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黃放教授
『壹』 丁道衡人物簡介
丁道衡
丁道衡是白雲鄂博鐵礦的發現者,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者。當年他發現白雲鄂博鐵礦時年僅二十八歲。丁道衡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重慶分社第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也是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
中文名:丁道衡
國籍:中國
出生地:貴州省織金縣
出生日期:1899
逝世日期:1955
職業:地質學者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發現白雲鄂博鐵礦
代表作品:《新疆礦產志略》、《蒙新探險生涯》、《綏遠白雲鄂博鐵礦報告》、《古杯的更訂》
個人信息
丁道衡,字仲良。出生書香門第,生活在一個世代以讀書進取為榮的環境里,從私塾課讀經書,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資聰慧,勤奮讀書,少年得志。17歲入貴州省立模範中學,1919年中學畢業後,矢志深造,於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甲部預科,後經嚴格甄別,升入正科,名列前茅,獲得貴州省公費津貼。在北平求學六年,他半工半讀,兢兢業業,1926年畢業於北大地質系,以優異成績中選為母校助教,專門研究地史和古生物學,曾擔任重慶大學地質學主任。
人物生平
1927年5月至1930年8月
丁道衡參加了由北大教授徐炳昶、黃文弼、袁復禮等和瑞典科學家斯文·赫定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他主要擔任天山西南部的地質考察工作,並負責地質礦產調查和古生物研究。考察團在戈壁沙漠之中和荒無人煙之地,費時三年,冒著生命危險,行程數萬里,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對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北部的400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的自然地理狀況進行了詳盡考察,終於在西北高原發現了沉睡多年的豐富寶藏。當時剛踏出校門的丁道衡年僅28歲。他公開認定:白雲鄂博是一個蘊藏豐富而有開采價值的大型鐵礦,沉睡了億萬年的白雲鄂博被丁道衡發現了。在這次考察工作中,他共繪制了地質圖100多幅,收集地質資料35箱、風俗物品3箱,這不僅是他正式參加地質工作的開端,而且是他一生中所取得的最輝煌的巨大成就。從西北考察回來,他發表了《新疆礦產志略》、《蒙新探險生涯》等多篇文章,在他著名的《綏遠白雲鄂博鐵礦報告》中首次發現內蒙古大鐵礦,這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包頭鋼鐵基地的建設和大西北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設想修鐵路將附近的大青山煤田與之相連,使煤鐵積於一地,並在包頭建設一個鋼鐵基地,對西北的交通、經濟將有重大影響。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60年代,丁道衡的設想才得以實現。如今,包頭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1987年,白雲鄂博鐵礦隆重舉行發現白雲鄂博主礦體60周年慶典,為表彰發現者丁道衡博士的業績,特在該礦區街心為他塑象,供人景仰,垂於後世。
1934年
丁道衡以教學科研的成就獲北京大學資助赴德留學。先入柏林大學學習構造地質學,次年轉入馬堡大學研究無脊椎動物化石,完成了古杯海綿、方椎珊瑚、十字珊瑚、波哈特貝、鄂頭貝等的研究。並撰寫了《古杯的更訂》一文,在德國《礦物、地質、古生物年鑒》上發表,精確地解決了古生物學家們爭論了90多年的問題。留德3年期間,獲博士學位,並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37年底
丁道衡放棄了優越的條件,懷著報效祖國的熱誠回國,應聘為雲南省建設廳技正(總工程師)。於1939年秋參加「川康科學考察團」,立下在西南處女地尋找礦產的雄心,率先研究了西南地區鋁土礦。他不顧川康高原山高嚴寒、空氣稀薄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在四川理化縣郊野遇上土匪,衣物被洗劫一空,他仍泰然處之。考察後提出並發表了「關於有蓋珊瑚的討論」的論述。
1940年
丁道衡應聘武漢大學礦冶系,後隨校搬遷至四川樂山。當時條件極差,師資奇缺,整個礦冶系除配有一名繪圖員外,全系6門專業課都由丁道衡一人擔任。除一個系的教學行政工作外,還要負責學生的實驗課和野外實習,盡管他患有高血壓,在海拔3500米的高山上昏倒,仍滿腔熱血,堅持搞科研、撰寫論文發表,終年如一日。
1942年秋
丁道衡懷著報效桑梓的熱誠回到故鄉,任國立貴州大學礦冶系主任、教授、文理學院院長。1945年貴州大學成立地質學系,他又任系主任,為國家培養地質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督促學生勤奮學習,他撰寫文章,明確提出:「學習的目的為了求得真理,謀求福利,以盡個人應盡的責任。第一為學要專一,第二為學要好學,第三為學要有毅力,第四為學要謙虛,第五為學要有系統,第六為學要創作。」由於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治學嚴謹而在全校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被推選為貴州大學教授會主席。除了搞行政管理和授課外,每年還要到重慶大學講學兩個月,其辛勞程度可想而知。
丁道衡以他的一生,實踐了他「以科技報國」的理想。他敢於堅持真理,疾惡如仇。早在北大求學時,就因參加反對北洋軍閥賣國運動而被捕。1949年初,他應邀赴重慶大學講學時,目睹重慶大學等院校師生4千多人舉行的轟轟烈烈的反飢餓運動和重慶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而深受鼓舞,曾在重大教授會上公開痛斥蔣介石政權的黑暗政治。同年8月返校後,他即以貴大教授會主席的身份向師生作了介紹,極大地鼓舞了貴大師生的鬥志。隨即由貴大牽頭聯合師院和工學院,在貴陽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並開始罷教、罷課。國民黨當局以「煽動學潮和宣傳共產主義」的罪名,於8月秘密逮捕了丁道衡。經歷了3個月的囚禁生活後,經社會各界和親友營救,於1949年10月以「聯名保釋,隨傳隨到」的形式,丁道衡才得以「取保外釋」。
解放後
全國解放後,丁道衡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他滿懷激情地說:「作為一名中國的科學家要勇擔重任」,「黑暗終於過去了,像我這樣長期過著擔驚受怕、忍受壓制的人何止千萬;今後我要堅決跟著共產黨走,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人民。」1950年起,丁道衡任貴州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委,當選為貴州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西南文教委員會副主委。在團結文教科學工作者的工作上起了相當大的作用。1951年,丁道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政商委員會(省政協前身)15名常委之一,參與了貴州省大政方針的協商制定。
1952年1月,經他的老師孫雲鑄、楊仲康介紹,丁道衡加入了九三學社,成為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同年9月,他當選為九三學社第三屆中央委員。之後,經丁道衡介紹,貴州省知名教授羅登義、王慶延相繼加入九三學社,為貴州社組織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1952年院系調整後,丁道衡調重慶大學任地質系主任。1953年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第一屆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1953年,丁道衡當選為九三學社重慶分社副主任委員和重大支社第一屆主委。在他的帶領下,重大支社開展了形式豐富多樣的組織活動和擬出年度工作計劃。每次參加人大、政協和分社會議後,他總是及時向大家傳達會議精神。他在一次支社會上講:「我們九三分社的同志都願在毛主席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每一個人的崗位工作上發揮最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帶動我們所聯系的群眾搞好工作提高我們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為祖國建設和人民服務。」拳拳之心溢於言表。此外,他還擔任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及重慶分會理事長等職。盡管事務繁忙,他的心情卻格外舒暢。丁道衡常為趕寫發言提綱或編寫講義而工作到深夜。在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就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在參加了重慶市政協主席團幾天緊張會議之後的當晚,他還向地質系的全體同學作了發行新幣的傳達報告。
1955年,地質部委派丁道衡到地質部古生物司工作,正當他滿懷希望迎接新的工作任務時,不幸於1955年2月21日晚,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56歲。
『貳』 黃守峰個人簡述
黃守峰,貴州高校教師及營銷策劃專家,貴州大學MBA、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的特聘教授。
他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營銷理論知識,為多個高校的市場營銷課程貢獻了寶貴資源。在教育領域,黃守峰不僅傳授專業知識,還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找到平衡,為未來職場打下堅實基礎。
在營銷策劃領域,黃守峰擁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擅長從全局視角分析市場趨勢,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營銷策略。無論是產品定位、市場推廣還是渠道管理,黃守峰都能提供專業、高效的服務,幫助客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學術研究上,黃守峰始終秉持嚴謹求實的態度,致力於市場營銷領域的理論創新。他出版的《市場營銷基礎理論與實訓》一書,不僅總結了市場營銷的理論知識,還結合實踐案例,為市場營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通過這本書,黃守峰為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和從業者提供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路徑。
在同行中,黃守峰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卓越的實踐能力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他的教學方法和研究工作,對市場營銷教育和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業界同行視為營銷領域的領軍人物。
『叄』 在貴州的歷史里出了那些名人,偉人
1、尹珍
尹珍(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獨山、荔波境內)人,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
2、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
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3、楊粲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
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4、孫應鰲
孫應鰲(1527年-1586年),字山甫,號淮海,謚文恭。貴州清平衛(今凱里)人。先祖孫華原籍江蘇如皋縣。孫應鰲生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歲能作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舉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京為江西按察司僉事。
歷官陝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僉都御史。隆慶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書院,吳國倫提學貴州時,親晤應鰲於山甫書院。官至工部尚書。
5、鄭珍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
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鄭學錄》等。
『肆』 貴州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說到貴州大學走出去的名人,還是在大一的時候參觀校史館的時候看到了聶遠的照片,還特別驚訝的問周圍的同學,聶遠是我們學校畢業的啊,我居然都不知道,我從小就看過他出演的很多電視劇呢。
好好努力,做不了貴州大學的名人,那也要做好貴大人。
『伍』 貴州地學先驅諶湛溪
劉家仁
(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貴州省地質學會)
陳履安
( 貴州省地質科研所,貴州省地質學會)
諶湛溪先生是我國較早接受近代地學教育的學者之一。從已收集到的資料看,他應是貴州省接受過系統性的近代地學教育的第一人,曾為近代地學知識在我國的應用和傳播作了不少貢獻。但由於其一生四處漂泊、顛沛流離,有關他活動記錄的資料零星分散,而地方誌書中對其生平的記載多根據回憶和傳說寫就,准確性不高。筆者在對已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並做了一些考證後,將諶湛溪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跡介紹給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希望與諶湛溪先生有過接觸或掌握其有關情況的讀者對本文中的謬誤給予指正,向筆者惠賜有關資料,提供線索和幫助。
諶湛溪,名祖爛謹恩,湛溪為字。清光緒八年 ( 1882 年) 生,平遠州 ( 現貴州省織金縣) 北門大水溝人。10 歲能詩,12 歲參加光緒甲午 ( 1894 年) 科大定府 ( 現貴州省大方縣) 考,中秀才,時人譽為神童。後就讀貴山書院,成績優異,被貴州省學政批准食廩。1904 ( 甲辰) 年經禮部批准進入京師大學堂 ( 北京大學前身) 深造,1908 年畢業。1910 ( 庚戌) 年與我國著名學者趙元任、胡明復、周仁、胡適、竺可楨、過探先、錢崇澍等一道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學生,就學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獲博士學位。
諶湛溪先生於 1917 ( 丁巳) 年回國,歷任湖南益陽板溪銻礦工程師 ( 1918 年) 、山東中興煤礦 ( 現山東淄博煤礦) 煤師、河北唐山煤礦局技正 ( 總工程師) 、河北井陘煤礦局技正 ( 1923 年) 、東南大學 ( 南京大學前身) 教授 ( 1923 ~ 1925 年) 、北洋大學 ( 天津大學前身) 教授、廈門大學教授 ( 1926 年) 、江西萍鄉礦務局技正 ( 1927 年) 、鐵道部技正 ( 1928 年) 、焦作煤礦技正、煙筒山鐵礦技正 ( 1929 ~1931 年) 、石景山鐵礦技正、貴州省建設廳廳長 ( 1935 ~ 1936 年) 、雲南省個舊錫礦勘探隊技正 ( 1937 ~ 1938 年?)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 抗日戰爭時期該院遷貴州平越即今福泉縣) 教授 ( 1939 ~1944 年) 、貴州大學教授 ( 1946 ~1953 年) 、昆明工學院教授 ( 1954 ~1958 年) 。1956 年退休,定居貴陽,1958 年逝世,享年 76 歲。
諶湛溪先生酷愛詩文,常以詩敘事言情鳴志會友,有詩集 《柏余集》、論述 《大學補缺》傳世。
諶湛溪先生長期工作在教學和礦山第一線,科技著述不多,已知的僅有 「GeneticClassification of Rocks」( 《岩石的成因分類》) 和 「Calculation of the Depth of a Magnetic De-posit」( 《磁性礦床深度計算》) 兩篇,後者發表在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美國礦冶工程師學會會刊》) 上,時間大約在 1940 年前後 ( 具體刊期待查) 。
在美國留學期間,諶湛溪先生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曾參與中國科學社的籌建。受國內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1914 年 6 月 10 日,留美學生任鴻雋、楊銓 ( 杏佛)等 9 人在美國紐約州倚色佳小鎮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初創時實際上是 《科學》雜志社,採取股份公司形式,以股金作為發刊 《科學》的資本,把 《科學》雜志作為一種實業來經營,「股東有享受贏余的權利」。最初考慮招股 40 份,每份虛歷譽 10 美元,其中 20 份由發起人承擔,其餘 20 份發售。不料中國科學社成立後,在留美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要求入股的人大大超出創始人之計劃。到 1915 年 7 月左右,中國科學社有股東 76人,認股 106 份,若全部交齊,股金可達 1060 美元,是當初預計的 2. 6 倍。其中認股最高的是發起人任鴻雋、楊銓,各 3 股,另外 7 位發起人各 2 股。其他指認兩股者還有計大雄、鄒樹文、諶湛溪、錢家瀚、陳慶堯、盧景泰等 18 人,他們與發起人一道成為中國科學社初創時期的骨幹。庚款留美雖為公費生,生活經費相對較為寬裕,但 10 ~30 美元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一個差段不小的數目,因此,他們必須省吃儉用。例如: 趙元任曾介紹說中國科學社成立未久,一些人試圖通過省吃儉用來支持它,有段時間他自己竟因此而得了營養不良症; 另一次他和同學 J. C. S. Tung 發起吃經濟飯比賽,不久倆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病倒。留學生們所認股份大多數是分 2 ~3 次才交清,諶湛溪先生所認 2 股 20 美元就是分為3 次交清的。中國科學社於 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組為純學術社團,以「發展中國科學」 為宏偉目標,於 1918 年遷回國內。中國科學社對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諶湛溪先生於 1917 年由美回國後,一直活躍在科技舞台上,曾在多所大學教授地學課程並參與了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和中國地理學會等學術團體的草創。
1921 年秋,東南大學正式開學。校長竺可楨所倡建的新型地學系也於是年招生授課。新型地學系增設地質、氣象等新課程,加強自然科學教學,培養眾多 「以調查全國之地形、氣候、人種 ( 類) 及動植物、礦產為己任」的地學家。該系包括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幾門學科,開設的課程有: 地學通論、氣象學、地質學、古生物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氣候、礦物學、地形測量、地圖學、歷史地質學、地質考察等。規定地學系學生均須修讀上述課程。為此,竺可楨先後聘任了曾膺聯、徐韋曼、諶湛溪、徐淵摩等專家為學生講授各種新課程。該系培養了許多地理、氣象、地質方面的專家,如胡煥庸、張其昀、王庸、向達、袁見齊、呂炯、朱炳海等。1930 年地質系獨立成系,在此前後,教授計有李學清 ( 教授普通岩石學、高等岩石學、土壤地質學) 、孫佩章、張正平 ( 教授構造地質學、地形測量) 、鄭厚懷 ( 教授普通礦物學、經濟地質學) 、曾膺聯、諶湛溪、徐韋曼、徐淵摩、謝家榮、李之常 ( 教授普通古生物學、歷史地質學、脊椎古生物學) 、朱庭祜、王恭睦、馬廷英等留學歸來的學者。
1927 年 5 月,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舉行第 90 次會議,議決設立中央研究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 ( 即李石曾) 、張人傑 ( 即張靜江) 等為籌備委員。7 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 《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 ( 大學院後改稱教育部) ,第 7 條規定,該院下設中央研究院。10 月,大學院成立; 院長蔡元培於 11 月聘請學術界人士王季同、宋梧生、徐淵摩、竺可楨、諶湛溪、曾昭掄、郭任遠、胡剛復等 30 餘人,組成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11 月 20 日,中央研究院籌備會舉行會議,通過《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確定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科學研究機關,其職責為直接從事研究工作和指導、輔助、聯系、獎勵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進行兩項; 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兼任研究院院長,大學教育行政處主任楊銓兼任研究院秘書。議決先設立理化實業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和觀象台四研究機關。翁文灝、李四光、朱家驊、諶湛溪、李濟、徐淵摩被推定為地質研究所籌備員。
1933 年 3 月,翁文灝、竺可楨、張其昀三人具名發起,邀地學界同志 40 人為發起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諶湛溪參加了該學會的第一屆年會及在其間召開的社務會。從參加社務會人員僅有翁文灝、竺可楨、蔡源明、韋潤珊、柳翼謀、繆凰林、劉恩藍、朱庭祜、諶湛溪、朱起凰、鄧啟東、方壺、張其昀等 13 人看,諶湛溪應為發起人之一。
1937 年 「七·七事變」,7 月 17 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校園。學校師生幾經輾轉歷盡磨難,於 1939 年 1 月 28 日到達貴州平越縣城 ( 今福泉縣) 。貴州省政府命令平越縣對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內遷平越做好安排。平越縣政府將文廟內的縣立中學騰出,作為教室和辦公室,將舊考場屋的縣立小學騰出,作為學生宿舍,又租賃了一些民房,略加修繕,充作教授與家屬宿舍。後又在福泉山上建起了簡易圖書館,開辟了大小兩個操場。1939 年 3 月原有教師羅忠忱、伍鏡湖、黃壽恆、顧宜孫、李斐英、朱泰信、林炳賢、許元啟、范治綸、邵福旿、羅河、李汶、楊耀乾等 20 多位教授陸續到校,茅以升院長又延聘了何傑、陳茂康、諶湛溪等教授,師資力量,甚為雄厚,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1941 年 7 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與北平交通大學鐵路管理學院在平越合並,稱為交通大學貴州分校。1944 年12 月湘桂失陷,平越告急,學校於1945 年1 月遷往重慶。交通大學在平越復課期間,培養了不少學有專長、質量很高的學生,畢業後逐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其中選為學部委員和院士的有: 佘峻南,林秉南,蕭紀美,徐采棟,譚靖夷,陳能寬,庄智育; 命名為建築和勘測設計大師的有: 佘峻南,胡惠泉;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有: 陳能寬,葛昌純。
諶湛溪先生是一位愛國愛民的科學家、教育家,是一個十分重感情、有骨氣的人。他對祖國十分熱愛,與同時代的一批有識之士共同為祖國擺脫貧弱而努力奮斗; 他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貧苦民眾十分同情,而對壓榨貧苦民眾的權貴和富豪則報以傲視乃至怒罵。
諶湛溪先生與同時代的眾多著名學者保持著友好聯系,諸如竺可楨、翁文灝、秉志( 農山) 、楊銓 ( 杏佛) 、黎照寰 ( 曜生) 、過探先、劉芙若、李濟、路季訥、茅以升、吳藹宸等。特別是與秉志關系甚密。
秉志是我國生物學研究的先驅者,在東南大學教學期間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生物學系。諶湛溪先生與秉志兩人曾同在東南大學和廈門大學任教,常以詩和答,《柏余集》中多首詩是寫給秉志的。
1929 年著名農業教育家、棉花育種家和造林事業的先驅者過探先病逝,諶湛溪先生與簡伯荘作輓詩悼念:
冀北爭鳴日,東海共濟時; 廿年彈指過,異地有心知。同作京華客,粗消闊別思; 方期多把晤,哪得便長辭。稼穡千秋業,膠庠一代師; 哀榮家國事,風雨友朋悲。既赴寢門哭,亦陳蒿里詩; 尤憐明德後,八干桂林枝。
諶湛溪先生在京師大學堂就學期間,曾從我國近代詩人陳衍 ( 石遺) 習詩,多年後仍保持著密切聯系。1926 年曾以詩 《上陳石遺師二首》向恩師吐露心聲:
再拜吾師南海上,七十人豪童子顏; 富國籌謀空夙昔,餘波綺麗驚塵寰。傳經中壘饒心事,落筆昌黎自斗山; 半百門生昂首問,誰系斯文天地間。
華岳三峰石裂成,一回瞻眺一傾誠; 未知四度秦川眼,爭似陳門兩立情。
諶湛溪先生在他的多首詩作中流露出愛國愛民、憂國憂民之情,如 《聞武漢起義》、《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歡迎來賓歌》、 《安源萍鄉總工會開幕》、 《開灤活埋礦工哀詩》、《廿年二月八日撫順煤礦三千礦工死事哀詩四首》等。茲錄其中三首於後,讀者可從其中得窺先生心跡。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歡迎來賓歌 ( 1914 年) :
長河浪挾魚龍走,南嶺雲橫霄漢間; 唯我黃人叨帝眷,千秋擁此好江山。成周禮樂漢唐烈,盛軌莫追攀,古邦巋立耀灜寰。
連城攻借他山石,古鼎長留不斷香; 巨浸並收歐美水,震霆一啟典墳光。神州文物昭回耿,賴我少年揚,著鞭莫閑前途長。
大同雅化何人振,並世兩雄白與黃; 黃白一朝握手見,眾生齊上華胥鄉。師生朋友歡今夕,絲竹夜無央,和平世界鞭先揚。
安源萍鄉總工會開幕 ( 1927 年) :
赤幟連雲起,金聲動地來; 萬人開勝會,八尺建高台。滾滾詞翻峽,轟轟掌擊雷; 晴明生氣溢,瞻顧幾低回。
開灤活埋礦工哀詩 ( 1929 年) :
只為黃金不為人,雷霆自古本皇仁; 秦皇島畔黃泉路,多少三良盡殉秦。
1935 ~ 1936 年,諶湛溪先生任貴州省建設廳廳長兼交通局局長。據傳蔣介石到貴州視察,召見省政府及各部門官員。諶湛溪先生先是推託不見,被指名傳見後則以語言頂撞,因此觸怒蔣介石而被免職。
諶湛溪先生精於礦山地質,對工作一絲不苟。諶湛溪先生的侄子諶志平曾於 1942 ~1944 年間在個舊錫礦工作,在那裡遇到一個老工人,當他知道諶志平是諶湛溪先生的侄子時,談了一段往事。這個老工人曾在央草堂主井建井時因臨時井壁垮塌被埋在地下達一個星期之久。他對諶志平說: 「你伯伯在礦上時,每天都下井,手中拿一個小榔頭,在井壁的臨時支撐上,東敲敲,西打打,大家並不注意,誰知他剛離礦不久,由於臨時支撐沒有經常檢查,未能即時發現問題而垮塌,幾十個工人被埋井下七八天,救出後,都已奄奄一息,每天只能喝點牛奶,半個多月才漸漸恢復過來。大家都說: 要是諶老頭子在礦上,絕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作為一個礦山企業的總工程師,為保護礦工的安全,堅持到施工現場檢查生產安全情況,可見其對工作的負責精神。
諶湛溪先生就教於多所高等院校,時間跨度達 30 余年,可謂桃李滿天下。但先生已故去近半個世紀,即便是他最年輕的弟子,現在已是年逾古稀,能查訪到的已為數不多。本文第一作者曾碰到過一位諶湛溪先生在唐山工學院的學生,談到了他老師的情況,那還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1993 年 8 月 17 日,我到六枝礦務局參加 《織金煤礦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 ( 修改) 》論證會。這次會議十分重要,其結論將作為國務院決策的依據,能源部為此派出了由北京煤炭設計院和武漢煤炭設計院共 10 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參加論證。辦理住宿登記的服務員得知我是織金縣副縣長時告訴我: 「有一位北京來的專家留下話,說織金縣政府的領導到達後請盡快安排見一次面。」我向服務員問明這位專家住宿的房間號,放下行李後立即前去拜訪。專家是一位老先生,看上去有 70 多歲了。我說明來意後,老先生握住我的手自我介紹說: 「我叫脫師祿,我的老師諶湛溪是你們織金縣的,是一位十分令人欽佩的師尊。希望你能幫忙打聽一下他家裡人的情況,如有可能,安排見個面。」在時任縣委副書記的諶貽琴同志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諶湛溪先生的侄女諶拙若老師,於專家組在織金縣現場考查期間抽空安排他們見了面。
攀談中諶拙若老師拿出了她父親與諶湛溪先生合影的照片。脫師祿先生手捧照片端詳了很久,慢慢地告訴我們: 「諶湛溪先生是我在唐山工學院求學時的老師。那是抗日戰爭時期,北方的唐山交大為躲避戰禍遷到貴州,地點是在當時的平越縣 ( 今福泉縣) 。諶湛溪老師學識淵博,在礦冶界威望很高,被譽為礦醫,哪個礦山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把他請去難題都迎刃而解。他的學生有很多現在是煤炭系統的業務骨幹,對這位老師都十分崇敬和懷念。諶湛溪老師曾告訴我們,他的家鄉煤炭很多,希望我們畢業後前去開發。唉!50 多年了,我才來實踐老師的囑托。」
諶湛溪先生生不逢時,一生大部處於我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年代,憂國憂民,為祖國擺脫貧弱、復興強盛而在荊棘叢中奮斗不止。他曾在為同學錢浩如所作的輓聯中寫到: 「君今長眠地下,我今長工地下,靜動雖異,各登世外到黃泉」,將地下采礦戲稱為在 「黃泉」工作,於詼諧中透露出對失去同學的凄婉、對黑暗世道的憤懣之情。在 1926 年 《寄農山》詩中則直接喊出了 「黃泉幽路滿荊棘」的話語。諶湛溪先生滿腹地學知識,一腔報國熱情,但由於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戰禍連年,從事工業建設,備受干擾,毫無保障,未能一展宏圖。諶湛溪先生的侄兒諶志平回憶,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晚餐後,曾聽到諶湛溪先生以不勝感慨的聲調吟誦古人的兩句話: 「武帝好文而臣能武,文帝好武而臣老矣」! 可以想見他想為國報效而未能一展宏圖的苦悶心情。
諶湛溪先生生逢其時,在祖國極端貧弱,急需科學技術營養的時候,他與同時代的熱血兒女們一道,從西方取回了近代科學知識的種子,披荊斬棘,辛勤播種,建立起我國的近代科學團體、科學研究機構、科學院系,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為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與諶湛溪先生同時代的人們的披荊斬棘,就不會有我國當今興旺發達的科學技術。
我國的著名畫家劉海粟對諶湛溪先生有個評價: 「他是一位正派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認認真真地探尋祖國寶藏,勤勤懇懇地傳授知識,潔身自好,不與達貴顯宦同流合污,雖出身世家,卻無紈袴子弟惡習,任勞任怨,值得尊敬。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人們將永遠記住為祖國擺脫貧弱、復興強盛而曾經在荊棘叢中奮斗不止的科學先驅,永遠記住諶湛溪先生。
參 考 文 獻
[1] 諶湛溪 . 柏余集 . 北京: 1932
[2] 諶貽燕 . 諶氏族譜 . 湛溪公傳
[3] 貴州省織金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織金縣志 . 北京: 方誌出版社,1997
[4] 諶志平 . 我的伯父諶湛溪 . 貴州文史叢刊,1993,( 2) : 69 ~70
[5] 傅潔茹 . 美國退還部分庚款及其用於留學教育的經過 . 歷史教學,1995,( 2) : 39 ~42
[6] 程新國 . 「庚款留學」尋蹤 . 文匯報摘自 《庚款留學百年》. 東方出版中心,2005
http: / / www. news365. com. cn / wxpd / ds / sz / t20051008_ 674117. htm
[7] 張劍 . 中國科學社股東股金與改組 . 中國科技史料,2003,24 ( 2) : 95 ~103
[8] 南京大學百年史 . http: / /museum. nju. e. cn/univerhistory/n26. asp
[9] 姬麗萍 . 抗戰前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成就評析 . 山西師大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01,28 ( 2) : 92 ~96
[10] 孫宅巍 . 「中央研究院」的來龍去脈 . ckzl. net2006 -1 -21 6: 44: 04
[11] 茅以升在唐山交大 . 前沿網: http: / /qy. swjtu. e. cn
[12] 國立交通大學校史 . http: / /www. nctu. e. tw/school/history. html
[13] 本會史乘 . 地理學報,2 ( 1) : 149 ~153
[14] 劉海粟 . 讀諶湛溪 《柏余集》( 諶氏族譜中摘錄)