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范傑教授浙江大學

范傑教授浙江大學

發布時間: 2024-07-27 11:34:12

A. 天才 奧數冠軍的故事

我找的不全是奧數冠軍的故事,但都是數學名家的故事.

劉徽

中國魏晉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者之一.劉徽公元263年注 《九章算術》.他全面證明了《九章算術》的方法和公式,指出並糾正了其中的錯誤,在數學方法和數學理論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劉徽創造性的運用極限思想證明了圓面積公式及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方法.

他用割圓術,從直徑為2尺的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割圓,依次得正12邊形、正24邊形……,割得越細,正多邊形面積和圓面積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話說是「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他計算了3072邊形面積並驗證了這個值.劉徽提出的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奠定了此後千餘年中國圓周率計算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劉徽在數學上的貢獻極多,在開方不盡的問題中提出「求徽數」的思想,這方法與後來求無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僅是圓周率精確計算的必要條件,而且促進了十進小數的產生;在線性方程組解法中,他創造了比直除法更簡便的互乘相消法,與現今解法基本一致;並在中國數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他還建立了等差級數前n項和公式;提出並定義了許多數學概念:如冪(面積);方程(線性方程組);正負數等等.劉徽還提出了許多公認正確的判斷作為證明的前提.他的大多數推理、證明都合乎邏輯,十分嚴謹,從而把《九章算術》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礎之上.雖然劉徽沒有寫出自成體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術》所運用的數學知識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斷、並以數學證明為其聯系紐帶的理論體系.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 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今河北淶水)人。博學多才,尤其對天文、數學有相當高的造詣。他廣泛搜集、閱讀關於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文獻。經常「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釐,心窮籌策」,進行精確的測量和仔細的推算。通過艱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Л)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和成果匯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他編制的《大明歷》,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他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等巧妙機械多種。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早已遺失。

華羅庚

華羅庚(1910~1985),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最偉大的三位(或四位)數學家

高斯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出生於德國布倫茲維克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格爾恰爾德·迪德里赫先後當過護堤工、泥瓦匠和園丁,第一個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後因病去世,沒有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後來娶了羅捷雅,第二年他們的孩子高斯出生了,這是他們唯一的孩子。父親對高斯要求極為嚴厲,甚至有些過份,常常喜歡憑自己的經驗為年幼的高斯規劃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親,並且秉承了其父誠實、謹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時高斯已經做出了許多劃時代的成就。

在成長過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於母親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歲那年死於肺結核,留下了兩個孩子:高斯的母親羅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為人熱情而又聰明能幹投身於紡織貿易頗有成就。他發現姐姐的兒子聰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動活潑的方式開發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後,已成年並成就顯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對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產的思想,不無傷感地說,舅舅去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於弗利德里希慧眼識英才,經常勸導姐夫讓孩子向學者方面發展,才使得高斯沒有成為園丁或者泥瓦匠。

在數學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樣很幸運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親。羅捷雅直到34歲才出嫁,生下高斯時已有35歲了。他性格堅強、聰明賢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來,就對一切現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決心弄個水落石出,這已經超出了一個孩子能被許可的范圍。當丈夫為此訓斥孩子時,他總是支持高斯,堅決反對頑固的丈夫想把兒子變得跟他一樣無知。

羅捷雅真誠地希望兒子能幹出一番偉大的事業,對高斯的才華極為珍視。然而,他也不敢輕易地讓兒子投入當時尚不能養家糊口的數學研究中。在高斯19歲那年,盡管他已做出了許多偉大的數學成就,但她仍向數學界的朋友W.波爾約(W.Bolyai,非歐幾何創立者之一J.波爾約之父)問道:高斯將來會有出息嗎?W.波爾約說她的兒子將是"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為此她激動得熱淚盈眶。

7歲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學了。頭兩年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歲,他進入了學習數學的班次,這是一個首次創辦的班,孩子們在這之前都沒有聽說過算術這么一門課程。數學教師是布特納(Buttner),他對高斯的成長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一則故事說,高斯10歲時算出布特納給學生們出的將1到100的所有整數加起來的算術題,布特納剛敘述完題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確答案。不過,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真實的傳說。據對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數學史家E·T·貝爾(E.T.Bell)考證,布特納當時給孩子們出的是一道更難的加法題:81297+81495+81693+…+100899。

當然,這也是一個等差數列的求和問題(公差為198,項數為100)。當布特納剛一寫完時,高斯也算完並把寫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貝爾寫道,高斯晚年經常喜歡向人們談論這件事,說當時只有他寫的答案是正確的,而其他的孩子們都錯了。高斯沒有明確地講過,他是用什麼方法那麼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數學史家們傾向於認為,高斯當時已掌握了等差數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僅10歲的孩子,能獨立發現這一數學方法實屬很不平常。貝爾根據高斯本人晚年的說法而敘述的史實,應該是比較可信的。而且,這更能反映高斯從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質的數學方法這一特點。

高斯的計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獨到的數學方法、非同一般的創造力,使布特納對他刮目相看。他特意從漢堡買了最好的算術書送給高斯,說:"你已經超過了我,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你了。"接著,高斯與布特納的助手巴特爾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誠的友誼,直到巴特爾斯逝世。他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高斯由此開始了真正的數學研究。

1788年,11歲的高斯進入了文科學校,他在新的學校里,所有的功課都極好,特別是古典文學、數學尤為突出。經過巴特爾斯等人的引薦,布倫茲維克公爵召見了14歲的高斯。這位朴實、聰明但家境貧寒的孩子贏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願意作高斯的資助人,讓他繼續學習。

布倫茲維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如此,這種作用實際上反映了歐洲近代科學發展的一種模式,表明在科學研究社會化以前,私人的資助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高斯正處於私人資助科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社會化的轉變時期。

1792年,高斯進入布倫茲維克的卡羅琳學院繼續學習。1795年,公爵又為他支付各種費用,送他入德國著名的哥丁根大家,這樣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奮地學習和開始進行創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論文,回到家鄉布倫茲維克,正當他為自己的前途、生計擔憂而病倒時—雖然他的博士論文順利通過了,已被授予博士學位,同時獲得了講師職位,但他沒有能成功地吸引學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為高斯付諸了長篇博士論文的印刷費用,送給他一幢公寓,又為他印刷了《算術研究》,使該書得以在1801年問世;還負擔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費用。所有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動。他在博士論文和《算術研究》中,寫下了情真意切的獻詞:"獻給大公","你的仁慈,將我從所有煩惱中解放出來,使我能從事這種獨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崙統帥的法軍時不幸陣亡,這給高斯以沉重打擊。他悲痛欲絕,長時間對法國人有一種深深的敵意。大公的去世給高斯帶來了經濟上的拮據,德國處於法軍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個妻子的逝世,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剛強的漢子,從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況,也不讓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們只是在19世紀整理他的未公布於眾的數學手稿時才得知他那時的心態。在一篇討論橢圓函數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細微的鉛筆字:"對我來說,死去也比這樣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資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須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由於高斯在天文學、數學方面的傑出工作,他的名聲從1802年起就已開始傳遍歐洲。彼得堡科學院不斷暗示他,自從1783年歐拉去世後,歐拉在彼得堡科學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著象高斯這樣的天才。公爵在世時堅決勸阻高斯去俄國,他甚至願意給高斯增加薪金,為他建立天文台。現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臨著新的選擇。

為了不使德國失去最偉大的天才,德國著名學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聯合其他學者和政界人物,為高斯爭取到了享有特權的哥丁根大學數學和天文學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長的職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職,全家遷居於此。從這時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參加科學會議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適的生活環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發揮其天才,而且為哥丁根數學學派的創立、德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數學中心創造了條件。同時,這也標志著科學研究社會化的一個良好開端。

高斯的學術地位,歷來為人們推崇得很高。他有"數學王子"、"數學家之王"的美稱、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位(或四位)數學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頓、高斯或加上歐拉)。人們還稱贊高斯是"人類的驕傲"。天才、早熟、高產、創造力不衰、……,人類智力領域的幾乎所有褒獎之詞,對於高斯都不過份。

高斯的研究領域,遍及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各個領域,並且開辟了許多新的數學領域,從最抽象的代數數論到內蘊幾何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從研究風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體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紀之交的中堅人物。如果我們把18世紀的數學家想像為一系列的高山峻嶺,那麼最後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巔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紀的數學家想像為一條條江河,那麼其源頭就是高斯。

雖然數學研究、科學工作在18世紀末仍然沒有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時,因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際,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各國政府都開始重視科學研究。隨著拿破崙對法國科學家、科學研究的重視,俄國的沙皇以及歐洲的許多君主也開始對科學家、科學研究刮目相看,科學研究的社會化進程不斷加快,科學的地位不斷提高。作為當時最偉大的科學家,高斯獲得了不少的榮譽,許多世界著名的科學泰斗都把高斯當作自己的老師。

1802年,高斯被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選為通訊院士、喀山大學教授;1877年丹麥政府任命他為科學顧問,德國漢諾威政府也聘請他擔任政府科學顧問。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學者的一生。他始終保持著農家的儉朴,使人難以想像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先後結過兩次婚,幾個孩子曾使他頗為惱火。不過,這些對他的科學創造影響不太大。在獲得崇高聲譽、德國數學開始主宰世界之時,一代天驕走完了生命旅程。

牛頓

伊薩克·牛頓,於1642年的聖誕節出生於英格蘭林肯州活爾斯索浦。父親在他出生前3個月就去世了,母親改嫁後 他只得由外祖母和舅舅撫養。幼年的牛頓,學習平平,但卻非常喜歡手工製作。同時他還對繪畫有著非凡的才華。

牛頓12歲開始上中學,這時他的愛好由手工製作發展到愛搞機械小製作。他從小製作中體會到學好功課,特別是學好數學,對動手搞好製作大有益處。於是牛頓在學習加倍努力,成績大進。
牛頓15歲時,由於家庭原因,被迫輟學務農。非常渴求知識的牛頓,仍然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苦讀。牛頓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牛頓的舅舅。終於在舅舅的資助之下又回到學校復讀。

1661年,19歲的牛頓,考入了著名的劍橋大學。在學習期間,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魯獨具慧眼,發現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傳授給了牛頓,並把他引向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1664年經考試牛頓選為巴魯的助手。1665年,牛頓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正准備留校繼續深造的時候,嚴重的鼠疫席捲英國,劍橋大學被迫關閉了。牛頓兩次回到故鄉避災,而這恰恰是牛頓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牛頓在家鄉安靜的環境里,專心致志地思考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問題,思想火山積聚多年的活力,終於爆發了,智慧的洪流,滾滾奔騰。短短的18個月,他就孕育成形了:流數術(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和光學分析的基本思想。牛頓於1684年通過計算徹底解決了1666年發現的萬有引力。1687年,他45歲時完成了人類科學史上少有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繼承了開普勒、伽里略,用數學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轟動了全世界。

牛頓的數學貢獻,最突出的有三項,即做為特殊形式的微積分的「流數術」,二項式定理及「廣義的算術」(代數學)。

牛頓為了解決運動問題,創立了一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系的數學理論,即牛頓稱之為「流數術」的理論,這實際上就是微積分理論。牛頓在1665年5月20日的一份手稿中提到「流數術」,因此牛頓始創微積分的時間來說比現代微積分的創始人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大約早10年,但從正式公開發表的時間說牛頓卻比萊布尼茨要晚。事實上,他們二人是各自獨立地建立了微積分。只不過牛頓的「流數術」還存在著一些缺陷。

牛頓開始對二項式的研究是在從劍橋大學回故鄉避鼠疫的前夕。他在前人瓦里士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負指數的含義。牛頓研究得出的二項式級數展開式是研究級數論、函數論、數學分析、方程理論的有力工具。

歐拉

歐拉(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 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城,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

歐拉淵博的知識,無窮無盡的創作精力和空前豐富的著作,都是令人驚嘆不已的!他從19歲開始發表論文,直到76歲,半個多世紀寫下了浩如煙海的書籍和論文.到今幾乎每一個數學領域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從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四次方程的歐拉解法到數論中的歐拉函數,微分方程的歐拉方程,級數論的歐拉常數,變分學的歐拉方程,復變函數的歐拉公式等等,數也數不清.他對數學分析的貢獻更獨具匠心,《無窮小分析引論》一書便是他劃時代的代表作,當時數學家們稱他為"分析學的化身".

歐拉是科學史上最多產的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據統計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其中分析、代數、數論佔40%,幾何佔18%,物理和力學佔28%,天文學佔11%,彈道學、航海學、建築學等佔3%,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歐拉著作的驚人多產並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環境中工作,他常常抱著孩子在膝上完成論文,也不顧孩子在旁邊喧嘩.他那頑強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使他在雙目失明以後, 也沒有停止對數學的研究,在失明後的17年間,他還口述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19世紀偉大數學家高斯曾說:"研究歐拉的著作永遠是了解數學的最好方法."

歐拉的父親保羅·歐拉(Paul Euler)也是一個數學家,原希望小歐拉學神學,同時教他一點教學.由於小歐拉的才人和異常勤奮的精神,又受到約翰·伯努利的賞識和特殊指導,當他在19歲時寫了一篇關於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的獎的獎金後,他的父親就不再反對他攻讀數學了.

1725年約翰·伯努利的兒子丹尼爾·伯努利赴俄國,並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薦了歐拉,這樣,在1727年5月17日歐拉來到了彼得堡.1733年,年僅26歲的歐拉擔任了彼得堡科學院數學教授.1735年,歐拉解決了一個天文學的難題(計算慧星軌道),這個問題經幾個著名數學家幾個月的努力才得到解決,而歐拉卻用自己發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然而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並且不幸右眼失明了,這時他才28歲.1741年歐拉應普魯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擔任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直到1766年,後來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誠懇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沒有多久,左眼視力衰退,最後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災殃及歐拉住宅,帶病而失明的64歲的歐拉被圍困在大火中,雖然他被別人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他的書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為灰燼了.

沉重的打擊,仍然沒有使歐拉倒下,他發誓要把損失奪回來.在他完全失明之前,還能朦朧地看見東西,他抓緊這最後的時刻,在一塊大黑板上疾書他發現的公式,然後口述其內容,由他的學生特別是大兒子A·歐拉(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筆錄.歐拉完全失明以後,仍然以驚人的毅力與黑暗搏鬥,憑著記憶和心算進行研究,直到逝世,竟達17年之久.

歐拉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見的,他能夠復述年青時代筆記的內容,心算並不限於簡單的運算,高等數學一樣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他的本領,歐拉的兩個學生把一個復雜的收斂級數的17項加起來,算到第50位數字,兩人相差一個單位,歐拉為了確定究竟誰對,用心算進行全部運算,最後把錯誤找了出來.歐拉在失明的17年中;還解決了使牛頓頭痛的月離問題和很多復雜的分析問題.

歐拉的風格是很高的,拉格朗日是稍後於歐拉的大數學家,從19歲起和歐拉通信,討論等周問題的一般解法,這引起變分法的誕生.等周問題是歐拉多年來苦心考慮的問題,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歐拉的熱烈贊揚,1759年10月2日歐拉在回信中盛稱拉格朗日的成就,並謙虛地壓下自己在這方面較不成熟的作品暫不發表,使年青的拉格朗日的工作得以發表和流傳,並贏得巨大的聲譽.他晚年的時候,歐洲所有的數學家都把他當作老師,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說過:"歐拉是我們的導師." 歐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後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歐拉為了慶祝他計算氣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請朋友們吃飯,那時天王星剛發現不久,歐拉寫出了計算天王星軌道的要領,還和他的孫子逗笑,喝完茶後,突然疾病發作,煙斗從手中落下,口裡喃喃地說:"我死了",歐拉終於"停止了生命和計算".

歐拉的一生,是為數學發展而奮斗的一生,他那傑出的智慧,頑強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學道德,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歐拉還創設了許多數學符號,例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1755年),f(x)(1734年)等.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後來阿基米德成為兼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其原因在於他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杠桿原理,又用幾何演澤方法推出許多杠桿命題,給出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數學上也有著極為光輝燦爛的成就。盡管阿基米德流傳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來部,但多數是幾何著作,這對於推動數學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著有《砂粒計算》、《圓的度量》、《球與圓柱》、《拋物線求積法》、《論螺線》、《平面的平衡》、《浮體》、《論錐型體與球型體》等。

丹麥數學史家海伯格,於1906年發現了阿基米德給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傳抄本。通過研究發現,這些信件和傳抄本中,蘊含著微積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沒有極限概念,但其思想實質卻伸展到17世紀趨於成熟的無窮小分析領域里去,預告了微積分的誕生。

正因為他的傑出貢獻,美國的E.T.貝爾在《數學人物》上是這樣評價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張開列有史以來三個最偉大的數學家的名單之中,必定會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兩們通常是牛頓和高斯。不過以他們的宏偉業績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來比較,或拿他們影響當代和後世的深邃久遠來比較,還應首推阿基米德。

B. 香港中文大學的傑出校友

● 學術界 余英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丘成桐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首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沃爾夫數學獎得主徐立之香港大學前校長、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長陳玉樹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創院院長兼副校長、香港嶺南大學前校長霍韜晦當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學家、梵文學者、佛學家鄭國漢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前院長王於漸香港大學前首席副校長、商學院前院長、經濟學講座教授杜祖貽美國密歇根大學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鄭紹遠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前院長、數學系榮休教授辛世文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善衡書院院長黃乃正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理學院前院長雷金慶香港大學文學院前院長、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研究系前主任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講座教授、崇基學院前院長李沛良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長、社會科學院前院長、崇基學院前院長梁美芬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院長、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志輝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主任、逸夫書院院長陳家樂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前副院長兼財務系主任張仁良香港教育學院校長、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前院長兼金融學講座教授金聖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香港翻譯學會會長葉永烜德籍華裔天文學家、台灣中央大學教授劉煥明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前院長、物理系講座教授胡紹燊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院長崔康常香港恆生管理學院創校校長陳耀南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盧瑋鑾香港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天命香港著名哲學家、作家、詩人周佳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陳永明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學院前院長何建宗紅潮研究專家、香港綠色力量會長、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環境學課程主任陸潤棠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恆生管理學院英文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古德明 香港英語教育作家、時事評論家、香港科技大學翻譯組前主管潘毅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庄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趙慧君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許俊炎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開考試委員會主席李述湯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段玉明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戴希立香港田家炳中學校長、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 商界 鄭海泉香港銀行家、匯豐銀行亞太區前主席羅旭德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思廉香港富力地產集團董事長陳萬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香樹輝香港投資銀行家、資深傳媒人甘慶林長江和記實業副董事、總經理王美琪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瑞雲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汪長智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前董事、總經理梁海明仲良集團主席兼總裁 王維基香港電視網路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香港寬頻聯合創辦人兼主席羅富昌香港永富容器集團有限公司主席鄺其志澳門勵駿創建主席、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龐寶林 香港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程鼎一香港國泰航空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庄偉茵香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企業發展總裁楊玉珍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經理許漢忠香港機場管理局首席執行官陸國燊 香港商務印書館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馮永業香港機場管理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行政總裁張鴻朗力福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中國金石礦業控股有限公司前行政總裁林永君傲視網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慧科訊業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創會會長沈振盈香港訊匯證券首席執行官、著名股市投資專家謝家駒香港瑞安投資有限公司前總經理朱泰和友邦保險集團首席投資總監梁理中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許夏林森科產品有限公司行政董事伍經衡香港遵理學校創辦人彭玉榮香港東亞銀行前副首席執行官黃元山瑞銀倫敦前執行董事、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亞太區結構信貸衍生部門前主管王澤基巴克萊資本投行部前董事總經理、瑞士銀行前董事總經理、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塗國彬香港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庄志豪香港致富證券研究部經理● 政界 屈潔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國際貿易、亞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廳廳長郭森若澳大利亞前駐韓大使、澳大利亞駐亞太經合組織(APEC)大使陳德霖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吳克儉香港教育局局長陳茂波香港發展局局長、香港會計師公會前會長馬力香港民建聯前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白韞六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專員、香港入境事務處前處長羅范椒芬香港廉政公署前廉政專員、香港教育統籌局前局長張志剛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香港發展論壇總幹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王桂塤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香港版權審裁處主席、香港律師會前會長邱誠武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香港經濟日報前執行總編輯許曉暉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梁敬國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梁鳳儀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前助理總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副局長何安達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前新聞統籌專員麥美娟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葵青區議會前副主席、香港工會聯合會常委陳克勤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譚偉豪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副主席蔣麗芸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卓文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專員、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前署長王易鳴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行政局議員、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前主席葉文娟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梁焯輝香港規劃署前署長李明逵香港警務處前處長張敏儀香港廣播處前處長、香港特區駐東京經濟代表部前首席代表吳國昌澳門立法會議員楊耀忠香港臨時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香島中學校長楊寶坤皇家香港輔助警察隊總警司、香港立法局議員邱光耀馬來西亞政治演說家、社會黨青年國際聯盟(IUSY)全球副主席陳黃穗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劉燕卿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申訴專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潘潔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 文化藝術界 鍾景輝 香港戲劇教育家、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創院院長許冠文香港著名電影導演、演員、編劇,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湯漢天主教中國香港教區主教黃易 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陳永華香港音樂家、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梁文道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黃偉文香港著名填詞人、時尚評論人孫耀威香港著名歌手、演員、主持人王貽興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王晶香港影視導演、編劇、製作人麥貫之香港著名導演冼杞然 香港著名導演羅永賢香港無線電視編導、監制黃修平香港著名導演、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得主古天農香港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唐健垣香港著名古琴家、古箏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專家殷巧兒香港資深教育及話劇工作者曾葉發香港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香港作曲家聯會創會主席杜可風香港著名電影攝影師林子揚香港著名音樂人陳浩然香港著名音樂製作人伍卓賢香港作曲家、編曲家、笙演奏家、音樂導師黃紀鈞香港著名漫畫家梁仲基香港著名漫畫家黃碧雲香港作家李敏香港作家王迪詩香港作家謝曉虹香港作家鄭梓靈香港作家西茜凰 香港作家黃炳耀香港演員、編劇劉天賜香港著名媒體人、創意人士潘源良香港著名填詞人方傑香港著名填詞人杜國威香港編劇、香港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黃凱芹香港著名歌手、電台DJ黃一山香港演員、編劇陳松伶香港影視歌三棲女藝人高皓正香港歌手、演員、主持人梁榮忠香港演員森美香港演員、歌手、主持人蔡梓銘香港歌手朱凱婷2001年香港小姐季軍陳美詩中國香港女演員、歌手陳倩揚2008年香港小姐亞軍、2009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黃婉曼香港藝人、記者梁雨恩香港歌手羅杏芝香港女配音演員余欣沛香港女配音演員● 新聞傳媒界 譚衛兒《南華早報》副總編輯、香港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前副總裁陳景祥香港資深傳媒人、《信報》前總編輯張健波香港資深傳媒人、《明報》總編輯許方輝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總采訪主任張家豐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羅燦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信報》前首席執行官張翠容香港資深戰地女記者潘蔚林 香港無線電視中國組首席記者兼主播吳璟儁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羅若安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庄安宜香港有線電視新聞台前總主播邱文華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何潔貞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葉雅媛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楊潔恩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黃章翹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龔偉怡香港無線電視新聞財經組記者兼主播黃紫盈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前主播郭詠嘉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前主播方健儀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記者兼主播方東升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副采訪主任馮佩樂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記者吳志森香港資深傳媒人洪朝豐香港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韓毓霞香港無線電視主持人詹志文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魏綺珊鳳凰衛視香港台新聞主播、主持人 張寶華香港資深傳媒人,寰亞傳媒集團副總裁● 體育界 趙詠賢釜山亞運會女子壁球金牌得主林尚義香港足球運動員、著名電視足球評述員梁倬軒香港足球運動員、2009年東亞運動會金牌得主蔡曉慧香港女游泳選手、1998年莫斯科世界青年運動會銀牌得主李致和2006年多哈亞運會鐵人三項銀牌得主麥佩軒2000年亞洲壁球錦標賽女團冠軍、2009年東亞運動會女團金牌得主余翠怡輪椅擊劍運動員,雅典殘奧會獲四枚金牌、北京殘奧會一金一銀、倫敦殘奧會兩金一銅湯芷穎2014年仁川亞運會女子壁球團體銅牌得主(依據網路「香港中文大學校友列表」逐一核對整理)

C. 龍泉司法檔案研究論著目錄

一、著作

[1]杜正貞:《近代山區社會的習慣、契約和權利——龍泉司法檔案的社會史研究》,中華書局,2018年版。

[2]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職權主義民事訴訟文書研究》,中華書局,2021年版。

二、期刊論文

[1]尹偉琴:《南京國民政府前期基層司法官員薪酬考》,《學術界》,2010年第1期。

[2]尹偉琴:《論民國時期基層法院判決依據的多樣性:以浙江龍泉祭田糾紛司法檔案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3]杜正貞、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的主要特點與史料價值》,《民國檔案》,2011年第1期。

[4]吳錚強、杜正貞、張凱:《龍泉司法檔案晚清訴狀格式研究》,《文史》,2011年第4期。

[5]杜正貞:《晚清民國時期的祭田輪值糾紛:從浙江龍泉司法檔案看親屬繼承製度的演變》,《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6]杜正貞、吳錚強:《地方訴訟中的契約應用與契約觀念:從龍泉司法檔案晚清部分看國家與民間的契約規則》,《文史》,2012年第1期。

[7]陳明華:《龍泉民國司法檔案概況》,《浙江檔案》,2013年第1期。

[8]吳錚強:《「宣統元年劉廷滔控謝河清等領契據案」研究》,《浙江檔案》,2013年第2期。

[9]杜正貞:《龍泉司法檔案中的族產糾紛》,《浙江檔案》,2013年第3期。

[10]傅俊:《龍泉民國司法檔案中的古青瓷仿製糾紛案》,《浙江檔案》,2013年第4期。

[11]張健:《晚清民國刑事和解的第三領域:基於龍泉司法檔案刑事案件官批民調制度的考察》,《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第4期。

[12]張健:《試析龍泉司法檔案中的貧困與犯罪》,《檔案》,2013年第3期。

[13]張健:《從龍泉司法檔案看民國時期的檢察文書》,《浙江檔案》,2013年第4期。

[14]張凱:《民初龍泉縣學警糾紛與司法裁斷》,《浙江檔案》,2013年第5期。

[15]陳明華:《龍泉司法檔案展現的民間寺廟產權》,《浙江檔案》,2013年第6期。

[16]孫業凱、吳錚強:《1912-1927年浙江省龍泉縣審判機構的變遷》,《浙江檔案》,2013年第7期。

[17]張凱、毛瓊潔:《龍泉司法檔案學術研討會召開》,《浙江檔案》,2013年第8期。

[18]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所見晚清屢票不案現象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19]杜正貞:《近代龍泉土兆尺地交易中的契約習慣和契約訴訟》,《浙江檔案》,2013年第9期。

[20]張健:《民國檢察官的刑事和解及當代啟示:以浙江龍泉司法檔案為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21]陳明華:《民國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吏警夜宿」敘事》,《浙江檔案》,2013年第11期。

[22]毛劍傑:《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原生態歷史》,《檔案春秋》,2013年第12期。

[23]杜正貞:《民國時期的族規與國法——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季氏修譜案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1期。

[24]傅俊:《民國龍泉山產訴訟中的「履勘」》,《浙江檔案》,2013年第12期。

[25]胡銘、張健:《轉型與承續:民國時期的刑事和解——基於龍泉司法檔案(1929—1949)的考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族如高科學版),2014年第1期。

[26]杜正貞:《從訴訟檔案回到契約活動的現場:以晚清民初的龍泉司法檔案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27]李爽:《〈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的整理與出版》,《書品》,2014年第2期。

[28]傅俊:《立足原卷 別開新境:〈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編後》,《書品》,2014年第3期。

[29]陳明華:《從私契到國法:民間寺廟產權習慣及橡悶其制度化(1722—1927)》,《明清史》,2014年第9期。

[30]吳錚強:《信牌、差票制度研究》,《文史》,2014年第2期。

[31]杜正貞:《晚清民國庭審中的女性——以龍泉司法檔案供詞、筆錄為中心的研究》,《文史哲》,2014年第3期。

[32]杜正貞、王雲婷:《民國的招贅婚書與招贅婚訴訟: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研究》,《政法論壇》,2014年第3期。

[33]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所見縣知事兼理審判程序及其意義》,《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34]包偉民:《社倉弊案與地方社會——晚清龍泉縣〈光緒三十三年吳紹唐等侵吞積谷案〉簡析》,載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編:《國家視野下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9-163頁.

[35]李洋:《龍泉司法檔案中的現代法治理念「人權保障」》,《景德鎮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36]張健:《民國時期國共兩黨民事調解的比較研究:國家權力下沉背景下的社會治理與社會動員》,《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37]張志偉、毛瓊潔:《「龍泉司法檔案整理與研究」項目概述》,《浙江檔案》,2015年第5期。

[38]韓德強主編:《環境刑事訴訟》,《環境司法審判區域性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三章第二節,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82-99頁。

[39]張健:《龍泉司法變遷及其對當代中國基層刑事司法的借鑒》,《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6年第3期。

[40]張健:《國家治理的嬗變:基層法院的制度變遷與演進邏輯——以浙江龍泉法院建設歷程為中心》,《江漢學術》,2016年第5期。

[41]高元武:《龍泉晚清司法檔案中的民教訴訟案》,《浙江檔案》,2016年第10期。

[42]杜正貞:《從「契照"到土地所有權狀-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3]杜正貞:《「異姓為嗣」問題中的禮、法、俗——以明清浙南族規修訂為例》,《歷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4]杜正貞:《晚清民國山林所有權的獲得與證明——浙江龍泉縣與建德縣的比較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4期。

[45]潘超正:《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法庭調解:制度與實踐——基於龍泉司法檔案的考察》,《政法論壇》,2017年第4期。

[46]杜正貞:《習慣(俗)的確認與生成:從訴訟檔案到歷史人類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47]吳錚強:《近代中國基層民事傳訊制度的演變——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例》,《文史》,2019年第1期。

[48]吳錚強:《雙軌制時期(1913—1929)龍泉司法檔案民事裁斷文書的製作》,《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2019年第1輯。

[49]趙彥昌,劉依夢:《清至民國時期司法檔案整理及研究述評》,《檔案》,2019年第9期。

[50]李爽:《淺談大型檔案文獻整理出版的質量控制和流程管理——以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為例》,《中國編輯》,2020年第Z1期。

[51]杜正貞:《訴訟實踐中的意義之網與關系之網:社會關系網路視角下的清末民初龍泉司法案例》,《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

[52]於帥:《清代訴訟文書中的稿票考釋——以浙南訴訟文書為例》,《歷史檔案》,2020年第2期。

[53]吳錚強:《秘密調查:龍泉司法檔案所見民事訴訟程序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8期。

[54]趙彥昌、王曉曉:《清代訴狀探微》,《檔案》2020年第7期。

[55]謝超:《禮法糾纏:民初異姓繼承的交易邏輯與裁判考量》,《原道》,2020年第1期。

[56]李貴連,劉陳皓:《民法物權變動理論的歷史經驗及當代啟示》,《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57]吳錚強:《過渡與互嵌:近代民事訴訟庭審記錄的演變 ——基於龍泉司法檔案的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58]林珊,吳躍珍:《史海遺珠 百年穿越——龍泉司法檔案講述的民國司法》,《人民司法》,2020年第30期。

[59]吳錚強:《傳統與現代的互嵌:龍泉司法檔案民事狀詞敘述模式的演變(1908—1934)》《史學月刊》,2020年第12期。

[60]封安波:《論民國時期不起訴處分的「刑事和解」 ——基於龍泉司法檔案(1935—1949)的考察》,《法治現代化研究》,2021年第1期。

三、學位論文

[1]徐蓓蕾:《童養媳婚姻研究: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考察》,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王雲婷:《龍泉司法檔案中的招贅婚訴訟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3]應玉倩:《民國時期地方刑事和解的實踐及其現實意義:以龍泉司法檔案為研究範本》,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4]劉德召:《從龍泉司法檔案看我國民國時期刑事訴訟制度》,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5]謝超:《民初立繼糾紛的化解模式探析——以龍泉司法檔案寡妻立繼糾紛為例》,杭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6]王雅雲:《「新秩序」與「舊風俗」:民國時期龍泉縣招贅婚訴訟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7]王崇:《晚清時期「無訟」法律思想研究——以「龍泉司法檔案」為考察對象》,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8]於帥:《清代地方民事訴訟運作中的文書格式、介案群體與實踐——以清中期浙南兩宗訟案為中心》,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9]華傑:《民國初期地方司法中的疑罪處理——以龍泉司法檔案為材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10]張芹芹:《晚清民國前期訴訟中的查勘——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11]李明月:《晚清民國山林所有權確權方式的轉變歷程——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研究》,天津商業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四、報紙

[1]鮑豐彩、葉輝:《龍泉發現民國時期地方司法檔案》,《光明日報》,2011年4月18日,第09 版。

[2]包偉民:《晚清民國:從「大老爺」到「大法官」——「龍泉檔案」見證中國基層司法百年》,《中華讀書報》,2011年12月7日,第5版。

[3]吳錚強、杜正貞:《龍泉司法檔案個案舉例》,《中華讀書報》,2011年12月7日,第5版。

[4]傅俊:《龍泉民國司法檔案中的古青瓷仿製糾紛案》,《中國檔案報》,2013年7月11日,第3版。

[5]杜正貞:《浙江龍泉司法檔案的學術價值》,《中國檔案報》,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6]吳高慶:《浙江龍泉民國司法檔案的法律價值和程序特色》,《中國檔案報》,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7]陳明華:《訴訟文書中的虛構:民國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吏警食宿」敘事》,《中華讀書報》,2015年1月14日,第9版。

[8]張凱:《官治與自治: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學警糾紛》,《中華讀書報》,2015年2月25日,第10版。

[9]徐浩萌、張志偉:《近代民間司法實踐的「活化石」》,《中國檔案報》,2017年3月3日,第004版。

[10]張文波:《近年來新見法律文獻史料及其價值》,《人民法院報》,2017年3月3日,第07版。

[11]曾福泉:《萬卷卷宗,還原歷史現場》,《浙江日報》,2018年11月27日,第9版。

[12]吳錚強:《從龍泉司法檔案看近代中國職權主義民訴規則》,《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0月23日,第4版。

[13]趙世瑜:《透過生活細節還原歷史現場——〈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的啟示》,《中華讀書報》,2019年11月14日,第15版。

[14]傅俊:《〈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的「選」與「編」》,《中華讀書報》,2019年11月27日,第010版。

[15]吳佩林:《地方檔案整理與出版的「龍泉經驗」》,《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4日 ,第15版。

五、網路文章

[1]包偉民:《龍泉司法檔案的發現及其歷史價值》,《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總序,2018年10月23日,https://m.sohu.com/a/270774697_160261,2020年7月6日。

[2]吳錚強,李楊:《從龍泉司法檔案看晚清民國的地方司法及社會轉型》,2018年12月7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2493,2020年7月6日。

[3]夫馬進撰,凌鵬譯:《〈龍泉司法檔案〉及其價值》,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87?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4]夫馬進撰,凌鵬譯:《「民告官」案件的背後——民國鄉鎮中的近代風波》,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90?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5]吳錚強、章軍、曾曉祺:《民國初年地方警察的角色、地位與社會沖突——記夫馬進教授領讀龍泉司法檔案研讀坊》,2019年9月5日,https://m.sohu.com/a/338977300_744041/,2020年7月1日。

[6]古逸英華:《丟布又丟人?我帶你穿越至民國審案子》,2020年3月3日,

https://m.sohu.com/a/377411639_744041,2020年7月6日。

豆瓣持續更新:https://www.douban.com/note/780197385/

D. 617分左右的985大學

617分左右的985大學:

1、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交叉學科等13個門類,設有7個學部、39個專業學院(系)、1個工程師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7家直屬附屬醫院。

學校現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等7個校區,總佔地面積6890108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797.1萬冊。

截至2021年底,學校有全日制學生63136人、國際學生5609人、教職工9778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雙聘)3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31人、文科資深教授15人。在2022年2月國家最新公布的名單中,浙江大學及21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

以上內容參考:

浙江大學-學校概況

中山大學-中大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日北航

南京理工大學-學校簡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校簡介

E.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的附件

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國家級特等獎(3項) 序號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 1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機制的創新與實踐 王大中張文修葉取源陳皓明劉惠琴 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2 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王越韓力沈伯弘趙顯利俞信胡克旺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3 開拓創新,建設一流的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 王玉鳳成正維楊蘇薛菊梅趙雁 北京交通大學 國家級一等獎(59項) 序號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 1 《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 趙凱華陳秉乾王稼軍陳熙謀舒幼生 北京大學 2 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以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和前沿創新的專業課程訓練為核心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 北京大學 3 生命科學創新型基礎人才的培養與理科基地建設的實踐 許崇任郝福英柴真蘇都莫日根趙進東 北京大學 4 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 楊芙清陳鍾蘇渭珍 北京大學 5 《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質量實時監控系統》在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中的研究與實踐 王杉周慶環劉帆李紅徐燚姜可偉 北京大學 6 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跨學科通選課體系 遲惠生關海庭牛大勇金頂兵宋鑫 北京大學 7 中國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實施工程 曾憲義張文顯李龍吳漢東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 8 市場營銷專業系列教材建設(教材) 紀寶成呂一林苗傑李先國江林 中國人民大學 9 優化理論課程,強化實踐環節——電力系統本科專業課改革 孫宏斌孫元章陳永亭姜齊榮童陸園 清華大學 10 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錢易郝吉明顧國維張曉健陳文 清華大學
(第三屆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11 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理念與實踐 劉美珣艾四林蔡樂蘇吳倬劉書林 清華大學 12 創建研究型本科教學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汪勁松汪蕙張文雪張佐宗俊峰 清華大學 13 探索英語網路教學新模式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劉芳閆達遠葉雲屏宮力楊敏 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 14 研究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的研究及實踐 李未馬殿富劉旭東張莉曹慶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5 森林資源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尹偉倫韓海榮孟憲宇葉建仁胡庭興 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16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 鍾秉林張健張斌賢劉欣尚叢立新 北京師范大學 17 勵耘實驗班大理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葛岳靜管靖何麗平李艷玲張健 北京師范大學 18 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 王廣謙張亦春姜波克陳雨露史建平 中央財經大學廈門大學
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19 聯合作戰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張玉良郁樹勝張懷璧姚洪喜紀榮仁 國防大學 20 政治經濟學(教材) 逄錦聚吳樹青洪銀興林崗劉偉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 21 高等化學資源共建共享平台 程鵬車雲霞高佔先張新祥劉志廣葉汝強李炳瑞馬玉龍沈文霞李士雨陳六平裴偉偉孫宏偉張寶申等 南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北京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武漢大學
南京大學天津大學
中山大學等 22 構建學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袁滿雪程鵬刁虎欣張開顯金柏江 南開大學 23 獨立辦學,緊密合作,創新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單平侯自新逄錦聚郁道銀葛寶臻沈亞平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並列) 24 化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改革的研究與實施 余國琮李士雨張鳳寶徐佩若張澤廷匡國柱黃少烈姚善涇梁斌趙洪余寶樂王保國樂清華陳礪陳紀忠 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大學北京化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25 培養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的一種新模式——「本科+技師」 孟慶國張興會黃銀忠王健民崔世鋼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 26 新形勢下復合型人才因材施教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杜彥良王錫朝金龍林雅青杜立傑 石家莊鐵道學院 27 軍隊工科院校專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米東李向榮張培林李國璋馬海霞 軍械工程學院 28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婁成武孫萍司曉悅隋永強杜寶貴 東北大學 29 寬口徑醫學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孫寶志於曉松路振富喬敏張君邦 中國醫科大學 30 創新型IT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溫濤張偉馬君劉文濤張韜 大連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31 復旦大學哲學系課程體系改革 俞吾金孫承叔王德峰陳學明劉放桐 復旦大學 32 開拓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養之路—《物理學與偏微分方程》課程與教材建設 李大潛秦鐵虎 復旦大學 33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創建基於天地網的新型教育資源共享體系 申瑞民鄭慶華陳德人王燕昌劉慶慧徐乃庄於德弘 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寧夏大學
西藏大學 34 堅持特色、適應發展、依託優勢、充實內涵——紡織工程大專業的深化改革與實踐 郁崇文郭建生王府梅靳向煜晏雄 東華大學 35 土建類專業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蔣永生邱洪興陳以一郭正興黃曉明單建何敏娟 東南大學同濟大學 36 21世紀初葯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吳曉明姚文兵徐曉媛朱慶振陸濤 中國葯科大學 37 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 譚建榮陸國棟張樹有施岳定盛奎川 浙江大學 38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二十年的探索與實踐 潘雲鶴路甬祥韓禎祥呂維雪吳健 浙江大學 39 生物學本科實驗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 沈明山莊總來陳美彭宣憲陳小麟 廈門大學 40 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與實踐 黃漢升楊貴仁季克異許紅峰梅雪雄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部 41 創建警察指揮與戰術專業教育實戰新體系 王勇倪強王翔林廉銳庄海 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42 植物生產類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董樹亭陳雨海邢金亮趙延兵高東升 山東農業大學 43 適應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創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學科新體系 高俊王家耀劉振堯孫群游雄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44 高職高專教育試點畜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劉太宇郭長華樊樹民王春明王曙雅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45 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綜合實踐的研究 楊叔子李培根吳昌林戴同張福潤 華中科技大學 46 農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傅廷棟曹湊貴張獻龍關桓達孫東發 華中農業大學 4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體系創新建設與實踐 楊學軍王志英竇文華寧洪戴葵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48 地方性高職院校辦學模式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管天球劉平娥劉子秀馮惠先李國春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49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俞仲文劉守義朱方來譚屬春李建求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50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與實施 萬學紅張肇達李甘地周同甫鄧洪 四川大學 51 整合優質資源,實施精品化戰略,建設高水平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吳鹿鳴高明盧存光費從榮田懷文 西南交通大學 52 依託重點實驗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實踐體系,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周仲榮蔣葛夫朱旻昊張文桂劉啟躍 西南交通大學 53 校企合作,實現工程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陳傳偉曹鳳張世憑朱晉蜀劉平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54 新世紀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 席酉民王洪濤趙西萍梁磊萬迪昉等 西安交通大學 55 結合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宋保維崔景元徐德民孫進才張靜 西北工業大學 56 改革基礎力學,建設一流國家工科力學教學基地 矯桂瓊支希哲苟文選張大成劉小洋 西北工業大學 57 《中國歷史》(六卷本)教材 張豈之劉寶才錢 遜周蘇平王子今方光華張國剛楊樹森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陳振江江沛楊先材 西北大學清華大學
南開大學東北師范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58 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育人的研究與實踐 袁有望朱松山劉光斌張中元韓懷仁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59 立足西部,改革創新,建設一流國家理科地理學基地 李吉均王乃昂伍光和周尚哲張建明 蘭州大學 國家級二等獎(537項,略)

F. 中國有哪些數學家

1.華羅庚 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1924年畢業於金壇縣立中學初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一年,因家貧失學,後在家中小雜貨店當學徒。在此期間自學數學,1929年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發表論文。1931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到清華大學,從管理員、助教到講師。1934年成為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在英國劍橋大學作訪問學者。1938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48年在美國伊里諾大學任終身教授。同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並當選為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系當代自學成才的一位傑出學者,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中國理論數學(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被國際學術界稱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元)方法」。又是應用數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先驅

者,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統籌法」、「優選法」並開展應用,普及推廣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提出了(計劃經濟大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正特徵矢量法。發表學術論文200篇,10部專著(其中8部在國外出版,有些被譯成俄、日、德、匈、英國文字),還寫了10餘部科學普及作品。由於其成就傑出,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德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其名字已進入美國華盛頓斯密司—寧尼博物館,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88位數學偉人之一。
2.蘇步青 數學家,1902年9月23日生於浙江平陽。1931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研究生院,獲理學博士學位。1931年後任浙江大學理學院數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學訓導長。1941年後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院士兼學術委員會常委,《中國數學會學報》,總主編,1949年後任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教務長,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教務長。1955年後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78年後任復旦大學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副主席,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著有論文150餘篇,論著10多部,其中「K展空間微分幾何學」方面的論著獲新中國第一次頒發的國家自然科學獎;船體放樣中船艏曲線光順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3. 谷超豪 數學家 1926年5月15日生於浙江溫州。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留校任教。1953年到復旦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力學數學系進修,1959年獲該校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60年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系主任、數學研究所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國家科委攀登計劃非線性科學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曾兼任申國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數學組召集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杭州分會和中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浙江分會理事和黨組書記;1956年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1993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又致力於大學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為我國數學研究和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齊性黎曼空間、無限維變換擬群、雙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范場理論和孤立子理論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來,在偏微分方程和規范場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重視,並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三等獎各一項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研究解決了超音速機翼繞流等數學問題,其成果比
國外早十多年。在正對稱方程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維、高階混合型方程的系統理論,受到了國際同行高度稱贊。在規范場的數學結構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來,在高維時空的孤立子理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從事教學工作數十年,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教學人才。

4.吳文俊,1919年出生於上海,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1946年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吳文俊研究數學已經半個多世紀,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早期研究拓撲學,他的天才成就曾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學與國際上的差距。1956年他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當時科技界最高獎----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吳文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演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並已應用於國際上當前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

吳文俊院士熱愛祖國,有高尚的科學道德,是數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至今仍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終站在數學領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5許三保 男,江蘇江陰人,一九四一年三月出生,一九六四年九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現任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競賽部主任,靜安區理科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靜安區競賽業余學校常務副校長。一九八七年起任上海市數學學校高中競賽班班主任和教練員,現是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被市教育局首聘任上海市中小學圖書評審委員會數學組成員至今,一九八五年受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聘請,擔任成人高考命題工作,曾榮獲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數學學校優秀教練員。
許老師參加過《中考疑難精解》、《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中美歷屆數學競賽試題精解》、《高中立體幾何》、《初中數學復習導向》、《高中數學學練指要》等十幾本數學著作的編寫工作;發表了

「數學歸納法」、「解決二面角問題要抓住關鍵」、「抓住n=k與n=k+1的聯系」、「方程問題」、「平面幾何中的定值問題」、「參數方程的應用」、「數控線切割機中數學計算」等二十餘篇數學教學論文。

熱點內容
富陽大學城地址 發布:2024-09-17 03:28:19 瀏覽:949
美國通過aacsb認證大學 發布:2024-09-17 03:08:13 瀏覽:252
專科畢業一年之後怎麼考本科 發布:2024-09-17 03:00:07 瀏覽:804
我的大學生活英語演講 發布:2024-09-17 02:52:10 瀏覽:231
南華大學船山學院宿舍 發布:2024-09-17 02:50:38 瀏覽:550
大學生就業扶助 發布:2024-09-17 02:50:06 瀏覽:269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教授 發布:2024-09-17 02:08:14 瀏覽:291
美國奧爾巴尼大學 發布:2024-09-17 01:47:02 瀏覽:69
大學生學位申請 發布:2024-09-17 01:32:52 瀏覽:963
ubc大學研究生專業 發布:2024-09-17 01:32:43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