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教授說新型肺炎
⑴ 我國工程院院士袁國勇,小時候為什麼體弱多病
袁國勇出生於中國香港,他自小體弱多病,是因為在三歲時因為患上肺炎。
在2003年SARS爆發,這場疫情在禽流感爆發幾年之後再次來臨,這個時候袁國勇及他領導的小組成員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狀病毒,接著他又發現了SARS冠狀類似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華菊頭蝙蝠,這個發現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突破,他還提出由於蝙蝠攜帶有新型的病毒,是造成突發傳染病的主要源頭。他在發現新型微生物方面成就卓著,當時的非典因為有他還有我們的鍾南山院士這場疫情才得以那麼快的控制。截至2019年3月已在人類和動物體內發現逾60種新型病毒、10種細菌、四種真菌及兩種原蟲。
⑵ 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4個多月後二次感染,到底什麼原因呢
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4個多月後二次感染,有可能是第一次感染時產生的抗體失去了作用,也可能二次感染的是變異後的病毒。
之前有消息報道,一名男子在三四月份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在經過治療後,已經完全康復出院了。後來因為到其他國家去遊玩,又被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且香港大學也證實了,兩次感染的病毒並不一樣,所以這位患者被感染的原因有可能是變異後的病毒,也有可能是經過幾個月之後,男子在第一次感染康復時產生的抗體已經失去了作用。
三、患者身體自身存在其他的問題,導致二次感染。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還發現,淋巴結中過多的腫瘤壞死因子,會讓抗體不能夠長時間的延續下去。這說明如果患者本身身體是有某些問題 ,那麼他體內的抗體也有可能會消失,從而不能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抵抗,容易發生再次感染。發生二次感染的情況並不多見,結果還需要等研究人員的具體報告。
⑶ 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稱新冠回歸乙類乙管符合實際,乙類傳染病如何管理
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稱:“新冠回歸乙類乙管符合實際。”面對這樣的話語,意思就是可以居家隔離取代集中隔離。那麼,乙類傳染病到底該如何管理呢?
3、避免出門。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隨便出門。不要因為太過無聊,而選擇經常旅遊。因為這些場所註定人員較多,而且人員凱好掘也會較為復雜。如果在此期間有一個人或者是多人出現陽性症狀,那麼,被接觸的人感染上新冠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⑷ 香港出現全國首例新冠病毒康復後二次感染患者,你怎麼看
此次出現的二次感染病例,說明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即使康復後,可能也並非「一世免疫」,新冠病毒或許會像流感病毒等一樣,長期在人群中存在。
而且這次的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現也會對疫苗的研究有所啟示。對此,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建議康復者應繼續保持防疫意識,並考慮將來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據報道,這名男子今年3月曾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當時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經治療後於4月中旬出院;他8月經英國到西班牙旅遊,15日抵港後再次確診,但這次沒有症狀,並在接受治療後於8月21日出院。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通過基因排序發現,這名男子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並通過對比病毒基因庫發現,第一次感染的病毒,與3、4月時美國和英國的病毒株相似,第二次感染的病毒與7、8月英國和瑞士的病毒株相似。
研究團隊發現,病人第二次感染時,住院初期未能驗出抗體,到住院第5日才驗出抗體,原因之一可能是他首次感染病毒時體內沒有產生抗體,也可能是病人首次感染後產生的抗體隨著時間逐漸減少,所以第二次感染後初期驗不出有抗體。
(4)香港大學教授說新型肺炎擴展閱讀:
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進展迅速
據了解,截至8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200多個,新冠肺炎病例報告數已達2225萬,死亡人數超過78萬。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基於前期所採取的圍堵策略,尤其是在葯物預防策略上,我國在疫情防護階段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其他國家還沒看到疫情被遏制的情況,所以當下人們還是把希望寄託於疫苗研發。
王華慶說,「這是一個新發的傳染病,對其病原學、臨床學、流行病學和疫苗學還在不斷的認識過程中,雖然目前有這么多的技術路線和疫苗正在被研究,最終誰會走到終點,現在看仍然是未知數。但是對於應對大流行傳染病來說,這將為成功研發疫苗增加勝算,也為之後使用疫苗提供了更多選擇。」
針對新發傳染病研究的疫苗,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備受關注。王華慶表示,關於有效性,目前疫苗最低下限是保護率要達到50%。 針對疫苗的保護持久性也有下限要求,一般來說要求1年以上,疫苗最短保護持久性要不低於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