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信息工程大學一級教授

信息工程大學一級教授

發布時間: 2024-06-23 17:09:03

1. 張志讓的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所在部門: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數學學院
職 稱:教授
出生年月:1946年3月
張志讓,男,教授,生於年,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學位。1986年至1987年作為訪問學者訪問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數學系。現任數學學院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碩士生導師,兼任美國《數學評論》評論員(編號:017165),美國數學學會會員,四川省數學會副秘書長,全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系列教材編委會委員。張志讓教授為四川省第七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研究方向】
1.基礎數學代數學方向
2.應用數學密碼學與編碼技術方向
張志讓教授長期從事基礎數學代數方向(特別是無限群論)的研究,是國內無限群論研究的帶頭人。研究領域涉及內、外-P群及相關的群環上的模、群的根性、群的子群結構、無限群的Sylow理論及群的有限性條件等。張志讓教授曾與國際著名群論學家、美國依利諾依大學D.J.S.Robinson教授合作研究外-FA群,得到完全的結構描述; 首次完整地建立了群的根性的理論,並利用它來刻劃FC-群、局部有限群及周期群等群類的結構,從而得到無限群結構描述的一種新方法。同時在代數編碼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在研項目】
1.子群與群的結構研究,國家自然基金(批准號:11071229,2011.1- 2013.12),第1主研人。
2.大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高等學校大學數學教學研究與發展中心項目(2009.8-2011.8),項目負責人。
【完成項目】
1.關於無限群結構及有限群Camina群的研究,國家自然基金(批准號:19471010,1995.1-1997.12),項目負責人,1997年12月完成。
2.無限群子群結構及有限群共軛類長的相關問題,國家自然基金(批准號:19771013,1998.1-2000.12),項目負責人,2000年12月完成。
3.群的Sylow對象及相關公開問題的研究,國家自然基金(批准號:10471118,2005.1-2007.12),第1主研人,2007年12月完成。
4.群的子群共軛理論與特徵標維維數及其在編碼中的應用,四川省應用基礎研究項目(03GY029-020,2003.1-2005.12),項目負責人,2005年12月完成。
5.新世紀四川省大學數學教學改革與實踐,四川省綜合教改項目(川教高[2001]35號,2001.1-2004.12),項目負責人,2004年12月完成。
6.大學數學基礎教程,「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高函[2002]17號,2002.1-2004.12),主編,2004年12月完成。
7. 一般院校數學類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四川省教改項目(川教[2005]253號,2005.9-2009.12),項目負責人,2009年12月完成。
8.群的結構與若干疑難問題研究,國家自然基金(批准號:10771180,2008.1-2010.12),第1主研人,2010年12月完成。
9.子群性質與群結構以及相關公開問題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學天元青年基金(批准號:10926129,2010.12-2010.12),第1主研人,2010年12月完成。
10.數學類專業數學基礎教程,「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高函[2006]9號,2006.8-2010.12),主編,2010年12月完成。
11. 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第2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高函3號[2008],2008.1-2010.12), 主編,2010年12月完成
【學術著作】
1.無限群論基礎,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第1主編。
2.數學實驗,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主編。
3.線性代數及其應用,山東科技出版社,2002年,排名第二,副主編。
4.大學數學基礎教程--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主編。
5.高等代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主編。
6. 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主編。
【發表論文】
1.Groups whose proper quotients have finite derived subgroups J. Algebra (2) 118 ( 1988),國際專業期刊(SCI收錄),第2作者。
2.其真商群為滿足極小條件的FO-群的群,數學學報,(3)33(1990),一級期刊,獨立作者。
3.Groups whose proper quotients are finite-by-nilpotent , Arch. Math. 57(1991),國際專業期刊(SCI收錄),獨立作者。
4. 真商群的下中心的第c+1項(c>1)是有限的群,科學通報,(4)35(1990),一級期刊,獨立作者。
5.FC-群的一個結構定理,數學學報,(3)34(1991),一級期刊,獨立作者。
6.內-FI群和外-FI群,數學學報,(4)10(1997),一級期刊,獨立作者。
7.The locally solvable radical of torsion groups, Comm. Algebra (8)28(2000),國際專業期刊(SCI收錄),第1作者。
8. 一類無限群中局部冪零性的判定準則,數學年刊, (2)25A(2004),獨立作者。
9. 外-FO群,數學年刊,(2)27(2006),一級期刊,獨立作者。
10.The intersection of maximal subgroups with finite index, SEA Bull. Math.30(2006),跨國數學會期刊,獨立作者。
11. 無限正則p--群。數學年刊,一級期刊,(6)28A(2007), 第2作者。
12. Minimal Non-FO-groups. Comm. Algebra (6)38(2010), 國際專業期刊(SCI源期刊), 獨立作者。
【獲獎情況】
1.1993年10月起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1995年9月獲四川省優秀教師稱號
3.2002年9月獲四川省師德標兵稱號
4.2006年5月被批准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5.2007年9月獲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教學名師獎。
6. 2009年9月獲四川省教學名師獎
7.開展工科數學系列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數學課程建設,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999年,排名第一。
8.在大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創新意識與應用能力的研究與實踐,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排名第四。
9.開展數學實驗課程模式研討與試點促進工科數學課程建設,四川省教學成果三等獎,2001年,排名第一。
10.工科《線性代數》課程改革,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排名第一。
11.一般高等院校《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內容與體系結構改革,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排名第一。
12. 高等代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四川省教學成果三等獎,2009年,排名第一。
13. 多層次大學生數學創新意識與建模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排名第二。

2.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直屬的全國理工科高等軍事院校,是全軍重點建設的五所綜合大學之一,是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正軍級編制。學校位於中國的河南鄭州,創建於1999年4月,由原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解放軍測繪學院、解放軍電子技術學院合並組建而成。截止2014年,學校共有四個校區(信息工程學院、測繪學院、電子技術學院、理學院),佔地面積近4500畝,總建築面積110餘萬平米。學校中心校區佔地面積2500餘畝,是總部命名的「園林式營院」、「文明衛生軍營」。建校以來,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培養了2萬余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海軍上將、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兩院院士高俊、王家耀、鄔江興、楊元喜、許其鳳、魏子卿、王任享、陳左寧,以及「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副總指揮沈榮駿院士、「神舟五號」飛船地面測控系統總師於志堅、國家863計劃相關領域主題專家組組長郭雲飛等,是畢業學員中的傑出代表。
學校中心校區佔地面積2500餘畝,座落於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交通便利,區域優勢明顯;校園環境優美,是總部命名的「園林式營院」、「文明衛生軍營」。學校教學科研設施齊備,建有GPS實驗場、衛星地面站、天文台、計算中心、游泳館、射擊場、體育館、田徑運動場、多媒體教室、學術報告廳等配套設施,擁有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集群系統、數字印前系統等先進儀器設備,校園網路終端實現全覆蓋,館藏圖書100餘萬冊、數字資源總量達300TB。建設和裝備了大型衛星接收設備、「神威」百億次巨型計算機、可容納千餘名學員上機的計算中心、 GPS訓練場和戰術訓練場等教學科研設施和場地,建成了高速光纖校園網和遠程教學系統,網路終端覆蓋到教學樓、實驗樓和學員宿舍。

3. 「北斗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專家介紹

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組委會專家介紹
孫家棟,男,1929年生,遼寧省瓦房店市人,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天研究院院長。1958年畢業於蘇聯茹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國鍵橘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總體設計部研究室主任、七機部五院院長、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職。現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國家航天局特別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在中國的航天史上,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劉經南,男,1943年7月生於重慶,漢族,湖南長沙人,研究生學歷,1967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漢大學校長。主要研究衛星定位理論與應用、數據處理及相關軟體開發。
劉經南院士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及應用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軟體開發和重大工程應用方面成就顯著,特別是在GPS技術應用和工程領域有卓有建樹。九十年代以來,美國、前蘇聯等國家的全球定位技術發展以後,他全心致力於全球定位技術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應用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深入鑽研GPS技術與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具有獨特見解的一系列理論方法,廣泛應用於實際工作中
隋起勝,男,1956年出生,1981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現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總指揮。在「神舟」四號發射時,擔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號七號連任著陸場系統總指揮。
沈榮駿,高級工程師。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歷任國防科委基地助理員、組織計劃處副處長,國防科委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國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長、幹部學校校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晉升為中將。參加了導彈、衛星發射試驗的技術計劃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與測控技術專家。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畢業於軍委測繪學院。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顧問,國防科技大學和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
1967年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七機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從事技術研究。從此,他在中國航天事業工作近20年,其間於1984年任所書記、第一副所長。1991年,調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會長。1992年被評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並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李祖洪主管中國幾個型號衛星的研製、生產、發射、在軌運行,並擔任國家重要、重點衛星型號發射總指導與調度。近年,由他主管發射的3個型號4顆衛星都發射成功並運行正常,其中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號、資源2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等;他還指揮並參與發射神舟稿答團二號無人飛船。
楊元喜,男,1956年生,江蘇泰縣人。大地測量專家。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77年入鄭州測繪學院,1987年獲該校大地測量碩士學位,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歷任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第四委員會秘書,中國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測繪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常務副主編等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德國洪堡獎學金獲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數據處理工程」和「全國天文大地網與空間網聯合平差工程」,使我國國家大地網控制網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出舉碰版學術專著2部,合著3部。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為第一作者),曾獲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李濟生是我國第一代航天測控科技工作者,主要從事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研究工作。196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此後,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總工程師。李濟生曾獲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編著有《人造衛星精密軌道確定》和《航天器軌道確定》等著作與教材。1992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年獲首屆中國航天基金獎,199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譚述森,男,1942年生於重慶開縣。1960年9月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雷達系學習,1965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北斗試驗系統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北斗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從事衛星導航系統及應用研究20餘年,主持完成了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地面應用系統和中國衛星導航增強系統的研製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多項。發表專著有《衛星導航定位工程》、《廣義RDSS全球定位報告系統》。
樊士偉,男,中國衛星導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員。1961年出生,1982年獲鄭州測繪學院學士學位,2001年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0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航天工程的總體論證和項目管理工作,參與多項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重大專項論證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屠善澄,自動控制技術專家。我國人造衛星工程開拓者之一。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導彈、衛星、載人飛船控制系統的研究、設計工作。為《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研製與發射試驗做了突出的貢獻。為促進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和國際間的友好往來做出了重要貢獻。長期擔任兼職教授,首批博士生導師,培養了許多自動控制科技人才。
梁思禮,梁啟超之第五子,導彈控制專家。廣東新會人。1945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學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顧問。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長、七機部總工程師、通用測試設備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等職。
戚發軔,男,1933年生,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遼寧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1976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製,曾任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飛船的總設計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九、十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
夏國洪,1939年10月生,江蘇金壇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6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後,任七機部二院26所技術員、工程師。1979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任訪問學者,後為美國加州大學自動控制專業博士研究生。1983年後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長。1993年任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副總經理、黨組成員。1999年後歷任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國自動化學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全國企業家協會執行理事,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副理事長,清華、北航、華中、東南等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
範本堯,男,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原籍上海市人,衛星總體技術專家。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任通信衛星總設計師、中國宇航學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導航衛星領域首席專家、導航衛星總設計師。
負責研製成功衛星再入防熱結構,突破了衛星返回時的復雜防熱技術。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通信衛星,在衛星總體技術、結構優化設計和抗空間電磁干擾等方面作出了成績。主持研製了我國新一代通信衛星,制定了全新的衛星方案,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達到了國外同類衛星先進水平。主持研製成功我國新一代導航定位衛星,制定了利用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區域導航定位的衛星方案,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和自主創新。並首次實現了「雙星共位」運行。三十多年來主持研製了十多顆應用衛星,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為我國衛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6項。
陳俊勇,浙江寧波人,1933年5月生於上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5年考入天津大學土木系,後調歸武漢測繪學院,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1964年被錄取為該校的研究生;1981年完成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衛星大地測量專業的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測繪界的第一位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主任。
陳俊勇同志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就和貢獻。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我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詳盡研究,為後來形成的我國「1980西安坐標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擔任1975年我國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國首次民用地心坐標轉換參數並在全國採用;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於1980年通過並採用至今,這是中國人首次為全球測量基準提供數學基礎。他在建立、完善我國測繪基準、大地測量科技發展、完成國家重大測繪任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工作。
張履謙,雷達及航天電子技術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達抗干擾為抗美援朝作出了貢獻,並為中國電子對抗事業作了開創性工作。1957年從事航天技術工作,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代地空導彈制導雷達裝備了部隊,並領導完成了其改進型號的方案設計,是60年代國防科研系統科技幹部標兵。任總設計師研製了微波統一測控系統和超遠程雷達,成功地用於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測控。他參與中國多種衛星和航天型號的技術方案制訂和關鍵技術攻關以及航天電子領域的工作,為中國雷達技術進步與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85年獲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7 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
張錫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雷達對抗專家。195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系。現任信息產業部第29所高級工程師、所長顧問。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雷達有源干擾領域的帶頭人,先後兩次參加了對我國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並進行了實驗驗證。曾獲得1985年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1990年一等獎、1997年二等獎,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兩項。發表論文50多篇,專著兩部。整理內部資料約400萬字,培養博士、碩士生數名及一批科研技術骨幹隊伍。曾獲成都市、四川省、全國電子行業勞模和成都市優秀黨員稱號。
閔桂榮,工程熱物理學及空間技術專家。福建莆田人。1956年畢業於南京工院。1963年獲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2年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4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60年代起,長期從事空間技術工作。開創了空間熱物理分支學科,解決了中國各類人造衛星的熱控制等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創造性地完成各次飛行任務。80年代,領導和主持了中國攝影定位衛星總體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以及返回式衛星微重力搭載試驗的總體工作,完成空間飛行任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90年代,主持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創新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工程熱物理與空間技術專家,中國航天器熱控制技術學科創建人之一。
許厚澤,1934年5月4日出生於安徽歙縣,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62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許厚澤原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近代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研究。模型逼近方面,發展帶約束條件的高逼近級高異常與垂線偏差統一逼近理論和截斷誤差估算;運算元逼近方面,提出虛擬單層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國開拓固體地球潮汐形變研究,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重力潮汐基準,發展顧及側向不均勻性、橢圓、滯彈性、自轉地球的潮汐理論,為在國際和中國建立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的交叉新領域——動力大地測量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許其鳳,1936年1月出生,是我國著名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8年從解放軍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畢業留校執教至今。先後擔任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天文學會衛星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
庄釗文,男,1958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國防科大77級學員,本科畢業後繼續在國防科大讀碩士研究生,1984年8月畢業後在國防科大電子技術系任教,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目標識別、衛星導航定位等領域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主持「973」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0餘項科研任務,多項成果已直接應用於武器裝備系統中,為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軍及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二等獎5項,全軍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獎和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05年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命令給庄釗文少將記一等功。已培養博士33人、碩士61人,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4人獲湖南省優秀博士論文。
葉叔華,女,著名天文學家。原籍廣東順德,生於廣東廣州。194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1981-1993年任台長。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第五屆副主席(現是榮譽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主席、第七屆榮譽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主席。第三屆中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委員。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十屆中國人大常委會常委。
主要從事綜合世界時的精確測定和地球自轉等方面的觀測研究。50-70年代建立並發展了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在各天文單位的合作下該系統精度從1963年起一直保持國際先進水平。1978年以來組織中國各天文台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並推進有關新技術在中國的建立,負責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網的建設。90年代開拓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負責「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重大攀登項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發起和創建「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項目,1996年擔任首屆主席,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1988-1994年當選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
艾國祥,1938年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天體物理專業。中共黨員。歷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台長,北京天文台太陽物理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柔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任1997-2000年度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委員會主席。
獨立發明並主持研製的太陽磁場望遠鏡,獲198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太陽磁場與速度場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評為1994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發明以雙折射濾光器為基礎的兩維同時光譜儀,將太陽磁場測量方法連續推進了三代。主持研製的太陽多通道望遠鏡,獲得1995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獎。
王禮恆,1938年生, 導彈動力技術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江蘇省鎮江市人。196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任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副部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副主任。
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縣人。西安測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測繪學會大地專業委員會委員。1960年畢業於鄭州測繪學院,1981任副研究員,1984-1986年在美國俄州大學進修衛星大地測量,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的重大課題攻關,是我國衛星大地測量學科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童志鵬,1924年8月12日出生,寧波慈溪(今屬江北)人,電子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50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電子工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是中國軍事電子高新技術開拓者、奠基者與帶頭人之一。

4. 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的師資力量

簡述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現有專職教師32人(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22人),兼職教師10餘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15人,有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平頂山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平頂山市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平頂山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等。還聘請客座教授、兼職教授4人。鄭州大學霍裕平院士、北京大學趙凱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漆安慎教授、河南師范大學魯公儒教授、蘭州大學孔祥忠和王學智教授等國內著名專家曾應邀先後來院講學。職教師(均以姓氏筆劃為序)
高級職稱教師
王泳 葉予光 田明麗 孫獻亭 李松楠 張柳芳
周豐群 袁書卿 黃宏春 靳鐵良 薛喜昌
中級職稱教師
王化冰 王偉鋒 卞和營 王彥輝 代克傑宋月麗 宋曉燕 張芳 張曉朋 趙志敏 溫耐 翟子楠
初級職稱教師
萬明理 呂利輝 何金娜 杜豪傑 張樂 黃東華 程芬
部分兼職教師
於濤 劉德星 李豐偉 李延紹 李新張躍宇 鄭新靈 駱成選 翟衛青 高磊
葉予光
葉予光,女,漢族,1962年2月生,浙江人,副教授。現工作於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畢業於重慶大學。多年來主要擔任電力電子、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數字電子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
多次獲得校級優質課及優秀教師獎。曾經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參與科研項目4項
(其中1項獲得平頂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另有2項省級項目正在進行中;主編或參編教材3部。
主要從事控制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田明麗
田明麗,女,1968年4月出生,河南新野人,副教授,教育碩士。1991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物
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西南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多年從事物理實驗學及光學的教學
與研究工作。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參與並完成省、部級課題2項、地廳級課
題3項;參編教材一部;獲省、市級科研獎6項。榮獲平頂山市第五屆青年科技獎,同時被授予「平頂山
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稱號。主講的《普通物理實驗》課評為省級優秀課程,主講的《普通物理學》
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孫獻亭
孫獻亭,男,河南葉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1986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國民主
同盟。主要從事物理實驗教學、物理實驗室的管理和實驗技術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國科
技大學做國內訪問學者。發表學術論文15篇,其中《
》被SCI、EI等多種學術期刊收錄,《溶膠—凝膠法
制備Al2O3氣凝膠》被CA收錄。出版的學術專著有《家用電器原理與實踐》,任主編,《物理實驗學》,
任副主編,該書獲河南省教育廳優秀著作三等獎。參加完成的科研項目「師專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
研究」獲河南省世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改革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平頂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理論力學習題課教學改革的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所授課程「基礎物理實驗」被省教育廳評
為優秀課程。主持參與了物理系多個實驗室的籌建和改造工作,物理實驗室被省專家組評為合格實驗
室。被授予平頂山市青年科技專家光榮稱號,評為平頂山學院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曾多次被評為校優
質課教師、優秀實習教師及校先進工作者;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
積極參政議政,多次被盟市委評為優秀盟員。
李松楠
李松楠,女,1968年出生,河南寶豐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1988年7月畢業於平頂山學院環境與地理科學系;1997年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經濟與管理專業;1988年7月-1989年8月平頂山學院環境與地理科學系工作,任秘書兼輔導員;1989年9月至今在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工作,任教學及行政秘書,現任副書記。參加工作以來,發表專業論文21篇,主持完成省轄市(廳)級項目兩項,參與完成項目八項;獲省轄市(廳)級科研成果一等獎五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一項;獲省、市級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三項,獲市級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一項。歷年來,先後獲得了一些榮譽。2000年度,被評為「先進女教工」;2001-2002學年度,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2年度,被評為「五好家庭」;2003年度,被評為「文明教職工」。
張柳芳
張柳芳,女,漢族,1974年9月生,河南鄧州人,工學碩士,副教授。1995年畢業於鄭州工學
院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2006年3月取得河南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多年來主要擔任工廠供電、
電路、自動控制原理、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機拖動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的科研項目「低壓
IT電網直流檢測式選擇性漏電保護研究」通過了河南省科技廳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參與省級和
市級項目各一項,均獲得平頂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後在國內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10篇,其中3篇
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從事電氣安全和智能電氣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周豐群
周豐群,1963年4月生,河南南陽人,博士,教授。1986年6月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物理專業,
獲理學學士學位;2006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期間曾在
北京師范大學訪學和在西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班學習。1991年任講師,1996年晉升副教授,2004年晉升
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普通物理、理論物理的教學工作,以及核物理與核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工作。
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核數據中心資助項目、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河南
省教改項目、平頂山市科技攻關項目等10餘項,其中獲地廳級以上科研獎、優秀教學成果獎8項;在
國內外期刊雜志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13篇);主編或參編教材5部。多次獲校教學優
秀獎並被學校選拔為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被平頂山市評為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科技工
作先進個人,並被平頂山市選拔為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
袁書卿
袁書卿,男,漢族,1964年6月生,河南宜陽人,高級實驗師。1985年7月畢業於河南大學物理專業,
後一直在平頂山學院物理系工作。曾於1991—1992年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電子線路助教班學習一年。
1999—2000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做國內訪問學者一年,學習大學物理模擬實驗。2003年晉升高級
實驗師,主要從事物理教法實驗、大學物理實驗的教學與輔導工作。曾發表兩篇核心期刊論文《基於改
進遺傳量子演算法的FIR數字濾波器設計》、《一種改進的遺傳量子演算法及其應用》,並獲得河南省第九
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個。
黃宏春
黃宏春,男,漢族,1964年5月生,河南信陽人,副教授,現任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普
通物理教研室主任。1986年6月畢業於河南大學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1年任講師,1998年晉升
為副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力學、熱學、電磁學、普通物理學、物理教學法等多門課程的教學與研究
工作,主講的《普通物理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了省、市級科研項目10餘項;
在國內外期刊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主參編教材2部;參與的項目獲省、市級科研、教學成果獎
多項。多次獲學校優質課和優秀教師等稱號。
靳鐵良
靳鐵良,男,漢族,1962年9月出生,河南新密市人。1984年鄭州大學物理學系學士學位。1990-1
91學年北京師范大學助教進修班學習,1993-1994學年北京師范大學國內訪問學者深造,1998-2001學
年西南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學習。1996年晉升副教授職稱,2008年晉升教授職稱。2005年任
平頂山學院學報編輯部副主任,2006年任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
從事專業教學歷程:從教20餘年來,主要擔任的課程有:物理專業的《電磁學》、《熱學》、《物理
實驗學》和數學系、化學系、計算機系各專業的《普通物理學》以及電氣專業的《工廠供電》、《電
機與拖動》、電信專業(電信局)的《電路分析》、師范教育專業的《物質科學》、《自然科學基
礎》、《電子線路》、《科學技術史》等十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優良,在歷年的教育、教學
測評中,先後獲得優秀教師、優質課教師、教學成果優秀獎以及文明教師等榮譽十多次。
從事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研究成果有: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有20餘篇,其中專業核心期刊5篇;
出版本專業專著一部,副主編本專業教材一部;主持省級科研課題兩項、市級項目三項,參與省市級
科研課題多項。先後榮獲省市校級優秀論文、優秀科研獎勵多項。
另外,他還兩度從事學報編輯和學報編輯部的領導工作。社會兼職有:民進平頂山市新華區主
委、政協委員、政府特邀督學等。
薛喜昌
薛喜昌,男,漢族,1963年9月生,河南林縣人,高級實驗師,碩士研究生.1986年7月畢業於河南
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專業,獲理學學士.1991年被評為講師,1997年被評為高級實驗師.1989年6月至19
91年8月在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物理教學論助教進修班函授學習;1995年8月—1996年7月在四川大學光
電科學技術系作訪問學者,從事光信息處理方面的研究.多年從事物理實驗教學、光學和電磁學的教學
與研究.曾被評為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曾參加編寫有《普通物理實驗》、《電磁學試題
庫》和《物理實驗學》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參與了多項科研和教研項目;發表了十餘篇科研論文,其
中在1997年8月在《光電工程》發表的《柱面透射光柵的衍射特性》被《EI》摘錄收藏.主要從事物理
實驗、光學方面的研究。
王泳
王泳,男,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共黨員,現任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4年7月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機電專業,獲工學學士,2004年赴河南科技大學攻讀碩士課程。主要承
擔了電氣、通信專業的《電機與拖動》、《PLC原理及應用》、《單片機》、《電子測量技術》、《微
機原理》等多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實驗工作。多次榮獲校優質課教師。在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其
中核心期刊2篇。主持完成省級項目「硅橡膠瓶體測量儀的研製」,獲2006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和2006年度平頂山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持完成市級項目2項,均獲平頂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年榮獲平頂山市第五屆青年科技獎,同時被授予「平頂山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稱號。主要從事控
制工程、機電一體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化冰
王化冰,男,河南禹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1997年畢業於陝西工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工學
學士。先後主講過電力電子技術、工廠電氣控制、數字電子、過程式控制制、自動檢測技術等9門專業理論
課程和4門實驗課程。多次被評為優質課教師。在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
完成地廳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多次獲得市科技進步獎和優秀自然論文獎。主要研究方向:控制工程及
儀表、電力電子技術及應用。
王偉鋒
王偉鋒,男,漢族,1975年10月生,河南寶豐人,工學碩士,講師。現工作於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
工程學院,任電氣信息工程學院辦公室主任、物理學系黨支部書記職務。2000年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
物理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2006年6月取得華中科技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多年來主要擔任電磁學、
電動力學、課件製作、教育技術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講的《普通物理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2002年獲得校級優質課教學獎、2006年獲得省級教學獎三等獎。曾經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
篇,參與科研項目4項(其中1項獲得平頂山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從事光學工程,多媒體技術方面
的研究工作。
王彥輝
王彥輝,男,河南平頂山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1997年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應用電子技術專
業。早期對電子技術感興趣,條件所限沒有很多的內容可涉及,主要是維修家電、一些小製作;後來
具備了一定條件後轉向電路設計,包括嵌入式系統的硬體和軟體設計,現有多個設計被一些單位或公
司使用。通過多年設計工作積累了部分經驗,願通過教學與同學們分享。
李勇
李勇,男,1978年1月生,河南新野人,理學碩士,講師。2003年7月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獲理
學學士學位,2006年7月畢業於雲南師范大學天體物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主要擔任熱力學與統計
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學工作,主講的《普通物理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曾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
論文1篇,申請並參加一項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要從事微波燒結半導體陶瓷材料的計算等研究
作。
李闊湖
李闊湖,男,1977年11月生,河南省寶豐人,理學碩士,講師,現任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2000年7月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2006年7月畢業於河南師范大
學原子分子物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主要擔任原子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學工作,主講的《普通物理
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曾經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加一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
(973計劃)子課題,主要從事高能激光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
宋月麗
宋月麗,女,漢族,1978年8月出生,河南葉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2001年畢業於河南師范大
學物理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多年來,主要從事近代物理、光學、普通物理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及研
究工作。主講的《普通物理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在全省教育系統2006年度教學技能大賽中均獲得
三等獎。先後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與地廳級以上科研項目2項。
宋曉燕
宋曉燕,女,漢族,1976年7月生,河南襄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現工作於平頂山學院電氣信
息工程學院。1997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多年來主要擔任電路、電
機拖動、微機原理等多門理論課程及相關實驗課程的教學工作。2000年、2001年獲得校級優質課教學
獎。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篇,參與科研項目5項(其中1項通過省科技廳鑒定,1項獲得平頂山
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得市社科聯科研成果一等獎),參與編寫《電機與拖動》教材一部。主要從
事控制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張芳
張芳,女,1978年7月生,河南遂平人,理學碩士,講師。2003年7月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物理與
信息工程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6年7月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凝聚態物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要擔任量子力學、普通物理等教學工作,主講的《普通物理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曾經在國內外
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加一項河南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要從事低維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6年7月到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工作。
張曉朋
張曉朋,男,1978年生,河南襄城人,2000畢業於東北大學自動化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2003
畢業於鄭州大學物理電子學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曾經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篇,主
要從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工作。研究方向:微控制器及其應用。
趙志敏
趙志敏,男,漢族,河南省鎮平人,講師,碩士研究生。1999年6月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應用電子
技術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多年來主要擔任模擬電子技術、電子線路、數字電子技術等課程的教學
及實驗工作。兩次獲得校優質課教師和校優秀教師。作為主要完成人,完成河南省科技廳和平頂山科
技局項目各一項,獲得平頂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在公開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篇。主要從事電
路設計和單片機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溫耐
溫耐,女,漢族,1977年12月出生,河南寶豐人,講師,碩士研究生。1999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
應用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多年來主要擔任電磁學、熱學、普通物理、C語言等多門課程的教學
工作,主講的《普通物理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01年獲得校級優質課教學獎,2006年獲得省級
教學獎三等獎。曾經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篇,參與科研項目2項,主要從事光學工程方面的
研究工作。
翟子楠
翟子楠,男,漢族,1975年2月生,河南舞鋼人,講師,碩士研究生。1997年畢業於鄭州大學自動
控制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多年來主要從事單片機原理、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及相關實驗的教
學工作,以及電子技術及自動化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獲校級優秀教學獎;先後在國內公開刊物發
表學術論文8篇,主持或參與完成地廳級以上科研項目4項。
萬明理
萬明理,男,漢族,1982年3月生,河南南陽人,2005年6月畢業於河南科技大學應用物理專業,
獲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來到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主要從事物理學實驗教學工作。
呂利輝
呂利輝,男,漢族,1982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學學士,2005年畢業於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通信
工程專業。主要承擔本學院電子和通信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工作,同時擔任04級通信工程專
業班主任。
何金娜
何金娜,女,漢族,1982年10月生,河南周口人,2005年6月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物理學專業,
獲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來到平頂山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主要從事普通物理學實驗以及理論力學
的教學工作。
杜豪傑
杜豪傑,男,漢族,1981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學學士。2005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電子信息工
程專業。主要承擔本學院電子和通信專業課程的教學,同時擔任我院學生輔導員。
張樂
張樂,男,漢族,1982年生,陝西西安人,工學學士,2006年畢業於西安郵電學院通信工程專業,
曾在加拿大北方電信西安技術中心學習。主要承擔本學院通信網路理論和移動通信專業課程的教學。
黃東華
黃東華,女,漢族,1982年9月出生,河南魯山人,工學學士。2006年7月畢業於西南大學電子信
息工程專業,曾在中國普天重慶分公司技術部學習。主要承擔本學院電子技術基礎和移動通信專
業課程的實驗工作。
程芬
程芬,女,漢族,1981年4月生,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現任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團總
支副書記一職。2003年畢業於武漢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獲教育學學士學位,多年來主要擔任公共
體育、健美操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曾經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與科研項目1項。主要
從事體育教學、運動訓練方面的研究工作。

熱點內容
四川大學研究生岩土工程錄取比 發布:2024-06-28 13:03:40 瀏覽:654
頂替上大學山東省 發布:2024-06-28 13:01:03 瀏覽:21
四川大學牙科本科幾年 發布:2024-06-28 12:56:52 瀏覽:810
燕山大學研究生部 發布:2024-06-28 12:55:43 瀏覽:517
南京大學揣教授 發布:2024-06-28 12:24:32 瀏覽:690
應用心理學專業自考本科科目 發布:2024-06-28 12:22:02 瀏覽:114
懷柔大學城規劃圖 發布:2024-06-28 12:06:18 瀏覽:569
曼谷大學專業 發布:2024-06-28 11:57:01 瀏覽:540
同濟大學的理論物理考研 發布:2024-06-28 11:57:01 瀏覽:599
導師互換研究生 發布:2024-06-28 11:46:30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