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京大學江偉教授

南京大學江偉教授

發布時間: 2024-06-22 00:00:42

Ⅰ 河南問題

您好

河南問題

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史,先從河大說起

1902年河南大學堂在省會開封誕生,但這個大學並沒有發展起來。十年後的1912年,一批河南志士仿效清華留學歐 美預備學校,建立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這種學校在全國少見,還有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在積貧積弱的內陸中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眼界高遠、氣魄 宏大、教學先進,培養出了趙九章(中國衛星之父)、楊廷寶(建築大師)、閻振興(水利泰斗)、張伯聲(地學巨子)等人,送走了很多學子去歐美深造,這批人後來大都成為棟梁。暗淡的近代河南閃現了一道亮色。

接下來大學興起,清華也成立大學部。河南需要大學,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改為中州大學,時間是1923年。洋博馮友蘭任文科主任,海歸曹理卿任理科主 任。但同為洋博士的前校長李敬齋一直以來主張將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改為工業學校,並以辭任以明志。兩條道路涇渭分明,哲學家馮友蘭著眼於長遠,傾向通識教育 以提高國民素質,而李敬齋是權變的思路,當時的階段應發展工科以促進工業化。孰是孰非?難以判斷。但如果按李敬齋的想法實施學校主攻工科,那麼在1952 年院系調整中,河南大學就會像浙大、湖大一樣改成工學院,而不是和山西大學一起變為了師范學院。

在省主馮玉祥的支持下,中州大學合並農業學校、法政學校,成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也許這個第五中山與第二中山武大、第三中山南大、第四中山浙大還有差距,但它也並非平庸之輩。

中州大學後來改名為河南大學,因為老的河南大學堂變成了中等學校。1928年,河南大學成立了醫學院,與已有的文、理、法、農並為五院。河南大學開始深 耕,學校的建築至今還昭示著當時的氣魄和檔次。這些建築是比肩於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校園)、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校園)的,位居國內前列。規模宏大的大 禮堂耗資二十萬大洋,從德國進口屋架,可容納三千人,而當時河大僅有五百師生。這些建築中西合壁,科學美觀,至今仍是河大的驕傲。當時校園東邊是明城牆, 西邊是河,北邊是鐵塔,南邊是大湖,一派寧靜優雅的氣氛。遺憾如今已變化很多。解放前河大有2000多畝校區,號稱華北第一大校(當時清華還沒有東擴), 分散於開封城的多個地方。解放後隨著農、工、醫學院獨立,只剩下八百畝校園。

三十年代的河南大學就已經很有實力,人才濟濟,但直到1942年才得到機會升格為國立。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評估中,河大獲得全國國立大學第六名,這 個地位在今天很令人懷疑,可能嗎?又有人說,河南大學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冊的幾所中國高校之列是由於科學史家李約瑟抗戰時曾到訪過河大。2003年,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中國內地十所高校中選擇了河南大學,引起了全國的嘲笑。河南大學官方並沒有公開很多過去的資料,我覺得河大至少可以進入民國大學二十強。它的農學院、醫學院辦得很好,醫學院曾是全國五強之一,在解放後首批獲得博士點。文學院更是名家雲集,有範文瀾、郭紹虞、姜亮夫、董作賓、蕭一山、蒙文通、楚圖南、高亨等。當時的河大還培養出了一批研究生。

河大很強的又一個證據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擁有幾十位海歸博士,這在六十年後的今天仍是會很有競爭力的。生物學博士王鳴岐解放後做了復旦生物系主任,水利 系的嚴愷做了河海大學校長,化學博士李俊甫與英國人李約瑟的交流激發了後者《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寫作。河大的很多任校長如田培林、鄧萃英、劉季洪、姚 從吾、許心武、黃際遇等都是洋博士,這些經受過歐風美雨現代文明滋養的學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攬人才,像張仲魯、劉季洪、張靜吾等都是到處請人。另一是善於經營,河大從教育部和省里爭到了很多政策和經費。工學院院長閻振興後 來做了教育部長,校長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務次長,鄧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長,劉季洪做了考試院院長,姚從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長.... 再一是不拘一格,26歲的人能當教授,沒有學歷的人也能當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解放前開封的運河還通暢,河大有很多來自省外的師生。在這個不安定的時代,河大的科研、教學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培養出了很多的人才。歷史系師生一直是殷 墟發掘和甲骨文研究的主要力量,醫學院投入到台兒庄抗戰醫護當中,文學院出現了作家群。很多後來的名人如鄧拓、馬可、袁寶華、白壽彝、侯鏡如、王實味、姚 雪垠等都曾在河大就讀。

河大平靜的校園生活總是暗潮湧動,派系之爭屢屢交鋒,抗日抗暴轟轟烈烈,地下黨活動頻 繁,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諸如王國權、趙毅敏、羅章龍、王雨田、鄧拓、彭雲等。1948年,河南大學左翼數百師生在範文瀾、嵇文甫、王毅齋的領導下,投 奔中原解放區,陳毅以其為基礎成立了中原大學,範文瀾任校長。中原大學1949年隨中共中原局遷往武漢,後發展為中南財經大學等校。河南大學本部受國民黨 的指令往台灣南遷,先到了蘇州停留,很多人拒絕去台。這次遷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由於河大的歐美色彩,不少師生最終還是去了台灣。剩餘部分於解放後重 回開封。




無疑,近代以來,河南是落後中國中的落後省份,河南人是落後國人中的落後族群。比如,中國的科教落後於美國,河南的科教落後於全國。比如,湖南、江浙、廣東、四川、安徽名人輩出,而河南就人均稀少。

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現象,中國有很多著名法學家出自河南。像法理學領軍人張文顯,刑法學領軍人馬克昌、趙秉志,民事訴訟法領軍人江偉,刑事訴 訟法領軍人樊崇義,法律史權威劉海年,民商法權威楊振山,環境資源法權威馬驤聰,比較法權威王晨光...... 據學界人士講,在北京,三個法學博士就有一個是河南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都快成河南人的天下了。

相比較而言,河南人好象不大適合搞經濟學。全國知名的經濟學家中,河南人只有北大的劉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王夢奎等少數幾位。河南全省僅河大有三個經 濟學博士點。但河大也比較慚愧,八十年代時,西北大學、蘭州大學還掛靠河大培養經濟學碩士,而現在人家西北大學早就是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了,並培養出魏 傑、張曙光、張維迎、劉世錦、鄒東濤、馮侖等經濟界名家。河大學子好象只有一個蔡繼明能叫得響,還不是河南人。

不過,經濟學者詹小洪說,很快經濟學這個"社會科學的皇後"得把霸主地位讓給法學。有人已經喊出,改革開放要迎來"法學家時代"了。的確,市場經濟終究是法制經濟,跟制度文明最相關的法學自然要大顯身手了。

江總書記曾講過,為什麼那麼多的外國領導人都是學法律出身?是的,我們放眼望去,無論是林肯、柯林頓,還是普京、米洛舍維奇,在西方,法學背景的領導人是最多的。

河南人,你准備好了嗎?



河南本土的法學教育過去其實很不錯。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的法學碩士點在全國獲批的比較早。河南大學有知名學者吳祖謀、陳景良等。鄭州大學法學院更是曾躋身 全國十強,是改革開放後恢復的第一批法律院系,是全國有77級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四個院校之一。在司法部的大力支持下,八十年代鄭大從北京大學、吉林大學、 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等高校調入劉國任、肖乾剛、葉高峰、金凱、潘永隆、霍震、沈紹芳、魏敏、李志敏、楊敦先、張玉鑲、甘繼華、蔣碧昆、朱繼良、曾 紹汝、卓之干、常怡等著名專家,長期任課,譜寫了鄭大法學院的輝煌。

河南還有個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始建於1948年。並在1984年與中央第二政法幹部學校合並,也曾是一個好學校。現擁有正副教授一百餘人,居全國同類院校之首。

但是,事情很富戲劇性。2005年,獲碩士點不久的湖南師范大學拿下了國際法博士點,湖南大學拿下了經濟法博士點,重慶大學拿下了環境法博士點,南京師范 大學則拿下了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就連黑龍江大學、安徽大學都得到了民商法博士點,而河南全省目前僅有鄭州大學憲法與行政法一個博士點。河南政法管理幹部 學院現在還在培養專科生,而湖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早在幾年前就與湖南師范大學合並了,現在已經開始培養博士了。

與此相關的是,鄭州大學法學院院長張紹謙移師上海交通大學,河南大學法學院院長章武生移師復旦大學,院長韓長印移師上海交通大學,副院長陳金釗移師山東大學......
南陽人與河南(管錐河南之三)

河南才俊數南陽,近現代以來,南陽人是河南的頂樑柱。從彭雪楓、袁寶華、趙東宛、許永躍、張保慶等政界聞人到姚雪垠、李季、張一弓、二月河、柳建偉等文壇 名家,從哲學家馮友蘭、地學家馮景蘭、文學家馮沅君兄妹到革命家楊鶴亭、建築大師楊廷寶、科學家楊士莪祖孫,從張文顯、趙秉志、楊振山、樊崇義、劉海年等 法學豫將到董作賓、徐旭生、丁聲樹、任訪秋等文史驕子,從佔全國飛行員的七分之一到占河南籍院士的三分之一,從"南陽學者信陽將"的俗語到"南陽出才子、 信陽出美女"的民謠...... 缺少了南陽人,河南會大為遜色。
在走向省外的河南兒女中,南陽娃是最重要的代表者。在建設家鄉的中原將士中,南陽系是最主要的領導群。

這其實是個反常的現象,河南是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而南陽則是長江流域、楚文化,南陽怎麼竟主導起河南來了?我想原因有兩點:第一,中原文化的精華已隨幾 次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南下了。河南現在並沒有很多中原文化的精神留存,以致於要打武術和佛教這兩個不是中原文化主體的東西做形象。第二,作為近現代以來戰 爭和災害的主戰場、重災區,河南的主體被折騰的飢寒交迫,已不具備孕育人才的良好物質文化條件。而南陽卻是偏居一隅的安穩富足之地,幾千年來文化沉積少遭 沖擊,因此得以產生很多人才。自然就在競爭中戰勝了別的地區,主導了河南,笑傲於全國。


希望對朋友您有幫助.

如對您有用,請【採納一下下啦】,給個【贊同】表示鼓勵啦!!!么么噠..謝謝!!!

Ⅱ 中國法學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國法學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後):

1、高銘暄:泰斗加學術(刑法界的祖師爺)

高銘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人。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Ⅲ 演員劉敏的家庭住址

下面是劉敏的地址:但那個是個家屬院,你自己去等吧。 那個電話是空話的,你自己也可以打電話問問。

北京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家屬院

地址:北京市燈市東口同福夾道4號

郵編:100006

電話:(010)65137015

傳真:(010)65233287

Ⅳ 我是大二的學生,以後准備讀南京大學的法學碩士,請問現在最好閱讀哪些書籍呢

法學理論
《法理學》
張文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法制史(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
《中國法制史》 《外國法制史》
張晉藩主編 林榕年、葉秋華主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第三版)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憲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周葉中主編 姜明安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面向21世紀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面向21世紀教材

刑法(刑法總論、刑法分論)
《刑法學》 《當代刑法學》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 趙秉志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民商法(知識產權法、民法、商法)
《知識產權法》 《民法》 《商法學》
吳漢東主編 王利明主編 趙旭東主編
法律出版社(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
姜明安主編 陳光中主編 江偉主編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面向21世紀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經濟法與商法
《經濟法》 《商法》
楊紫烜主編 范健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環境法
《環境法學》
史學瀛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
《國際經濟法》 《國際商法》 《國際法》 《國際私法》
左海聰主編 左海聰主編 周洪均主編 韓德培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創新思維法學教材 法律出版社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修訂版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
《法理學》 《憲法》 《刑法學》 《民法》
張文顯主編 周葉中主編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 王利明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四版)

Ⅳ 廖永安的人物著作

1、《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研究》(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民事訴訟理論探索與程序整合》(獨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民事證據法學的認識論與價值論基礎》(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3、《訴訟費用研究——以當事人訴權保護為分析視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模擬法庭:原理、劇本與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
5、《民事訴訟程序監督制約機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版。
6、《民事訴訟理念變革與制度創新》(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
7、《民事訴訟理論與改革的探索》(與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8、《民事訴訟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計70餘萬字,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
9、《中國統一證據法(專家建議稿)及其立法理由》(參著,共計80餘萬字,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點研究項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
11、《民事司法救濟制度研究》(合著),韓國延世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2、《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
13、《民事訴訟法法典專家修改建議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4、《民事訴訟法釋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
15、《民事訴訟程序監督制約機制研究》,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
16、《對話與交融:中美證據法論壇》(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7、《對話與交融:中美證據法論壇》(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8、《如何當好調解員:中美調節培訓啟示錄》(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9、《馬薩諸塞州證據規則指南》(主譯),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代表性學術論文
1.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訴訟當事人異議的法理分析,載《法學雜志》2012年第12期。
2. 劉方勇、廖永安:回歸價值本源——巡迴審判制度的考證與思索,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3. 廖永安、張慶霖:論仲裁調解書撤銷制度的確立,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4. 廖永安、熊英灼:關於我國建立申訴終結機制的幾點思考,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5. 易玲、廖永安:民事執行權微觀配置再思考——以民事執行權法律性質分析為切入點,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6. 廖永安、劉方勇:社會轉型背景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路徑探析,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3期。
7. 廖永安、鄧和軍:《〈民事訴訟法〉修改決定》評析——兼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載《現代法學》2009年第1期。
8. 廖永安、胡軍輝:論法院調解的既判力,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9. 廖永安、熊英灼:我國民事司法證明活動中的價值權衡及選擇,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10. 廖永安: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對我國民事送達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10年第4期。
11. 廖永安、顏楊:我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科學定位與制度設計,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12. 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地域管轄制度之反思,載《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13. 廖永安:論我國民事與行政案件類型之界分,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2期。
14.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論我國律師收費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兼評《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載《中國司法》2006年第7期。
15. 廖永安、文新:論憲法的司法適用與民事審判權的界限,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6.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為本與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載《河北法學》2006年第11期。
17. 廖永安、劉方勇:潛在的沖突與對立——訴訟費用制度與周邊制度關系考,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2期。
18. 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中弱勢群體保護論綱,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9. 廖永安、熊英灼:論我國民事訴訟法律責任制度之構建,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20. 廖永安、熊英灼:關於我國執行收費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載《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21. 廖永安、胡軍輝:試論民事訴訟中的擬制自認,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22. 廖永安、胡軍輝:試論民事自認的效力,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23. 廖永安、雷勇:論民事訴訟監督制約機制立法——以法院訴訟行為為研究對象,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24. 胡軍輝、廖永安:論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5期。
25. 文新、廖永安:法院亂收費現象的透視與思考,載《咸寧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26. 廖永安、胡軍輝:試論我國民事公告送達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載《太平洋學報》2007年第11期。
27. 廖永安、黎藜:論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以消費者權益保護訴訟為考察對象,載《北方法學》2008年第1期。
28. 廖永安:《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之檢討,載《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29. 廖永安、雷勇:論我國民事訴訟復議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30. 廖永安、李世鋒:我國民事合議制度之運行現狀——以一個欠發達地區基層法院的民事審判為考察對象,載《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31. 姜霞、廖永安:重構我國仲裁證據制度之探析,載《求索》2008年第5期。
32.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師——江偉先生,載《中國審判》2008年第6期。
33. 廖永安:論民事訴訟費用的性質與徵收依據,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5期。
34. 廖永安:我國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之重構,載《法學論壇》2005年第3期。
35. 廖永安、馮楊:我國民訴法修改的若干問題——兼評《民事訴訟法專家修改建議稿(第三稿)》,載《金陵法律評論》2005年第1期。
36. 廖永安:論單位、團體內部糾紛的自律性處理與民事審判權的界限,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37. 江偉、廖永安:簡論人民調解協議的性質與效力,載《法學雜志》2003年第2期。
38. 廖永安、王春:論我國民事訴訟費用負擔的立法缺陷與完善,載《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3期。
39. 廖永安、李旭:對我國陪審制的否定性評價,載《金陵法律評論》2003年第2期。
40. 廖永安、崔峰:當事人訴訟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關系考,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41. 廖永安、趙曉薇:民事訴訟費用制度與司法公正關系考——兼論我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載《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42. 廖永安:訴訟內外糾紛解決機制的協調與整合,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年第3期。
43. 廖永安、趙曉薇:中日民事訴訟費用制度比較研究,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44. 江偉、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主管之概念檢討與理念批判,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4期。
45. 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主管范圍之問題評析,載《現代法學》2005年第1期。
46. 廖永安、王春:我國民事與刑事交叉案件的協調處理,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7. 廖永安:法院訴訟行為要論,載《法學家》2003年第2期。
48. 廖永安:論訴的利益,載《法學家》2005年第6期。
49. 廖永安、李勝剛:我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之運行現狀 以一個貧困地區基層法院為分析個案,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3期。
50. 廖永安:論我國民事與行政爭議交叉案件的協調處理,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51. 廖永安:民事訴訟費用——構成及影響因素,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第2期。
52. 廖永安、彭熙海:當事人訴訟行為理論初探,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第2期。
53. 廖永安:對民事訴訟中法院「不作為」行為的思考,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54. 廖永安:關於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載《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55. 廖永安:如何正確看待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兼與楊貴宏先生商榷,載《法律適用》1999年第4期。
56. 廖永安:對民事審判中「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之再思考,載《河北法學》1999年第4期。
57. 廖永安:對民事審判中「以事實為根據」原則之檢討,載《河北法學》1999年第5期。
58. 何文燕、廖永安:我國民事簡易訴訟程序之重構,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59. 江偉、廖永安:論審判獨立的制度保障及其與審判監督的關系,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60. 廖永安:論當事人訴訟權利與法院審判權力的對立統一,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61.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訴程序若干問題研究,載《法學評論》2000年第2期。
62.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國民事證據制度的新話題,載《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63. 廖永安、劉健:論法律專業教學方式的改革,載《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64. 廖永安、葉久根:民事訴訟認證制度中若干問題之再思考,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65. 廖永安、彭熙海:論必要共同訴訟,載《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3期。
66. 廖永安:論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載《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67. 廖永安: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載《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2期。
68. 江偉、廖永安:論我國民事訴訟一審與上訴審關系之協調與整合,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69. 馮曉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認定新探,載《知識產權》1994年第3期。
70. 廖永安、李武松:論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律保護,載《法律適用》1995年第1期。
71. 廖永安、張輝: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與完善,載《廣西法學》1995年第Z1期。
72.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不作為」現象探微,載《法律適用》1996年第3期。
73. 廖永安、王煥平: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載《法學探索.貴州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74. 廖永安:民事司法賠償范圍探微,載《山東法學》1996年第2期。
75. 廖永安:論民事訴訟程序的監督和救濟,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76. 廖永安:民事司法賠償范圍探微,載《政法論叢》1996年第1期。
77.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訴訟目的之界定,載《法學評論》1998年第5期。
78.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訴訟目的簡論,載《訴訟法論叢》1998年第2期。

Ⅵ 請問一下中國現在法學界的權威和領軍人都有那些

中國著名法學家大全——《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學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民商法學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學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學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學家流派
(一)紅派 所謂紅派法學家,就是學術上走紅,學術理論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政治上得到寬容,三十來歲就能當上博導的一批法學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趙秉志、陳興良,北京大學的武樹臣,武漢大學的黃進,等等。
(二)黃派 所謂黃派法學家,就是能將法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極有價值的改革建議,從而有力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司法體制改革的的法學家。他們善於聯系實際,善於運用法學原理進行現實批判,關注民生,力主改革。他們不僅著述豐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們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黃金般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主要主張。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政法大學的江平,《中國法學》雜志社的郭道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 所謂紫派法學家,是指那些比紅派法學家更多一層紅色的法學家。
紫派法學家的特點是,參與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對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論常從較正統的角度進行解釋、論證和宣傳。在他們身上往往環繞著一層紫色光環。他們在政治上頗受重視,經常參與重要法律的起草;他們在學術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導、會長、理事長等等的學術職務,全國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們主持編寫。 紫派法學家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們對於別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評態度,而他們的批評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評為主,以學術批評為輔。一九九六年的所謂「曉南風波」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學家是張光博。 張光博是大連海事大學經濟法律學院教授,主攻憲法學和法理學。
(四)灰派(經院派) 所謂灰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埋頭於學術研究,不太關心現實生活,較少進行現實批判,不提具體改革建議的法學家。他們在法學界很出名,但在法學界之外的知名度明顯不如黃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藍派和綠派。 灰派法學家學術功底深厚,著述甚豐。他們雖然迴避現實政治問題,但他們的學術成果往往成為紅派人物和黃派人物的學術依據。 北京大學的龔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較憲法和行政法》一書中,就認真地論述過法治和法制的區別,但由於他沒有聯系中國的實際進行現實批判,所以就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灰派與黃派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此。 灰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學的龔祥瑞,張國華,沈宗靈,趙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藍派 所謂藍派法學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張充分開放、充分借鑒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學的法學家。走向藍天和大海是藍派的基本特點。

藍派法學家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躍,思路開闊。他們傾心於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研究,對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們大多出生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與紅派法學家是同齡人。與紅派不同的是,他們一般不考慮在學術界的社會地位問題,不重視博士、博導等頭銜。與紅派相同的是,他們一般也不進行太多的現實批判。

藍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學的張中秋,蘇州大學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張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法律與經濟——傳統中國經濟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釋》,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同時具有多種色彩的法學家。 彩派法學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師范大學的公丕祥,吉林大學的張文顯,南京大學的范建,華東政法學院的曹建明,蘇州大學的楊海坤,杭州大學的胡建淼,中共中央黨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學家不僅學術成果豐富,而且學術組織能力十分突出,社會交往面十分寬廣。他們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所有的學派皆能寬容,也為所有的學派所寬容。因此,他們總是五彩繽紛的。在他們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紅派可以看到紅,紫派可以看到紫,藍派可以看到藍,灰派可以看到灰,黃派可以看到黃,白派可以看到白,霧派可以看到霧,綠派可以看到綠。 彩派與紅派大體上也是同齡人,學術地位略次於紅派,政治地位卻強於紅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領導職務,不是校長,就是院長,至少也是個副院長什麼的。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認為是主張全盤西化,在法學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政治上犯過嚴重錯誤的法學家。近年來,他們很少發表論文或出版論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眾出版社的於浩成,北京大學的袁紅兵,中國政法大學的陳小平,等等。
(八)白派 法學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點有二:其一是頭腦一片空白,在他們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任何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和理論,更沒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見和主張;其二是以**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銀子不賺白不賺,賺了不白賺,學術、學位、職稱等等,無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論,白派法學家在普及法律知識方面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九)霧派(變色派) 所謂變色派,就是無一定色彩,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法學家流派。該派就象水蒸汽一樣,一會兒灰色,一會兒白色,一會兒黑色,一會兒藍色,一會兒發紅光,一會兒五彩繽紛,什麼時髦他們就變成什麼。他們和彩派的區別是,彩派在任何時候都是五彩繽紛的,霧派只在極少的時候才是多彩的。霧派除了在不同的時候製造不同的聲勢以外,對法學研究和改革事業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理論貢獻。 霧派和白派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始終有實質性區別。白派的目的是經濟,霧派的目的在於政治。

(十)綠派 綠派,也可以叫做草派。該派法學家就象綠草一樣,一方面生機盎然,另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不被法學界重視。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山大學的劉星(一正),江蘇省行政學院的劉大生,等等。

草派的特點是,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一律採取超越的態度,不屑於參加各種「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討論和爭論。

他們在學術上的追求是:哪裡有荒漠,就向哪裡挺進;哪裡有廢墟,就在哪裡紮根。他們的文章在政治上不受器重,但也不受批判;在法學界很受冷遇,被認為無足輕重。中國權威的法學刊物從來不發表他們的文章。

Ⅶ 劉敏哪年出生

【演員資料】劉敏

生日:1981年5月20日
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
學歷:大學本科
空政話劇團專業演員
特長:話劇、小品、舞蹈、快書
喜歡的顏色:紅色
喜歡的動物:金魚
喜歡做的事:親近大自然
喜歡的電影:《霸王別姬》
喜歡的藝人:張學友,澤塔.瓊斯
討厭的事情:不守時
參加春晚小品圓夢電梯上下蒙山之子驚蟄等多部影視劇演出。
有近十年的電視主持經驗,參與主持過同一首歌央視欄目走進軍營等節目。
2003年起開始主持陽光快車道
主持風格親切自然,感染力強,活潑風趣,具有很強的語言駕馭能

主要作品:《武林外傳》賽貂嬋

Ⅷ 為慶祝人民海軍建軍60周年

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

張愛萍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侵略中華民族的歷史。

由三野組建海軍

1949年初,人民解放戰爭已進入決勝階段,中央政治局及時作出了「爭取在一二年內組成一支能夠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的決定。3月下旬,我參加了總前委在蚌埠市孫家圩鎮召開的渡江作戰會議,會後,陳毅同志和我促膝長談,向我傳達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為了解放全中國,防止帝國主義的侵略,並為迎接解放台灣任務作好准備,決定由三野組建海軍,委任我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聽了陳毅同志的傳達,我感到非常興奮,又感壓力很大。要我來組建海軍,我毫無思想准備,海軍是技術性很強、陸海空軍諸兵種特點俱備的現代化軍種,白手起家,難度將是很大的。當時我向陳老總說:「搞海軍,我自己連游泳都勉強,難以勝任。」陳毅同志強調,這是歷史逼著我們去乾的,而且非干好不可,要你去干,是黨中央對你的信任,你是合適的人選。

渡江戰役前夕,我來到了第三野戰軍司令部的駐地江蘇泰州白馬廟,會見了粟裕同志,研究組建海軍的准備工作。4月23日,渡江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國民黨的老巢南京解放。軍委急電:三野立即組建海軍,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三野前委當即決定:首先抽調教導師師部率一個團、野司偵察營及蘇北海防縱隊編入海軍。我帶領著28軍84師參謀長李進、軍工部采購科科長張渭清、野司作戰參謀黃勝天、管理員溫禮芝等13名同志,著手組建工作。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支新的軍種——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了。

接管國民黨海軍機構

在我軍解放南京的同時,林遵將軍率領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共9艘軍艦、17條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在第二艦隊起義的前兩天,4月21日,國民黨陸軍江陰要塞起義成功。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帶領數十名同志於4月23日當晚從靖江八圩港渡江,到達江陰。在江陰等候我的有三野教導師師長馮文華,政委汪大漠及參謀長孫公飛同志,陸續到達的還有海防團團長張元培、野司偵察營副教導員范豫康等同志,他們向我介紹了各自部隊的實力和幹部情況。4月26日,召開組建工作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司、政、後三個辦公機構,由馮文華同志任司令部辦公廳主任,孫克驥、汪大漠同志任政治部辦公廳正副主任,張元培同志任後勤部辦公廳主任,形成了一個籌建性的領導機關。同時,還成立了中共華東海軍臨時委員會,由我擔任黨委書記。

4月28日,800多名新的人民海軍官兵在江陰要塞司令部禮堂集會,宣布華東海軍領導機關建立和任命名單,宣布了組建人民海軍的11項工作步驟,大會群情振奮。接著,海軍機關進駐蘇州,組織接收工作組到鎮江、南京各地接收國民黨第二艦隊及在鎮江起義的炮艇大隊和各地國民黨的海軍機構。

上海解放,我和海軍機關的同志進駐上海,並由我兼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海軍接管部部長,展開了全面的接管工作。到6月中旬,我們接管了以上海為中心,西到江陰、鎮江、南京、蕪湖、湖口、九江,北至連雲港、青島,南到福州、廣州等,包括江南造船廠、青島造船廠在內共30多個國民黨海軍陸上機構和設施,接收的艦艇包括一些已經廢舊的船隻在內,計有艦船25艘,小艇45艘。

在南京接管時,我將接管國民黨海軍情況,向劉伯承同志作了匯報,並請劉帥接見林遵及國民黨海軍辦公廳主任金聲少將等人。劉帥在接見談話中,要求林遵等人協同我們一起組織人民海軍,後遂任命林遵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

我們回到上海後不久,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袁也烈、第三十四軍政治委員趙啟民、第二十一軍政治委員康志強,也先後調來海軍工作,當時面臨解放舟山群島的任務,中共華東軍區前線委員會決定,將陸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五軍軍部及直屬部隊調歸海軍。三十軍軍長饒子健、政委謝立全、副軍長饒守坤、政治部主任劉中華,三十五軍軍長胡大榮、政委張雄、政治部主任孔繁彬等領導同志率領11600餘幹部戰士,於1950年2月相繼到達。此時,我們正式成立了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除任命林遵為副司令外,袁也烈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趙啟民任副政委,康志強任政治部主任,陳玉生任後勤部司令,至此,我華東軍區海軍已擁有近兩萬人,領導機關齊全,形成正規編制的作戰部隊了。海軍的司政機關設於上海水電路522號原日本侵華裝甲兵部隊的營房舊址內。

海軍初建時期,人員主要是兩個部分。大部分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選調來的指戰員。這些飽經革命戰爭鍛煉的指戰員,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具有艱苦奮斗、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是人民海軍建設的政治骨乾和組織基礎,但是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不懂海軍的知識和技術。他們來到建設人民海軍的新崗位上,都面臨著刻苦學習,迅速掌握海軍知識和技術的嚴峻考驗,否則,就將是一個不能行走的跛子。再一部分,就是原國民黨的海軍人員,「第二艦隊」起義的2000餘名官兵中,除少將司令林遵外,對起義作出重要貢獻的如參謀歐陽晉、戴熙愉,輪機長闞曉鍾以及艦長吳建安,邵侖、張家寶、易元方、郭秉衡、李寶英、陳務篤、宋繼宏、韓廷楓,第一機動炮艇隊隊長張汝標等等,都來到人民海軍的行列中,起著重要的技術骨幹作用。但是,建設海軍,光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廣招技術人員。經華東局黨委和陳老總同意,1949年6月,用我的名義在《大公報》上發表通告:「為創建人民海軍,羅致海軍人才,業已成立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凡一切曾在國民黨海軍中工作,而今後決心獻身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志願為人民海軍服務者,均可前往該處報到登記,以備量才錄用。」上海辦事處設在重慶南路182號,接著又派人到青島、福州、廣州、廈門等地建立了登記辦事處,在報刊上公布了登記手續和辦法,並強調指出:「凡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務,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或階級高低,不論航海、輪機、製造、槍炮、通訊、測量、軍需、醫務或其他行政人員,均可前來登記。」此舉效用甚大,短短幾個月中,報名登記的已達1100餘人,其中包括國民黨海軍元老,像曾以鼎中將、周應聰少將、曾國晟、羅柳溪、馬瑞希、呂美華、楊滄活、江偉衡和金聲同志介紹的國民黨海軍司令部辦公廳副主任徐時輔等原海軍人員。為了原海軍人員的來到,我們曾多次召開歡迎會。我在歡迎會上說:「這樣的歡迎會今後我們還要繼續不斷地開下去,一直開到台灣去!」第二艦隊和其他陸續起義的國民黨海軍人員投身到人民海軍來的達4000餘人,形成了一支相當可觀的技術隊伍。但是,這支力量,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還缺少了解,對我軍的宗旨、建軍原則、工作作風等等在認識和立場方面都有較大差距,如果不對這些人員進行認真的團結教育和改造的工作,他們也同樣是個跛子。

如何把兩個跛子變成為團結一致、共同戰斗的健康的人民海軍戰士,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首先遇到的是對這些起義、投誠、登記來的同志的稱謂問題,如果對這些同志仍舊用國民黨或舊海軍人員來表達,很容易在思想上造成距離,感情上產生隔閡。從我和這些同志接觸交談中可以看到,他們絕大多數都有愛國報國熱情,轉入人民海軍建設,使他們走上了一個酬壯志、施本領的廣闊舞台,因此我們決定,對他們一律稱之為原海軍同志。這樣有利於調動這批同志的積極性,有利於全體同志團結一致,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戰斗。從而,我們確立了一條基本的建軍原則,這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陸軍為基礎,團結原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海軍。這條原則,得到中共中央華東局的批准,也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贊同和肯定。

人民海軍不斷發展壯大

海軍沒有艦艇及武器裝備等於陸軍沒有雙腿和武器彈葯。抓艦艇和武器裝備建設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大事。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是巨大的。首先是國民黨軍隊潰逃時的破壞。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揚言,留給共軍的只能是「一堆廢鐵」。渡江戰役後,我們雖然從國民黨第二艦隊等起義及投誠者的手中,接收了25艘船,45艘小艇,並從上海等地接收了10艘艦船。但國民黨利用空中優勢,對起義投誠的艦艇及各造船廠狂轟亂炸進行了大肆破壞。

當時雖然國民黨空軍轟炸對我們威脅頗大,但我們在長江中下游千里江面,可以到處游弋,機動規避。加上有地面炮火的掩護,多數起義和接收軍艦還是被保存下來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先後從上海招商局、公用局、海運局等單位征調了一批艦船和數十艘拖船漁船,還從香港、廣州等處購買了一批船隻。

然而,光有這些還是不能形成海上戰鬥力量。國民黨海軍的艦艇,本來就是陳舊的,有些是已經廢棄的,破爛不堪;征調和購置的船隻,既無武器及其它裝備,船體本身也不能適應海戰要求。當時,為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配合陸軍擔負起解放浙閩沿海島嶼的任務,並准備擔負起輸送、掩護陸軍渡海登陸、解放台灣的任務,我們必須分秒必爭,突擊進行艦船的修理和改裝,組織一個艦艇調查修裝委員會,委派原海軍同志曾國晟為主任,負責搶修和改裝工作。

曾國晟,原國民黨海軍少將機械署長,早年留學日本,學習造船專業,後又去英國皇家海軍學習造船,是造船專家,經原海軍同志金聲介紹,來到人民海軍。他剛到上海,我即登門拜望,向他介紹了艦船破損毀壞的情況,他表示盡心盡責,赤誠以待,第二天便上任工作。

我和曾國晟交談中,向他請教軍艦與商船異同之處,從中學到不少軍艦與商船的構造、性能等基本知識,頗有啟示,我當即稱他為我的造船老師,遂決定由曾國晟入主修裝委員會。我們當時是兩大工作,一是修復,二是改裝,按曾國晟提出的方案,將商船的艙隔縮小,便於在作戰中負傷堵漏,再裝上火炮。我們當時沒有艦用火炮,便從陸軍調來榴彈炮、高炮、高射機槍等799門,對55艘商船進行改裝。但是修復也好,改裝也好,首先要有造船廠。黃浦江岸有江南造船所、浦東造船廠等8個修造船廠、點,均在國民黨軍隊撤逃時遭受嚴重破壞,上海解放後,又屢遭敵機轟炸。

我偕同後勤部司令員陳玉生及曾國晟同志首次來到江南造船所。從調查研究入手,廣泛發動群眾,提出了「修舊利廢,因陋就簡,積小為大」的修造方針。經過深入動員,這所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老廠,魔術似地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特別是曾國晟等原海軍專家的真知灼見,及時解決了如陸炮裝艦等許多技術難題,確保了裝修進度。到1949年10月底,經3個半月奮戰,如期完成16艘炮艦、護衛艦的改裝和搶修,並立即投入第二批艦船的打撈、改裝和搶修的戰斗,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了艦艇修理史上的奇跡。

7月23日,我們在江南造船所開了發獎大會,各修造船廠點都派代表參加。華東局、上海市的領導陳毅、曾山、黃敬等到會,工人師傅沈昌煥、王榮殯、郝立清等一批先進職工受到大會獎勵。陳毅同志作了豪爽有力地講話,使全體職工精神大為振奮。

1949年11月8日,第一批中國人民海軍艦員培訓結業,2000多名學員被編配上7艘護衛艦、9艘炮艦,編成第一、第二兩個大隊。人民海軍第一支戰斗艦艇部隊勝利誕生了。

在紀念人民海軍誕生一周年的大會上,我們將這批修復和改裝好的艦艇列入戰斗序列,分編成三個艦隊,並舉行命名典禮。第六艦隊由7艘護衛艦組成,以南昌、廣州等大城市命名,任命饒子健為司令員兼政委,劉中華為副政委;第七艦隊由7艘炮艦組成,以延安、瑞金等老根據地城市命名,任命饒守坤為司令員、張雄為政委;第五艦隊包括登陸艦、江防艦、坦克登陸艇、江防炮艇等共16艘,分別以井岡山、黃河及古田、陳集等名山大川及根據地集鎮命名,另有一艘掃雷艦命名為「秋風」,任命謝立全為艦隊政委,張元培為副司令兼參謀長。從此,人民海軍建設走上了不斷發展壯大之路。

「沒有強大的軍隊,就沒有強大的祖國」

「寥廓海天,東流水,浪花飛雪。點兵場,驚濤拍岸,戰船橫列。炮指蒼穹天外域,箭瞄碧海疆邊月。放眼量,百舸弄潮頭,真豪傑……」

通過電視觀看海上閱兵時,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羅援少將揮筆而就一闕《滿江紅》。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軍隊的強弱與國家的盛衰息息相關。」羅援說,「我國的戰略機遇期不僅僅是經濟建設的機遇期,也是國防建設的機遇期。強國必須強軍,僅僅強調富國,是永遠成不了強國的。」

當世界各國軍艦齊聚青島共賀中國海軍生日,當戰艦飛機把人民海軍的英姿留在海天之間,「沒有強大的軍隊,就沒有強大的祖國」這個從漫長的歷史中得來的道理,再次在全體中國人心中引起強烈共鳴。

一部中國海防史,就是中華民族百年興衰史。在歷盡滄桑的百年裡,我們曾經有國無防、有海無疆。

從19世紀中葉到新中國成立,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海上入侵多達80多次。幾乎所有的島嶼都遭到過列強的踐踏,幾乎所有的港灣都懸掛過侵略者的強盜旗。就在距離這次閱兵點不遠的黃海海域,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加速了中國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進程。從上個世紀初到抗日戰爭,青島先後被德國、日本佔領。面對侵略者的炮火,沒有抵抗之力的中國海軍不得不將軍艦自沉於航道……

中共青島市委副書記王文華說:「在一座對當年列強海上入侵有著切膚之痛的城市裡,我們更能深切地認識到建立強大的海軍、建設強大海防的重要。」

一位署名為「1263031」的網友在新華網留言說:「這次大型閱兵活動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海軍已經強大起來了,中國的領海神聖不可侵犯!」

為中國海軍驕傲,為中國自豪。在青島市民揮動的國旗上,在觀艦人群的淚花里,在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留言中,這樣的自豪感如春風吹拂著4月的中國大地。

「開放的中國更加自信」

高層研討、專業交流、艦艇開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多國海軍活動為世界各國海軍搭建了相聚和交流的平台,也為外國軍人了解中國和中國海軍提供了一個窗口。

「中國海軍的透明度和現代化程度一樣令人驚訝!」在參觀完中國艦艇後,巴西海軍司令穆拉·內托上將說,「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海軍。」

人民海軍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和敞開大門迎接客人的氣度,同樣感染了廣大普通民眾。

「開放才能進步,落後必然挨打。中國海軍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國際地位,是海軍隨著國家改革開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結果。」一位網友的留言,道出了人們的心聲。

中國是一個陸上大國,也是濱海大國。從春秋戰國到明朝中前期,我國的海洋文明在世界范圍內一直領先地位,漁業、煮鹽業、航海業、造船業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逐步開辟遠洋航線。

三國時的衛溫曾率船隊到達菲律賓,唐朝鑒真東渡日本,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中國古代的海上貿易和交流,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發展了我國的海洋文明。

然而,從明末清初起,封建統治者推行的「禁海」政策,讓中國陷入了閉關鎖國的封閉境地。無知與愚昧不僅導致中國錯過了輝煌的世界大航海時代,更讓我們這個有著千年文明的古國和大國在面對入侵者時不堪一擊。

人民海軍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屢遭帝國主義海上侵略的歷史,也告別了中國海軍關起門來搞建設的歷史。

據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介紹,作為和平的使者,人民海軍先後派出33支艦艇編隊共40多艘軍艦,出訪了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上海、青島、廣州、湛江等軍港相繼開放,接待了30多個國家100多艘軍艦來訪;中外海軍還先後進行了37次聯合軍事演習和演練。

「這次閱兵的外艦和外國海軍官兵,很多都是我們已經熟悉的老朋友了。」受閱艦「廣州」號艦長李平說。

曾經多次出訪並參加中外海上聯合演習的李平認為,多國海軍活動進一步開闊了官兵視野,鍛煉了部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我深深感到,與發達國家海軍相比,我們的差距正在縮小。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夠實現目標,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李平說。

「戰艦留下自主創新的中國印記」

海上閱兵舉行的過程中,互聯網上眾多論壇和博客貼出了「中國加油」的醒目標語——從核潛艇到新型驅逐艦,從「飛豹」戰機到救護直升機,參加這次閱兵的中方裝備全部為我國自主研製。

這馳騁於碧海藍天上的現代化鋼鐵方陣,讓78歲的陸其明感慨萬千。

60年前,當陸其明加入剛剛成立的人民海軍時,海軍裝備情況可以用6個字概括:少、小、老、舊、雜、破。

「華東海軍成立一周年時,我們有了134艘軍艦。這些艦艇性能落後、陳舊不堪、大小不一、型號各異,出自一二十個國家建造。134艘艦艇的排水量加在一起,也只有4萬多噸。」陸其明回憶說。

今天,人民海軍已成長為由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航空兵、陸戰隊、岸防部隊五大兵種組成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裝備從仿製到自研,已經初步形成以第二代裝備為主體、第三代裝備為骨乾的武器裝備體系。

關鍵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從太空到海上,無不如此。

「精良的裝備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裝備技術水平的高低反映著海軍建設發展的質量。」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說,中國海軍必須加快推進重點武器裝備建設步伐,研製大型水面戰斗艦艇、水下自持力和隱身性能好的新型潛艇、超音速巡航作戰飛機、精確化突防能力強的遠射程導彈、大深度高速智能魚雷、通用性兼容性好的電子戰裝備等新一代武器裝備。

「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廣大科研人員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海軍某試驗基地高級工程師衛愛萍說,「我們將以更加高漲的熱情投入這項事業,使新一代裝備質量、性能邁上一個新台階。」

「中國理念正在成為世界共識」

「『和諧』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各國領導人都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加強合作、維護海洋安全這個議題上。」一位報道多國海軍活動的境外記者在旁聽完高層研討後說。

中國需要海洋,海洋需要中國。

軍事專家陳虎認為,「和諧海洋」和過去世界各國經略海洋的理念根本不同處在於,它不是主張通過強權、強力去取得海上權益,而是通過共同溝通與合作形成一個和平利用、互利合作的良好氛圍。

「中國通過海上閱兵式傳達『和諧海洋』的理念,就是要把人類社會共同擁有的海洋變成一個合作的海洋、和平的海洋、共贏發展的海洋。」陳虎說。

在成為各國海軍領導人共識的同時,這樣一種嶄新的理念進一步激發了中國人面向世界的光榮感與責任感。

「西方的海洋文明是以掠奪方式建立起來的,而我國的海洋文明一直以和諧的方式發展著。」中國傳媒大學大四學生李晶認為,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是世界的福祉。

「海上閱兵對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傳達出了中國的和平之音。」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干焱平說,「中華民族應該從這個新的起點出發,走向海洋,走向和平,共享蔚藍。」

中國成功舉行海上閱兵的第5天,中國海軍首批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護航編隊的「武漢」號導彈驅逐艦和「海口」號導彈驅逐艦勝利返回海南三亞。

對於中國「和諧海洋」的主張,這無疑是又一次成功的實踐。(完)

附記:經典戰例

1965年8月6日即著名的八六海戰

我艦隊一舉擊沉了敵艦「章江」號和「劍門」號,敵少將指揮官胡嘉恆以下170多人沉入海底;「劍門」號中校艦長王韞山及中校參謀黃致君以下33餘人被我俘虜。我海軍犧牲4人,傷28人,損傷護衛艇和魚雷快艇各兩艘。

「劍門號」(編號65)原系美國「海鴉」級艦隊掃雷艦(大型、鋼殼)「巨嘴鳥」號(編號MSF387),由美國交給蔣介石集團,於1965年4月駛抵台灣。這艘軍艦排水量為890噸(標准),全載1250噸,航速每小時18節(一節等於一海里),艦上有76.2毫米炮一門,40毫米炮四門,雷達一部。

「章江號」(編號118)原系美國海軍獵潛艇PC1232號,1954年6月由美國交給蔣介石集團,然後駛抵台灣。這艘軍艦排水量為280噸(標准),全載450噸,最大航速每小時20節,一般航速14節艦上有76.2毫米炮一門,40毫米炮一門,20毫米炮五門,火箭(組)76.2毫米一座,深水炸彈投射器四座,雷達一部。

1974年西沙海戰人民海軍痛擊南越海軍

1974年1月11日,南越當局出於內政外交的需要,居然公布地圖,把我西沙群島全部劃歸它的版圖,還反誣中國侵佔了他們的宣德群島,並於當年1月15日上午公然出動軍艦侵我領海,撞我漁船,突襲我永樂群島。

1月17日,駐瓊海軍38002部隊副司令員魏鳴森奉命率領271、274兩艘獵潛艇組成271編隊開赴西沙海域,與正在永興島執行任務的396、389兩艘掃雷艦組成的396編隊匯合於永樂

群島,擔負護漁任務。

1月19日10時23分,南越5號驅逐艦高速沖向我274獵潛艇,274獵潛艇政委馮松柏拿起話筒向敵艦喊道:「這是中國的領海,你們必須立即離開……」敵艦置喊話於不顧,炮口對著我274艇駕駛台「咣」的一聲,只見火光一閃,正在向敵艦喊話的馮松柏犧牲在戰位上。

南越的侵略行徑,激起我海軍的極大憤怒。瀉湖內,我396編隊首先集中火力猛攻南越海軍16號艦,16號艦很快中彈起火,拖著濃煙,倉皇逃脫。我海軍兩艘軍艦轉而攻擊靠近的敵10號軍艦。此時,我389艦與敵10號艦正好相對運動,雙方越打越近,最後出現接舷拼殺,我389艦指戰員用沖鋒槍、手榴彈勇猛作戰,打得敵10號艦失去控制,亂沖亂撞。

瀉湖外,我海軍271編隊先主要打南越海軍4號艦,主炮第一輪就掀掉了4號艦導航雷達天線,駕駛台冒起濃煙,後段指揮台嚴重損傷,該艦只好狼狽地向東南方向逃竄。我編隊又掉轉炮火攻擊南越海軍5號艦,5號艦後主炮被打啞,火力頓時減弱。

11時49分,我獵潛艇大隊大隊長劉喜中率領的281、282兩艘艇也從汕頭趕到海戰區域,並集中火力猛擊敵10號護衛艦。14時52分,這艘由美國製造、排水量6500噸的護衛艦,在羚羊礁2.5公里處,沉入海底。其他3艘敵艦也被我人民海軍打得落荒而逃。

1月20日,我人民海軍又乘勝追擊,一舉收復我甘泉島、珊瑚島和金銀島。此次海戰,我人民海軍擊沉南越海軍護衛艦1艘,重創驅逐艦3艘,取得了西沙海域自衛反擊作戰的重大勝利。

熱點內容
貴州大學2013復試 發布:2024-06-30 14:57:04 瀏覽:259
貴州的大學排名2016 發布:2024-06-30 14:40:53 瀏覽:989
美國會展專業碩士大學 發布:2024-06-30 14:21:41 瀏覽:905
大學生體質健康 發布:2024-06-30 14:21:26 瀏覽:772
浙江農林大學朱教授 發布:2024-06-30 14:01:08 瀏覽:878
本科女專科男 發布:2024-06-30 13:53:22 瀏覽:799
長清大學城出租 發布:2024-06-30 13:53:21 瀏覽:666
准備讀研究生給導師寫信 發布:2024-06-30 13:49:58 瀏覽:929
吉林大學附屬醫院治療骨傷 發布:2024-06-30 13:49:12 瀏覽:785
大學生回上海 發布:2024-06-30 13:35:14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