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得乳腺癌的哲學教授
Ⅰ 復旦大學教師 於娟博士《為啥是我得癌症
於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本科就讀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後赴挪威深造,回國任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於娟有過一次令人痛心的求醫經歷。她在博客中寫道:「我曾經一度猶豫是不是把下面的文字寫下來,然而,我想若是不寫出來分享給世人,那麼可能會有更多的人上當受騙,被謀財,被害命。」那麼,她要告訴人們的經歷,究竟是什麼呢?
之所以去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盡量想寫下來是因為,無論從什麼角度分析,我都不應該是患上癌症的那個人。
痛定思痛,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哪點做得不好,所以上天給我開個如此大的玩笑,設個如此嚴峻的考驗。
一、習慣問題之飲食習慣
復旦女博士於娟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
1、瞎吃八吃
我是個從來不會在餐桌上拒絕嘗鮮的人。基於很多客觀原因,比方老爹是廚子之類的優越條件,我吃過很多不該吃的東西,不完全統計,孔雀、海鷗、鯨魚、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馴鹿、麂子、錦雉、野豬、五步蛇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除了鯨魚是在日本的時候超市自己買的,其他都是順水推舟式的被請客。然而,我卻必須深刻反省,這些東西都不該吃。
尤其我看了《和諧拯救危機》之後。選擇吃他們,剝奪他們的生命讓我覺得罪孽深重。破壞世間的和諧、暴虐地去吃生靈、傷害自然毀滅生命這類的話就不說了,最最主要的是,說實話,這些所謂天物珍饈,味道確實確實非常一般。那個海鷗肉,高壓鍋4個小時的煮燉仍然硬的像石頭,咬上去就像啃森林裡的千年老藤,肉纖維好粗好乾好硬,好不容易啃下去的一口塞在牙縫里搞了兩天才搞出來。
我們要相信我們聰明的祖先,幾千年的智慧沉澱,他們篩選了悠長悠長的時候,遠遠長過我們壽命時間的無數倍,才最終鎖定了我們現在的食材,並由此豢養。如果孔雀比雞好吃,那麼現在雞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雞。
2、暴飲暴食
我是個率性隨意的人,做事講究一劍在手快意恩仇,吃東西講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的食量聞名中外,在歐洲的時候導師動不動就請我去吃飯,原因是老太太沒有胃口,看我吃飯吃得風卷殘雲很是過癮,有我陪餐講笑話她就有食慾。其二,我很貪吃。之所以叫bluemm是因為在復旦讀書時候導師有六個一起做課題的研究生,我是唯一的女生。但是聚餐的時候,5個男生沒有比我吃得多的。
年輕的傻事就不說了,即便工作以後,仍然屏著腰痛(其實已經是晚期骨轉移了)去參加院里組織的陽澄湖之旅,一天吃掉7個螃蟹。我最喜歡玩的手機游戲是貪吃蛇,雖然功夫很差。反思想想,無論你再靈巧機敏,貪吃的後果總是自食其果。玩來玩去,我竟然是那條吃到自己的貪食蛇。
3、嗜葷如命
得病之前,每逢吃飯若是桌上無葷,我會興趣索然,那頓飯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覺沒吃飯一樣。我媽認為這種飲食嗜好,或者說飲食習慣,或者說遺傳,都是怪我爹。我爹三十齣頭的年紀就是國家特一級廚師,90年代的時候,職稱比現在難混,所以他在當地烹飪界有點名頭。我初中時候,貌似當地三分之一的廚子是他的徒子徒孫,而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我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想而知,我只要去飯店,就會被認識不認識叫我「師妹,師叔」的廚子帶到廚房,可著勁地塞。那時候沒有健康飲食一說,而且北方小城物質匱乏,葷食稀缺。我吃的都是葷菜。
其二就是,我很喜歡吃海鮮。話說十二年前第一次去光頭家,他家在舟山小島上。一進家門,我首先被滿桌的海鮮吸引,連他們家人的問題都言簡意賅地打發掉,急吼吼開始進入餐桌戰斗,瞬間我的面前堆起來一堆螃蟹貝殼山。公公婆婆微笑著面面相覷。我的戰鬥力驚人超過了大家的預算,導致婆婆在廚房洗碗的時候,差公公再去小菜場采購因為怕晚飯不夠料了。十幾年之後每次提到我的第一次見面,婆家人都會笑得直不起腰,問我怎麼不顧及大家對你第一印象。我的言論是:我當然要本我示人,如果覺得我吃相不好,就不讓我當兒媳婦的公婆不要也罷,那麼蹭一頓海鮮是一頓,吃到肚子里就是王道。
我在這里寫這些不是說吃海鮮不好,而是在反思為啥我多吃要得病:我是魯西北的土孩子,不是海邊出生海里長大的弄潮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光頭每日吃生蝦生螃蟹沒事,而我長期吃就會有這樣那樣的身體變化:嫁到海島不等於我就成了漁民的體質。
話說我得了病之後,光頭一個星期不到,考研突擊一樣看完了很多不知道哪裡搞來的健康食療書,比方坎貝爾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治癒癌症救命療法》等等,引經據典,開始相信牛奶中的酪蛋白具有極強的促癌效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冠心病、腫瘤、骨質疏鬆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有利於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糧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雞、鴨、魚、肉、蛋、奶等。可憐躺在床上只能張嘴餵食的我,開始化療那天開始就從老虎變成了兔子。
話說生死經歷換來的關於化療時候應該吃什麼的經驗,我會有空寫下來給大家分享,最好所有所有人一輩子都用不到,但是無論怎麼說,像我這樣切身體會的東西需要讓需要的人知道,免得像我這樣走彎路。
Ⅱ 此生要完成——讀復旦女教師於娟的《此生未完成》有感
知道於娟老師,是因為鋪天蓋地的網路傳播,但是知道她的時候她已經不在人世了。生命的擺鍾永遠停止在了她33歲的年華。
於娟的社會身份是一名復旦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學碩士、失學兒童自助者。而她的家庭角色是一對年邁夫婦的獨生女、當時還是一個兩歲半孩子的母親、一位中年男子的妻子和很多人的朋友。
這本書是她的生命日記,在她乳腺癌晚期萬般病痛折磨下,一個一個字敲打鍵盤為世人留下的文字,這是一個妻子、母親、女兒的生命日記。
這本書前半部分是關於她治療期間遇到的和所見所聞自己發現發病過程和確診直到反復治療的過程,用她的話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死裡逃生的過程。用後半部分描述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思考和回憶。
我一直覺得國人是有名校情節的,不僅僅是對名校學生的贊嘆,對名校任職的教師教授更是很有點骨子裡的崇拜。或者說,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從來是高看一眼。在人文發展歷史上,總有科舉考試,總有名人佳作流傳,總有科技發展來源於有學術能力的人,總能走哪裡都自帶光芒,何況還是復旦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
而正是這樣的情結,所以社會對於娟的關注會更高。她的文字更讓人有深思的能力。當這本書還沒正式發布的時候,曾有記者采訪於娟的時候問她最想要什麼,她的答案是:「我希望我兒子有媽媽,我的丈夫有妻子,我的父母有女兒」。就這三句話,聽到的人無不心酸難過。
書里有太多的話讓人覺得警醒而溫暖。她說:如果有時間就多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她說:有太多的計劃要完成,太多事情要應對,總覺得做好了手頭事情陪父母也來得及,現在想想不盡然,只有一天天的過才是一年,才是一輩子。她說:透過生死,你就會覺得名利權情都是虛無,首當其沖是名,就算名聲四海響徹雲霄也無非是一時的獵奇,你仍然是你,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別人在談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她說: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
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認清活著的意義?也許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有各自的理解,但是人生所有的願望總結起來無非是希望自己變的更好,過得更快樂。
讀這本書熱淚盈眶。感恩於娟老師在生命最悲苦最蒼涼的階段給世人留下了這樣的無畏布施和感悟生命的智慧。
健康活著就是王道。對家人,對愛人,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此生,她未完成。此生,她希望我們都要完成!
Ⅲ 復旦女博士於娟,不幸患癌,32歲臨終遺言:有3個簡單願望未完成
春秋冬夏,花落花開,世間萬物都有時間的期限。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最平凡、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的東西。
部分人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時間的寶貴和生命的意義,直到生命的最後才後悔不已,但這一切終將太晚。
放下貪婪和野心,學會知足,或許我們會活得更幸福。
有一名復旦女博士,用一生努力拚搏追求自己的抱負,卻換來癌症離世,生命盡頭才明白生命的意義,看透人生中的兩件事。
1978年,於娟出生在山東濟寧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父母從小就十分疼愛她,生活也是衣食無憂。
於娟從小就聰明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專業錄取。
但考上復旦一直是於娟的夢想,為了夢想,大學期間於娟依舊刻苦學習。
在大學里,於娟遇到了一個男孩兒趙斌元,趙斌元身上的活力和男孩子氣讓於娟為之著迷,趙斌元比於娟大6歲,各方面都十分優秀。
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的好感逐漸上升,最終確立了戀愛關系。
大學畢業時,於娟參加了第一次考研,結果以失敗告終。
後來,於娟進了一家軟體公司上班,打算邊工作邊准備考研。
趙斌元畢業後選擇留在了上海交通大學任教,面對於娟的二戰考研,他選擇了支持,他不想讓於娟留下遺憾。
2000年,兩人登記結婚,為了在上海有一個家,兩人貸款買了房子。
2001年7月,於娟通過二戰,順利被復旦大學 社會 學院錄取。而為了碩博連讀,於娟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找課題、寫文章、參加各種社團活動。
2004年,學校給了於娟一個到挪威奧斯陸大學留學的機會,她不想錯失這個難得的機會,回家便和趙斌元商量,趙斌元知道於娟不會甘放棄這個機會,再一次支持於娟出國留學。
復旦博士學位畢業後,於娟留校當了一名老師。
2008年,於娟剖腹產生下了一個兒子,為了能夠更好地投身到教學任務中,還沒有到一歲於娟就給孩子斷了奶,她想在兩年之內當上副教授。
面對於娟的「不知足」,老天好像也要跟她開個玩笑。
2009年9月,於娟感覺自己腰經常痛,去醫院查也查不出病因,醫生也只是勸她讓她平時要注意休息。
12月底,於娟的腰疼於娟轉移為渾身疼,實在受不了的她在趙斌元的陪伴下去了醫院檢查,一去醫院,於娟直接進了急救室,在裡面一躺就是三天兩夜。
但奇怪的是,這次還是查不出病因,專家們針對於娟的病情做了開會討論,還邀請了醫院里各個部門的教授。
2010年1月2日,醫生最終確診為癌症,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骨髓,骨頭也出現了發黑,最多隻剩下2年多的時間。
趙斌元聽到醫院的診斷,當場懵了。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於娟會得癌症,而且已經是晚期。他此刻腦子一片空白,於娟才31歲,他們的孩子才2歲,這讓她無法面對。
趙斌元知道瞞不住於娟,最後還是將確診乳腺癌晚期的事情告訴了於娟,他要和她一起面對。
但此次於娟已經失去了做手術的機會,只能依靠化療和葯物維持生命。
每天2次的骨髓穿刺,14次的化療,讓於娟每天至少要嘔吐幾十次,甚至痛到暈厥。
同時,高昂的醫療費也壓得她們喘不過氣,2.5萬一支的針,21天就要注射一次;一萬多一盒的進口葯只夠吃一個療程。
為了給於娟治病,趙斌元賣掉了新房,老家的父母也把自己的老房賣掉了,一家人只能擠在一個出租房裡過日子。
很多網友在網上看到於娟的故事後,都無不感嘆,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看法。
有網友表示:
「人生意義,是認識了解自然世界本質,認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最佳方式的選擇,達到物質與精神合理適度統一,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每個人的人生都在識人找人,找他人易,但人生認識,找自己太難,猶如尋天,但天其實就在自己心裡,每一個人心裡呀,匯集成大海,天意人心」。
也有網友表示:
「每一次的超負荷工作,都會在日後得到答案。人生路上慢慢地來,不要急著要答案。好好愛自己,事兒永遠干不完,但生命只有一次。」
感嘆生命的網友說道:
「讓我想起老公住院時的那個病友!32歲因為高空墜落導致全癱!除了嘴巴能活動全靠別人護理!唉,人生吶,求得個平安 健康 已經是上上簽了。」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該被定義,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拿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劇本,至於我們該怎樣去演繹好劇情,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去努力。
不同的劇本有著不同的人生,有的劇本平淡,有的熱烈,有的幸福,有的痛苦。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盡量去演繹好這部劇,盡量豐富劇情,直到結局。
2011年3月,於娟因為「病急亂投醫」,聽信了一位民間專治癌症的「楊神醫」,通過飢餓療法治療,反而加劇了病情的惡化。
在最後的時光里,於娟開始在網路上記錄自己抗癌的點點滴滴。
2011年4月2日,於娟迎來了她的32歲生日,這也是她過的最後一次生日,這天她做了化療,但效果很差,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缺氧和呼吸困難。
經歷了36個小時的搶救後,終於把她從死神的手中拉了回來,她在網路賬號上寫道:
「天氣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體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祝我生日快樂!」
直到生命的最後,於娟才明白生命的意義:有一個 健康 的身體和陪伴家人是多麼重要。
這場癌症讓她不得不放下世間的一切,所有的喧囂和浮華都遠離了她,只有一個身為母親、妻子、女兒對親人和故土最後的眷戀和懷念。
如果有時間,她一定會好好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不那麼拚命的去買房,追求名利,和相愛的人 健康 幸福的在一起,蝸居也可以很溫暖。
2011年4月19日凌晨,於娟還是沒能逃脫病魔的魔爪,帶著遺憾離世。
去世前的一個月,面對上海電視台的采訪。於娟說出了自己目前最大的三個願望:
「讓兒子有媽媽,父母有女兒,愛人有妻子。」
但此刻她再也無法實現這看起來不能再簡單的願望,我們痛心,然而我們卻無力改變什麼。
於娟從在網路平台記錄生活開始到她最後遺憾離世,總共記錄了近十萬字的內容,裡面全部都是她對生命的感嘆,對自己的悔恨,對世人的警告,點擊量超過了八百萬。
於娟生前的朋友張雪松,在看完於娟的網路平台賬號後,被裡面的文字深深震撼。
他做出一個決定,要把所有文字整理成一本書,然後出版,以此警告世人,讓更多的人醒悟。
2011年5月,這本書首次出版。
書中講述了於娟短暫的一生,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讓那些被蒙蔽雙眼的人醒悟,從此不再經歷遺憾。
人的生命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意義。
不要隨意揮霍來之不易的時光,不要辜負身邊愛你的每一個人,不要等到失去之後才後悔莫及。
-END-
今日話題: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功名利祿,還是平淡幸福地過一生?
Ⅳ 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死前出版的書
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死前出版的書是《此生未完成》。
2009年12月於娟確診版患乳腺癌後,寫權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買車買房買不來健康」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眾多媒體熱議。於娟於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眾多網友在網上進行追悼。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於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寫作。所有的浮躁沉澱了,所有的偽裝剝離了,所有的喧囂遠去了,所有的執著放下了。只有一個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在這個故事裡,很多讀者看到的不是於娟,而是自己。
Ⅳ 魏巧是哪個大學畢業的人
魏巧是復旦大學畢業的人。
魏巧,女,醫師,(復旦大學)腫瘤學碩士;師從我國著名的放射腫瘤學專家傅小龍教授。能夠採用當前領先的調強放療技術進行頭頸部腫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直腸癌及前列腺癌等疾病的精確放射治療和綜合治療。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有邯鄲、楓林、江灣、張江4個校區,佔地總面積約243.7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42.53萬平方米;設有直屬院(系)35個,開設本科專業80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慎散40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3個(含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0個,博士後寬鍵氏科研流動站37個;有在校普通本科亮核生15164人,研究生34618人,學歷留學生2535人;在校教學科研人員36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