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長沙理工大學副教授條件

長沙理工大學副教授條件

發布時間: 2024-06-26 05:45:48

『壹』 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的師資隊伍

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河海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工89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雙聘外籍教授3人,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講師33人;博士(後)14人,在讀博士14人,碩士41人,在讀碩士14人;全國優秀教師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交通部吳福振華優秀教師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4名,湖南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名,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1名,湖南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8名。

『貳』 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築學院的師資簡介

學院現有本科學生2400餘人,研究生230餘名,其中博士生27名。有教職工2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80餘人,博導6人、碩導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5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5人。擁有一支理論功底深厚、學術作風嚴謹、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叄』 長沙理工大學的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是怎麼回事有什麼要求嗎

以《注重質量,彰顯特色,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長沙理工大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探索與實踐》為題,從「依託行業優勢,找准辦學定位」、「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質量工程為抓手,加強教學內涵建設」、「強化實踐教學,鑄就辦學特色」、「規范教學管理,保障教學投入」等幾個方面長篇報道我校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與經驗。
附:依託行業優勢 找准辦學定位
每所高校肩負的人才培養任務、定位與辦學思路,都會根據自身所處的地域、層次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確定。在合並之初,學校黨委、行政就利用合並之機,從不同層面展開思想大討論,統一認識,尋求兩校合並的效益最大化。為此,在立足學校長期形成的交通、電力、水利行業背景的前提下,充分整合兩校的優質資源,將學校的發展定位為:立足湖南,面向全國;確立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大力開展科學研究;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以交通、電力、水利等行業領域的學科專業為主幹,構建特色鮮明的專業結構體系和優勢學科群,著力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把學校建成以工為主,工、理、管、經、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實現從教學型到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達到國內地方性大學的先進水平。2007年接受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評估結論。
主動適應社會需求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本科人才培養總體要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構建了按大類培養、方向靈活的「基礎平台+專業(方向)模塊」的人才培養體系。
1.以學生為本,注重人才培養多樣化
學校從實際出發,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大眾教育與英才教育並舉,以大眾化教育為主體,注重人才培養的多樣化。一是培養目標的多樣化。學校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即便是在同一專業中,對不同個體也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既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也為相關行業領域培養具有領軍素養的高素質綜合人才,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揚個性和發展潛力,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為此,學校開設「輔修專業」與「雙學士學位」,利用周末與假期時間,成建制地為學生開班授課,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二是專業教育的多樣化。打破原有專業教育體系的剛性結構,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造條件,讓有潛質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有自主選擇專業的機會;三是培養方式的多樣化。開展研究性教學和探究式學習,倡導「以問題為中心」、「互動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實施公共課程分級教學,以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最便利、最優越的學習條件;堅持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競爭能力。

2.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一是科學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實行通識基礎上的專業(專業方向)教育,構築「無柄梳型」的課程體系,即按專業大類構築基礎課程,在此基礎上設立多個專業或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使學生既有寬厚的基礎,又在某一領域(專業或專業方向)具有較為精深系統的知識(學生個體具有倒「T」字型的知識能力結構)。對於有專業認證或評估要求的專業,要求按照專業認證或評估的要求開設相關課程。

二是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主動征詢企業、研究院所等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邀請他們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審核與人才培養過程,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與建議,並及時融入進人才培養方案當中。。

3.尋求突破,積極開展「卓越人才培養」改革試點

為主動適應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學校結合在應用學科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和特色,積極開展應用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工作。「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工作以試驗班的形式組織,從2010級開始實施,首先在學校的優勢學科專業中實行試點,聯合有合作基礎的企業共同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卓越人才工作。

4.拓寬人才培養視野,留學生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學校積極探索留學生招生與培養模式,與企業合作成建制培養本科學歷留學生。「十一五」期間共接受來自安哥拉、巴基斯坦、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留學生150餘名,舉辦留學生教育的專業已達5個,留學生教育實現從零到有的跨越式發展。同時,學校與美國、英國、俄羅斯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25所大學建立起了互派留學生的合作關系,在「十一五」期間,共派出139名在校大學生出國學習或社會實踐,共接受101名國外或境外大學生來校短期學習或實踐。近年來,該校畢業生進入外資企業、境外企業就業的比例穩步上升,部分畢業生在參加工作後短時間內就被用人單位派往國外(境外)任職。

以質量工程為抓手

加強教學內涵建設

2007年,教育部聯合財政部,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學校以此為契機,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根據轉型發展需求,進一步明確了「以課程建設為重點,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切實加強質量工程內涵建設」的要求,為學校教學建設和改革創造良好條件。

1.優化專業結構,強化特色建設,提升專業辦學水平

學校在認真分析專業建設整體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穩定專業規模,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內涵建設,彰顯專業特色,縮短專業差距,提升整體水平;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注重素質教育,扎實推進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改革,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按照這個思路,進一步加大了專業建設的力度。

一是適應社會需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學校長期服務於交通、電力、水利等國家基礎產業,在學科專業結構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這些優勢學科在學科專業結構中起著主幹和主導作用。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學校及時進行了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在「十一五」建設與發展規劃中,始終堅持以文理科為基礎,工科為主體,交通、電力、水利等特色學科專業為主幹,信息、生物、材料、環境等學科專業為新的增長點的專業建設方針,進一步完善了工、理、管、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格局。

二是依託學科優勢,建設品牌專業。在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布局的同時,學校積極實施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戰略。學校重點建設的土木工程、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會計學、汽車服務工程等優勢專業都分別有相應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級重點學科、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博士點學科的支撐。目前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特色專業21個,校級特色專業18個,校級重點建設專業5個。品牌專業的建設,不僅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對優勢與社會影響的本科專業,而且對提高學校的專業建設水平、提高本科教學質量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帶頭作用。

三是加強新專業建設,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堅持以專業和學科為依託,將原有的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成果轉化為新專業的辦學資源。2003年並校以來,該校僅新增4個新專業,將主要精力放在新專業的建設上,加大了新專業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對少數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進行了調整、合並或撤消。

四是以專業認證與評估為手段,推進工程教育改革。近年來,長沙理工大學畢業學生參與跨國工程業務的機會越來越多,學校制定工程教育專業評估與專業認證計劃,加強與專業指導委員會及行業工程師協(學)會的交流,按照工程教育評估認證組織認同的課程和要求,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穩步推進工程教育改革。2009年,該校交通運輸和土木工程2個本科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工程專業認證與評估。

2.樹立精品意識,強化內涵建設,著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根據課程內涵建設是核心、師資隊伍建設是重點、更新觀念是關鍵的建設理念,學校提出了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優化課程結構,深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以課程或課程群為單位,打造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更新教育觀念,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推進研究性教學。

一是優化課程結構,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加強課程內涵建設。優化課程結構,構建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於學科交叉與融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課程體系。基礎課程按照有利於學生形成寬厚的知識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利於提高綜合素質的要求設置;專業課程按專業或專業方向以模塊化的形式構建課程群,整合教學內容,並根據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敢於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

二是以課程或課程群為單位,打造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實施者,擁有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是形成高質量課程的外部核心要素。長沙理工大學長期注重發揮教授、副教授在教學改革中的主力軍作用,把為本科生上課作為教授、副教授考核的基本要求。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青年教師助教制度,不斷提升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加大了青年教師培養與培訓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參加國內外進修和學術會議、與其它高校教師交流經驗等,提高青年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根據教學改革和教學任務需要,建設由教學水平高、學術造詣深的教授領銜,由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及教輔人員組成的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開發教學資源,推進教學工作和老中青相結合。

三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推進研究性教學。學校主動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條件下對創新人才的教育要求,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入手,樹立多樣化、多層面適應學習化社會需求的教育新理念,改革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式方法,以及學習策略和學習方式。首先,建立校級教學資源庫。按學科專業分類建立以精品課程為主體的優質課程資源庫,以典型案例為主的教學案例庫,以知識點為單元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庫,為教師教學活動提供範例,為教師編寫教案提供資源和素材。在教學活動中廣泛採用信息技術,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享共建,逐步實現教學及管理的網路化和數字化;其次,開展以課堂教學設計為主要內容的青年教師教學業務培訓。近年來,學校對青年教師開展了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和課堂教學設計等系列培訓,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第三,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積極開展研究型教學。把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利用計算機網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拓展課堂教學,開展師生互動的研究性教學。各級精品課程率先開展研究性教學試點,成為研究性教學模式改革的示範樣板。

目前,長沙理工大學已基本建成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學校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19門,校級精品課程94門。同時,還通過引進和自建等形式,建設了一批優質教學資源,為廣大師生的教與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是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校新建了電工電子、機械設計、數學建模、節能減排、設計藝術等5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平台,並加大了經費投入,有效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多數學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組織開展大學生學科競賽,學生參賽熱情高,競賽成績令人矚目。「十一五」期間,本科生共獲得國家級學科競賽和「挑戰杯」競賽獎34項,其中國家一等及以上獎6項;省級學科競賽和「挑戰杯」競賽獎400項,其中省級一等及以上獎62項;獲獎數量領先於全省同類高校。上述競賽成績的取得,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該校學生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十一五」期間,該校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9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教研教改51項;獲准立項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教學團隊2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規劃教材19部。並且,作為省屬高校,該校已成為國家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的試點單位,這為學生參與創新實驗項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

強化實踐教學

鑄就辦學特色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長沙理工大學按照「四高」標准,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模,切實保障實踐教學質量,系統構建了實踐教學和管理體系,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1.拓寬渠道,高起點打造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以「質量工程」建設為契機,遴選建設了一批基礎條件好,輻射面寬的實習教學基地,極大地改善了我校實踐教學的條件。一是加大投入,整合資源,高起點打造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通過自籌、中央與地方共建、交通部資助、董事單位捐助等多種渠道籌資1.7億元,高起點地打造了一批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二是以合作為紐帶、互利為宗旨,高水平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湖南路橋集團、湖南電力公司、湖南電信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189個大、中型企業簽訂了建立實習基地的長期協議,構建了一批高水平、多功能的實踐教學基地群;三是藉助網路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開發建設校內虛擬實習教學平台。目前已開發建立了道路橋梁勘測設計與施工、電力生產與輸送、航道開發與整治、城市污水處理等20多個具有明顯工程背景的校內虛擬實習教學平台,增強了學生對工程實際的感性認識和系統了解,促進了探究式學習和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四是設立專項基金,制訂激勵政策,推動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學校每年開展校級優秀實習基地評審,遴選了一批基礎條件好,輻射面寬的實習教學基地。該校省級優秀實習基地數達到20個,校級優秀實習基地達到21個。

2.更新理念,高標准構築實踐教學體系

基於現代工程教育理念,該校構建了「三層次、四模塊、三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驗、實習、設計(每個專業4-5門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按基礎訓練、提高訓練、綜合訓練等三個層次進行系統設計;將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實驗、實習、設計(論文)、課外實踐等四個模塊;採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三結合的方式組織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校堅持獨立設置實驗課程,優化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變了以往實驗教學依附於理論教學的狀況,整合並優化實驗教學內容,要求每個理工科專業至少開設3門獨立的綜合類實驗課程。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時間,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也可自帶實驗課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加實驗的積極性。加強設計類實踐教學,形成四年不斷線的工程設計教育體系。把分散在各門課程中的設計內容進行整合,補充了必要的設計類新課,使學生在工程實踐過程中受到了系統的工程教育訓練。

3.創新模式,高質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長沙理工大學通過多年的改革和實踐,探索出具有學校特色的「工程基礎訓練+工程創新訓練+大工程意識訓練」的工程教育模式。一是立足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加強工程基礎訓練。按照規范性、先進性、模擬性和綜合性的原則,設計建設了一批具有工程背景的先進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這些具有工程背景和高模擬性的實踐教學平台上開展實驗、實習和訓練,實踐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識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培養效果。二是依託學科專業實驗室,開展工程創新訓練。建立了校、省、國家三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遴選和資助機制,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向縱深方向發展,提高學生工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近三年,該校共設立261項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其中國家級50項,省級42項。三是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近三年該校共設立900項大學生「產學研」科技立項開發項目。為了更好推進產學研結合,2007年學校成立了促進產學研合作辦公室,統籌協調全校產學研結合工作,按照「以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依託,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求發展」的思路,開展產學研結合,進一步推進了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良性互動。

4.強化管理,高標准建立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在實踐教學管理過程中,長沙理工大學著重在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一是制定了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實踐教學管理文件,明確了實踐教學的質量標准。同時,制定了實驗、實習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大綱等教學基本文件,保證了實踐教學工作的規范有序。二是發揮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集中實踐環節的選題、學習場所選擇,自行制定實踐環節的學習計劃和實施方案,參與實踐環節的學習效果評價。三是發揮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切實可行的計劃、組織、協調、激勵和評價,加強對實踐教學的全程式控制制。四是建立了實踐教學經費保障機制,推行實習經費目標管理制,確保實踐教學順利有效開展。五是創新實踐教學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在工程實踐中大膽創新。堅持校、院兩級督導檢查制度,建立了穩定有效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運行機制和實踐教學工作目標管理制度,建立了靈活多樣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法,對在工程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採取激勵政策,有效地激勵了學生在工程實踐中大膽創新。

規范教學管理

保障教學投入

一是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教學地位得到落實。學校領導帶頭轉變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明確規定校、院兩級機構的黨、政一把手為校、院(部)兩級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制訂了黨政領導班子專門研究教學工作、聯系學院(部)和職能處室、深入課堂聽課、現場調研與辦公等相關制度。同時,學校領導帶頭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等,既確保了本科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又正確處理了教學與其他工作的關系。

二是加強制度建設,教學管理日臻規范。通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和對管理制度「廢、改、立」的梳理,學校教學管理制度更加科學、嚴謹、健全和規范。「十一五」期間,學校對全部教學管理文件進行了清理與整合,建立了從人才培養方案到教學運行,包括教務、考務、學籍管理、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等全過程的管理制度共81種,成為學校進行教學管理、規范教學行為的法規性文件。進一步理順了校院兩級教學和實驗室管理體制,明確各級管理許可權和責任,學校教學管理更加規范。開發研製了新的教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網上選課、成績登錄、查詢,教學數據網上傳送,成績與學籍管理電子化,實現了學生學年網上電子注冊,管理效率進一步提高。

三是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學校設立了「校級教學名師獎」、「課堂教學優秀獎」、「教學成果獎」、「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等一系列教學獎勵項目,評選「優秀教研室」、「優秀實驗室」,每年表彰在本科教學工作中做出優異成績的教師和集體。該校有2名教師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3位獲得省級教學名師榮譽,10名青年教師獲省級教學能手獎。

四是建成網路教學資源平台,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目前,該校已建成精品課程、網路課堂、實踐教學、教育技術培訓等網路教學資源平台,在網上提供教學課件170個、教學音視頻36287分鍾及教學圖片1500多張等多個欄目的點播和下載等服務,建成了8個實踐教學網站。建立了多種圖書資料庫和數字化資源庫等系統,提高了圖文資料服務水平和質量。同時,建立了集教學計劃管理、學生選課、考務管理、成績管理、畢業生資格審核、重修課程安排、網上評教等子系統為一體的教學管理綜合系統,進一步提高了教學管理水平和質量。

五是確保教學經費投入,教學條件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學校共投入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經費1.3億元左右,生均實踐教學經費達320元/年·生。目前,全校教學科研設備總值已經達到2.7億元,實驗室建築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新增計算機6038台;新增多媒體教室101間,使多媒體教室總間數達146間、座位數達到20000多個;新建成省級示範實驗中心(室)6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平台基地4個;實驗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課程教學實驗開出率達到98%,創新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占開出實驗項目的58%;新建校內外實習基地78個,其中省級優秀實習基地達到20個,名列省屬高校前茅,基本滿足各專業學生實習需要。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長期的建設,尤其是「十一五」的快速發展使長沙理工大學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國家對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視使學校有了新的發展契機。為此,學校審時度勢,及時提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質量工程」內涵建設,深化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以質量彰顯特色,育人才再鑄輝煌。

『肆』 闀挎矙鐞嗗伐澶у﹀氬皯鍒嗗綍鍙2023

2023騫撮暱娌欑悊宸ュぇ瀛﹀湪鍖椾含甯傛渶浣庡綍鍙栧垎鏁扮嚎543鍒嗐

2023騫撮暱娌欑悊宸ュぇ瀛﹀湪鍖椾含甯傛渶浣庡綍鍙栧垎鏁扮嚎543鍒嗭紝浣嶆21910銆傚︽牎鐜版湁閲戠泦宀銆佷簯濉樹袱涓鏍″尯錛岃22涓鏁欏﹂櫌錛屼互鍙1涓鐙絝嬪﹂櫌銆1涓緇х畫鏁欒偛瀛﹂櫌錛岀幇鏈夊湪鏍$敓45000浣欎漢錛堝惈鍩庡崡瀛﹂櫌7000浣欎漢錛夛紝鍏朵腑紜曞+銆佸崥澹鐮旂┒鐢8500浣欎漢銆

鑷寤烘牎浠ユ潵錛屼負浜ら氥佺數鍔涖佹按鍒┿佽交宸ョ瓑琛屼笟鍜屽尯鍩熺粡嫻庣ぞ浼氬彂灞曞煿鍏諱簡50浣欎竾楂樼駭涓撻棬浜烘墠錛屾瘯涓氱敓灝變笟璐ㄩ噺鍜屽氨涓氱巼澶氬勾榪炵畫淇濇寔鍏ㄧ渷楂樻牎鍓嶅垪銆傜粡榪60澶氬勾鐨勫緩璁懼拰鍙戝睍錛屽︽牎縐娣浜嗗崥瀛︺佸姏琛屻佸畧姝c佹嫇鏂扮殑鏍¤綺劇炲拰澶у︽枃鍖栥

3銆侀暱娌欑悊宸ュぇ瀛︽嫢鏈変竴鏀楂樼礌璐ㄧ殑鏁欏笀闃熶紞錛屽叾涓鏁欐巿銆佸壇鏁欐巿鍗犲叏鏍℃暀甯堟繪暟鐨60%浠ヤ笂銆傚︽牎娉ㄩ噸寮曡繘嫻峰栭珮灞傛′漢鎵嶏紝涓庡浗鍐呭栧氭墍鐭ュ悕楂樻牎鍜岀爺絀舵満鏋勫緩絝嬩簡騫挎硾鐨勫悎浣滃叧緋匯

4銆侀暱娌欑悊宸ュぇ瀛﹀畾鏈熶婦鍔炲悇綾誨︽湳璁插駭銆佺爺璁ㄤ細鍜屾妧鏈浜ゆ祦浼氾紝閭璇峰浗鍐呭栫煡鍚嶄笓瀹跺﹁呰繘琛屽︽湳鎶ュ憡錛屼負甯堢敓鎻愪緵浜嗗睍紺哄︽湳鎴愭灉銆佷氦嫻佸︽湳鎬濇兂鐨勫鉤鍙般

5銆侀暱娌欑悊宸ュぇ瀛︾Н鏋佸紑灞曞浗闄呭悎浣滀笌浜ゆ祦錛屼笌緹庡浗銆佽嫳鍥姐佹境澶у埄浜氥佸姞鎷垮ぇ絳夊氫釜鍥藉剁殑楂樻牎鍜岀戠爺鏈烘瀯寤虹珛浜嗗悎浣滃叧緋匯

熱點內容
哈爾濱師范大學江北校區專業 發布:2024-06-29 02:54:50 瀏覽:963
美國凱澤大學亞太校區 發布:2024-06-29 02:53:21 瀏覽:549
西南民族大學博士2017 發布:2024-06-29 02:23:25 瀏覽:583
女大學生愛上男老師 發布:2024-06-29 02:06:24 瀏覽:640
2017上海大學招生計劃 發布:2024-06-29 02:03:55 瀏覽:505
本科專業服從調劑會到專科專業嗎 發布:2024-06-29 02:02:42 瀏覽:754
曲阜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發布:2024-06-29 01:35:10 瀏覽:930
猶他大學eae本科申請 發布:2024-06-29 01:34:03 瀏覽:58
北華大學南校區怎麼樣 發布:2024-06-29 01:28:48 瀏覽:603
清華大學博士對外招生什麼意思 發布:2024-06-29 01:20:35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