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浙江大學劉力教授
① 做一個有情懷的老師
下午的講課是由浙江大學的劉力教書進行的。
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劉力教授是一個有情懷的老師,也是一個有激情的老師。
講座的主題是,指向核心素養的價值觀教育課程體系。
他覺得,作為教師要有教育情懷,而且,既要有知識,自覺又要有文化自覺。
他還強調,一個老師首先要有情懷。
「教師,該有怎樣的專業精神與專業發展。」
「既然做了老師就沒有理由拒絕成長。」
「當一個人不想變得更好,他已經不優秀了。」
「要做包括成長動力、成長毅力和成長能力在內的專業成長。」
一、教師即研究者:內在發展與研修領域。
六維層級圖
三、不要做無精打採的教師,要有教育家精神,把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懷帶進課堂。
四、不做怯懦的老師,要有責任擔當精神,把教育領導力帶進課堂。
(一)做有學問的領袖。
(二)做學生的領袖。
五、不做機械的老師,要有專業創新精神,把研究性實踐帶進課堂。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學習觀的轉變,在傳統的學習關系,學生只能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而沒有真正掌握進入世界的知識。
杜威提出,思維五步法
讓教師成為反思性實踐者。
在課例研究中,改進課堂教學。
三項作業:自我評價表、問題備課單、高質量課堂教學觀測表。
劉力教授是一個有情懷的老師,他給我些突出的印象,不是他的講座內容,而是,他所傳達的是,他鄙視娘炮,他抨擊教育的現狀,很多孩子崇洋媚外過洋人的節日卻忽視了中國的節日,這也啟發了我。在今後的教育過程當中,要引導孩子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國外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樹立一種愛國情懷,樹立一種報效祖國的的情懷,而不是整天向金錢低頭。
推薦書目:哲學與幼童,馬修斯。
教育的目的,懷特。
我們如何思維,杜威
成功智力。
窗邊的小豆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1999不戰而勝
② 餘姚實驗學校師資概況
餘姚實驗學校依託強大的師資力量,擁有一批頂級教育顧問。其中包括中央教科所的袁振國教授,以及來自華師大的丁鋼、唐玉光、吳剛、徐斌艷、祝智庭等專家,浙江大學的劉力、吳華教授,以及浙江教育學院的駱伯巍教授。他們每年都會定期來校進行教學指導和經驗傳授。
學校目前設有73個班級,擁有3730多名學生和400多位教職工。專任教師隊伍中有203名,平均年齡36歲,顯示出良好的年齡結構。學校擁有一批傑出的教育人才,如寧波市首批名校長1人,省特級教師3人,寧波市名師和學科專家共11名,餘姚市名師4名,學科骨幹教師27名,教壇新秀54名,以及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103名。教師隊伍中,中學高級教師52人,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佔比高達78%,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比例超過100%。他們年輕、有活力,責任心強,經驗豐富,是學校教學品質的重要保障。
十年來,實驗學校的教育質量廣受家長贊譽,特別是連續九屆中考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市首位,社會對學校的肯定不言而喻。這充分體現了學校在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和師資力量的強大影響力。
③ 劉力的介紹
劉力是一名浙江大學教授,工作領域是教育實驗、課程理論,代表作有《學會創新——「科幻 設計 製作」科技教育改革實踐》等。
④ 選擇教育,就要盡心做好。
西湖月明晚鍾聲,錢塘弄潮接海天。
育人無痕最銘師,立心有為竟開顏。
這次培訓猶如一場專業、寬厚、前瞻而又平和的饕餮盛宴,讓我的教育情懷再次升華,教育管理的發展空間更顯寬闊。選擇教育,就要盡心做好。
錦綉江山外國語學校徐建平校長「從管理思維到設計思維」的分析,讓我有了敢於追問自己、攪動自己的勇氣,個體思維指引行為發展,影響結果呈現,說明改變思維對於學校管理和推進整體發展的重要。「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主動反思,堅持追求,定會為學校管理注入生機與活力。江蘇教育科學研究院王彥明教授向我們全面細致闡述了校本課程開發的五項基本理念,以學生、學科和社會為中心的三個基本點。校本課程開發的根本目標在於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對學校教育特色的體現,對學生發展需要的滿足。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劉力教授幽默風趣而又飽含哲理的講解,讓每一位聆聽者怦然心動。給孩子仰望天空的機會,讓孩子充滿青春氣息和靈動精神,才是回歸教育的本真。今天的我們,不僅要弘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優良傳統,還要培養為民族之復興而成長的時代新人。我們應該有著「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積極進取,有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頑強拼搏。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孫元濤教授朴實無華發人深省的解讀,讓我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了基礎教育變革的頂層設計。教育優先發展,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提升以及教師隊伍建設這些核心理念的表述,更加鮮明的告訴我們教育的重要。教育承載著家國情懷,牽動著時代脈搏,維系著民族發展,凝結著社會需求。
我被浙江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求是創新的精神所觸動,被高橋學校追尋詩意的文源教育所吸引,更被明珠實驗學校務實創新容融的全納教育模式所嘆服。「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後動」,靜下心來學習,在追問反思中不斷進取。
聆聽了趙局長朴實平凡而又溫暖人心的教育故事,如涓涓細流沁人心脾,又如滾滾波濤催人奮進。我們在這里相遇,一起在最美的道路上迎接一個又一個光明。戰勝自我,需要一份安寧;從容面對,需要一份自信;智慧育人,需要一份執著。我要做學生學習的指引者,更想成為學生成長歷程中的同路人。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張主任指出,要將教學常規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主題,聚焦教師教育和學校管理的雙重視野,關注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雙向目標,從師生實際入手,努力實現校本研修的真正嬗變。
一首詩中寫到:「每一條道路上都有出發的人,每個人頭頂都有一方天空」,人永遠有選擇的時候,誰在無可選擇中選擇,誰就是被選擇的人。既如此,我們何不慷慨激昂的說出:選擇教育,就要盡心做好。
⑤ 關於煩惱的中學生事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生活在象牙塔內的孩子們,面對日新月異的外面世界,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不久前,杭州市教育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組成調研組,深入到一所重點高中(杭州高級中學)、一所普通高中(杭州第九中學)、一所職業中學(杭州中策職業高中)和一所初中(清河中學)進行調研,還召開學生座談會,153名高一年級學生和45名初二年級學生「實話實說」,以不記名問卷坦誠回答他們心中所思所想。日前,調查結果公布,引起了廣泛關注。 關注的國家大事:祖國統一 大部分學生滿懷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如在回答「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是否感到自豪」的問題時,表示「感到自豪」的佔89.9%;在回答「對損害我國民族尊嚴的事件或者行為,你的態度是什麼」時,97.5%的學生表示「氣憤、反對」;在回答「你對我們國家今後的發展是否充滿信心」的問題時,表示「充滿信心」的佔88.9%。 對關系國家統一、命運的大事比較關注。如在調查問卷中有一道題目要求學生「依此寫出你最關注的三件國家大事」,結果比較集中的是: 杭高:(1)台灣問題(2)國民經濟發展(3)教育改革 九中:(1)台灣問題(2)國民經濟發展(3)教育改革 中策職高:(1)台灣問題(2)非典(3)2008奧運會 清河中學:(1)台灣問題(2)國民經濟發展(3)教育改革 以上的情況說明:對「祖國統一大業」、「國民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等重大熱點、焦點問題的關注趨於一致。 社會責任:願當志願者 極大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和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如在回答「你是否願意幫助家有困難的同學或向社會獻愛心」時,92.9%的學生表示願意;在回答「在公交車上,你是否會主動為老、弱、病、殘和孕婦讓座時,」有88.6%的學生表示「會主動讓」;在回答「杭州每年舉辦西湖博覽會時需要一批青少年志願者,你是否願意參加」時,有80.3%的學生表示「願意」。 看重的品德:誠信 把「誠信」視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如在回答「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什麼」時,比較集中的是把「真誠」、「誠實」、「誠信」放在第一位。與此相關的兩道題目的回答情況是:「當你拾到別人的貴重財物時,怎麼處理」,94.4%的學生「交公還失主」;「學校實行無老師監考,你是否會偷看」,84.8%的學生回答「不會」。 尊敬的人物:父母 絕大部分學生有孝敬父母長輩的意識。如多數學生把「父母」列為自己心目中最崇敬的人物之一。98.5%的學生表示會對父母長輩盡孝心;89.4%的學生表示「願意幫助父母做些家務」。 面對困難:樂觀不退卻 大部分中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調查問卷中,有兩道題考察學生的心理素質:「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很大的挫折或困難,你採取什麼態度」,被調查的學生大都表示「迎著困難,積極進取,樂觀不退卻」;對「人際關系中,如果你和別人發生矛盾,如何處理」的回答,大多數學生表示「寬容、忍耐、和解」。 人生理想:創富享受生活 人生理想呈多元化,突出個人實際利益。如在回答「你的人生理想是什麼」這一問題時,雖有一部分學生表示要「為國家做貢獻」,但大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是「能享受生活」,「做一個有錢的人」,「賺大錢,過富裕生活」,「考上好的大學,將來有好的工作」,「當一名傑出的商人」,「當比爾·蓋茨和CEO」等等。 不良影響:網吧 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通過網路和不良影視、書刊的傳播,腐蝕著未成年人的心靈。在被調查的學生中,約有20%的人去過網吧,有的因迷戀網吧而荒廢學業,導致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有的因受到不良文化影響而感到精神空虛,人生迷惘。在調查問卷中寫道:「人活著為什麼」、「讀書究竟有什麼用」?在校學生(尤其是職高)中早戀現象呈上升趨勢。有的學生因上網吧而結交了不良夥伴,走上歧途。 文明行為:不自覺遵守交規 部分學生法制觀念淡薄,行為失范。如通過問卷調查,約有20%的學生不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要亂闖馬路或紅燈。教師們反映,有一部分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在校外的表現比校內要差;少數職高學生已忍不住在校內也要偷偷吸煙。 人生觀:自我意識膨脹 「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一部分學生中膨脹。教師在座談會上反映,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中心地位,一部分人自我意識膨脹,片面誇大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個人需求,造成了個人主義的蔓延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偏離;缺乏團隊精神,缺乏社會責任感,輕視體力勞動者,有的還造成心理不健康。 成長煩惱:和父母之間有「溝」 家庭教育問題較多,孩子和父母缺乏交流溝通。教師在座談會上反映,現在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過問其思想道德狀況。有些經濟條件好的孩子養尊處優,嬌生慣養,有的家長對孩子打罵交加,或放任不管。學生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麼」這一調查時,有一部分學生寫道:「自己和父母存在代溝,缺乏交流,甚至無法交流」。學校領導和教師還反映,在目前的影視、報刊、書籍和文化娛樂場所中,許多內容不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有的往往與學校正面教育來個「正負抵消」。 視點追蹤 學生老師對對碰 調查報告出來後,座談會上教師們提出了各自的意見: 杭州九中的教師建議:「在給學生上課之前,最好能先了解一下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喜歡一種什麼樣的教學方式,這樣更有針對性,效果也會好很多。」有的教師希望相關組織能夠協助學校,多做一些搞好家庭教育的工作。 一位教師說道:「現在的電視、電影中那些暴力啊、色情啊這些東西對學生的影響實在太壞了,希望電視台能夠思考一下,是不是該還學生一個干凈的熒屏!」中策職業高中的教師提出,希望報紙、雜志能夠開設青少年教育專欄,對一些焦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形成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讓全社會來共同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開展老少手拉手,結對互幫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教育優秀學生,正所謂「抓兩頭,帶中間」。看了這份報告以後,學生們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有的說:「我希望一些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老師上課的時候最好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過去,但也不能總是講『老話』,還是要跟現在的社會聯系起來,這樣我們也覺得有新鮮感,不會厭煩。」 有的說:「我最討厭老師給我們講大道理了,一堆堆的理論,我們都喜歡聽一些真實的、接近我們生活的現實問題,還有大家都比較關心的熱點,像台灣問題、教育改革啊、心理健康輔導等等。」有的同學反映:有時候上課,懂的東西老師一遍一遍地講,不懂的,老師偏偏講了一次就沒了,所以希望老師可以個別輔導,還希望老師的態度最好能親切一點,同學們也就不會那麼害怕,學習起來輕松一點。有的同學還希望學校能夠增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家有交流的機會,在體驗中理解、明白事情。 視點該談 德育從滲透開始 這份調查顯示:祖國統一成杭城中學生最關注的國家大事,他們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令人欣喜,存在的思想迷惘讓人擔憂。記者為此采訪了浙江大學的劉力教授。劉教授表示,這份調查問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杭州中學生的道德思想現狀,它同時表明:道德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道德工作也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而是靠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相互滲透。他說,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依賴性強,責任心弱,只追求個人利益,這些問題不僅僅與學校的教育有關。以前的學校是個單純教書育人的地方,傳播純凈的理想道德教育,能夠凈化心靈,從小到大,他們會一點一滴地用適當的道德行為來規范適當年齡的學生,學生受道德教育的方式很重要。這是正確的,因為對道德行為的灌輸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不能用成人的道德行為來規范孩子。而現在,網路的出現使得未成年人很容易就進入成人的社會,也就使得學校走出了道德的教育。 同時,劉力教授還指出,孩子發生問題,家長很自然地就是指責學校,指責社會,這些問題的發生,學校和社會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更重要的責任其實還是家庭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老師,他們對孩子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是道德的楷模。過去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深入人心,關鍵在家庭,他們有家訓、書香世家的稱號等來制約孩子的道德行為。而現在這一批孩子的家長,都是屬於60、70年代的人,他們從一元社會過渡到多元社會,過去的價值標准全部都改變了,又碰到了社會注重功利,同時我們國家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原先的理想破滅,使得他們很迷惘,也很彷徨,導致父母本身就追求功利,無形之中也就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 劉力說,要想改變這種情況,除了改進學校德育和社會的傳播外,家庭也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教育水準,為孩子做好模範作用。他還建議,希望可以借著調查展開討論,在這些問題背後,家庭、學校、媒體該做什麼。
⑥ 澄潭中學什麼時候才能換校長啊
很早就聽說浙江有個很棒的農村校長叫李辛甫,早可直到2011年七月,我到浙江新昌講課時才偶然遇見了他。當時來去匆匆,沒有與他細談什麼,只是對他不經意間說到的幾個管理「招數」印象深刻——學生入學時,中考成績只有校長和教務主任知道,而對所有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保密(學生畢業時可「解密」);九月底,學生進入高中後的第一次考試難度很小,重在「考習慣」,學生只要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學習習慣校正得好,大都能考到90分以上,這樣不把學生「考倒」的考試,意在使這些「二三流的生源」建立自信、形成好習慣;為了讓學生能「跳出」題海,要求教師「跳入」題海(教師的做題量是學生的三倍以上,學生所有的作業、試卷都由本校教師自編),學生的練習資料一律不訂,而教師買多少資料,學校均給報銷;學校設立的一項獎學金不獎勵在校生,而是獎勵那些走出校門後學有所成的校友……
憑直覺就知道,他是一位在管理上「有一套」的校長,結果上網一搜,果不其然。「寫他的」和「他寫的」東西都多得看不完,其中有專家這樣評價他的學校:「澄潭中學是一所有思想、有品位、讓人尊敬、令人感動的學校。」「澄潭中學的底子,是一所農村薄弱學校……其成長的理念和路徑,在全國具有示範意義。」
有了這些初步的了解,2011年11月初,我來到澄潭中學(以下簡稱澄中),參加「走進教育現場:浙江省高中校長名校案例解剖式研修班」的活動。那幾天,我一邊不自覺地「被捲入」,與大家一起興奮著、激動著;一邊告誡自己,保持一種理性的、觀察者的視角。我在努力捕捉著李辛甫帶給我們的「意外感」與「陌生感」,我確信,能讓眼前這三十幾位不知聽過多少報告且清一色的男校長「聽醉了」(一位校長的描述)的那些稀缺的東西,就是我要尋找的「寶貝」,它一定與「人」相關,而非「事」的集合。
正好去澄中前剛讀過《海底撈你學不會》,我很贊同寧高寧在《序》中對作者黃海鷹之高妙的那種解釋:「海鷹總善於把管理學所有技巧性的理論一直追溯到人性本質的深度來拷問……」這樣深度拷問式的研究,與我的一個認識——「教育說到底是人性的一種投射、一種職業表達」——極為合拍。我相信,校長怎麼做人,也就怎麼做教育。他的人性假設、人格傾向、生命底色、舉手投足等等,無一不是最活生生的「引領」與「號召」。同時,這樣的研究也特別適用於像李辛甫這樣在「人性表達」方面很有「咂摸頭」的研究對象。所以,盡管我知道它充滿挑戰,但還是想嘗試著從這個視角,品味這位農村校長的品位。
在我眼中,李辛甫是個心裡裝著「大憂慮」的「一般知識分子」。他曾花很大的精力執著於對社會現象、民族心理,特別是人性問題的社會歷史研究。「正是懷揣著這份國家責任和教育情懷,我一直穿行在理想和現實、想法和做法之中,不斷尋覓教育的真諦。」這樣的「公共關懷」與尋根問底,這樣把教育放在「關系中」而追問其本質的研究視角與視野,使他在回到自己的教育實踐時能夠更確當地定位,從而得出「激活、培育、守護美好人性,是基礎教育最核心、最崇高的價值使命與哲學境界」、「教育不僅要為『人才』奠基,更要為『人』奠基」等結論。
從這樣的價值自覺出發,他把社會擔當演化為一種自我訴求。我想,有了這份對「大責任」的看重,校長才可能獲得囿於功利目的而無法獲得的、真正強大的辦學動力。在李辛甫看來,鄉鎮中學的校長在這方面的責任更大,因為他們的學生幾乎沒有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只有學校辦好了,孩子們才可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走出階層固化的怪圈。說到這個問題,他一口氣舉了好幾個例子:一位學生父親早逝,大伯、叔叔把地都佔了,媽媽帶著她和妹妹艱難過活;她考上大學後,大伯、叔叔不僅還了地,還各拿出2000元支持她上學。還有一位貧困得平時誰也不肯借錢給他家的學生考上浙大計算機系,父親為籌上學的錢而發愁,李辛甫建議他,把錄取通知書拿給鄉親們看看,結果真靈,大家看到這孩子這么有前途,紛紛解囊相助……
同時,那種帶有終極意味的價值感悟,那種將悲憫之心、宗教之懷(他特別喜歡那句話─「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是上帝對人類的再次信任」)寄託於教育之中而掀動的內在的激情,導引著李辛甫縱情地投入、傾情地付出。於教育,他實在是個情痴,不知有多少事,都是他自討苦吃、自承壓力。最難的時候,1.76米的他,體重只剩下53公斤。盡管如此,「我卻從來都沒有辛苦感,只有溫馨感,因為我喜歡教育!」浙江大學的劉力教授主張「校長要有黎明感」,而李辛甫笑言:「我比黎明還黎明!」
在研修班點評時,我用「純愛」兩個字來描述他對教育的這份痴情,他極為認同,而且我們還有一個共識,即這樣的「純愛」與他個人的藝術世界、人文情懷、生活情趣密切相關。
他的辦公室也是書房。除了滿牆滿桌的書以外(他每天至少讀書一小時),案頭間從各處「淘」來的「清玩」也極為考究。雖然一時半會兒很難窺其堂奧,但在那縷縷沉香間,我還是嗅出了他濃濃的文化味道;在其疏朗有致、無言有色的書畫間,我還是多多少少悟到了他別樣的清懷雅抱。
說實話,李辛甫帶給我的最大的「意外感」就是一位農村校長會活得那麼高雅、那麼精緻。他「註定」愛寫詩,名字中就沾了不少「詩氣」─李白、辛棄疾、杜甫;他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畫,還舉辦過個人書畫展……
到澄潭的第二天,他帶我去見了一個在佛學院教書法的好友。那天下午,我第一次聽「尺八」(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曾失傳),幾近落淚;也第一次聽他們那個藝術「圈子裡」那麼多撼動人心的故事。他們多是超功利的「業余者」,純純粹粹、「無緣無故」地熱戀著藝術,在追求極致中合奏出「純愛」的交響。在這交響中,我彷彿一瞬間就在李辛甫身上找到了乾乾凈凈的「藝術人」與乾乾凈凈的「教育人」的那種相契相通;從他常態的非職業的生活中,找到了他「這樣」辦學的根據。
深度進入某一具體的藝術樣態,並與一幫極有品位的朋友交往,使李辛甫對藝術之於人生的價值有著別樣的體悟,「藝術大餐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藝術享受,更是美好人性的培育」。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他做美育的與眾不同——澄中有兩個合唱團、一個民樂隊、一個銅管隊,樂隊訓練全部納入教學計劃,與比賽無關;學校的音樂鈴聲均為經典名曲,每節課都不同,關鍵是,無論哪個學生都能說出曲名、作曲家乃至樂曲的意義(學校有相關內容的教學);每年五月以班為單位組成合唱團,唱響「紅色經典」,有人問:「放歌五月,不怕影響高考?」李辛甫笑答: 這正是我們「高考取勝的一個秘訣!」……
在澄中期間,我正趕上學校每年一度的藝術節(這次的藝術節持續兩個月,共12項活動,包括美國的藝術大師來校交流)暨世界名曲合唱會震撼開幕。說「震撼」,是因為身著不同的專業演出服(孩子們在網上「淘」的)、在不斷變換的大屏幕的映襯下唱著《乘著歌聲的翅膀》、《歡樂頌》等經典名曲的「演員」,是澄中全部2221名學生(各班輪流上場,整個活動持續一天)!那樸素的「奢華」與絢爛,帶給我無限的感動。我邊看邊想,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在高中三年,每個人都至少有六次登台演出的機會(每年五月和十月的合唱節都是全員參與),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啊!坐在我旁邊的李辛甫說:「我就是要讓孩子們『附庸風雅』,我相信,慢慢地,他們會真的風雅起來!」
「教育之美:一種生命的形式」,這是我寫過的一篇小文的題目,在澄中,我對這樣的「生命的隱喻」有了更深的理解。
做校長15年,李辛甫已顯得十分成熟,無論做人做事,都有一種特殊的張力,給人一種做「通」了的感覺,認真但不過分糾纏,於是也就少了許多糾結,多了許多享受。
最後,我們來看李辛甫的幾段「語錄」吧─
人生三境界: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翠竹黃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禪心;方寸即是蓮界,大地盡作蒲團。
創新不是顛覆傳統,堅守傳統有時比創新更難。
未來有多近,在於你想得有多遠。
幸福感就是一種感受,與財富無關,但與計較不計較關系很大。
制度讓想犯錯的人不敢犯錯,機制讓想犯錯的人犯不了錯,文化讓想犯錯的人不會犯錯。
而我覺得,最值得我們大家一起悉心把玩的是他那個最樸素的「語錄」——
「教育真的蠻有味道」!
他不是挺好的嗎?校長換屆一般要幾年 像教育局有些任免的有試用期為一年 有些沒有試用期 可能4年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