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京大學揣教授

南京大學揣教授

發布時間: 2024-06-28 12:24:32

『壹』 「南大碎屍案」:南大學生無故被殺,屍體被切片煮熟後拋屍,後來怎樣

一提到「南大碎屍案」,想必很多人都曉得。「南大碎屍案」又叫「刁愛青案」,1996年1月,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的學生刁愛青在一次出走後新奇失蹤,再被發現時,屍體曾經被人切成兩千多片煮熟後拋屍。2021年4月「刁愛青案」再次登上熱搜,這起引發了人們長達25年關注之久的案件到底是怎樣回事?

後來關於「南大碎屍案」的猜想不斷也沒有斷過,但是一直也沒能抓到兇手。2016年,「南大碎屍案」過了20年追訴期,南京警方稱無論過去多久都會清查到底。

『貳』 鍗楀ぇ紕庡案妗堝跺睘璁茶堪25騫磋壈闅劇敓媧伙紝瀹跺睘鏈夊摢浜涢毦璦鐨勭灛闂達紵

瀹跺睘涔嬫墍浠ユ椂闅25騫存墠璧瘋瘔錛屽氨鏄鍥犱負瀛︽牎涓鐩撮兘娌℃湁緇欎粬浠涓涓鍚堢悊鐨勮存硶銆

鍗椾含澶у︾庡案浜嬩歡瀹跺睘姝e紡璧瘋瘔瀛︽牎錛屽紩璧蜂簡涓嶅皯緗戝弸鐑璁銆

璁稿氫漢瀵瑰彲鎬曠殑鍗椾含澶у︾庡案妗堣〃紺烘瀬澶х殑鎮茬棝銆傜綉鍙嬩滑閮借〃紺哄笇鏈涚姜鐘鑳藉湪鏈夌敓涔嬪勾琚緇充箣浠ユ硶錛屽洜涓哄嚩鎵嬬殑鎵嬫硶鐪熺殑寰堟畫蹇嶏紝榪欐牱鐨勪漢鑲瀹氫篃鏈夊緢澶х殑蹇冪悊闂棰樸傞仐鎲劇殑鏄錛25騫翠簡錛屽嚩鎵嬭繕鏄鍥犱負縐嶇嶅師鍥犳病鏈夋壘鍒般傝櫧鐒跺崡浜璀︽柟浠庢湭鏀懼純姝ゆ堬紝浣嗙敱浜庢椂闂撮暱錛岀己涔忔湁鏁堣瘉鎹錛岃︽柟涓嶇煡閬撳備綍涓嬫墜銆傞潰瀵硅繖縐嶉仴榪滅殑絳夊緟錛屽彈瀹寵呭跺睘鏈緇堥夋嫨浜嗚搗璇夊︽牎銆備粬浠瑙夊緱寰堝ぇ涓閮ㄥ垎鍘熷洜鏄瀛︽牎綆$悊鐨勭枏蹇藉艱嚧浜蹭漢鎯ㄦ伙紝浠ュ強瀛︽牎鏁瘋嶄簡浜嬬殑鎬佸害錛岃25騫村悗鐨勫跺涵璧瘋瘔瀛︽牎銆

鍚屾椂瑕佹敞鎰忕殑鏄錛屽挨鍏舵槸浣滀負涓涓濂崇敓錛屽湪鏃ュ父鐢熸椿涓瑕佸︿細淇濇姢鑷宸憋紝鍥犱負濂崇敓鐨勫姏姘旀瘮鐢風敓灝忓緢澶氾紝涓鏃﹀嚭鐜扮籂綰峰緢瀹規槗鍑洪棶棰樸備綔涓轟竴涓濂崇敓錛屽瑰緟緗戞亱涓瀹氳佽ょ湡絳涢夛紝鍥犱負澶у墮兘鐭ラ亾緗戜笂楠楀瓙寰堝氥傚傛灉璁╁埆浜虹殑鐢滆█銍滆嬈洪獥浜嗚嚜宸憋紝涔熶細瀵硅嚜宸辯殑鐢熸椿浜х敓闈炲父涓ラ噸鐨勫獎鍝嶃

『叄』 葉良輔: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地質學界的老人都知道葉良輔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地質學家,袁復禮是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葉良輔也是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為什麼呢,私以為葉良輔長期患肺病,又長期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他培養的地貌學研究生又大多任職於地理界。一位地質學者任職於地理界,往往非但不被地質界而且也不被地理界重視,而橫跨學科的人才卻是最難得的人才。

一、葉良輔的生平概要

葉良輔(1894~1949),字左之,祖籍浙江杭縣,出生在杭州,從杭州鹽務小學畢業後,考入上海南洋中學。在讀中學期間,深為在該校任教的丁文江器重。丁文江於1913年受聘為工商部礦政司僉事、地質科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專事培養地質人才,葉良輔即考進地質研究所學習。三年後,葉良輔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入工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他在畢業時撰寫的《北京西山地質志》於1920年出版。同年1月被派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進修,除了學習地質方面的課程外,還隨D.W.Johnson教授學習地形學。192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並於當年7月回國,仍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其間曾一度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和教授,並受同學朱庭祜之邀,共同創建兩廣地質調查所。1928~1937年受聘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李四光有病時和去北京大學講課時,由葉代理所長職務。後因工作勞累、生活艱苦,葉良輔在1936年患了肺病,不得已在杭州家中養病。

1937年夏,抗戰爆發,淞滬淪陷,葉良輔舉家避居諸暨鄉下,1938年初應聘擔任浙江大學史地系地質學教授。於當年4月攜眷隨校西遷,先至江西泰和,再至廣西宜山,最後抵達貴州遵義,沿途飽受風霜,備受艱難,以致病又加劇,但他一直帶病工作。1943年暑期後,史地系主任張其盷赴美講學,校長竺可楨改聘葉良輔為史地系主任,並負責史地研究所工作。葉良輔一般主持系務會議和所務會議,研究處理重大問題,而將歷史和地理方面的具體系務工作分別交給李潔非和嚴德一幫助辦理。1945年張其盷返校後,葉良輔才得以卸去重擔。抗戰勝利後,1946年暑期,浙江大學遷回杭州,葉隨校東返。按學校規定,回杭州後休假一年,但葉良輔的研究工作卻一直沒有間斷。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受聘為浙江大學地理系主任,羸弱之體承受不了繁忙勞累的工作和學習,終因大病,於1949年8月17日下午2時溘然長逝,享年56歲。

二、葉良輔在地貌學方面的成就

講葉良輔在地質學上的成就,就會想到我國首部區域地質著作《北京西山地質志》和《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質構造及地文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對他在地貌學方面的成就,幾乎無人提及,或只是一般性地提及,著墨不多。

《北京西山地質志》分五章,引言,第一章地層系統,第二章火成岩,第三章構造地質,第四章地文,第五章經濟地質,附錄石景山附近永定河遷流辯。有將近1/5的篇幅論述地文發育,這在區域地質著作中是少見的。北京西山的地文期,葉良輔多參照維理士和安得生的研究。與謝家榮合著之《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質構造及地文史》主要講的是地文史,實際上是一篇長江中下游古地理發展史和地貌發育史的論文。還有與喻德淵合著的《山東海岸變遷之初步觀察及青島一帶火成岩之研究》等。編著《瀚海盆地》一書。葉良輔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乾燥區地貌,以及新生代古氣候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

葉良輔為研究生編寫的《地形研究指要》是他研究地形的方法論總結,也是一篇地形研究法的簡論。他在引言中說:「地形研究,除基本學識之外,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頭腦清楚,思慮周密;二、身體強健。更有附帶條件:地形測量准確,地圖精良。在決定地形之因素一節指出決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內外營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質;③地質構造。在成因的地形態一節,將地形分為建設性和破壞性兩類,又可概括為侵蝕類和沉積類。在地形發育階段與侵蝕輪回一節,闡述了平衡剖面、準平原、泛平原的概念,介紹了台維斯的河成侵蝕輪回、風成侵蝕輪回、海成侵蝕輪回和冰成侵蝕輪回等。在地文史一節闡述了地文史可分為單式地形和區域地形變遷史,『地文史之重心』,在於地形史實之繼承程序每期之史實,現在確有地形現象為之證明者。按地形現象,為地質歷史最近之一幕,故地文史與地質史應有互相重復之處,或畛域固難分清。」還指出「地文史與古地理學又有重復」。還意味深長地說:「區域地形之變遷,非始於內營力之消長,如造山陸諸運動,岩漿侵入噴出之類。即基於外營力之變換,如河流作用之繼以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之繼以海蝕作用等是也,變遷之時代,地形學者可以不問,而變遷之先後,不能不顧。兼長地質史者,序述地文,不妨涉及地質史,以收引證之效,但莫忘以地形為目標。專攻地形學者,亦不能完全脫離地質史而獨立」。這里,他論述了地形學與地質學的關系,地質學者和地理學者研究地文可能根據各自的專長有所側重,但都要注意地質學與地理學的結合。這是很有見地的,意味深長的。對後學有著刻骨銘心的教益。在准平面之比較一節中,以美國東部新英格蘭高地的准平面研究歷史為例,說明准平面的先後與交接問題。以此推知相隔千里不同區域准平面的對比,必須審慎。在河成梯階地之比較一節,分別指出沖積階(含純由沖積物組成和有薄層沖積物覆蓋的岩階)和岩階的地文意義,對稱的和不對稱的沖積階的成因,地殼運動和河流水量增減在沖積階形成中的作用,要區別對待。還指出河成階地的區域對比要小心謹慎。最後,在地文區一節,將地文區定義為:「地質構造、自然作用與發育階段,三者相同之區域。其主要地形現象,必是一致之狀態。質言之,亦即地文發育史相同之區域也。是為地文區,亦稱自然區。」他還以美國地文區劃分為例,說明不同級別地文區的劃分原則。而「地形過於錯綜復雜,不易集合成區者,則以土壤氣候地形及地質構造合而觀之,以求其共同之特點可也。」他轉而述說:「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故於地文區之分析,頗有研究餘地。」接著他列舉翁文灝著述礦產地質志,先敘述全國地形區,張其盷編述本國地理,亦先分全國為若乾地形區,克雷曼編著中國地理基礎,梭頗編著中國土壤,均涉及中國地形區。「最近黃秉維編著高中本國地理亦按自然區敘述一切,參考不謂不周。然對於區域地形之材料,略嫌缺乏。」葉良輔此文發表於1940年,而李四光的《中國地質學》英文原著於1939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當時葉是不可能見到的。李四光在這部著作中也是以中國自然(地形)區為開篇的。葉良輔在文末指出:「總之中國地形之可以分區毋論矣。蒙新高原、康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江河平原、皆是犖犖卓著也。但各區之詳情如何,地文史如何,其他各地以如何分區為最合理,則處處有困難,有問題。據黃先生參考所及,關於邊疆區域之地文材料反優於本部各省,而國人對於本部之地質工作實多於邊疆區之工作,此中參差,必是工作時之目標不同有以致之。試查地質報告,往往有地形一章敘述山河形勢,但於山河與地質構造之關系,有詳明之敘述者,則甚鮮。故吾輩以後欲於地形學有所貢獻,當知如何致力也。」

這就是葉良輔下決心培養20名中國地形學者的原動力。

葉良輔還有《科學方法之研討》和《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諸文,當另行介紹。

三、培養我國一代地貌學家

葉良輔從1938年起就一直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浙大史地系由竺可楨首創,以歷史與地理合一系,在國內謹有。系主任張其盷是人文地理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化情有獨鍾。葉良輔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史地系任教,實屬不易,他曾開設普通地質學、歷史地質學、經濟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地質課程,還開設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的教授較為稀缺,地形學是介於地質學與地理學之間的學問。葉良輔留美時除學習地質學以外,還隨美國著名地形學家D.W.Johnson學習地形學,打下了這方面的基礎。葉良輔還是浙江大學研究院史地學部的地形學組首席導師,精心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者,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地貌學的骨幹力量,並開拓了地貌學的若干新領域,他們又培養了大量新一代的中國地貌學家。

1938年以前,我國地貌研究大多在地質調查時,由地質工作者附帶進行,編寫地質報告時列為地文期一節,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節,或作為新生代地層的一部分——更新統也是一筆帶過而已。這些論述是零碎的、片段的,顯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是對區域地貌發育很少作全面的揭示。然而,區域地貌發育的研究這一現代地貌學的重要方面,當時在國外已經開展,涌現了不少著名的地貌學家,例如,葉良輔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曾隨D.W.Johnson教授學習地貌學,D.W.Johnson 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學大師Davse 教授的學生,他自己也是著名地貌學家,更專長海岸地貌。而我國當時還沒有一位專門從事地貌學研究的人員,葉良輔在浙江大學史地系擔任教授,不時有一些部門聘他高就,都被婉辭。他常說:我國地質學界現在已經人才輩出,沒有他的服務,地質學的進步不會受到重大的影響,但我國地理學正急需進步,因人才較少,他在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對國家或許會有更大的貢獻。他有多麼敏銳的洞察力,有甘為人梯為我國地理學的發展作貢獻的精神。葉良輔曾對他的弟子說,他計劃培養20名左右的中國地貌學家,以推動中國地貌學的發展。

葉良輔培養地貌學研究人才的辦法是招收研究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給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開高等地貌學課並開專題講座,如「地形研究指要」、「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中國瀚海盆地」、「美國阿帕拉契亞山」等。這些講座貫穿地質史、地文史,從內動力構造變化到外動力流水和風沙等地貌過程,全面地加以分析和總結,還傳播了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使學子終生受用。

葉良輔在浙江大學任教從1938年至1949年,在11年時間里培養了地貌學研究生9人,他們是嚴欽尚、丁錫祉、沈玉昌、楊懷仁、施雅風、蔡仲瑞、陳述彭、陳吉余和李治孝。他們研究論文都是由葉良輔根據當時的條件,學生情況與本人商量而定。葉良輔特別重視學生的野外調查能力的培養和室內分析能力的訓練,對論文認真審讀,後發式地進行指導,反復修改。這批20世紀40年代畢業的研究生大多在地理界服務。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地理界的後起之秀,研究中國地貌學的骨幹。

嚴欽尚是葉良輔培養的第一位地貌學研究生,畢業後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時,隨地理系並入華東師范大學,後一度調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任教。他是華東師范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四紀沉積學。

丁錫祉為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曾在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任教授。他在區域地貌、冰緣地貌方面有很深造詣。

沈玉昌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地貌研究室主任,長期致力於河流地貌學研究。如果他不是過早逝世,或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合適人選。

楊懷仁是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教研室主任。新中國成立後,響應黨和政府號召,毅然從英國回來,在南京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地貌學專業,從1954年開始至今已培養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本科生600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他在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領域做了不少開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紀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第四紀冰川與冰緣地貌、構造地貌等。

陳述彭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地貌區劃和地貌制圖、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有很深造詣。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

施雅風是中國科學院寒區和旱區地理研究所和南京湖泊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現代冰川調查和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由他主持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冰川與凍土研究所,該所後與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合並為寒區和旱區研究所,他任名譽所長。

陳吉余為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河口與海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隨地理系調入華東師大。他開創了我國河口與海岸動力地貌研究的新領域,為海港建設和灘塗利用及開發作出了貢獻。

蔡仲瑞為原水電部水電總局總工程師,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之一,主持編制了我國第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程,與谷德振共同組織工程地質人員,根據水電單位提供的120項工程的總結資料(到現場查勘30項),總結出版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一書。

李治孝是原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教授級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後,曾參與負責籌建浙江大學地質系,一度擔任副系主任。他在浙江地質礦產的調查、研究和應用,地質教育方面,均卓有成績。

此外,葉良輔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主任兼代所長時,曾對丁驌從事地貌研究給以鼓勵和掖助,丁驌後來在地貌學上的成就一部分實出於葉良輔之賜。其他如地理學家趙松喬、謝覺民、楊利普和海洋學家毛漢禮等,也都在浙大史地系就讀時,得到過葉良輔的指導。

葉良輔生前曾對他的學生說過:「我們教導的諸位,是否成功,要看諸位畢業之後,做人做事的成績如何。諸位的成績遠在若干年後,才可明白,所以我們是否成功,亦須等到若干年後,才見分曉。」我們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學生真的在若干年後個個作出了驕人的成績,他學生的學生也作出了可圈可點的成績。葉良輔不愧是中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為中國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幾點說明

1)有人在闡述丁文江、翁文灝與李四光的友誼時,舉例說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剛成立時,缺少高級研究人員,翁文灝將葉良輔與李捷從中央地質調查所調動到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這件事有些出入,中研院地質所成立於1928年1月,李四光和翁文灝都是籌備委員,李四光兼任所長。李捷當時在周口店主持發掘,將李捷調給中研院地質所,發掘工作交給了賈蘭坡主持。然而,葉良輔1927年已離開地質調查所,1927~1928年擔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教授,並受同學朱庭祜之邀籌建兩廣地質調查所,1928年,中研院地質所成立後,才調任該所研究員。所以,葉良輔在中研院地質所任職,不能說是翁文灝支持李四光。

2)葉良輔的學生、在天津做中學教師的張穎秋回憶葉師時寫道:「葉師有學識,有能力,具有剛直不阿的性格,這在舊社會里常會遭到人們的嫉妒和受壓制。據說他曾因一句什麼話得罪過翁文灝,以致後來處處受刁難,永無出頭之日。」我們推想,葉良輔離開地質調查所,去中山大學地質系任職,是否是這個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尚待有更可靠的資料才能弄清。可是,當時中山大學的校長是朱家驊,朱與翁是好友,而葉去中大是任教授兼系主任,後來在中研院地質所任研究員,李四光離所時代行所長職務。也就是說朱家驊和李四光是看重葉良輔,在浙大史地系,系主任張其盷赴美深造時,竺可楨校長任命葉良輔為史地系系主任,可見在浙大他也是受到重視的。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受聘為浙大地理系主任。因此,張穎秋所說得罪了翁文灝,以致後來處處受刁難,永無出頭之日,是張長期在天津的中學任教,對地質地理界的情況不熟悉的緣故。

3)本文的寫作參考了我的老師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楊懷仁為他的老師逝世40周年主編的《葉良輔與中國地貌學》。由於這本書出版較早,又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的書,印數又少,地質界讀到的人不多。而地質界撰寫葉良輔生平的文章在葉對中國地貌學的貢獻又了解不多,筆墨較少。因此,我不揣冒昧,除了參閱該書外,將我所知葉的學生的情況補充進去,說明中國地貌學的主要力量在地理界,以使讀者了解葉良輔確是中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

『肆』 南京理工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南理工的課太多了,每個院都有每個院的特色老師。身為理學院的學生來說一下我上的值得蹭的課程吧。

首推肖傳雲老師的物理課,缺點是講的慢,經常要補課。但是,內容不局限於書本,有很多他自己的理解與想法,是我見的最有魅力的老師,上課風趣幽默,喜歡寫詩,講課思路也很清晰,他會在上課時無形中就讓你了解,原來這就是物理,原來這么好玩。而且給分也很好,所以選課非常搶手。除此之外,如果想考高分就要選劉素梅老師的課了,經常有原題。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幫助吧,嘻嘻!

熱點內容
江蘇大學劉榮桂教授的辦公室 發布:2024-06-30 23:31:54 瀏覽:182
山東大學宿舍用電管理辦法 發布:2024-06-30 23:28:44 瀏覽:319
車站送兒子上大學句子 發布:2024-06-30 23:28:35 瀏覽:750
考上大學宴請簡訊 發布:2024-06-30 23:19:05 瀏覽:983
四川的大學暑假時間 發布:2024-06-30 23:13:47 瀏覽:107
河北師范大學北京招生簡章 發布:2024-06-30 23:12:56 瀏覽:976
沒考起本科又不想讀專科 發布:2024-06-30 23:02:20 瀏覽:447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醫療 發布:2024-06-30 23:01:29 瀏覽:356
世界大學排名一般看什麼排名 發布:2024-06-30 23:01:27 瀏覽:201
黑龍江村村大學生 發布:2024-06-30 22:50:10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