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吳教授
1. 吳伯簫被稱為什麼
說起中國文學史必談吳伯蕭,談現代散文不能不談吳伯蕭,雖然他是一位教育家,可他也是文學 家,他的文學創作歷程,正是從 青島開始的。
吳伯蕭,原名熙成,北平師范大學畢業後,於1931年的冬天來 到青島,他寫道:
那年初冬涼夜,乘膠濟火車婉蜒東來,於萬家燈火中孤單單到青島,浴著清清涼涼風,打著寒噤,沿了老長老長的石欄桿步履行,望著遠遠時明時滅的紅燈,聽左邊澎湃的大水聲音,默默中模糊影響。 旅店裡一宵異鄉夢,亂紛紛直到黎明;晨起寂寞與離愁, 正自攪得心酸、無意緒,忽然與窗啟 處展開了一眼望不斷的水光接天,胸際頓覺豁然了,我第一次看見了海。
他初到陌生的青島,便與「大海結緣」,雖然「地疏人生」、「寂寞勝過辛苦」,他卻每天早晨去海邊看日出;跑到遠離市鎮的海灘,躺在沙灘上曬太陽、聽潮音。
吳伯蕭在青島找到一份工作,還找到了一份兼職:他在國立青島大學當一名校長辦公室的職員,薪金微簿,又在朋友介紹下為 《民國日報》編副刊。在大學里他認識結交了已成名的老作家楊振 聲、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在《無花果》一文中寫道,為了編副刊又「聯系了一些嶄露頭角的詩人、作家,如李廣田、臧克家、李輝英等。從這時起,他「夢想以寫作為業,擠進他們的行列」。
到青島以後,他在棲霞路上租了一處房子,房子在八關山顛的福山路上還有一個院門。他在這個「陋舍」安身以後,環視房周八關 山的青山翠巒,只見「屋是掛在山坡上的,門窗開處便都是山」,便 想為這陋室起個名兒。他思忖著:「不叫它別墅,因為不是旁宅支院 頤養避暑的地方;喚叫什麼樓也不妥,因為一頂一底,頂上就正對 著天空。無以名之,就姑且直呼為山屋吧,那是很有點老實相的。」 於是,叫它「山屋」,吳伯蕭早期的散文,有些在文末寫著「寫於山 屋」。這座故居,現已經拆掉了。吳伯蕭寫過一篇散文《山屋》,其中 寫道:
……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寂寞,原來北方太偏僻,離街市太遠啊!……但是,它像東風吹過經冬的衰草似的,展現就青到了天邊。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後有一片啾唧的鬧聲,像是姑娘們吵嘴,又像一群活潑潑的孩子在嘈雜亂喝;兀的不知怎麼一來,哪裡『支幽』一響,你就醒了。立刻你聽到了滿山滿谷的鳥叫。縹縹緲緲哪裡的鍾聲,也嗡嗡地傳了過來。你睜開了眼, 窗簾後一縷明亮,給了你一個透底的清醒……倘若你來,於山屋,你也會喜歡的吧?傍山人家,是頗有情趣的。
在他的山屋裡,他寫了《島上的季節》、《陰島的漁鹽》、《海上鷗》等作品。
「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東北三省,吳伯蕭在全市人民抗日救國的聲浪中,在《民國日報》發表了《黑將軍揮淚退克山》一文。這家報紙因將刺殺日本天皇的一位朝鮮人稱為「義士」,激怒了在青島的日本人,借故放火燒了國民黨青島市黨部,搗毀了中山路上的民國日報社,從此再沒出版,吳伯蕭失去了這份兼職。
吳伯蕭是王統照書齋中的常客。他回憶說:「在觀海二路的書齋里,同你(王統照)送走了多少度無限好的夕陽,迎接過多少回山上、山下萬家的燈火。」王統照著文說:「我少不了與他有晤面的機會。那軟沙的海濱;那黑石重疊的山谷;那大公園的海棠徑上;那個小小的庭園中飲『苦露』(酒名)、斟清茗;或當風雪冬宵燒餅鋪外的匆匆招呼;在炫彩的碧波上隔日相遇;在老舍的二簧腔調的猛喊之下,彼此縱笑。」他們常常在一家叫「茂榮豐」的小酒館聚飲,花錢不多,主要為了那份友情。
他與老舍也相交甚厚,吳伯蕭晚年回憶說:「『九·一八』後在青島,老舍是大學文學教授,而我是文藝學徒。我比他小6歲,在他海濱的書齋里卻是常客。他那住房進門的地方,迎面是武器架,羅列著槍刀劍戟;書齋寫字台上攤著《駱駝祥子》的初稿,一武一文, 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自稱與老舍是「忘年的朋友」。
吳伯蕭在青島與一些文友們常常聚會,「坐辦公室的空隙里跟著他們寫點短文。締有半年時間,曾有三五熟人定期聚會,各帶小說、詩或散文,大家傳著品評議論。相約不吹捧,倒免不了吹毛求疵,也不自慚、自卑,說自己的作品不好(為什麼不盡量往好里寫?) 但爭取彼此推敲。這就自然形成了鞭策與鼓舞,各自拚命下功夫,互爭下一次聚會時的一點進步。」
在青島,吳伯蕭養成了「爬山、逛海、穿樹林的習慣」,無論是黎明、黃昏或是中午,到「各處遨遊」。有時乘一葉扁舟去大海之上,三天五天還要玩一次網球。
在青島,當然要去逛嶗山。有一次,吳伯蕭乘著「海深號」軍艦去了太清官,爬了山,他覺得「人雖多,哴哴而已,去年的游興沒處找。留一宵,拾墨晶一小塊……拋錨停船時,天已然黑了,抬頭都是星。順口溜出兩句話來:嶗山歸來兮,滿船的風;俺要回去也,滿街的燈。」
陰島(今紅島)曾是膠州灣內第一大島,曾有「陰島八景」的名勝,島的兩側是著名的膠州灣鹽田。過去,每天從小港有班輪通往陰島。
他和朋友們也去了陰島,說:「動機是看鄉間風物,帶便訪訪齊國的漁鹽之利。……不知怎的一個概念,以為『島』總該是崗巒起伏嶙峋多山的,陰島卻出乎意料來得比較平坦。」
1936年夏,吳伯蕭遷居到了觀象山麓的觀象一路,從濟寧路去要近許多。這里有一條小巷,但不是路,是石階,他認真數過一共有「六十二層階梯」。對這新的住宅,他又寫了《記島上居室》:
在繁囂的都市裡找幾間房子安一個家,比在擁擠的人海里謀一份穩當的職業,都是很難的。今年夏天,在青島流過整整三天汗,碰過大大小小若著干軟釘子才找到的。大房一間,月租十一金,除了涼水,其餘傢具電燈一概不管。
……兩層的樓房,坐落在一個小山的頂上。晾台佇立,是可以俯瞰全市、遠眺海山的。白晝,早晨看日出,看五彩朝霞,看霧蒙蒙的遠山,山島間水光接天,波搖金影。辰巳時候可以看海灣里艤集的漁船,千萬只船掛起千萬張白帆,景象是極遼闊雄偉的。傍晚,看落日,看暮靄,看家家船上的縷縷炊煙,思緒也跟著當前煙景而深邃幽遠了。電燈亮處,天卻黑了,百尺樓頭,腳下夜景,豈止燈光萬家!
他在這里僅住了兩個月便離開青島,先去了濟南,又去了萊陽,任簡易師范學校校長。他專程請老舍先生去萊陽講課,老舍因在青島結下的友誼,「不顧長途汽車的勞頓,慨然答應去講學」。
吳伯蕭談到在青島期間的文學創作時說:「那時不自量力。曾妄想創一種文體:小說的生活題材,詩的語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結構。內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及鳥獸蟲魚;感情粗獷、豪放也好,婉約、沖淡也好,總要有回甘余韻。體裁歸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詩。」他在青島寫了一篇《海》,其中寫道:
……海風最硬,海霧最濃,海天最遠。海的情調是最令人憧憬迷戀。海波是旖旎多姿的。海潮是勢頭洶涌的。海的呼 聲是悲壯哀婉、訇然悠久的。啊!海!誰能一口氣說完它的瑰偉與奇麗呢?且問問那停泊淺灘對了皎皎星月吸旱煙的漁翁罷。且問問那初春驕陽下跑著跳著撿蚌殼的弄漸兒罷!
解放後,有人把《海》收入散文詩集,他卻認為這只是散文。
吳伯簫把他發表的散文精選了一部分,交給了王統照先生,希望能出版一本散文集子。不久爆發了抗日戰爭,吳伯蕭去了延安,投身到革命斗爭中去。與淪陷區的朋友們失去了聯系。
王統照十分認真,他在上海把吳伯蕭的散文編成了一本《羽書》集,自己以「韋佩」為化名寫了序,由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但吳伯蕭全然不知道。1949年春,孟超寄了一本《羽書》給他,他才知道,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已出版了8年。全國「文代會」開會, 巴金告訴他稿費寄給了他,並收到了收條。誰冒名領了《羽書》的稿費呢?這永遠是一個謎。
此後,吳伯蕭寫了一批優秀的散文,《記一輛紡車》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1982年,他又出版了散文集《忘年》,其中把在青島寫作的散文而未收入《羽書》的幾篇也編了進去。
在《無花果》、《文學回憶與思想》等文章里,吳伯蕭都談到了青島對他一生文學創作的意義。《羽書》靡頁上,吳伯蕭1934年攝於青島的照片是永恆的紀念。
2. 魏韶華生平
1980年,魏韶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開始了她的學術生涯。在校期間,她的學術才華得到了認可,榮獲了全校學生論文報告會的一等獎。1984年,她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其學位論文更是有幸入選了全校的優秀畢業論文集。以此為契機,魏韶華留校任教,並與著名學者吳小美教授合作,共同深入研究中國現代文學。
1987年,魏韶華繼續深造,考入蘭州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成為吳小美教授的得意門生。經過三年的勤奮學習,她於1990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論文答辯,取得了文學碩士學位。此後的1993年,她調入青島大學中文系,繼續在教育一線耕耘。
1997年,魏韶華決定挑戰更高的學術高峰,她考取了復旦大學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師從朱文華教授。在復旦的學習期間,她表現出色,榮獲了研究生獎學金。經過數年的潛心研究,2000年,她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為她的學術生涯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青島大學吳教授擴展閱讀
魏韶華,男,1963年生於山東東阿,文學博士。與人合作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多項,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子課題1項、市廳級和校級科研課題多項。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等雜志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國文科學報文摘》、《魯迅研究年鑒》等全文轉載或摘編,獨立出版學術專著1部,與人合作出版學術專著多部。獲省部級優秀科研獎3項,市廳級優秀科研獎8項。現為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兼任中文系副主任。
3. 求國立青島大學簡介
國立青島大學是山東大學在1928年-1931年間使用的名字。1928年6月, 國民黨政府下令把國立山東大學改為國立青島大學,並把山大由濟南遷至青島。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除接收省立山東大學外,並將私立青島大學校產收用。1930年5月,國民黨政府任命楊振聲為校長,國立山國東正式更名為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9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 校門院會議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恢復原名,仍為國立山東大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8年,山東大學又青島遷回濟南,留下了山東大學海洋系,後來逐漸發展為今天的中國海洋大學。
大凡歷史稍長一點的學校,都有屬於自己的永恆風景,構成這道風景的,除了眼見為實的校園建築、宏富藏書、名師高徒之外,還須有心領神會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精神,介於兩者之間的則是那些兼及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史乘與口碑的精彩紛紜的傳說了。現代社會中,沒有比大學更可為充滿靈性的場所,也沒有比大學更可為心靈棲居的田園。
提起山東大學,當代人往往追溯到1901年清政府在濟南創建的山東大學堂,就象北大人追憶母校總要從「京師大學堂」算起一樣。母校的悠久輝煌的歷史總是令所有山大人激動和驕傲的,但在老山大人閱盡滄桑的心路里程上,對母校的追憶卻更願意從1929年的國立青島大學開始,一如沙恭達羅中的詩句「你無論走到哪裡也走不出我的心,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如果再細心地揆諸史實你會發現國立青島大學的創立與北大人竟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以後,將其開放為商埠,撫恤德日統治四分之一個世紀留下的創痍,輸入新知,佐育人才,立國安邦,成為全城人的共識。1924年初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交通部長的直系將領高恩洪出任膠澳商埠的督辦。高氏在職,勤求治理,政績可觀,「尤於教育一端,銳意進行」,1924年5月29日,聯絡青島的富商巨賈和熱心教育的人士在其督辦行署開會,倡辦青島大學。公推高恩洪、邵筠農、宋徽五、傅炳昭、張德純、劉子山、王子雍、宋雨亭、於耀西、孫丙炎、孫廣欽(字子敬)等11人組成校董會,復由校董會推舉孫廣欽為籌備主任,邵筠農、孫丙炎為副主任。又聘請了蔡元培、張伯苓、黃炎培為名譽理事。學校校址選在了德佔青島時期修建的俾斯麥兵營(日佔後改為萬年兵營)。為此還 當時校門有一段故事,青島駐軍對青大校園垂涎欲滴,執意分享駐兵,高恩洪不允。雙方爭執不休,官司一直打到洛陽直魯預三省巡閱使吳佩孚處。吳是蓬萊人,清末秀才出身,與高同鄉又曾同僚,私誼甚厚,雖系一軍閥,但是絕非一介赳赳武夫,「世界競爭端賴學術」的道理是懂得的,就一錘定音該兵營作為辦學之用。
財政為百事血脈,對文化教育事業尤其如此。大學籌辦之初經費拮據,籌辦諸人千方百計籌措經費,1924年6月19日青島總商會曾向美國大使館請求以美國退回的庚子賠款作為青島大學的創辦經費,未有結果。幾經周折,最終由高恩洪捐洋萬元、劉子山捐款2萬元作籌備費用,由膠澳商埠督辦公署、膠濟鐵路局撥款和青島紳商的捐款作為學校的常年經費。10月25日私立青島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青島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大學成立(青島最早的大學是德國在1908年創辦的德華大學)。
青島是一個自由港,中外商人雲集,工商業發達。學校董事會根據《大學令》確定私立青島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規劃分為文、理、法、商、工、醫、農林七科,最終的目標是發展成一所綜合性大學,但考慮到青島工商發展的需要, 楊振聲校長創辦之初以實用學科設置為主。先設工、商兩科。1924年8月11-13日,在北京、南京、濟南及青島四地同時招生。除本國學生外,還有南洋華僑子弟和朝鮮學生前來報考。學校重質不重量,首屆招收工商預科學生80名。
私立青島大學延聘教師十分講究,師資來源之一為國內名牌高校畢業的學生,北大、燕大、齊魯大學等,特別是北大畢業生居多;一為高薪聘請海外歸國的留學生。根據1925年的統計,私立青島大學全校教職員中留學生有11人,約占教職員總數的42%強,尤其以留學美國的最多。如邏輯學教師凌道揚、外文教師凌達揚、閔星熒,都學有專精,入校前已有名氣;多數教師年齡在30-40歲之間,年富力強,學識涵容中西,又有陶鑄中國新學術的襟懷與理想,教學認真。學校機構精幹,教學和行政管理的負責人都由教師兼任。正是這些良好的規制和濃厚的學術空氣。學校發展蒸蒸日上,相繼設立土木工程科、機械科、礦科,並預備增設農林科、法科和文科。詎料第二次直奉戰爭突起,直系敗退,高恩洪去職,私立青島大學的發展遭到挫折。後由山東省議長宋傳典接任校長,維持殘局,終於因經費問題維持到1928年初,被國立青島大學接收。但是私立青島大學的創建,為後來的國立青島大學提供了理想的校址,她注重師資力量建設和良好的校風也為國立青島大學鐫刻了自己的印記。
1928年蔣介石的國民軍北伐入魯,中國統一加速,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各地大力加強或創辦國立大學,以培養國家精英,作為「恢復國權」運動的重要措施。1928年8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根據山東教育廳的報告,決定在已停辦的省立山東大學的基礎上籌建國立山東大學。並指令何思源、魏宗晉、陳雪南、趙太侔、王近信、彭百川、楊亮功、楊振聲、杜光塤、傅斯年、孫學悟等11人組成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著手籌備工作。8月7日,國立山東大學籌委會在泰山紅門宮召開第一次會議,何思源等7人出席會議。會上討論通過了籌委會組織條例,研究了院系設置,以及擴建校舍,充實圖書儀器設備等問題。但因日本製造濟南「五三」慘案,濟南及膠濟鐵路沿線尚未光復,一切籌備工作化為紙上談兵。1929年3月,日本撤出濟南,濟案解決。山東省政府由泰安遷往濟南,籌委會也於此時移至濟南。此年夏天,我國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再次蒞青,攜眷借住在私立青島大學女生平房宿舍內(即今中國海洋大學檔案館)。他對青島的優美環境,宜人的氣候,倍加贊賞。鑒於當時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濟南是四省通衢,乃兵家必爭之地,而青島地處東海之濱,戰亂較少波及,所以力主將國立山東大學遷往青島籌辦。
6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提議,決定遷址,並鑒於青島已經獨立出山東省,成立特別市,直屬行政院管轄,指令將國立山東大學籌委會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委會。除接收原省立山東大學校產外,在青島接收私立青島大學的校址和校產。
6月13日,教育部另行聘請何思源、王近信、趙太侔(趙畸)、彭百川、杜光塤、傅斯年、楊振聲、袁家普、蔡元培等九人組成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並推定何思源為籌委會主任。在九名籌委會委員中,何思源、趙太侔、杜光塤、傅斯年、楊振聲、袁家普等6位是蔡元培先生執掌北大時的在校學生,其在籌建國立青島大學過程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1929年6月20日,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濟南召開第一次會議,本省委員何思源、袁家普、趙太侔、王近信、彭百川五人出席,外省委員未及出席,何思源為主席。會議除宣布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外,主要討論了辦學經費來源、大學基金以及籌委會秘書人選等事項。次日,何思源、趙太侔等即赴青島接收私立青島大學校產,6月29日接收完畢。
私立青大校舍原是德佔青島時代的俾斯麥兵營(日本佔領時改為萬年兵營),坐落在匯泉角的南海邊,遠辟市區的喧囂,環境清幽;南近海天一色、水淺坡緩、細沙鋪底的匯泉浴場,東臨風景佳秀的中山公園,西可眺棧橋公園的株欄和歷落亭閣;院內幢幢樓房,依山而起、紅瓦白牆、格調和諧。「三面郁蔥環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此乃讀書問學絕佳之所在。校址選在這里也是蔡元培先生的主張,他對國立青島大學提升青島地方文化寄予厚望,「以青島之地勢及氣候,將來必為文化中心點,此大學關系甚大。」
1929年7月8日下午,國立青島大學籌委會在青島匯泉大飯店舉行第二次會議。這是籌委會最重要的一次會議。蔡元培、何思源、袁家普、傅斯年、楊振聲、趙太侔、杜光塤、王近信、彭百川等九位委員全部出席,教育部長蔣夢麟從南京專程抵青島赴會,並主持了會議。這次籌備會議聽取了籌備委員會主任何思源有關國立青島大學籌備情況的報告,確定了學科設置、院系人選、經費籌措、校址擴充、招生工作、開學日期及在濟南設立實習工廠和農事試驗場等一系列決定。會議最後公推何思源、傅斯年、楊振聲、趙太侔、王近信為國立青島大學為籌委會常務委員。這次會議基本商定了學校的雛形。
7月14日,國立青大籌委會在濟南舊省立山東大學本部召開第三次會議。主要討論了學校行政組織、教務長和各院院長人選,已聘和擬聘教師、教職員薪金標准、經費預算、新生入學和舊生編級等問題。8月3日,蔡元培先生致函南京政府監察院院長吳敬恆(由何思源面呈),托請轉商財政部長宋子文批撥國立青島大學經費。
趙太侔校長10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增聘陳調元、於恩波、陳名豫為籌備委員,使委員人數由9人增至12人。
1930年上半年,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工作基本完成,9月21日正式開學典禮,校長楊振聲宣誓就職。根據籌委會的建議,學校第一年先設文理兩院,文學院分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和教育系;理學院分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個學系。
1932年9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並准楊振聲校長辭職,任命趙太侔(趙畸)為國立山東大學校長。
4. 吳建明的簡介
吳建明 ,1963年出生於江西宜春,中國著名整形專家,共產黨員。
1986年畢業於廣州第一軍內醫大學,從事外科臨容床工作;
1993年以研究生考入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整形外科,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
1993—2004年就職於上海長征醫院整形外科,從事整形容的教研工作,歷任主治醫師講師、教授、副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
2000年因臨床及科研工作成績突出榮立國家三等功。
2004—2005年任職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整形美容中心負責人。
2014年被選舉為上海市醫師協會整形師分會副會長。
現任上海東方麗人醫療美容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美容外科專業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美容整形分會全國委員,韓國美整形美容醫院客座教授,先後被邀請到武漢同濟醫院、南昌大學醫學院、青島大學醫學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術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