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同濟大學甘衛星教授

同濟大學甘衛星教授

發布時間: 2024-11-02 05:29:24

㈠ 我是一名對物理比較感興趣的初中生我想知道一些關於我過的物理學家的事

陳難先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與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2000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在國際上明確提出凝聚態物理和應用物理中玻色、費米及晶格三大類逆問題,並發展了獨特而系統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結果。在晶格比熱逆問題研究中發展並統一了愛因斯坦與德拜的經典工作。在原子間相互作用勢庫研究中提出了由晶體結合能到對勢的嚴格簡捷公式並發展了EAM多體勢,為復雜材料性能預測建立了良好基礎。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了開拓性的突出貢獻。開創了我國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領域。同時在固體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並發展完善了超導電的雙帶理論,提出了凝聚態的新的電子理論(TFDC),並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丁大釗

已故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蘇州人。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院科技顧問。1959年參加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提出並發展了一種確定徑跡氣泡密度、進而鑒別粒子的方法,為鑒定與分析反西格馬負超子事例解決了關鍵問題。60年代初負責輕核反應實驗小組,為完成氫彈研製所需部分基礎數據的測量准備了條件。70年代中期及以後負責開辟快中子核反應γ譜學分支學科,並領導熱中子輻射俘獲與原子核巨共振研究。80年代負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實驗室的實驗區建設,建成適於進行精細核反應譜學與核結構研究的實驗室。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同步輻射應用並參與建議高性能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近年來負責開展「加速器驅動放射性潔凈核能系統」的研究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方 成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江蘇江陰人。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家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首先系統掌握與運用非局部熱動平衡理論並發展了整套的實用計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陽活動體結構和大氣模型、耀斑譜線不對稱性和速度場、耀斑動力學模型和光譜診斷等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主持設計和研製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子釗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廣東信宜人。1963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60年代初對半導體中隧道效應做了較好的工作,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70年代初在發展我國大能量氣動激光上做出貢獻。70年代後期提出一個基本正確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離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發展了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80年代中,在凝聚態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極化子、雜質共振態等方面做出一些貢獻。1986年以來,在我國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和發展上起重要作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管惟炎

已故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如東人。1957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大學。研究員。主要從事低溫與超導的研究。50年代對反向卡皮查熱阻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解釋了當時文獻上存在的理論與實驗間的嚴重分歧。60年代以來在中國首先倡導並進行強磁場超導材料與超導磁體的研製,合作研製出多種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的超導材料;解決了第二類超導體臨界場與臨界電流的起源問題;研究發現了超導體在磁場中轉變時的負磁阻效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何澤慧

資深院士

核物理學家。女。原籍山西靈石,生於江蘇蘇州。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建國初期,與合作者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高空氣球、開展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賀賢土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浙江鎮江人。196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在我國核武器研究中作出了突出成績。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國家「863計劃」慣性約束聚變主題專家組工作,為我國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較低溫度下局部熱動平衡點火發展到非局部熱動平衡燃燒的模型。與研究群體一起獲得我國首次間接驅動出熱核中子的重要進展。在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中,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電磁波產生自生磁場的正確表達式及首次Vlasov—Maxwell方程組導得立方—五次方非線性薛定諤方程和它的孤立波解,並獲得了粒子在孤立波中加速機制、等離子體相干結構小尺度湍流等多項創造性成果。在非線性科學研究中,在國內率先進行了近可積哈密頓系統Pattern動力學和時空混沌研究,國外文獻評論為發現了上述系統的時空混沌和一種新的途徑。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朝生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北京人。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研究員。是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1950年在美國普度大學發現了半導體鍺單晶低溫電導與霍耳效應的反常行為,並提出了半導體禁帶中雜質導電的新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來,創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低溫物理實驗室,建造氫、氦液化系統,開始了低溫、超導研究,並進一步開拓低溫製冷與實驗技術研究;參與創辦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物理專業;負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低溫技術實驗中心,致力於低溫工程技術與低溫物理的綜合研究與應用開發;積極參與中國製冷學會和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的學術組織工作,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獲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2000度門德爾森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 昆

已故院士

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原籍浙江嘉興,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年獲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國際水平的成果,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50 年代與合作者首先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即「黃-佩卡爾理論」;首先提出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動模式及有關的基本方程(被譽為黃方程)。40年代首次提出固體中雜質缺陷導致 X光漫散射的理論(被譽為黃散射)。證明了無輻射躍遷絕熱近似和靜態耦合理論的等價性,澄清了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潤乾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生於北京,原籍湖南衡山。1958年畢業於德國席勒大學。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長期從事恆星物理研究。在雙星非守恆演化、星風沖擊波理論和星風物質損失等問題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發現了雙星有物質損失和角動量損失情況下的各種復雜因素,將雙星非守恆演化奠定在嚴密的數理基礎上;與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風沖擊波理論,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紫外和X射線衛星的大量觀測結果所證實;與Weigert合作,發現對流超射對恆星演化的重要效應,並提出用造父變星的演化程來判別對流超射區大小,從而可以利用天文觀測確定對流超射的方法。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勝年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太倉人。1950-1952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1952- 1955 年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學習。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工業研究生部顧問。測定或澄清了(國外有分歧的)核能利用所需要的某些核數據。完成了各種能量中子引起鈾、鈈、釷核素以及鈾-238、鈈-240自發裂變體系的實驗。建立方法與裝置,完成了金屬鈾本底中子的測定。1979年後,與合作者一起對鐦-252自發裂變這種典型的低激發能裂變進行了系統的詳細的實驗,觀察到高動能事件碎片質量分布上的精細結構,並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隨裂變(三分裂)的各種關聯特性。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祖洽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湖南長沙人。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0年該校研究生院研究生畢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核理論、中子理論、反應堆理論、輸運理論及非線性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積極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原子彈理論的研究工作,對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成功、設計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第一個重水反應堆作了理論計算並糾正了蘇聯專家設計的臨界大小數據。近年來在氫分子激發態的相互作用,及浸潤相變理論及雜訊在隨機系統中的影響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家明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雲南昆明人。196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1974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子分子測控科學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發展了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應用量子電動力學於高能原子過程,闡明了電子軔致輻射過程(高能光子能區)和輻射復合過程的內在關系;建立相對論性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為分析高離化度、高Z原子的激發態能級結構建立了理論基礎;建立了非相對論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場理論計算方法,並闡明分子里德伯態的電子結構;同時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場的多通道理論計算方法,以闡明電子關聯效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惕碚

現有院士

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生於重慶北碚,原籍湖南攸縣。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宇宙線與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宇宙線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與數據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國內倡議和組織開拓了高能天體物理的實驗研究。提出了銀河系γ射線源的統計模型並獲國際共識。建立了尋找超高能天體的計算公式,已成為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數據分析的一個標准方法。建立了對象重建的直接解調方法和研究快速變化現象的時域譜方法,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大猷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北京。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3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物理聲學建築聲學的研究,是房間聲學中簡正波理論,所提出的簡潔的簡正波計算公式和房間混響的新分析方法已成為當代建築聲學發展的新里程碑,並已廣泛應用。50年代領導設計建造了具有獨創性的中國第一個聲學實驗室,提出了語音統計分析分布的新理論,成功地領導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並在吸聲結構、噴注雜訊及其理論和應用、環境科學、非線性聲學等多方面提出重要理論。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歐陽鍾燦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福建泉州人。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1、1984年相繼獲該校物理系理學碩士、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論、液晶物理及應用基礎理論等研究。從曲面變分技術導出了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含自發曲率膜泡的普遍形狀方程;首次從理論上預言應存在著半徑比為2的平方根與無窮的兩種虧格為1的環形膜泡並獲實驗完全證實;提出了突破Helfrich流體膜框架的手征膜理論;合作發現了膜形狀方程的四類解析解;提出D∞h對稱液晶光倍頻理論並與實驗完全符合;給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錨泊條件下指向矢的嚴格解。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彭桓武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原籍湖北麻城,生於吉林長春。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一直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先後在中國開展關於原子核、雙粒子化學鍵、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教學培訓和學術組織領導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偉長

資深院士

物理學、力學、應用數學家。江蘇無錫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市力學和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我國力學、應用數學、中文信息學的奠基人之一。創建了板殼內檁統一理論和淺殼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在波導管理論、奇異攝動理論、潤滑理論、環殼理論、廣義變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學、大電機設計、高能電池、空氣動力學、中文信息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學森

資深院士

應用力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科學家。原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曾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和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在應用力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等多領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1991年獲「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曲欽岳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山東牟平人。195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最早在高能天體物理學這一新興學科進行研究的天文學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線源、γ射線源等前沿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與合作者得出了關於脈沖星能損率-特徵時標的統計曲線,並澄清了國際上關於JP1953是否為中子星的爭論;與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緻密星體的一種新類型,並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質量極限;提出了某些形態特異的超新星遺跡的理論模型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沈文慶

現有院士

實驗核物理學家。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合作者一起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發射粒子研究中,證實低能核反應中有大質量轉移反應引起的α粒子發射。研究證實輕系統存在深部非彈性散射,並證實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彈性散射的新反應機制。在負責蘭州國家重離子加速器實驗區建設與組織一批實驗方面作出重要貢獻。80年代在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用軟體修正方法獲得當時國際上最佳的質量與電荷分布,測到4個新核素。測量了准裂變的物理特性和質量弛豫時間並分析了對合成超重核的影響。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和學生一起,提出了適用於低能和中能的核反應截面參數化公式;發展了用BUU方程計算反應截面的新方法,指出了輕豐中子核的中子分布彌散度增加的原因。研究得出了輕反應系統核態方程和介質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學礎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溧陽人。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了光學補償雙光束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方法,發現了聲學局域模。發展了傅里葉變換光熱電離譜方法,使硅中淺雜質檢測靈敏度有數量級的提高。提出和首次實現了帶間躍遷、激子躍遷誘發並共振增強調制和迴旋共振光譜方法。發展了高壓下調制吸收光譜測量方法。對超晶格量子阱、半磁半導體和非晶半導體光譜等作了大量研究,著有《半導體光學性質》等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蘇定強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生於上海,原籍江蘇武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現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LAU)第9委員會(天文儀器與技術)主席、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北京天文台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在大望遠鏡光學系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軸系統,提出了透棱鏡改正器,這些工作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好評,並已在國內外的一些望遠鏡中應用。和王亞男研究員共同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自1972年以來用於我國天文光學系統的設計中。和王綬館院士共同提出了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現正在研製中。領導研製成我國第一個雙折射濾光器、第一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在大望遠鏡總體方案、非球面光學系統、高級象差、光學系統優化、雙折射濾光器、主動光學等方面完成了多項研究,共發表論文58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獎四次,均為第一完成人。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汪承灝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生於江蘇南京。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建立了壓電晶體表面激發的廣義格林函數理論,它構成現代聲表面波技術的理論基礎。根據這個普適的表面激發理論,給出了壓電晶體表面源產生的衍射場嚴格分析,克服了流行的角譜理論的缺陷;得到了聲表面波在表面柵陣產生散射場的准確表達。發展了一些聲表面波和高頻體波器件和系統。根據對壓電振動系統電氣負載特性的研究,提出壓電可調頻換能器的結構和壓電振動阻尼原理。還開展了單一空化氣泡聲致發光的研究,發現除光輻射外還存在電磁輻射,並證明輻射均發生在空化的閉合瞬間。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迅

現有院士

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1934年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無錫。195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60年該系研究生畢業。復旦大學教授。對半導體表面和界面的結構和電子態做了系統研究,其中對InP極性表面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在多孔硅研究方面發現多孔硅的光學非線性現象,實現多孔硅的藍光發射並被國際上引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項進展之一,發現多孔硅發光峰位釘扎現象,測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帶偏移。在高質量鍺硅超晶格的研製、鍺硅量子阱和量子點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鍺器件的合作研製等方面作出多項創新成果。領導建成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並領導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式樞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西宜黃人。194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吉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原子核理論特別是核多體理論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50年代應用殼模型理論處理μ介子和光核效應,被稱為「吳模型」。建立和發展了格林函數方法和非線性積分方程理論以及推廣的組態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零溫和有限溫的核性質、核結構與相對論多體問題,得到了有限溫與相對論等效相互作用的嚴格表達式。提出了相位介電測井新方法,解決了判斷油田水淹層的難題。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席澤宗

現有院士

天文史學家。山西垣曲人。195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系。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提出了從史書中鑒別新星的7條標准和區別新星與超新星的2條標准,從中、朝、日3國的歷史文獻中找出90個疑似新星,其中有12個可能屬於超新星,並討論了這12個超新星和當今觀測到的超新星遺跡以及射電源的關系。提出木星的伽利略衛星不用望遠鏡也能看到,戰國時期即已觀察到木衛3。對馬王堆出土的天文資料和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資料做了系統研究。對天文學思想和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也做了深入的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冼鼎昌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及同步輻射應用專家。廣東廣州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領導建成我國第一個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科學規劃、物理設計、工程設計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同時解決了設計、施工、安裝、調試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專用模式運行下其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上正在運行的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水平,並已利用同步輻射進行研究工作。發展了相對論不變的相空間計算方法、累積量變分法、解析延拓法等,在經典規范場、介子四維波函數和格點規范場理論研究中取得多項重要成果。與國外同時提出X光光聲EXAFS的設想,開拓了同步輻射應用的新領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謝家麟

資深院士

加速器物理學家。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美期間,曾領導研製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955年回國後,於60年代初領導完成一台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大功率速調管和電子迴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設計、研製和建造。90年代初領導建成北京自由電子激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熊大閏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原籍江西南昌,生於江西吉安。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天體劇烈活動的多波段觀測和研究」首席科學家。在恆星對流理論以及與之有關的恆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問題的研究中,摒棄了傳統的混合長的對流理論,發展了一種獨立的非定常恆星對流的統計理論和一種非局部對流的統計理論,並成功地將它們用於變星脈動和大質量恆星演化的理論計算,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定區紅端邊界,克服了傳統理論在大質量恆星演化計算中著名的所謂半對流區的理論困難。較之傳統理論,新理論得到與觀測更為相符的結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徐至展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65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長期主持激光核聚變研究,在實現激光打靶發射中子、微球靶壓縮、建立總體計算機編碼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裝置等項重大成果中均有突出貢獻。在激光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領域,特別是在非線性過程或不穩定性研究方面,從實驗與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研究,取得多項開創性重要成果。在X射線激光領域,1981年已實現粒子數反轉並發現新反轉區;首次在國際上用類鋰和類鈉離子方案獲得8條新波長的X射線激光,最短波已達到46.8埃。在強場激光科學技術領域,特別是在新型超短超強激光、強場激光與原子、分子、電子、團簇、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以及強激光碟機動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福家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鎮海,出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長。領導、組織並基本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給出復雜能級的衰變公式,概括了國內外已知的各種公式,用於放射性廠礦企業,推廣至核能級壽命測量,給出圖心法測量核壽命的普適公式;領導實驗組用γ共振吸收法發現了國際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雙重態。在國內開創離子束分析研究領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採用雙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極化轉移,提出了用單晶金箔研究溝道效應對極化的影響,確認極化機制。代表性專著有《現代原子與原子核物理》。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立銘

已故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溧水人。 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機械繫。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

㈡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吧,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那麼什麼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1

黃大年教授走了!

帶著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帶著他對事業的無限留戀,帶著他對學生的無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時,長春市殯儀館西辰廳內庄嚴肅穆。來自社會各界的近800人在這里送別黃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別廳裝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領導來了,國家有關部委領導來了,國內外專家學者來了,同事們來了,學生們來了……人們默默垂淚,幾十名學生跪倒一片,痛哭失聲……

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能讓人們如此惋惜,能讓人們如此不舍?

「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從來沒覺得我和祖國分開過,我的歸宿在中國」——黃大年

他是一個至誠無私的愛國者,時刻惦記著養育他成長的這片土地,他的脈搏時刻和祖國一起跳動,祖國是他最大的眷戀!

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教授走下飛機,邁出了回歸祖國的第一步。雖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國,但這一次,意義不同。他辭去了在英國公司的重要職務,揮別了共事多年的科研夥伴,說服妻子賣掉了經營多年的兩個診所,留下了還在讀書的女兒……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開始為我國的航空地球物理事業耕耘、播種。

「為什麼回國?」經常有人問他這個問題。

是啊,他為什麼回國?在英國奮鬥了18年,他已擁有了優越的科研條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團隊。他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2年,擔任過研發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培訓官。他帶領由牛津和劍橋優秀畢業生組成的團隊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工作,致力將該項高效率探測技術應用於海陸大面積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民用領域。由他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多數產品已應用於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成為該領域研究的被追趕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無憂的水平線。位於劍橋大學旁邊的花園別墅,寬闊的草坪,豪華的汽車,學醫的妻子還開了兩家診所,他已成為少數躋身英國精英階層的華人之一。這是多少人羨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奮斗的目標。舍棄這些回國,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這句歌詞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無論身在何處,《我愛你,中國》都是他最喜愛的歌,歌里有他對祖國的深深眷戀:「回國的根源就是情結問題,我惦記著養育我成長的這片土地。」這是一個朴實而簡潔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長歷程,會發現對祖國的愛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結。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1982年1月,他在大學同學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愛國報國的心志。

黃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廣西省南寧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讀小學時隨父母下放到桂東南六萬大山裡的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後,17歲的黃大年考到地質隊工作,作為物探操作員,他首次接觸到了航空地球物理,並深深地愛上了這個職業。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黃大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從此與地球物理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他先後完成了本科與碩士研究生的學業,並留校任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黃大年得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下,被選送至英國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黃大年回國報到後不久,又被派往英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成為當時從事該行業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一。

一些老教師還記得當年送別黃大年時,他曾經深情地說:「我一定會回來的。」黃大年沒有對師長食言,他更沒有辜負父母的教誨。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處與美國某公司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卻接到輾轉而來的父親離世前最後一通電話:「兒子,估計我們見不到最後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處境。你要記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後,母親離世前給他留下的依然是這句話。父母的教誨給出了黃大年一生中幾乎所有抉擇的答案——祖國高於一切!

海漂的18年,黃大年的心和祖國一直連在一起,他關注關心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惦念著母校,無論是參加學術會議還是講學,他招之即來。「對我而言,我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從英國回來,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國母親身邊,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擁有無窮的力量和豪情。「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於國家的強大,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幾乎從未敗過!有理由相信,回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一定能實現壯校情、強國夢。」這是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發的一段話。

「作為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剛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黃大年

他是一個目光高遠的科學家,在科研上他始終是一個被追趕者,他的夢想是把地球變成透明的。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卓越科學家,黃大年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下的科研,而是祖國未來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

地球深部隱藏著多少秘密,是人類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研究的重大課題,這不僅是科研人員的夢想,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就是找到開啟「地球之門」的鑰匙。國家實施這一計劃,給黃大年提供了無限寬廣的舞台。

作為計劃的重要部分,探測技術裝備從軍事工程、國防安全到能源資源探測開發,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國外生活多年的黃大年深知這一裝備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國外是如何嚴控這一裝備對華出口的。

「這是國家發展無法迴避與繞開的話題,必須突破發達國家的裝備與技術封鎖。」一回國,黃大年就被國家選為「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該項目是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下設的第9項目。黃大年一方面協助國土資源部完善戰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擔任項目直接負責人,從一名尖端科技研發科學家變身為一個大國的戰略科學家。

這個項目以吉林大學為中心,匯集了400多名來自高校和中科院的優秀科技人員。經過5年的時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電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取得了顯著成果,為產業化和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工程樣機研製突破關鍵技術,為開展大面積地震勘探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堅實基礎;成功研製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樣機「地殼一號」,為實施我國超深井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持;自主研製出了綜合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集成軟體系統,為深探計劃實施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建成首個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野外實驗與示範基地」,為規范管理儀器裝備研發和引進程序提供了驗證基地……這些成果,為實施國家地球探測計劃奠定了技術經驗和人才儲備,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加速了我國地球深部探測進程。

在2011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的盤點中,評選專家認為「深部探測專項開啟了地學新時代」;2014年,該專項被25位院士推選為「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013年,黃大年教授的團隊入選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014年,團隊獲得第五屆中國僑屆創新團隊獎。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專家組最終結論是:項目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這是國內大型項目評審中的最高評價。2011年,作為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主題專家,他負責策劃、協調和組織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資源形成高科技聯合攻關團隊,承接科技部「863計劃」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研究。

「他與探測儀器專家合作研發深地探測儀器裝備,與機械領域專家合作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與計算機專家合作研發地球物理大數據處理與解釋,涉獵地學、信息、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黃大年的大學同學、吉林大學儀電學院教授林君對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黃大年及其團隊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進步顯著,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研發也首次攻克瓶頸,突破國外封鎖。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告訴記者,在黃大年回國前,我國對於航空重力測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儀的研製,僅停留在理論和實驗室樣機研究階段,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已經進入了工程樣機研究階段。在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的研發速度相比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演算法上,則達到了與國際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項目作為精確探測的高端技術裝備,我們用5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艱難路程,取得的進展和成果填補了我國空白,將意味著中國又成功搶佔了一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對推動國防安全建設和深地資源勘探具有支撐作用和重要意義。」這是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對這一項目進展的定位與評價。

在英國學習和工作期間,黃大年致力於開展高精度重磁場探測裝備及數據處理解釋方法技術研究工作。回國後,他首推我國的實物車載、艦載、機載和星載「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工作,這是世界科技強國竭力追求的核心技術,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學成立了「吉林大學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為帶頭人。團隊集中研究了能夠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環境下,高效率獲取空間分布的重力場、磁場、電磁場、放射性能譜和光電等數據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和技術,構建服務於陸地、海域、復雜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下的精確移動測量技術體系。

在帶領團隊沖上一個又一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的過程中,黃大年一直在推動科研團隊與國際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國外多年積攢下的人脈和聲望,多次帶團出國考察,並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黃大年帶隊考察,國外的研究機構為了專門接待中國考察團停止工作半個月,不惜成本將處於零下200攝氏度的產品進行解凍,並拆開讓中國考察團仔細觀察。此情此景,讓隨團考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大為感慨:「我從事這項工作這么多年,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愛迪生曾說過,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樂趣。在這個層面上,黃大年始終都在用自我成就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塑造著一種超越個人快樂的偉大志趣。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2

黃大年教授的逝世,引起全省人民的追思,這本身就是一種震撼性感染。我們看到,2月27日、28日,《吉林日報》連續兩天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長篇通訊《把一切獻給你我的祖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愛國報國、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感人故事,至誠無私的愛國情懷、矢志不渝的報國理想、培養和凝聚人才的高尚風范、為實現中國夢忘我拼搏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和先進事跡,廣大讀者、網友都映入眼簾,感動在心。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作出決定,追授黃大年同志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並在全省開展學習活動。黃大年同志是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傑出代表,2009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科研條件和安逸生活回到祖國,帶領科研團隊短期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黃大年教授在國內外學術領域和海外歸國人才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科研人員和學生們的愛戴,得到各級組織的充分肯定,曾榮獲中國僑界貢獻獎、吉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指出,黃大年同志始終堅守愛國主義精神,矢志不渝實踐科技報國的理想。無論是在讀書求學、國外工作還是歸國任教期間,都始終把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

——他時刻把祖國的需要放在首位,2009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作為國家「863計劃」、「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和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在短期內突破國外嚴格禁運和技術封鎖瓶頸,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心繫祖國發展和吉林振興,以戰略視野和高尚人格凝聚培養人才,多次受邀赴全國多地指導地方科技建設和經濟轉型,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區推動和協助產業轉型,牽頭籌劃在吉林省建立「無人機產學用基地」和「吉林大學留學生報國基地」。他因材施教,鼓勵和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悉心指導的44名研究生(其中18名為博士生),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4人次,主動擔任本科層次「李四光試驗班」的班主任,所帶班級被評為長春市「十佳班級」。他關心學生,默默資助生活困難的學生,熱心幫助患重病的學生家長解決治療問題。

——他目光高遠,為學生和團隊成員創造接觸世界最前沿科技和最先進設備的條件,提供與院士等國內外頂級專家交流的機會,支持和資助26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培養了一批「出得去、回得來」的人才。他無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後一息,為實現強國夢想奉獻全部,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鍾,幾乎沒有休過寒暑假和節假日。平均每年出差130餘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餘天,3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不計個人名利,只想把自己掌握的國際最前沿科技成果和經驗全部奉獻給祖國的黃大年同志,無疑是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愛國報國的先進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代表。他用畢生努力實現了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統一,把個人夢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篇章之中,充分展現了一名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和崇高品格。

我們重溫省委、省政府關於追授黃大年同志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的決定,關於開展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其目的在於用心靈追思黃大年教授,用心靈感知黃大年教授,用心靈讀懂黃大年教授。學習黃大年教授,愛國報國是主題。當下,一些專家學者,一些官員、商人,一些學生,盲目迷戀於國外生活和安逸,甚至「舍我而去」,愛國報國成為空話。同黃大年教授比起來,真可謂渺校

中華民族振興,吉林振興,都需要愛國報國之為。我們不反對出國留學,出國交流,出國做生意,但我們反對不愛國不報國。作為中國人,愛國報國志不可丟。丟了人生就會暗淡,就會沒有色彩。我們學習黃大年教授,就是要唱響愛國報國主題曲。此為良知,此為貢獻。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3

7日,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走進復旦大學。報告團成員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深情講述了黃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跡,真實再現了黃大年同志崇高的精神品格。黃大年同志報國的決心、科研的激情、育人的熱情,感染並激勵著現場每一個人。

報告會在復旦大學設主會場,在同濟大學設視頻分會場。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安排了網路直播。滬上高校師生代表1000餘人聆聽了報告會。

5位報告團成員接連上台演講,復旦大學光華樓報告廳內,鴉雀無聲。面對一幅幅黃大年同志生產科研、生活照片,聽著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不少人淚流不止。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石磊說:「知識分子應從黃大年的事跡中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知識分子的生命用什麼來衡量?」在他看來,黃大年同志58歲的一生寫就了一個知識分子最精彩的華章。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表示:「我們要將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同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議精神結合起來,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弘揚高尚師德,做『四有』好老師;要將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實踐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緊盯學術前沿,為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助力奉獻。」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4

2017年1月8日,科學的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25年前,他帶著科技強國的心願,出國留學、工作,成為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

當得知國家的召喚,他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國帶領科研團隊尋求技術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017年1月8日,58歲的黃大年因病逝世。眾多師生帶著傷痛和懷念,默默垂淚,悼念送別。

斯人已逝,追思猶存——

黃大年選擇回國並為此而獻身,是為了什麼?是冥冥中一種歷史的輪回?還是中華民族魂魄中綿延不息的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在無限思念與崇敬中,往下看,一起走進他短暫卻精彩的人生。

科學是他夢中的「情人」

吉林大學地質宮,507室。

「跟我們談談黃老師吧。」我們一開口,黃大年生前的秘書王郁涵眼圈立刻紅了。

黃老師似乎沒有離開,上次隨老師在北京開會的場景彷彿就在昨天:

投影幕布前,黃大年正如醉如痴地為在場的專家演示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PPT。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絲絲冰片的清涼味道——黃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參加這個會的前一天,黃大年突然暈倒在辦公室。

「不許跟別人說。」這是黃大年醒來後對秘書說的第一句話。王郁涵黑著眼圈,瞥了一眼老師帶領他們熬了三個晚上整出來的小山一樣的材料,沒敢吭氣兒。

准備項目驗收會的時間很緊,黃大年作為項目負責人,連著熬了三個晚上,查遺補漏。直至開會前,胸口仍很憋悶。他習慣性地打開隨身帶的黑書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裡一倒,一仰頭扔在嘴裡使勁嚼著,走進會場……

「項目成果已處在國際領先水平。」黃大年和他的團隊欣喜不已。

可誰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想起這件事,王郁涵恨自己:「早知如此,說什麼都要勸阻他。」

可誰又能勸阻得了呢?

翻看他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他有這樣一段內心獨白:

「……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事業發展攸關的情誼群體,面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眾不同的情……」

在他心裡,科學是他夢中的「情人」。

「科研瘋子」黃大年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想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突破,缺一個領軍人物。正在著急,有人推薦了剛回國不久的黃大年。」

「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黃大年分不到一分錢……」

「沒問題。」黃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讓對方愣住了……

大家並不知道,黃大年看中的是這個項目瞄準的尖端技術——就像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台上安裝「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個角落。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英等國已使用這項技術進行軍事防禦和資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幾年前,黃大年的父母相繼離世時,他在國外忍痛未歸,攻關的正是這個技術。

一天都沒有等。他把自己關進辦公室,沒日沒夜地設計科研思路。他提出「從移動平台、探測設備兩條路線加速推進」;他向吉林大學打報告,創設移動平台探測技術中心,啟動「重載荷智能化物探專用無人直升機研製」課題。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5

黃大年同志是有濃厚家國情懷、強烈社會責任感和重道義、勇擔當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也是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的教師職業典範。作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黃大年同志歸國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

我校是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行業性大學。在深地探測相關研究方面,黃大年同志與我校師生有著深遠的淵源和緊密的聯系,他所取得的成就為我校相關研究取得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治學為師的風范值得我們所有地球科學教育科研工作者認真學習。

我們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學習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優秀品格,是傳承五千年文明、凝聚十三億人心的根本力量。黃大年同志在名利雙收的事業巔峰期,毅然放棄自己在海外半生奮斗贏得的一切,帶著滿腔熱情回歸祖國,肩負起科研領軍的重任,並為之奮斗到生命的終點,一份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令人感佩。作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大學,我校也將愛國情懷作為學校發展的精神指引。從新中國地質事業草創之時做「社會主義建設的開路先鋒」,到遍覽祖國的山河大地;從青藏高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到積極對接「三深一土」等國家重大戰略,愛國情懷為我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愛國情懷就是自覺服務於國家建設需要和重大戰略需求。我們要把學習黃大年同志的愛國情懷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辦學定位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不斷增強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意識,提高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主動與國家重大戰略對接,在積極承擔、努力完成國家重大需求中謀劃學校新發展。

我們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學習黃大年同志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就是要我們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黃大年同志履行教書育人的使命一絲不苟,憑借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的雙重感召力,培養了一批優秀地學人才。他在職業操守和人生信念面前敢為人先,為教師的敬業精神添加了一個生動注腳。地學是一個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的領域,與其他教學環節相比,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錘煉品格具有更加明顯的相輔相成關系。為了確保育人效果,包括我校在內的廣大地學專業教師在野外卧冰躺雪、身先士卒,學生培養在野外,成果產出在大地。我們要把學習黃大年同志的敬業精神與引導廣大教師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結合起來,繼續發揚地質人堅韌不拔的優秀品格,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攀登地球科研高峰的使命面前始終敢為人先。

我們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學習黃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具有崇高的職業屬性,國家和人民對教師寄託著高於其他職業的道德期望。「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黃大年同志在個人修養上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不爭權奪利,但在國家利益面前卻分毫不讓。他掌握著數以億計的項目經費,不僅自己甘於奉獻,而且斷然拒絕「拉關系」「搞請托」,為當今教育科研事業注入了一股清流。這種高尚情操與我校「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精神高度契合。地學是一個「性價比」較低的專業領域,必須耐得住淡泊名利的清苦,耐得住甘於奉獻的寂寞。我們要把學習黃大年同志的高尚情操與深入開展師德師風教育結合起來,在社會變革的浮華和喧囂中,始終保持地質人敦厚質朴的本色,爭做一名理想純粹的教育工作者。

㈢ 土木工程專業考研含金量高嗎

如果自己對職業有著清晰的規劃,土木工程有著廣泛的就業方向,我們可以考公務員、考選調生、業主單位或者小型設計院,但是大部分學生幾乎是工程,但是在工程又分為甲方、乙方、監理等。

如果你希望提前進入社會,通過在實踐中獲得不斷提高,走工程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獲取一份收入來養活自己和家人,考研對你來說沒有必要因為考研則意味著基本放棄秋招。考上了啥都好說。沒考上就只剩春招了。

對於想要報考得土木的同學,希望你提前對報考院校的保研率進行了解,選擇保研率較高的學習,通過努力學習獲得保研的機會。推薦院校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河海大學、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浙江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畢竟考研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一件事。希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體育特長生錄取名單 發布:2024-11-02 07:27:54 瀏覽:837
大學生助學貸款劃算嗎 發布:2024-11-02 07:25:27 瀏覽:447
南京大學2016錄取名單 發布:2024-11-02 07:20:31 瀏覽:923
大學生足療店 發布:2024-11-02 07:13:36 瀏覽:427
松江大學城冰球館 發布:2024-11-02 07:02:20 瀏覽:891
天津大學儀器考研 發布:2024-11-02 06:56:42 瀏覽:714
清華大學畢業在美國當教授的是誰 發布:2024-11-02 06:46:59 瀏覽:520
大學生公交卡收費標准 發布:2024-11-02 06:46:18 瀏覽:886
陝西貧困大學生 發布:2024-11-02 06:21:03 瀏覽:896
河北大學護理研究生復試 發布:2024-11-02 06:20:17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