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山大學水生生物導師唐教授

中山大學水生生物導師唐教授

發布時間: 2024-11-14 04:59:28

⑴ 中山大學生物學考研經驗分享

中山大學638生物化學、848細胞生物學專業備考指導(研究生考研)

考研不易,一定要堅持,無論備考怎樣,你有多懷疑自己,都要走進考場,完成這段時間的最後答卷。給自己一個決心,努力向前吧!

⑵ 徐潤林個人簡歷

徐潤林於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南京大學生物學系動物學專業攻讀學士學位。1982年7月至1985年8月,他任職於內蒙古衛生防疫站,擔任微生物學檢驗師。接著,從1985年9月至1988年8月,他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隨後,他於1988年9月至1991年9月在中山大學生物學系動物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1991年10月起,徐潤林開始在中山大學生物系任教,職位為講師。1993年12月,他被評聘為副教授。從1994年起,他被學校列為重點培養教師,並在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期間在奧地利國家科學院湖沼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1994年,徐潤林被學校定為重點培養教師,同年入選廣東省高教系統「千、百、十」人才工程,同年被授予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1997年9月,他擔任中山大學生科院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動物學教研室主任。1999年7月,他晉升為教授。同年7月至10月,他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進行學術交流。2001年1月至5月,他又一次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瑞典隆德大學進行學術研究。2002年,他再次入選廣東省高教系統「千、百、十」人才工程。2004年,他被授予博士生導師資格。

⑶ 水產界院士 名單

水產界院士比較少。
中國工程院院士有麥康森(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唐啟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林浩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教授)、趙法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和管華詩(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曹文宣(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和劉建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

⑷ 重點大學 生物化學專業的排名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898年 公立 綜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1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建校迄今,已先後為國家培養了20萬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21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於1904年,成立於1919年。南開大學佔地448.97萬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區佔地122.50萬平方米,津南校區佔地245.89萬平方米,泰達學院佔地6.72萬平方米。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19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11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通過部省共建,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八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⑸ 我國著名的水生生物學家

▲唐啟升,遼寧省大連市人,1943年12月出生。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學家。
1981-1984年赴挪威海洋研究所、美國馬里蘭大學、華盛頓大學作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學術局委員兼漁業科學委員會主席等職。1994年至今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職中國水產學會理事長、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及專業組組長、國家863資環領域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學部專家咨詢組委員、國家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國際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GLOBEC)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海委會大海洋生態系咨委會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學科首席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博導和水產學報副主委等40餘項國內外學術職務,山東省第八屆政協委員,山東省第十屆人大代表。2006年5月25日在中國科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科技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他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研究。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重視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推動大海洋生態系研究的發展,參與國際海洋生態系統重大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開拓了我國大海洋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在我國海洋漁業生物學、漁業生物學、資源增殖與管理、遠洋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學術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成果,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完成的「渤海漁業增養殖技術」和「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 等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狹鱈漁業信息網路和資源評估調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另有「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國海洋漁業生物學」等6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表論文、專著220餘篇冊。先後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教育、科研系統優秀回國留學人員」 等多項國家、省部級個人榮譽稱號;2004年獲得「青島市科技功勛獎」、2005年分別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及「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1999年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並於2004年榮獲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稱號。2005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申報的第二個973項目「我國近海生態系統食物產出的關鍵過程及其可持續機理」獲得科技部批准。
他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研究。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重視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推動大海洋生態系研究的發展,參與國際海洋生態系統重大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開拓了我國大海洋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在我國海洋漁業生物學、漁業生物學、資源增殖與管理、遠洋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學術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成果,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完成的「渤海漁業增養殖技術」和「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 等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狹鱈漁業信息網路和資源評估調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另有「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國海洋漁業生物學」等6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表論文、專著220餘篇冊。先後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教育、科研系統優秀回國留學人員」 等多項國家、省部級個人榮譽稱號;2004年獲得「青島市科技功勛獎」、2005年分別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及「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1999年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並於2004年榮獲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稱號。2005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申報的第二個973項目「我國近海生態系統食物產出的關鍵過程及其可持續機理」獲得科技部批准。
▲趙法箴,山東省萊州市人,1935年5月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水產系,現任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兼「生態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海洋資源研究開發保護專家組成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青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山東省五屆人大代表,第七~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國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為對蝦全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礎。60年代中期,主持研究小面積對蝦養殖示範獲得成功,同時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養殖對蝦研究成功,開創了中國的對蝦養殖業,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對蝦養殖高產試驗和開發餌料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80年代主持國家攻關項目「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取得成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金獎;「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撰有《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等論文30篇。主要著作有《對蝦養殖》、《人工養殖對蝦》(1979)、《對蝦幼體發育形態》(1965)。《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的研究》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研究》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特別獎金獎。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雷霽霖,男,1935年5月生於福建寧化,畲族。1954-1958年就讀於山東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是國內外知名的海水魚類養殖學家。40多年來,始終堅持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系統研究了22種海水魚類的增養殖理論與技術,其中8種已實現產業化,他以親身實踐豐富了魚類養殖學理論,引導了海水魚類養殖向工業化方向發展,是我國海水魚類增養殖學科帶頭人、工廠化育苗和養殖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
上世紀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魚人工繁殖技術,探索了多種海水魚類育苗工藝;70年代首創海水魚類工廠化育苗系列技術;80年代率先完成工廠化育苗體系構建,北方網箱養殖和放流增殖獲開創性成果;90年代,真鯛工廠化育苗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於1992年首先從英國引進大菱鮃良種,突破了育苗關鍵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創建符合國情的"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掀起了中國海水養殖業的第四次產業浪潮,近5年累計創產值逾70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此大菱鮃的引進被譽為我國當代最成功的海水魚類引種範例。
雷霽霖相繼主持和完成 "國際合作"、"國家攻關"、"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大項目,研究成果卓著。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2項(第1名和第3名)、杜邦科技創新獎1項(第1名)、省部級獎多項和山東省「富民興魯」獎章、青島市突出貢獻人才獎。發表論文120餘篇,專著和合著7部。培養博士、碩士6名。他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勇於創新、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對我國的水產科技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生物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洵
徐洵院士是我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她用自己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學術造詣與理論水平,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海洋科研第一線,開拓了國海洋環境基因工程這一嶄新領域,為我國海洋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徐洵院士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基因工程實驗室。徐洵院士創建的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實驗室是國家海洋局的重點實驗室,現已更名為「國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在徐洵院士的帶領下,實驗室科技人員完成了多項國家、省部局級重大攻關項目,使我國海洋基因工程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在2002年科技部組織的以海洋領域的院士為主的專家組考核評審中,該重點實驗室評定等次為優,整體水平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重點實驗室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徐洵院士為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海水養殖作了開拓性工作。她首先從我國三種海魚的腦下垂體中分別提取和克隆了魚的生長激素基因,經過多年的努力,構建了可供生產用的高效表達基因工程酵母菌,其發酵產品可促使高檔海水養殖魚類快速生長,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成果「進入了國際先進水平」。網箱養殖試驗表明含該發酵產品的飼料能使養殖產量增加20%以上,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目前該成果已經通過了專家驗收,並已有多家國內外公司願意合作開發。同時魚生長激素基因也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知識產權的海洋生物基因。
徐洵院士是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海洋環境病原生物污染監測的第一人。1995和1998年國際有關學術會議都特邀徐洵院士在會上作有關「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海洋環境污染研究的應用」的專題報告。該技術經專家組鑒定認為「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關鍵的技術TCA制備法屬國際領先」。幾年來實驗室利用該技術對呂泗、山東、福建等地海域進行了十一個航次、幾十個站位的監測,為海洋病原污染作了及時的預報,為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此外,她還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效應專家組提出的「優先研究和發展重金屬污染引起的生物效應監測技術」全球環境戰略的要求,在中國率先建立了酶標免疫法檢測重金屬污染引起的海洋生物效應,這是一項早期、靈敏的污染監測技術。由於徐洵院士在海洋環境監測這一重要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美國海洋環境研究所特聘她為該所高級科學顧問。
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白斑桿狀病毒(WSBV)遺傳密碼。1993年以來對蝦病害已在我國造成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至今仍無良策。只有了解其主要的病原—白斑桿狀病毒的基因結構,揭示病毒感染增殖的機理才能採取有效對策,但在對蝦細胞的培養尚未成功的情況下,從病蝦組織直接提純病毒是非常困難的。這項工作在徐洵院士指導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實驗室在世界上第一個得到完整的桿狀病毒全DNA,隨之成功地建立了對蝦桿狀病毒基因檢測技術,靈敏度高達102, 可對水環境、底泥、蝦苗、親蝦活體和餌料等作病毒的檢測,為控制養蝦環境,掌握病毒感染途徑與指導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親自帶領下,實驗室科研人員通過艱苦努力測定了含30萬個鹼基對的對蝦病毒基因組全部序列,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白斑桿狀毒遺傳基因密碼。這一成果被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基礎科學研究新聞」、「2000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被破解的海洋動物病毒的基因結構,為人類認識海洋環境病毒的特性及作用機理提供了首例模型,為控制海洋病毒奠定了基礎。美、加等國專家來訪後都高度贊賞並要求合作。1998年初外國基因結構專家專程從美來華對該項目進行評議,給予了極高評價,主動介入並由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北方基因中心及美方公司共同出資500萬元以完成全部基因分析工作。目前該項工程水平處於國際前列,它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學術領先地位。
徐洵院士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徐洵院士除重視應用基礎研究外,還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著眼於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為國家利益維護和經濟建 設服務。在她的積極推動下,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分別與中國大洋協會、福建省科技廳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共建成立「中國大洋生物基因資源研究開發基地」和「福建省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致力於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目前有的正在推廣應用,有的正處於中試階段,預期前景可觀。
徐洵院士作為訪問學者曾兩度在美國加州大學USCD分子遺傳學中心工作,構建了多種海洋生物基因文庫,並從海洋低等生物中發現了人的功能蛋白原始基因,這一新發現對分子進化研究有重大意義,為國際所矚目。當時,美
國德州大學的分子生物研究所聖來尼奧所長力邀徐院士主持他的實驗室,並許以高薪、全家定居、終身職位等優厚待遇,這比她在國內的工作條件和待遇高了很多,但她不為所動,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待遇和工作環境,而深知自己事業在中國,自己是新中國培育的科研工作者,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個人的一切離不開祖國的培育和扶植,理應按期回國,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昌盛盡心盡力,為祖國在該研究領域處於世界先進之林而拼搏。她毅然告別美國回國,充分表達了知識分子熱愛中國□領導下社會主義祖國的赤誠之心和對我國科學事業執著追求的高尚品德。
徐洵院士不僅在科研上碩果累累,成績顯著,而且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是桃李芬芳滿天下。不論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工作期間還是在海洋科研工作中,她都以高尚的「人梯」精神悉心培養跨世紀人才。她時常鼓勵和引導中青年科技人員講理想,講奉獻,勇挑重擔,同時她還創造條件和機會,給他們一個廣闊的舞台,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在她的多次堅決要求下,所里2002年同意她從重點實驗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讓年輕科技人員當主任、副主任,給他們壓擔子,而她則擔任名譽主任居後指導。在她的精心培養下,一批年輕的科技人員正茁壯成長,有的已經成為國家「九五」、「十五」攻關課題的主持人,有的已脫穎而出,成為科研領域的業務骨幹。作為199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徐洵院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治學嚴謹,為人師表,同時還注重學生的道德品德修養,經常和他們一起談理想,談人生價值。她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對那些有理想,有抱負和知識面寬,業務基礎扎實的學生她都積極推薦,選派出國攻讀博士或深造,並教育和鼓勵他們學成後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做貢獻。幾年來她先後培養了碩士和博士生20多名,為祖國的科研和海洋事業輸送一批高、精、尖的人才。

熱點內容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數學建模 發布:2024-11-14 21:31:35 瀏覽:813
學佛人大學生 發布:2024-11-14 21:24:16 瀏覽:753
美國大學來中國 發布:2024-11-14 21:12:42 瀏覽:993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生導師介紹 發布:2024-11-14 21:12:41 瀏覽:87
上大學一定要談戀愛嗎 發布:2024-11-14 21:12:29 瀏覽:115
美國最好的大學有哪些 發布:2024-11-14 20:58:57 瀏覽:396
樊錦詩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4-11-14 20:55:53 瀏覽:538
西北大學的會計研究生申請條件 發布:2024-11-14 20:55:08 瀏覽:879
河北大學法語老師 發布:2024-11-14 20:32:15 瀏覽:524
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處 發布:2024-11-14 20:11:39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