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教授臻
Ⅰ 武漢大學與東南大學哪個好
東南大學更好。
一、學科實力對比
從學科實力上看,整體上相差不大,但是它們各有側重,各有優勢:
武漢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等4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結果為A+,所以相對理科、文史更強些。
東南大學的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結果為A+,所以它的工科實力更強大一些。
二、師資力量對比
武漢大學兩院院士18位、外籍院士3位,「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3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6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62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東南大學兩院院士12人,外籍院士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47人。
從各類人類的數量上看,院士數(包括外籍)等東南大學基本上都是比武漢大學要弱一點。
三、2018年錄取分數對比
從以上這11個省份的錄取分數來看,2018年武漢大學的錄取分數要比東南大學高出10分左右,看來在考生心目中,還是武漢大學的櫻花更漂亮一些了。
四、2018年本科就業質量對比
從畢業人數上看,東南大學規模是要比武漢大學小多了,武漢大學總體共有13195人,而東南大學則只有7943人,幾乎只有武漢大學的一半。
深造率上武漢大學也是超過東南大學,不管是國內升學還是出境留學,各方面數據都是超過了東南大學。
Ⅱ 葉聖陶小說《隔膜》的簡介
《隔膜》作為葉聖陶的早期作品迥異於其後期的創作。眾所周知,作為「文學研究會」的締造者之一,葉聖陶的小說帶有濃厚的「為人生」色彩,試看他的幾部名篇《倪煥之》、《潘先生在難中》、《多收了三五斗》、《飯》等,均體現了對社會的強烈關注。和文研會的其他成員如魯迅、沈雁冰、王統照等人一樣,葉聖陶是將文學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來,極切地關注著社會問題,當仁不讓地匯入早期「社會問題小說」的創作隊伍中,並成為「其中成熟最快且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隔膜》之於葉聖陶正如《野草》之於魯迅,它們都是「獨語體」的,越過社會,越過眾人,也越過自己顯而易見的風格,退回到隱秘的內心深處,不求反響,不求共鳴,不求為人所知。他們只是要單純地記錄那些困擾自己糾纏不清的思緒,讓它從筆端滴落留駐紙上,作為曾經有過的記憶。
閱讀《隔膜》,除卻那稍稍帶有時代特徵的「蓄音片」、「令郎」、「作揖」等語詞外,我們看不出它所敘述的情境離我們的遙遠。相反,撥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煙雲,我們似乎能夠輕易走入作家的心底,輕車熟路地洞悉其心境以及他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與他之間的同感並未因為創作時代的久遠而消彌。因為那種相似的感同身受的苦惱與迷茫同樣曾糾纏過我們每一個人。《隔膜》的感覺與我們是相通的,這便是它歷經八十多年仍能打動讀者的深層原因。文章不長,幾乎完全是敘述者一人的講敘,只在大體的環境概括中,簡單勾勒了三個場面,以承托起短篇小說的框架。至於具體的情節波瀾則並未展開,沒有起承轉合,沒有旁枝末節,作者
一開場的自述已奠定了整個文章的基調和主題。所以,這是一篇不太象小說的小說,若歸入散文亦無不可。因為如果大致抽空或置換文中的三個場面,抽空所涉及到的人物和對話,文章的主題和基調絲毫不會受到影響,依然成立,只是那樣它將成為名符其實的散文,與小說這一體裁的相隔也就太遠了。這樣古怪的小說,不僅在二十年代,即便整個現代文學的長河中也是為數不多的。
作者截取的三個場景分別是「相逢」——親戚的書齋、「飲宴」——朋友的餐室、「閑聚」——眾人喧鬧的茶館,這便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網系中提取出了三種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一是自己無法左右與選擇的血緣關系,二是生活中接觸較多可以互相照應的熟識關系,三是毫無瓜葛的陌路關系。三種關系一是天意給予的,二是自我選擇的,三是難以稱為關系的關系,它們幾乎可以涵納世上的一切交往,雖然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濃淡程度,不能絕對得同日而語,但它們給予敘述者的感覺卻異常雷同、如出一輒,那就是——隔膜。相逢如何,不過是說意料之中你應我答的話,客套的寒喧的程式化的但又不能省略的話,找一些掩飾尷尬填補沉默的無關緊要的問題,但說者只顧說了,似是盡了義務卸去責任,於是並不專心聽答者的應對,對其幾乎充耳不聞,答者也便跟著淡漠無味。交流在尷尬中阻塞了,象中間被築起堤壩的小河,浪花只在自己小小的范疇中盤旋。飲宴又如何呢?與不相熟的人舉杯敘情,即便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卻只是言不由衷的應酬而已,依是各懷了各的心,虛情假意一番。人頭攢動吵嚷熱鬧的公共場合里,互相問好高聲談論,似是交情篤深一拍即合,卻又毫在意對方,少了誰也不會被發現,多了誰也不會有人驚喜,大家都在熱烈的無聊著。三個場景概括要約了無所不在的隔膜,無所不在的寂寞,委實讓人難以承受。
《隔膜》寫了人的荒誕處境,寫了人日常的一種孤立無援的存在方式,隔膜也是人無法擺脫的一種無奈境遇。盡管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卻互不了解,互不關心,互不在乎,互無意義,他人在自己眼中如同自己在他人眼中一樣,僅淪為一個無足輕重單調而空洞的行動符號,人是這樣群居而又孤獨無助與自身絕緣的動物。這種近在咫尺卻又遠隔天涯的疏離是令人恐懼的,人活著非旦要面對撲面而來的困擾艱辛還要逃避與類群的接觸,豈不是一種絕境中的絕境,掙扎中的掙扎?
隔膜即是人與人之間的牆壁,人們競相築起的用於自我防衛的牆壁又成為難以跨越的隔膜。人成為彼此在世間的障礙物、累贅、或危險品。人人設防、人人自危,在保持距離互相隱瞞這一點上卻有著高度的默契,自覺自願地加深拉長著原有的鴻溝。
《隔膜》中的敘述者煩惱於那些無聊無謂的交往應付,煩惱於那些「蓄音片」式的對話交流,也煩惱於欲擺脫而不能的窘然處境,在與親戚的敘舊中,「我如漂流在無人的孤島,我如墜入於寂寞的永劫,那種孤凄彷徨的感覺,超於痛苦以上,透入我的每一相細胞,使我神思昏亂,對於一切都疏遠,淡漠。」在作客友人家中,「我想他們各有各的心,為什麼深深地掩飾著,專門用蓄音片說話?這個不可解。」「我沒有別的盼望,只盼時間開快步,趕快過了這兩點鍾。」在人群川流不息的茶館,「我欲探求他們每天聚集在這里的緣故,竟不可得。他們欲會見某某么?不是,因為我沒見兩個人在那裡傾心地談話。他們欲討論某個問題么?不是,因為我聽他們的談話,不必辨個是非,不要什麼解答,無結果就是他們的結果。」這是無可穿透的心與心的隔膜。人們象一個個刺蝟,本欲在冬日裡相互偎依取暖,然而彼此倒立起來的刺又使它們難以接近,於是只能處於一種不遠不近若即若離的狀態下,欲達不達模稜兩可地延宕著,枯燥無味的心緒永不得改變。
在個人與他人的問題上,每個人都想把他人當作對象,當作客體,同時又想擺脫自己成為他人的對象,使人感到壓抑的地位,於是人們不得不處在緊張乃至沖突的關系之中。「他人是我的地獄,」我們每個人都在別人的目光下苟活,處於從屬於他人的境況之中。這就是《隔膜》想要表現的深層含義。
作為二十年代的現實主義作家,作為一個宗旨是以文學干預生活的知識分子,葉聖陶的《隔膜》是一次意外的收獲。這里沒有惱人的社會問題,沒有底層小人物的悲哀,沒有抨擊批判滴血為墨的鏗鏘力度,但是卻是綿里抽絲的緩慢而持久的鈍痛,它不是為表現什麼,不是為教化何人,只是單純地記錄了自我感覺,這是作家的真實和文學的真實所成就的,以它原生態的極強生命力感動了讀者。通過文本,我們理解了八十年前的作者,理解了八十年前那種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空虛和痛徹骨髓的孤寂,我們不自覺得為它顫栗。也許,在喧嘩里落寞,在孤寂中陶然是人類永遠無法自解的一個謎語吧!
葉聖陶 (1894~1988) 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原名紹鈞,字聖陶,江蘇蘇州人。是繼魯迅之後,新文學運動初期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也是現代著名的教育家。1914年開始發表了10餘篇文言小說,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葉聖陶從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1923年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任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主編過《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等多種重要刊物,發現、培養和舉薦過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還出版不少詩集、評論集和論著,編輯過幾十種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文化教育的領導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葉聖陶其文:
(一)創作經歷
1、他在20年代陸續出版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等短篇小說集,以及長篇小說《倪煥之》。他的出版於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學史上第二個短篇小說集(第一個是郁達夫的《沉淪》)早期小說大多描寫知識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難中》等;後轉向攝取與時代斗爭有關的重大題材,如《夜》、《倪煥之》等,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他的小說呈現出朴實冷雋的藝術格調。從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葉聖陶的創作取得了全面的豐收。葉聖陶本時期的創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最顯著的,就是以飽滿濃郁的政治熱情,迅速直接地描繪革命斗爭的壯烈圖景,歌頌群眾運動的宏偉場面。這就使他本時期的作品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感和戰斗精神被茅盾譽為「杠鼎」之作的《倪煥之》是新文學史上優秀的革命現實主義長篇名著。
「九·一八」事變之後,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說,技巧日臻圓熟。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寫作以散文和文藝評論為主。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西川集》,《小記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實,意趣雋永,語言潔凈,大多具有厚實的社會內容。《藕與蒓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牽牛花》、《春聯兒》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2、葉聖陶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童話集《稻草人》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但有時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稍後的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著重表現人民群眾團結抗暴的集體力量。他的童話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於現實內容。魯迅說,葉聖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表·譯者的話》)。
(二)創作主題及其風格
1、聖陶談到他作小說的態度,常喜歡說:我只是如實地寫。這是作者的自白,我們應該相信。但他初期的創作,在「如實地」取材與描寫之外,確還有些別的,我們稱為理想,這種理想有相當的一致,不能逃過細心的讀者的眼目。後來經歷漸漸多了,思想漸漸結實了,手法也漸漸老練了,這才有真個「如實地寫」的作品。彷彿有人說過,法國的寫實主義到俄國就變了味,這就是加進了理想的色彩。假使這句話不錯,聖陶初期的作風可以說是近於俄國的,而後期可以說是近於法國的。因為是「如實地寫」,所以是客觀的。他的小說取材於自己及家庭的極少,又不大用第一身,筆鋒也不常帶情感。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對話及作者關於人物或事件的解釋里,往往出現,特別在初期的作品中。愛與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說的兩塊基石。這正是新文化運動開始時的思潮;但他能用藝術表現,便較一般人為深入。
2、自由的一面是解放,還有一面是尊重個性。聖陶特別著眼在婦女與兒童身上。他寫出被壓迫的婦女,如農婦,童養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寫一個農婦的。對於中等家庭的主婦的服從與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春遊》(《隔膜》中)里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兩封回信》里說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籠子里的畫眉,花盆裡的蕙蘭」,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類平等的一個『人』」。他後來在《未厭集》里還有兩篇小說(《遺腹子》,《小妹妹》),寫重男輕女的傳統對於女子壓迫的力量。聖陶做過多年小學教師,他最懂得兒童,也最關心兒童。他以為兒童不是供我們游戲和消遣的,也不是給我們防老的,他們應有他們自己的地位。他們有他們的權利與生活,我們不應嫌惡他們,也不應將他們當作我們的具體而微看。《啼聲》(《火災》中)是用了一個女嬰口吻的激烈的抗議;在聖陶的作品中,這是一篇僅見的激昂的文字。他憧憬著「藝術的生活」,藝術的生活是自由的,發展個性的;而現在我們的生活,卻都被撳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聖陶極厭惡這些模型或方式;在這些方式之下,他「只覺一個虛幻的自己包圍在廣大的虛幻里」(見《隔膜》中《不快之感》)。
3、聖陶小說的另一面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聖陶後期作品(大概可以說從《線下》後半部起)的一個重要的特色,便是寫實主義手法的完成。聖陶的生活與時代都在變動著,他的眼從村鎮轉到城市,從兒童與女人轉到戰爭與革命的側面的一些事件了聖陶寫作最快,但決非不經心;他在《倪煥之》的《自記》里說:「斟酌字句的癖習越來越深」,我們可以知道他平日的態度。他最擅長的是結尾,他的作品的結尾,幾乎沒有一篇不波俏的。他自己曾戲以此自詡;錢杏邨先生也說他的小說,「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盡之感。」
4、1921年初,文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葉聖陶是發起人之一,後來又成為其骨幹成員和創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強調文學必須反映人生,關心民眾疾苦,同情被壓迫損害者;他的創作集中地、充分地體現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血與淚」 的文學宗旨。葉聖陶長期從事小學教育,對舊中國的教育界十分熟。在他寫的近百個短篇中,與教育有關的佔三分之二以上。這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構成了葉聖陶創作的獨特領域――教育文學。葉聖陶教育文學的民主性,首先表現在他對封建教育有一個清醒、透徹的認識,對衰朽沒落的舊教育進行了大膽的否定。葉聖陶教育文學的民主性,還表現在以栩栩如生的兒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會中少年兒童悲慘不幸的遭遇和他們肉體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難。喊出了被束縛、禁錮在封建教育下兒童的心聲和願望,要求全社會尊重兒童、關心兒童、同情兒童、了解兒童,使他們獲得發展天性的自由,這是葉聖陶民主主義教育文學另一個重要表現。他的創作表達了中國人民爭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與「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相一致的,對革命事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從總的傾向看,葉聖陶「五四」前後的創作屬於批判現實主義。(朱自清、葉聖陶語)
(三)語言藝術風格:
1、在中國新文學史上,葉聖陶是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細密的觀察、客觀的寫實,亦庄亦諧、庄諧結合的筆法,平實樸素、凝練精粹的文學語言,這一切就構成了葉聖陶現實主義創作的藝術個性。客觀、冷靜地諦視人生,細密、精確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再現生活,是葉聖陶藝術風格最突出的特點。他確實重視細節的描寫,使細節描寫在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細節傳神狀物如此生動真實,是與作者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現象反復深入地觀察琢磨分不開的,葉聖陶豐富的生活體驗為他細節描寫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庄嚴、嚴重與輕快、幽默兼而有之,並能使兩者和諧地交融在一起,熔鑄於自己的創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諧、庄諧結合,這是葉聖陶藝術手法的另一個特色。
2、葉聖陶是一個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他「一直留意語言」(《〈葉聖陶選集〉自述》),以平實、質朴、凝練、精粹的文學語言著稱。他的語言有一種不雕鑿、不做作的樸素美。他很少用濃艷富麗、華而不實的詞藻語匯,即使在「五四」前後「全盤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難發現冗長拗口、曲里拐彎的歐化句子。他特別講究錘字煉句,自稱有「斟酌字句的癖習」。在遣詞造句上,他一貫簡短利落、准確貼切,精煉純粹,達到了以少勝多、一語傳神的極富表現力的境地。
三、葉聖陶其趣:
(一)寫童話的原由:他大力提倡白話文,是我國語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主持編寫了新中國第一套通用教材--全國中學、師范學校語文課本。葉先生是我國語文教育界的前輩,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聖陶熱愛學生、熱愛教學,學子們童心的無邪、童真的靈幻、童趣的稚拙時時感染著他。這時,他讀了魯迅《二十四孝圖》一文,說有一位童年小友因為只能讀「人之初,性本善」,覺得生活枯燥乏味,缺乏生氣和希望,竟至死亡。由此,萌發了為兒童寫作的願望。他拿起筆來,成為我國近代童話創作的第一人!
(二)酒:著名教育家葉聖陶(1894-1988)愛酒嗜酒,一生留下諸多酒話。本文向大家介紹有關他的幾則飲酒軼聞雅趣。
文友酒會
三十年代,葉聖陶在上海開明書店主編《中學生》雜志時,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葉聖陶和豐子愷等幾位朋友便發起成立了一個文友酒會,葉聖陶自任會長,規定只有一頓能喝5斤以上黃酒者方能申請入會當會員,每周的周末舉行一次會員聚會。當時,同在開明書店任編輯的錢君陶也想入會,但他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准入會心裡沒有底。一次他問已是酒會會員的豐子愷自己能否入會,豐子愷感到說不準,表示要請求會長葉聖陶後方能決定。當豐子愷向葉聖陶匯報此事時,葉聖陶幽默地說,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個預備會員罷。事後,葉聖陶路遇錢君陶,便風趣地對他說:「你也是酒會會員了,要鍛煉酒量,爭取早日報『預備』兩字去掉!」
醉酒經歷
葉聖陶一生好酒但自製力很強,很少有醉酒的記錄。據葉聖陶兒子葉至誠介紹,從他記事開始,葉聖陶醉酒僅有兩次。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總司令60大壽時,當時定居上海的葉聖陶受邀出席朱總司令生日午宴,因過於興奮激動,醉酒後由中共上海辦事處兩位工作人員護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間在武漢大學時,有一位武漢大學的英國教授雷納,聽說葉聖陶善飲,想與其較量一下。他專門邀請葉聖陶到他的寓所對飲,葉聖陶欣然前往。那次也是中午,兩人如何對飲不得而知,到午後太陽打斜時,葉聖陶才踉踉蹌蹌回家。葉至誠迎上前去扶他時,他還笑著說:「我嘸啥(吳語意為『沒關系』)。」後進卧室躺下睡著了。事後葉至誠了解到,那次較量,雷納教授先喝醉了,只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而葉聖陶還走了一段路。
海棠雅聚
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曾先後出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和教育部副部長等職務。他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樹,在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每年海棠花盛開的4月19日,葉聖陶總要邀請朱光潛、俞平伯、王伯祥等一批摯友親朋來家小聚。而每當此時,俞平伯總會帶上一瓶桂花酒,朱光潛則捎上一瓶白蘭地,主人在准備的下酒菜中,必備一隻葉聖陶自製的醬鴨。他們賞花飲酒,促膝談心,花香酒香,沁人心脾。此情此景,堪稱飲酒之最佳環境,超過任何的星級賓館和酒家。「十年內亂」中,葉聖陶、俞平伯等人均遭受迫害,「海棠雅聚」自然也就好景難再了。
葉聖陶享年94歲,堪稱高壽。除了他心胸開闊善待人生外,適量飲酒也是他的長壽原因之一。雖然葉聖陶黃酒能喝5斤以上,但大多時候僅以一兩多白酒解癮,可見他具有極強的自製力。葉聖陶晚年欣逢太平盛世,每天晚飯時他喜歡飲上一杯紹興黃酒或葡萄酒,對酒的鍾愛直至生命終止。
(三)葉聖陶與朱自清
葉聖陶與朱自清相識於1921年秋天。葉聖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不久就成了好朋友。葉聖陶蟄居上海,朱自清則在北平,一南一北,但魚雁不絕。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不幸逝世。8月30日,葉聖陶、陳望道等與清華同學會聯合舉行的朱自清追悼會,並在會上致詞,對失去一位文壇干將和誠摯知友而痛惜不已。收起
Ⅲ FMA的精品活動
4.1 華爾街簡報
華爾街日報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側重金融、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日發行量達200萬份,每天的讀者大概有2000多萬人。FMA協會也通過製作華爾街簡報的形式,來讓會員了解金融時訊,把握時代經濟脈搏,讓會員真正成為具有國際化專業化視野的金融人才。在華爾街簡報製作過程中,FMA會在會員當中抽取5-6人組成華爾街簡報小組負責一周一次的簡報工作,他們將在經驗豐富的老隊員的帶領下,從網上下載最新鮮的華爾街日報英文版,然後進行初步閱讀和刪選,選取焦點話題,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對其進行整理。並在GMAIL上發給每位會員。而隨後會員也會在GMAIL上對這個話題各抒己見。此外華爾街簡報小組還會將列印的簡報放到辦公室中,供老師和同學查閱。這樣就將有限的資源進行了最充分的利用,同時由於時差問題我們也成為了比普通美國人更早了解到全球金融資訊的學子。
通過華爾街簡報,不僅能提高會員整合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也可以讓他們了解金融時訊,掌握金融知識,並在討論中運用所了解的知識,從而提高會員的學術水平,最終讓會員成為優秀的金融人才。
·Sharing
整合資源精華,進行頭腦風暴,共享最新資訊
·Profession
從學術角度深入探討,營造學術氛圍
·Improvement
培養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英語水平
·Broaden horizons
站在市場前沿,放眼世界,開拓視野
4.2 Reading Group
Reading Group是FMA的一項長期活動。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東西文化交流的門,讓我們領略到中西文化間相互交融的美妙。通過這樣的讀書交流,會員能夠更多地接觸並了解到一些在英美比較常用的英文諺語的出處和來源,提高英語水平。活動中,我們通過對英文故事的朗讀,閱讀,再由美籍外教Angela為我們糾正發音,英解詞義,舉例造句,交流感想等來促進會員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詞彙與知識的儲備。Angela親切的笑容,更是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能讓你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英語的魅力以及英語學習的樂趣。
4.3 圓桌會議
圓桌會議是自2010年下半年的起開展了一系列總稱為「圓桌會議」的學術研討活動。會議不僅有涉及金融、宏觀經濟等專業領域內學術話題的討論,還包括一些學有所成的師兄師姐們對會員們的專業學習進行指導的研討會。作為FMA在本學期新開展的活動,圓桌會議一經提出就備受關注,參加了的會員對它也是贊譽有加。在這個活動中沒有年齡的束縛,只有平等的交流,沒有隨意的打斷,只有激烈的思辨,沒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冷淡,只有志同道合的追問與思考。FMA圓桌會議共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拋磚引玉(由老會員結合當下金融熱點介紹一些金融知識),頭腦風暴(參與者結合自己所了解的對金融熱點發表自己看法),矛與盾的較量(選取三至四道壓力面試題供會員應對,提高會員的職場心理素質),異國風情(由會員介紹一個他最喜歡的國家)。圓桌會議讓會員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金融知識,把握金融時訊,提高心理素質,開闊國際眼界。
4.4 學術性講座
2009年十月,歐美同學會在洪山禮堂舉辦一場金融創新和武漢發展論壇,FMA的十幾名同學代表金融學院參加了這次論壇。這次論壇的亮點在於主講人,歐美同學會不僅請到了美國房地美公司風險控制部主任王雪松,香港三山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山,而且邀請到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BS)中國區主席兼總裁李一先生。他們精湛的學術功底以及幽默風趣的演講方式博得了大家一致好評,其中「金融的本質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以及「視野,思維,文化對金融的重要性」 等觀點讓大家受益匪淺。論壇結束之後,李一先生給FMA留下了簽名。
2009年11月底,我們有幸邀請到畢業於英國卡迪夫大學的教授Chris Clancy,這次講座的主題是Credit DefaultSwap。Clancy教授對Credit Default Swap的研究十分深
入,同時旁徵博引,激發了大家的興趣。講座結束之後,會員與教授有一個小小的茶座,交流關於出國,時事方面的問題,效果頗好。
2009年12月17日,我們邀請到會院潘曉波老師為我們開辦的Ebusines講座,現場十分融洽歡樂,兩個小時過去大家都意猶未盡。潘老師非常注重從實際出發回歸理論,從已成為大家生活一部分的「淘寶購物」出發,深入淺出的為我們剖析了E business的相關概念,背後隱藏的掘金點,以及淘寶賣家經營秘笈中體現出來的管理學知識。這讓我們對平日里課本上枯燥的理論知識有了全新的領悟和認識。
除此以外,潘老師豐富的人生經歷也讓眾多會員非常感興趣。本科會計,碩士計算機,博士管理學,三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她都游刃有餘。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所擁有的機會來做出選擇」,潘老師的感悟和分享也讓會員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進一步以及更清晰的考慮。
4.5 豐富的假期實習機會
提供進入知名金融機構的實習機會是FMA協會的一個特色活動,我們會在會員中通過會員積分的制度選出優秀的會員並推薦給金融機構作為實習生,可以讓大家在真實的崗位上體驗金融理論在工作中的體現。2011年寒假期間共有六名FMA優秀會員有幸到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進行近十天的實習,在這十天實習過程中六名會員分別就自己將來的職業興趣選擇了各自想去的部門,並參與到部門業務的實際操作當中,通過具體的業務操作和銀行指派的專業人士的指導,六名會員在這次實習中獲益匪淺,不僅了解到了銀行具體業務的操作流程,認識到了銀行的很多專業人士,還將自己的所學知識與實際業務相結合,有利於將來真正步入職場,走入社會。
4.6 日常培訓
FMA—ZUEL一直保持著一個傳統,就是定期舉辦一次講座或培訓,內容主要是涉及專業領域或職業規劃指導、能力拓展方面的。主講人有所側重,主要鼓勵會員中的優秀分子或在個別領域有專長的同學,這種模式有別於通常的教學模式和灌輸方式,使學術真正成為一種自由的領域,建立一個思想碰撞的平台。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舉辦了很多類似的活動,以下是一部分精華。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的大背景下,作為金融學子,「次貸危機」自然成為熱點名詞,對此,我們在第一時間針對此熱點,舉辦了「兩房問題」專題講座,探究此次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和深遠影響,在會員和全院學生中引發了大討論,對於理論聯系實踐
有很大推動。
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和職業理念薄弱問題,一場名為「怎樣更加專業化」的培訓應運而生,在這方面飽覽群書和經驗豐富的優秀會員與大家進行了交流。此外,面對著英語重要性日益提高,逐漸成為各項考試、面試「敲門磚」的現實,協會特別安排了一次「如何練就標准美語」的培訓,與校廣播台英播組合作,對全校學生開放,針對一些不正確的發音進行糾正和練習,大家普遍反映收獲不小!
「職場導航,放飛夢想」——FMA職場培訓之旅系列講座
第一場 夢想啟程
2011年4月21日在文泰219,國際金融管理協會(Finan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簡稱FMA)在金融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舉辦了企業機構面試挑戰賽第一期培訓,本次培訓主要邀請到了曾就職於寶潔、麥德龍、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安永、德勤以及匯豐銀行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特約求職輔導老師王星老師為學生進行職場培訓。王星老師豐富的職場經歷,風趣幽默的語言,以及真實的案例分析吸引了金融,會計等多個學院百餘名本科生的關注,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職場真實案例
和巧妙的企業面試技巧。王星老師尤其注重對學生的長遠的職場規劃指導,運用SMART原則和MBTI模型,綜合性向參與活動的學生如何制定一份好的職場規劃,選擇一條合適的職業道路,並在現場邀請了多名學生進行直接的面試模擬。
通過實際模擬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面試流程和自己自身具備的優缺點,讓參與培訓的學生無論從直接的面試技巧,還是長遠的規劃方面都獲益匪淺。
第二場積累社交經驗,拓展思維視野
本場講座的主講人是保險0701李藝傑和國會0701郭晗臻。李藝傑作為FMA第一屆外部關系副會長,主要對如何做外部聯系工作,以及如何有效溝通的要訣做了激情的演講,同時也對於如何建立人際關系網講述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郭晗臻與同學們分享了在澳洲學習一年的寶貴經歷,同時對於曾經參加的「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挫折以及自己的對此的感觸分享給了同學們。晗臻學姐而後又關於大學生如何把握機遇來創造成功表達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同時又誠懇的強調了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有一種責任感,敢於擔當。豐富的社交經驗是適應競爭的基礎,開闊的思維是不斷進取的源泉。此次講座使同學們更加明確自己的奮斗方向,並且不少同學表示希望這類經驗交流會能經常舉辦,讓同學們能開拓視野,啟發自己,激發自己奮斗的動力!
第三場解讀求職技巧 領略外企魅力
此次講座的主講人為畢業於我校金融學院、獲得金融投資和會計學雙學位、現任渣打銀行武漢分行營業部負責人的王蘇武,另外渣打銀行武漢分行的第一批入職員工也作為嘉賓出席並參與演講。
王蘇武的演講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他對渣打銀行的發展歷史及現狀做了介紹,隨後,他圍繞著「從學生到職場新人的轉變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這一話題,分別從「學生和職業人士身份的不同」、「心理上要做的准備」、「做事要積極主動有耐性」、「適應環境」、「應明確自己的職業角色」等方面進行了細致而清晰地講說。王蘇武希望每位學子都認真對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不斷鍛煉自己,積累經驗,抓住機遇,從而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4.7 2009 FMA亞洲年會
2009年5月6-8日,由美國最大的金融財務學術組織——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簡稱FMA)主辦,廈門大學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承辦的首屆FMA亞洲年會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廈門隆重舉行。我院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FMA分會,有幸受邀參加這次會議。副院長唐文進教授、金融工程系主任岳正坤副教授、金融學系副主任周先平副教授以及來自國際金融管理協會(FMA)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分會的14名本科生共同前往廈門參加了這場學術盛宴。本次FMA年會規模約200人,其中外賓約60-70人。來賓中包括香港資深大律師,曾擔任過香港證監會主席、香港市政局主席、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的梁定邦先生,北卡羅來納大學著名金融學教授、FMA理事會主席Jennifer Conrad女士等國內外知名人士。
本次亞洲年會為期三天,在舉辦FMA首屆亞洲年會期間還同時舉辦2009年FMA亞洲區年會博士生論壇(Doctoral Student Consortium)以及2009年亞洲影子金融監理委員會聯合會議( Asian ShadowFinancial Regulatory Committee,簡稱ASFRC)。在此次年會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學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資本結構、公司治理,資產定價、投資決策、家族控股等金融學熱點、難點問題。
Jennifer Conrad女士在大會的開幕式上,特別提到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華金融保險學院。我院學生發起成立了第一個中國大陸地區FMA分會,分會相關信息在這次會議的材料中有詳細展示。Jennifer Conrad女士贊賞我院學生在發起該分會時所做的努力,肯定分會的運作機制,表揚學生參與組織這次會議、擔任志願者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作為FMA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分會,我院師生的參會正如許多與會者所評價的一樣,產生了強烈的「轟動效應」。
會上,唐文進教授等3位老師和李磊等同學就一些學術熱點問題與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他們的精彩提問博得了稱贊和掌聲。在會議期間,我院師生主動熱情地與梁定邦先生等學者交流,討論了建立國際學術交流關系等事宜,並就金融領域熱點問題進行探討;還特別舉辦了2場小型的座談會,分別邀請了北卡羅來納大學著名金融財務學教授、FMA理事會主席Jennifer Conrad女士和馬里蘭大學金融系主任AlexanderTriantis教授進行了近距離、小范圍的交流。我院FMA會員們提出了有關熱點話題、學術研究、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問題,兩位教授對此表現出極大熱情,一一作答;同時還與我們的教授們進行了一些學術熱點和金融學教學方面的交流和溝通。唐院長熱情邀請兩位學者創造機會促進更多學生互動,雙方也達成了一些共識。最後,2位教授還特別為我校FMA分會題詞,表達了對我校和對中國大陸首個FMA分會的大力支持,同時祝願分會越辦越好,使更金融學子受益。
為期3天2009 FMA亞洲年會已經落下帷幕,與會學生普遍表示,作為本科生能夠參與到學術界這一高層次的學術盛宴,感受國際最前沿的研究動態,確實受益匪淺。同學們在接觸這些研究成果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在傾聽學者的建議中認識到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們希望有更多類似機會,能夠更多地參與其中,更好地推動學院學術氛圍的營造和國際化辦學理念的深化。
4.8 全球投資分析大賽(GIC)
GIC全稱Globe Investment Competition,即全球投資比賽,為了讓會員們能了解金融市場,學習投資基礎知識,實踐投資策略,享受金融帶來的樂趣,同時鍛煉其團隊意識.
6月10日,全球投資分析大賽(GIC)正式開幕,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黃憲教授蒞臨我校。開幕式上,他為全院師生來了一場題為宏觀經濟分析的講座。黃教授在講座過程中風趣幽默、旁徵博引,受到全院師生的一致好評。唐院長也發表了精彩的開幕演說,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本次大賽。
比賽的投資標的是滬深兩地的股票市場以及中國國債市場。比賽的規則是,報名參加活動的會員按兩到三個人的規模進行分組,接著首先對全球的2009年上半年的全球宏觀經濟進行一個預測和陳述,然後在對宏觀經濟的預測之下進行行業分析,選擇公司。每個人虛擬資金100萬人民幣,參賽者按照自己的決定將這100萬現金分布在3到6支股票和國債當中,要求做到在集中自己投資的同時運用現代金融投資理念分散非系統風險,在獲得收益的同時承擔與其相匹配的風險。比賽根據最終的投資報告設立獎項,包括:最優投資收益獎(投資回報率是最高的),最優投資表現獎(投資回報率和所選取的標準是最接近)和最佳投資報告獎。
本次比賽所用的指導教材是美國個人投資協會(AAII)的投資入門教材,分別是《InvestingBasics》,《Stock Investing Strategies》以及《Portfolio Building》。一共進行四次培訓講座,分別是開幕講座由武漢大學黃憲教授分析宏觀經濟,第二次由我校萬明教授講授公司與行業分析,第三次由劉圻教授做財務報表分析相關培訓,最後一次由我校張戡教授進行投資以及公司綜合分析。
首先是黃憲教授的宏觀經濟分析,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脈絡出發,以專業性的視角和風趣幽默的話語剖析了中國的宏觀經濟面,讓參賽選手從宏觀角度把握投資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次講座也吸引了近百名學生的參與,對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全院學生的學術水平也大有益處。接著是萬明老師的公司與行業分析,萬明老師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細致入微的分析,為參加培訓的選手奉獻上一道學術的盛宴,讓選手們獲益匪淺。隨後是張戡老師的組合管理策略,張戡老師用詳實的案例分析,互動式的學術交流形式,系統地為選手描述了在組合管理投資策略的大框架下的兩類投資策略,即指數投資策略,關注於市場、行業類別和具體的股票等方面,以及風格投資策略,主要有價值投資,成長性投資,主題投資三類,對選手的實戰模擬的提高大有裨益。最後是劉圻老師的公司財務分析,劉圻老師用他淵博的學識、風趣的語言為選手們從會計學的角度講述了公司的財務分析。在商業環境和戰略分析的大框架下,劉圻老師具體闡述了行業競爭、競爭優勢和公司戰略三個話題,涉及了會計、財務、公司發展前景三個方面,並提出學習的過程中應培養高遠的志向和綜合性的學術能力,讓學員又一次滿載而歸。
正是在的FMA平台上,會員能接觸到各方面的學術精英,讓會員能夠得到真正的學習和提高。
Ⅳ 武漢大學的生物系怎麼樣
請看下面是從武大論壇的帖子,現身說法,絕對對你有幫助:
武大生物系歷史悠久,但不是大家傳說中的那麼好。武大的生物系的本科生質量很高,本科教學質量絕對最一流,但出路的話,保送研究生絕對在國內是第一把手,NIBS,SIBS,生物物理所都是成排的whu生物系本科生。但出國角度來說的話,和北大清華復旦差了很多。出國和科大,南大在一個水平上。
研究生教育,就是科研水平的話,比北大清華要差很多,尤其是饒毅來了之後。和復旦也有一些差距,因為復旦有強大的醫學做後背。但個人覺得復旦現在沒有進步,談家臻先生死後復旦就沒生物院士了。而武大醫學發展非常迅速,不比華科的同濟差很多。而科大比的話,科大和princeton很像,都是數理出名,所以生物系也是以研究structure出名,可能和科大在paper發表上也有點小小的差距。我覺得兩個農大,中國農大,華中農大都非常厲害,但是人家是專門農學的,很多做植物,作物的老師,有興趣的可以考慮。南京大學物理化學無敵,但生物很一般,所以武大絕對比南京大學好。南開大學,ms最近來了很多海龜,但具體情況不了解,但現在的生物實力絕對不如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醫學很強,但生物方面不如武大。浙江大學,不很了解,但生物專業歷史不長,不如武大。
所以,個人覺得,國內研究生教育的ranking:
NIBS,SIBS
生物物理所,神經所。。。(當然有很多中科院的所也是很差的,不一定不大學好)
北大
清華,復旦
科大,武大,中國農大,華中農大,
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
所以,如果各位有能力去中科院,NIBS,北大,清華,復旦的話,那麼就別來武大了。復旦雖然在沒落,但位置比武大好。下面的話,大家可以考慮在科大,武大,農大,南大。。。。。。。中間選擇。。。不會有很大差別。要知道,武大也有很頂尖的實驗室,NIBS也有一般的實驗室。
學科實力的情況:
1.武大最強,最厲害的是病毒學,這個沒話說。但病毒學這個東西比較偏,而且非常sensitive。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武大和病毒所共同建設的,但病毒所那裡也都是武大的校友。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很多實驗室,很多都是和病毒沒有任何關系的。大家要看清楚。
真正做病毒的,最強的肯定是 吳建國/朱應教授。他們兩個人的實驗室是合並起來的大實驗室。因為吳老師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而且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職務,所以他管理的很少。或者說,朱應老師主內,吳建國老師主外。病毒這里最強的文章應該是他們那裡出來的,但因為專業特殊,所以很難發很高點數的文章,最好的權威的雜志就是J vir,但已經相當不錯了,是病毒學領域最好的雜志了。
其次,我覺得好的是郭德銀老師,helsinki回來的,水平應該很不錯,有歐洲背景。是副院長吧。
其次是肖庚富老師,我不是很了解,好像他和berkeley的劉奮勇大大強人有合作關系,有半間聯合實驗室。如果有機會去liu那裡交流也很不錯的。肖老師SARS中是立功了的。
病毒這里最好的四個老師就是他們了,其他的,好像huyuanyang是做昆蟲病毒的,很賺錢吧,但學術方面不是太好吧,我不了解。。。。但主打的老師是他們四個。
我不是做病毒的,不是他們實驗室的,所以不是很了解
微生物:
也是大家公認的很強。但我覺得,現在微生物這里完全沒有人。可能微生物本身作為science來說是很低級的,所以發文章基本是在低層次。沒有什麼好說的,科研方面都不很行,剛回來的就一個gao xiangdong是做酵母的。所以這里也是本科生排隊做科研的地方,因為材料簡單,速度快,容易出結果。
如果你不是想讀個master去做工程的話,不要來這里做phd,個人覺得沒有前途
「細胞和發育學系」,表面上是這樣說,但是裡面的老師都是大部分做植物的。所以現在還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想申報「生殖發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很有困難。
也是公認的很強的地方。因為楊院士的存在,紅了半個世紀。基本上所有的老師,夏惠均,孫蒙翔,吳燕,趙潔,呂應堂等等都是楊院士的子弟,海外還有很多很多。但後繼無人,在這方面,華農要比武大的科研力量強很多很多,雖然武大的名氣大很多。因為華農有張啟發。
個人覺得最強的是孫蒙翔,973首席。科研好,有思想,人品好,是個人才,大家聽他的課都是這樣的想法。
吳燕,應該是背景最強的,出自nanhai-chua這樣的世界級頂尖的實驗室。但剛來武大,不曉得以後科研怎麼樣
夏惠均老師,忙於行政,科研不了解。
這方面,都是楊院士和他學生的天下,但我覺得,好的成果不多,華農要做的比好的多的多
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
老師不多,也不是病毒學那麼的出名的傳統強項,但是幾個老師都相當不錯,至少在武大生科院算是上乘實驗室了。分數應該是逐年增加
郭林老師。很牛很強的人呢。如果去搜索她的相關信息,可以看到她來到武大後做的很多事情。她是973首席,錢大大的有,而且overseas relation還是比較強的,畢竟是在美國呆了那麼多年。但和舒紅兵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因為她在美國的時候是在公司做。
既然是在公司做,那麼她做proteomics就比較偏向技術。但proteomics無疑是很有潛力的東西,現在都做的很熱。只是個人覺得她現在的實驗室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沒有什麼科學成果,或者說還沒有好的paper來體現mass spectrometry運用在生物科學的研究中。另外,她的方向本來就比較偏吧,是很特殊的一個實驗室,如果你真的對proteomics這樣的大規模組學有興趣,對biochemistry有興趣(不是molecular biology,她那裡應該很少做分子),那麼可以考慮她。她是個能力很強的人,有大家風范,領導風范,人品很好,很洋氣的一個人。
張翼老師。沒有郭林教授那麼強的背景(郭畢竟是在美國混了N年的人),但她是屬於用心認真做事情的年輕骨幹,相當的強。她很早就回來了,是在武大一步一步打拚到現在的成功的。她的RNA group已經發了很多主流的文章了,比如NAR,RNA,已經相當不錯。實驗室也相當成熟。錢也很多,因為現在noncoding RNA的熱門嘛。實驗室很大,缺點自然是人多嘴砸。而張翼教授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相當和藹但同時非常嚴厲和science的人。如果你是想混日子,不要到她那裡去。她也有很特殊的精神追求。great professor,個人很看好。
梁毅老師。科研成果也應該是非常好的,和張翼差不多,可以穩定在JBC級別的上面發文章,做蛋白結構,對物理物化的要求很高。他和NIH有很好的合作。只是個人覺得武大條件太差,有些東西比如NMR這樣的高級東西武大是沒有的。
鄒老師 老教授。具體不了解,ms是做中葯的。還是很不錯的老師,但畢竟年紀大了,也要退休了。
我所知道的就這么多了。總之,除舒紅兵外,其他的人都不是超級牛,就是說其他人都很難在10以上的雜志發文章。目前武大就兩個10以上的文章,舒紅兵的immunity和何光存的plant cell,期待今後PNAS,G&D,甚至CNS的出現。
如果要求不是很高的話,就是不想發超牛文章的人,我覺得病毒學系,植物發育,生化分子都是很強的,微生物名聲很大,但整個微生物行業都不太好。
Ⅳ 武漢哪個醫院等皮膚科最好
1、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康復、教學、科研於一體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罩毀基是湖北省、武漢市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院。醫院設有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腎臟內科、呼吸內科、血液內科、內分泌科、燒傷整形科、皮膚性病科、醫學美容科、康復科、臨床葯學等等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
2、武漢市第四醫院:
武漢市普愛醫院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創建於1864年余頃。醫院創立時名為「漢口普愛醫院」,1958年更名為武漢市第四醫院。設有內、外、婦產、皮膚、小兒、中醫、針灸、正骨、耳鼻喉、眼、口腔、腫瘤等16個臨床科室及14個醫技科室。
3、武漢市普愛醫院:
武漢市普愛醫院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創建於1864年,是湖北地區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建有門診樓、住院樓和手術室,臨床醫技科室71個,專家門診93個、專科門診49個,開放床位2100張,擁有骨科、心內科、疼痛科、腫瘤科、麻醉科、中醫骨科、輸血科、護理等專科醫院。
4、武漢市第十一醫院:
武漢市第十一醫院又稱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是一所二級醫院。2020年4月11日,被列入武漢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機構名單。有骨外科、胸外科、乳外科、婦產科等專科,其陽光花園分院設物謹有內外婦兒等14個門診科室。
5、武漢市第一醫院: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山大道215號,始建於1927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是武漢市醫保定點醫院。醫院設有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腎病內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周圍血管病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診醫學科等專業科室。
另外,還設有省級「皮膚科質量控制中心」和市級血液透析、護理、腦卒中、醫學影像、消化內科等6個質量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