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范教授
A. 葉燎原是什麼級別
葉燎原
雲南省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葉燎原,回族,中共黨員,1958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學歷,物災害工程學教授,博士導師。1975年9月參加工作。
曾任雲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基本信息
出生日期
1958年3月
國籍
中國
性別
男
信仰
共產主義
民族
回族
展開
人物履歷
葉燎原
1982年7月 學士學位 (重慶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專業)
1988年7月 碩士學位 (重慶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專業)
2003年7月 博士學位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
1991-1993年在義大利米蘭工業大學、
1997. 2-1997 .8在美國歐道明大學作訪問學者,
歷任雲南工學院建工系總支副書記、系副主任、副教授,雲南工業大學建工學院院長,雲南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雲南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等職
2008年4月任雲南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成員.
2011年2月任雲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任免信息
2016年5月,中共雲南省委宣布,免去葉燎原同志雲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一職,由饒衛同志接任。
學術兼職
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常務理事兼城鎮抗震防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地震災害評估專家委御虧員會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結構控制分會理事;國務院學位辦學位點申報函評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函評專家;雲南省建築學會副理事長。雲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 1998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委鎮慧神員;國家核心期刊《工程力學碧野》、《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地震研究》、《世界地震工程》編委。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修訂組成員;雲南省工程抗震設防審查委員會副主任;美國地震工程學會(EER1)會員;四川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B. 昆明理工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師資隊伍
姓名:陸健生
職務:院長
職稱:教授、博導
學位:博士
畢業學校:奧地利Leoben礦業大學
專業:計算機模擬
姓名:張兵
職務:副院長
職稱:副教授
學位:博士
畢業學校:華東師范大學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
專業:人文地理學
姓名:譚一紅
職務:綜合辦公室科長、院長助理
職稱:副教授
學位:碩士
畢業學校:昆明理工大學
專業:工商管理
姓名:張永怡
職務:留學生管理辦公室科長、院長助理
職稱:翻譯
學位:學士
畢業學校:北京語言大學
專業:對外漢語
姓名:劉紅
職稱:助理研究員
學位:碩士
畢業學校:昆明理工大學
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
姓名:李英姬
職稱:講師
學位:碩士
畢業學校:延邊大學朝鮮問題研究所
專業:中·韓哲學比較
姓名:楊林
職稱:講師
學位:碩士
畢業學校:雲南師范大學
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姓名:高原
職稱:工程師
學位:碩士
畢業學校:昆明理工大學
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
姓名:周蕊
職稱:助理研究員、講師
學位:碩士
畢業學校:比利時列日大學
專業:英語研究專業
姓名:陳美芝
職稱:
學位:學士
畢業學校:湖南師范大學
專業:漢語言文學
姓名:錢仕盈
職稱:研究實習員
學位:碩士
畢業學校:西南大學
專業:英語語言文學
C. 昆明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博士生流動站合作教授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昆明理工大學校長,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鑄造分會理事長,雲南省耐磨耐熱耐蝕材料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磨損及失效預防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委員。1996年獲雲南省優秀教師稱號,教育部第五屆霍英東青年教師獎。
研究方向:金屬耐磨材料加工、半固態材料加工。
主持或參加了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及企業委託項目10餘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EI、ISPT收錄論文10篇,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科研成果「控製冷卻貝氏體球墨鑄鐵」及「控製冷卻貝氏體耐磨鑄鋼」實現產業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雲南省新材料制備與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昆理工鑫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任雲南省熱處理協會副理事長,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和有色金屬復合材料制備加工一體化新技術研究。
先後主持過十二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國家高技術產業化推進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項;雲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二項;雲南省省長基金一項; 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三項;雲南省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一項;雲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基金一項;中國有色高校科學基金一項。在國內外刊物或國際會議論文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有15篇論文分別被SCI,EI,ISTP收錄。獲得三項發明專利;六項實用新型專利。有五項科研課題通過雲南省及有色總公司組織的專家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二項成果獲省級科技三等獎。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學校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雲南省新材料制備與加工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合金加工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空間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材料成形與加工技術及其工程模擬研究。
近年來,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雲南省計委攻關項目,教育部重點科技項目,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雲南省教委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級教改項目等十餘項。研究成果已公開發表50餘篇論文,其中被SCI.、EI.收錄6篇次,獲1999年雲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獲2004年雲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200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出版專著《復合帶材非同步軋制工藝基礎及理論研究》一部。合作獲發明專利三項。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金屬間化合物制備研究、機械合金研究、新材料制備研究。
主持過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科技廳國際合作項目、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發表論文50餘篇,獲雲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昆明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兼任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委員會委員、全國本科教育水平評估專家。
研究方向:材料制備與加工工程、計算機模擬模擬。
共完成科研項目24項,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和專著39篇(本);在國內主持或參加科研項目11項;主講過8門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獨立編寫約20萬字的教材一本,並參加一本全國高等學校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獨立完成其中約5萬字的章節。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校光電子新材料研究所所長,中國物理學會會員,中物理學會光散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美國材料科學研究會會員,國際拉曼光譜雜志顧問、編委,巴勒斯坦物理學會名譽會員,化學物理學報光譜與光譜分析,光散射學報編委、副主編。
研究方向:光電子功能材料物理及應用、鈣鈦礦結構薄膜、納米材料、拉曼光譜研究。
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共獲中國國家發明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郵電部技術進步三等獎,雲南省自然科學技術二等獎六項,獲授權專利7項。
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理學院激光應用研究所所長,中國光學學會全息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工程光學學會SPIE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9月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005年4月獲雲南省優秀工作者稱號。
研究方向:信息光學及數字圖像處理研究。
獲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在國內外學術雜志發表研究論文50餘篇,被SCI、EI、ISTP、SA等引用60餘篇(次);出版專著《激光熱處理優化控制研究》和《激光的衍射及熱作用計算》兩部。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材冶學院副院長。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 納米材料
主持、參加過包括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子課題、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及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子課題、雲南省科技廳國際合作項目、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目前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子課題、雲南省科技廳國際合作項目各一項。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生物組織工程支架材料。
主持過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省二層次人才基金4項科研;參與國家基金和省基金8項。承擔二層次人才項目「溶膠-凝膠法制備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現主持中-意國際合作項目「骨再生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激光與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熱場模擬》專著一部,在國內外學術雜志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屬SCI檢索源雜志的共10餘篇。多年從事激光加工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溶膠-凝膠法制備新型催化劑載體、微濾和納濾材料的研究開發;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材料加工新技術
近十年來,科研工作主要是對連續擠壓理論和工程應用進行系統研究,1996年提出了多材料連續擠壓復合的工藝原理。自主設計並製造了連續擠壓復合工業機型,形成了示範性工藝流程,具有年產1000噸精密異型材的生產能力。根據連續擠壓及噴射沉積的發展需求,2004年提出了噴射沉積連續擠壓的技術集成思路,將先進的材料制備與成形技術相結合,為高性能材料的短流程、近終形、高成材率的加工提供一種新的方法,屬於材料成形技術方面的前瞻性工作,目前在研項目為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噴射沉積連續擠壓高合金材料基礎研究」。先後主持省基金、國家基金、雲南省重點項目、省科技攻關、浙江省科技攻關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研究方向:多孔金屬材料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國際合作等項目的研究。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SCI、EI收錄10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出版學術專著一部「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及加工技術-加工部分」,出版「多孔泡沫金屬」譯著一部,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目前主要從事多孔金屬材料(泡沫金屬和金屬蜂窩)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D. 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下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葯學與制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醫學與健康研究中心、實驗教學中心,四個教學、科研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7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5人,雲南省「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學院專任教師中82%的人具有博士學位,業已形成一支高學歷、高層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雲南省二級重點學科,「昆明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省校共建重點學科,四個校級重點學科。擁有「環境生物學」、「生物冶金」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生物學」所屬十二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葯物化學」、「生物化工」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工程」、「制葯工程」二個工程碩士授權點。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生32人,碩士研究生300多人,生物工程、制葯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共計本科生近480人。 碩士導師介紹
李昆志: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84 年、 1988 年分別獲得 廣西農學院(現廣西大學農學院)土壤農化分析專業和作物學專業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1996 年為日本京都大學作物學研究室共同研究者。 1997-2001 年期間在該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從事持續農業方面的研究。畢業後兩年被聘為日本京都大學生態學研究室外國人學者,從事廢棄農業有機物再利用項目的研究工作。 2003-2004 年間,先後在日本國立蔬菜茶業研究所作研究員,從事轉 Bt 基因蔬菜及生物學特性鑒定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學分子代謝制御學研究室博士研究員,參加古細菌 PEPC 的分子特性鑒定,植物四碳代謝、一碳代謝途徑的遺傳工程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植物營養基因工程。主持和參加縱橫項課題十二項,發表論文三十多篇(其中 SCI 收錄 10 篇)。
白潔: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88 年畢業於昆明醫學院醫療系, 2003 年獲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2003-2005 年期間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部做博士後。主要的研究方向為分子神經生物學。
李蓉濤:女,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93 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生物系, 1996 年、 2004 年分別獲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學碩士學位 和 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環境對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的結構、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響研究,發現了系列結構新奇的高氧化度的降三萜類化合物及其它 新的骨架類型 ,還發現了有望作為治療艾滋病的候選葯物——「五味子素」。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雲南省科技廳新葯研究專項一項和參加多項其它課題。現已發表學術論文 54 篇 , 40 篇為 SCI 收錄論文 , SCI 影響因子總計為 94.974 ( 其中 10 篇 論文的 SCI 影響因子在 4.0 以上 ) 。申請中國專利 5 項 。
陳麗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99-2004 年間留學日本京都大學,在農學研究科植物生理學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生命科學研究科分子代謝制御研究室做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從事 2 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主要從事植物代謝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通過遺傳工程操作在世界上首先開創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代謝途徑同化甲醛的理論和方法,並成功申請了專利;完成了耐熱籃藻 PEPC 分子特性鑒定及其在植物中表達的生理生化效應分析,植物甲醛同化作用的遺傳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錄 6 篇)。
魏雲林:男, 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微生物學 學科帶頭人,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兼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 1991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95 年獲協和醫科大碩士學位。 1997 至 2004 年間,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在日本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主要從事低溫微生物的研究;成功構建了世界上首個以低溫菌為宿主的低溫蛋白質表達系統,申請有國際專利兩項,國內專利一項。主持和參與國家 86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已先後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獨撰出版專著一部,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
井申榮: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0 年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生物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93 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2000 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病原生物學專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2001-2004 年間在第三軍醫大學檢驗系進行博士後科研工作訓練。 2004 年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學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先後從事過細菌、噬菌體和病毒的分離培養、細胞培養、葯物毒理、實驗動物以及基因工程葯物的構建、表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省級和國家級科研項目 3 項,申請專利 2 項,發表論文 20 余篇。
柳陳堅: 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0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動物科學系獸醫專業,先後在上海楊浦區園林管理局及上海和平公園的公園管理科從事野生動物的獸醫臨床、疾病防治與飼養繁殖等工作。於 1994 年 5 月赴日留學,先後在日本國立岐阜大學的獸醫人獸共患傳染病教研室和食品微生物教研室與應用微生物教研室從事狂犬病、傳統發酵食品中的有用微生物及應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領域研究,獲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與 農學 博士學位。此後,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鸚鵡熱衣原體的分子生物學檢測體系的確立的研究。 2006 年 9 月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應用微生物計食品安全。發表文章 10 篇,其中 SCI 收錄文章 2 篇。
林連兵: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2000 年在雲南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 此後在昆明理工大學任教,被評為學校課堂教學十佳青年教師。 200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訪問學習, 2004 年至今為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教學人員。 作為項目組主要成員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目前主持國家基金項目「騰沖熱海高溫噬菌體及其宿主多樣性研究(項目號: 30660009 )」,參加國家基金項目(項目號: 20567001 )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 2005E 0068M )。已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其中 3 篇為 SCI 收錄,主要從事騰沖熱海高溫菌多樣性、高溫噬菌體多樣性、高溫菌酶學及高溫細菌冶金等相關基礎和應用研究。
陳朝銀: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1985 年南京農業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專業碩士畢業 ,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籌建食品生物工程學科 , 歷任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後主講《微生物學》、《發酵食品與發酵飲料》、《微生物工程》、《生物檢測技術》、《葯理學》、《受體生物學》、《現代葯理及實驗》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1992 年赴泰國 Kasetsart 大學學習、 1998 年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讀博士、 2003 年赴德國 Gottingen 大學學習。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與酶工程、生物資源開發、生物醫葯。曾主持國家和省級等科研項目 30 余項 , 發表論文 100 多篇 ( 其中 SCI 、 EI 收錄 10 余篇 ) 。登記基因 16 個 , 獲省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一次,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省校級教學成果獎 5 項次。
孟慶雄: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2000 年 2 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學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方向。在神經毒與受體結合的模型、突觸後神經毒性中毒治療葯物、神經毒蛋白入葯利用、分子結構與功能改造設計等方面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數篇,在多肽葯物研發、高通量葯物篩選與分子設計等方面有一定造詣,並在生化葯物的研發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李海燕:女,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 工程系系副主任 。 1992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99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6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葯源微生物資源及其開發。主要從事葯用植物內生真菌的分離、鑒定、抗腫瘤活性菌株的篩選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分離純化以及中草葯的生物轉化及其抗腫瘤活性產物的分離純化及結構鑒定工作。
余旭亞: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2 年畢業於雲南工學院(現昆明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化工系,同年留校任教。 1997 年 -2000 年間在職就讀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獲發酵工程工學碩士學位, 1999 年 -2000 年間在清華大學進修、合作研究。主持過昆明理工大學青年基金、昆明市生物化工產業發展專題、雲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各一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橫向課題多項;指導校學生課外科技活獲雲南省三等獎;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 10 篇,其中 EI 收錄 1 篇;第一作者發表教改論文 3 篇。
夏雪山: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昆明理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 1999 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專業,獲農學碩士學位; 200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學與細胞免疫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工作至今,曾擔任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2004 年 10 月— 2006 年 12 月),赴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Japan )進行合作研究( 2006 年 1 月— 7 月)。主要從事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從 2003 年起開始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雲南省科技廳高科技園區專項項目、平台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在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學、診斷方法學、病毒變異與免疫逃逸機制、病毒培養體系與動物模型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 20 余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錄,獲授權專利 1 項,申報發明專利兩項。同時,任雲南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雲南省免疫學會理事。
魏大巧:女,碩士,講師。 1998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污染生態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工作至今, 曾從事過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仙人掌及核桃開發利用研究、動物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植物組織培養、生物塑料的開發等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從事分子病毒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劉麗:女,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6 年 7 月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林產化學加工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6 年至今任教於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無污染漂白 TCFP 的研究》和多項橫向科研項目。 1999 年遴選為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並被選派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技術系作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植物化學、生物工藝學、微生物學等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論文十多篇(其中 EI 收錄 2 篇, ISTP 收錄 1 篇)。
葛鋒: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植物細胞工程。 2001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 2006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生物化工專業,獲博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有關珍稀瀕危植物的離體大規模細胞培養、組培快繁以及對植物次生代謝途徑的遺傳改造和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新疆紫草的繁育研究」,並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型植物細胞培養反應器及細胞聚集體調控研究」以及國家「 863 」等多個基金項目。已申請發明專利 1 項,發表論文 7 篇,其中 2 篇被 SCI 收錄, 2 篇被 EI 收錄。
李寶才:男,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 制葯工程專業學科帶頭人,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1982 年 2 月畢業於雲南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6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有機化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 - 1997 年,受邀到英國 Bristol 大學生物有機地球化學中心做訪問研究員。 200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所,獲博士學位。主持完成雲南省、煤炭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省教委重點基金等二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獲曲靖地區科技進步獎一項。至今,已發表 60 余篇論文,其中 4 篇被 SCI 和 EI 收錄, 20 篇被 CA 收錄;指導研究生 9 名。同時,任《 腐植酸》編委,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理事。
楊亞玲:女,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制葯工程系系副主任。主要從事葯物分析、天然產物分離、分析、活性及其應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進行新分析試劑的合成、篩選,同時在樣品前處理方面進行研究,建立新葯物分析體系,達到提高分析方法的選擇性、靈敏度及分析速度的目的,另對天然產物進行活性如抗氧化、抗過敏等的篩選,主要用於保健食品、化妝品中。先後主持省部級、市廳級、校企合作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50 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 5 項,其中 2 項已授權,獲得過雲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自然科學一等獎、昆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次。
楊波: 男,在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制葯工程系系主任。長期從事天然產物如澱粉、環糊精、殼聚糖等大分子的修飾改性及其在醫葯、化工、環境等方面的應用研究。現從事天然產物的主客體化學及超分子化學研究, 並在我國一流超分子化學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論文被 EI 全文收錄。 近年來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20 篇,其中第一作者 10 余篇。先後主持完成省級、廳級基金項目近十項,與企業合作完成校多項企校項目。另外,主持或參與完成多項制葯工程學科 多媒體課件項目和教改項目,獲得昆明理工大學第七屆伍達觀教育基金教師先進教師獎 。
楊健: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葯學技術工作,熟悉葯品的科研及其生產、質量等技術工作和有關技術管理工作。先後參與進行過新葯洛美沙星膠囊、雙清口服液、碘散等技術生產轉化,原料葯潑尼松龍、潑尼松龍磷酸酯鈉鹽、潑尼松龍片、注射液的研製和獨立開展輔酶 Q 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於輔酶 Q 、紫杉醇等化學葯物、天然葯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半合成研究以及新葯先導化合物的結構修飾、構效關系研究。發表研究論文兩篇( SCI 及核心期刊各一篇),
劉謀盛: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8 年畢業於昆明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主要從事葯用植物栽培及應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項目兩項,參與研究及完成項目九項。其中主持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及校青年基金項目各一項。申請專利一項,獲雲南省技術發明獎等獎項四項,發表論文 12 篇。
徐軍偉,博士/博士後,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化工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2011年於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作為雲南省高層次引進人才到昆明理工大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應用微生物和代謝工程。
E. 張英傑簡介
張英傑,女,漢族,出生於1963年9月,籍貫為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她擁有工學博士學位,是一位資深的教授,現任昆明理工大學的材料學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應用電化學研究所的所長。1987年8月,她踏入教育工作領域,於1992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自2013年4月8日起,她擔任昆明理工大學的校長和黨委副書記,此前還曾擔任過雲南民族大學的校長和黨委副書記。她在政界也有所建樹,曾是中共雲南省第八屆和第九屆省委的候補委員,雲南省第十屆人大代表,以及雲南省婦女第九次代表大會的代表。此外,她還擔任了雲南省青年聯合會第八屆和第九屆常委的職務。
張英傑在學術上成績斐然,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被聘為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的評審專家,同時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專家。在雲南省,她是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青年學術技術的領軍人物,以及高校教學名師。除了教育和學術職務,她還擔任雲南省女高級知識分子協會的副會長,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雲南校友會的會長。
她的學術生涯起步於1980年至1987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習,期間獲得了應用電化學專業的碩士學位。1999年,她在昆明理工大學獲得了有色金屬冶金專業的博士學位。1997年至1998年,她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在昆明理工大學,她曾先後擔任理學院副院長、副校長,以及副校長和黨委委員等職務,直到2005年7月。之後,她轉任曲靖師范學院院長,直至2009年7月,再回到雲南民族大學擔任校長和黨委副書記。直至2013年4月8日,她正式就任昆明理工大學的最高職務。
(5)昆明理工大學范教授擴展閱讀
張英傑昆明理工大學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共雲南省第八屆和第九屆省委候補委員,雲南省第十屆人大代表,雲南省婦女第九次、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雲南省青年聯合會兩屆常委。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雲南省三八紅旗手稱號,被聘為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評審專家及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雲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兼任雲南省女高級知識分子協會會長、哈爾濱工業大學雲南校友會會長。
F.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的博士後
戴永年
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昆明理工大學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雲南省勞動模範」、「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科技人才」等榮譽稱號。
研究方向:有色金屬真空冶金及材料、電池及電池材料。先後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擔並完成了數十個研究項目,發表科研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錄3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其中《有色金屬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為國家科學技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真空冶金》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獲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共計11項。研究成功的「內熱式多級連續蒸餾真空爐」和「卧式真空爐」 等相關技術已在國內40多個單位及巴西、玻利維亞和越南三個國家推廣應用。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的各種獎勵共計28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家發明四等獎一項、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獎金300萬元)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和二等獎四項、中國真空學會 「94'科技成就獎(HAYASHI AWARD)」一項。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先後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七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雲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原中國有色金屬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雲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獎, 第十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銀獎,雲南省優秀發明創造選拔賽二等獎,中國青年科技成果大獎賽金獎,中國青年科技博覽會金獎,雲南省科技發明比賽一等獎,雲南省首屆青年科技成果大獎賽二等獎,全國及雲南省大學生科技「挑戰杯」獲獎指導教師,獲昆明市青年十傑稱號,雲南省高等院校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研究方向:微波加熱在材料冶金中的應用、冶金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擔任博士、碩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熱在材料制備中的應用》等5門課程。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 20餘名,本科畢業生論文20餘人次。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科學基金、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攻關項目、昆明市科技重點項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項目、中-德、中-英國際合作項目等29個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並完成的項目被評為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尚屬首創,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出版專著2部,共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於國內核心刊物62篇,國際核心期刊8篇,國際會議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錄10餘篇。申請中國專利10項,其中4項已獲授權。
華一新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1995年被評為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跨世紀人才,1997年被評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2004年被評為雲南省優秀教師。
研究方向:冶金新技術與新工藝、冶金物理化學、微波冶金、離子液體應用。
講授過《普通冶金學》,《冶金新技術》,《冶金動力學》,《現代冶金分析技術》,《微波化學》,《火法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等9門課程,主持《有色重金屬冶金學》精品課程建設。目前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10餘人。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的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省部級等各種科研獎勵5項。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30餘篇次。出版《冶金過程動力學導論》(冶金工業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學》(科學出版社,1999年)2部學術專著。
王華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屬總公司授予「先進青年工作者」稱號,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8年12月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稱號,2000年12月獲昆明理工大學首屆香港伍達觀基金傑出教師獎,2005年6月被授予「雲南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2003年1月當選為第13屆昆明市五華區人大代表。
研究方向:冶金能源與環保、強化冶煉與節能、鋼鐵冶金新技術、冶金過程模擬與控制。
為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講授主幹課程7門,已培養碩士、博士生10餘人,博士後研究人員1人。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雲南省「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優秀回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等課題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1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申請國家專利19項。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產實踐,每年能獲得1000餘萬元的經濟效益。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2等獎1項、3等獎5項,省自然科學2等獎1項、3等獎1項。
謝剛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為國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雲南省學術和技術學科帶頭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雲南省青聯常委,當選為1996年昆明市十大傑出青年。
研究方向:計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學。
主講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課程6門,指導畢業博士及碩士生20多人,指導在讀博士及碩士生10多人。承擔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錄20多篇,獲雲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三項。多次主辦和參與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材料冶金工程學院副院長。獲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一項; 1999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 1998年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1994年原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2004年獲雲南省優秀教師稱號;2004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稱號。
研究方向:有色金屬冶金、真空冶金。
發表科研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申請國家專利11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3項,已授權10項,研製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藝和新設備,在國內推廣應用,累積創利稅上億元,並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0餘名。
陶東平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熔體(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熱力學、液態合金理論及應用、硅酸鹽熔體(熔渣)熱力學》。
講授本科生的必修課《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學位課《冶金熱力學》和必修課《材料熱力學》以及選修課《熔體相平衡的分子熱力學》、《統計熱力學》和《冶金熔體物理化學》、《熔體相平衡的分子熱力學》、《統計熱力學》和《冶金熔體物理化學》。已發表學術論文36篇,其中有16篇為SCI收錄、4篇為EI收錄。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發表6篇論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體積模型-MIVM。承擔過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出版專著1本。省部級科研獎1項(均排名第一)。
郭忠誠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和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昆明市優秀專家,昆明理工大學首屆特聘教授。榮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雲南省高校首屆青年「科技創新十大傑出標兵」和全國電鍍行業首屆「十大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
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學過程、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備技術及其微觀結構表徵、超細粉體金屬粉體材料、表面工程。
講授過3門研究生課程,培養了碩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來一直開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與精飾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化、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雲南省科技攻關計劃等項目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40多篇,被國內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專著2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
魏昶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有色金屬冶金新技術和新材料制備、有色金屬冶金新技術及其理論研究、復雜礦物資源和再生資源分離新技術。
近幾年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多篇被EI和全國核心期刊收錄。編著並出版了《濕法煉鋅理論與應用》、《鉛鋅錫及綜合利用》等專著,參加編著並出版了《鋅冶金學》等著作。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用硫化鹼法提錫的基礎理論和新工藝」;國家「八五」攻關子項目「鎳電解混合陽極液除鐵研究」;雲南省應用基金項目「高鈣鎂難選低品位氧化銅礦新工藝」;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脆硫鉛銻礦濕法分離新工藝和基礎理論」等項目。目前已培養6屆碩士研究生16人和1屆博士生。
王亞明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生化學院院長。中國林學會林產化學化工分會理事,全國松香、松節油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雲南省造紙學會副理事長,雲南省十五重點學科應用化學學科帶頭人,昆明理工大學重點學科化學工程學科帶頭人。
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
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十餘項,主要從事納米粒子催化劑固體超強酸的制備、物性表徵以及在天然產物(松香、松節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細化學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關技術開發。出版專著兩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術》獲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區科技圖書貳等獎,《松節油擇形催化》獲2002年西南地區科技圖書壹等獎。發表論文50餘篇,EI收錄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劑、新工藝研究》獲2002年度雲南省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貳等獎(排名第一)。獲發明專利授權二項(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材料與冶金工程學院副院長。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2006年獲教育部「霍英東基金」青年教師獎(教學類三等),2007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現兼任日本東京大學可持續材料國際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議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雲南省青聯委員等。
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學及多晶硅材料。
現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預研計劃、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等10餘項,獲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申請國家專利7項,參編學術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30餘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