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哲學系著名博士在導師
❶ 閻國忠人物簡介
閻國忠,男,1935年8月15日生於河北省昌黎縣,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美學教研室主任及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現已退休。
他自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60年畢業後留哲學系任教,1963年7月調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處任秘書,1979年回北大。
閻國忠長期從事美學教學與研究,80年代前,主要研究西方美學史,90年代後則深入探討中國當代美學及美學基本原理。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為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材特等獎,閻國忠在此基礎上深化了對西方美學史的研究。他的《古希臘羅馬美學》一書在資料佔有與理論分析上均實現了系統化和完善,對古代希臘羅馬的審美范疇進行了邏輯梳理與概括,認為「和諧」是古代美學的原始范疇,與古希臘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緊密相關。
閻國忠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美學的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發現中世紀在美學上雖有宗教意味且表達晦澀,但其審美意識豐富且深邃,他將其概括為五種基本審美意識:本體意識、創造意識、象徵意識、靜觀意識、回歸意識。他認為這五種審美意識構成了近現代西方美學的第二個源頭。
面對中國美學發展的挑戰,閻國忠將研究重心轉向美學基本原理與當代美學,從朱光潛的學術道路中,他看到了中國美學從康德、叔本華、克羅齊等超離走向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也認為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廣泛吸收借鑒西方美學成果是理論發展的必然。閻國忠研究了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美學的學術論爭,發現「實踐美學」在當代中國美學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局限性在於在將「實踐」概念引進美學時,忽視了審美實踐的特性。
閻國忠主張從傳統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現代美學三個維度研究美學,並試圖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美學體系。他自己在美學基本原理方面已做了探索,但認為這是一項巨大工程,需繼續努力。閻國忠主編的《美學百年》叢書,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學進行了系統的總結,體現了他對美學研究的持續貢獻。
在學術研究中,閻國忠重視資料積累與文化背景揭示,力求全面詳實地分析重要概念或命題,認為研究者的任務是將所研究的對象置於整體中進行觀察、分析與評論。他重視邏輯與語言,認為這是其著述成功的關鍵之一。
❷ 孔繁個人簡介
孔繁,男,漢族,1930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東平縣,是一名中共黨員。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享有榮譽,是其學部委員。1958年,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持有大學學歷,專業背景深厚。
孔繁在學術領域成就顯著,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員,同時也是博士生導師。他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加入了國際宗教史學會,並終身保持著這一會員身份。他的學術生涯中,曾主編多本重要學術期刊,如《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以及《國際儒學研究》。在學術界,他尤其專注於中國哲學史的研究。
孔繁的貢獻得到了國家的認可,1991年他榮幸地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這是對他學術成就的高度肯定。他的工作和研究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也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