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社會學周教授的演講
『壹』 周大鳴學術交流
1993年至1994年間,周大鳴獲得了美國亞洲教育聯合的資助,作為訪問學者在太平洋路德大學進行研究,時間跨度為1993年8月至1994年9月。
1994年5月,他訪問台灣,參與了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華南農村社會與文化討論會",並在政治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發表了主題演講。他還參觀了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東海大學等高校。
8月,他訪問了加拿大UBC大學和維多利亞大學,9月赴香港中文大學,就"華南鄉村都市化比較"進行了演講。
1995年9月至10月,他在香港大嶼山東涌進行了考古發掘和調查。1996年5月至6月,他在澳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發表了關於"澳門人口與族群"的演講。
1997年3月至4月,他又訪問台灣,參加華南農村社會與文化討論會,並參觀了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地。4月,他赴香港浸會大學,就"珠江三角洲外來人口研究"進行了演講。
1998年至1999年,周大鳴獲得了福特基金和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分別在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俄勒岡州大學、UBC大學等地進行學術交流,發表了如"鄉村發展與變遷"、"中國農村的基督教現狀"等演講。
2001年,他參與了香港大學的"跨境人口遷移工作討論會"和"守望故鄉:移民與地域社會"學術討論會,還考察了香港西貢的考古工地。
2002年,他分別赴伯克利大學、香港大學和荷蘭雷頓大學參加學術研討會,涉及客家文化研究、婦女與發展以及亞洲都市變遷等主題。2003年7月,他參加了義大利的世界人類學中期會議。
2005年4月,周大鳴訪問了台灣,造訪了東華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以及台灣清華大學人類學系,探討了"族群與社會"議題。
(1)人民大學社會學周教授的演講擴展閱讀
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黨委書記,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都市人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美國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雜志主編。
『貳』 周志家廈門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廈門大學社會學系的周志家教授是一位擁有豐富學術背景和實踐經驗的學者。他在本科階段教授發展社會學和環境與社會,而在碩士研究生課程中,他專注於社會學理論和環境社會學的研究。
周教授的學術生涯始於1988年,他在武漢大學外文系取得了德語專業學士學位,隨後在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擔任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2年,他以「中科院訪問學者」的身份赴德國深造,於2002年在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社會學系獲得科技政策方向的博士學位,並於同年回到廈門大學,擔任社會學系的副教授,研究領域涵蓋了環境社會學、風險社會學、科學社會學和理論研究。
他的學術成果豐富,曾主持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福建省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課題、教育部科研啟動基金課題以及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的課題。他的論文在《未來與發展》、《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如「網路化:孵化器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中國高科技企業創業網路的發展狀況」等。
周教授的代表性著作《系統咬合與風險管理:德國環境質量標准化處於科學與法律之間》獲得了2002年的德國大學出版社出版,並在2003年以論文《無知、視角分歧與風險管理:SARS應對策略的風險社會學分析》榮獲「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他的另一篇論文《生態城市中社會生態的分析框架》則榮獲廈門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