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代哈佛大學教授

代哈佛大學教授

發布時間: 2024-11-20 19:15:55

1. 哈佛教授怎樣講哲學(哲學課是可以這

公平與正義(該如何做是好?)
Michael Sandel(哈佛大學哲學教授)
上千人的禮堂樓上樓下座無虛席,Michael Sandel教授走上講台,掌聲四起。

教授:這是一堂關於公平與正義的公共課,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講起。
假如你現在是一輛有軌電車司機,而你的電車正在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疾駛。在鐵軌的末端,你發現有5個工人在鐵軌上工作,你盡力想停下電車,但是你做不到,電車的剎車失靈了,你覺得十分絕望,因為你知道,如果這樣撞向這5個工人,他們必死無疑。
當你感到無助的時候,你突然發現,就在右邊另一條鐵軌的盡頭,只有1個工人在那裡工作。你的方向盤沒有失靈,只要你願意,你可以讓電車轉向那條分叉的鐵軌上,撞死1個工人而因此救了另外5個工人。
那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來了,現在我們該怎麼做才對?你會怎麼做?我們做個調查看看,有多少人會選擇讓電車轉向到分叉鐵軌上?舉起你的手。
(絕大多數人舉手)
多少人不會?多少人選擇就這樣筆直開下去?
(少數人舉手)
少數人不會,大多數人選擇轉向。讓我們先聽聽看,現在我們研究一下,你為什麼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讓我們先從大多數人開始吧。誰選擇轉向的?你為什麼這樣選?你的理由是什麼?誰願意給我一個理由?
(指一學生)站起來說吧。
學生A:因為當你可以只撞死1個時,卻去撞死5個人,肯定是不對的。
教授:當可以撞死1個人時,卻去撞死5個人,肯定是不對的。這是個好理由。其他人呢?每個人都同意剛才那個理由嗎?(指一學生)你來。
學生B:我覺得這和9.11的一項事件是同樣的原因。我們把那些將飛機撞向賓夕法尼亞空地的人視為英雄,因為他們選擇只犧牲飛機里的人,從而拯救了大樓里更多的生命。
教授:所以,原因和9.11事件中那些人的選擇是相同的,雖然一定會發生悲劇,但只撞死1個人好過撞死5個人。你們大多數是不是這么想?選擇轉向的各位,是嗎?現在讓我們來聽聽那些少數人的想法,選擇直行的人……(指一學生)
學生C:我覺得這和對種族滅絕與極權主義的詭辯相似,為了拯救一個種族,你抹去其他種族。
教授:那麼在這個事件中你會怎麼做?你會為避免恐怖主義的種族滅絕而選擇撞死5個人嗎?(笑聲)
學生C:理論上講,是這樣的。
教授:真的?
學生C:對。
教授:好吧,還有誰?這是個大膽的想法,謝謝。
讓我們再考慮另外一個有關電車的例子,看看那些佔多數的人是否仍然會堅持剛才的原則,「犧牲1個人總好過撞死5個人。」
這次你不是電車司機了,你是個旁觀者。你站在橋上,俯瞰橋下電車鐵軌,此時電車開過,鐵軌盡頭有5個工人,剎車失靈,電車馬上就要撞向那5個人,而這次你不是司機,你真的感到毫無辦法,直到你突然發現,你旁邊有一個非常非常胖的人靠在橋上(笑聲),你可以推他一下,他會摔下橋而且擋住電車的去路,雖然他會被壓死,但因此另外5個人將得救。這次,多少人會推一把橋上的胖子?舉起你的手。
(個別人舉手)
教授:多少人不會這樣做?
(絕大多數人舉手)
教授:絕大多數人不會。問題顯而易見,剛才的原則發生了什麼?犧牲1個人總比犧牲5個人好,剛才第一個事例里幾乎每個人都贊同的原則怎麼了?我需要聽聽,兩次都站著多數人陣營里的人的想法,你怎麼解釋前後不同的選擇?(指一學生)你來。
學生D:第二個例子,我覺得,涉及到一個主動選擇的問題。去推一個人,而那個人本不會涉及到這場事故里,我們替他做了選擇,把他捲入進來,而這事件本與他無關。但在第一個例子中,三方——司機、兩隊工人已經身在這件麻煩事當中了。
教授:但是那個在鐵軌上單獨工作的傢伙,他沒有自己選擇犧牲他的生命,而胖子也是這樣,不是嗎?
學生D:是的,但他已經在鐵軌上了,所以……
教授:那那個胖子也已經在橋上了啊。(笑聲)好吧,你願意的話可以待會兒接著說。這是個很困難的問題,你做得已經很好了,問題很難,你做得非常好。還有誰能綜合解釋多數人在兩個事件中不同的選擇?(指一學生)你來。
學生E:是的,我覺得在第一個例子中,選擇是在5個人和1個人之間,你不得不做出選擇,工人們是死於那輛電車,而不是你的直接行為造成的。電車失控了,你必須在一瞬間做出選擇。而推那個胖子的話,在你這一邊看是確確實實的謀殺行為。你可以控制自己是否推他,但你沒辦法控制電車是否撞向工人,所以我認為這兩個場合略有不同。
教授:很好。誰想對他說的做出回應。他說的很對,誰想回應?有別的答案嗎?(指一學生)你來。
學生F: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因為你的選擇……無論怎麼選,你都是在選擇殺人。因為不管你是選擇讓電車撞向另一邊的一個人,這是你自己有意識的行為,還是你選擇去推橋上那個胖子,這也是你主動的,是有意識的行為。所以,無論你怎麼做,你都在選擇(殺人)。
教授:(指一學生)你想回應她的說法嗎?
學生E:我不是很確定我剛才說的是完全對的,它只是看起來有點不同,把一個人推向鐵軌的行為,他死了,你實際上是自己親手殺了他。
教授:你親手去推他了。
學生E:你親手去推他了,這就造成了不同,前者則是你打方向盤,造成了別人死亡。好像(有點猶豫),現在說起來似乎就不是那麼對了。
教授:不、不,你說得很好了。你叫什麼?
學生E:安德魯。
教授: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安德魯。
學生E:好的。
教授:假如我站在橋上,在胖子身邊,我不必一定要去推他,假設他站在一扇門旁,而我可以像這樣(做了一個轉動的動作)用方向盤打開那扇門(笑聲),你會開嗎?
學生E:那個多少、那個看起來就更加不對了(笑聲)。我是說,可能你不小心靠到了方向盤上或者類似的,或者說電車陰差陽錯地拐進了岔道(笑聲),那我贊同。
教授:好的,在第一種情況下是正確的選擇,這會兒就不對了……你說(指一學生)
學生E:這種說法,我覺得,在第一種情況下,你已經直接捲入事件中了,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只是一個旁觀者。
教授:好的。
學生E:所以你可以選擇你是否要卷進去,是否推那個胖子。
教授:好吧,讓我們先暫且不考慮這個事例,現在想像一個不一樣的場景。這次你是急診室里的一個醫生,有6個病人向你求助。他們都被電車重重壓過(笑聲),其中5人中度受傷,另一個受到重傷。你可以花一整天救治那個重傷的受害者,但是同時另5人會因此死掉,或者你可以去照顧那5個人讓他們恢復健康,但同時那個重傷患者會死。現在,作為一個醫生,多少人會選擇去救治那5個人?
(大多數人舉手)
教授:多少人選擇救那個重傷的?
(很少人舉手)
教授:很少人,非常非常少,我猜是同樣理由吧,一條生命對5條生命?
現在考慮另外一個關於醫生的例子。這次,你是器官移植的外科醫生,你有5個病人,他們每個人都迫切需要進行器官移植,這樣他們才能活命。一個人需要心臟,一個人需要腎臟,一個人需要肺臟,一個人需要肝臟,而一個人需要胰臟。你手頭沒有別人捐獻的器官,你將不得不看著他們死去。然後你想到,在隔壁房間有一個健康的人來醫院做檢查(笑聲),而且他正在打瞌睡,你如果願意的話,你可以悄悄的走進去,取出他的五個器官(笑聲),雖然這個人會死,但你卻救了5條人命。多少人會這樣做?有嗎?如果你想這么做舉起你的手。
(沒有人舉手)
教授:樓上有嗎?你會嗎?小心點,別走極端。
(沒有人舉手)
教授:多少人不會?
(全部舉手)
教授:好吧,你有什麼說法嗎?在二樓的同學,你會取出那個人的五個器官嗎?
學生G:我只是提出另外一個稍稍不同的選擇,只要從那5個病人里找出第一個死去的,然後就能用他健康的器官來救治另外4個人。
教授:這是個非常好的主意,好主意。只可惜,你的辦法繞開了我們所討論的哲學觀點。(笑聲)
我們先把這些事例和爭論放一邊,注意一些別的事情,我們的爭論是如何開始展開的,一些道德准則已經在我們剛剛討論的過程中開始顯現出來了。現在讓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那些道德准則究竟是什麼?
討論中涉及到的第一條,事情的正確以及道德與否取決於你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如果在最後可以有5個人活下來,那麼哪怕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這個例子體現了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將行為的道德與否取決於該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即我們的行為對外界產生的影響。
但當我們進一步討論的時候,我們加入了一些別的事例,於是大家就對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產生疑問了。當你們猶豫的時候,是不是推那個胖子,或者是不是要取走那個無辜人的器官,你們在考慮這個行為本身,無論結果如何,這么做你們並不情願,人們覺得這是錯的,而且是大錯特錯,即使是為了救回你5條人命,殺害一個無辜者始終是錯的。至少大家在剛剛我們的故事中是這么想的。
所以這就引出了第二個道德推理,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認為,道德有其絕對的道德原則,有明確的責任和權利,而無論所造成的結果是怎樣的。
在未來的幾周內,我們將討論,結果主義和絕對主義之間道德准則的區別。結果主義的道德准則中最著名的理論是功利主義。傑米里.邊沁,一位18世紀的英國政治哲學家提出了該學說。而絕對主義道德推理的代表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
我們將討論這兩個不同的道德推理,評估他們,同時也將考慮其他的一些道德推理模式。如果你看過教學大綱,你會發現,我們將閱讀大量名家著作,亞里士多德、洛克、康德、穆勒,等等。你也會發現,我們不只是讀它們,我們也會舉一些當代的有關政治或者法律的爭議事件,藉此提出些哲學上的問題。我們將討論何為平等與不平等、反歧視行為、言論自由與攻擊性言論、同性之間的婚姻、徵兵等等現實問題,為什麼呢?不只是為了使這些久遠且抽象的書生動起來,更是要在哲學層面上弄清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包括我們的政治生活,等等。所以,我們將閱讀這些書,對一些問題展開辯論,這樣我們就會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
這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但我需要提醒你們一點,這樣讀這些書,可以作為你們認知自我的一種練習,但同時也有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既有個人層面上的,也有政治層面上的。
修政治哲學的學生們應該知道這點,冒險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哲學教化著我們也擾動著我們,它使我們和本已知道的事物產生矛盾。這很諷刺,這門課程的難度正在於它在教一些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它使我們一些本來毫無疑問的熟悉的事物一下子變得陌生。剛剛開始時那些趣味又不乏嚴肅的虛構事件,就起到了這種作用,那些哲學書也有同樣的力量。
哲學使我們原本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它不是給我們更多新的信息,而是給予我們另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所謂的冒險就是,一旦那些熟悉的東西變陌生了,它們就再也不會和以前一樣了。
自我認識就像一個迷路的旅人,無論它多麼混亂或者不安,你已經不能不再想它了,這個過程困難卻又不得不全身心投入。道德和政治的哲學就像個故事,你不知道它會將你帶向何方,但你清楚地知道,這是個關於你的故事。
以上是個人層面上的冒險。那政治層面上的呢?有種介紹這個課程的方法是向你承諾,你讀了這寫書,參與了這些討論之後,你將會變成更好更負責任的公民,你將審視那些對公共政治領域的假說,你的政治判斷力將得到鍛煉,你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公共事業中去。
但是這樣的承諾可能片面而且存在誤導。政治哲學,很大程度上並沒有那種作用,你需要承認的是,它可能使你變成一個更壞的公民而非更好,或者至少在你成為好公民之前先讓你變壞,那是因為哲學是件很久遠的事,甚至有些破壞性。讓我們看看蘇格拉底時代的一段對話。
蘇格拉底的朋友卡里克勒希望能夠說服他離開哲學,他對蘇格拉底說:「哲學確實很美好,但只是當你在生命中的恰當時刻適度涉入的時候(才美好),可是如果你過於沉迷於它,它將把你毀滅,聽我的吧,放下那些哲學爭論,想想什麼才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成就,別學那些在模稜兩可的哲學語句中浪費時間的人,你該看看那些真正過得好的人的富足的生活、名譽等等其他東西。」所以,卡里克勒實際上是在對蘇格拉底說:「放下哲學吧,哥們兒,現實點,轉向商學院吧。」(笑聲)不過,卡里克勒有一點說對了,他說哲學會使我們和原先的慣例、預定的假設、固有的觀念變得疏遠。
以上就是我要說的個人與政治層面上的冒險。當我們面對它們的時刻,我們有個特別的迴避方式,它的名字叫做懷疑主義。它的意思是,像這樣的,我們才開始學,沒有辦法一下子徹底解決那些我們爭論的案例或原理,而且如果亞里士多德、康德、洛克、穆勒他們用了那麼多年都沒有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以為我們自己是誰?就這樣在這個禮堂里待上一個學期就能解決它們嗎?而且這可能只是一個關於每個人各自有自己不同原則的問題。沒有什麼可以值得討論的,也說不出這些問題是為什麼,這就是懷疑主義的逃避方式。
關於此我想可以這樣回答,確實這些問題已經被討論非常非常久了,但正是因為它們不斷地被討論,說明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它們不可能被解決,可是另一方面它們也不可迴避,是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懷疑主義只是讓你放手,放棄思考,它不會解決任何道德或者哲學問題。
康德對懷疑主義的描述有一段很精彩,他寫道:「懷疑主義只是人們探索過程中的暫歇之地,它讓我們在一些教條中徘徊,但是它絕非是我們能夠永遠呆著的地方。」「懷疑主義的簡單默許,」康德寫到:「永遠無法滿足對問題的無盡推理。」

2. 哈佛大學出現過那些世界名人

哈佛大學出現過的名人:諾伯特·德納、拉爾夫·愛默生、亨利·梭羅、亨利·詹姆斯、查爾斯·皮爾士、羅伯特·弗羅斯特、威廉·詹姆斯、傑羅姆·布魯納、喬治·梅奧等;著名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蒙古國現任總統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也出自哈佛。

近代以來,中國也有許多科學家、作家、學者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如胡剛復、竺可楨、楊杏佛、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梁思成、江澤涵、胡秀英、余英時、李歐梵等。

哈佛大學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

截至2018年10月,哈佛大學共培養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 ,而哈佛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走出了158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一)。

18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一) 、14點陣圖靈獎得主(世界第四),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




(2)代哈佛大學教授擴展閱讀:

哈佛大學校區

哈佛大學的設施分布在二十多個地方,總面積有4882英畝,建築面積21,565,000平方英尺。其中位於坎布里奇的主校區面積為224英畝,建築面積13,202,000平方英尺。

哈佛大學本部坐落於劍橋市的哈佛庭院上,庭院位於波士頓商業區西北方約5.5公里處。裡麵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共有十二所住宿大樓提供給本科生,九所位於哈佛庭院的南部,靠近查爾斯河;剩餘的部分則在庭院的西北方,那裡原本是以前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生宿舍,直到兩者合並使用同一的住宿政策為止。校園附近有公交車及鐵路等交通運輸服務,供學生教員們穿梭校園。

哈佛大學的商學院及大多數的體育設施均處於波士頓的西邊,佔地145公頃。市區的行人天橋——約翰韋特橋橫跨查爾斯河,並將兩處的校區相連。

哈佛的醫學院、牙科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則在長木醫學區,佔地約8.9公頃,在波士頓商業區的西南約5.3公里處,距離本部同樣5.3公里遠。醫學區附近有巴士到達本部,中途站還包括後灣及麻省理工學院。

3. 哈佛大學Gordon McKay教授是什麼意思

美國私立大學教授的稱號前面常常有個名字,代表這個教授職位創立的最初內的資金來容源。Gordon Mckay是個有名的企業家,生前就捐了不少錢給哈佛,1903年去世的時候又給哈佛一大筆錢,指定支持提升應用科學方面的教授。現在這筆資金正在支持40位科學方面的教授。
這其實就像中國很多大學的有「逸夫樓」一樣。

4. 介紹一下哈佛大學的名人

納道 - 密歇根大學校長,煙草業研究委員會科學總裁,於20世紀中為煙草致癌不確定論提供強力支持
喬治·唐寧 - 哈佛大學第二位畢業生,英國外交家。英國首相官邸所在地唐寧街即以他的名字命之。
羅斯福 - 美國總統
肯尼迪 - 美國總統
喬治·布希 - 美國總統
奧巴馬 - 美國總統
季辛吉 - 美國國務卿
法蘭西斯·福山-美國作家、政治經濟學者
比爾·蓋茲 - 世界首富,美國企業家、慈善家、微軟的創始人;大二中途輟學創業,後在2007年6月取得哈佛大學榮譽博士。
馬友友 - 美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
愛默生 - 美國思想家
趙小蘭 - 美國第24任勞工部長、美國內閣第一位亞裔婦女
胡剛復 - 中國物理學家
竺可楨 - 中國地學家
胡先驌 - 中國生物學家
陳寅恪 -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梁實秋 - 中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梁思成 - 中國建築史學家,建築師,教育家
趙元任 - 中國語言學家,漢語言學之父
雅子太子妃-日本王妃、前外交官
曾蔭權 - 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林滿紅 - 台灣歷史學家
張光直 - 台灣人類學家
周玉蔻 - 台灣媒體工作者
馬英九 - 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哈佛法學院博士)
呂秀蓮 - 中華民國第10、11任副總統,首位女副總統,台灣女權運動先驅。
林義雄 - 台灣前立法委員
許達然 - 台灣歷史學家、作家
張介英 - 台灣年代新聞台與東風衛視主播,暢銷作家,TOEIC滿分與IELTS紀錄保持人。[來源請求]
克利弗德·紀爾茲 - 美國人類學家
望採納O(∩_∩)O哈!

熱點內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官網 發布:2025-01-12 03:38:36 瀏覽:865
如何做一名六有大學生 發布:2025-01-12 03:38:35 瀏覽:291
全球大學傳媒專業排名 發布:2025-01-12 03:28:44 瀏覽:209
大學生對疫情發言 發布:2025-01-12 03:21:45 瀏覽:274
我的大學生活微電影 發布:2025-01-12 03:19:36 瀏覽:292
美國哈弗大學離耶魯大學有多遠 發布:2025-01-12 03:04:27 瀏覽:860
昆明理工大學博士後名單 發布:2025-01-12 03:04:26 瀏覽:570
表揚大學老師學識淵博 發布:2025-01-12 02:53:59 瀏覽:576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 發布:2025-01-12 02:36:08 瀏覽:817
溫醫研究生院導師 發布:2025-01-12 02:32:30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