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復旦大學教授孔子

復旦大學教授孔子

發布時間: 2024-11-21 11:39:52

❶ 百家講壇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孔子的大學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孔子的大學
演講人:鮑鵬山
講師簡介: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孔子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專家。可是「六藝」是當時讀書人的必修課,孔子不可能因為精通了六藝就被後人尊稱為聖人。那麼學有所成的孔子又做了什麼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呢?通過鮑鵬山老師的講述,我們知道孔子在沒有成為聖人之前,他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的童年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也是好玩的,而且《史記》上也明確記載了孔子的一個玩具,那麼孔子小時候的玩具究竟是什麼呢?鮑鵬山老師憑什麼說通過這樣一個玩具,就能看出孔子的智商極高?
全文:
在上一講我們講到孔子經過刻苦學習,他終於成為六藝專家,禮、樂、射、御、書、數。這實際上就是,當時如果你要進入政界,進入體質,要為社會服務,那麼你必須學這六個方面的專業技能。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實際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對於禮樂文化的一種非常濃厚的興趣。
就是孔子在幼兒時期,自己玩游戲的時候,經常陳俎豆,俎實際上就是一個祭器,禮器。自己把禮器擺在那個地方,然後自己在那兒裝模作樣地拜,這就是他的游戲,是他的愛好。後來清代有一個叫鄭環的人,他寫過一本書叫《孔子世家考》
聖母當然就是顏征在了,孔子是聖人,孔子的母親就叫聖母。那麼這個母親要給孔子買一點玩具吧,她買什麼玩具呢?她買的就是禮器。把禮器買回來,讓孔子玩,玩著,玩著,他就成了禮樂方面的專家了。孔子成人以後,他對禮樂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對於這種人類和平,和諧的一種追求,跟他早年的游戲有很大的關系。他後來在衛國,有一次衛靈公就問他一件事情,衛靈公說,孔先生,你能不能講一講軍隊在前方,在戰場上如何排兵布陣。孔子說,你如果問我俎豆之事,我是學過的,你問我戰爭之事,對不起,我沒學過,我不懂。他很巧妙地,很委婉地拒絕了跟衛靈公談怎麼打仗的事情。他認為一個好的統治者,應該首先想的是維護和平,讓人們安居樂業,而不是窮兵黷武。這樣的一種對禮樂文化對和平的愛好,跟他母親早年的培養有關系。孟子的母親這樣教育孟子,這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母親這樣教育孔子我們不大清楚。根據孔子後來的這種人格的建立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母親。而且從孔子那麼小就對禮樂文化感興趣,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孔子這個人早慧,並且智商極高。為什麼這么說?因為一個人對什麼東西產生興趣跟他的智商有很大的關系。
美國有一個專門研究智商問題的專家叫查爾斯.麥瑞,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鍾曲線---在美國社會中的智力和階層》從2007年開始,他在《華爾街日報》連續發表三篇文章,他講到這樣一個問題。他說,越是水平高的學校,學生的興趣就越抽象,越沒用。我經常碰到學生問我,你講的這個有用嗎?我們學這個有用嗎?有時候我很生氣,我找不到原因,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老問這個問題,後來我知道了,因為這是智商有限的表現。智商有限的人只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感興趣,他不會對抽象的東西感興趣。智商有限的人不可能對柏拉圖感興趣,不可能對孔子感興趣。那我們如果從這個理論來看一看,孔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對禮儀這樣的事情發生興趣,因為這個東西很抽象,能對抽象的事物感興趣,一定是智商極高的人。所以說,孔子最終能夠有這么大的成就,那也是有天賦的。天賦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孔子憑著自身的天賦以及刻苦的學習,精通了傳統儒業的六藝,用今天的話來講,通過了公務員的考試,並且成績極其優異。那時候沒有考試,沒關系,口碑,大家平時對他的觀察,這都可以證明他在這方面已經沒有問題了。他得到了魯昭公的承認,魯昭公給孔子送魚來了,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有了魯昭公給孔子送魚,接下來孔子要步入仕途那就非常容易了。
解說:學有所成的孔子和當時「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一樣就要踏上仕途了。那麼初入官場的孔子究竟做了什麼樣的官?孔子又幹得怎麼樣呢?
魯國的執政上卿季平子聘請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要知道,三年前季平子在家裡舉辦宴會招待士族子弟,孔子去可是被趕出來的,現在,季平子聘請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在大夫家裡做家臣,那是士做官的第一步。孔子在季平子家裡做了什麼樣的官?官不大,第一個官就是委吏,就是倉庫保管員。過了一段時間,大概一年以後做乘田,就是畜牧管理員,管理牧場。我們說孔子這兩個職務都做的很好,司馬遷說做委吏的時候,料量平。做乘田的時候,畜番息。做倉庫保管員賬目很清晰,管理牧場的時候,牛羊的繁殖率比別人高。孟子說,孔子做委吏的時候,會計當,他用孔子的話說的。孔子在季氏做委吏曾說,做委吏會計當而已矣,做乘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賬目清楚就可以了,牛羊茁壯長就行了。無論是做一個倉庫保管員還是管理一個牧場,實際上都不是很高的職務,但是孔子都能做得很好,做大事做得好,小事同樣做得好。所以我認為,漢語有一個詞特別好,這個詞叫什麼呢?「眼高手低」我們都傾向於把這個詞看成貶義詞,說一個人高不成,低不就的時候,就說他眼高手低,實際上不是這個意思,它說的是:
這是本意,干好你的本份活,受人之祿你就要忠人之事。你此時此刻在這個崗位上,你就要把這個活干好。你別說你是大才,你這個崗位不願意干,不願意干可以走,要干就一定要干好。剛出手的時候從最低做起,而且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去做。但是同樣不要忘了,你還有更高的目標,你不要做這個做上癮了,不知道天地更大,不知道還有更高的境界,那也不行。所以還要眼高,眼高就是不為眼前的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還有更大的追求。所以我特別喜歡眼高手低這個詞。我們再來琢磨一下,孟子講孔子做這兩個官職時說的兩句話。
我們看這兩句話實際上是分了兩個層次:會計當,牛羊茁壯長,指的是手低。「而已矣」是什麼意思啊?是說我不在這個地方花更多的精力,我不會用更多的心思。為什麼啊?我還有更高的目標,孔子從來就沒有想到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技術人員,他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是從事具體的某一個專業方面的工作,君子應該有更高更大的境界。如果說孔子僅僅為了謀生,謀仕,他現在已經做到了。他有官做,在魯國最有權勢的家族,憑著他的能力一直做上去,最終可以做到管家,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他完全可以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如果這樣,那就不叫「志於學」了,那隻能叫「志於仕」。既然如此,我們說「志於學」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就要講到孔子30歲之前,他學習的第三個境界,志於學的「學」,既不是謀生之學,也不是謀仕之學,而是大學。我們今天動不動就講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孔子所說的大學不是指這些專門的教育機構,不是指這些專門的教育實體。它是指一種學問,所謂大學,就是「學大」,學著讓自己大起來,你如果沒有學著讓自己大起來,你就是小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什麼叫大學,簡單地說:
大學不是培育你專業技術,不是培育你專業技術技能,大學是培養你的價值判斷力。孔子他講到他的「志於學」實際上是指這樣的學。
解說:孔子的志於學也就是孔子的「大學」之道,可是這個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意義呢?孔子的大學之道對於今天的我們又會有哪些啟示呢?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有四本書特別重要,我們把它稱之為四書,第一本就是《大學》,《大學》的開頭就是:
所以大學之道是什麼?不是就業,不是成功。而是成人,不是為了一己謀生,是為天下人謀生。不是為了謀得自己一生的安逸,是要謀得天下太平,要臻全人類的福祉,所以我的理解應該至少有這三個內容。
這三句話就是大學之道,講到這兒我想起北宋有一個著名的理學家張載,張橫渠先生,他有非常有名的四句話,被人成為「橫渠四句」
作為一個讀書人,我每讀到這四句話,都非常非常感動,同時有非常非常慚愧,我們今天的讀書人有幾個人有這樣的心胸。我們總是在想著怎樣評職稱,怎樣能讓自己的級別更高一點,怎樣爭項目,然後拿到項目經費,我們總是想這個東西。可是我們的先人,我們讀書人的祖宗,他們曾經是仁以為己任,曾經把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看作他們至高無上的追求。
那我又覺得張載這四句話裡面如果再加一句就更好。因為這四句話里沒有講到自我,實際上儒家特別強調自我的修養。修身是儒家的一切所有學習目標的開頭一個最基礎的工作,修身然後才能齊家,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所以我覺得如果再加一句,為自我臻至善,那就更好了。那麼講到這里,我們簡單地對孔子志於學三個字做一個評價。志於學改變了中國文化史。為什麼這樣講?第一,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什麼都不做,專門用來研究學問,說明了什麼?說明學術研究,道義探討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終生事業。我們以前總是要找一個職業,或者做工,或者務農,或者經商,或者做官。人類最初就是這樣,但是到了孔子志於學的時候,他告訴我們還有一種職業,既不務農,又不做工,還不做官,干什麼?就是志於學,就是進行學術研究,進行道義探討,我們說這是以前沒有的。所以從此以後,學術就有了獨立的價值和地位,不再是體制的附庸,道統開始獨立於政統,並且高於政統。我們現在講孔子了不起,他真的是改變了歷史,這是第一點。
第二,一個人可以從事如何具體的職業,專門從事學術研究,這證明知識獨立了,知識分子獨立了。再有第三點,志於學以後,知識分子也就不再是專家,不再是專業技術人員,擔當天下,擔當道義,這才是知識分子的使命啊!所以孔子帶來了儒這一個字內涵上的變化。我們現在講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實際上儒這個字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它是一個職業,所以叫儒,儒業。但是孔子以後,儒的概念發生了變化,儒從術士變成了六藝專家,公務員,價值承擔者。
解說:現在我們知道了,孔子的「大學」比起我們今天的大學實在是難多了。孔子的大學是要用一生來追求的。那麼在孔子眼裡的「大」和「小」 的區別究竟在哪裡?而孔子日後被尊奉為聖人,他成為聖人的秘訣又是什麼呢?
又一次樊遲(孔子的一個學生)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問的也確實奇怪,《論語》上有記錄。按說樊遲也不算很笨,樊遲以前也問過孔子很多很好的問題,孔子還表揚過他,問的好啊,大哉問,好!但是這個問題確實問得很不好,問得莫名其妙,什麼問題呢?有一天他糊里糊塗地莽莽撞撞跑到孔子那去,老師啊,怎麼樣種莊稼。孔子大概給他搞糊塗了,冷冰冰地回答他,我不如老農民。樊遲還傻乎乎地問,既然你種莊稼不會,那怎麼種白菜?孔子說,我不如老圃,樊遲轉身就走了。樊遲一出門,孔子就說,小人哉,樊須也!這個小人是什麼意思?難道是壞人嗎?當然不是,那是什麼,是沒出息,沒有境界,學的不是大學,學的是小學。學小學就是小人,學大學才能成大人。後來有人老是批評孔子這一段話,說孔子第一,輕視勞動人民。第二,輕視體力勞動。這都是胡說八道的事情,根本就不合乎邏輯。孔子辦的又不是農業學校,孔子辦的相對於青年幹部政治學院,你跑到那裡去問種莊稼,那你不是問傻了嗎?假如今天我們有的學生糊里糊塗跑到中科院問一個博士生導師,教授怎麼蒸饅頭,那人家不生氣啊!蒸饅頭你找一個小媳婦問問就可以了。樊遲走了孔子講了三個詞,禮、義、信。這是什麼?價值啊。所以我說孔子以後,士,讀書人不再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對社會的職責也不是,至少不單單是從事一些專業技術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價值承擔者,這才是把知識分子的最高使命給說了出來,也只有到了孔子,中國歷史上才第一次出現了真正的獨立的知識分子,這是孔子的偉大,這是孔子對我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
那麼我們說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一邊謀生,一邊堅持學習,向著人生和學問的深度和高度掘進。一個思想的大師,一個聖人就出現了。我們剛才講了孔子智商很高,但是僅僅有高智商行不行呢?孔子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特點,好學。孔子一輩子都在講,我不是生而知之,我就是好學。他60多歲了,在楚國北方邊境一個城市叫負函碰到一個叫葉公的人,葉公問子路,你老師是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孔子回來就埋怨子路,說你就告訴他我這個人
第一就是發憤忘食,什麼意思?發憤學習,忘了吃飯。又一次孔子感慨地說;
十戶人家這一個小地方,你要找一個跟我一樣很忠信的人,都能夠找到。但是很難找到像我一樣好學的。確實如此我們到一個小地方,小村落,老實的人,淳樸的人,厚道的人,應該找得到。老實人到處都有,但是你要找一個好學的人,那真的很難說,這就是人性的弱點。那麼孔子沒有這個弱點,他就是好學,他有這個優點,這也就是孔子為什麼跟我們拉開了距離的原因。
解說:既然連孔子自己都說自己好學,那麼孔子究竟如何好學,而對於「不恥下問」這個因孔子而聞名天下的成語,孔子自己又有怎樣一番特別的解釋呢?
又一次,子貢問了孔子一個問題,衛國有一個執政上卿叫孔圉,孔圉死了以後,政府給他一個謚號叫「文」,然後我們就把他稱為孔文子。子貢就問孔子,老師啊,這個孔圉死了以後,為什麼政府要給他這個謚號,把他稱之為「文」呢?
這八個字不容易做到啊,為什麼?一般來說,聰明人往往不好學。一個聰明的人還能好學,那就更難了。我們剛才講好學的人不容易,找一個聰明而又好學的人那就更難了。如果你很聰明,然後你再好學,你一定會有所成就。孔文子敏而好學,而且還不恥下問。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也是很難做到的。地位高的人像地位低的人請教,但是孔文子都做到了。聰明而又好學,地位高卻又不恥於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這講的是孔文子,實際上說的也是孔子本人啊。他自己也是這樣的。論語上有這么一個記錄,很有意思。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曾有人譏笑孔子,孔子說每事問就是禮,因為在太廟裡面祭祀,每一個環節都要付出謹慎,在做之前都要再確定一下,這就是禮。按說孔子已經以知禮的名聲被政府請去太廟做助祭,但是孔子做到了不恥下問。
解說: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既沒有那麼多書籍可看,也無法上網。今天我們都很好奇,孔子如此淵博的知識都是怎樣獲得的?
有一次,孔子27歲的時候,魯國有一個附庸的小國叫郯國,郯國的國君叫郯子,這個人很有學問,他到魯國來了,來朝見魯國國君,魯昭公就跟魯國的執政大臣叔孫昭子設宴招待郯子。在宴會上,叔孫昭子就問了郯子一個問題,說你們的祖先少皞氏官名為什麼都是以鳥來命名的?郯子就講了一番話,我們的祖先有鳥的崇拜,然後官名就跟鳥有關,當時孔子不在現場。後來這個事傳出來了,孔子一聽,很敏感,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趕緊跑到國賓館敲門當面討教郯子,把這個東西全搞明白了,他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與人學習的機會,有時候孔子做得都有些過份。如果孔子在大街上走,突然聽到有人在唱歌,他覺得唱得很好,就會馬上追上去,你能不能在唱一遍,他一定要逼著人家在唱一遍,然後自己就跟著學。正式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成就學業,而且孔子不僅僅在自己的國家,等別人送教上門,他還出國。我們知道孔子曾經到宋國去學習。從魯國曲阜到宋國都城商丘,200多里,在那個時代,19歲的孔子背著行囊,那一路上穿過多少荊棘,多少坎坷,有多少強人出沒,有多少野獸橫行,他去了,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去鄭國向子產學習,孔子聽說哪個地方有名人,有學問他一定會去請教。他到鄭國向子產學習,因為子產去世的那一年,孔子30歲,所以到鄭國向子產學習一定 是在30歲之前。據《史記》記載說孔子到了鄭國以後跟子產就像兄弟。《史記》說子產為人仁,愛人,為人很仁德,能夠愛人,所以後來孔子講到仁的時候,有一次樊遲問他什麼叫仁?孔子回答說,仁者愛人。我們可以看出子產對他的影響,孔子曾這樣評價過子產,說子產有君子之道四,有四種品行符合君子之道,哪四種品行呢?
自己做事很恭謹,對待上級很恭敬,愛護人民有恩惠,使喚人民看季節,不是隨便就安排老百姓今天修陵墓,明天修長城。聽說子產去世了以後,仲尼聞之出涕, 曰;古之遺愛也。子產這樣的人那是古代那種偉大文化培育出來的一個仁愛之人啊,他向這樣的人學習。所以向什麼樣的人學習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 這樣的人在一起,你能壞嗎?這些都是孔子30歲的時候,他終於可以自豪地說,我30而立了。那麼三十而立如何體現,三十而立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三十而立以 後的孔子又有一些什麼樣的更高境界等他去追求,我們下一講再講!

❷ 復旦校長送孔子頭像的意義的作文

04年4月,美國副總統切尼在復旦大學表演演講,校方贈送切尼一件帶孔子頭像的禮物
甲:"估計是宣傳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
乙:"可能是弘揚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
丙:"也許是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的人權思想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請概要寫出你對甲,乙,丙3中說話的理解.
最佳答案 甲的說法可能基於物芹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教育家這一事實。孔子曾提出諸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時習之」等的教育思想,並且孔子打破門第,招收社會各階層的學生,相傳「三千弟子,賢人七十二」,可見教育成就之高。
乙的說法可能基於孔子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這一事實。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學思想盡管在當時未被統治者重視脊洞,但經過後世發展,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思想、官方思想。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人日常行為的准則。
丙的說法可能基於孔子提出「仁」的思想這個事實。孔子提出「仁者愛人」以及仁政的思想,他的後繼者孟子更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但這與罩野畢西方的人權思想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熱點內容
山東大學教授集體出走 發布:2024-11-21 17:32:29 瀏覽:464
醫科大學附屬仁合醫院 發布:2024-11-21 16:50:50 瀏覽:31
現在的大學生就是開放 發布:2024-11-21 16:42:42 瀏覽:628
深圳大學碩士復試時間 發布:2024-11-21 16:37:31 瀏覽:231
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 發布:2024-11-21 16:27:10 瀏覽:557
2017大學暑假時間表 發布:2024-11-21 16:26:00 瀏覽:388
中北大學四院老師名單 發布:2024-11-21 16:20:26 瀏覽:507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講座視頻 發布:2024-11-21 16:10:22 瀏覽:143
上大學如何和他人交往 發布:2024-11-21 16:09:14 瀏覽:317
廈門大學招研究生嗎 發布:2024-11-21 16:08:22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