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彭華老師
A. 丹霞山的導游詞講解
丹霞山的導游詞講解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下面是由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丹霞山的導游詞講解,希望能夠幫到您!
親愛的遊客朋友,歡迎您來到美麗神奇的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參觀游覽。我是丹霞山的講解員,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陪同您一起領略丹霞山的秀麗風光,共度美好時光。
親愛的遊客朋友,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的外山門區域金霞小區。這個區域以前有個村子,村子取了一個很特別的名字:石母。也就是石頭的祖宗的意思。我們面前的這個山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山門。山門是1994年由中山大學教授彭華先生創意設計修建的。山門通高42米,山門的整體是一個巨大的“山”字。右側門柱取形陽元石,左側門柱取形天柱石,中間的拱門象形天生橋。最高的門柱的設計創意則來自僧帽峰,上刻的“丹霞”二字是由嶺南著名畫家關山月先生題寫的。門框上的四個大字請大家猜一猜是什麼字?對,自右至左,這是書法家章一平先生用大篆書寫的“萬古金城”。是贊美丹霞山的山石像一座座紅色的城堡。門框的左下方還有“中國紅石公園”幾個隸書大字,是說丹霞山之美堪與美國黃石公園媲美。紅石公園前面的兩塊花崗岩巨石取自錦江上游的仁化縣長江鎮河田村,上面刻寫的是2010年8月2日廣東丹霞山與中國南方共6省6處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聯合以“中國丹霞”名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獲得成功的世界遺產證書和世界遺產標志,並於2011年10月29日由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協會主席邁克爾•克羅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代表保羅•丁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原主任沃爾夫岡•伊德、國際地貌學家協會丹霞地貌工作組主席、中山大學教授彭華共同為中國丹霞世界遺產標志石揭碑。大門的右下方紅砂岩石碑上面刻寫的是2004年2月13日丹霞山成功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標志,是2004年7月5日揭碑開園的。這兩塊合而為一的巨大的紅砂岩則取自韶關境內另一處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觀樂昌市坪石鎮金雞嶺的附近。大家可以在這兩塊標志石前照相留念。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景區游覽。您可以憑購買的景區門票乘坐景區環保車進入我們的各個游覽區,從外山門到陽元石游覽區約2公里,到長老峰游覽區約4公里,到錦江遊船碼頭約1.5公里。入口的右側有一條長1500米的進山步道,與陽元石游覽區和錦江沿江步道聯成一體,遊客也可以選擇徒步進入山裡游覽。丹霞山風景區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東北郊,總面積292平方公里,北大門距韶關市區45公里,風景區的最南端距韶關東火車站僅6公里。因山石“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所以稱之為丹霞山。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1980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我們的丹霞山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5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8月2日與中國南方共6省6處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以“中國丹霞”名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中國第八處、也是目前廣東唯一的一處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具有雄、險、奇、秀、幽、古、曠七大特點,素有“萬古丹霞冠嶺南”的美譽。
雄:即雄偉、陽剛之美。以赤壁丹崖為特色。丹霞山的山峰均由懸崖峭壁構成,拔起於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裸露、光滑齊削、氣勢磅礴,充滿陽剛之美。
險:丹霞山地貌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點,古人利用這一特徵常在崖頂築石結寨,以險御敵,如巴寨、細美寨、長老寨、揚州寨、韭菜寨等。每座山寨的攀登之路猶如“天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上山途中用紅色砂石所壘成的道道山門,也可使敵人望而生畏。
奇:丹霞山石之奇特,形態各異,似牆、似堡、似寨,擬人、擬獸、擬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陽元石、陰元石堪稱“天下第一絕景”。天然形成的通泰橋則被譽為“嶺南第一橋”。龍鱗片石、天柱石、觀音石、望夫石與陰、陽元石,並稱丹霞山六大奇石。
秀: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植被一年四季鬱郁蔥蔥,湞江全長32千米和作為湞江一級支流的錦江下游34千米蜿蜒於丹霞山區腹地,如飄帶,似銀練。沿江兩岸,竹樹婆娑,田園錦綉,江清水碧,山石倒影,丹山碧水交相輝映,不是灕江勝似灕江。
幽:沿斷層和節理廣泛發育的線谷、巷谷、溝谷普遍具有狹窄幽深的特點,兩側丹崖赤壁,溝谷幽深,谷底植被茂盛,鳥鳴谷幽。丹霞盆地核心區內的山峰和谷地,大部分為無人區。
古:從湞江河畔的新石器時代的鯰魚轉遺址,從相傳4000多年前虞舜南巡奏韶樂,從錦江岸邊的岩畫,從隋唐以來的韶石、獅子岩、錦石岩的開發,到明清時期別傳寺等的興盛,千百年來,古人為丹霞山留下了豐富的建築、摩崖碑刻、詩文和古老的傳說。
曠:主要體現在錦江河谷小平原和湞江河谷小平原。站在丹霞山峰上下望成片的夏富小平原和周田小平原,一派美麗的丹霞田園風光。
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那麼什麼是丹霞地貌呢?按照當代丹霞地貌泰斗、中山大學教授黃進先生的定義:丹霞地貌是指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這裡面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陡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懸崖峭壁,這種峭壁高度一般要求超過5米;第二層是紅層,就是岩石必須是紅色的;第三層含義是岩石是陸相沉積岩,也就是湖相沉積。那麼,作為丹霞地貌命名地的丹霞山,如此奇特的山水是怎樣形成的呢?在1.4億年前,也就是恐龍滅絕的年代,丹霞山是南嶺山脈的一個內陸盆地。由於地勢低窪,雨水夾帶著泥沙碎石流到湖泊內堆積。當時地球的氣候非常炎熱,湖裡的堆積物所含的鐵質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鐵,形成紅色沉積岩。經過大約7千萬年,湖泊內沉積了厚度約3700米的巨厚紅層。其上部約1300米的較堅硬岩層稱為丹霞組,下部約2400米的較松軟岩層稱為長壩組。到白堊紀末(距今7千萬年前後),整個盆地沉積環境消失。由於地殼運動和受燕山運動影響,逐漸隆起並接受侵蝕,但是這個時期的上升非常緩慢。距今3千萬年前後,受喜瑪拉雅山造山運動影響,湖盆隨著南嶺山脈劇烈抬升,湖內岩層形成許多斷裂和節理,加之長期受流水侵蝕、重力崩塌、差異風化,形成了一座座頂平(或頂斜)、身陡、麓緩的山峰。
一、 丹霞山遊客中心(5分鍾)
親愛的遊客,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丹霞山遊客中心。首先展示的是丹霞山物理模型沙盤。我們現在所在的是丹霞山的東北部。丹霞紅盆地的面積大約500多平方千米。丹霞山的總面積是292平方千米,外圍藍色的線圍限的是整個丹霞山292平方千米的面積,在沙盤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個獨立的丹霞群峰,這便是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面積約180平方千米,是中國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區之一。其中中間這條紅線圍限的168平方千米便是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的范圍。沙盤東邊的河流是湞江;自北而南橫貫丹霞山腹地的'是湞江的一級支流,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錦江。
丹霞山地處北緯24度至25度之間,在地理位置上屬於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地帶,氣候溫和濕潤,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里的年均降雨量1665毫米,年均氣溫19.6℃。原生植被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共有大小各種類型的石峰、石牆、石堡、石橋、石柱、天生橋600多座。山峰海拔一般在300——400米之間,超過500米的山峰有7座,最高峰巴寨為619.2米。一座座山峰造型豐富,擬人擬物形象逼真,猶如一方紅寶石雕塑園,故又稱“中國紅石公園”。在我們面前有600多座山峰,據專家野外調查考察,丹霞山的山峰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中可以攀登的山峰約200座,佔三分之一;難以攀登的山峰約200座,佔三分之一;非經人工開鑿石級不能攀登的山峰也佔三分之一。目前丹霞山對外開放的山頭僅兩座,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去參觀的長老峰和陽元山。我們在沙盤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丹霞山分為五個片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丹霞景區,東南方向的韶石景區,西部的巴寨景區,西南的飛花水景區,東南邊的大湖坑景區,以及湞江風光帶和錦江風光帶。丹霞山最引人矚目的是站在長老峰向東南方向面積近100平方千米的無人區,裡面沒有一個村莊,沒有一片農田,是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生態保存基本完好,也是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的主體。我們向西看,有一個象茶壺一樣的山峰,也是丹霞山標志性景觀之一的茶壺峰,茶壺峰左側的山頭是丹霞山的最高峰巴寨,海拔619.2米。
目前這些山峰都沒有對遊客開放,有少部分戶外運動愛好者和喜歡探險的人前往。丹霞山292平方千米范圍內有原居民約1.2萬人,主要分布在景區的周邊和錦江河谷地帶。
還有就是我們面前的這幅巨幅國畫是韶關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關山雪先生於2011年10月全心創作的,是目前國內表現丹霞地貌畫幅面積最大的國畫作品。
下面我們到前面觀看約10分鍾的丹霞山風光片和航拍片,看過風光片之後請大家跟隨博物館的講解員到各個展廳參觀丹霞地貌的介紹。
;B. 江郎山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意義
江郎山位於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江郎鄉境內。江郎山景區由三爿石、十八曲、塔山、牛鼻峰、須女湖(青龍湖)和仙居寺等部分組成,面積11.86平方公里,景源類型以自然景觀為主,同時也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江郎山景區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AAAA級景區。2010年8月作為「中國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這就是「丹霞」的詞源,語出曹丕的《芙蓉池作詩》,意指天上絢爛的彩霞。
在中國古代,丹霞首先是一種底蘊深厚的文化。中國人對丹霞地貌的鍾情由來已久,這可能是緣於華夏民族對紅黃色系的崇拜。在中國人眼裡,紅色是火,是熊熊燃燒的能量,是興旺,是血氣方剛,是上升,也是吉祥。黃色在中國帝王的心中代表著皇權和萬物的基礎。因此,在中國,道教、佛教、書院偏愛丹霞,道教初創時所涉及到的幾個道場,都清一色在丹霞地區。道教名山多與丹霞重疊,佛徒釋子也鍾愛丹霞,我國現存十米以上的大佛有四十多座,其中建造於丹霞地貌區的就有二十八座。而儒家的代表性建築書院也與丹霞攜手。宋代的書院密集區與丹霞地貌密集區一致,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南方四省。
丹霞地貌,指的是一種有著特殊地貌特徵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雲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面上,丹霞可以定義如下: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它主要由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反映了一個乾熱氣候條件下的氧化陸相湖盆沉積環境。這些沉積層經歷了區域地殼抬升、劇烈的斷裂、流水的深度切割侵蝕、塊體運動、風化和溶蝕作用,塑造了群峰、崖壁以及峽谷等有著極大景觀美的絕妙景觀。中國丹霞景觀包括了一個地貌系列:從地貌不太顯著,下切不太發育的青年期,到迷宮般的峰群和峽谷發育較好的壯年期,到以大范圍低地和廣泛河流體系圍繞的孤峰為特徵的老年期。
地學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偏紅色的河湖相沉積岩統稱為「紅層」,紅層上所發育的地貌被統稱為「紅層地貌」,丹霞地貌是「紅層地貌」的一種。學者們規定「丹崖」的高度應大於十米,才能顯現出丹霞地貌的雄、險、奇、秀;「丹崖」的坡度則應滿足懸崖坡的條件,55°至90°之間,高度與坡度低於這個標準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應歸於到紅層地貌。根據中山大學彭華教授的研究,目前在中國發育丹霞地貌的紅層絕大部分不早於中生代(24200萬年以來,其中80%是發育在白堊紀)。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已發現丹霞780多處,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
丹霞,這個術語被引入地貌學,是已故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景蘭和陳國達先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廣東韶關丹霞山命名,並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地貌類型,被稱為中國的國粹。這次非凡的命名,緣於八十多年前的一次偶遇。1929年,地學家馮景蘭在兩廣進行地質調查時,遭遇廣東丹霞山那一片千百萬年的紅色巨岩,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那明艷的色彩讓他毫不猶豫地以當地地名中「丹霞」二字來命名並展開研究。1939年,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把這種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地貌正式命名為「丹霞地貌」。1982年,陳先生的嫡傳弟子、人稱「丹霞痴」的地理學家黃進發表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基本方式》,這是中國系統論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論文。
可見,丹霞地貌是中國學者自創的一個地貌學名詞,也是真正的「中國製造」。這個術語在中國早已被廣泛接受。但丹霞地貌卻並非中國所獨有,據國際上的研究資料所知,世界上紅層廣泛分布在除南極之外的各大洲,發育了與中國丹霞相同或相似的地貌類型。因此,丹霞是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特殊自然地理現象和紅層地貌類型。這也是丹霞申遺的最大困難之一,地貌是一個地理、地質學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國學者的命名,迄今還沒有得到國際地學界認可。對丹霞地貌所處的地層,國際地學界已有定論,叫做「紅層」。拿一個國外學者沒見過的名詞去申遺,無異於問道於盲。丹霞景觀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因此有專家建議用「丹霞景觀」代替「丹霞地貌」來申遺。但此建議遭到丹霞地貌專家彭華教授的反對,在他看來,「景觀」失去了地理地質學上的意義,貶低了中國學者研究了近一個世紀的學術成果。「如果一堆紅色石頭景觀都可以申遺,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顯得太低!」
以申遺促學術,正是黃進、彭華等中國學者希望達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遺,意味著「丹霞」這一由中國學者發現、命名的地貌和概念將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這是丹霞地貌走出國門的一個途徑。
C. 什麼是丹霞地貌
中文名稱:丹霞地貌英文名稱:Danxia landform定義:由陸相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種地貌形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砂礫岩層巨厚,垂直節理發育。因在中國廣東省北部仁化縣丹霞山有典型發育而得名。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貌學(二級學科)
一般認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地貌,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後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我國粵北仁化縣注意到了分布廣泛 丹霞山(廣東省仁化縣)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岩層。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岩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1]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2]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指天上的彩霞。[3]
丹霞地貌的定義
1938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把這種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並把這種地形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志。[1]
1977年,地貌學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來使用。[1]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學家李見賢(黃進)發表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一種基本方式》,這是中國論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論文。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旅遊業大規模發展的起始階段,丹霞地貌作為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1]
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這是學術界對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個定義。[1]
從此之後,不同的辭書、專家對丹霞地貌的定義達到20種以上,甚至同一位專家對丹霞地貌所下的定義在幾年之間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這些定義中地不同之處若從岩石地貌學的角度來看,是屬於原則性的,各種定義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關鍵因素是構成地貌的岩石類型,對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來說,多數人主張是碎屑岩中的礫岩和砂岩,有的則認為還應包括火山碎屑岩、紅色碳酸鹽岩、淺變質岩,甚至有人主張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紅色岩系就行。此外,關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環境也沒有達成統一認識。多數人主張應該是陸相(即當時應是在河流或湖泊環境中)沉積的岩石,有人則認為應包括海相(即當時應是在海洋環境中)沉積的岩石,還有人提出:「凡紅色碎屑岩,不論它是陸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動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稱丹霞地貌。」
構成丹霞地貌岩層的時代
見解
對於構成丹霞地貌岩層的時代,學者們持有截然相反的見解。有人主張岩石地貌只有和構成它的地層的 時代聯系起來,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層位才有對比意義,有人主張不應受時代限制,有人甚至認為把自己原來定義中的地層時代刪去代表著進步,認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紅色岩層就都可以被考慮進來。然而,在岩石地貌學中,岩石的時代是用來進行地球演化過程對比研究的必要條件之一,失去了時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對地質學研究所能提供的參考階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態上,多數人強調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門、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劃入丹霞地貌,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最終的結論。最後,對岩石的色彩討論也出了問題。所有丹霞地貌的定義都承認岩石是紅色的,但對色調並沒有定量標准,甚至有人認為某些灰白色岩層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為它可能是由紅色退化而變成灰白色的。[1]
中國學者
們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丹霞地貌幾乎全發育在不早於中生代(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地層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陸相沉積為主(岩石是由當時的河流或湖泊沉積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形成的)。然而,隨著研究的范圍向全世界擴展,學者們發現,其他國家的丹霞地貌也有發育在更古老的地層或者海相沉積岩層中。於是,有的學者就建議放寬對紅色岩層的時間及成分限制,以利於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廣。在早期對丹霞地貌的定義中,地貌的形態往往會被不厭其煩地描述,這樣的定義充分說明,丹霞地貌是有著許多曼妙優美的形態的,這種形態並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地貌。然而,隨著研究丹霞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丹霞地貌的定義變得越來越簡潔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羅列具體的地貌形態了,而是把這些形態歸結為「以赤壁丹崖為特徵的一類地貌」(即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2])。學者們規定「丹崖」的高度應大於10米,「丹崖」的坡度則應滿足懸崖坡的條件:55°至90°之間。高度和坡度低於上述標準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應歸入紅層丘陵山地中,這是劃分丹霞地貌與紅層地貌的界限。[1]
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中國地理學會共同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丹霞地貌的發現就名列其中。[4]
2010年8月1日傍晚,正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將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這是是中國第四十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
編輯本段
分布區域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中國丹霞地貌的分布到2008年1月31日為止,中國已發現丹霞地貌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公里,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2]。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甘肅張掖(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萬佛山、邵陽新寧縣崀山(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青、壯、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發育);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約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慶綦江的老瀛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編輯本段
形成原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 形成原因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鍾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綉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編輯本段
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崀【拼音】:[ Làng]
中國丹霞申遺工作啟動於2006年,該項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議,湖南省建設廳為該項目的牽頭單位。
2006年6月,南京大學俞錦標教授在湖南新寧縣委中心組學習會議專題講座中提出「申遺要與其他丹霞地
丹霞地貌(湖南崀山)(20張)貌景區捆綁起來」的建議,得到新寧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肅省張掖市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上,崀山風景名勝區就中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向與會專家和全國丹霞風景區發出倡議,敢為人先的捆綁倡議得到各丹霞景區的積極響應,並引起國家建設部的高度重視。在此次大會上,由湖南省崀山風景區管理處提議,中山大學彭華教授起草的《關於「中國丹霞地貌」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倡議書》被作為大會文件通過。
為徵求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意見,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設廳委託,新寧縣委、縣政府組成徵求意見組,分別對中國丹霞地貌旅遊學術研究會、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等地進行走訪考察,為「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的召開進行動員。2006年12月,國家建設部城建司在長沙主持召開「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會上,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等景區共同簽訂捆綁申報合作協議。
2007年1月26日,國家建設部於印發《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遺產研討會會議紀要》,明確湖南省建設廳為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牽頭單位,正式拉開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的序幕。
2009年3月,「中國丹霞」申遺材料通過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中心審核,正式成為「申遺」提名項目,2010年7月提交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8月1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
六個捆綁申遺的提名地
貴州赤水(青年早期)
福建泰寧(青年期)
湖南崀山(壯年早期,青壯晚年丹霞地貌均有發育)
廣東丹霞山(壯年期)
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
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編輯本段
「中國丹霞」命名來源
丹霞地貌申遺的最大困難:「地貌是一個地理、地質學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國學者的命名,沒 丹霞地貌(福建泰寧)有得到國際地學界認可。」丹霞地貌所處的地層,國際地學界已有定論,叫做「紅層」。拿一個國外學者沒見過的名詞去申遺,無異於問道於盲。丹霞景觀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因此有專家建議用「丹霞景觀」代替「丹霞地貌」來申遺。但此建議遭到丹霞地貌專家彭華教授的反對,在他看來,「景觀」失去了地理地質學上的意義,貶低了中國學者研究了近一個世紀的學術成果。「如果一堆紅色石頭景觀都可以申遺,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顯得太低!」
以申遺促學術,是中國學者希望達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遺,意味著這一概念得到國際地學界的認可,這是丹霞地貌走出國門的一個途徑。但國外專家認為,科學無捷徑,只有通過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先確立丹霞地貌的國際學術地位,然後用「丹霞地貌」申遺才順理成章。
經過會議討論,最終採納折中方案,將申遺名稱中的「丹霞地貌」改為「中國丹霞」。
編輯本段
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類型
依據《世界遺產操作指南》第137款,中國丹霞系列提名6個提名地屬於: 丹霞地貌(龍虎山)b)the same type of propert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graphical zone;中國丹霞提名地是華南濕潤區、臨水型丹霞的代表,具有共同地域特徵的同類自然遺產。所有提名地都位於中國南部及東南部,完全可以代表本區內的中國丹霞景觀。
c)the same geological, geomorphological formation, the same biogeographic province, or the same ecosystem type;中國丹霞同處於中生代活化的華南板塊大地構造區,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地質演化歷史和地質構造背景,全部發育在白堊紀紅色陸相粗碎屑沉積岩上,共同處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之下,形成豐富多彩的丹霞景觀,發育了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陸地生態系統。
因此,中國丹霞符合b)、c) 兩種情況,在地球科學、生物與生態學和景觀美學方面具有共同的突出普遍價值,因而以「系列遺產」的方式提名。[5]
編輯本段
中國丹霞與世界遺產標准
根據操作指南137段,系列遺產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在此基礎之上,中國丹霞如操作指南II.D部分第77段所示,滿足以下突出普遍價值標准: 丹霞地貌(貴州赤水大白岩)(vii) 包含絕妙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獨特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的地區:高聳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和幽深的峽谷,加之絕美的瀑布、河流、湖泊以及廣為覆蓋的植被,構成了中國丹霞壯美的景觀。這6個提名地最能展現中國南部最美麗的丹霞景觀。它們具有景觀和美學的突出普遍價值。
(viii) 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包括生命記載和地貌演變中的地質發展過程或顯著的地質或地貌特徵:丹霞是區域大陸性地殼發育到特定階段的標志。提名地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記載了白堊紀以來區域地殼演化的歷史。中國丹霞同時也是體現抬升與強烈斷裂沉積盆地長期地貌演化歷史的模式地,它同時包括了過去與當前正在進行的地貌過程。80餘年的研究歷史證明了丹霞地貌是一類具有區域和全球價值的特殊地球科學現象。
(ix) 突出代表了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和生理過程:提名地處於全球生物地理系統中古北界和印馬界的「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省」和「中國南方雨林生物地理省」,該系列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東南季風驅動下發育形成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生物群落結構及演替的生理生態過程。它同時代表了生物地理背景下冰後期的生態演替。
(x) 是生物多樣性原地保護的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提名地是世界生物地理系統中2個生物省(「中國亞熱帶森林」和「華南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的突出代表,共包括有高等植物5772種,有脊椎動物836種,昆蟲3073種。位於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全球200生物區的「中國東南部-海南潮濕林生態區」,具有區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棲息著近400種各級珍稀瀕危生物物種,具區域特有的生物物種40多種,有突出的保護價值。
此外,中國丹霞各提名地又分別獨立滿足至少兩條標准。[5]
編輯本段
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地的選擇
簡介
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包括最能代表中國丹霞地貌的區域,展現了中國丹霞全面的特徵以及主要的自然價 丹霞地貌(江郎山)值。提名地全部位於中生代到新生代紅色沉積層之中,並且最能代表中國丹霞的地球科學價值。另外,它們還包括了中國丹霞在緯度、氣候以及生態系統方面的顯著差異。系列提名地還同時包括了中國最美的丹霞景觀,這些景觀相比較世界范圍內任何一個具有相似地貌的地區,無論是在科學價值方面還是在美學價值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
提名地的選擇理由
中國丹霞系列提名的6個提名地全部分布在中國亞熱帶濕潤區,選擇的主要理由如下:
(1)中國濕潤區丹霞地貌(尤其東南部峰叢-峰林丹霞地貌),將丹山-綠林-碧水緊密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最壯觀、最具有吸引力和最豐富多彩的丹霞景觀。雖然赤水位於中國西南部,但它卻地處中國丹霞連續分布面積最大的貴北-川南丹霞地貌區。它同樣可以很好地代表丹霞地貌的高原-峽谷-瀑布-森林組合。
(2)系列提名代表了丹霞地貌演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每一個提名地都擁有演化階段典型而鮮明的地貌類型。這些提名地組合在一起,展現了一個中國東南地區全面的、完整的且具有邏輯性的丹霞景觀和地貌系列。
(3)提名地全部位於保護區內,是中國丹霞地貌研究最深入的地區。良好的保護傳統以及扎實的學術基礎使得這些提名地成為推動科教和旅遊產業發展、推廣自然資源可持續保護與利用的理想地區。
D. 如何保護丹霞地貌
學術界,地質學家把形成此類地貌的偏紅色河湖相沉積岩統稱為「紅層」,紅層上發育的地貌被稱為「紅層地貌」。在中國,這種帶有「玫瑰色的雲彩」的地貌則被很特別的命名為「丹霞地貌」。在全球都有「紅層地貌」,而以中國分部最廣,並且中國的紅層地貌有自己的特色。
對於此次申遺,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指出,以「中國丹霞」系列提名的方式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意味著「丹霞」這一由中國學者發現、命名的地貌和概念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這是丹霞地貌走出國門的一個途徑。
共6張
中國丹霞
申報世界遺產成功,不但表明中國丹霞六個提名地的遺產價值的獨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同時為中國贏得了又一個國際品牌。[10]
遴選評價
整體評價
標准(vii):中國丹霞包含絕妙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獨特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的地區:高聳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和幽深的峽谷,加之絕美的瀑布、河流、湖泊以及廣為覆蓋的植被,構成了中國丹霞壯美的景觀。這6個提名地最能展現中國南部最美麗的丹霞景觀。它們具有景觀和美學的突出普遍價值。
標准(viii):中國丹霞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包括生命記載和地貌演變中的地質發展過程或顯著的地質或地貌特徵:丹霞是區域大陸性地殼發育到特定階段的標志。提名地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記載了白堊紀以來區域地殼演化的歷史。中國丹霞同時也是體現抬升與強烈斷裂沉積盆地長期地貌演化歷史的模式地,它同時包括了過去與當前正在進行的地貌過程。80餘年的研究歷史證明了丹霞地貌是一類具有區域和全球價值的特殊地球科學現象。
標准(ix):中國丹霞突出代表了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和生理過程:提名地處於全球生物地理系統中古北界和印馬界的「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省」和「中國南方雨林生物地理省」,該系列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東南季風驅動下發育形成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生物群落結構及演替的生理生態過程。它同時代表了生物地理背景下冰後期的生態演替。
標准(x):中國丹霞是生物多樣性原地保護的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提名地是世界生物地理系統中2個生物省(「中國亞熱帶森林」和「華南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的突出代表,共包括有高等植物5772種,有脊椎動物836種,昆蟲3073種。位於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全球200生物區的「中國東南部-海南潮濕林生態區」, 具有區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棲息著近400種各級珍稀瀕危生物物種,具區域特有的生物物種40多種,有突出的保護價值。[11]
E. 彭華的初步介紹
彭華,男,漢族,1956年生,安徽省碭山縣人。1982年1月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地理系,學士學位。任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教授。在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研究中均取得了豐碩成果。獨著、合著、主編出版著作16部,發表論文100餘篇。
F. 彭華的簡歷
彭華教授1956年出生在安徽省碭山縣,1974年高中畢業回鄉,當過民辦教師、生產隊長、大隊書記。1977年考入安徽師范大學地理系。1982年1月畢業分配到宿州師專任教。1992年到廣東省仁化縣再次「上山下鄉」,被聘為丹霞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助理和總工程師,主持了丹霞山陽元石景區、翔龍湖景區開發和新山門設計與建設。1995年調入中山大學地環學院城市與資源規劃系,即現在的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G. 彭華的介紹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在地理學相關學科的研究中均取得了重要成果,發表論著涉及地質構造、地貌、自然地理、應用美術、旅遊地理、旅遊規劃、自然遺產管理與保護等多個方向。獨著、合著、主編出版著作16部,發表論文120餘篇。
H. 株洲情侶酒店
給你介紹一個比較好的酒店網址,上面有很多情侶酒店,tour.0356.com
上面株洲酒店200多家,經濟實惠
I. 彭華的介紹
彭華,男,漢族,1956年生,安徽省碭山縣人。任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國際地貌學家協會丹霞地貌工作組主席,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分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韶關市、汕頭市等人民政府顧問,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總工程師。歷任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第三、第四、第五屆理事長,是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領域的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