學的歷史上(1925-1952年),相繼成立過文、理、工、法(商)、農等多科學院,藝術作為獨立學科卻是清華大學學科設置的空白。2001年出版的《清華大學志》將清華大學的藝術教育列入「體育與校園文化」專章,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攝影等門類,通過一般的課程設置與校園文化活動來實現美育。然而,這遠非清華大學藝術教育與藝術學科歷史的全部。
1947年至1950年間,圍繞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主題,清華大學整合校內研究力量(人才、機構、資金、研究對象等方面),先後進行組織「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創設藝術系、組建文物館等一系列實踐,由此開啟清華大學收藏、整理與研究並重的藝術史傳統。重審這段歷史,是對清華大學人文藝術學科設置起源的必要延伸,揭示創設藝術史學科的歷程,同樣有利於充分認識藝術史研究與人文、科學的內在同一性,領會陳夢家、梁思成等一批清華學術大家的科學人文精神與文化使命。 清華大學組建藝術系的動意,源自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與國內現實的強烈反差。晚清民國的動盪造成1920年代以來中國古物大量流失海外,歐美各大博物館多設有遠東部,以搜集展覽中國古物,一些歐美大學開設課程講授中國藝術史。1947年4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立200周年舉辦東方學術國際會議,其中「藝術考古組」以中國的銅器、繪畫和建築為主題。這促使與會的清華大學教授陳夢家、梁思成、馮友蘭思考中國學界與社會如何擔當研究與傳承中國藝術的使命。他們認識到中國藝術品是溝通中西文化的最佳媒介,贏得世界的尊重在於其蘊含的民族精神,國勢積弱之時重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有賴於此,中國大學與學者亟需擔當起保存與研究中國藝術的使命。
然而,當時國內大學或囿於對中國藝術價值的片面認識,或限於經費不足,或缺乏專門人才,尚未組建專門機構從事中國藝術研究。在大學中設立藝術系,創辦大學博物館,成為中國藝術研究的必要途徑。清華大學應憑借其獨特的人才與資金優勢,開創國內的藝術史研究風氣。1947年4月至1948年9月間,清華大學籌設藝術系的各項工作就此展開。 清華大學籌設藝術系基於對學校已有資源的科學規劃與重組,通過整合教授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調整資金使用方向購置文物建立文物陳列室,籌措藝術研究基金等一系列工作,逐步構建藝術史研究的學術體系。
1、成立「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
清華大學教授中,梁思成專精中國建築,鄧以蟄擅長中國書畫,陳夢家深味鍾鼎彝器,在1940年代皆負盛名。由於他們分屬清華大學營建系、中文系和歷史系,共有的中國藝術專長未得充分發揮,造成研究分散未能集中,學生有修業興趣卻沒有條件獲得統一的指導。1947年11月,梁思成與鄧以蟄共同倡議成立清華大學「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分別聘請中國文學、哲學、人類學、歷史、地質、社會學、外國語文等系教授十人組成,負責籌設藝術系的工作。12月,梁思成、鄧以蟄、陳夢家三位教授聯名起草「設立藝術(史)系及研究室計劃書」,正式提請校方審議:
其一,設立藝術(史)系,「就校內原有之人才,匯聚一處,合作研究。在校內使一般學生同受中國藝術之薰陶,知所以保存與敬重固有之文物;對外則負宣揚與提倡中國文化之責任。」其二,在設立藝術(史)系條件尚未完備之前,先成立藝術史研究室,作為「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下設的研究機構,它是「同人工作之中心,同時為小班講堂和實習、閱(覽)之處。」在籌備文物陳列室期間,研究室暫時兼理陳列工作。其三,重新整合分散於各系的藝術史相關課程,形成藝術史課程體系,「使有志斯學者得選習此類課程之全套」。其四,在清華大學研究院中增設藝術史部,招收該校及其它專門藝術學校的畢業生,為其創造出國深造的機會,培養鑒賞與研究中國藝術的專門人才。1947年12月18日清華大學校評議會議決:「原則通過為促進中國藝術史研究,該校籌設藝術史研究室,並由有關系商設選修學程,以增進學生對於藝術之欣賞。」
2、購書特款移購文物與「文物陳列室」的成立
建立大學博物館,是組建藝術系進行藝術史研究的必備條件。「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在整體籌劃清華大學藝術系成立的同時,籌措資金、利用各種渠道充實文物收藏。清華大學授予各系和圖書館的美金購書特款,是購置文物的主要資金來源,參與藝術史研究的各系可利用購書特款「移購富有示範作用之歷代古物」。中文系率先提出三千美金特款購置古物,「備籌設該校美術考古學陳列室,供中文系、歷史學系、人類學系教課及研究參考之用。」1947年12月15日朱自清就此事函請校方。各系及圖書館亦陸續出資購辦,如社會學系吳澤霖教授委託京城振德興劉仁政從紐約代購「乾隆御用大織造佛像」兩幅。
陳夢家利用曾在歐美游學和收藏的舊識,聯系美方捐贈文物。例如紐約最大的古董商盧芹齋將在美國的銅簋選出數件贈予清華;美國西海岸最大的東西方藝術品公司舊金山GUMP』s公司經理來信,願將大批近代西方藝術手工藝製品贈送清華。
大學博物館旨在匯集示範器物用作教學標本和研究對象,因此尤其注重各個時期、不同地域、各種器物、不同形式的示範意義。由於購置文物的款項有限,不能專求精品,但求可供示範的佳品。經過1947年12月到1948年4月,清華大學所有的文物已初具規模,其中商周銅器122件,玉器15件,石器29件,陶器73件,骨器(包括一大宗私藏甲骨)730件,瓷器4件,木器8件,雜器(漆器鉛器等)10件,共計1000件,漢代以後的磁木瓦器亦分門採集。據四十年代歐美諸國收藏中國古物的博物館記載,當時大學博物館或自成研究機關的博物館還不多,其中以美國哈佛大學伏克博物館最著名,賓夕法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等皆設有美術館,收藏中國古物,不過數量較少。就當時清華大學的收藏,較歐美中等博物院所藏中國古物已無遜色。
隨即於1948年4月29日清華第37個校慶日,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正式成立,馮友蘭任主席,展室設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二閱覽室。作為藝術系成立的必備條件之一,文物陳列室的成立標志著清華大學文物收藏與藝術史研究事業「從此發軔,漸圖開拓」。1948年5月21日,梅貽琦校長在清華大學校評議會上報告「該校成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及由該會籌設文物陳列室經過」,陳夢家向媒體撰文介紹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的成立經過,力圖喚起全社會文物意識的覺醒。
3、唐仲明藝術基金
籌設清華大學藝術系的同時,還積極籌措藝術發展基金、設立藝術獎學金。1926級清華留美學子唐亮(字仲明)美術成就卓著,四十年代逝世後唐氏遺族將其一部分書畫遺作捐贈母校,設立「唐仲明藝術基金」。為此,清華大學組織「唐仲明畫品遺作保管委員會」,制定「唐仲明遺作保管辦法」,計劃時局平定、幣制穩定後,陸續出售部分唐氏作品,所得款項全部作為「唐仲明紀念獎學金」。「紀念畫家唐仲明獎學基金保管原則」規定:「獎學金之收集除妥為保存外,並期於最短期內集成相當數目以資應用;獎學金之分發限於有志於美術之貧寒學生」,「獎學金由母校培植未來有志於藝術者」。這些規定無不顯示出基金設立者與管理者對於發展中國藝術的執著之情。
(二)
在清華大學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的運籌下,組建藝術系的相關各系、教授密切配合,不到半年時間文物陳列室正式成立。通過專業人才、學術指導機構、學術組織、配套基金等實質性工作的展開,設立清華大學藝術系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大學規程,清華大學籌設藝術系隸屬文學院,以「非為注重技術之訓練,實欲增進青年對於吾國古有文化之了解與青年性格之陶冶」為宗旨。藝術系下設藝術史、考古、音樂三組,藝術史組為教學與研究的核心,與考古組密切合作,擴展校內原有音樂室為音樂組,「訓練音樂人才,普及校內美育」。鑒於當時國內藝術學院以藝術品創作為中心而忽視對歷代藝術的研究,藝術史組專注於「研究中國藝術史之發展,對於歷代藝術作品作學術研究,以養成此方面之專家及中外博物館所需此方面之人才。」這是清華大學藝術系開創國內藝術史研究風氣的關鍵所在。
藝術史的課程設置,「教授藝術史、考古學及藝術品之鑒別與欣賞,注重歷史的及理論的研究。本系以研究中國藝術為主,但為明了中國藝術在全世界藝術中之地位起見,必需與西洋藝術及初民藝術作比較研究,故亦兼授與此兩方面有關之課程。」顯然,籌設清華大學藝術系在於對中國藝術進行歷史的、學術的研究,地域上兼及西方藝術,時代上遠溯初民藝術,通過跨時空、跨文化的比較,真正獲得對中國藝術的理性認知和審美鑒賞。
清華大學藝術史研究工作注重中外交流,從研究材料或展覽交流,到延請國外專家講學,招收研習中國藝術的留學生。清華大學藝術系的籌設者深信,隨著中國藝術史研究工作的展開,「必能引起國外之重大注視,將來尋求各方之資助,或非甚為困難之事也。」在有效整合校內已有藝術史研究力量的基礎上,對於清華大學,增設藝術系需要做的是「在該校經費中不過增加十餘名教員名額,而其效則可訓練此項專門人才,且使該校他院系學生在美育方面可得相當之陶冶,當屬事半功倍。」
1948年9月17日清華大學就增設藝術系事宜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11月5日,教育部函復:「應就現有院系力求充實,所請未便照準。」盡管清華大學設立藝術系已具備了必要的條件,但是最終未能獲得國民政府的批准。1948年前後,發展國防、軍事工業作為國民政府的戰略重點,高等教育密切圍繞這一戰略展開。此間,教育部照準清華大學農學院增設四個系(1947.6.28),資源委員會與清華大學合作設立國產工程材料試驗室(1947.8.13)、北平水泥研究試驗室(1948.1.10),國防科學委員會委託清華大學就煤之氫化、一般食物之除水、士兵營養、穿甲力學、強大電力微波、強力可塑體、輕合金、彈性物體之空氣動力學等九項專題進行研究(1948.8.10)。由此看來,藝術史研究之迫切很難納入國民政府主導發展的專業范疇,設立清華大學藝術系最終難以超離當時的政治語境和社會語境而被擱置。
清華大學文物館:藝術史研究在轉向中繼續
新中國成立將被擱置的清華大學藝術史研究重新啟動,通過組建清華大學文物館,將藝術品收藏和藝術史研究同各系教學相結合,增強了文物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利用性。1949年9月7日,清華大學第22次校委會決議成立「文物館籌備委員會」,由解放前「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改組而成,梁思成為召集人。1949年10月14日至1950年4月26日,「文物館籌備委員會」分別召開四次會議,籌備館舍、經費、組織、人員等各項工作,並成立臨時工作組籌辦配合新中國成立的展覽。1950年7月,「文物館委員會」正式成立,解放前「文物陳列室」的收藏、結余經費、原有工作等一概並入文物館。「文物館委員會」成為清華大學常設的學術委員會之一。
1、功能與組織
清華大學文物館是校文物收藏、整理、研究、保管及形象教學的統一領導機構。《文物館委員會組織條例》明確其組織構成:文物館委員會由梁思成、潘光旦、金岳霖、吳晗、袁復禮、鄧以蟄、吳澤霖、邵循正、費孝通、陳夢家、王遜11位教授組成,主席梁思成。常務委員會由主席和各研究組(室)主任組成,負責處理實際事務。文物館委員會下設考古組、民族組、民俗藝術組、檔案整理組和綜合研究室。原屬於清華大學各部門的文物,以不打亂原部門為原則,統一納入文物館,分別劃歸五個專業組室:
「考古組包括原有的文物陳列室及地學系有關考古的一部分;
民族組包括現在社會系之西南少數民族、蒙藏及高山族各部分文物收藏;
民俗藝術組包括現在社會系之各項民俗藝術的收藏(屬於少數民族者除外)及營建系收藏之一部分;
檔案整理組包括歷史系徵集之檔案,並接受圖書館整理圖片拓本之委託;
綜合研究室集中過去各系(尤以哲學系及營建系)購置之各種有關考古及美術史的圖籍及必要參考書,並將哲學系徵集之各種圖片加入。經常作中國美術史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並供全館或有關各系各課之參考、研究及教學。」
與清華大學文物館直接相關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社會系、人類學系、地學系、營建系、圖書館,共同參加文物館的工作,是文物館與全校各系合作的基礎。清華大學文物館在於配合學校的教學研究,「它是有目的地搜集某一類研究資料,經過研究與整理,作有秩序的排列,以作示例的教材。它使學生得直接從實物上看到製作、藝術、制度和一切人類活動的記錄。它是用來考驗我們理論上的或由書本知識所得到的推論之實物的證明。」
2、研究計劃與日常工作
根據文物館的收藏,結合當時的研究和教學重點,文物館的近期研究計劃集中在兩方面:
其一,整理研究八十餘箱地質及考古採集品,作為文物館的首要工作。1925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清華大學地質系袁復禮教授與同人代表學校參加國內外科學團體的考察活動,歷年在山西、河南、陝西、綏遠、寧夏、甘肅、新疆等地採集到地質及考古材料共約八十餘箱,廣受國內外學者重視。但因時間、空間、人力所限,未能整理與研究,抗戰中遺失詳細的底冊和記錄。有鑒於此,整理八十箱地質考古資料實已刻不容緩,清華大學文物館重新啟動這批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予以協助。
其二,繼續整理研究社會發展史的形象教材。當時文物館進行「歷代農村經濟主要生產工具的研究」,包括農具和紡織工具,附帶研究貨幣以說明各時代的一般經濟狀況。文物館制定了詳盡的研究計劃,盡可能搜集古今一切有關的形象資料,例如甲骨、金石文字中所表現的耕織工具、工作情形,漢代畫像石、唐宋以來歷代繪畫以及元明清木刻圖籍(例如各種農書)中的耕織圖像等,搜集相關實物標本,如各種紡織品標本、仍在使用的耕織工具標本。對於體積龐大或不易獲得實物的標本,通過仿製模型、模繪或攝影來保存形象資料。1950年下半年,文物館綜合研究室以此為中心工作,與社會系、歷史系合作進行。待此項工作完成後,將繼續社會發展史其他方面的重點研究。此外,個人可以自行擬定與教學相輔的研究。
文物館的研究計劃透露出一些藝術史研究信息:例如通過「歷代農村經濟主要生產工具的研究」闡釋社會發展史,從各種形式的文物中探尋歷代生產工具的演變,從歷代藝術品中探尋人類文明進步的足跡,這是文物館綜合研究室「經常作中國美術史及物質文化史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不過,由於清華大學文物館定位於全校形象教學的領導機構,以形象教學配合一般教學,研究重點轉向適應新中國成立的現實文化需求——通過文物藝術闡釋社會發展。顯然,1950年文物館的藝術史研究已不同於籌設藝術系時期的藝術史研究,清華大學「暫於哲學系內設立藝術哲學組,並與其它各系所開有關課程配合,以造就藝術史人材。」這樣的安排僅維持到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前。
清華大學文物館圍繞新中國成立的文化宣傳,舉辦各種有現實性的專題陳列及展覽。1949年11月5日至7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大禮堂,清華大學文物館舉辦西南少數民族及台灣高山族文物展覽,觀眾達四千餘人,京津各主要媒體皆有報導,《光明日報》特發專刊報導。1950年在清華校內文物館先後舉辦年畫、手工藝、早期社會發展史、石像雕刻等多種專題展覽,同時開放西南少數民族、高山族、西藏三個文物陳列室。
3、文物館發展的阻滯
清華大學文物館的經費來源於學校劃撥的文物購置費,已非此前用購書特款移購文物。文物購置費一般維持原狀不做增減,如有特殊需要,向校委會申請「特別補助」。文物的收藏與維護是一項經常性的巨大開支,加上解放之初清華大學物力、財力的緊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物館的發展。據清華大學文物館成立時各部門收藏文物統計,文物陳列室已有文物2880件,較1948年成立之初1000件藏品擴充了近三倍;社會系各陳列室收藏文物共計5647件,包括民俗藝術文物4228件,人類學及少數民族文物1239件;地學系考古和地質部分藏品有80餘箱。在經費拮據的情況下,文物館作為全校性機構,盡管將分散於各系的文物納入統一管理,卻缺少相應的館址集中保存與展示,藏品分散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二院各處。文物館委員會積極向校委會申請館舍,力求逐步將文物館建成擁有房舍、設備、事務管理與技術人員的完備而有形的機構。
然而,隨著1952年開始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由綜合大學轉為多科性工業大學,與清華文物館密切相關的歷史系、社會系、地學系、哲學系、人類學系以及文物館委員會委員絕大多數在調整中被調出清華,文物館的各項工作不得不終止。惟文物委員會主席梁思成作為建築系主任主持清華大學建築系工作,從籌設藝術繫到組建文物館一直倡導的藝術史研究思想,亦隨著梁思成、高庄、莫宗江、李宗津(後三人曾任文物委員會民俗藝術組成員)諸位教授融入建築系之建築美術、建築歷史專業的教學研究中。
❾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
秦暉,生於1953年12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作為中國文革後首回批碩士研究生畢答業於蘭州大學,1992年起曾任陝西師范大學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