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博士生導師兩院院士靜
Ⅰ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名單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有:王思敬、盧強、劉濤雄、朱邦芬。
1、王思敬,1934年12月27日生於上海,祖籍安徽,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岩石力學專家。
2、盧強院士,男,1959年和1964年清華大學電機系本科和研究生畢業。1985年至1986年美國ColoradoStateUniversity訪問教授,講授研究生課並科研。
3、劉濤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創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研究興趣為大數據經濟分析、宏觀與產業經濟、新政治經濟學等。
4、朱邦芬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位,1981-2000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1)清華博士生導師兩院院士靜擴展閱讀
學校有教師348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43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81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48人。
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5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榮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67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2人入選青年學者,239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52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Ⅱ 學校師資力量最強的大學有哪些
菜鳥來談談吧,歡迎大家關注菜鳥!*^O^*
菜鳥也整理了一些數據,可能和實際還是有些 出入, 可能 不太全, 不過有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覺得數據有問題的, 可以直接不看。 僅供參考!
一、我國高校人數最多的大學
這是菜鳥整理的 人數最多的高校, 因為學生人數多,就造成 高校的老師就比較多。 以數取勝,雖然有點勝之不武,不過看看也是可以的。
二、從師資數量來看師資力量
純粹以 數量取勝, 確實有點不妥。不過菜鳥先放出來這個表,大家可以看看。因為 師資數量 的變化比較快,菜鳥能整理成這個樣子已經不錯了,大家可以看看,也 沒必要 非要較真到底有多少老師。
三、從院士數量來看高校師資力量
這是菜鳥整理的排名前十高校的 院士 數量,這是按院士的全職量來算的。說真的,如果真按院士數量來說,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的院士數量絕對很多,不過按這個表來看,可能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大家看看就行了。
四、從高校人才儲備來看師資力量
這是菜鳥整理的按 高校高端人才儲備量來 整理的表格。這個表格裡面的院士有全職有兼職的,不知道其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的,但菜鳥就目前搜集整理的資料來看,菜鳥只能做到這么多了。所以, 大家看看就行,太較真那菜鳥也沒有辦法,僅供參考!
在國內高等教育機構的實力評價中,我們總會考慮到這所高校的師資力量,一般綜合實力強的大學,其師資力量一般也是比較強的,將清華大學和山東大學之間的師資力量進行比較的話,顯然清華大學的師資力量更加雄厚。
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實踐來看,國內各大高校的師資力量排名如何呢?對於這個問題,顯然依然如同高校綜合實力的排名,也存在一定爭議。但是面對當前高校的師資力量現狀,筆者認為雖然高校師資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出高校的綜合實力,但這種體現率並非絕對的,也就是說高校的綜合實力排名並不意味著高校的師資力量「一定」會更強。
我們先來看看高校師資力量的排名
從以上排名來看,顯然教師師資力量方面並非像學校綜合實力的排名一樣,我們注意到教師師資力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而國內實力最頂尖的清華大學僅僅排名全國第9位,顯然其師資力量與高校的綜合實力並不是絕對匹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高校的師資力量排名全國第一位,顯然對於這所大學的爭議性並不大。提到這所大學絕對能算得上國內頂尖大學,擁有中科院作為後盾,入選九校聯盟、世界「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等,該校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入選全國重點大學,成為全國高校中的先例,這也足以證明中科大的絕對實力。
截至目前, 中科大共擁有2154名教師,副教授級以上的教師擁有1501人,佔比達到了69.69%,可見其教師質量優勝,同時教師隊伍中,擁有兩院院士55人,在全國各大高校中排名全國第四名,僅次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佔比2.56%;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7人,排在全國前列,擁有國家傑出青年學者115人,占據全國三位,僅次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佔比5.4%。
綜合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現狀, 雖然每部分優秀人才的數量並不佔優勢,但是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還是比較高的,與其他大學相比仍然擁有比較強的優勢。
南京大學這所大學擁有非常強的發展 歷史 ,曾經的國立中央大學位居全亞洲第一位,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驕傲。雖然如今的南京大學經歷了院系調整,與之前的學校實力難以相匹敵,但在我國高校圈內仍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截至目前, 南京大學共有32位兩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國外科學院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95人,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9人, 81人擔任150餘種國際SCI(E)學術期刊編委會成員,其中21人擔任主編或副主編。
綜合目前南京大學的發展現狀來看, 南京大學的師資力量依然能屬於國內頂尖水平的,雖然南京大學在近年來的發展中經常出現高水平教授出走,但這類教師也只能算是少數,並不能占據主流,依然不能不能改變南京大學師資力量在我國高校圈內的地位。
說到北京大學,顯然我們不用做過多的介紹,這所大學絕對是國內最頂尖的大學,他的綜合實力也得到了 社會 的普遍認可,其實力強大也與學校師資力量有著緊密的關系。
截至目前, 北京大學擁有教職工21183人,專任教師7317人,其中兩院院士95人,佔比為1.3%,數量排名全國第二位,僅次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發展中國家院士25人,佔比為0.35%;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7人,佔比為3.3%;教育部長江學者231人,佔比為3.16%。
綜合目前北京大學的師資力量來看, 顯然也絕對稱得上國內高校中的頂尖水平。這所大學在多數國家人才計劃中,入選數量也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雖然師資力量上排名比較低,僅僅只是因為其教師隊伍太過龐大而已。
雖然這三所大學能排名全國前三甲,但是筆者認為在國內高校師資力量的排名上,其實我們還忽略了一所實力非常強勁的大學,這所大學無論是學校的綜合實力,還是教師的數量與質量上,他都能堪稱國內一流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 該校是我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在我國研究生培養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面,創造了國內多項 歷史 記錄。雖然學校起步比較晚,但是這所大學在國內高校圈內的地位卻很高,而且也已經創造了很好的培養成就。
截至目前, 中國科學院大學擁有專任教師3000餘名,其中兩院院士240人,位居全國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達到了6600餘名,國家傑出青年學者860餘名,教育部長江學者43人等。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已經培養出了 108名兩院院士。
按照目前我國高校的發展實踐來看, 擁有較強師資力量的學校還有很多,他們不僅在學校知名度、綜合實力方面表現優異,而且在學校師資力量方面也同樣具備相當強的實力,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
在我的高等院校中,師資力量最為強大的大學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其次,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防 科技 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 科技 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大學等。
除此之外,中央 財經 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等院校師資力量絕對強大。
我們評價一所大學的師資力量是從這所大學擁有兩院院士的人數,以及擁有國家傑出青年,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方面,對高層次人數人才的規模進行評價的。以上這些大學,在擁有高端人才以及兩院院士人數等方面,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具有絕對的整體優勢。
1北大
2清華
3上海交大
4哈工大
5南京大學
6武漢大學
7天津大學
8國防科大
9華北師范大學
10中央音樂學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應該排名第一!
師資力量有太多的指標進行評審,科研量,教師職稱,學歷等等。師資力量在目前來說就等同於吸收粉絲的標准,博取眼球的平台,是可以成為學校引以為傲的標准。
但是學校裡面的師資力量存在的重點在於服務於學生多少呢?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能夠依靠學校的名氣獲得前五年的優勢。但是從真正大學存在的意義,還在教書育人。
希望具備強大師資力量的學校能夠從全方位培養出配比的生源,也能為國家建設培養出品質出眾,素質精良,道德高尚的學生!而不要把師資力量成為炫耀的標志!!!
北大、清華、人大、復旦、中科大等等老牌強校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著重為你介紹一下 西湖大學 。
這個學校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因為它是2018年才成立的。它是國內第一所民辦高精尖大學,是由馬化騰、王建林等捐贈,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南方 科技 大學校長陳十一等科學家發起籌建的。學校師資力量也相當雄厚,92%的教師來自海外著名高校。雖然18年才成立,不過西湖大學是業內公認的未來極有可能超越清華和北大的高校,西湖大學的未來值得期待。
中國科學院大學,沒有之一
中國所有985211學校的師資力量都強!而且這種強是國家專業評估的!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肯定是清華、北大啊!其實還真的不是。
國內師資力量最強的高校,這里列出幾所隱藏大BOSS.
第一位: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學校位於北京,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精英化本科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創新型大學。
截至2020年8月,國科大有專任教師3090名,其中兩院院士176人;各培養單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125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786人(含中國科學院院士23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5人)。
截至2019年12月,國科大有在學本科生 1625 名;在學研究生 5.17萬名 ,其中博士生佔52%;在學外國留學生1734人,來自96個國家,其中外國博士生1055人,外國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這陣容,就想問:還有誰?
第二位:中國 社會 科學院大學,簡稱中國社科大,位於北京房山,屬於中國 社會 科學院;以中國 社會 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資源而組建。
學校特色培養方式包括「師徒制」指導模式,設立本科生學業導師,每位導師指導2-5名學生;「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學校現有博士生導師757名、碩士生導師1132名。
第三位:國防 科技 大學,總部位於湖南長沙,2017年,中央軍委決策,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防信息學院、西安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以及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國防 科技 大學,並將軍委裝備發展部第63研究所劃歸國防 科技 大學,歸軍委建制領導。
軍事院校的特殊性,不多解釋,仔細去看看目前的新的龐大的國防 科技 大學,你就會知道它的師資力量該有多牛!而且,這所高校的教師,除了專家、教授,不乏將軍、大校和現役的中低級軍事主官。
第四位:中國 科技 大學,位於安徽合肥,同樣是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某種意義上,其實它和國科大是師資共享的。
除了上述四所高校,還有兩所高校,師資力量也是強大的驚人:中央黨校、國防大學,當因為這兩所高校,不面向高中生招生,這里不多做講述。這兩所高校,一般的教授啥的,還真不見得能在這里上的了課啊。
除了上述六所高校以外,才能輪得到大家通常比較熟悉的清華、北大、浙大、南大、上交等國內985高校。所以,說到師資力量最強大,這些高校還真的排不到前邊。
Ⅲ 時鈞的主要成就
時鈞一生從教,60多年來,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開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慶曾招過2名研究生),到現在已有5人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學生有不少是蜚聲中外的科學家,兩院院士就有16位,獲得高級職稱的數以百計,在化工、煉油、冶金、建材、機械、醫葯等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半個多世紀的辛勞熬白了他的鬢發,而他的青春活力卻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煥發,他的事業正由眾多的學生去弘揚光大。
在他的從教生涯中,所帶過的學生中先後產生了16名院士。名單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備注陳家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濕法冶金開拓者1943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工業大學)化學系梁曉天中國科學院院士葯物化學和有機化學1942年考入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現南京工業大學化工系)閔恩澤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1946年夏從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今南京工業大學)畢業,閔恩澤和陸婉珍(女)為同班同學,也是夫妻 陸婉珍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學家胡宏紋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合成化學專家1946年畢業於原中央大學化學系(今南京工業大學)張存浩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1947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現南京工業大學)朱起鶴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反應動力學家1947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現南京工業大學)陸鍾武中國工程院院士熱能工程專家1950年畢業於大同大學(前三年在中央大學)時銘顯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機械專家1952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工系(現南京工業大學)陳懿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195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現南京工業大學)唐明述中國工程院院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1956年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化工系研究生畢業曹湘洪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1967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江東亮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學1960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徐德龍中國工程院院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學(現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畢業歐陽平凱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來到南京化工學院(南京工業大學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領域1989年南京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畢業根據全國圖書參考資料聯盟,時均共培養碩士2名,博士52名,具體情況如下 : 年度論文名稱作者授予單位學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餾過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質纖維素的研究》歐陽嘉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3《陶瓷膜處理含油乳化廢水的技術開發及傳遞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溶液結晶動力學實驗與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有機羧酸稀溶液的絡合萃取過程研究》管國鋒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吸附製冷工質對及其製冷過程研究》崔群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4《陶瓷膜分離對氨基苯酚生產中鎳催化劑的研究》金珊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4《一體式陶瓷膜乳化裝置的研究和應用》景文珩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4《面向中葯水提液體系的陶瓷膜設計與應用》李衛星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4《料倉內散體流動的數值模擬研究》肖國先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3《綜合建模方法和先進控制技術在兩個化工過程中的應用》張湜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專家系統》陳國松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3《鈣鈦礦型透氧材料的制備與研究》譚亮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3《新型鋯基鈣鈦礦型緻密透氧膜的研究》楊麗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面向鈦白工業廢水處理的陶瓷膜材料設計與應用》趙宜江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乙烯/乙烷絡合分離吸附劑的制備及表徵》梅華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裝備與工程應用技術的研究》邢衛紅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納濾濃縮和脫鹽的傳質過程研究》楊剛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應器的研究》徐農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混合導體緻密透氧膜反應器進行甲烷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顧學紅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備研究》韋萍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1《三相流態化光催化過程的研究》崔鵬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篩膜的合成及滲透性能研究》董強南京工業大學博士2000《氧化鋯陶瓷超濾膜制備及相關基礎技術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學博士2000《強化傳遞的多相催化內循環氣升反應器研究》 呂效平南京化工大學博士2000《高質量低成本鈦酸鉀晶須的制備及其在復合材料中的應用》 馮新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9《硫酸鉀生產工藝模擬及其溶解動力學研究》陳棟梁南京化工大學碩士1999《混合傳導型緻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9《TiO2起濾膜和超薄Pd/TiO2復合膜的研究》吳立群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9《甲縮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餾過程研究》喬旭南京化工大學博士2001《單分散二氧化鈦納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氫反應中的應用》陳洪齡南京工業大學碩士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應器的實驗研究與數學模擬》 史載鋒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9《液體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動力學研究》 劉曉勤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9《面向過程模擬的電解質溶液化學和相平衡研究》 吉曉燕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9《擔載鈣鈦礦型透氧膜的制備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氣管式緻密膜反應器的研究》 金萬勤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9《處理含油乳化液廢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學碩士1998《新型干法回轉窯內煤粉燃燒、高溫傳熱、煅燒熟料熱工過程的應用基礎研究》 葉旭初南京化工大學1998《流體微觀結構及擴散性質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8《陶瓷微濾膜過濾微米、亞微米級顆粒體系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 鍾璟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應的數學模擬和實驗研究》 楊超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7《絡合吸附凈化含氮氣體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貴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7《氣固吸附平衡與吸附動力學研究》馬正飛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7《液體粘度的關聯推算及醇烴體系混合物粘度的測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7《超臨界流體沉積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汪朝暉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7《氧化鋁微濾膜的制備和工業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6《氧化鋁陶瓷膜的制備、表徵及應用研究》黃培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6《高壓相平衡與狀態方程研究》 雲志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5《液相擴散系數的測定與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學博士1995《高壓流體相平衡及狀態方程的若干研究和應用》董軍航南京化工學院博士1994《電解質溶液相平衡的熱力學研究》張呂正南京化工學院博士1992《統計熱力學的相對性及其應用》王仁遠南京化工學院博士1992《臨界區域相平衡測定及狀態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學院博士1989《高壓流體相平衡的實驗測定和狀態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學院博士1988《強電解質混合溶劑體系的熱力學研究》陸小華南京化工學院博士1988《非電解質溶液過量熱力學性質的研究》沈樹寶南京化工學院博士 時鈞治學嚴謹,一絲不苟。他在擔任《中國大網路全書.化工卷》常務副主編時,為編纂這部巨著傾注了大量心血,不僅肩負著繁重的組織領導工作,還親自撰寫修改了若乾重要條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親手撰寫了《綜論》中的若干篇章。他還撰寫了《化學工程手冊》中的「傳質」和「吸收」兩篇,並主持翻譯了《傳質學》以及《流態化工程》和《翅管換熱器設計計算》等書。
時鈞非常注重科學研究。早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便在《清華大學學報》和《中國化學會雜志》上發表過有關探討制備有色煙幕的規律和有關有機定性分析的3篇論文(英文稿)。他在緬因大學的碩士論文《關於機械木漿的篩分和性能的關系》,由導師分成兩篇論文發表在美國造紙專業雜志上。1957年,由他指導的楊南如作的研究生論文《關於高鋁水泥原料粒度與燒成溫度的關系》發表在《硅酸鹽學報》創刊號上。在逆境中,時鈞於1965年做過湍流塔的試驗;1972年起進行了膜分離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於當時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時鈞參加了國產填料(以拉西環為主)的性能評定試驗,曾發表了4篇論文(均未署名)。對於幾種填料的試驗全過程,如試驗方案的確定,裝置的設計安裝,數據的測定、整理和關聯,計算公式的應用,以及試驗報告的撰寫等,都是在他親自主持下進行的。有關試驗方法的一些內容,如試驗體系的選擇原則、數據的處理及表達方法等,後來一直被國內有關方面所引用。1979年後,時鈞帶領助手們開始了系統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流體熱力學性質的實驗測定、色譜法研究溶液熱力學和膜分離技術 。 時鈞認為工程科學迄今仍是一門實驗科學。化學工程研究、設計和開發所用的基礎物性則更需精密的實驗測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計劃地著手組建一個熱力學基礎物性的測定中心,對廣泛范圍的相平衡、容積性質和過量性質進行了研究,並培養了一批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門人才,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在流體相平衡方面,高壓下流體的熱力學性質測定的投資費用較高,並且費工費時,因而迄今有用的實測數據極為缺乏,影響了這一領域的理論進展。有鑒於此,時鈞、王延儒等籌建了精度較高的高壓相平衡裝置,對含氯氟烴替代物體系和高壓二氧化碳氣田氣體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體系近臨界區域和混合物臨界軌跡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測定。有關的論文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後,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和資料庫來函索取單印本。有些實測結果糾正了前人所測數據的偏差,擴充了測量范圍。最近,在原有的靜態法基礎上,結合Bumett 膨脹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裝置上同時測量高壓流體相平衡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簡便方法,為快速而有效地獲取高壓下的流體基礎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們一起建立了一套流體壓縮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測量裝置,用以求取高壓下混合氣體的P-V-T 基礎數據。當論文在國外重要期刊上發表時,美國熱力研究中心(TRC)的評閱者認為文中所測的混合物壓縮因子精度「已達同類裝置的最好水準」。在建立高壓裝置的同時,時鈞與合作者還對常壓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進行了廣泛而實用的測量研究。這方面發表的10多篇論文,為C5 烴的溶劑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離、重要溶劑4-甲基-戊酮的分離提純,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藝的開發設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物性數據。
溶液的混合熱(過量焓)是一類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又有工程設計用途的基礎物性。時鈞與合作者經過多年的努力,改進並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測量微量熱效應的裝置。這套裝置可用以測得各種純物質或生物物質在混合、反應或其他物理化學變化中產生或吸收的微量熱效應(可靈敏反映出1焦耳)。在這一領域中,已經接連測量了多種有機物的二元三元體系混合熱和強電解質混合溶劑體系的過量焓、稀釋熱、溶解熱等基礎物性數據,並在國際化學熱力學期刊上發表近10篇論文。
含有有機物的電解質水溶液是一類在工業實際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復雜體系。有關的相平衡數據比較缺乏,且其熱力學特性目前尚很難用一般電解質溶液理論或半經驗模型來預測和推算。時鈞與合作者利用不同濃度溶液電導率的差異與電導滴定相結合,以及採用離子選擇性電極的連續測定方法,方便而准確地測量了多種強電解質有機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組成,並且測量精度顯著提高。有關研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得到眾多專家好評。
從統計力學理論建立流體狀態方程的關鍵,在於包括徑向分布函數和勢能函數乘積的積分難以計算。國內外學者一般均採用數值積分進行處理,或對徑向分布函數g(r) 作簡化。時鈞與合作者則將這一積分作為整體量處理,引用統計力學壓縮性方程,通過簡化勢能函數形式而得到這一積分的解析計算公式,從而能夠直接得到形式簡單、計算精度高的狀態方程,並將這一思想用於流體局部組成研究,將局部組成這一微觀量首次與壓縮系數這一宏觀量聯系起來,為局部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組成模型已在強非理想體系的汽液平衡計算中獲得了成功。
溶液熱力學是化學熱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化學工程學科的基礎。作為熱力學研究工作者,時鈞從80年代起即根據國內外當時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學院具有的條件,領導科研人員用僅有的一台氣相色譜儀開展色譜法測定熱力學性質的研究。經過10多年的努力,時鈞和汪紹昆等在這一方向上培養了多名研究生,先後發表論文20餘篇。除用色譜測定了眾多體系的無限稀釋活度系數外,他們還改進了國外學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與(dr/dx)x=0 預測全濃度范圍活度系數的模型與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經驗關聯式,用於預測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國際上現有的UNIFAC基團貢獻法還要好的預測精度。他們還利用色譜儀測定了揮發性溶質在混合不揮發溶劑中無限稀釋活度系數,在實驗基礎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參數多解,對稱與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預測,研究了台階脈沖法測汽液平衡,使色譜法擴大用於含極性組分和聚合物組分的多種體系,用於吸附研究,以推算氣固平衡;研究了測定有加合物生成體系的加合常數,進而預測這種體系的固液平衡。在測定無限稀釋活度系數的基礎上,還對80 年代國外提出的預測無限稀釋活度系數的修正分離凝聚能密度模型進行了改進,提高了預測精度。
在膜分離方面,時鈞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關氣體膜分離的研究,還做了一些滲透汽化過程和液膜分離設備性能的研究。前後已經發表論文30餘篇(包括國際會議大會報告)。80年代初期,時鈞和陳鳴德等用改性含氟樹脂膜對氨、氫、氮混合氣體進行滲透分離,為從混合氣體中分離氨提供了一個新方法,在國內外是一項首創工作。1986年在東京國際膜及膜過程大會報告後,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還被國外學者在有關論文中引用。
1985年後,時鈞和庄震萬等在氣體膜分離方面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工作。用各種不同的國產膜,組成單膜和雙膜滲透器以及連續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氣體為對象,進行分離試驗,並從理論上闡述氣體在膜中的溶解與滲透機理,還探索了各種膜滲透器及其系統的氣體分離計算方法,從而建立了一個新的數學模型。這個新模型對任意組分數的混合氣體在不同類型的膜滲透器及其系統中的分離計算都是適用的。此外,他們還建立了氣體在膜中溶解和滲透機理的通用熱力學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時的滲透機理模型等。目前時鈞又和楊南如等在研究無機膜及膜反應器的國家重點課題。
在液膜分離方面,時鈞和裘元燾等主要進行了油一乳一水體系在多孔轉盤塔中的流體力學性能、液滴直徑分布以及傳質效果等的研究,從而探討在液膜分離中採用多孔轉盤塔的可能性。
為了表彰時鈞的卓著成就,化學工業部特授予他「全國化工有重大貢獻的優秀專家」的光榮稱號,成為我國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時鈞是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化學工程一級教授,南京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名譽系主任。同時,他還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化工組組長,中國石化總公司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化工網路全書》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化學工程手冊》編委會主任,《化工學報》副主編,《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文)編委會委員等職。
年逾八旬、童顏鶴發的時鈞,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敏捷,繼續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輕人脫穎而出,有的榮獲「洪堡研究獎學金」、「霍英東教育基金獎」,有的獲得「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榮稱號,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卓有建樹。這表明,時鈞的事業後繼有人。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6年獲美國梅因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研究院學習。回國後,曾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化工學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化工卷》副主編,中國化工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第五屆理事長。九三學社社員。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專於化學工程。1952年創設我國硅酸鹽工藝學專業。合編《化學工程手冊·氣體吸收》,合譯《水泥和混凝土化學》。 1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okyo,Japan,1987:502
2ShiJun,ZhuangZhenwan..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
3陸小華,王延儒,時鈞.含鹽溶液汽液平衡的預測(I)Pitzer模型的擴展及其在多元體系中的應用.化工學報,1989,40(3):293
4陸小華,王延儒,時鈞.含鹽溶液汽液平衡的預測(Ⅱ)參數的物理意義及估算.化工學報,1989,40(3):301
5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
6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liquid-.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
7FengX,WangSK,ShiJ.-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
8ZhuangZhenwan,ShiJun..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
9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Ⅳ 萬衛星院士逝世,2020年我國已經痛失多少位院士
2020年我國已痛失16位兩院院士:萬衛星、池志強、蔣洪德、孫儒泳、李道增、張乾二、郁銘芳、方守賢、李方華、段正澄、周同惠、沙慶林、蔣亦元、寧津生、家周俊、盧世璧。
1、蔣洪德
蔣洪德長期從事葉輪機械內部流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於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生前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孫儒泳
孫儒泳,浙江寧波人,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儒泳長期從事動物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嚙齒類動物生理生態的研究和動物生態學教材建設方面做出成績。2020年2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3、李道增
李道增,出生於上海,系李鴻章後裔,祖籍安徽合肥,師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對建築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4、張乾二
張乾二,出生於福建惠安,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早年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製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20世紀90年代帶領課題組開展價鍵理論計算程序化的攻堅研究。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張乾二逝世,享年93歲。
5、郁銘芳
郁銘芳,出生於上海市,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郁銘芳主要從事化學纖維的理論和工程應用研製,主要有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滌綸高速紡絲、高強滌綸等。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Ⅳ 上海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本人是上海大學的一名在讀碩士研究生,在此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上海大學是一座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作為一個建校只有二十幾年的學校,它有著蓬勃的朝氣,但同時它又是一位從1922年一直走到現在的學校,有著一定的歷史底蘊。由於上海大學是四大學校合並後建立的,目前為止上海大學走出的知名校友有很多,其中包括政治界、經濟界、娛樂界方面的精英校友,比較有代表性的為張東、楊尚昆、胡逢康等人。
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